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上學期高一期中考試歷史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等信息2.請將答案正確填寫在答題卡上第Ⅰ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人類最初的文明分別出現(xiàn)于西亞的兩河流域,北非的尼羅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以及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和愛琴海地區(qū),各個文明基本獨立發(fā)展。這表明人類最初的文明A. 在交流與碰撞中發(fā)展 B. 呈現(xiàn)多元一體的特點C. 體現(xiàn)明顯的多元特征 D. 全部發(fā)源于大河流域2. 公元前4世紀晚期,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進攻波斯,歷時10年,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亞歷山大任用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推廣希臘文化。由此可知( )A. 和平交往促進文明的發(fā)展 B. 戰(zhàn)爭客觀上促進文明交融C. 文明發(fā)展的動力源于戰(zhàn)爭 D. 暴力沖突導致文明的衰落3. 如表反映了中古后期的經濟情況,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倫敦地區(qū)各類領主莊園谷物和麥芽處理情況(1288—1315)修道院地產 主教地產 世俗領主地產 王室地產留存 52% 43% 48% 42%轉移 25% 1% 4% 2%出售 23% 56% 48% 56%A. 教會腐朽阻礙資本主義發(fā)展 B. 莊園生產的目的是市場交換C. 宗教改革促使王權得到強化 D. 莊園出現(xiàn)商品化生產和經營4. 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頒布《改新之詔》,廢除了皇室的屯倉,貴族的田莊以及部民,把全國的土地和人民收歸國有,分別成為“公地”和“公民"。在此基礎上實行了班田收授法與租庸調制。孝德天皇此舉( )A. 挽救了日本的民族危機 B. 促進了日本的社會轉型C. 導致了地方勢力的崛起 D. 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5. 某合作學習小組在整理古代非洲文明發(fā)展情況時,形成以下表格。對應正確的一項是( )概況 影響A 班圖人掌握了冶鐵技術 冶鐵技術傳播到西亞,促進了農業(yè)的發(fā)展B 東非沿岸國家參與環(huán)印度洋貿易 對外貿易繁榮,與阿拉伯人商貿活動較多C 西非馬里等國黃金資源豐富 馬里攻滅桑海后,確立西非霸主地位D 班圖人在南非建立津巴布韋國家 受埃及文明影響,現(xiàn)存有大津巴布韋遺址A. A B. B C. C D. D6. 地理大發(fā)現(xiàn)后,大量貴金屬流入歐洲,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使收取貨幣地租的傳統(tǒng)封建主陷入貧困或破產。而商品生產經營者既能夠廉價地購買勞動力,又有大量產品待價而沽。這表明( )A. 價格革命加速資本主義發(fā)展 B. 地理大發(fā)現(xiàn)引發(fā)了商業(yè)革命C. 殖民擴張鞏固了西歐封建統(tǒng)治 D. 新航路開辟阻礙歐洲發(fā)展進程7. 傳統(tǒng)觀念認為,達·伽馬首航利潤是全部航行成本的60倍。而現(xiàn)今很多學者對此提出疑問,通過去掉遠航成本和船員船只損失、史料查證并比較當時各地商品價格,認為實際利潤可能只有航行成本的6倍。研究的變化表明A. 舊有歷史研究成果沒有任何價值 B. 達·伽馬貪圖名譽謊報利潤可恥C. 大眾認知總是錯誤的 D. 史論因時代不同而有所變化8. “《李爾王》中三位核心人物面對權力的斗爭給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法。堅持真理的考狄利婭象征古典美德,愛德蒙追求政治權謀,兩者都失敗了。埃德伽在苦難中成長為頂天立地的英雄,他的成功揭示了莎士比亞對這一類新型政治領袖的認同?!边@體現(xiàn)了莎士比亞( )A. 追求現(xiàn)世社會幸福生活 B. 注重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C. 形成了理性化的思維方式 D. 追求人文主義的政治理想9. 圣西門批評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黑白顛倒的世界”,它弊病百出,極不合理,需要以一個“旨在改善占人口大多數的窮苦階級命運”的理想社會取而代之,但最終沒有實現(xiàn)。其設想被稱為“空想”的原因是( )A. 無情地揭露和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種種弊端B. 反對自由放任的競爭C. 主張建立合作、平等、和諧理想社會D. 沒有找到實現(xiàn)理想社會的現(xiàn)實力量和正確有效的途徑10. 下圖漫畫描繪的是在德國柏林召開的一次臭名昭著的國際會議,畫面中幾人在切分一個寫著AFRIQUE(法語“非洲”)的蛋糕。這次會議( )A. 討論了拿破侖戰(zhàn)敗后戰(zhàn)勝國對歐洲領土分割B. 建立了一戰(zhàn)后對戰(zhàn)敗國殖民地的“委任統(tǒng)治”C. 確立了英法德等瓜分非洲的“有效占領”原則D. 掀起了西方列強19世紀末對亞洲的瓜分狂潮11. 20世紀初期,亞洲各國民族民主意識加強,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新高潮,推動了歷史的進步。下列能夠支撐該結論的歷史事件是( )①印度民族解放運動 ②伊朗立憲革命 ③中國辛亥革命 ④海地獲得獨立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2. 1609年,荷蘭成立了阿姆斯特丹銀行,由阿姆斯特丹市政府提供保證金,經營貨幣兌換、存款、貸款、客戶轉賬等業(yè)務,為世界貿易提供金融服務,阿姆斯特丹銀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多邊支付體系的中心”。