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肇慶市第六中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一級期中檢測歷史(考試時間: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別、學伴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第I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回答第II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指定的位置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測試范圍:綱要上冊第9-10單元;綱要下冊第1--5單元。第I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指出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已經破產,資產階級共和國應讓位給人民共和國,要“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這些言論A.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B.說明國共兩黨分歧已經基本解決C.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 D.表明新民主主義革命已取得勝利2、1954年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有以下部分條款:“三、協助國家機關,推動社會力量,實現國家關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建設計劃。四、密切聯系群眾,向有關國家機關反映群眾的意見和提出建議。”由此可以看出A.政治協商制度初步建立 B.政協成為各黨派的聯合執政機構C.政協的職能發生了轉變 D.政協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3、下表反映了建國初糧食增長情況,根據表中數據信息得出的結論錯誤的是1949年 1951年 1952年100(基數) 100(1+28%) ,超過抗戰前最高年產量9%A.土地改革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B.土地改革使農業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C.土地改革加速了國民經濟的恢復 D.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4、建國后,我國大學生就業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以政府編制計劃與高校實施計劃相結合。1985年,政府提出對國家招生計劃內的學生實行“在國家計劃指導下,由本人選報志愿、學校推薦,用人單位擇優錄用”的分配制度。就業政策的轉變A.促進了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 B.推動了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C.解決了政企職責不分的弊端 D.保障了高等教育的持續發展5.1990年3月,政府允許上海、深圳兩地試點公開發行股票。同年,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利用股票融資改善企業經營的機制在全國逐漸推廣開來。這反映A.企業體制改革全面鋪開 B.對外開放的日益擴大C.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D.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6.早在青銅器時代,兩河流域文明逐漸擴展到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文明向西方擴展;華夏文明的影響已從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延伸到中國東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區,并與日本和朝鮮產生聯系。這反映了A.早期文明的相對均衡性 B.農耕文明的不斷擴展C.早期文明交流模式單一 D.農耕技術的不斷發展7.西亞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一些地區。冶鐵技術起源于西亞,從那里擴散到埃及和希臘等地。西亞的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希臘最初的雕刻藝術,特別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這說明A.文明交流促進社會進步 B.世界各地文明發展趨同C.西亞是世界文明的中心 D.文明根源于經濟的發展8.哥倫布曾經對其踏上的新大陸表示遺憾,認為那里并不像馬可·波羅吹噓的“黃金遍地,香料盈野”。由此可見A.美洲的發現完全出于一種歷史的偶然 B.哥倫布遠洋航行是為了尋找亞洲印度C.新航路開辟有著深刻的經濟動因 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已經初步形成9.15世紀的歐洲,人們的生活習俗發生了變化:“家世和出身不再發生影響,除非和有閑及繼承來的財產聯系在一起”“追求充滿活力的群居生活或家庭生活,乃至紛亂和冒險的生活”。該變化A.摧毀了歐洲宗教神權 B.得益于新航路的開辟C.催生了新的民族國家 D.迎合新生產關系需要10.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下半葉是大西洋奴隸貿易最興盛的時期。