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河南省駐馬店市新蔡縣第一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4月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河南省駐馬店市新蔡縣第一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4月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新蔡縣第一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4月份月考歷史試題
一、單選題
1.北魏孝明帝時選拔御史,同時射策(考試)者八百余人,子升與盧仲宣、孫奉等二十四人為高第,結果引來了參選者的不服。南朝莆梁天監四年,置五經博士各一人,培養士庶子弟,按學習成績選拔人才。這表明()
A.考試已成為人才選拔的趨勢 B.門閥士族的權力愈加強盛
C.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占據主導 D.科舉制度雛形已初步形成
2.未人趙汝適的《諸蕃志》共記錄了58個海外國家的信息,其中許多涉及經濟物產。而官方史書《宋史·外國傳》中所記錄的海外國家僅19個,用大篇幅描述有關海外國家朝貢情況。這反映出宋代()
A.地理認識提高 B.傳統商路斷絕 C.推行邊境互市 D.海外貿易興盛
3.秦朝建立后,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平賈制度(官定價格標準)“。平賈”由各縣都鄉的令、史每月評定,謁報于縣廷,后由縣廷布告各鄉并在本縣范圍內發揮效力,其所涉范圍囊括公私交易、司法鑒定、財政統計等諸多方面。這說明了平賈制度()
A.旨在推行抑商政策 B.推動地方財政收入提高
C.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D.反映國家治理水平提高
4.宋代理學家的理想是“得君行道”,希望圣明的君主任命自己為宰相,然后自上而下改變天下。他們在皇帝面前能夠以政治主體自居,甚至說出君王與“士大夫共天下”。而明代心學家王守仁在龍場悟道后,提倡“覺民行道”,希望感化底層士民,自下而上改變天下。出現這種轉變的原因是()
A.兩個學派的學術差異 B.社會政治環境的變遷
C.科舉制度的不斷完善 D.社會矛盾的不斷激化
5.北魏政權一方面讓廣大農民相對平均地占有耕地,另一方面給鮮卑貴族和各級官吏以數量不等的土地,充分體現了“地力人財,皆待制度而均也;尊卑貴賤,皆待制度而別也”。正如李劍農所論:“魏之均田制,名均而實不均也。”下列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是()
A.均田制大大緩和了民族矛盾
B.均田制與傳統等級社會契合
C.均田制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
D.均田制緩解了政府財政困難
6.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湖北槍炮廠,從德國引進了當時先進的制炮技術和設備,其生產的火炮在射程、精度和殺傷力上都有顯著提高。該廠還注重對原材料質量的把控,建立了嚴格的檢驗流程。這反映出洋務運動()
A.具有追求品質的意識 B.民用工業經營得法
C.照搬西方模式的理念 D.對外依賴程度嚴重
7.下圖是李可染創作的套色木版年畫《新得的黃牛》,上有題詩為“前天分了房和地,今天拉回大黃牛,犁鏵繩索收拾好,明天先耕村東頭,只要咱們加油干,往后吃穿再不愁。”這反映了畫家()
A.受中國傳統繪畫風格影響 B.對農村土地改革的支持
C.對農業生產合作化的贊頌 D.對農業機械化缺乏認識
8.1873年,日本成為最早接受格列高利歷(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制定的歷法)的非基督教國家,中國在辛亥革命后宣布接受格列高利歷,但是法國在大革命時期曾廢除格列高利歷推行共和歷,1929年蘇聯也曾用新的歷法取代格列高利歷。這說明()
A.各國歷法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B.宗教深刻影響各國歷法選擇
C.格列高利歷精確性仍有待提高 D.歷法改革易受政治因素影響
9.1905年,孫中山在倫敦和嚴復會談。會談中嚴復認為“中國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將見于乙,泯于丙者將發于丁。為今為計。惟急從教育上著手,庶幾逐漸更新也。”孫中山則說:“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君為思想家,鄙人乃實行家也。”由此可知,雙方都認為()
A.社會變革是救時良方 B.須批判儒家倫理綱常
C.行教育提升國人覺悟 D.應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10.英國公使館1861年進駐北京后,非常重視中文學習。公使館負責漢文處的威妥瑪將自己的漢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培訓譯員的教材,建設漢文處圖書館,歸檔與總理衙門往來的一切中文資料。以上史料最適合論證()
A.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與現實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與創新
C.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輸出 D.近代西方對華的認知與研究
11.1949年4月,蘇聯作家協會擬定了如下宣傳內容:第一,創作劇本、電影腳本和小說揭露美國生活方式。第二,出版到過美國的文化活動家、工程師所撰寫的旨在揭露美國生活方式與展現勞動人民貧窮狀況的紀實著作......。這()
A.導致了兩極格局的最終形成 B.是對西方和平演變的堅決反擊
C.反意識形態對抗影響國家關系 D.折射出蘇聯工業化建設的巨大成就
