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89張PPT)第十八單元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1)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在“一國兩制”構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門順利回歸祖國,海峽兩岸關系不斷發展。(2)國防建設和外交成就: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筑起了保衛祖國的鋼鐵長城,我國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外交工作,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3)科技文化和社會生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家重視科學技術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許多研究成果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新中國成立后文化事業不斷發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勤勞景象,也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衣、食、住、行、用等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變遷見證了時代的進步。深化研討 任務達成任務一 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背熟《必背知識》相關內容,回答下列問題]1.我國實行的民族政策是什么?我國第一個民族自治區建立的時間以及目前我國有哪五個自治區。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意義。3.為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我國采取了哪些舉措?其中的重大戰略是什么?4.“一國兩制”構想是誰提出來的?其根本出發點是什么?其內涵和地位是怎樣的?5.香港和澳門回歸的時間及歷史意義。6.中國政府對臺灣政策的變化以及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脈絡。7.新時代推進祖國完全統一的方略有哪些?【精彩的瞬間——自信】史料一 【自信的話語——底氣】史料二 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如果中國在1997年還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鄧小平【創新的制度——靈魂】史料三 1998年,全國已先后成立內蒙古、新疆、廣西、寧夏、西藏5個民族自治區和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1)說出史料一中圖1、圖2體現的這一構想的基本內涵是什么?從圖3中你能獲取什么信息?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什么?(2)根據史料二中鄧小平的話,談談香港被割讓與收回的根本原因分別是什么?港澳的回歸,有何歷史意義?(3)史料三反映出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為解決民族問題采取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歷史意義。(4)通過以上探究你有何感悟?提示:(1)基本內涵: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信息:兩岸交流的加強。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2)割讓原因:清政府政治腐敗,綜合國力衰弱,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收回原因:中國綜合國力增強;“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全國人民的支持;港澳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言之有理即可)歷史意義:港澳回歸祖國,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重大步驟,港澳的發展進入新時代。(言之有理即可)(3)保障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對祖國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4)制度創新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我們要加強民族團結,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中國必然統一,中國也必將統一。(2)根據史料二中鄧小平的話,談談香港被割讓與收回的根本原因分別是什么?港澳的回歸,有何歷史意義?(3)史料三反映出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為解決民族問題采取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歷史意義。(4)通過以上探究你有何感悟?[背熟《必背知識》相關內容,回答下列問題]1.我國的第一支海軍的名稱。20世紀70年代人民海軍有哪些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后,人民海軍又有哪些提高?2.空軍剛誕生就面臨著哪場戰爭考驗?3.導彈部隊組建時間、名稱、地位及其主要擔任的任務。后來更名的時間和名稱。任務二 國防、科技、外交成就和社會生活4.在古田召開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強調的核心、五大戰區、軍種以及形成的新格局。5.新中國成立后奉行什么樣的外交政策?第一個同新中國建交的是哪一個國家?6.新中國20世紀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7.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首次提出時間、人物及其內容和影響。8.萬隆會議召開的時間、會議特點以及周恩來提出的方針和意義。9.中國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成就有哪些?10.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的時間、會議名稱。11.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過程以及中日建交的核心問題、前提、時間。12.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奉行的外交政策、外交原則、外交舉措、外交布局以及外交成果和影響。13.“兩彈一星”方面取得的科技成就、相關人物和歷史意義。14.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農業和醫學方面的科技成就。15.了解改革開放前后人們社會生活的變遷。活動一 【圖片展覽——感受輝煌】(1)一組同學收集了“新中國成就展”的圖片,請你根據下面的主題分類,填寫對應圖片,并談談你對該主題的認識。主題1:國防建設:________;認識: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題2:外交成就:________;認識: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動二 【走訪調查——尋找歷史】(2)二組同學決定利用假期時間,走訪調查“改革開放前后家鄉的變化”,請你從衣、食、住、行等方面,談談家鄉的變化。活動三 【閱讀傳記——評價人物】(3)歷史人物傳記真實、生動,是研究歷史的途徑之一。三組同學閱讀了上圖這本傳記。請簡述他被世人景仰的理由。活動四 【聯系現實——提升認識】(4)歸納我國在科技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提示:(1)主題1:圖2、圖3。認識:國防力量強大,成為保衛國家安全的基本保證,而科技的進步也促進了國防力量的加強;體現了我國國防力量的不斷加強,成為保衛祖國安定和平的鋼鐵長城;等等。主題2:圖1、圖4。