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3 作業30 第一、二單元重點題型突破(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蘇教版(2019) 選擇性必修1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3 作業30 第一、二單元重點題型突破(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蘇教版(2019) 選擇性必修1

資源簡介

作業30 第一、二單元重點題型突破
(選擇題1~13題,每小題5分,共65分)
題組一 溶液稀釋或混合后的pH變化
1.如下圖所示,能表示人體大量喝水時,胃液的pH變化的圖像是(  )
2.(2023·廈門高二檢測)常溫下,關于pH=2的鹽酸,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溶液中c(H+)=1.0×10-2 mol·L-1
B.加水稀釋100倍后,溶液的pH=4
C.此溶液中由水電離出的H+和OH-的濃度均為1.0×10-12 mol·L-1
D.加入等體積pH=12的Ba(OH)2溶液,溶液呈堿性
3.pH=2的a、b兩種酸溶液各1 mL,分別加水稀釋到1 000 mL,其中pH與溶液體積V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b兩酸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一定相等
B.稀釋后,a酸溶液的酸性比b酸溶液的強
C.x=6時,a是強酸,b是弱酸
D.若a、b都是弱酸,則2<x<5
題組二 酸堿中和反應的計算與滴定曲線
4.常溫下,將pH=2的鹽酸與pH=13的Ba(OH)2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11,則鹽酸與Ba(OH)2溶液的體積比為(  )
A.1∶11 B.11∶1
C.1∶9 D.9∶1
5.某溫度下,水的離子積常數Kw=1×10-12。該溫度下,將pH=4的H2SO4溶液與pH=9的NaOH溶液混合并保持恒溫,忽略混合前后溶液體積變化。欲使混合溶液pH=6,則硫酸溶液與NaOH溶液的體積比為(  )
A.1∶10 B.9∶1 C.1∶9 D.10∶1
6.如圖曲線a和b是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相互滴定的滴定曲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鹽酸的物質的量濃度為1 mol·L-1
B.P點時恰好完全反應,溶液呈中性
C.曲線a是鹽酸滴定氫氧化鈉溶液的滴定曲線
D.酚酞不能用作本實驗的指示劑
7.如圖是向100 mL鹽酸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時,溶液的pH變化圖像,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
A.原鹽酸的物質的量濃度為0.1 mol·L-1
B.NaOH溶液的濃度為0.1 mol·L-1
C.原鹽酸的物質的量濃度為1 mol·L-1
D.NaOH溶液的濃度為0.01 mol·L-1
題組三 氧化還原滴定
8.實驗室用標準KMnO4溶液滴定未知濃度的FeSO4溶液,下列說法或操作正確的是(  )
A.盛FeSO4溶液的錐形瓶滴定前用FeSO4溶液潤洗2~3次
B.選堿式滴定管量取標準KMnO4溶液,并用碘化鉀淀粉溶液作指示劑
C.滴定前仰視讀數,滴定后俯視讀數會導致滴定結果偏低
D.錐形瓶內溶液顏色變化由淺綠色變為淺紫紅色,立即記下滴定管液面所在刻度
9.某學習小組用“間接碘量法”測定某CuCl2晶體試樣的純度,試樣不含其他能與I-發生反應的氧化性雜質,已知:2Cu2++4I-===2CuI↓+I2,I2+2S2O===S4O+2I-。取m g試樣溶于水,加入過量KI固體,充分反應,用0.100 0 mol·L-1 Na2S2O3標準溶液(呈堿性)滴定,部分實驗儀器和讀數如圖所示。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試樣在甲中溶解,滴定管選乙
B.選用淀粉作指示劑,當甲中溶液由藍色變為無色時,即達到滴定終點
C.丁圖中,滴定前滴定管的讀數為(a-0.50)mL
D.對裝有標準液的滴定管讀數時,滴定前后讀數方式如丁圖所示,則測得的結果偏小
10.(2024·西安高二月考)甲、乙為兩種醋酸稀溶液,甲的pH=a,乙的pH=a+1,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甲中由水電離出來的H+的物質的量濃度是乙的
B.甲、乙兩溶液物質的量濃度之間的關系:c(甲)=10c(乙)
C.用甲、乙分別中和含有等物質的量的NaOH溶液,兩者的體積(V)之間的關系為10V(甲)>V(乙)
D.甲中的c(OH-)為乙中的c(OH-)的10倍
11.用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 HCl溶液過程中的pH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b點時,加入極少量NaOH溶液都會引起pH的突變
B.選指示劑時,其變色范圍應在4.30~9.70之間
C.若將HCl換成同濃度的CH3COOH,曲線ab段將會上移
D.都使用酚酞作指示劑,若將NaOH溶液換成同濃度的氨水,所消耗氨水的體積較NaOH溶液小
12.工業上常向葡萄酒中加入Na2S2O5進行抗氧化。測定某葡萄酒中Na2S2O5殘留量的方法:取50.00 mL葡萄酒樣品,用0.010 0 mol·L-1的碘標準液滴定至終點,消耗標準液10.00 mL(已知S2O+I2+H2O―→SO+I-+H+,反應未配平)。則該樣品中Na2S2O5的殘留量為(  )
A.0.001 g·L-1 B.0.002 g·L-1
C.0.064 g·L-1 D.0.19 g·L-1
13.常溫下,pH=10的X、Y兩種堿溶液各1 mL,分別加水稀釋到100 mL,其pH與溶液體積(V)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稀釋前,兩種堿溶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一定相等
B.稀釋后,X溶液的堿性比Y溶液的堿性強
C.完全中和X、Y溶液時,消耗同濃度鹽酸的體積:VX>VY
D.若814.(14分)現有常溫下的六份溶液:
①0.01 mol·L-1 CH3COOH溶液
②0.01 mol·L-1鹽酸
③pH=12的氨水
④pH=12的NaOH溶液
⑤0.01 mol·L-1 CH3COOH溶液與pH=12的氨水等體積混合后所得溶液
⑥0.01 mol·L-1鹽酸與pH=12的NaOH溶液等體積混合后所得溶液
(1)其中水的電離程度最大的是________(填序號,下同),水的電離程度相同的是________。
(2)若使②③混合后所得溶液pH=7,則消耗溶液的體積②________(填“>”“<”或“=”,下同)③。