奴隸成為非洲可供輸出的單一貨物,歐洲許多國家蜂擁而至,把非洲西岸地區變成了他們擄掠、買賣、販運黑人奴隸的競爭場所,眾多的奴隸專賣公司應運而生。這一時期奴隸貿易興盛主要是由于A.交通工具大變革 B.奴隸專賣公司的建立C.高額利潤的刺激 D.美洲種植園經濟發展11.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文人和學者們雖然大力表現和發揚人文主義精神,認識和揭露天主教會和教皇的腐朽、罪惡,但是他們還是樂于接受教皇及教會的保護和豢養,對教會勢力抱著和解的態度。其根源在于,當時歐洲A.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 B.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C.藝術家依賴教會資助 D.思想解放程度仍較低12.18世紀時,亞當·斯密認為:自由不僅限于政治,還指參與市場交換的獨立自主的個體。個體所有權是自由的,在市場交換中,個體能自由支配本人的財產和勞動。相比農業社會,商業社會最大的特點是可以實現人的自由。亞當·斯密的觀點A.是對啟蒙思想內涵的發展 B.旨在去實現人真正的自由C.推動工業革命向世界普及 D.利于平等經濟秩序的建立13.1848年馬克思指出:“你們也許認為生產咖啡和砂糖是西印度的自然稟賦吧。二百年以前,跟貿易毫無關系的自然界在那里連一棵咖啡樹、一株甘蔗也沒有生長出來。也許不出五十年,那里連一點咖啡、一點砂糖也找不到了,因為東印度正以其更廉價的生產得心應手地跟西印度虛假的自然秉賦作競爭。”由此可知,馬克思A.闡明經濟作物種植要適應自然條件 B.強調亞非拉爭取獨立的艱巨性C.揭示資本主義擴張主導了國際分工 D.號召全世界無產階級走向聯合14.中世紀的歐洲,如果對國王或對自己的上級領主不服從,那將看作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是不忠。1628年,英國《權利請愿書》指出,對國王的不忠,并不是對公共事業的不忠。1649年,國王查理一世被判處死刑,罪名是“暴君、叛徒、殺人犯和我國善良人民的公敵”。這些變化反映出英國A.共和國體制的建立 B.忠誠觀念日益淪喪 C.君主立憲制的形成 D.民族國家意識強化15.1876年,愛迪生在門洛帕克建立了美國第一個工業研究實驗室,也就是“愛迪生發明工廠”。招聘工程師,按照計劃進行發明,然后將專利權出售給企業,他的實驗室所產生的發明是世界上最多的。愛迪生的實踐反映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是A.科技和生產緊密結合 B.電力技術改變了人類C.壟斷組織已發展起來 D.人類邁入“電氣時代”16.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失敗后,馬克思在1844年發表評論說:里昂的工人以為自己追求的只是政治的目的,以為自己只是共和國的戰士,而事實上他們是社會主義的戰士。他們的政治理智弄得他們認不清社會貧困的根源,歪曲了他們對自己真正目的的認識。這表明A.無產階級認識到自己的歷史使命 B.馬克思主義指導了工人運動C.工人階級迫切需要科學理論指導 D.工人階級的國際聯合提上日程第II卷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下表為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序號 會議、文件 內容節選① 1950年七屆三中全會毛澤東的講話 要完成土地改革,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國民黨反動派殘余作斗爭,我們面臨的敵人是夠大夠多的。必須處理好國內各階級、政黨、民族等各方面的關系,孤立和打擊當前的主要敵人② 1952年毛澤東關于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是國內主要矛盾的批語 在打倒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以后,中國內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階級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故不應再將民族資產階級稱為中間階級③ 1956年《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 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實質,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④ 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并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⑤ 2017年中共十九大報告 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依據材料,從①-⑤序號中任選兩個,結合所學,闡述中國共產黨為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所做的努力。(10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中世紀后期,歐洲的國王們肩負保護民眾安全的責任,并為此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和司法制度,以獲得對封臣和臣民的有效控制權。11-12世紀,這些制度在西歐逐漸確立起來,它們正是民族國家形成的核心。而且,當時商人和市民也開始發揮重要作用,民族的行政機構、軍隊政體、司法和教會不再被一些世襲家族控制著。與此同時,語言的多樣性在歐洲形成并保留下來,而這對民族國家形成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羅馬法成為中世紀政治理論的基礎,而羅馬人相信國家是至高無上的。