12.據《唐會要》載“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諸非洲縣之所,不得置市”,而嶺南地區卻不受此敕令的限制,并形成了獨特的墟市經濟。據此可知當時()
A.南方經濟發展 B.經濟政策靈活
C.抑商政策松動 D.商業市鎮興起
13.1957年1月,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指出:“農業本身的積累和國家從農業取得的積累,在合作社收入中究竟占多大比例為好?請大家研究,議出一個適當的比例來。其目的就是要使農業能夠擴大再生產,使它作為工業的市場更大,作為積累的來源更多。”據此可推知()
A.農業合作化程度受到中央重視 B.發展農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核心
C.調整國民經濟比例已迫在眉睫 D.黨中央注重克服蘇聯模式弊端
14.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承認三民主義。1939年后,中國共產黨將三民主義解構為真、假三民主義,提出“新三民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等概念,把三民主義完全納入新民主主義的框架之中。這表明中國共產黨
A.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B.完善工農武裝割據理論
C.創新無產階級革命理論 D.順應民族革命戰爭需要
15.二戰后,西歐國家無力出口以換取儲備資產(黃金和美元),又因缺乏儲備資產而無力進口原材料等。美國和歐洲經濟實力的嚴重不對稱,美元的嚴重短缺,布雷頓森林體系難以真正建立起來。這可用來說明
A.美國金融霸權確立的必然性 B.馬歇爾計劃實施的必要性
C.歐洲統一市場建立的迫切性 D.關貿總協定成立的可能性
16.1917年,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說》一文中認為: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強制的;美育是進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所以應該以美育代替宗教。據此可知,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A.反思新文化運動局限性 B.對傳統舊思想進行徹底批判
C.深受俄國十月革命影響 D.適應了救亡圖存的時代需要
17.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深入發展,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加速演變,世界進入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新時期。同時,全球發展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單邊主義、逆全球化思潮涌動,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日益顯現,給全球治理帶來更多挑戰。這說明()
A.獨立自主與和平發展成為共識 B.多極化趨勢已明顯加強
C:發展中國家成為變革主導力量 D.全球治理體系亟需變革
18.新文化運動時期,陳獨秀指出“非將這班反對共和的倫理文學等等舊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凈凈不可”,李大釗認為“由來新文明之誕生,必有新文藝為之先聲”。這說明他們()
A.極力主張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B.混淆了文學革命的內容與形式
C.糾正了文學革命的形式主義偏向 D.認識到了文學革命的政治價值
19.20世紀80年代初,所有發展中國家的產品也占世界總數的14%,在出口中的份額則占20%,同一時期,蘇聯產品占國際產品總數的14%,而在全球貿易出口的份額僅占4%。這一現象說明蘇聯
A.經濟落后于發展中國家 B.經濟內循環特征明顯
C.獨立于世界經濟體系之外 D.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
20.就是否建立統一戰線的問題,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中,規定要徹底斷絕同黃色知識分子階層及其他類似黨派的一切聯系”。中共“二大”提出“民主聯合戰線”,同意與中國國民黨進行“黨外聯合”。中共“三大”決定以“黨內合作”的形式與中國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這表明中國共產黨()
A.找到了實現中國革命勝利的正確道路
B.基于國內外革命形勢變化做出的調整
C.總結經驗教訓并在政治上走上了成熟
D.能依據國情獨立自主地制定方針政策
21.在古代兩河流域,新的一年一般以國王認定的上一年的重要成就命名。公元前2017年至公元前1763年,在能夠確認名字的10位國王中,有6位國王曾以運河命名年份。這反映了,當時兩河流域()
A.文明交往頻繁 B.城邦國家出現
C.王權較為強大 D.商品經濟繁榮
22.賈誼在《新書·等齊》中描述了漢初官制:“天子之相,號為丞相,黃金之印;諸侯之相,號為丞相,黃金之印,而尊無異等,秩加二千石之上。天子列卿秩二千石,諸侯列卿秩二千石,則臣已同矣......天子衛御,號為大仆,銀印,秩二千石;諸侯之御,號曰大仆,銀印,秩二千石,則御已齊矣。”據此可知,漢初()
A.政治設計削弱中央集權 B.繼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
C.形成了完備的官僚體系 D.正確吸取了秦亡的教訓
23.俄語“維徹”原來意思為市民會議,是基輔羅斯時期一種城市自治機構,它由自認為是公民的人自發組成,通過集會吶喊的方式表決公共事務。到15世紀時,這一組織在俄羅斯的主要城市基本消失,俄語該詞的詞義也變成了聚眾造反的意思。這些變化反映了俄羅斯()
A.自治機構的消亡 B.中央集權的加強
C.城市經濟的衰落 D.社會轉型的失敗
