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中考歷史復習第六單元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課件+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中考歷史復習第六單元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課件+學案

資源簡介

(共76張PPT)
第六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1)政治:從分裂到局部統一,再到全國統一,中國古代中央集權政治制度走向完善。
(2)經濟: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坊市制度的時空限制被打破,都市商貿發展;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海外貿易發達。
(3)民族關系:民族間的戰爭曾一度頻繁,但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密切,少數民族封建化完成,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
(4)思想文化:宋元時期的文化繼續領先世界,這一時期出現了宋詞和元曲等新的文學藝術形式。
深化研討 任務達成
任務一 民族交融與邊疆治理
[背熟《必背知識》相關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與北宋并立的少數民族主要是哪兩個民族?與南宋對峙的又是哪些民族?
2.北宋與遼的議和,稱為什么?如何評價澶淵之盟?
3.南宋抗金名將是誰?他被殺害的罪名是什么?南宋與金的議和內容是什么?議和影響是什么?
4.元何時統一了全國?有何意義?元朝時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它是哪個民族?
5.元朝是如何加強對西藏的管轄的?有何意義?
6.元朝是如何加強對臺灣的管轄的?有何影響?
史料一 宋元時期是中國封建時代民族關系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進程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在這個時期,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之間通過戰爭、遣使、互市、通婚等多種方式進行互動,相互之間取長補短,不僅促進了自身的發展,而且加速了民族交融的進程。
史料二 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漢梗于北狄,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
史料三 



史料四 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1)根據史料一,概括宋元時期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相處的方式。各民族之間的這種互動有哪些影響?元代不少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形成一個新的民族。這指的是哪個民族?
(2)根據史料二,你從中能提取到哪些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史料三和所學知識回答,你認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以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是哪個?
(3)通過以上分析并結合史料四,回答你認為當今應樹立怎樣的民族觀?
提示:(1)方式:戰爭、遣使、互市、通婚。
影響:促進了宋與少數民族政權的和平共處;有利于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雙方發展,加速了民族交融。
民族:回族。
(2)歷史信息:①元朝疆域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②元朝統一全國的過程;③元朝疆域四至;④漢、隋、唐、宋在我國歷史上是繁盛的時期。王朝:元朝。
(3)民族觀: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正確認識兩宋時期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的三次議和
(1)這一時期的議和主要包括:北宋與遼的澶淵之盟、北宋與西夏議和以及南宋與金議和。
(2)三次議和的共同點:都結束了雙方大規模的戰爭狀態;給雙方帶來長期的和平;促進雙方經濟文化交流;宋朝政府都要給對方歲幣。
[背熟《必背知識》相關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活字印刷術是什么時候發明的?誰發明的?有何意義?
2.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叫什么?出現在什么時期?
3.指南針什么時候開始應用的?什么時候廣泛應用?有何意義?
4.簡述火藥武器的應用過程。火藥的發明有何世界意義?
任務二 四大發明與對外交流
史料一 交通既啟,彼此的文明自然就有互相灌輸的。《漢書·西域傳》說,當時的西域人本來不大會制鐵,鐵器的制造都是中國人教他們的。這件事對于西域的開發大有關系。在中國方面,則葡萄、苜蓿、番石榴等,都自外國輸入,又有木棉來自南洋……至于佛教的輸入,則其關系之大,更無待于言了。
——摘編自張蔭麟、呂思勉《秦漢歷史的教訓》
史料二 在當時(隋唐時期)的條件下,這是一大發明。這種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為公卿,可以有參政的機會……我國的這一制度對西方近代文官考試制度的形成產生了較大影響,有人稱它為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
——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史料三 活字印刷術發展示意圖(部分)