認識:新中國成立以后在外交事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綜合國力的增強。(2)示例: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衣:從數量有限,色彩樣式單一到衣著豐富,色彩絢爛,展示個性。食:從食物匱乏單調,營養嚴重不足到不但吃飽,而且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住:從居住條件差到人均面積擴大,居住環境改善。行:從步行、自行車到交通條件改善,鐵路、公路、航線增長,交通工具快捷方便。(3)20世紀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也有重大貢獻。袁隆平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4)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為科技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黨中央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廣大科研工作者的辛苦鉆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論述》中說:“中國夢是強國夢,對軍隊來說就是強軍夢。”人民軍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立下不朽功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筑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鋼鐵長城;國防與軍隊建設既是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的體現,也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所以我們要走科技強軍之路,加強國防科技的研發,加強新時期軍隊思想素質和技術隊伍建設,國防和軍隊建設要服務于國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整合歸納 專題串講1.港澳問題與臺灣問題的異同項目 港澳問題 臺灣問題不同點 問題由來 西方國家利用武力或欺騙的手段侵占中國領土 是中國內戰而導致的暫時性的兩岸分離問題性質 外交問題 內政問題項目 港澳問題 臺灣問題不同點 解決途徑 通過中英、中葡之間的談判解決 通過兩岸平等協商來解決解決現狀 已解決 未解決駐軍問題 國家在香港、澳門駐軍 臺灣可以有自己的軍隊,大陸不派軍隊駐臺相同點 都適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2.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單元分層訓練(十八)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1.(2024·棗莊二模)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黨和政府之所以重視和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是為了( )[A]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B]實現國內各民族平等[C]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D]貫徹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A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為了促進我國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我國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采取優惠政策,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科技教育和文化衛生事業建設。因此黨和政府之所以重視和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是為了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A項正確。]2.“……方略在香港、澳門問題上的成功應用,為世界各國和平解決相互之間的沖突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為處理歷史上遺留下來仍未了結的國際爭端,找到了一條嶄新的解決道路。”材料評價的是(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 [B]“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倡導 [D]“一國兩制”構想的實踐√D [根據材料“……方略在香港、澳門問題上的成功應用,為世界各國和平解決相互之間的沖突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為處理歷史上遺留下來仍未了結的國際爭端,找到了一條嶄新的解決道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完成祖國統一大業,1982年,鄧小平首次提出用“一國兩制”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在“一國兩制”基礎上,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香港、澳門回歸祖國說明“一國兩制”的構想是完全正確的,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因此材料評價的是“一國兩制”構想的實踐,D項正確。]3.(2024·菏澤三模)“這一構想堅持了我國社會主義的主體作用,也包容了港澳臺的不同特點,一是尊重了這些地區的歷史和現實,二是照顧當地人民的希望和利益,三是考慮國際,尤其是英、葡、美等國與當地的關系。”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①港澳臺擁有和少數民族自治區一樣的自治權②回歸后的港澳臺可保持原有政治、經濟制度不變③我國堅持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實現統一大業④“一國兩制”的實施以港澳臺利益為主[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港澳臺的高度自治和少數民族自治區的自治權不同,①說法錯誤;回歸后的港澳臺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可保持原有政治、經濟制度不變,②正確;根據材料“這一構想堅持了我國社會主義的主體作用……尤其是英、葡、美等國與當地的關系”可知,材料論述的是一國兩制,一國兩制是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實現統一大業的,③正確;“一國兩制”的實施以國家利益為主,不是以港澳臺利益為主,④說法錯誤。因此,②③符合題意,C項正確。]4.2024年5月1日,我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從上海江南造船廠碼頭解纜啟航,赴相關海域開展首次航行試驗。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是( )[A]致遠艦 [B]南昌艦[C]遼寧艦 [D]山東艦√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12年9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C項正確;“致遠艦”是晚清北洋水師的戰艦,排除A項;南昌艦是中國自主研制的055型驅逐艦首艦,2020年1月12日正式入列服役,排除B項;2017年4月26日,我國第二艘航空母艦山東艦交接入列,也是我國第一艘完全自主研發制造的國產航空母艦,排除D項。]5.1950年,中蘇兩國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2001年,中俄等六國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這表明,中國外交政策的基石是( )[A]獨立自主 [B]不結盟[C]“一邊倒” [D]睦鄰友好√A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題干“1950年,中蘇兩國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2001年,中俄等六國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表明中國外交政策的基石是獨立自主,故A項符合題意。]