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陜西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模擬五歷史時間:60分鐘滿分:100分。第一部分(選擇題共50分)一、選擇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計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北宋后期,相當多的儒生文士拋棄了輕商的傳統觀念,“口談道義,而身為沽販”。這一現象表明()A.士人價值觀念的根本轉變B.經濟發展促進觀念變化C.政府放棄重農抑商的政策D.理學思想逐漸深入人心2.哥倫布在《航海日記》中寫道:“毫無疑問,當地黃金甚豐......此外,這里還盛產寶石、珍珠以及無數香料......無須送回西班牙,在當地即可賣得好價錢。”這段材料最適合用來說明開辟新航路的()A.主觀動機B.技術條件C.發現過程D.歷史影響3.“在保持土地國有化的前提下,鞏固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并給農民以選擇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準許土地的勞動出租(土地使用權的臨時轉讓)和輔助性地使用雇傭勞動。”材料反映的是()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B.新經濟政策C.社會主義工業化D.農業集體化4.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并非一帆風順,但一體化的內容從最初的經濟合作擴大到政治、經濟、軍事領域,使各國的合作更為廣泛和緊密的標志性事件是()A.歐洲共同體的成立B.歐洲議會建立C.歐洲聯盟正式成立D.歐元正式啟用5.右圖所示為革命根據地的分布圖。下列有關此圖的解讀,正確的是()①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南方②主要分布在省際交界處③主要分布于農村④其分布在中國的區位主要受國民大革命的影響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6.伯里克利為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發放津貼,亞里士多德《雅典政制》記載,陪審員每日3個奧波爾;九個執政官一天的薪金為4個奧波爾。五百人會議成員一天可得到薪金5個奧波爾。城邦也給那些駐扎在薩摩斯等地的公職人員支薪,作為其生活費用。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是()A.雅典城邦很富有B.公民有嚴格的等級差別C.五百人會議是最高的權力機關D.雅典公民能夠比較充分地行使政治權力7.麥加朝圣,是每個穆斯林畢生的夢想,據記載,馬里國王穆薩麥加朝覲,朝覲隊伍至少有8000人,其中奴隸500人,每人手執一根2公斤重的金儀仗,隨后是100頭駱駝組成的運輸隊,每頭馱130公斤黃金。這說明古代馬里()A.賦稅沉重B.國王窮奢極欲C.國家擁有大量的黃金D.主要和伊斯蘭國家貿易8.針對農業中存在的問題,勃列日涅夫在農業方面采取了相關政策與改革措施,實行固定收購和超計劃交售獎勵的制度,凡是農莊、農場超過固定收購計劃指標后交售給國家的農產品,國家按比收購價格高出50%的價格收購。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是()A.改革的重點在農業B.改革從根本上解決蘇聯的農業問題C.改革有利于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D.改革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9.西晉傅玄說:“商賈者所以伸盈虛而獲天地之利,通有無而壹四海之財,其人可甚賤,而其業不可廢。”這說明當時()A.重農抑商政策遭到否定B.對商業存在的合理性有一定認識C.工商業的發展較為迅速D.商人的存在阻礙了社會的進步10.自1924年開始,在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內,中國大地上展開了席卷全國的國民革命運動。國民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是()A.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B.推翻了清王朝的君主專制統治C.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D.徹底結束了袁世凱的統治11.某同學在學習中國共產黨100年的奮斗歷程時,自制了一把歷史年代尺,其中④處應該填寫的是()A.開天辟地B.當家作主C.遵義會議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2.右圖所示是漢謨拉比王站在太陽和正義之神沙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權的權標的浮雕。這反映的思想主題是()A.法律完善B.君權神授C.眾生平等D.國家統一13.某學者指出:“冷戰終結后,全球地緣政治秩序進入自發調整期,國際政治體系宛如一個正在旋轉的萬花筒,充滿不確定性,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毫無疑問已成為政治沖突最有效的“減震器'。”材料的主旨是()A.全球政治體系具有明顯的單極特征B.經濟全球化加劇各國間的政治沖突C.經濟聯系加強使各國的共同利益增大D.維護世界和平需要實行全球治理14.遼太宗時期,遷移漢人和渤海人,使其居于“地沃宜耕植”的上京附近地區,同時還詔令“諸道兵,仍戒敢有傷禾稼者以軍法論”。材料表明遼朝()A.注重發展農耕經濟B.大力推行“四等人制”C.沿襲女真傳統制度D.全面學習漢族文化15.江西廬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因朱熹等在此講學、辯論,成為理學傳播的中心。朱熹不可能提到的是()A.“天地之間,一理而已”B.“存天理,滅人欲”C.“格物致知”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16.“公元1500年前后,當西方進行海外擴張時,這種傳統的地區自治便開始讓位于全球統一。各個種族不再互相隔絕,因為成千上萬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陸。”這段話表明1500年前后的世界()A.歐洲人口大量移居美洲B.各地聯系逐步加強C.隔絕狀態被完全打破D.移民促進文化交流17.某同學在整合歷史筆記,其中主要有“汽船與火車”“共產主義”“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荒涼的村莊”“道德敗壞”“經濟自由”等內容。此筆記涉及的主題最有可能是()A.新航路的開辟B.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對峙C.工業革命的影響D.東方與西方世界之間的矛盾18.19世紀前期,拉丁美洲流傳這樣一首詩:“圣馬丁無私、善良的手,輕輕揩干美洲母親的淚水,給母親帶來自由與民主、獨立與歡樂,消除了母親三百余年的痛苦與傷悲!”該詩贊頌圣馬丁主要是因為他()A.領導西屬拉丁美洲殖民地實現了獨立B.使海地成為最早獨立的拉美國家C.率領巴西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D.幫助墨西哥頒布了資產階級憲法19.認知和探究歷史地圖,從中提取有效信息,這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重要方法。