綜合上述史料(至少選用兩則)并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120字左右的歷史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實正確,條理清晰,語句通順,表述成文)
提示:題目:文明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
論述:西漢時期開辟的絲綢之路是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和文化交流。隋朝時期創立的科舉制傳到西方后,對西方近代文官考試制度的形成產生了較大影響;北宋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傳到世界各國,對人類文明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加速了圖書的普及和文化的積累與傳播。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宋元時期重大科技成就的啟示
樹立文化自信,我國應該實行科教興國戰略,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大力發展科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科技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使其能夠充分發揮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
整合歸納 專題串講
1.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的比較
項目 分封制 郡縣制 行省制


點 盛行時代 盛行于西周 幾乎盛行于整個封建時代 元朝盛行,對后世影響深遠
與中央政
府的關系 被分封的諸侯國相對獨立于中央政府,并且特權和地位可以世襲 郡、縣是中央政府下屬的地方行政機構,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其行政長官直接對中書省負責
項目 分封制 郡縣制 行省制


點 作用
(影響) 雖在一定時期內產生過積極作用,但后來破壞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 不僅在當時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而且經過后世的調整和完善,積極作用更加明顯
相同點 都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鞏固統治;都在一定時期內產生了積極作用
2.《史記》與《資治通鑒》
著作 《史記》 《資治通鑒》
作者 司馬遷 司馬光
時代 西漢 北宋
著作內容 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 從戰國到五代
著作體裁 紀傳體通史 編年體通史
著作特點 文筆簡潔、語言生動 取材廣泛、敘事明晰、文筆生動
單元分層訓練(六)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1.(2024·菏澤一模)宋初的大將曹翰寫下一首《退將詩》,有“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之句;當時有諺語曰:“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武將之所以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反映出宋朝統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休養生息 [B]重文輕武
[C]閉關鎖國 [D]文化專制

B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宋為加強中央集權,采取一系列削奪武將兵權、抑制武將的措施,武將們平日不受重視,而且帶兵打仗都處處受到掣肘,這都體現了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B項正確。]
2.趙匡胤當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趙普針對“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的狀況,提出:“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宋太祖為此采取的舉措中與“制其錢谷”相符的是(  )
[A]設置樞密院 [B]設立通判
[C]設置轉運使 [D]設立市舶司

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制其錢谷”對應的是集中地方財權。經濟上,宋太祖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集中了財權,故選C項。]
3.(2024·棗莊二模)“宋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遼軍大舉南下,一路攻城拔寨,兵臨澶州城下。宰相寇準力勸宋真宗親征,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十二月,雙方簽訂盟約,遼軍撤回。”此戰后
(  )
[A]宋朝偏安江南一隅 [B]南宋和蒙古對峙局面形成
[C]遼宋保持和平局面 [D]北宋廢除了重文輕武政策

C [根據材料“宰相寇準力勸宋真宗親征,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十二月,雙方簽訂盟約,遼軍撤回”可知,面對遼軍的攻打,宋真宗親征,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并簽訂盟約,遼宋之間保持了較長時期的和平局面,C項正確。]
4.(2024·濟寧一模)《曲阜市志·大事記》記載:建炎二年(1128年)十月,衍圣公孔端友隨高宗趙構去揚州陽祀,因金兵占曲阜而未歸,遂定居江南衢州。據史料判斷當時占領曲阜的應該是(  )
[A]契丹人 [B]黨項人
[C]蒙古人 [D]女真人

D [根據題干“建炎二年(1128年)十月,衍圣公孔端友隨高宗趙構去揚州陽祀,因金兵占曲阜而未歸,遂定居江南衢州”和所學知識可知,12世紀初期,阿骨打起兵抗遼,把遼軍打得節節敗退。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權,國號大金,他就是金太祖。因此,當時占領曲阜的應該是女真人,D項正確。]
5.(2024·棗莊一模)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這是中國古代史上繼王莽新政之后又一次規模巨大的政治變革運動。這次“運動”(  )
[A]源于宋積貧積弱的社會危機
[B]使宋朝的經濟實力空前增強
[C]僅涉及經濟軍事這兩個領域
[D]得到了司馬光等宰相的支持