(3)將六份溶液同等稀釋10倍后,溶液的pH:①______②,③______④,⑤______⑥。
15.(21分)我國國標推薦的食品藥品中Ca元素含量的測定方法之一為利用Na2C2O4將處理后的樣品中的Ca2+沉淀,過濾洗滌,然后將所得CaC2O4固體溶于過量的強酸,最后使用已知濃度的KMnO4溶液通過滴定來測定溶液中Ca2+的含量。針對該實驗中的滴定過程,回答以下問題:
(1)試寫出滴定過程中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滴定終點的顏色變化為溶液由________色變為________色。
(3)以下操作會導致測定的結果偏高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裝入KMnO4溶液前未潤洗滴定管
b.滴定結束后俯視讀數
c.滴定結束后,滴定管尖端懸有一滴溶液
d.滴定過程中,振蕩時將待測液灑出
(4)某同學對上述實驗方案進行了改進并用于測定某品牌的鈣片(主要成分為CaCO3)中鈣元素的含量,其實驗過程如下:取2.00 g樣品放入錐形瓶中,用酸式滴定管向錐形瓶內加入20.00 mL濃度為0.10 mol·L-1的鹽酸(鹽酸過量),充分反應一段時間,用酒精燈將錐形瓶內液體加熱至沸騰(HCl揮發可忽略),數分鐘后,冷卻至室溫,加入2~3滴酸堿指示劑,用濃度為0.10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至終點,消耗NaOH溶液8.00 mL。[提示:Ca(OH)2微溶于水,pH較低時不會產生沉淀]據此回答:
①為使現象明顯、結果準確,滴定過程中的酸堿指示劑應選擇________(填“石蕊”“甲基橙”或“酚酞”)溶液。
②實驗過程中將錐形瓶內液體煮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此2.00 g鈣片中CaCO3的質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
作業30 第一、二單元重點題型突破
1.A
2.D [稀釋100倍后,溶液中c(H+)= mol·L-1=1.0×10-4 mol·L-1,即pH=4,A、B正確;常溫下,鹽酸中的c(OH-)== mol·L-1=1.0×10-12 mol·L-1,水電離出的H+和OH-的濃度均為1.0×10-12 mol·L-1,C正確;pH=12的Ba(OH)2溶液中c(OH-)=10-2 mol·L-1,等體積混合后,H+和OH-恰好完全反應,溶液為中性,D錯誤。]
3.D [由圖可知,稀釋過程中,b酸的pH變化小,則b酸酸性較a酸弱,兩者pH相等時,物質的量濃度一定不同,A項錯誤;由圖知稀釋后a溶液的pH大于b溶液的pH,則a中c(H+)小于b中c(H+),a酸溶液的酸性比b酸溶液的酸性弱,B項錯誤;pH=2的a酸溶液稀釋1 000倍,pH不可能增加4,C項錯誤;若a、b都是弱酸,稀釋1 000倍后,a、b兩溶液pH均要增大,且增加量均小于3,故2<x<5,D項正確。]
4.D [25 ℃時,pH=2的鹽酸中c(H+)=0.01 mol·L-1,pH=13的Ba(OH)2溶液中c(OH-)=0.1 mol·L-1,兩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11,此時c(OH-)=0.001 mol·L-1,設鹽酸的體積為x L,Ba(OH)2溶液的體積為y L,則0.001 mol·L-1= mol·L-1,解得x∶y=9∶1。]
5.D [某溫度下,水的離子積常數Kw=1×10-12,則pH=4的H2SO4溶液中c(H+)=10-4 mol·L-1,pH=9的NaOH溶液中c(OH-)=10-3 mol·L-1,當混合溶液的pH=6時,溶液呈中性,即c(H+)=c(OH-)。設硫酸溶液的體積為a L,氫氧化鈉溶液的體積為b L,則a L×10-4 mol·L-1=b L×10-3 mol·L-1,得a∶b=10∶1,選D。]
6.B [當曲線a所表示的中和反應剛開始時,溶液的pH=1,說明原溶液是鹽酸,所以曲線a表示的是氫氧化鈉溶液滴定鹽酸的滴定曲線,故c(HCl)=c(H+)=0.1 mol·L-1,A、C項錯誤;P點時二者恰好完全中和,生成氯化鈉,則溶液呈中性,B項正確;甲基橙的變色范圍是3.1~4.4,酚酞的變色范圍是8.2~10.0,且變色現象較明顯,所以該中和滴定實驗可以用酚酞或甲基橙作指示劑,D項錯誤。]
7.A [原鹽酸的pH=1,則c(HCl)=0.1 mol·L-1,A正確、C錯誤;滴定終點時加入NaOH的物質的量為0.01 mol,但其濃度與體積都無法計算,B、D錯誤。]
8.C [滴定操作時錐形瓶只需水洗干凈即可,不能用待測液潤洗,A項錯誤;標準KMnO4溶液應用酸式滴定管量取,不用添加任何指示劑,B項錯誤;讀數前仰后俯,導致讀數體積小于實際消耗標準溶液的體積,所測溶液濃度將偏低,C項正確;當加入最后半滴標準KMnO4溶液后,溶液由淺綠色變為淺紫紅色,且30 s內溶液顏色不再發生變化,才可以確定滴定終點,D項錯誤。]
9.D [A項,甲中盛裝的是含有I2的溶液,則滴定管中盛裝的為Na2S2O3標準溶液,該溶液顯堿性,應選用堿式滴定管(丙),不正確;B項,溶液由藍色變為無色且30 s內溶液不恢復原來的顏色,視為滴定終點,不正確;C項,滴定管“0”刻度在上端,故滴定前的讀數為(a+0.50)mL,不正確;D項,滴定后俯視讀數,將導致讀數偏小,故測得的結果偏小,正確。]
10.A [c(H+)=10-pH mol·L-1,所以c甲(H+)=10-a mol·L-1,c乙(H+)=10-(a+1) mol·L-1,c甲(H+)=10c乙(H+),酸溶液中水電離出的c水(H+)=c水(OH-)=,所以10c甲(OH-)=c乙(OH-),則水電離出的氫離子濃度為10c甲(H+)=c乙(H+),A正確,D錯誤;酸的濃度越大,酸的電離程度越小,c(甲)>10c(乙),B錯誤;由于c(甲)>10c(乙),所以與等量NaOH反應消耗酸的體積,10V(甲)11.D [b點在突變范圍內,極少量NaOH溶液會引起pH的突變,A正確;圖中反應終點的pH在4.30~9.70之間,故選擇指示劑的變化范圍應與反應終點的pH范圍一致,B正確;醋酸是弱酸,等濃度醋酸的pH大于鹽酸,曲線ab段將上移,C正確;使用酚酞作指示劑,用同濃度氨水代替NaOH溶液,滴定終點時溶液由無色變為淺紅色,則氨水需過量,則消耗氨水的體積大于NaOH溶液,D錯誤。]
12.D [根據題目信息可知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S2O+2I2+3H2O===2SO+4I-+6H+,消耗碘的物質的量是0.000 1 mol,碘單質和Na2S2O5的物質的量之比為2∶1,所以Na2S2O5的殘留量是=0.19 g·L-1。]
13.D [由圖像可知,pH=10的堿稀釋100倍,X的pH變化比Y的大,則Y一定是弱堿,X的堿性比Y強,Y的堿性弱,pH相同時,Y的濃度大,則稀釋前,兩種堿溶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不相等,故A錯誤;稀釋后,Y中OH-濃度大,X溶液的堿性比Y溶液的堿性弱,故B錯誤;Y的堿性弱,pH相同時,Y的濃度大,等體積時Y的物質的量大,則完全中和X、Y溶液時,消耗同濃度鹽酸的體積:VX14.(1)⑥ ②③④ (2)> (3)> > >