下圖所示的內容反映的史實是()A.玄奘西行B.鑒真東渡C.文成公主入藏D.張騫出使西域20.某史書記載:“國家置中書省以治內,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達遠邇、均勞逸,參錯出入,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該制度創立于()A.秦朝B.漢代C.北宋D.元朝21.美國學者德里克認為:“1927年統一戰線內部因黨際與黨內的分野而爆發了革命策略的沖突。”這一沖突首先表現為()A.北伐戰爭B.四一二反革命政變C.戊戌政變D.南昌起義22.近期,美國要求臺積電、三星等晶圓代工廠交出被視為商業機密的相關數據,并表示如企業不愿交出,則會援引冷戰時期的《國防生產法》,迫使他們分享信息。材料反映了()A.世界經濟已完全融合B.合作取代對抗C.文化多樣性面臨挑戰D.經濟霸凌主義23.史學家麥考萊在《英國史》中說:“對1688年革命所能做的最高贊頌乃是:它是我們的最后一次革命。”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它()A.確立了議會至上的原則B.徹底清掃封建割據勢力C.促使責任內閣最終確立D.完全剝奪了國王的權力24.西班牙國王于1510年頒發準許奴隸販子把非洲黑人運往西屬美洲殖民地出售的特許狀,這也稱“西班牙合同”。1640年,“西班牙合同”被荷蘭奴隸販子得到,1710年又落到法國手里,1713年英國奪得了這個競爭目標。這一過程反映了(A.英國世界殖民霸權確立B.非洲大陸喪失大量人口C.美洲大陸經濟得到發展D.歐洲早期殖民的野蠻性25.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在一戰后高漲,他們有的拿起武器抗爭,有的用和平手段示威,“印度圣雄”甘地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的代表人物。下列事件中采用同樣策略的是()A.印尼的蘇加諾反荷B.埃及華夫脫黨反英C.埃塞俄比亞塞拉西一世抗擊意大利D.尼加拉瓜桑地諾反美第二部分(非選擇題共50分)二、非選擇題(共3小題,計50分)26.圖一、圖二、圖三分別是中國古代戰國、秦朝和明朝的局勢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如下列圖片所示:提取圖一、圖二、圖三所示局勢圖中出現的共同現象,分析各自出現的原因,并結合所學知識對這一現象進行簡單評價。2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東晉永和九年,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蘭亭“修禊”,會上各人作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即《蘭亭序》。后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材料二:顏真卿所作楷書端莊渾厚、筆勢開張、雍容大度。他創制的“顏體”,是豐裕的盛唐氣息、忠貞的個人品格以及高超藝術手段的完美統一,成為后世師法的楷模。材料三:唐代選人才,有四項考察標準,一曰身,二曰言,三曰書,四曰判。對書的要求必須是“楷法遒美”。朝廷又開創性地在最高學府中設立書學,形成書學與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算學比肩并立的格局。-摘編自馮天瑜《中華文化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王羲之書法的特點。(2)楷書字形方正,規矩嚴整,顏真卿又融入怎樣的時代氣息?其原因是什么?(3)根據材料三,概括唐代書法藝術走向鼎盛的原因。2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紙由中國俘虜傳到撒麻耳干(今中亞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大食將領)吉雅德·本·薩利赫擒獲了這些戰俘,其中有紙匠,這些手工業從此發展起來。產品不僅可以供應本地的需要,而且成為撒麻耳干人外銷主要的貨物。-扎伊哈尼《道里郡國志》材料二:摩揭它,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屬國......貞觀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獻波羅樹;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詔揚州上諸蔗,拃沈如其劑,色味愈西域遠甚。-《新唐書》材料三:商務部綜合司司長儲士家日前對媒體透露,目前有167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我國簽訂了198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此外,我國還與44個國家建立雙邊投資合作工作組,與7個國家建立貿易暢通工作組,以推進與有關國家貿易投資的發展。(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現象?產生了什么影響?(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別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3)從上述三則材料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啟示?【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B C A D C D B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B C A D B C A A D題號 21 22 23 24 25答案 B D A D A26.共同現象:戰國、秦朝和明朝三個時期在北方都出現了長城。原因:戰國時期,為抵御少數民族南下掠奪,北方秦、趙、燕三國修筑長城;諸侯國內部也有長城,是因為當時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爭。秦朝時期,秦始皇將北方長城連為一體,并遷徙內地人民居住,主要目的為抵御匈奴等少數民族。明朝時期推翻了元朝統治,修建長城是為了鞏固邊疆地區統治。評價:中原王朝修筑的長城,迫使游牧民族下馬步戰,化解他們的優勢,使他們難以破墻而入,維護邊境地區的穩定;長城地處農牧分界線,從漢代起,歷代王朝都在長城沿線設置專供內地和邊外少數民族貿易的市場,促進南北經濟交流。27.答案:(1)王羲之在書法上繼承漢代傳統的同時,盡顯虛玄靈動的時風,成為繼往開來的“書圣”,其所書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2)氣息:講究法度與規范。原因:封建王朝鼎盛,社會需要法度和規范。(3)科舉考試重視書法;政府在最高學府中設立書學。28.答案:(1)現象:材料一反映了我國造紙術通過戰俘傳入大食。影響:中國先進生產技術的傳播,推動了相關各國的社會進步。(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從天竺學來了熬糖法;材料三反映了中國積極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密切合作。(3)經濟文化發達、國力強盛是對外友好交往的基礎;適合時代與實際的開放政策是重要條件;相互交流學習、取長補短、才能促進共同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