24.《詩大雅·文王有聲》篇《注》云:“國家之所居,謂城方也。公之城蓋方九里,侯伯之城蓋方七里,子男之城蓋方五里......則天子之城十二里矣。”而考古發現東周王城的面積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這證實了文獻中的記載是可信的。材料表明
A.周朝城市建設已經頗具規模 B.考古發現可以影響歷史研究
C.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響 D.考古是研究歷史的最佳途徑
25.在非洲殖民地存在非常奇特的現象,輸出花生卻進口花生食品、輸出咖啡豆卻進口咖啡飲料、輸出棉花卻進口紡織品、輸出鐵礦砂卻進口鐵器生產工具、輸出鋁礬土卻進口鋁制器皿。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奴隸貿易導致非洲人口喪失 B.非洲地區物產資源十分豐富
C.殖民者推行掠奪性經濟政策 D.殖民地缺乏相關的工業技術
二、材料題
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人倡導的仁愛、寬恕思想塑造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漢族、匈奴、突厥、吐蕃、女真、蒙古、維吾爾族等民族都擁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傳統和習俗,并在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提供了不同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選擇,允許人們按照自己的意愿求得生存與發展。從漢賦、唐詩到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每一種形式都展現出不同地域、不同歷史背景和不同審美觀念的獨特之處。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宗教信仰與傳統的中國哲學思想相互交織、相互影響,促進了宗教和哲學的融合。中國古代封建君主也大多深諳因地制宜的治理策略,包括唐代的羈縻制、遼代的南北分治、清代的盟旗制等都體現者這一理念。科舉制的創立和發展更是讓中小地主實現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政治抱負。此外,古代絲綢之路的開辟為中外文化、商業、科技等領域的交流提供了平臺,并使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相互滲透、相互影響。
-摘編自王煒民《中華文明概述》
材料二古代西方文明崇尚對立與沖突,常常導致宗教戰爭和割據戰爭的爆發。人類歷史記載以來最早的意識形態沖突,乃是公元420年羅馬帝國攝政普爾克里婭以保護波斯境內的基督徒之名,而對迫害基督徒的波斯皇帝巴赫拉姆開戰。中世紀,歐洲統治者為了弘揚基督教,打擊異教徒,多次進行所謂的宗教清洗、宗教裁判,不同于基督教信仰的各類宗教或慘遭滅絕,或被迫遠走異國他鄉。歐洲各國君主和宗教人士發動的討伐異教徒的九次十字軍行動,幾乎每次都以災難性的失敗告終,但這些行為往往成為全歐洲基督徒的美談。歐洲各階層之間也對立嚴重,即便是古希臘,外邦人想要獲取公民權的機會幾乎為零;中世紀貴族的后代永遠是貴族,莊園主世代為莊園主,農奴幾乎沒有任何走向自由民的機會,甚至在法國等國家還存在與階層--對應的三級會議。中世紀晚期,隨著民族意識的覺醒,歐洲的沖突更是曠日持久,對近現代歐洲歷史走向的影響不可避免。
-摘編自孟廣林《西方文明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中華文明包容性的具體表現及其原因。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代西方文明不同于古代中華文明之處并分析其影響。
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逐漸引起國家和學界的關注。1990年,當代中國研究所成立,承擔編纂、研究和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任務。各高等院校教師也積極從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工作。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出了《三中全會以來》、《十二大以來》、《十三大以來》等重要文件選編。......到目前為止,全面記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學術性著作已經出版六七十種。高等院校各學科專業的學生都要學習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有關的必修課程,培養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或中國當代史研究生的工作也得到很快發展。
-摘編自張星星《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研究現狀》
材料二 2009年,由當代中國研究所編寫的1949-1955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年》(簡稱《國史
編年》)正式出版。《國史編年》兼取傳統史書體裁中“編年”與“記事”兩者之長,以《綱》按月、日排列,歷史發展脈絡清晰;以《目》記述大事始末,使人了解其來龍去脈。該書還增加《注釋》。......凡史料記載中兩說并存,一時無法辨清者,均作說明,存以備考。對于某些流行說法存有歧異或不采成說者,更在注中加以分析考證。重要“目文”之后皆附《文獻》作為參考。《國史編年》選用了一批中央檔案館過去未發表過的檔案。這些檔案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已經公布的文件的涵蓋面。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帶有正史性質的大型資料書......該書迄今雖只出版了七卷,卻為以后編纂各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為國史學科開創了一條正確的道路。