解析 (1)酸和堿都會抑制水的電離,⑥為NaCl溶液,對H2O的電離無抑制作用,②③④對水的電離抑制程度相同。
(2)因pH=12的氨水中c(NH3·H2O)>0.01 mol·L-1,故②③混合,欲使pH=7,則所需溶液體積:②>③。
15.(1)2MnO+5H2C2O4+6H+===2Mn2++10CO2↑+8H2O (2)無 淺紫紅 (3)ac (4)①甲基橙 ②將溶解在溶液中的CO2氣體趕出 ③0.06
解析 (2)KMnO4溶液本身可以作為指示劑,終點的顏色變化為無色變為淺紫紅色。(4)實驗過程中將錐形瓶內液體煮沸的目的是將溶解的CO2氣體趕出;該滴定若用酚酞作指示劑,它的變色范圍為8.2~10.0,則Ca(OH)2可能會形成沉淀析出,造成較大誤差。CaCO3+2HCl===CaCl2+H2O+CO2↑,HCl+NaOH===NaCl+H2O。CaCO3所消耗的HCl的物質的量為20.00×10-3 L×0.10 mol·L-1-8.00×10-3 L×0.10 mol·L-1=1.2×10-3 mol,m(CaCO3)=×100 g·mol-1=0.06 g。第一、二單元重點題型突破
[核心素養發展目標] 1.掌握弱酸(堿)稀釋時pH的變化規律。2.會計算復雜情景中有關酸堿中和反應的計算問題。3.掌握氧化還原反應滴定的原理和計算方法。
一、弱酸(堿)稀釋時pH的變化規律
例1 某化學學習小組為研究HA、HB和MOH的酸堿性的相對強弱,設計以下實驗:將pH=2的兩種酸溶液HA、HB和pH=12的MOH堿溶液各1 mL,分別加水稀釋到1 000 mL,其pH的變化與溶液體積的關系如圖,根據所給的數據,請回答下列問題:
(1)HA為________(填“強”或“弱”,下同)酸,HB為________酸。
(2)若c=9,則將pH=2的HB與pH=12的MOH等體積混合后,溶液呈________(填“酸”“堿”或“中”)性。
(3)若c=9,常溫下稀釋后的三種溶液中,由水電離的氫離子濃度的大小順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酸、堿化學式表示)。
(4)常溫下,取pH=2的HA、HB各100 mL,向其中分別加入適量的Zn粒,反應后兩溶液的pH均變為4,設HA中加入的Zn質量為m1,HB中加入的Zn質量為m2,則m1________(填“<”“=”或“>”)m2。
對于pH相同的強酸和弱酸(或強堿和弱堿)溶液稀釋相同的倍數,強酸(或強堿)溶液的pH變化幅度大(如圖所示)。這是因為強酸(或強堿)已完全電離,隨著加水稀釋,溶液中H+(或OH-)的物質的量(水電離的除外)不會增多,而弱酸(或弱堿)隨著加水稀釋,電離程度增大,H+(或OH-)的物質的量會不斷增多。
例2 濃度均為0.1 mol·L-1鹽酸、弱酸HB(Ka=1×10-3),將它們均稀釋10倍,請在下圖中畫出其pH的變化曲線。
濃度相等的酸或堿溶液稀釋后溶液pH的變化示意圖
無論是濃度相等還是pH相等,加水稀釋相同倍數pH變化大的都是強酸或強堿。
1.常溫下,將pH均為3,體積均為V0的HA溶液和HB溶液,分別加水稀釋至體積V,pH隨lg 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稀釋相同倍數時:c(A-)B.水的電離程度:b=c>a
C.a點酸的濃度小于c點酸的濃度
D.HA為強酸,HB為弱酸
2.常溫下,兩種一元堿MOH和ROH的溶液分別加水稀釋,溶液pH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MOH是一種弱堿
B.在x點,c(M+)=c(R+)
C.稀釋前,c(ROH)=10c(MOH)
D.稀釋前MOH溶液和ROH溶液中由水電離出的c(OH-)前者是后者的10倍
二、酸堿中和反應的有關計算 滴定曲線
例1 100 mL 0.2 mol·L-1 H2SO4溶液和CH3COOH溶液分別用0.2 mol·L-1 NaOH溶液滴定至恰好完全中和時,二者消耗NaOH溶液的體積分別為V1、V2,則V1、V2的大小關系為(  )
A.V1>2V2 B.V1=2V2
C.2V2>V1 D.V1=V2
例2 如圖為10 mL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鹽酸用一定濃度的NaOH溶液滴定的圖示。
(1)鹽酸的濃度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aOH溶液的濃度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當滴加NaOH溶液至26 mL時,溶液的pH為__________。
例3 在25 ℃時,有pH為a的HCl溶液和pH為b的NaOH溶液,取Va L該HCl溶液用該NaOH溶液中和,需Vb L NaOH溶液。請回答下列問題:
(1)若a+b=14,則Va∶V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b=13,則Va∶V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a+b>14,則Va∶Vb=__________,且Va____(填“>”“<”或“=”)Vb。
(1)等體積強酸(pH1)和強堿(pH2)混合(常溫時)
(2)常溫時,強酸(pH1)與強堿(pH2)混合呈中性時,二者的體積關系有如下規律:
①若pH1+pH2=14,則V酸=V堿。
②若pH1+pH2≠14,則=。
三、氧化還原滴定法
滴定操作不僅適用于酸堿中和反應,還可應用于氧化還原反應的定量測定。
1.原理
以氧化劑或還原劑為滴定劑,直接滴定一些具有還原性或氧化性的物質,或者間接滴定一些本身并沒有還原性或氧化性,但能與某些還原劑或氧化劑反應的物質。
2.滴定方式及應用
(1)直接滴定法:許多還原性物質Fe2+、NO、H2O2等可用直接滴定法,如5H2O2+2MnO+6H+===5O2↑+2Mn2++8H2O。
(2)返滴定法:例如,測MnO2含量時,可在H2SO4溶液中加入過量的Na2C2O4標準溶液,待與MnO2作用完畢后,用KMnO4標準液滴定過量的C2O。
MnO2+C2O+4H+===Mn2++2CO2↑+2H2O,2MnO+5C2O+16H+===2Mn2++10CO2↑+8H2O。
(3)間接滴定法:某些非氧化性物質,可以用間接滴定法進行測定。例如,測Ca2+含量時,先將Ca2+沉淀為CaC2O4,再用稀硫酸將所得沉淀溶解,用KMnO4標準液滴定溶液中的H2C2O4,間接求得Ca2+含量。
CaC2O4+2H+===H2C2O4+Ca2+,2MnO+6H++5H2C2O4===2Mn2++10CO2↑+8H2O。
3.指示劑
氧化還原滴定的指示劑有三類:
(1)氧化還原指示劑。
(2)專用指示劑,如在碘量法滴定中,淀粉溶液遇碘標準溶液________。
(3)自身指示劑,如高錳酸鉀標準溶液滴定草酸時,滴定終點為溶液由________色變為________色。
4.試劑
常見用于滴定的氧化劑有KMnO4、K2Cr2O7等;常見用于滴定的還原劑有亞鐵鹽、草酸、維生素C等。
5.實例
(1)酸性KMnO4溶液滴定H2C2O4溶液
原理 2MnO+6H++5H2C2O4===10CO2↑+2Mn2++8H2O