A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朝當時積貧積弱,存在內憂外患,王安石希望通過變法,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A項正確;“使宋朝的經濟實力空前增強”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王安石變法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和教育等方面,排除C項;司馬光對王安石變法并不是支持的,排除D項。]
6.據南宋人李攸《宋朝事實》記載:“川界用鐵錢,小錢每十貫,重六十五斤……街市買賣……難以攜持。”價低體重的鐵錢給貿易造成了極大的不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了(  )
[A]銅錢 [B]交子
[C]飛錢 [D]銀錢

B [根據材料“川界用鐵錢,小錢每十貫,重六十五斤……街市買賣……難以攜持”和所學知識可知,價低體重的鐵錢給貿易造成了極大不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了交子,故選B項。]
7.鐵木真被毛澤東稱為“一代天驕”,他的歷史功績是(  )
[A]創制契丹文字 [B]統一蒙古草原
[C]建立女真政權 [D]設立行省制度

B [鐵木真完成蒙古統一大業,結束了蒙古草原長期混戰的局面。1206年,鐵木真被推舉為蒙古族的最高首領,尊稱為“成吉思汗”,故選B項。]
8.元朝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為了有效管轄如此廣闊的疆域,元朝創立了(  )
[A]分封制 [B]郡縣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D [為了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治理,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D項正確;西周實行分封制,排除A項;秦朝建立郡縣制,排除B項;隋唐時期創立并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排除C項。]
9.(2024·棗莊一模)小冬同學梳理了山東臨沂的歷史沿革,與表中三個朝代相對應的制度是(  )


[A]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 [B]行省制、郡縣制、分封制
[C]分封制、郡國制、行省制 [D]郡縣制、行省制、分封制

西周 秦朝 元朝
分屬齊、魯兩國 分屬瑯邪郡和郯郡 直屬中書省
A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實行分封制,常見的諸侯國有齊國、魯國等;秦朝推行郡縣制,地方設郡置縣,材料中“瑯邪郡”與郡縣制有關;元朝實行行省制,河北、山東、山西一帶為中書省轄地,材料中“直屬中書省”與行省制有關。故與三個朝代相對應的制度是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A項正確。]
10.不論以魏為正統,或以蜀為正統,從來沒有人把另外兩國排斥在中國之外;當宋、遼、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時,雖互為敵國,但也并不把對方排除在中國之外。這一觀點意在強調(  )
[A]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B]中央集權不斷強化
[C]儒家思想的正統性 [D]民族隔閡完全消失

A [根據材料可知,宋、遼、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時,雖然處于敵國對立的狀態,但少數民族政權并未被排除在中國之外,說明少數民族政權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在增強,故選A項。]
11.(2024·菏澤二模)觀察下面這組圖可知,促使中國古代貨幣發生變化的經濟因素是(  )



[A]商品經濟發展,對貨幣的需求量增加
[B]北方人口南遷,江南地區得到了開發
[C]幣制混亂不一,民間私人鑄幣風氣盛行
[D]國家實現統一,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

A [根據題干信息“秦半兩”“漢五銖”“開元通寶”“宋朝紙幣——‘交子’‘會子’”等信息可知,促使中國古代貨幣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經濟發展,對貨幣的需求量增長,A項正確。]
12.據記載,北宋末年的開封有以說三國故事而知名的藝人霍四究,還有說五代故事的藝人尹常。南宋臨安以講小說出名的藝人有蔡和等五十二人之多。這可以用來說明宋代(  )
[A]市民文化生活豐富 [B]主要文學形式是詞
[C]出現了活字印刷術 [D]海外貿易空前發達

A [根據材料可知,宋代出現眾多的說書藝人,反映出市民文化生活豐富,故A項符合題意;材料不能說明宋代主要文學形式是詞,排除B項;材料不能反映宋代出現了活字印刷術,排除C項;材料與海外貿易無關,排除D項。]
13.元朝汪大淵《島夷志略》記載,澎湖“隸泉州晉江縣,至元(忽必烈年號)間立巡檢司”,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每年征收鹽稅中統鈔十錠二十五兩。元朝此舉(  )
[A]完成了全國統一 [B]加強了邊疆管理
[C]進行了賦稅改革 [D]推行了行省制度

