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絕密★啟用前2024一2025高三省級聯測考試歷史試卷班級姓名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學校、班級、姓名及考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紅山文化時期的墓葬形式多樣,包括土坑墓、石室墓和木棺墓等。其中,石室墓和木棺墓通常具有更高的防腐與保護功能,而土坑墓則是最常見的形式,通常呈現為簡單的土坑,葬者直接埋人地下。這反映出,當時A早期國家形成B.階層分化明顯C.社會分工發展D,社會矛盾尖銳2.西周時期,“士”作為貴族,集宗法身份權位、文化道藝為一體。春秋時期,文化道藝逐漸取代血緣關系成為評價士階層的主要標準。上述變化源于A.社會經濟的發展B.學校教育的發展C.傳統秩序的瓦解D.階級關系的變化3.北魏時,統治者為投降的南朝高層在宴會上設茶茗飲。其時,北方貴族和平民都“恥不復食”,“惟江表殘民遠來降者好之”。到了唐中期,民間飲茶之風大盛,“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好茶成為皇帝賞賜有功之臣的準品。這一變化反映出A.政治統一助推文化認同B.唐朝文化的開放與包容C.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D.經濟發展影響物種交流4,北宋時,鎮、市上出現了專門的“稅務”,“稅務”之下又有“稅場”或“稅鋪”,常設在比較小的集市或鄉、村,由“稅務”派員流動收稅。“稅務”還招募人員,派往轄區內的交通要道處攔截查貨征稅。這體現了A.城市功能轉變B.互市交易活躍C.商品經濟繁榮D.市場管理規范省級聯測考試|歷史·預測卷Ⅱ第1頁(共6頁)5.下圖為明中期貴州政區分布圖,其中軍管系統的衛所主要設立在交通要道上,府、州是在元代宣慰司的基礎上改設的。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圖例·省界一府界·省治貴州宜慰A.改土歸流取得成效B.安南都護府的管轄范圍縮小C,基層治理恩威并重D.貴州地區驛路交通較為完善6.元代大都官匠為40萬。明代隆慶三年(1569年),官匠數目為13367名。清前期,在工部和官內長期造作的官匠最多時統計,總共為3544名。從上述變化可推知,清前期A.“工商食官”格局趨于瓦解B.手工業產品商品化趨勢顯現C.匠人的社會地位有所提升D.民營手工業生產的活力增強7.統計19世紀6090年代的清政府外事交涉文書可知,具有商洽性的照會文書使用最為頻繁;條約文書數量大幅減少,合作意味較濃的章程文書數量逐漸高過條約文書,成為這一時期締約類文書的主導。這一現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洋務新政的開展B.宗藩秩序的瓦解C.國際法傳人中國D.救亡呼聲的高漲8.下表為1902年江西、浙江兩省鄉試試題。試題歐洲學派導源希臘,師徒授受,以何人為最精?學校規模以何國為江西最善?異同得失,試詳言之策西國學術,導源希臘,其流派若何?學校興廢若何?教育名家孰為浙江最著?宗旨孰優?方今博采良法,厘定學制,試陳勸學之策這體現了A.科舉開始以時務策命題B.西學東漸逐步成為潮流C.清末新政重視教育改革D.選官制度改革穩步推進9.1915年以來,李大釗著力對束縛人性的禮教進行了猛烈的抨擊,提倡個性解放。1919年以后,李大釗重點關注社會問題,如勞工及婦女權益等。他還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無產階級革命。由此可知,李大釗A努力轉變新文化運動的方向B.積極尋求社會改造道路C,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D.著力批判封建倫理道德省級聯測考試「歷史·預測卷Ⅱ第2頁(共6頁)2024一2025高三省級聯測考試歷史參考答案命卷意圖試卷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以高考評價體系為引領,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歷史學科必備知識、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核心價值為考查目標。通過科學謀劃試題結構,精心選摘歷史材料,巧妙創設各類情境,規范設置多元問題,準確提供答案解析,滲透學科核心素養,努力實現教學診斷、服務備考和引導教學的重要功能。(一)關注核心素養,注重綜合能力本卷題型靈活多變,既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又強調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如第12題考查學生基礎知識,彰顯2024年河北卷部分選擇題的特點,第14題關聯了門羅主義、維也納體系、大陸均勢、拉美民族獨立運動,綜合度較高。(二)題型設計靈活,情境化考查試題加強了情境設計,注重考查學生在具體歷史情境中的知識運用能力。如第15題設計了漫畫,考查學生對漫畫設計意圖的理解。第17題通過漢文帝的詔書,考查漢代的社會問題和文言文材料閱讀能力。(三)內容覆蓋面廣,突出核心考點試卷涵蓋了中國古代史、近現代史以及世界史的重要內容和主干知識,如原始社會時期的社會變化、宋代的商品經濟、中共黨史等。(四)注重河北地域文化的考查如第9題考查河北歷史文化名人李大釗的思想;第19題從河北梆子切入考查燕趙文化的特征。題號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BA AC A D ACBDBDDCCB1.B解析:根據材料“其中,石室墓和木棺墓通常具有更高的防腐與保護功能,而土坑墓則是最常見的形式,通常呈現為簡單的土坑”可以看出,當時已有高等級的墓葬,但更多的是低等級墓葬,體現出氏族貴族和平民的差異,體現出階層分化明顯,故選B項。材料僅體現了階級的分化,并沒有體現公共權力機構等因素,因此不能印證早期國家的形成,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農業與手工業的分工,排除C項;產生階層分化不等于社會矛盾尖銳,排除D項。2.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時期,“士”作為貴族,集宗法身份權位、文化道藝為一體。