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6張PPT)第十六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1)制度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1953—1957年,中國實施了“一五”計劃,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開始起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曲折探索:中共八大以后,中國開始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文化大革命”使民主與法制受到踐踏。“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文化大革命”時期國民經濟發展受到破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文化大革命”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但在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農業、工業、交通、基礎建設和科學技術等方面仍然取得重要進展。社會主義建設是曲折而漫長、艱苦探索的過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我們要堅定社會主義信念,進一步向民族復興的偉大飛躍邁進。深化研討 任務達成任務一 工業化建設和制度建設[背熟《必背知識》相關內容,回答下列問題]1.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目的、起止時間、特點、結果和歷史意義。2.第一個五年計劃在工業和交通運輸領域取得了哪些成就?3.《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地位和性質。4.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該制度確立的標志和意義是什么?5.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目的及結果;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結果。6.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偉大創舉、結果。7.三大改造的起止時間、內容、實質、評價。史料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感慨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摘自《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史料二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制定憲法;聽取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選舉國家新的領導人。史料三 中國社會第一次通過和平方式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這樣一個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為開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搭建了一個極為有利的社會制度平臺,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一個新的起點。——摘編自李捷《論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及其歷史意義》(1)史料一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怎樣的經濟狀況?根據所學知識,分析改變現狀的途徑。(2)史料二中的制定的這部憲法性質如何?從此哪部法律文獻所扮演的臨時憲法的角色終結?(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史料三中“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是通過哪一歷史事件實現的?根據史料三,概括這一事件的完成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提示:(1)經濟狀況: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途徑:集中主要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制定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2)性質:1954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法律文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3)歷史事件:三大改造(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影響:三大改造的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我國開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搭建了一個有利的社會制度平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一個新的起點。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的條件有哪些?為什么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廣大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發展經濟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土地改革的完成為我國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蘇聯第一個同我國建立了外交關系。原因:我國工業基礎特別是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帝國主義的孤立、威脅和包圍,需要發展重工業以加強國防力量;受到蘇聯建設經驗的影響;中國人民迫切要求改變落后面貌。[背熟《必背知識》相關內容,回答下列問題]1.中共八大的召開時間、地點、內容。2.20世紀50—70年代“左”傾錯誤在經濟和文化方面的主要表現。3.調整國民經濟的時間、方針及成效。4.“文化大革命”的開始時間、最大冤案、兩個反革命集團及結束的標志性事件。5.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及影響。6.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三位英雄模范人物、稱號。任務二 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變革探索】史料一【成果展示】史料二【英雄模范】史料三(1)在史料一線索圖中,A是指在我國歷史上發生的哪次變革?在B處召開了哪次會議?(2)史料一中,C和D這兩個時間段內,我國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上出現了怎樣的挫折和失誤?(3)史料二中圖1、圖2、圖3分別反映了我國哪一時期的成就?分析取得這些成就的原因。(4)史料三中圖4、圖5、圖6中的人物依次是誰?假如你是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的主持人,你會把“最佳創業獎”“最佳公仆獎”“最佳服務獎”分別頒發給誰?提示:(1)A:三大改造(社會主義改造)。B:中共八大。(2)C時間段:“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D時間段:“文化大革命”。(3)圖1——全面建設時期;圖2——“一五”計劃期間;圖3——“文化大革命”期間。原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人民群眾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等等。(4)圖4:焦裕祿;圖5:王進喜;圖6:雷鋒。獎項:最佳創業獎——王進喜;最佳公仆獎——焦裕祿;最佳服務獎——雷鋒。中共八大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出現失誤的原因是什么?這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教訓?原因: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不足;對經濟發展規律和中國經濟的基本情況認識不足;經濟建設急于求成;嚴重自然災害的影響。教訓:經濟建設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要立足本國國情制定相關發展政策;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重視民主法制建設;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依法治國;等等。整合歸納 專題串講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性質的三次變化時期 社會性質變化 原因1840年鴉片戰爭后 中國由封建社會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清政府腐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社會性質變化 原因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后 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單元分層訓練(十六)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1.(2024·濟寧二模)下面是1953—1957年我國農、輕、重工業產值增長速度和比重變化統計表。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B]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C]我國實行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D]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 平均增長速度(%) 1953年農輕重比例(%) 1957年農輕重比例(%)農業 4.5 52.8 43.5輕工業 12.8 29.6 29.2重工業 25.4 17.6 27.3B [根據題干“1953—1957年我國農、輕、重工業產值增長速度和比重變化統計表”可以看出重工業發展最快。