B [根據材料可知,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加強了邊疆管理,故B項符合題意;材料不能反映元朝完成了全國統一,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元朝進行了賦稅改革,排除C項;材料不能體現元朝推行了行省制度,排除D項。]
14.(2024·棗莊一模)下面是漢、元兩代漢中地區的行政區域圖。漢代主要依據“山川形便”來劃分行政區劃;元代主要以“犬牙相入”的原則來劃分行省。元代此舉目的在于(  )
[A]削弱地方社會治理水平
[B]極大地增強地方獨立性
[C]加強對地方政治軍事控制
[D]減輕地方財政經濟的負擔

C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防止地方出現割據現象,加強對地方政治軍事控制,元代主要以“犬牙相入”的原則來劃分行省,C項正確;元代此舉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但沒有削弱地方社會治理水平,排除A項;元代以“犬牙相入”的原則劃分行省,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沒有增強地方獨立性,排除B項;材料信息只體現了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沒有顯示地方財政情況,排除D項。]
15.觀察下面的歷史思維導圖,與之最相符的主題是(  )
[A]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B]宋代經濟與科技文化
[C]宋元科技與中外交通
[D]明清科技與對外關系

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宋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和文明的傳播。北宋指南針應用于航海,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中國發明的火藥和火器傳入歐洲后,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古代著名的陸上絲綢之路在宋元時期成為通往西方的重要通道。元朝時,海上交通范圍有了更大的拓展,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結合思維導圖可見,這體現的是宋元科技與中外交通,故選C項。]
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
材料一 宋初統治者吸取晚唐五代的教訓,“以防弊之政,作立國之法”,成效堪稱卓著。……有意識地壓制武將,樞密院長官皆用文官;大力抬高文官士人地位,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大抵文臣多受儒家倫理熏陶,尊君敬上,而武將往往不讀詩書,跋扈無禮。久之舊弊雖防,新弊漸生。
——據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材料二
宋朝商品經濟呈現出劃時代的歷史發展,商人及其從事的商業活動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同,“農不若工,工不若賈”的觀念因此流行,越來越多的人參與經商,甚至有士人“捐棄筆硯,為商賈之事”。
——據郭學信等《宋代商品經濟發展
特征及原因析論》
材料三 北宋對遼夏的妥協退讓,并不標志其必然是“弱宋”。在其他諸方面,北宋非但不“弱”,而且很“強”。因此,把宋代尤其是北宋稱之為“弱宋”,是不恰當的。
——據顧全芳《重評北宋重文輕武的歷史作用》
(1)指出材料一所示宋初統治者采取的“防弊之政”,并簡要說明其根本目的。(3分)
(2)指出材料二所示宋代商人社會地位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任舉一例說明宋代商品經濟劃時代“發展”的表現。(3分)
(3)你是否贊同材料三所示觀點,簡要說明理由。(4分)
[答案] (1)“防弊之政”:重文輕武和文人治國。根本目的:加強中央集權。
(2)變化:逐漸提升,受到社會認同。表現:海外貿易發達;“交子”的出現。
(3)贊同。理由:北宋在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都有顯著成就,盡管在軍事上有所妥協,但并不代表其整體實力弱。
17.(2020·濟寧中考)宋真宗曾賦《勸學》:“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這反映出宋代選拔人才主要依據(  )
[A]科舉成績 [B]道德表現
[C]門第高低 [D]血緣親疏

A [材料的意思是男人如果想實現生平最大的志向,就得勤快地抱著六經在窗前讀。由此可知,宋代選拔人才的主要依據是科舉成績,A項正確。]
18.(2024·棗莊中考)2024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馬英九一行時強調,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共同建設了包括寶島臺灣在內的祖國疆域,共同書寫了中國歷史。回顧歷史,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是(  )
[A]澎湖巡檢司 [B]北庭都元帥府
[C]宣政院 [D]臺灣府

