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肇慶市第六中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一級期中檢測歷史(考試時間: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別、學伴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第I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回答第Ⅱ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指定的位置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測試范圍:綱要上冊第9一10單元;綱要下冊第1一一5單元。第I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指出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已經破產,資產階級共和國應讓位給人民共和國,要“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這些言論A.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理論基礎B.說明國共兩黨分歧已經基本解決C.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D,表明新民主主義革命己取得勝利2、1954年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有以下部分條款:“三、協助國家機關,推動社會力量,實現國家關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建設計劃。四、密切聯系群眾,向有關國家機關反映群眾的意見和提出建議。”由此可以看出A.政治協商制度初步建立B.政協成為各黨派的聯合執政機構C.政協的職能發生了轉變D政協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3、下表反映了建國初糧食增長情況,根據表中數據信息得出的結論錯誤的是1949年1951年1952年100(基數)100(1+28%)100(1+40%),超過抗戰前最高年產量9%A.土地改革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B.土地改革使農業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C.土地改革加速了國民經濟的恢復D.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4、建國后,我國大學生就業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以政府編制計劃與高校實施計劃相結合。1985年,政府提出對國家招生計劃內的學生實行“在國家計劃指導下,由本人選報志愿、學校推薦,用人單位擇優錄用”的分配制度。就業政策的轉變A促進了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B推動了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C解決了政企職責不分的弊端D.保障了高等教育的持續發展5.1990年3月,政府允許上海、深圳兩地試點公開發行股票。同年,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利用股票融資改善企業經營的機制在全國逐漸推廣開來。這反映A,企業體制改革全面鋪開B.對外開放的日益擴大C.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D.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6.早在青銅器時代,兩河流域文明逐漸擴展到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文明向西方擴展:華夏文明的影響己從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延伸到中國東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區,并與日本和朝鮮產生聯系。這反映了A.早期文明的相對均衡性B.農耕文明的不斷擴展C.早期文明交流模式單一D.農耕技術的不斷發展7.西亞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一些地區。治鐵技術起源于西亞,從那里擴散到埃及和希臘等地。西亞的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希臘最初的雕刻藝術,特別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這說明A.文明交流促進社會進步B.世界各地文明發展趨同C.西亞是世界文明的中心D.文明根源于經濟的發展8.哥倫布曾經對其踏上的新大陸表示遺憾,認為那里并不像馬可·波羅吹噓的“黃金遍地,香料盈野”。由此可見A.美洲的發現完全出于一種歷史的偶然B.哥倫布遠洋航行是為了尋找亞洲印度C.新航路開辟有著深刻的經濟動因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己經初步形成9.15世紀的歐洲,人們的生活習俗發生了變化:“家世和出身不再發生影響,除非和有閑及繼承來的財產聯系在一起”“追求充滿活力的群居生活或家庭生活,乃至紛亂和冒險的生活”。該變化A.摧毀了歐洲宗教神權B.得益于新航路的開辟C.催生了新的民族國家D.迎合新生產關系需要10.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下半葉是大西洋奴隸貿易最興盛的時期。奴隸成為非洲可供輸出的單一貨物,歐洲許多國家蜂擁而至,把非洲西岸地區變成了他們擄掠、買賣、販運黑人奴隸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