6.(2024·濟寧三模)孔子曾提出過“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運用這種思想處理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間關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A]中國和蘇聯正式建交 [B]萬隆會議的圓滿成功[C]巴黎和會的舉行 [D]協約國集團的成立√B [根據題干“孔子曾提出過‘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運用這種思想處理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間關系取得成功的范例”和所學知識可知,1955年,眾多非亞獨立國家的首腦,聚集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討論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和亞非國家發展問題。針對帝國主義國家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這是我國運用這種思想處理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間的關系取得成功的范例,B項正確。]7.(2024·濟寧三模)郵票記錄歷史。如圖是1972年非洲國家喀麥隆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某項盛事一周年而發行的紀念郵票。這項盛事是( )[A]中國成功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B]中國與美國關系正常化[C]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D]中國參加亞非國際會議√C [根據題干“1972年非洲國家喀麥隆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某項盛事一周年而發行的紀念郵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中國重返聯合國后,非洲國家喀麥隆于1972年一周年之際發行郵票慶祝我們國家這項盛事,C項正確;中國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是在1970年,與題干所述時間不符,排除A項;中國與美國關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與題干所述時間不符,排除B項;中國參加亞非國際會議是在1955年,與題干所述時間不符,排除D項。]8.(2024·菏澤二模)1970年,毛澤東主席在會見美國記者斯諾時說:“中美兩國總要建交的,中國和美國難道就一百年不建交啊?”同一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表示:“我們改善同北京的實際關系,這肯定是對我們有益的。”據此可知,中美關系的改善( )[A]翻開中國外交新篇章 [B]維護了世界的和平[C]深受外界因素影響 [D]符合雙方利益需要√D [根據題干信息“‘中美兩國總要建交的,中國和美國難道就一百年不建交啊?’同一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表示‘我們改善同北京的實際關系,這肯定是對我們有益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美國在美蘇爭霸中處于守勢地位,深陷越南戰爭泥潭,需要中國這個伙伴;對于中國而言,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家實力的增長,為了解決臺灣問題和面對中蘇惡化的關系,中國也需要和美國改善關系,因此中美關系的改善符合雙方利益需要,D項正確。]9.我國航天科技從無到有,取得舉世矚目成績。完成出艙任務實現太空行走的是( )[A]錢學森 [B]鄧稼先[C]楊利偉 [D]翟志剛√D [根據題干“完成出艙任務實現太空行走”和所學知識可知,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D項正確。]10.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群眾體育運動快速發展,人們的健身意識不斷增強,健身運動成為時尚。到2019年底,我國有近4億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這折射出(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B]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C]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D]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A [根據題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群眾體育運動快速發展,人們的健身意識不斷增強,健身運動成為時尚。到2019年底,我國有近4億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知,這折射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A項正確;“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題意無關,排除C項;“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11.鄧小平同志在一次講話中說道:“香港問題為什么能夠談成呢?并不是我們參加談判的人有特殊本領,主要是我們這個國家這幾年發展起來了,是個興旺發達、有力量的國家,而且是個值得信任的國家……”根據材料,你認為香港能回歸祖國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一國兩制”方針的提出 [B]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C]中英雙方進行了多輪談判 [D]中華民族共同愿望√B [由材料“主要是我們這個國家這幾年發展起來了,是個興旺發達、有力量的國家,而且是個值得信任的國家……”可得出,鄧小平強調香港回歸祖國的原因是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B項正確。]12.(2024·棗莊一模)總結“一國兩制”在澳門的實踐經驗時,有學者說:關于澳門歷史,長期以來中葡史學界各說各話,但從20世紀80年代起,澳門知識界帶著家國觀念做了大量研究。現在發現“這種研究”非常重要,推動了澳門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這種研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 )[A]豐富歷史文化資源 [B]推動文明交流互鑒[C]提升歷史解釋能力 [D]合理引領價值觀念√D [根據題干“有學者說:關于澳門歷史,長期以來中葡史學界各說各話,但從20世紀80年代起,澳門知識界帶著家國觀念做了大量研究。現在發現‘這種研究’非常重要,推動了澳門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可知,“這種研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合理引領價值觀念,D項正確。]13.(2024·棗莊一模)建交40多年來,中美合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少到多,成果豐碩。對世界來說,中美建交打破了兩大陣營之間的堅冰,事實上推動了“冷戰”的結束,成為“冷戰”期間最為重要的戰略性地緣政治事件。材料說明( )[A]國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立足點[B]推動了世界格局的演變[C]中美兩國的根本利益始終對立[D]地緣政治威脅世界和平√B [根據材料“建交40多年來,中美合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少到多,成果豐碩。