指示劑 酸性KMnO4溶液本身呈________色,不用另外選擇指示劑
終點判斷 當滴入最后半滴酸性KMnO4溶液后,溶液由______色變為____________色,且半分鐘內不褪色,說明到達滴定終點
(2)Na2S2O3溶液滴定含碘溶液
原理 2Na2S2O3+I2===Na2S4O6+2NaI
指示劑 用________溶液作為指示劑
終點判斷 當滴入最后半滴Na2S2O3溶液后,溶液的________褪去,且半分鐘內不恢復原色,說明到達滴定終點
6.計算依據
依據化學方程式或離子方程式或關系式列比例式,或運用原子守恒、電荷守恒、得失電子守恒等列式進行計算。
7.誤差分析
類比酸堿中和滴定處理。
1.某興趣小組同學用0.100 0 mol·L-1酸性高錳酸鉀標準溶液滴定試樣中的過氧化氫,反應原理為2MnO+5H2O2+6H+===2Mn2++8H2O+5O2↑。
(1)滴定達到終點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移液管吸取25.00 mL試樣置于錐形瓶中,重復滴定四次,每次消耗酸性KMnO4標準溶液的體積如表所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體積/mL 17.10 18.10 18.00 17.90
計算試樣中過氧化氫的濃度為________ mol·L-1。
(3)若滴定前尖嘴中有氣泡,滴定后消失,則測定結果__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變”)。
2.實驗室有一瓶未知濃度的Na2S2O3溶液,通過下列實驗測定其濃度。
①取10.00 mL Na2S2O3溶液于錐形瓶中,滴入2~3滴指示劑。
②取一滴定管,依次查漏,洗滌,用0.01 mol·L-1 I2標準溶液潤洗,然后注入該標準溶液,調整液面,記下讀數。
③將錐形瓶置于滴定管下進行滴定,發生的反應為I2+2Na2S2O3===2NaI+Na2S4O6。
請回答下列問題:
(1)步驟①加入的指示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驟③達到滴定終點的判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實驗數據如下表:
實驗次數 開始讀數/mL 結束讀數/mL
1 0.10 19.20
2 1.85 20.75
3 0.00 24.06
則Na2S2O3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操作會導致測定結果偏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滴定管在裝液前未用標準溶液潤洗
B.滴定過程中,錐形瓶振蕩得太劇烈,錐形瓶內有液滴濺出
C.裝標準溶液的滴定管尖嘴部分在滴定前沒有氣泡,滴定終點時發現氣泡
D.達到滴定終點時,仰視讀數
第一、二單元重點題型突破
一、
例1 (1)強 弱 (2)酸 (3)MOH=HA>HB (4)<
解析 (1)將pH=2的酸溶液稀釋1 000倍,強酸溶液稀釋后溶液pH為5,弱酸溶液稀釋過程中促進弱酸電離,稀釋后溶液pH小于5,由圖可知,HA是強酸、HB是弱酸。
(2)將pH=12的堿溶液稀釋1 000倍,強堿溶液稀釋后溶液pH為9,若c=9 ,由圖可知MOH是強堿,將pH=2的弱酸HB與pH=12的強堿MOH等體積混合時,弱酸HB溶液過量,溶液呈酸性。
(3)由圖可知,稀釋后的溶液中,HB溶液中氫離子濃度大于HA溶液中氫離子濃度,HA溶液中氫離子濃度等于MOH溶液中氫氧根離子濃度,則對水的電離抑制程度為MOH=HAHB。
例2 
應用體驗
1.C
2.C [A項,由圖像可知稀釋相同倍數,MOH的pH變化小,故MOH為弱堿;B項,在x點時MOH和ROH溶液中c(OH-)相等,故c(M+)=c(R+);C項,MOH為弱堿,ROH為強堿,則稀釋前c(ROH)<10c(MOH);D項,稀釋前MOH溶液中由水電離出的c(OH-)=10-12 mol·L-1,ROH溶液中由水電離出的c(OH-)=10-13 mol·L-1,故前者是后者的10倍。]
二、
例1 B
例2 (1)0.09 mol·L-1 (2)0.03 mol·L-1 (3)2+lg 3
解析 (1)設該鹽酸、NaOH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分別為c(HCl)、c(NaOH),當NaOH溶液體積為20 mL,結合圖可知,酸過量,則:c(H+)==0.01 mol·L-1①,當NaOH溶液體積為30 mL,結合圖可知,溶液呈中性,恰好完全反應,即10c(HCl)=30c(NaOH)②,聯立①②解得:c(HCl)=0.09 mol·L-1、c(NaOH)=0.03 mol·L-1。(3)當滴加NaOH溶液至26 mL時,據圖可知,混合液一定為酸性,則混合液中氫離子濃度為=×10-2 mol·L-1,混合液的pH=-lg(×10-2)=2+lg 3。
例3 (1)1∶1 (2)1∶10 (3)10a+b-14 >
解析 發生中和反應時:n(H+)=n(OH-),即10-a×Va=×Vb,Va∶Vb=10a+b-14。a+b=14時,Va∶Vb=1∶1;a+b=13時,Va∶Vb=1∶10;a+b>14時,Va∶Vb=10a+b-14>1,且Va>Vb。
三、
3.(2)變藍 (3)無 淺紅
5.(1)紫紅 無 淺紅 (2)淀粉 藍色
應用體驗
1.(1)當滴入最后半滴標準液后,錐形瓶內溶液顏色恰好由無色變為淺紫紅色,且30 s內溶液不褪色 (2)0.180 0 (3)偏高
2.(1)淀粉溶液 (2)滴入最后半滴標準液時,溶液由無色變成藍色,且半分鐘內不褪色 (3)0.038 mol·L-1 (4)AD
解析 (1)本滴定實驗原理為利用I2+2Na2S2O3===2NaI+Na2S4O6測定消耗I2的量,從而確定Na2S2O3的物質的量濃度,故所用指示劑用來指示溶液中是否含I2,應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劑。(3)從表中數據可知,三組數據分別為19.10 mL、18.90 mL、24.06 mL,24.06 mL誤差太大,舍去;根據反應I2+2Na2S2O3===2NaI+Na2S4O6,分別求出其他2次的c(Na2S2O3),最后求出c(Na2S2O3)的平均值。(4)依據c(待測)=進行分析。滴定管未用標準溶液潤洗會導致c(標準)偏小,則V(標準)偏大,故導致測定結果偏高,A正確;滴定過程中,錐形瓶振蕩得太劇烈,錐形瓶內有液滴濺出,導致待測溶液的溶質質量減小,消耗標準溶液的體積偏小,導致測定結果偏低,B錯誤;滴定前滴定管尖嘴中沒有氣泡,滴定終點時發現氣泡,由于氣泡占有空間,則會導致V(標準)偏小,使測定結果偏低,C錯誤;達到滴定終點時,仰視讀數,導致V(標準)偏大,會導致測定結果偏高,D正確。(共87張PPT)
第一、二單元重點題型突破
專題3 
<<<
1.掌握弱酸(堿)稀釋時pH的變化規律。
2.會計算復雜情景中有關酸堿中和反應的計算問題。
3.掌握氧化還原反應滴定的原理和計算方法。
核心素養
發展目標
一、弱酸(堿)稀釋時pH的變化規律
二、酸堿中和反應的有關計算 滴定曲線
課時對點練
內容索引
三、氧化還原滴定法
弱酸(堿)稀釋時pH的變化規律
>
<