這種現象的出現是由于黨和政府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B項正確;土地革命從1950年開始,1952年底完成,排除A項;1953年我國開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與題干不符,排除D項。]2.(2024·棗莊模擬)“1954年,代表們走進了會場,坐上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席位。他們從車床邊來,從田地里來,從礦井來,從海岸的防哨來。放下鉗子,放下犁耙,放下鎬頭,放下筆桿、圓規……同他們所愛戴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們一起,商議國家的大事。”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國歷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這次會議( )[A]制定了“一五”計劃[B]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C]會后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D]通過了土地改革決議√B [由材料“1954年,代表們走進了會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B項正確。]3.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報》刊登的《難忘的一天》中寫道:“六億的人民,加上無限大的權力,這一切……都是為了社會主義的實現。”這反映出當時( )[A]新中國工業化建設起步 [B]社會主義公有制建立[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 [D]封建剝削制度已消滅√C [根據材料“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報》刊登的《難忘的一天》中寫道:‘六億的人民,加上無限大的權力,這一切……都是為了社會主義的實現’”和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C項正確。]4.(2024·河北模擬)《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記述道:“1971年8月13日,中共中央提出,爭取在‘四五’計劃期間,在農村普及小學五年教育……1975年‘四五’計劃完成時,全國中小學學生在校數量出現了一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高峰。與1965年相比,1976年小學生人數增加了29.1%,初中生人數增加了4.4倍,高中生人數增加了10.3倍。”該“記述”應納入的學習主題是( )[A]新中國政權的鞏固[B]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C]改革開放初見成效[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B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6—1976年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時期,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根據題干時間“1965年”“1971年”“1975年”“1976年”可以判斷該“記述”應納入的學習主題是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B項正確。]5.1952年,我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如調整后的天津大學下設土木建筑、電信、機械等7個工程系,20個專業和13個專修科,從綜合型大學轉變為多科性工業大學。這種調整主要是為了( )[A]適應國家建設需要 [B]深化經濟體制改革[C]發展航空航天技術 [D]貫徹落實“雙百”方針√A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適應國家建設需要,1952年,我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調整后的天津大學從綜合型大學轉變為多科性工業大學,可以培養多個領域的人才,適應了國家建設需要,故A項符合題意。]6.“一五”計劃時,國家在甘肅布局了一批大型工業項目和國防建設項目。1953年到1957年,全省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達19.4%,至1957年底,工業總產值達6.35億元,比1952年增長了143%。這表明“一五”計劃( )[A]解放了甘肅農村的生產力 [B]實現了東西部地區均衡發展[C]改善了甘肅工業落后面貌 [D]促進了甘肅市場經濟的發展√C [根據題干“‘一五’計劃時,國家在甘肅布局了一批大型工業項目和國防建設項目。1953年到1957年,全省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達19.4%,至1957年底,工業總產值達6.35億元,比1952年增長了143%”可知,“一五”計劃促進了甘肅地區工業的發展,改善了甘肅工業落后的面貌,C項正確;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排除A項;“實現了東西部地區均衡發展”說法錯誤,我國東西部發展不平衡,排除B項;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7.(2024·梧州模擬)1956年,中國共產黨的某次重要會議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這次會議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屆二中全會[C]中共八大 [D]中共八大二次會議√C [根據題干“1956年”“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次會議是中共八大,C項正確;中共七大召開于1945年,排除A項;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于1949年,排除B項;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召開于1958年,排除D項。]8.(2024·菏澤模擬)《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寫道:“社會主義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勢的根本變化’。”“政治形勢的根本變化”是指( )[A]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B]開啟了工業化建設[C]徹底摧毀封建土地制度 [D]“一五”計劃超額完成√A [根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開始,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大會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因此材料中的政治形勢的根本變化是指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A項正確;工業化建設屬于經濟建設方面,不是政治方面,排除B項;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屬于經濟建設方面,不是政治方面,排除C項;“一五”計劃屬于經濟建設方面,不是政治方面,排除D項。]9.以下是某同學制作的歷史學習思維導圖。該思維導圖反映了( )[A]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B]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C]國家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D]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A [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的成立,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國家通過調控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來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國家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反映了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A項正確。]10.(2024·威海模擬)歷史在曲折中前進,“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給我們的主要教訓是( )[A]一切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B]要尊重客觀規律[C]一切要以人民利益為中心 [D]要健全民主和法制√B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它忽視了客觀的經濟發展規律,過分夸大了主觀意志和主觀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等錯誤大肆泛濫,工農業生產遭到極大破壞,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人民生活發生嚴重困難。因此,我們從中應該吸取的教訓是要尊重客觀規律,故B項符合題意。]11.(2024·棗莊一模改編)反抗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富強是近代中國的主線之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 會議是在完全新的基礎之上召開的,它具有代表全國人民的性質……會議宣布自己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1/4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摘自毛澤東在某次會議上的開幕詞材料二 毛澤東在1955年就明確指出:“我們還是一個農業國,在農業國的基礎上,是談不上什么強的,也談不上什么富的。