對世界來說,中美建交打破了兩大陣營之間的堅冰,事實上推動了‘冷戰’的結束,成為‘冷戰’期間最為重要的戰略性地緣政治事件”可知,材料體現的是中美建交促進了“冷戰”結束,因而推動了世界格局的演變,B項正確。]14.(2024·棗莊二模)1958年,鄧小平把中國外交政策總結為: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和中國永遠屬于第三世界;20世紀90年代,我國進一步強調實行真正的不結盟政策;21世紀初,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我國外交政策的調整主要基于( )[A]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B]第三世界國家的政治影響力迅速上升[C]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發展進入冷戰時期[D]維護國家利益和推動社會發展的需要√D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一直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國的外交政策不斷進行調整,這主要基于維護國家利益和推動社會發展的需要,D項正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是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的,與題干時間“1958年”不符,排除A項;我國奉行的是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第三世界國家的政治影響力迅速上升不是我國外交政策調整的主要出發點,排除B項;我國奉行的是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也不是我國外交政策調整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15.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大批科學家,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個人志向與民族振興緊密聯系在一起,“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打破了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新中國的國防實力,鑄就了偉大的( )[A]抗美援朝精神 [B]鐵人精神[C]紅旗渠精神 [D]“兩彈一星”精神√D [根據“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大批科學家”“打破了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新中國的國防實力”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反映的是科學家研制“兩彈一星”,壯大我國的國防力量,D項正確。]16.1962年,為進一步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我國舉行了第一屆電影百花獎評選活動。僅靠寄信投票,舉辦方就收到11萬多張選票。這反映出當時( )[A]電視走進千家萬戶 [B]電影制作水平迅速提高[C]社會面貌煥然一新 [D]群眾積極參與文化生活√D [根據題干“電影百花獎評選活動”“僅靠寄信投票,舉辦方就收到11萬多張選票”可知,當時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文化生活,D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電影百花獎評選活動,與“電視走進千家萬戶”無關,排除A項;題干強調的是電影百花獎評選活動,與電影制作水平無關,排除B項;“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體現的是文化事業的發展,且強調的是人民積極參與電影百花獎評選活動,反映不出社會面貌煥然一新,排除C項。]17.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 自大的朝廷1757年,乾隆正式下令“將來止許在廣東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寧波”,并申明“嗣后口岸定于廣東”。諭旨中的規定禁斷了廣東之外的一切中西貿易。——據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材料二 自強的民族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空前兇猛,中國的抗爭亦隨之激烈。抗爭有兩種類型,動機雖都是為了自救,但采取的方式大相徑庭。一為觀察世界形勢,認為必須進行政治改制運動,才能與西方并駕齊驅;一為昧視時代潮流,對洋人、洋教以及輪船、鐵路等統統排斥,成為暴力反洋運動。——據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材料三 自信的中國我們在執行和平政策中的一些外交方針是:(一)“另起爐灶”。(二)“一邊倒”。(三)“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四)“禮尚往來”。資本主義國家,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你對我不好,我也對你不好。(五)“互通有無”。(六)團結世界人民。——摘編自周恩來《我們的外交方針和任務》(1952年4月30日)(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反映出的清朝對外政策,并簡要說明該政策的影響。(2分)(2)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二中“政治改制運動”“暴力反洋運動”各指什么運動?二者出現的社會根源是什么?(6分)(3)材料三反映出新中國成立后奉行怎樣的外交政策?中國處理與當今資本主義國家關系的基本準則是什么?(2分)[答案] (1)對外政策:閉關鎖國。影響: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2)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社會根源:帝國主義侵略。(3)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準則:禮尚往來。18.(2024·菏澤中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創舉,它使港澳地區走上同祖國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道路,是港澳回歸后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安排。“最佳安排”是指( )[A]深化體制改革 [B]實行對外開放[C]堅持“一國兩制” [D]注重科技創新√C [根據題干“它使港澳地區走上同祖國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道路,是港澳回歸后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安排”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解決香港、澳門問題的最佳制度是“一國兩制”,“一國兩制”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該制度在香港、澳門得到了實踐,維護了祖國的和平統一,促進了港澳地區保持長期繁榮穩定,C項正確。]19.(2024·臨沂中考)圖1和圖2所反映的史事( )[A]先后發生于20世紀末21世紀初[B]徹底改變了當地實行的社會制度[C]解決了歷史遺留下來的所有問題[D]使祖國統一大業邁出了重要一步√D [根據材料“香港人民歡慶回歸祖國”“澳門人民歡慶回歸祖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香港和澳門的回歸,不僅結束了這兩個地區長期被殖民的歷史,更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D項正確。]20.(2022·臨沂中考)鄧小平說,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可以采取獨特的模式,社會制度不變,臺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外國資本不動,臺灣可以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即使武裝統一,臺灣的現狀也可以不變。