13世紀,“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就已經存在。--摘編自劉成《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及其意義》材料二 中世紀城市培育了很多新的經濟理念。傳統農業社會的經濟活動主要是解決溫飽問題,物品滿足需要即可。而11世紀以來的城市逐漸形成了新的認識,即各種有用物品都可用貨幣標準來衡量,因此獲取貨幣便成了獲得更多物品的途徑。在早期基督教價值觀影響下,財富只被看成維持“生存”的手段,現世生活應奉行苦行主義。隨著工商業的發展,財富被當作價值增值的資本,放貸可以收利的意識逐漸在人們頭腦中扎根。同時,市民將所獲部分財富用于改善生活,其大膽的消費實踐似乎并沒有被上帝懲處。--摘編自劉景華《中世紀城市與歐洲文明成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中古西歐“不黑暗”的理由。(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世紀城市新的經濟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對歐洲社會轉型的作用。(8分)19.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人類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 隨著新航路的開辟,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后來,傳播到亞洲、非洲等。······美洲作物向外傳播的同時,也有很多歐亞作物傳入美洲,主要有糧食類的小麥、大麥、水稻,水果類的蘋果、葡萄、甜橙、檸檬,蔬菜類的黃瓜、豌豆等。--威廉-麥克尼爾《世界史》材料二“由于新航路的開辟,東西兩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匯合,加速了人類從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沒有關洲貢獻的大量金銀與物質財富,沒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墾殖區,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將會緩慢的多,英國也不可能成為發動工業革命的國家······沒有把世界連成整體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現推動否定舊傳統的思想解放運動。”--《全球通史》材料三 有人估計,自萬歷元年至崇禎十七年(1573-1644)的72年間,葡萄牙、西班牙、日本諸國由于貿易關系輸入中國的銀元,至少在1億元以上。萬歷年間,全國普遍實施一條鞭法,每年賦稅的征收總額達到1500萬兩以上。白銀大量進入國家財政的領域,改變了明清時代政府的運作方式及其與社會的交往方式。至于它對推動商業發展的積極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從十六世紀三十年代起物價卻一直上升,到十六世紀末,西班牙的物價平均上漲四倍多,法國、英國和德國則平均上漲兩倍到兩倍半。--摘編自周一良、吳于廑《世界通史(中古部分)》(1)根據材料一、概括16世紀以來物種交換的特點?(4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對世界的影響。(6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新航路開辟后白銀流向中國與歐洲所引起的社會變革。(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縱觀人類的發展史,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世界,社會的迅速發展都是在思維活躍的時候。社會發展有突進和漸進兩種形式,突進表現為打碎舊的生產關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的暴力革命。這時,思維活躍猶如翻江倒海一般,表現得尤為明顯,形成不可遏止的思想解放運動;漸進則是政治上的改良和生產力的改進,此時,思想則呈現出比較活躍的狀態。而一切暴力,如果沒有思想解放運動作為先導,只是按固有的思維模式提出一些綱領或改革措施,其結果只能是改朝換代,而單純的暴力,則只能對社會造成破壞,無益于社會的進步。--摘編自趙立、史云謀《思想解放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研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世界近代史的相關知識,圍繞“思想解放與社會發展”自擬一個具體論題,并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闡述需有理有據,邏輯清晰)(12分)肇慶市第六中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一級期中檢測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 2 3 4 5 6 7 8A C B A C B A C9 10 11 12 13 14 15 16D D A A C D A C一、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10分)答案示例:①新中國成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尚未徹底完成,國民黨殘余勢力依舊存在,通過土地改革、剿匪鎮反、抗美援朝,廢除封建剝削土地制度,消滅國民黨殘余勢力,鞏固新生政權,為國家向社會主義轉變奠定條件。