但是,現在我們實行這么一種制度……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摘編自姜輝《實現共同富裕的方向原則和現實途徑》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的要求,繼續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扎實穩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在中共中央國務院舉行春節團拜會的講話(1)材料一中“我們的工作”主要是指什么?依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的標志性事件及具體含義。(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新中國成立后的20世紀50年代,黨和政府為領導人民走向“共同的富”采取了哪些經濟措施?新時期我們應如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10分)[答案] (1)工作:成立新中國。標志性事件: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的舉行標志著新中國的成立。具體含義: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真正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2)經濟措施:進行了土地改革;實施一五計劃;進行三大改造。做法:新時期我們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的要求,繼續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扎實穩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12.(2022·濟寧中考)下圖所示人民代表肩負的主要歷史使命是( )[A]商討《共同綱領》[B]修改土地改革法案[C]編制“一五”計劃[D]制定社會主義憲法√D [題干圖片反映的是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D項正確。]13.(2023·棗莊中考)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后,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下列成就不屬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是( )[A]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B]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投產[C]港珠澳大橋開通 [D]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通車√C [本題是逆向型選擇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港珠澳大橋于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正式通車,不屬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成就,C項符合題意;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于1957年10月,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投產于1956年7月,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14.(2021·菏澤中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的汽車工業逐漸發展起來,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新中國制造的第一輛汽車誕生于( )[A]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 [B]“大躍進”時期[C]“文化大革命”時期 [D]改革開放時期√A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工業落后,為此國家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創造了許多歷史上的第一,1956年,中國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來,故A項正確。] 史實 結論[A]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 形成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B] “一五”計劃完成 我國成為工業化強國[C] 中共八大召開 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D]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立 推動了海峽兩岸關系發展15.(2020·菏澤中考)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基本原則。如表選項中,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 )√A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這就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A項符合題意。]16.(2024·臨沂中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第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依靠國家機關和社會力量,通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保證逐步消滅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在實行這一“改造”過程中的重要創舉是( )[A]建立農業合作社推動經濟發展[B]通過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C]建立經濟特區和開放沿海城市[D]在全國實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B [根據題干“中華人民共和國依靠國家機關和社會力量,通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保證逐步消滅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和所學知識可知,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B項正確。]17.(2021·臨沂中考)“王老吉藥廠”在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改稱“王老吉聯合制藥廠”;1968年,又改名為“廣州中藥九廠”。這里的“廣州中藥九廠”是( )[A]資本主義企業 [B]公私共有企業[C]社會主義企業 [D]中外合資企業√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開始,我國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4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為企業的公私合營,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1956年初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在改造過程中,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成了社會主義公有制,所以,“王老吉聯合制藥廠”屬于社會主義企業。而1968年,又改名為“廣州中藥九廠”,并沒有對企業的生產資料公有制進行改變,故“廣州中藥九廠”是社會主義企業,故C項符合題意。]18.(2020·濟寧中考)“農業生產合作化,公私合營資本家。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主義邁步伐。”該民謠反映出的重大歷史事件是( )[A]社會主義改造 [B]農業“大躍進”[C]人民公社化運動 [D]農村經濟體制改革√A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3—1956年我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在農業上,組織分散的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上,采用公私合營的方式。最終實現了生產資料從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確立下來,A項正確;農業“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經濟上的失誤,不涉及所有制變革,B、C兩項錯誤;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9.(2024·濟寧中考)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涌現出王進喜、焦裕祿、雷鋒等英模人物。他們體現出的共同時代精神是( )[A]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B]敢為人先、改革創新[C]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D]廉潔奉公、執政為民√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廣大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涌現出無數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內涵的時代精神。“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C項正確。]20.(2024·棗莊中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向全世界宣示,她不僅完全有能力捍衛國家獨立,而且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完成了向社會主義的過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8分)材料一(1)歷史圖片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研讀圖片,選擇其中一幅,說明其反映的歷史信息。(4分)(2)依據以上圖片蘊含的歷史信息擬定主題名稱。