從中得到的歷史信息是( )[A]臺灣問題必須使用和平解決模式[B]武力統一后也可實行“一國兩制”[C]“一國兩制”構想排斥使用武力[D]只有通過武力才能解決臺灣問題√B [由材料“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可以采取獨特的模式,社會制度不變”“即使武裝統一,臺灣的現狀也可以不變”可知,鄧小平并沒有說一定要用和平統一的方式解決臺灣問題,但即使武力統一的方式解決了臺灣問題,也可以實行“一國兩制”,B項正確。]21.(2024·棗莊中考)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存、共同發展的國家。各民族相互依存,互相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共同推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根據民族問題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為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B]西部大開發戰略[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D]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C [由材料“根據民族問題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為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項正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與民族關系無關,排除A項;西部大開發戰略為民族地區的加快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歷史機遇,與民族關系無關,排除B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項基本的政治制度,與民族關系無關,排除D項。]22.(2023·棗莊中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揭開了中國對外關系的新篇章。面對紛繁變幻的國際局勢,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外交工作,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下列選項屬于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成就的是(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B]萬隆會議上“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C]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D]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D [根據題干“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成就”和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始于1978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因此,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成就指的是1978年之后的外交成就。“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提出于2013年,因此,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屬于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成就,D項正確。]23.(2024·濟寧中考)1949—1954年,與中國建交的亞非國家只有5個,都是周邊國家。到1964年前,與中國建交的亞非國家已達24個,其中多數主動與中國簽訂了友好條約。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中國( )[A]堅定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B]提出并踐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派代表參加了萬隆亞非會議[D]恢復了在聯合國一切合法權利√C [根據“1949—1954年,與中國建交的亞非國家只有5個,都是周邊國家”“到1964年前,與中國建交的亞非國家已達24個,其中多數主動與中國簽訂了友好條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5年召開的萬隆會議是亞非國家和地區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召開的會議,周恩來在會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有助于增加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促進與亞非的建交,C項正確;堅定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反映的是“一邊倒”,不是材料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1953年提出的,不是材料現象出現的最主要原因,排除B項;恢復了在聯合國一切合法權利是在1971年,排除D項。]24.(2023·濟寧中考)會議通過了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會議體現的精神被稱為“萬隆精神”。這次“會議”( )[A]召開地點是瑞士日內瓦[B]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C]邀請西方殖民國家參加[D]因為美國干涉未能成功舉辦√B [根據題干“會議通過了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會議體現的精神被稱為‘萬隆精神’”聯系所學知識可知,這是萬隆會議的內容,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保證了會議的順利進行,為會議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B項正確;萬隆會議是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的,排除A項;萬隆會議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排除C項;萬隆會議成功舉辦并且達到良好效果,排除D項。]25.(2022·濟寧中考)下列外交活動,突出反映了新中國“求同存異”的外交策略,加強了同第三世界國家聯系的是( )[A]《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B]參加日內瓦會議[C]參加萬隆會議[D]中美發表《上海聯合公報》√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5年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中國代表團還積極開展會外交往,與很多國家的代表團舉行會晤,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C項正確。]26.(2022·臨沂中考)“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國總理周恩來伸出了手。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手握在一起,結束了20多年的隔絕狀態,標志著中美關系一個新時代的開始。”這個“新時代”到來的主要原因是( )[A]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B]中蘇關系實現正常化[C]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 [D]中國推進全方位外交√A [根據材料“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國總理周恩來伸出了手。