A [由題干設問“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為了加強中央對東南地區的統治,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A項正確;北庭都元帥府是元朝為了管理西域而設立的機構,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排除B項;元朝為了加強中央對西藏地區的統治,設置宣政院,排除C項;清朝時期為了加強對臺灣地區的管理,先后設置了臺灣府和臺灣行省,排除D項。]
19.(2021·菏澤中考)“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南宋的契丹人,其社會習俗不斷發生變化。通過族際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發生變遷,甚至服飾、飲食、節日等生活習俗也逐漸失去其民族特征。”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交融 [B]政府引導
[C]社會繁榮開放 [D]經濟重心南移

A [根據題干信息“進入南宋的契丹人……通過族際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發生變遷,甚至服飾、飲食、節日等生活習俗也逐漸失去其民族特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民族交融,A項符合題意;“政府引導”在題干內容中沒有體現,B項排除;“社會繁榮開放”在題干內容中沒有體現,C項排除;經濟重心南移是指古代經濟發展,南方經濟開始超過北方,這與題干內容不符,D項排除。]
時間 地域
北方 南方 比例
742年 3 042萬人 2 036萬人 3∶2
1080年 956萬人 2 368萬人 2∶5
20.(2022·菏澤中考)下表中的數據主要說明了(  )


[A]政治中心的轉移 [B]南北交通的發達
[C]民族政權的并立 [D]經濟重心的南移

D [根據材料可知,742年北方人口和南方人口比例為3∶2,1080年北方和南方人口的比例為2∶5,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的開發,促進了經濟重心南移,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政治中心的問題,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交通的問題,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民族政權的并立,排除C項。]
21.(2020·菏澤中考)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最早出現的是實物貨幣,現今又有了網絡貨幣。紙幣最早出現在我國(  )
[A]秦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時期,商品經濟發展迅速,那時候市場上流通的仍是金屬貨幣,人們攜帶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了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C項符合題意;秦朝是圓形方孔錢,A項排除;唐朝是銅錢,金屬貨幣,B項排除;南宋繼續使用北宋時期出現的紙幣,D項排除。]
22.(2023·臨沂中考)“考古表明,南宋船塢不僅是建造和修理船舶的場所,很可能還是朝廷設立的專為皇室運送貨物的碼頭。”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這種“建造和修理船舶的場所”,建造于(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B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宋時期的手工業發達,北宋東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船塢,B項正確;唐朝時期的手工業的確很發達,但考古還沒有發現“建造和修理船舶的場所”,排除A項;最早的“建造和修理船舶的場所”發現于北宋時期,南宋和元朝都在北宋之后,不符合“最早”這一描述,排除C、D兩項。]
23.(2021·臨沂中考)“自古以來,人終不免一死!倘若能為國盡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摘自宋代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白話譯文)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兵敗被俘,被關押在船上,次年過零丁洋時作此詩。文天祥作此詩時(  )
[A]蒙古正和南宋結盟夾擊金朝
[B]南宋與元朝的對峙局面形成
[C]忽必烈即將把都城定于大都
[D]元軍已經攻占南宋都城臨安

D [根據材料中“1278年”“次年過零丁洋時作此詩”可知,文天祥作此詩于1279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276年,元軍就已經攻占南宋都城臨安,故選D項。]
24.(2020·菏澤中考)“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就是一個行動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駐在地方來管事。這一制度創設于(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B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了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開創行省制度,在中央設置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關,并直接管轄大都及周圍地區,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由中央委派官員掌管省內軍政大權,行省以下設有路、府、州、縣,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了元朝的統治,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故B項符合題意。]
25.(2023·濟寧中考)北宋開封城內有許多娛樂兼經營商業的“瓦子”,市民“終日居此,不覺抵暮”。上述現象出現的社會根源在于(  )
[A]中央集權松弛 [B]城市人口增加
[C]文學藝術繁榮 [D]商品經濟發展