(4分)②民族資產階級的剝削依然存在,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把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改造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4分)中國共產黨依據國內外主要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不斷進行努力,妥善解決了社會主要矛盾,推動社會進步。(2分)(學生選點可以指出主要矛盾,并有解決矛盾的基本舉措(史實),即可得分,不必拘泥于具體文字,總分10分)18.(1)不黑暗的理由:政治上,中世紀中后期,西歐各國王權有不同程度的加強,為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經濟上,隨著西歐封建社會走向穩定,封建經濟和城市商品經濟有所發展;市民階層的興起;文化上,自治城市興辦大學,促進文化事業發展。(任意3點6分)(2)新的經濟理念:商品貨幣意識;財富追逐意識;積極的消費觀念。(答出一點就得2分,意思相近亦可)作用:推動歐洲文藝復興,促進思想解放;為宗教改革興起創造條件,利于世俗社會的發展;促進新航路開辟,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6分)19.(1)種類多;以食物為主;范圍廣,涉及歐亞非美各洲;雙向交流,既有美洲作物品種外傳,也有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推廣。(任答3點,4分)(2)影響:加速了人類從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的轉變;引發了西歐殖民掠奪的狂潮;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把世界開始連接成一個整體,擴大了各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引起了思想解放運動。(任意3點,6分)(3)中國:賦稅制度變革;改變政府的運作方式和社會交往方式;推動商業發展。歐洲:價格革命;導致封建領主地位下降,商業資產階級實力上升;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封建制度瀕于解體。(任選3點,6分)20.示例一:論題: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2分)闡述:14~17世紀發生在意大利的文藝復興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天主教神學權威,解放了長期壓抑的人性,促進了思想解放;16~17世紀的宗教改革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的成長;17~18世紀,啟蒙運動在法國達到高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他猛烈地抨擊封建社會和教會,以自由、平等為公正社會的秩序原則,主張人的自由,主張共和制,代表了法國大革命爆發前的大資產階級的思想特征。孟德斯鳩和盧梭更是主張廢除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傳播資產階級的人權與民主等思想。法國大革命的吉倫特派和雅各賓派就分別受到啟蒙思想中的自由派和民主派思想的影響,指導并推動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最終在法國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8分)縱觀世界歷史的發展,從文藝復興運動到歐洲資本主義、資產階級的產生,從宗教改革到資本主義的發展,從啟蒙運動到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西歐近代這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步。(2分)示例二:論題:啟蒙思想為工業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推動歐洲社會的現代化進程。(2分)闡述:思想啟蒙是代表新生產力的思想。啟蒙思想家們打破傳統束縛并提出了新思想,繼而促進社會理論的發展。17、18世紀的啟蒙思想既包括科學思想也包括社會思想,它與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同時發展,進而促使科學革命的產生。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是緊密聯系的,于是在18世紀中期的英國爆發了技術性革命,即第一次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開展帶來了生產組織、社會分工、產業結構的變革,推動了英國以及歐洲社會生產力水平向更高層次的發展和經濟的快速增長,促進了歐洲社會的現代化進程。(8分)總之,思想啟蒙帶動科學進步,從而引發技術革命,進而促進社會發展。(2分)示例三:論題:思想解放為科技革命奠定思想基礎,推動社會生產力跨越式發展。(2分)闡述:16-17世紀的科學革命顛覆了傳統認知體系,為技術革新提供了理論支撐。哥白尼“日心說”挑戰教會權威,伽利略的實驗科學確立實證方法,牛頓力學體系為自然規律提供理性解釋。這些突破解放了思想,奠定科學理性基礎。18世紀啟蒙運動進一步將科學理性推廣至社會領域。狄德羅編撰百科全書傳播實用知識,培根倡導“知識即力量”,推動學術與生產結合。英國皇家學會等機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革新營造思想土壤。19世紀工業革命的爆發正是思想解放的實踐成果。瓦特改良蒸汽機依賴熱力學研究,機械化生產以牛頓力學為支撐,科學理論與技術應用深度結合。生產力質變使英國率先工業化,引領全球進入機器時代。(8分)總之,科學革命破除迷信,啟蒙運動弘揚理性,工業革命實現飛躍,思想解放始終是科技創新的先導。其重構認知方式,更推動生產力質變,印證思想進步對社會發展的核心作用。(2分)(以上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