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手握在一起”可知,材料反映的事件是尼克松訪華,宣布中美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時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A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70年代,中蘇關系破裂,排除B項;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排除C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推進全方位外交,排除D項。]27.(2024·菏澤中考)下表是2024年5月24日人民網發表的題為《走過70年……歷久彌堅》的文章摘要。據此判斷,文章紀念的歷史事件是( )◎從亞洲走向世界,超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發展水平差異◎得到國際社會廣泛接受和認同◎成為現代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和國際法基本原則◎是化解國際難題的良方[A]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確立[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發表[C]“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D]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的恢復√B [根據材料“2024年……走過70年”“從亞洲走向世界,超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發展水平差異”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24年的70年前是1954年,這一年,中、印、緬三國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得到國際社會廣泛接受和認同,成為現代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和國際法基本原則,影響深遠,B項正確;新中國成立后便一直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項;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與題干所給的事件不符,排除C項;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28.(2022·菏澤中考)1972年,尼克松在訪華時說:“我們在這里聚會,并不是我們有共同的信仰,而是由于我們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具有不同制度和不同價值標準的國家和人民……互有分歧但互相尊重。”這反映出,尼克松( )[A]謀求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 [B]認為合作是雙方關系主流[C]希望建立平等的世界秩序 [D]徹底放棄敵對中國的政策√A [根據材料“我們在這里聚會,并不是我們有共同的信仰,而是由于我們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具有不同制度和不同價值標準的國家和人民……互有分歧但互相尊重”可知,尼克松承認中美雙方存在意識形態的分歧,但由于中美存在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認為雙方應該彼此尊重,反映了其謀求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的意愿,A項正確;1972年尼克松訪華,標志著中美結束對抗走向正常化,但雙方合作未體現,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中美關系,未涉及世界秩序,排除C項;D項“徹底放棄”說法絕對,排除。]29.(2024·濟寧中考)20世紀50年代,為了推動我國科學文化工作的發展,中共中央提出了( )[A]“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B]“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論斷[C]“科教興國”戰略[D]“四個全面”戰略布局√A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1956年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正式提出的,推動了科學文化的繁榮發展,A項正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論斷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后提出的,排除B項;“科教興國”戰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排除C項;“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提出的,排除D項。]30.(2023·菏澤中考)在百年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形成了一系列偉大精神。追溯其歷史源頭與邏輯起點,下列黨的精神出現的先后順序是( )[A]延安精神 鐵人精神 特區精神 探月精神[B]鐵人精神 延安精神 探月精神 特區精神[C]特區精神 延安精神 鐵人精神 探月精神[D]鐵人精神 特區精神 延安精神 探月精神√A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延安精神誕生于抗日戰爭時期,鐵人精神誕生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火熱年代,特區精神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中共中央決定興建特區之后,探月精神是21世紀中國航天領域的成就,由此可知,A項正確。]任務一 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背熟《必背知識》相關內容,回答下列問題]1.我國實行的民族政策是什么?我國第一個民族自治區建立的時間以及目前我國有哪五個自治區。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意義。3.為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我國采取了哪些舉措?其中的重大戰略是什么?4.“一國兩制”構想是誰提出來的?其根本出發點是什么?其內涵和地位是怎樣的?5.香港和澳門回歸的時間及歷史意義。6.中國政府對臺灣政策的變化以及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脈絡。7.新時代推進祖國完全統一的方略有哪些?【精彩的瞬間——自信】史料一 【自信的話語——底氣】史料二 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如果中國在1997年還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鄧小平【創新的制度——靈魂】史料三 1998年,全國已先后成立內蒙古、新疆、廣西、寧夏、西藏5個民族自治區和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1)說出史料一中圖1、圖2體現的這一構想的基本內涵是什么?從圖3中你能獲取什么信息?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什么?(2)根據史料二中鄧小平的話,談談香港被割讓與收回的根本原因分別是什么?港澳的回歸,有何歷史意義?(3)史料三反映出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為解決民族問題采取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歷史意義。(4)通過以上探究你有何感悟?