-摘編自史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編年的基本特點》
(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概既括指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專業發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國史編年》的史學價值。
2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文化高峰-宋代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為繁榮昌盛的時期。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很早就指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宋代文化發展臻于古代歷史高峰和趨向內省、精致等特征已成為大多數學者的共識。誠然,社會的發展是多種力量合力推動的結果,而宋代文化所表現出來的特征也自有其復雜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動因。諸如,以土地進一步私有化為特征的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巨大變動,“本朝與士大夫治天下”的崇儒右文政策的確立,以性、命、義、理為主旨,將道德倫理本體化的理學體系的建構等。作為一種頗具特色的教育和學術研討機構,書院不僅為兩宋培養了大量人才,更重要的是書院極大地促進了學術的繁榮和興旺。同時,作為一種文化傳播媒介,宋代書院又以其開風氣、厚風俗的功效浸染了社會的多個角落,培育了兩宋時期濃厚的人文氣象,從而為宋代文化高峰的出現推波助瀾。
-摘編自劉玲娣《宋代書院及宋代學術文化的發展》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文化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宋代書院的積極影響。
2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東晉南北朝至隋唐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一個完整過程。正是在這一時期,產生了一個濃縮中國文化特質且對后世影響深遠的詞語-“中華”,胡漢融合是認識“中華”概念的一個起點。《晉書·桓溫傳》記有東晉大將桓溫的一段話:“自強胡陵暴,中華蕩覆,狼狽失據,權幸揚越。”《十六國春秋》記十六國時原西晉舊臣賈堅仕于前燕,(東晉)士子荀羨勸說賈堅說:“君父、祖世為晉臣,奈何背本不降?”堅曰:“晉自棄中華,非吾叛也。民既無主,強則附之。”入唐以后,“中華”一詞被廣泛使用,貞觀時,給事中杜楚客在談及北方突厥時云:“今令其部落散處河南,逼近中華,久必為患。”《唐律疏議》規定:“造畜蠱毒(欺騙害人),所在不容,擯之荒服,絕其根本,故雖婦人,亦須投竄(流放),縱令嫁向中華,事發還從配遣。”
一摘編自石碩《胡入中華:“中華”一詞的產生及開放性特點-東晉南北朝至隋唐胡漢融合與“中華”
詞義嬗變》
材料二20世紀初葉,最早提出“中華民族”概念的是當時可稱為中國知識精英之巨擘并站在新、舊交替激蕩之大變局時代前列的梁啟超先生。1901年,梁啟超在《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一文中寫道:“民族主義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義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在于本國,人之獨立,其在于世界也,國之獨立。”1903年梁啟超提出“大民族”概念:“吾中國言民族者,當于小民族主義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義。小民族主義者何?漢族對于國內他族是也。大民族主義者何?合國內本部屬部之諸族以對于國外之諸族是也。”后來又提出,“現今之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數民族混合而成。”“究我之此論,其將喚起我民族共同之感情,抑將益增長我民族畛域之感情。”
一摘編自石碩《從中國歷史脈絡認識“中華民族”概念-“中華民族"概念百年發展史的啟示》
(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華”一詞內涵的變化,并結合時代背景分析變化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梁啟超的“中華民族觀”。
3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現代西方思想家馬克斯·韋伯在其論著中談到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是由下列諸要素合力所造成的。
-摘編自馬渭源《馬克斯·韋伯與中西傳統社會結構對比研究》
請結合西歐5-18世紀歷史,從圖示中選取兩種或兩種以上要素(也可補充其它要素),對上述觀點進行闡釋說明。(選取要素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參考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D B B A B D A D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D C B D D D B B
題號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A B B C
26.(1)表現:多民族文化的交融;思想流派的百花齊放;文學藝術的多樣性;宗教信仰的和諧共存;哲學思想與宗教思想的交融,中外文化交流與發展。
原因:因地制宜的民族治理策略;公平的科舉制度;絲綢之路促進中外往來;儒家文化促進中華文化的包容開發。
(2)不同:西方文明更傾向于強調對立和沖突;西方文明強調基督教信仰,排斥異教信仰;西方文明的文學和藝術常常強調個人主義和情感表達;歐洲社會階級固化嚴重,階級矛盾尖銳。