而到春秋時期,文化道藝逐漸取代血緣關系成為評價士階層的主要標準,這一變化的原因在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結構和思想文化的轉變,從而改變了士階層的評價標準,故選A項。學校教育的發展、階歷史·預測卷Ⅱ答案第1頁(共6頁)級關系的變化都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排除B、D項:傳統秩序的瓦解是春秋時期社會變革的重要表現,經濟基礎的變革才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根本動力,排除C項。3.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北魏到唐中期,從南北分裂到南北一統,茶文化也由南方文化擴展到南北共同的文化,作為居住在北方中原的皇帝也熱愛茶飲,這反映出政治統一助推文化認同,故選A項。唐朝文化的開放與包容是指與周邊少數民族和國家的,排除B項;北魏和唐朝時社會成員身份并沒有趨于平等,且僅從飲茶看不出社會成員之間的身份差異,排除C項:D項所述并非材料主旨,排除。4.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鎮、市主要涉及工商業經濟,“稅務”設置密集體現出商業繁榮,“派往轄區內的交通要道處攔截查貨征稅”可知,來往商旅較多,體現出商品經濟繁榮,故選C項。材料沒有體現城市功能的轉變,排除A項;互市交易是宋與遼夏等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經濟往來,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市場管理規范有序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5.A解析:明代在貴州等地設置衛所和在元代宣慰司基礎上改設府州,反映了明朝對西南地區的行政管理和軍事控制的加強,這些措施是改土歸流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說明明朝在西南地區的治理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故選A項。安南都護府是唐代時期的行政區劃,與明代貴州的政區分布和衛所設置無關,排除B項:衛、府、州一級不屬于基層,排除C項:從材料看不出驛路交通較為完善,排除D頂。6.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部和宮內長期造作的官匠屬于官營手工業者,他們的人數在清前期比元明時期急劇縮小,而事實上,官府還是需要這樣多匠人的,由此可推知,當時官府需要的手工業品大量向民間采購,體現出民營手工業生產的活力增強,故選D項。“工商食官”格局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瓦解了,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原始社會末期,手工業與農業分離,手工業者開始在便于交換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鎮的雛形,即在原始社會末期,已經出現手工業品商品化趨勢,排除B項;工匠人數的變化不能反映其社會地位的提升,排除C項。7.A解析:19世紀60一90年代主要處于洋祥務運動時期,這一時期清政府為了“自強”和“求富”,洋務派創辦了大量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對外合作氛圍濃厚,所以需要大量商洽性的照會文書、合作意味較濃的章程文書,故選A項。從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宗藩關系逐漸解體,排除B項;國際法傳人中國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項;救亡呼聲的高漲發生在甲午中日戰爭后,排除D項。8.C解析:1902年,正值清政府推行清末新政,江西、浙江兩省的鄉試試題關注西方的知識和社會實際,表明當時科舉考試的內容發生變革,新政重視教育改革,故選C項。維新變法時期科舉開始以時務策命題,排除A項;鴉片戰爭后,西學東漸逐步成為潮流,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04年清政府才改革選官制,實行學堂選官制,到1905年宣布廢除科舉制,排除D項。9.B解析:根據材料“對束縛人性的禮教進行了猛烈的抨擊,提倡個性解放”“1919年以后,李大釗重點關注社會問題,如勞工及婦女權益等。他還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無產階級革命”可知,李大釗一直在探尋社會改造的道路,故選B項。從材料無法判斷李大釗努力轉變新文化運動的方向,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李大釗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并未涉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排除C項;D項只體現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10.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新中國成立后經濟的發展,女性獲得了更多的教育和就業機會,經濟獨立能力顯著增強。女性不再依賴男性維持生計,婚姻中的經濟依附關系被打破,婦女能自主地決定自己的婚姻,故選D項。當時剛開始社會主義改造,生產關系尚未發生根本變革,排除A項;材料所述不屬于基層民主政治,排除B項;C項所述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1.B解析: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以來,隨著我國城市化的深人發展,大量的就業機會吸引大量農民進入城市從事第二、三產業,導致承包的土地無人耕種,所以出現了農村土地流轉,故選B項。改革開放后,農村歷史·預測卷Ⅱ答案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屆河北省省級聯考模擬預測歷史試卷.pdf 2025屆河北省省級聯考模擬預測歷史試卷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