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7張PPT)第3課時 苯、苯的同系物及其性質苯是最簡單、最基本的芳香烴,苯有毒,對人體健康有害。還有哪些有機物屬于芳香烴?芳香烴有哪些性質呢?1.認識苯及其同系物的組成和結構特點,比較苯及其同系物的組成、結構和性質上的差異。2.了解苯及其同系物的簡單命名。3.掌握苯及其同系物的物理和化學性質。4.了解苯及其同系物在日常生活、有機合成和化工生產中的重要作用。1.根據苯及其同系物的結構特點,總結苯及其同系物的性質,從而總結含有苯環的物質具有的性質,樹立結構決定性質的有機學習觀點。(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2.學習苯及其同系物的性質時,以典型代表物的具體反應為載體,通過類比遷移學習一類有機化合物的性質,預測可能的斷鍵部位與相應的反應,然后提供反應事實,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學習一類有機化合物的性質。(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體會課堂探究的樂趣,汲取新知識的營養,讓我們一起 吧!進走課堂一、苯及其同系物的組成和結構比較苯 苯的同系物化學式 C6H6 CnH2n-6(n>6)結構簡式 ________ 苯環上的6個氫原子被1至6個烷基取代結構特點 碳碳鍵為介于單鍵與雙鍵之間的特殊共價鍵 只有___個苯環,側鏈均為_________基各原子的位置關系或分子結構 相鄰鍵角均為____,平面正六邊形 與苯環碳原子直接相連接的所有原子與苯環_______一飽和鏈烴120°共平面甲苯乙苯二、苯及其同系物的命名1.習慣命名法(1)苯的一元取代物苯分子中的一個氫原子被烷基取代,稱為某苯,如________、_________。(2)當有兩個取代基時,取代基在苯環上可以有“鄰”“間”“對”三種相對位置,可分別用“鄰”“間”“對”來表示。如二甲苯有三種結構,即 、 、 ,名稱分別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鄰二甲苯間二甲苯對二甲苯2.系統命名法(以二甲苯為例)苯分子中的兩個或兩個以上氫原子被烷基取代,可將苯環上的6個碳原子編號,以某個最簡單的取代基所在的碳原子的位置編為1號,并使支鏈的編號和最小給其他取代基編號,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二甲苯1,3-二甲苯1,4-二甲苯苯是一種無色、有毒的_______體;沸點為80 ℃,熔點為5.5 ℃;密度比水 ; 溶于水;能溶解很多物質,是良好的有機溶劑。液小甲苯、乙苯等苯的同系物在溶解性上與苯相似,毒性比苯稍小。三、苯及其同系物的物理性質不苯在一定條件下能與單質溴發生取代反應,那么,它還能與其他試劑發生取代反應嗎?2. 苯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苯的同系物能否被氧化?3. 苯不能與溴水發生加成反應,那么,同系物能否與溴水發生加成反應?苯及其同系物都屬于芳香烴,但苯的同系物的分子中有與苯環相連的支鏈,這使得苯的同系物表現出與苯不同的性質。1、氧化反應(1)可燃性現象:苯及其同系物燃燒時產生明亮的火焰并有濃煙產生,完全燃燒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放出大量的熱。四、苯及其同系物的化學性質(2)與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反應苯不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烷烴也不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那么苯的同系物是否也不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呢?【實驗記錄】苯或其同系物 現 象 檢出主要生成物紫紅色不褪去紫紅色褪去——CH3COOH【實驗記錄】苯或其同系物 現 象 檢出主要生成物紫紅色褪去紫紅色褪去CH2CH2CH3COOHCH2CH3COOH與苯環連接的碳原子上有氫時,苯的同系物可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苯環對側鏈的影響:使側鏈能被強氧化劑氧化COOHKMnO4H+CH(可鑒別苯和甲苯等苯的同系物)結論:(1)硝化反應純凈的硝基苯為無色液體,有苦杏仁氣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的大。在濃硫酸作用下,苯在50~60℃還能與濃硝酸發生硝化反應,生成硝基苯。2、與鹵素單質、硝酸、濃硫酸的取代反應甲苯在約30℃的溫度下就能與硝酸發生取代反應生成鄰硝基甲苯或對硝基甲苯,繼續升溫可生成2,4,6-三硝基甲苯(烈性炸藥TNT)。+3HO—NO2+3H2O—CH3(側鏈)對苯環的影響:使苯環的鄰、對位上的H更易取代側鏈和苯環相互影響:側鏈受苯環影響易被氧化;苯環受側鏈影響易被取代。小結:實驗裝置:實驗步驟:①配制混合酸:先將1.5 mL濃硝酸注入大試管中,再慢慢注入2 mL濃硫酸,并及時搖勻和冷卻;②向冷卻后的混合酸中逐滴加入1 mL苯,充分振蕩,混合均勻;③將大試管放在50~60 ℃的水浴中加熱。硝基苯的制取實驗現象:注意事項:①濃硫酸作催化劑和吸水劑;②必須用水浴加熱,且在水浴中插入溫度計測量溫度,水浴加熱的優點是反應物均勻受熱且容易控制溫度。③玻璃管的作用是冷凝回流;④純凈的硝基苯是無色液體,實驗室制得的硝基苯因溶有少量NO2而顯黃色。將反應后的液體倒入一個盛有水的燒杯中,可以觀察到燒杯底部有黃色油狀物質生成。