影響:積極:有利于促進人文主義發展;促進軍事與科技的發展。
消極:加劇歐洲社會的沖突與分裂;激化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加劇社會動蕩;排除其他文化,不利于歐洲文化的發展。
27.(1)成就:出版多種學術性著作;成為高校各學科的必修課程;培養了一些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或中國當代史研究生。原因:國家的支持;學者的努力;各高校的參與;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提供物質基礎。
(2)繼承了傳統史書的體裁;史實清晰,史論結合;為以后的史學研究打下了基礎,為國史學科開創了一條正確的道路。
28.(1)科舉制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土地進一步私有化;崇儒右文政策的確立;理學的興起與發展;書院的產生與發展。
(2)宋代書院大量出現,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對教育的需求;書院的教材內容與科舉考試內容大致相同,書院以教書育人、科學應試為目標,也推動了科舉制的進一步發展;書院與理學一體化,促進了儒學的發展;書院促進了教育下移與平民文化的興起,培養了大批文化精英,有利于文化繁榮,對后世思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29.(1)變化:魏晉時期中華是中原士人對西晉統治的中原地區及中原政治與文化的稱謂;到唐朝時中華是唐朝的代稱,也成為中國的名號。
變化原因:西晉末年,少數民族內遷紛紛建立政權,西晉滅亡,東晉建立,南遷的中原士人及留在北方的中原士人用中華的稱謂區別于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大交融的基礎上,隋唐重建了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中華成為民族融合體的一個統稱。
(2)評析:20世紀初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日益加深,中國的民族危機不斷加劇,梁啟超為了救亡圖存,喚醒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大力研究和宣傳民族主義。梁啟超認為,對內:中華民族是在歷史變遷中各民族的不斷融合中形成的大民族,從而形成了中國整體的民族觀。對世界而言,中華民族就是中國國家的象征,爭取國家獨立,才能實現民族的自由平等。梁啟超的“中華民族觀”,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增強民族意識、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各民族的團結。綜上所述,梁啟超“中華民族觀”,結合西方民族民主思想,形成了富有近代民族國家性質的民族觀,體現了近代國人對救國之路的積極探索和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的民族意識的覺醒。
30.特殊封建制:中世紀西歐實行封君封臣制,領主和附庸之間以契約形式規定權利與義務,封建制下的契約關系對封建領主及國王的權力有嚴格的限制。領主隨意擴大權限和義務時,封臣可以在放棄產邑,中止其封臣身份,故領主不能專斷并強加于封臣義務,即權力受契約約束,這種權力制約及社會契約性因素,體現了近代憲政思想,為近代民主制度準備了土壤和先決條件。
西方多元化社會結構:中世紀西歐王權和教會長期并立,形成王權與教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雙方權力互為消長,雙方從保護自己的利益角度,采取法庭斗爭,貨幣贖買,甚至戰爭威脅等手段,彼此達成妥協,建立新的權利義務關系,這對近代西方政治斗爭產生重大影響。
隨著封建經濟發展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城市興起,通過談判、贖買、武裝斗爭等手段獲得自治,以相對民主的方式制定政策,市民階層擁有個人自由、司法自由。財產控制處置權孕育了現代商業、現代公民觀念與制度、現代法律制度,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市民反對封建割據,反對領主特權,支持國家統一和王權強化,利于王權的強化與國王的統一事業,推動了議會和民主進程的發展。
特殊的社會精神氣質:中世紀基督教會控制著西歐社會的精神生活,同時存在日耳曼文化、希臘羅馬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現象。11世紀城市發展,大學興起,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繁榮,打破教會對文化教育的壟斷。自由、平等、民主及權利意識覺醒,追求自我價值、實現人性解放等思想觀念得以張揚,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作了準備。文藝復興運動和人文主義興起,推動人性解放和現實生活的享樂,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因信稱義和先定論的提出,謀利合理的財富態度,注重效率時間觀念,注重世俗生活和個人奮斗,理性化的社會精神氣質影響了人們的行為,在西歐傳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山市| 河南省| 陇南市| 石泉县| 石泉县| 新兴县| 景谷| 兰溪市| 高陵县| 墨竹工卡县| 乌鲁木齐县| 阿拉善右旗| 虎林市| 枣庄市| 泌阳县| 临洮县| 龙游县| 来凤县| 土默特右旗| 景谷| 太和县| 西和县| 阳城县| 石门县| 拉孜县| 特克斯县| 平顺县| 邵武市| 邳州市| 睢宁县| 五大连池市| 祁门县| 昌图县| 墨江| 嵩明县| 滁州市| 吴旗县| 达拉特旗| 电白县| 淳化县| 疏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