(2分)材料二 (3)分析材料二,歸納工農業主要產品產量變化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工業主要產品產量變化的主要原因。(6分)材料三 1956年,我國基本上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在生產資料私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一億二千萬農戶和五百多萬個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已經變成集體經濟。七萬戶的私營工業企業已經變成公私合營企業,將近二百萬戶的私營大中小商店,已經變成公私合營商店、合作商店、合作小組或者直接變成國營商店。這是把幾千年來的生產資料私有制變成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大革命。——周恩來(政府工作報告)(1957年6月26日)(4)依據材料三,指出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所有制發生的變化并簡析其意義。(6分)[答案] (1)選擇圖1:開國大典。說明: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隆重舉行開國典禮,歡慶新中國的誕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2)主題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3)變化趨勢:從統計圖數據變化可以看出工農業主要產品產量獲得增長。主要原因: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4)變化:三大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意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任務一 工業化建設和制度建設[背熟《必背知識》相關內容,回答下列問題]1.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目的、起止時間、特點、結果和歷史意義。2.第一個五年計劃在工業和交通運輸領域取得了哪些成就?3.《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地位和性質。4.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該制度確立的標志和意義是什么?5.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目的及結果;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結果。6.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偉大創舉、結果。7.三大改造的起止時間、內容、實質、評價。史料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感慨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摘自《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史料二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制定憲法;聽取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選舉國家新的領導人。史料三 中國社會第一次通過和平方式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這樣一個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為開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搭建了一個極為有利的社會制度平臺,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一個新的起點。——摘編自李捷《論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及其歷史意義》(1)史料一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怎樣的經濟狀況?根據所學知識,分析改變現狀的途徑。(2)史料二中的制定的這部憲法性質如何?從此哪部法律文獻所扮演的臨時憲法的角色終結?(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史料三中“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是通過哪一歷史事件實現的?根據史料三,概括這一事件的完成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的條件有哪些?為什么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廣大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發展經濟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土地改革的完成為我國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蘇聯第一個同我國建立了外交關系。原因:我國工業基礎特別是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帝國主義的孤立、威脅和包圍,需要發展重工業以加強國防力量;受到蘇聯建設經驗的影響;中國人民迫切要求改變落后面貌。任務二 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背熟《必背知識》相關內容,回答下列問題]1.中共八大的召開時間、地點、內容。2.20世紀50—70年代“左”傾錯誤在經濟和文化方面的主要表現。3.調整國民經濟的時間、方針及成效。4.“文化大革命”的開始時間、最大冤案、兩個反革命集團及結束的標志性事件。5.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及影響。6.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三位英雄模范人物、稱號。【變革探索】史料一【成果展示】史料二【英雄模范】史料三(1)在史料一線索圖中,A是指在我國歷史上發生的哪次變革?在B處召開了哪次會議?(2)史料一中,C和D這兩個時間段內,我國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上出現了怎樣的挫折和失誤?(3)史料二中圖1、圖2、圖3分別反映了我國哪一時期的成就?分析取得這些成就的原因。(4)史料三中圖4、圖5、圖6中的人物依次是誰?假如你是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的主持人,你會把“最佳創業獎”“最佳公仆獎”“最佳服務獎”分別頒發給誰?中共八大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出現失誤的原因是什么?這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教訓?原因: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不足;對經濟發展規律和中國經濟的基本情況認識不足;經濟建設急于求成;嚴重自然災害的影響。教訓:經濟建設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要立足本國國情制定相關發展政策;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重視民主法制建設;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依法治國;等等。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性質的三次變化時期 社會性質變化 原因1840年鴉片戰爭后 中國由封建社會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清政府腐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后 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第十六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深化研討 任務達成]任務一任務目標達成提示:(1)經濟狀況: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途徑:集中主要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制定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2)性質:1954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法律文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3)歷史事件:三大改造(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影響:三大改造的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我國開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搭建了一個有利的社會制度平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一個新的起點。任務二任務目標達成提示:(1)A:三大改造(社會主義改造)。B:中共八大。(2)C時間段:“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D時間段:“文化大革命”。(3)圖1——全面建設時期;圖2——“一五”計劃期間;圖3——“文化大革命”期間。原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人民群眾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等等。(4)圖4:焦裕祿;圖5:王進喜;圖6:雷鋒。獎項:最佳創業獎——王進喜;最佳公仆獎——焦裕祿;最佳服務獎——雷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中考歷史復習第十六單元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學案.docx 中考歷史復習第十六單元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課件.ppt 第十六單元答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