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隨著城市的發展,商品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市民文化生活的豐富,東京城內出現了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D項正確;宋朝時期中央集權加強,排除A項;城市人口增加、文學藝術繁榮不是北宋開封城內娛樂場所出現的根本原因,排除B、C兩項。]
26.(2020·濟寧中考)北宋編撰《資治通鑒》,“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該書所記述的歷史起止時間位于如圖中(  )
[A]A
[B]B
[C]C
[D]D

C [《資治通鑒》是由北宋司馬光主持編寫的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 300多年的歷史,縱貫中國16個朝代,故選C項。]
27.(2023·臨沂中考)從圖1和圖2,可以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
[A]火藥運用到軍事領域始于宋朝時期
[B]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從元朝開始
[C]火藥武器的威力呈現出增強的趨勢
[D]中國的火藥和火器已經傳入了歐洲

C [根據圖示可知,圖1是宋代的火器,圖2是元代的火銃,從圖1到圖2,火器威力更強了,C項正確;火藥運用到軍事領域始于唐朝末年,排除A項;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排除B項;材料中體現的是中國的火器,并不能得出“火藥和火器已經傳入了歐洲”的結論,排除D項。]
28.(2020·臨沂中考)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
——摘自《戰國策》
材料二 忽必烈青年時代,便“思大有為于天下”。1260年即汗位,開始按中國傳統的王朝年號紀年。1271年,改“大蒙古”國號為元,1272年遷都于大都。在位期間,忽必烈注意選用人才,重用漢臣,采用漢法,建立各項政治制度。忽必烈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
——摘編自《中國網》
(1)材料一中“商君治秦”是指歷史上哪一重大改革事件?“諸侯畏懼”的原因是什么?當時各諸侯國的結局如何?(6分)
(2)材料二中的哪些措施表明忽必烈在建立“新秩序”的過程中受到了漢族文化的重要影響?他主導建立的元朝“新秩序”主要有哪些“新”表現?(6分)
(3)從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哪些有益的啟示?(2分)
[答案] (1)改革事件:商鞅變法。原因: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強大的國家。結局:公元前221年,被秦國滅亡。
(2)措施:開始按中國傳統的王朝年號紀年;注意選用人才,重用漢臣,采用漢法,建立各項政治制度;等等。“新”的表現:元朝時期實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設中書省、御史臺和樞密院,分別掌管行政、監察和軍事事務,在地方設立行中書省即行省。
(3)啟示:要堅持改革創新;要堅持制度創新;等等。任務一 民族交融與邊疆治理
[背熟《必背知識》相關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與北宋并立的少數民族主要是哪兩個民族?與南宋對峙的又是哪些民族?
2.北宋與遼的議和,稱為什么?如何評價澶淵之盟?
3.南宋抗金名將是誰?他被殺害的罪名是什么?南宋與金的議和內容是什么?議和影響是什么?
4.元何時統一了全國?有何意義?元朝時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它是哪個民族?
5.元朝是如何加強對西藏的管轄的?有何意義?
6.元朝是如何加強對臺灣的管轄的?有何影響?
史料一 宋元時期是中國封建時代民族關系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進程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在這個時期,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之間通過戰爭、遣使、互市、通婚等多種方式進行互動,相互之間取長補短,不僅促進了自身的發展,而且加速了民族交融的進程。
史料二 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漢梗于北狄,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
史料三 
史料四 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1)根據史料一,概括宋元時期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相處的方式。各民族之間的這種互動有哪些影響?元代不少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形成一個新的民族。這指的是哪個民族?
(2)根據史料二,你從中能提取到哪些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史料三和所學知識回答,你認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以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是哪個?
(3)通過以上分析并結合史料四,回答你認為當今應樹立怎樣的民族觀?
正確認識兩宋時期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的三次議和
(1)這一時期的議和主要包括:北宋與遼的澶淵之盟、北宋與西夏議和以及南宋與金議和。