例1 某化學學習小組為研究HA、HB和MOH的酸堿性的相對強弱,設計以下實驗:將pH=2的兩種酸溶液HA、HB和pH=12的MOH堿溶液各1 mL,分別加水稀釋到1 000 mL,其pH的變化與溶液體積的關系如圖,根據所給的數據,請回答下列問題:
(1)HA為_____(填“強”或“弱”,下同)酸,
HB為_____酸。

弱酸(堿)稀釋時pH的變化規律


將pH=2的酸溶液稀釋1 000倍,強酸溶液稀釋后溶液pH為5,弱酸溶液稀釋過程中促進弱酸電離,稀釋后溶液pH小于5,由圖可知,HA是強酸、HB是弱酸。
(2)若c=9,則將pH=2的HB與pH=12的MOH等體積混合后,溶液呈________(填“酸”“堿”或“中”)性。

將pH=12的堿溶液稀釋1 000倍,強堿溶液稀釋后溶液pH為9,若c=9 ,由圖可知MOH是強堿,將pH=2的弱酸HB與pH=12的強堿MOH等體積混合時,弱酸HB溶液過量,溶液呈酸性。
(3)若c=9,常溫下稀釋后的三種溶液中,由水電離的氫離子濃度的大小順序為_________________
(用酸、堿化學式表示)。
MOH=HA>HB
由圖可知,稀釋后的溶液中,HB溶液中氫離子濃度大于HA溶液中氫離子濃度,HA溶液中氫離子濃度等于MOH溶液中氫氧根離子濃度,則對水的電離抑制程度為MOH=HAHB。
(4)常溫下,取pH=2的HA、HB各100 mL,向其中分別加入適量的Zn粒,反應后兩溶液的pH均變為4,設HA中加入的Zn質量為m1,HB中加入的Zn質量為m2,則m1________(填“<”“=”或“>”)m2。
<
歸納總結
對于pH相同的強酸和弱酸(或強堿和弱堿)溶液稀釋相同的倍數,強酸(或強堿)溶液的pH變化幅度大(如圖所示)。這是因為強酸(或強堿)已完全電離,隨著加水稀釋,溶液中H+(或OH-)的物質的量(水電離的除外)不會增多,而弱酸(或弱堿)隨著加水稀釋,電離程度增大,H+(或OH-)的物質的量會
不斷增多。
例2 濃度均為0.1 mol·L-1鹽酸、弱酸HB(Ka=1×10-3),將它們均稀釋10倍,請在下圖中畫出其pH的變化曲線。
答案 
歸納總結
濃度相等的酸或堿溶液稀釋后溶液pH的變化示意圖
無論是濃度相等還是pH相等,加水稀釋相同倍數pH變化大的都是強酸或強堿。
1.常溫下,將pH均為3,體積均為V0的HA溶液和HB溶液,分別加水稀釋至體積V,pH隨 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稀釋相同倍數時:c(A-)B.水的電離程度:b=c>a
C.a點酸的濃度小于c點酸的濃度
D.HA為強酸,HB為弱酸

根據圖像,當 =2時,HA溶液:pH=5,HB溶
液:3<pH<5,故HA為強酸,HB為弱酸,根據
圖像,稀釋相同倍數時,溶液的pH:HA溶液>
HB溶液,pH大者氫離子濃度小,酸根離子濃度
小,則溶液中c(A-)<c(B-),A、D項正確;
酸抑制水的電離,酸中c(H+)越大,其抑制水電離程度越大,c(H+):a>b=c,則水的電離程度:b=c>a,B項正確;
未稀釋前兩個酸的pH均為3,HA是強酸,HB是
弱酸,則物質的量濃度不同,HB的物質的量的
濃度遠大于HA,a、c點溶液體積相同,故稀釋
相同倍數后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仍然是HB大,
即a點酸的濃度大于c點酸的濃度,C項錯誤。
2.常溫下,兩種一元堿MOH和ROH的溶液分別加水稀釋,溶液pH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MOH是一種弱堿
B.在x點,c(M+)=c(R+)
C.稀釋前,c(ROH)=10c(MOH)
D.稀釋前MOH溶液和ROH溶液中由水電離出的c(OH-)前者是后者的10倍

A項,由圖像可知稀釋相同倍數,MOH的pH變化小,
故MOH為弱堿;
B項,在x點時MOH和ROH溶液中c(OH-)相等,故
c(M+)=c(R+);
C項,MOH為弱堿,ROH為強堿,則稀釋前c(ROH)<10c(MOH);
D項,稀釋前MOH溶液中由水電離出的c(OH-)=10-12 mol·L-1,ROH溶液中由水電離出的c(OH-)=10-13 mol·L-1,故前者是后者的10倍。
返回
酸堿中和反應的有關計算 滴定曲線
>
<

例1 100 mL 0.2 mol·L-1 H2SO4溶液和CH3COOH溶液分別用0.2 mol·L-1
NaOH溶液滴定至恰好完全中和時,二者消耗NaOH溶液的體積分別為V1、V2,則V1、V2的大小關系為
A.V1>2V2 B.V1=2V2
C.2V2>V1 D.V1=V2

酸堿中和反應的有關計算 滴定曲線

由H2SO4+2NaOH===Na2SO4+2H2O可知,等濃度的H2SO4與NaOH完全中和時,兩者的體積比為1∶2;由CH3COOH+NaOH===CH3COONa+H2O可知,等濃度的CH3COOH與NaOH完全中和時,兩者的體積比為1∶1,因此可推知V1=2V2,故選B。
例2 如圖為10 mL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鹽酸用一定濃度的NaOH溶液滴定的圖示。
(1)鹽酸的濃度為______________。
0.09 mol·L-1
(2)NaOH溶液的濃度為______________。
(3)當滴加NaOH溶液至26 mL時,溶液的pH為
__________。
0.03 mol·L-1
2+lg 3
例3 在25 ℃時,有pH為a的HCl溶液和pH為b的NaOH溶液,取Va L該HCl溶液用該NaOH溶液中和,需Vb L NaOH溶液。請回答下列問題:
(1)若a+b=14,則Va∶Vb=________。
(2)若a+b=13,則Va∶Vb=________。
(3)若a+b>14,則Va∶Vb=__________,且Va____(填“>”“<”或“=”)Vb。
1∶1
1∶10
10a+b-14
>
歸納總結
(1)等體積強酸(pH1)和強堿(pH2)混合(常溫時)
歸納總結
(2)常溫時,強酸(pH1)與強堿(pH2)混合呈中性時,二者的體積關系有如下規律:
①若pH1+pH2=14,則V酸=V堿。
返回
氧化還原滴定法
>
<