除雜:用蒸餾水和氫氧化鈉溶液洗滌(除去硝酸和硫酸)用蒸餾水洗滌(除去氫氧化鈉溶液及與其反應生成的鹽)用無水氯化鈣干燥,最后進行蒸餾(除去苯)可得純凈的硝基苯(2)磺化反應苯與濃硫酸在70~80℃時可以發生磺化反應,生成苯磺酸。苯磺酸+HO—SO3H(濃)SO3H+H2O△苯磺酸易溶于水,是一種強酸(3)與溴單質發生取代反應苯與溴(液溴)在FeBr3催化下可以發生反應,苯環上的氫原子可被溴原子所取代,生成溴苯。純凈的溴苯是一種無色液體,有特殊的氣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的大苯的同系物與鹵素單質反應+Cl2+HCl+Cl2+HCl或+HCl或+HCl條件不同產物不同(1)實驗裝置長直導管作用:冷凝回流導氣硝酸銀溶液:現象:有淺黃色沉淀生成作用:證明發生的是取代反應而不是加成反應溴苯的制取1、用液溴,不能用溴水;2、不用加熱;3、吸收HBr的導管不能伸入水中,防止倒吸。注:溴苯的制取實驗【實驗探究】實驗原理實驗裝置實驗步驟實驗現象 常溫下,整個燒瓶充滿_______氣體,在導管口___________________,反應完畢后,向錐形瓶中滴加AgNO3溶液,有_______色的______沉淀生成,把燒瓶里的液體倒入盛有冷水的燒杯里,燒杯底部有________________生成將苯和少量液溴放入燒瓶中,同時加入少量鐵屑作催化劑,用帶導管的塞子塞緊+Br2—Br+HBrFeBr3紅棕色白霧(HBr遇水蒸氣形成)淡黃AgBr褐色不溶于水的液體鐵屑的作用:與溴反應生成催化劑長導管的作用:用于導氣和冷凝回流導管末端不插入溶液的原因:溴化氫易溶于水,防止倒吸。純液溴【特別提醒】溴苯的除雜① 溴苯顯褐色的原因:溴苯中溶有溴。② 除雜的實驗操作:水洗后分液(除去溶于水的雜質如溴化鐵等)→再用氫氧化鈉溶液洗滌后分液(除去溴)→最后水洗(除去氫氧化鈉溶液及與其反應生成的鹽)、干燥(除去水),蒸餾(除去苯)可得純凈的溴苯溴苯的創新制取創新裝置的優點:①有分液漏斗,可控制液溴的量。②加裝一個用CCl4除溴蒸氣的裝置。③倒扣的漏斗可以防倒吸,還有利于尾氣吸收。3、加成反應苯及其同系物在以Pt、Ni等為催化劑并加熱、加壓的條件下,能與氫氣發生加成反應,生成相應的環烷烴。CH3CH3 環己烷甲基環己烷物理性質氧化反應加成反應取代反應鹵代:硝化:磺化:2C6H6+15O2 12CO2+6H2O點燃+Br2—Br+HBrFeBr3+ HNO3—NO2+H2O濃硫酸50~60℃+3H2Ni△+ HO-SO3H—SO3H +H2O化學性質無色液體、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結構十二個原子共平面,含有六個介于單雙鍵之間的共價鍵。苯苯的同系物結構:含一個苯環,側鏈均為烷基性質物理性質:不溶于水,密度小于水化學性質取代反應鹵代反應苯環上鹵代(FeX3催化劑)側鏈上鹵代(光)硝化反應加成反應氧化反應燃燒反應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苯和甲苯的對比】 苯 苯的同系物相同點 結構組成 ①分子中都含有一個苯環②都符合分子通式CnH2n-6(n≥6)化學性質 ①燃燒時現象相同,火焰明亮,伴有濃煙②都易發生苯環上的取代反應③都能發生加成反應,都比較困難不同點 取代反應 易發生取代反應,主要得到一元取代產物 更容易發生取代反應,常得到多元取代產物氧化反應 難被氧化,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易被氧化劑氧化,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差異原因 苯的同系物分子中,苯環與側鏈相互影響。苯環影響側鏈,使側鏈烴基性質活潑而易被氧化;側鏈烴基影響苯環,使苯環上烴基鄰、對位的氫更活潑而被取代1.苯環結構中不存在 與 的交替結構,可以作為證據的是( ) ①苯不能使溴水褪色 ②苯不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③苯在一定條件下既能發生取代反應,又能發生加成反應 ④經測定,鄰二甲苯只有一種結構 ⑤經測定,苯環上碳碳鍵的鍵長相等,都是1.40×10-10m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C.①②③ D.①②A2.實驗室用溴和苯反應制取溴苯,得到粗溴苯后,要用如下操作精制:①蒸餾;②水洗;③用干燥劑干燥;④用10%的NaOH溶液洗;⑤水洗。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③①C.④②③①⑤ D.②④①⑤③B3. 已知 (b)、 (d)、 (p)的分子式均為C6H6,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b的同分異構體只有d和p兩種B. b、d、p的二氯代物均只有三種C. b、d、p均可與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反應D. b、d、p中只有b的所有原子處于同一平面D4、分子式均為C8H10的下列化合物中,苯環上的一氯取代物只有一種的是( )A. 乙苯 B. 鄰二甲苯C. 間二甲苯 D. 對二甲苯D5、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芳香烴的通式是CnH2n-6B 苯的同系物是分子中僅含有一個苯環的所有烴類化合物C 苯和甲苯都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D 苯和甲苯都能與鹵素單質、硝酸等發生取代反應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