(2)三次議和的共同點:都結束了雙方大規模的戰爭狀態;給雙方帶來長期的和平;促進雙方經濟文化交流;宋朝政府都要給對方歲幣。
任務二 四大發明與對外交流
[背熟《必背知識》相關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活字印刷術是什么時候發明的?誰發明的?有何意義?
2.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叫什么?出現在什么時期?
3.指南針什么時候開始應用的?什么時候廣泛應用?有何意義?
4.簡述火藥武器的應用過程。火藥的發明有何世界意義?
史料一 交通既啟,彼此的文明自然就有互相灌輸的。《漢書·西域傳》說,當時的西域人本來不大會制鐵,鐵器的制造都是中國人教他們的。這件事對于西域的開發大有關系。在中國方面,則葡萄、苜蓿、番石榴等,都自外國輸入,又有木棉來自南洋……至于佛教的輸入,則其關系之大,更無待于言了。
——摘編自張蔭麟、呂思勉《秦漢歷史的教訓》
史料二 在當時(隋唐時期)的條件下,這是一大發明。這種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為公卿,可以有參政的機會……我國的這一制度對西方近代文官考試制度的形成產生了較大影響,有人稱它為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
——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史料三 活字印刷術發展示意圖(部分)
綜合上述史料(至少選用兩則)并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120字左右的歷史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實正確,條理清晰,語句通順,表述成文)
宋元時期重大科技成就的啟示
樹立文化自信,我國應該實行科教興國戰略,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大力發展科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科技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使其能夠充分發揮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
1.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的比較
項目 分封制 郡縣制 行省制
不 同 點 盛行時代 盛行于西周 幾乎盛行于整個封建時代 元朝盛行,對后世影響深遠
與中央政 府的關系 被分封的諸侯國相對獨立于中央政府,并且特權和地位可以世襲 郡、縣是中央政府下屬的地方行政機構,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其行政長官直接對中書省負責
作用 (影響) 雖在一定時期內產生過積極作用,但后來破壞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 不僅在當時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而且經過后世的調整和完善,積極作用更加明顯
相同點 都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鞏固統治;都在一定時期內產生了積極作用
2.《史記》與《資治通鑒》
著作 《史記》 《資治通鑒》
作者 司馬遷 司馬光
時代 西漢 北宋
著作內容 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 從戰國到五代
著作體裁 紀傳體通史 編年體通史
著作特點 文筆簡潔、語言生動 取材廣泛、敘事明晰、文筆生動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第六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深化研討 任務達成]
任務一
任務目標達成
提示:(1)方式:戰爭、遣使、互市、通婚。
影響:促進了宋與少數民族政權的和平共處;有利于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雙方發展,加速了民族交融。
民族:回族。
(2)歷史信息:①元朝疆域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②元朝統一全國的過程;③元朝疆域四至;④漢、隋、唐、宋在我國歷史上是繁盛的時期。王朝:元朝。
(3)民族觀: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任務二
任務目標達成
提示:題目:文明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
論述:西漢時期開辟的絲綢之路是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和文化交流。隋朝時期創立的科舉制傳到西方后,對西方近代文官考試制度的形成產生了較大影響;北宋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傳到世界各國,對人類文明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加速了圖書的普及和文化的積累與傳播。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拜城县| 来安县| 中山市| 绥江县| 车致| 武平县| 永靖县| 德保县| 卢龙县| 若尔盖县| 邓州市| 丹棱县| 平阳县| 集安市| 宁晋县| 万山特区| 临武县| 红安县| 铁岭市| 阿合奇县| 修武县| 民乐县| 玉山县| 和静县| 德安县| 九寨沟县| 桦川县| 丹寨县| 新营市| 泊头市| 汤原县| 平潭县| 临沂市| 章丘市| 永丰县| 化德县| 泸西县| 广丰县| 阿克苏市| 田阳县| 宝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