滴定操作不僅適用于酸堿中和反應,還可應用于氧化還原反應的定量測定。
1.原理
以氧化劑或還原劑為滴定劑,直接滴定一些具有還原性或氧化性的物質,或者間接滴定一些本身并沒有還原性或氧化性,但能與某些還原劑或氧化劑反應的物質。

氧化還原滴定法
2.滴定方式及應用
3.指示劑
氧化還原滴定的指示劑有三類:
(1)氧化還原指示劑。
(2)專用指示劑,如在碘量法滴定中,淀粉溶液遇碘標準溶液 。
(3)自身指示劑,如高錳酸鉀標準溶液滴定草酸時,滴定終點為溶液由
色變為 色。
變藍

淺紅
4.試劑
常見用于滴定的氧化劑有KMnO4、K2Cr2O7等;常見用于滴定的還原劑有亞鐵鹽、草酸、維生素C等。
5.實例
(1)酸性KMnO4溶液滴定H2C2O4溶液
原理 +6H++5H2C2O4===10CO2↑+2Mn2++8H2O
指示劑 酸性KMnO4溶液本身呈 色,不用另外選擇指示劑
終點 判斷 當滴入最后半滴酸性KMnO4溶液后,溶液由 色變為____
色,且半分鐘內不褪色,說明到達滴定終點
紫紅