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一國兩制”的創新價值民族區域自治既有利于少數民族當家作主,又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一國兩制”的核心和前提是“祖國統一”,“一國”是實行“兩制”的前提和基礎。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但仍在中央政府的領導之下。以上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領導人民不斷探索實踐,堅持制度創新的結果,所以說制度創新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和表現。任務二 國防、科技、外交成就和社會生活[背熟《必背知識》相關內容,回答下列問題]1.我國的第一支海軍的名稱。20世紀70年代人民海軍有哪些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后,人民海軍又有哪些提高?2.空軍剛誕生就面臨著哪場戰爭考驗?3.導彈部隊組建時間、名稱、地位及其主要擔任的任務。后來更名的時間和名稱。4.在古田召開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強調的核心、五大戰區、軍種以及形成的新格局。5.新中國成立后奉行什么樣的外交政策?第一個同新中國建交的是哪一個國家?6.新中國20世紀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7.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首次提出時間、人物及其內容和影響。8.萬隆會議召開的時間、會議特點以及周恩來提出的方針和意義。9.中國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成就有哪些?10.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的時間、會議名稱。11.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過程以及中日建交的核心問題、前提、時間。12.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奉行的外交政策、外交原則、外交舉措、外交布局以及外交成果和影響。13.“兩彈一星”方面取得的科技成就、相關人物和歷史意義。14.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農業和醫學方面的科技成就。15.了解改革開放前后人們社會生活的變遷。活動一 【圖片展覽——感受輝煌】(1)一組同學收集了“新中國成就展”的圖片,請你根據下面的主題分類,填寫對應圖片,并談談你對該主題的認識。主題1:國防建設:________;認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題2:外交成就:________;認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動二 【走訪調查——尋找歷史】(2)二組同學決定利用假期時間,走訪調查“改革開放前后家鄉的變化”,請你從衣、食、住、行等方面,談談家鄉的變化。活動三 【閱讀傳記——評價人物】(3)歷史人物傳記真實、生動,是研究歷史的途徑之一。三組同學閱讀了上圖這本傳記。請簡述他被世人景仰的理由。活動四 【聯系現實——提升認識】(4)歸納我國在科技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論述》中說:“中國夢是強國夢,對軍隊來說就是強軍夢。”人民軍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立下不朽功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筑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鋼鐵長城;國防與軍隊建設既是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的體現,也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所以我們要走科技強軍之路,加強國防科技的研發,加強新時期軍隊思想素質和技術隊伍建設,國防和軍隊建設要服務于國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1.港澳問題與臺灣問題的異同項目 港澳問題 臺灣問題不同點 問題由來 西方國家利用武力或欺騙的手段侵占中國領土 是中國內戰而導致的暫時性的兩岸分離問題性質 外交問題 內政問題解決途徑 通過中英、中葡之間的談判解決 通過兩岸平等協商來解決解決現狀 已解決 未解決駐軍問題 國家在香港、澳門駐軍 臺灣可以有自己的軍隊,大陸不派軍隊駐臺相同點 都適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2.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第十八單元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深化研討 任務達成]任務一任務目標達成提示:(1)基本內涵: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信息:兩岸交流的加強。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2)割讓原因:清政府政治腐敗,綜合國力衰弱,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收回原因:中國綜合國力增強;“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全國人民的支持;港澳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言之有理即可)歷史意義:港澳回歸祖國,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重大步驟,港澳的發展進入新時代。(言之有理即可)(3)保障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對祖國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4)制度創新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我們要加強民族團結,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中國必然統一,中國也必將統一。任務二任務目標達成提示:(1)主題1:圖2、圖3。認識:國防力量強大,成為保衛國家安全的基本保證,而科技的進步也促進了國防力量的加強;體現了我國國防力量的不斷加強,成為保衛祖國安定和平的鋼鐵長城;等等。主題2:圖1、圖4。認識:新中國成立以后在外交事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綜合國力的增強。(2)示例: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衣:從數量有限,色彩樣式單一到衣著豐富,色彩絢爛,展示個性。食:從食物匱乏單調,營養嚴重不足到不但吃飽,而且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住:從居住條件差到人均面積擴大,居住環境改善。行:從步行、自行車到交通條件改善,鐵路、公路、航線增長,交通工具快捷方便。(3)20世紀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也有重大貢獻。袁隆平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4)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為科技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黨中央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廣大科研工作者的辛苦鉆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中考歷史復習第十八單元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學案.docx 中考歷史復習第十八單元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課件.ppt 第十八單元答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