淺紅
(2)Na2S2O3溶液滴定含碘溶液
原理 2Na2S2O3+I2===Na2S4O6+2NaI
指示劑 用 溶液作為指示劑
終點 判斷 當滴入最后半滴Na2S2O3溶液后,溶液的 褪去,且半分鐘內不恢復原色,說明到達滴定終點
淀粉
藍色
6.計算依據
依據化學方程式或離子方程式或關系式列比例式,或運用原子守恒、電荷守恒、得失電子守恒等列式進行計算。
7.誤差分析
類比酸堿中和滴定處理。
1.某興趣小組同學用0.100 0 mol·L-1酸性高錳酸鉀標準溶液滴定試樣中的過氧化氫,反應原理為 +5H2O2+6H+===2Mn2++8H2O+5O2↑。
(1)滴定達到終點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滴入最后半滴標準液后,錐形瓶內溶液顏色恰好由無色變為淺紫紅色,且30 s內溶液不褪色
(2)用移液管吸取25.00 mL試樣置于錐形瓶中,重復滴定四次,每次消耗酸性KMnO4標準溶液的體積如表所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體積/mL 17.10 18.10 18.00 17.90
計算試樣中過氧化氫的濃度為________ mol·L-1。
0.180 0
由于第一次數據誤差過大,故舍去;根據反應 +5H2O2+6H+===2Mn2++8H2O+5O2↑,分別求出其他三次的c(H2O2),最后求出c(H2O2)的平均值。
(3)若滴定前尖嘴中有氣泡,滴定后消失,則測定結果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變”)。
偏高
滴定前尖嘴中有氣泡,滴定后消失,導致讀取的消耗的標準液的體積偏大,測定結果偏高。
2.實驗室有一瓶未知濃度的Na2S2O3溶液,通過下列實驗測定其濃度。
①取10.00 mL Na2S2O3溶液于錐形瓶中,滴入2~3滴指示劑。
②取一滴定管,依次查漏,洗滌,用0.01 mol·L-1 I2標準溶液潤洗,然后注入該標準溶液,調整液面,記下讀數。
③將錐形瓶置于滴定管下進行滴定,發生的反應為I2+2Na2S2O3===
2NaI+Na2S4O6。
請回答下列問題:
(1)步驟①加入的指示劑是________。
淀粉溶液
本滴定實驗原理為利用I2+2Na2S2O3===2NaI+Na2S4O6測定消耗I2的量,從而確定Na2S2O3的物質的量濃度,故所用指示劑用來指示溶液中是否含I2,應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劑。
(2)步驟③達到滴定終點的判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滴入最后半滴標準液時,溶液由無
色變成藍色,且半分鐘內不褪色
(3)已知實驗數據如下表:
0.038 mol·L-1
實驗次數 開始讀數/mL 結束讀數/mL
1 0.10 19.20
2 1.85 20.75
3 0.00 24.06
則Na2S2O3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______________。
從表中數據可知,三組數據分別為19.10 mL、18.90 mL、24.06 mL,
24.06 mL誤差太大,舍去;根據反應I2+2Na2S2O3===2NaI+Na2S4O6,分別求出其他2次的c(Na2S2O3),最后求出c(Na2S2O3)的平均值。
(4)下列操作會導致測定結果偏高的是_____(填字母)。
A.滴定管在裝液前未用標準溶液潤洗
B.滴定過程中,錐形瓶振蕩得太劇烈,錐形瓶內有液滴濺出
C.裝標準溶液的滴定管尖嘴部分在滴定前沒有氣泡,滴定終點時發現
氣泡
D.達到滴定終點時,仰視讀數
AD
依據c(待測)= 進行分析。滴定管未用標準溶液潤洗會導致c(標準)偏小,則V(標準)偏大,故導致測定結果偏高,A正確;
滴定過程中,錐形瓶振蕩得太劇烈,錐形瓶內有液滴濺出,導致待測溶液的溶質質量減小,消耗標準溶液的體積偏小,導致測定結果偏低,B錯誤;
滴定前滴定管尖嘴中沒有氣泡,滴定終點時發現氣泡,由于氣泡占有空間,則會導致V(標準)偏小,使測定結果偏低,C錯誤;
達到滴定終點時,仰視讀數,導致V(標準)偏大,會導致測定結果偏高,D正確。
返回
課時對點練
對點訓練
題組一 溶液稀釋或混合后的pH變化
1.如下圖所示,能表示人體大量喝水時,胃液的pH變化的圖像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對點訓練
2.(2023·廈門高二檢測)常溫下,關于pH=2的鹽酸,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溶液中c(H+)=1.0×10-2 mol·L-1
B.加水稀釋100倍后,溶液的pH=4
C.此溶液中由水電離出的H+和OH-的濃度均為1.0×10-12 mol·L-1
D.加入等體積pH=12的Ba(OH)2溶液,溶液呈堿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對點訓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pH=12的Ba(OH)2溶液中c(OH-)=10-2 mol·L-1,等體積混合后,H+和OH-恰好完全反應,溶液為中性,D錯誤。
對點訓練
3.pH=2的a、b兩種酸溶液各1 mL,分別加水稀釋到1 000 mL,其中pH與溶液體積V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a、b兩酸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一定相等
B.稀釋后,a酸溶液的酸性比b酸溶液的強
C.x=6時,a是強酸,b是弱酸
D.若a、b都是弱酸,則2<x<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對點訓練
由圖可知,稀釋過程中,b酸的pH變化小,則b酸酸性
較a酸弱,兩者pH相等時,物質的量濃度一定不同,
A項錯誤;
由圖知稀釋后a溶液的pH大于b溶液的pH,則a中c(H+)
小于b中c(H+),a酸溶液的酸性比b酸溶液的酸性弱,B項錯誤;
pH=2的a酸溶液稀釋1 000倍,pH不可能增加4,C項錯誤;
若a、b都是弱酸,稀釋1 000倍后,a、b兩溶液pH均要增大,且增加量均小于3,故2<x<5,D項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對點訓練
題組二 酸堿中和反應的計算與滴定曲線
4.常溫下,將pH=2的鹽酸與pH=13的Ba(OH)2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11,則鹽酸與Ba(OH)2溶液的體積比為
A.1∶11 B.11∶1
C.1∶9 D.9∶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對點訓練
1
2
3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
5
對點訓練
5.某溫度下,水的離子積常數Kw=1×10-12。該溫度下,將pH=4的H2SO4溶液與pH=9的NaOH溶液混合并保持恒溫,忽略混合前后溶液體積變化。欲使混合溶液pH=6,則硫酸溶液與NaOH溶液的體積比為
A.1∶10 B.9∶1 C.1∶9 D.10∶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對點訓練
某溫度下,水的離子積常數Kw=1×10-12,則pH=4的H2SO4溶液中c(H+)=10-4 mol·L-1,pH=9的NaOH溶液中c(OH-)=10-3 mol·L-1,當混合溶液的pH=6時,溶液呈中性,即c(H+)=c(OH-)。設硫酸溶液的體積為a L,氫氧化鈉溶液的體積為b L,則a L×10-4 mol·L-1=b L×10-3 mol·L-1,得a∶b=10∶1,選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對點訓練
6.如圖曲線a和b是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相互滴定的滴定曲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鹽酸的物質的量濃度為1 mol·L-1
B.P點時恰好完全反應,溶液呈中性
C.曲線a是鹽酸滴定氫氧化鈉溶液的滴定曲線
D.酚酞不能用作本實驗的指示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對點訓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當曲線a所表示的中和反應剛開始時,溶液的pH=1,說明原溶液是鹽酸,所以曲線a表示的是氫氧化鈉溶液滴定鹽酸的滴定曲線,故c(HCl)=c(H+)=0.1 mol·L-1,
A、C項錯誤;
P點時二者恰好完全中和,生成氯化鈉,則溶液呈中性,B項正確;
甲基橙的變色范圍是3.1~4.4,酚酞的變色范圍是8.2~10.0,且變色現象較明顯,所以該中和滴定實驗可以用酚酞或甲基橙作指示劑,D項錯誤。
對點訓練
7.如圖是向100 mL鹽酸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時,溶液的pH變化圖像,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A.原鹽酸的物質的量濃度為0.1 mol·L-1
B.NaOH溶液的濃度為0.1 mol·L-1
C.原鹽酸的物質的量濃度為1 mol·L-1
D.NaOH溶液的濃度為0.01 mol·L-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對點訓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原鹽酸的pH=1,則c(HCl)=0.1 mol·L-1,A正確、C錯誤;
滴定終點時加入NaOH的物質的量為0.01 mol,但其濃度與體積都無法計算,B、D錯誤。
對點訓練
題組三 氧化還原滴定
8.實驗室用標準KMnO4溶液滴定未知濃度的FeSO4溶液,下列說法或操作正確的是
A.盛FeSO4溶液的錐形瓶滴定前用FeSO4溶液潤洗2~3次
B.選堿式滴定管量取標準KMnO4溶液,并用碘化鉀淀粉溶液作指示劑
C.滴定前仰視讀數,滴定后俯視讀數會導致滴定結果偏低
D.錐形瓶內溶液顏色變化由淺綠色變為淺紫紅色,立即記下滴定管液面
所在刻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對點訓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滴定操作時錐形瓶只需水洗干凈即可,不能用待測液潤洗,A項錯誤;
標準KMnO4溶液應用酸式滴定管量取,不用添加任何指示劑,B項錯誤;
讀數前仰后俯,導致讀數體積小于實際消耗標準溶液的體積,所測溶液濃度將偏低,C項正確;
當加入最后半滴標準KMnO4溶液后,溶液由淺綠色變為淺紫紅色,且30 s內溶液顏色不再發生變化,才可以確定滴定終點,D項錯誤。
9.某學習小組用“間接碘量法”測定某CuCl2晶體試樣的純度,試樣不含其他能與I-發生反應的氧化性雜質,已知:2Cu2++4I-===2CuI↓+I2,I2+
+2I-。取m g試樣溶于水,加入過量KI固體,充分反應,用0.100 0 mol·
L-1 Na2S2O3標準溶液(呈堿性)滴定,部分實驗儀器和讀數如圖所示。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試樣在甲中溶解,滴定管選乙
B.選用淀粉作指示劑,當甲中溶液由藍色變為無色時,即達到滴定終點
C.丁圖中,滴定前滴定管的讀數為(a-0.50)mL
D.對裝有標準液的滴定管讀數時,滴定前后讀數方式
如丁圖所示,則測得的結果偏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對點訓練

A項,甲中盛裝的是含有I2的溶液,則滴定管
中盛裝的為Na2S2O3標準溶液,該溶液顯堿性,
應選用堿式滴定管(丙),不正確;
B項,溶液由藍色變為無色且30 s內溶液不恢
復原來的顏色,視為滴定終點,不正確;
C項,滴定管“0”刻度在上端,故滴定前的讀數為(a+0.50)mL,不正確;
D項,滴定后俯視讀數,將導致讀數偏小,故測得的結果偏小,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對點訓練
10.(2024·西安高二月考)甲、乙為兩種醋酸稀溶液,甲的pH=a,乙的pH=a+1,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甲中由水電離出來的H+的物質的量濃度是乙的
B.甲、乙兩溶液物質的量濃度之間的關系:c(甲)=10c(乙)
C.用甲、乙分別中和含有等物質的量的NaOH溶液,兩者的體積(V)之間
的關系為10V(甲)>V(乙)
D.甲中的c(OH-)為乙中的c(OH-)的10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綜合強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H+)=10-pH mol·L-1,所以c甲(H+)=10-a mol·L-1,c乙(H+)=
10-(a+1) mol·L-1,c甲(H+)=10c乙(H+),酸溶液中水電離出的c水(H+)=
c水(OH-)= ,所以10c甲(OH-)=c乙(OH-),則水電離出的氫離子濃度為10c甲(H+)=c乙(H+),A正確,D錯誤;
酸的濃度越大,酸的電離程度越小,c(甲)>10c(乙),B錯誤;
由于c(甲)>10c(乙),所以與等量NaOH反應消耗酸的體積,10V(甲)綜合強化
綜合強化
11.用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 HCl溶液過程中的pH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b點時,加入極少量NaOH溶液都會引起pH的突變
B.選指示劑時,其變色范圍應在4.30~9.70之間
C.若將HCl換成同濃度的CH3COOH,曲線ab段將會
上移
D.都使用酚酞作指示劑,若將NaOH溶液換成同濃度的氨水,所消耗氨
水的體積較NaOH溶液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綜合強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點在突變范圍內,極少量NaOH溶液會引起pH的
突變,A正確;
圖中反應終點的pH在4.30~9.70之間,故選擇指
示劑的變化范圍應與反應終點的pH范圍一致,B正確;
醋酸是弱酸,等濃度醋酸的pH大于鹽酸,曲線ab段將上移,C正確;
使用酚酞作指示劑,用同濃度氨水代替NaOH溶液,滴定終點時溶液由無色變為淺紅色,則氨水需過量,則消耗氨水的體積大于NaOH溶液,D錯誤。
綜合強化
12.工業上常向葡萄酒中加入Na2S2O5進行抗氧化。測定某葡萄酒中Na2S2O5殘留量的方法:取50.00 mL葡萄酒樣品,用0.010 0 mol·L-1的碘標準液滴定至終點,消耗標準液10.00 mL(已知 +I2+H2O―→
+I-+H+,反應未配平)。則該樣品中Na2S2O5的殘留量為
A.0.001 g·L-1 B.0.002 g·L-1
C.0.064 g·L-1 D.0.19 g·L-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綜合強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綜合強化
13.常溫下,pH=10的X、Y兩種堿溶液各1 mL,分別加水稀釋到100 mL,其pH與溶液體積(V)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稀釋前,兩種堿溶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一定相等
B.稀釋后,X溶液的堿性比Y溶液的堿性強
C.完全中和X、Y溶液時,消耗同濃度鹽酸的體積:
VX>VY
D.若8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綜合強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由圖像可知,pH=10的堿稀釋100倍,X的pH變化比Y
的大,則Y一定是弱堿,X的堿性比Y強,Y的堿性弱,
pH相同時,Y的濃度大,則稀釋前,兩種堿溶液中溶質
的物質的量濃度不相等,故A錯誤;
稀釋后,Y中OH-濃度大,X溶液的堿性比Y溶液的堿性弱,故B錯誤;
Y的堿性弱,pH相同時,Y的濃度大,等體積時Y的物質的量大,則完全中和X、Y溶液時,消耗同濃度鹽酸的體積:VX若a=8,則X為強堿,若8綜合強化
14.現有常溫下的六份溶液:
①0.01 mol·L-1 CH3COOH溶液
②0.01 mol·L-1鹽酸
③pH=12的氨水
④pH=12的NaOH溶液
⑤0.01 mol·L-1 CH3COOH溶液與pH=12的氨水等體積混合后所得溶液
⑥0.01 mol·L-1鹽酸與pH=12的NaOH溶液等體積混合后所得溶液
(1)其中水的電離程度最大的是________(填序號,下同),水的電離程度相同的是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②③④
綜合強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酸和堿都會抑制水的電離,⑥為NaCl溶液,對H2O的電離無抑制作用,②③④對水的電離抑制程度相同。
綜合強化
(2)若使②③混合后所得溶液pH=7,則消耗溶液的體積②________(填“>”“<”或“=”,下同)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因pH=12的氨水中c(NH3·H2O)>0.01 mol·L-1,故②③混合,欲使pH=7,則所需溶液體積:②>③。
綜合強化
(3)將六份溶液同等稀釋10倍后,溶液的pH:①______②,③______④,⑤______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綜合強化
15.我國國標推薦的食品藥品中Ca元素含量的測定方法之一為利用Na2C2O4將處理后的樣品中的Ca2+沉淀,過濾洗滌,然后將所得CaC2O4固體溶于過量的強酸,最后使用已知濃度的KMnO4溶液通過滴定來測定溶液中Ca2+的含量。針對該實驗中的滴定過程,回答以下問題:
(1)試寫出滴定過程中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Mn2++10CO2↑+8H2O
綜合強化
(2)滴定終點的顏色變化為溶液由____色變為_______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淺紫紅
KMnO4溶液本身可以作為指示劑,終點的顏色變化為無色變為淺紫紅色。
綜合強化
(3)以下操作會導致測定的結果偏高的是____(填字母)。
a.裝入KMnO4溶液前未潤洗滴定管
b.滴定結束后俯視讀數
c.滴定結束后,滴定管尖端懸有一滴溶液
d.滴定過程中,振蕩時將待測液灑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c
綜合強化
(4)某同學對上述實驗方案進行了改進并用于測定某品牌的鈣片(主要成分為CaCO3)中鈣元素的含量,其實驗過程如下:取2.00 g樣品放入錐形瓶中,用酸式滴定管向錐形瓶內加入20.00 mL濃度為0.10 mol·L-1的鹽酸(鹽酸過量),充分反應一段時間,用酒精燈將錐形瓶內液體加熱至沸騰(HCl揮發可忽略),數分鐘后,冷卻至室溫,加入2~3滴酸堿指示劑,用濃度為0.10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至終點,消耗NaOH溶液8.00 mL。[提示:Ca(OH)2微溶于水,pH較低時不會產生沉淀]據此回答:
①為使現象明顯、結果準確,滴定過程中的酸堿指示劑應選擇________
(填“石蕊”“甲基橙”或“酚酞”)溶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甲基橙
綜合強化
②實驗過程中將錐形瓶內液體煮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將溶解在溶液中的CO2氣體
趕出
③此2.00 g鈣片中CaCO3的質量為______ g。
0.06
綜合強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實驗過程中將錐形瓶內液體煮沸的目的是將溶解的CO2氣體趕出;該滴定若用酚酞作指示劑,它的變色范圍為8.2~10.0,則Ca(OH)2可能會形成沉淀析出,造成較大誤差。CaCO3+2HCl===CaCl2+H2O+CO2↑,HCl+NaOH===NaCl+H2O。CaCO3所消耗的HCl的物質的量為20.00×
10-3 L×0.10 mol·L-1-8.00×10-3 L×0.10 mol·L-1=1.2×10-3 mol,m(CaCO3)= ×100 g·mol-1=0.06 g。
返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喀喇| 凤翔县| 辽宁省| 修文县| 沂南县| 徐闻县| 忻城县| 体育| 武义县| 阜南县| 淅川县| 霍州市| 左权县| 教育| 青神县| 信丰县| 平南县| 承德县| 达拉特旗| 黄浦区| 南溪县| 平舆县| 大冶市| 沙田区| 吐鲁番市| 新沂市| 屯门区| 兴文县| 杨浦区| 三江| 麻城市| 饶阳县| 大新县| 麻阳| 丰城市| 东源县| 普安县| 蒙自县| 叶城县| 安福县| 江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