這說明( )A. 價格革命瓦解了歐洲封建制度 B. 歐洲的海外擴張拉開了序幕C. 荷蘭確立了歐洲貿易中心地位 D. 歐洲商業(yè)格局發(fā)生了新變化13. 1762年,英國議員約翰 威爾克斯創(chuàng)辦了《蘇格蘭人》報。該報曾刊出一篇文章,強烈譴責政府的對外政策,并對喬治三世進行攻擊,這使喬治三世大為惱火。他授意政府將威爾克斯逮捕,并指使下院通過決議剝奪其議員資格。據此可知,當時的英國( )A. 國王是國家權力中心 B. 代議制民主有待完善C. 《權利法案》遭到破壞 D. 君主立憲制尚未確立14. 公元1908年,英國殖民當局逮捕了提拉克,引發(fā)孟買10萬工人的政治總罷工,要求釋放提拉克。此次歷史事件標志著印度( )A. 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B. 徹底擺脫西方殖民統(tǒng)治C. 民族革命走上獨立發(fā)展道路 D. 受到中國五四運動影響15. 法國大革命爆發(fā)后,歐洲一些軍隊侵入法國。法國人民群情激憤,紛紛組織義勇軍開赴前線。馬賽義勇軍高唱著《馬賽曲》奔向巴黎,這支進行曲后來成為了法國的國歌。這反映出( )A. 封建專制王權進一步強化 B. 資產階級革命激化了民族矛盾C. 啟蒙運動在法國掀起高潮 D. 法國大革命促進民族意識覺醒16. 2021年1月1日,美國參議院對限制總統(tǒng)否決權的辯論進行了投票,最終以81票對13票的壓倒性投票結果推翻了特朗普對于《國防授權法案》的否決權。而眾議院在本周早些時候也以322票對87票的投票結果推翻了特朗普的否決權。隨后( )A. 總統(tǒng)可再次否決該法案 B. 國會對總統(tǒng)的否決無效C. 最高法院可廢除該法案 D. 這項法案將會自動生效第Ⅱ卷(非選擇題)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其中17題20分,18題20分,19題12分,共52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世紀歐洲的莊園中,農奴身份的主要標志是承擔雇工勞役。由于商品貨幣經濟的發(fā)展,城市大量的手工業(yè)品進入莊園,領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貨幣購買城市輸入的精美手工業(yè)品,于是改為征收貨幣地租。貨幣地租代替勞役地租于13世紀末葉逐漸流行起來,黑死病后發(fā)展尤為迅迷。勞役折算成一筆固定的貨幣后,農奴實際上成為領主土地的承租人,與自由佃農已沒有什么區(qū)別。13世紀以后,大量農奴涌向包括英國倫敦在內的一些城市,莊園制度加速瓦解。掙脫農奴制枷鎖的農民,同新興市民階級一起,把社會分工和交換活動推向一個新的水平,同時也在創(chuàng)造著新的社會交往關系。——摘編自侯建新《社會轉型時期的西歐與中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歐洲莊園貨幣地租盛行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世紀西歐莊園瓦解產生的影響。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工業(yè)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社會狀況,經濟持續(xù)增長,中等階級和工人階級力量壯大。中等階級要求變革,希望在“有產”的同時也要“有權”。工人階級則希望通過取得政治權利來達到改善經濟狀況的目的。1832年議會改革從內容上來看,僅僅是一次小的變動,即將選舉權從身份資格轉向財產資格。改革后的選民人數從占總人口比例的2.5%增長到3.3%,中等階級主體獲得了選舉權,進入到政權體系之中,曾經與中等階級并肩戰(zhàn)斗的工人階級一無所獲。但這次改革卻意義重大,它使得“貴族寡頭制度開始分崩離析,資本主義民主大廈的根基建立起來”,也“奠定了一個現(xiàn)代工業(yè)國家扼守漸進和非暴力的道路。”此后,用和平的漸進方式來推行政治民主化,就演變成為英國的一種傳統(tǒng)。——摘編自劉宜照《淺析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劉金源《議會改革與英國的政治現(xiàn)代化歷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出現(xiàn)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糖從中東和地中海東岸傳到了歐洲,而哥倫布又將糖帶到了新大陸,巴西和加勒比海地 區(qū)的氣候非常適合種植甘蔗,于是歐洲人就在這些地方開辟了種植園,用來種植甘蔗,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對糖的需求。這種情況導致17世紀種植園經濟的出現(xiàn),種植園經濟以單一經 濟作物的種植為主,這種體系也被稱為單一作物生產制。不斷發(fā)展的世界市場對糖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從而刺激了大西洋兩岸的奴隸貿易的發(fā)展,以及以奴隸勞動力為基礎的新世界 種植園經濟。——摘編自[美]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簡明文化人類學人類之鏡》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一個或多個角度,自擬論題,闡述新航路開辟的世界影響。(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2025年上學期高一期中考試歷史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等信息2.請將答案正確填寫在答題卡上第Ⅰ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題答案】【答案】C【2題答案】【答案】B【3題答案】【答案】D【4題答案】【答案】B【5題答案】【答案】B【6題答案】【答案】A【7題答案】【答案】D【8題答案】【答案】D【9題答案】【答案】D【10題答案】【答案】C【11題答案】【答案】A【12題答案】【答案】D【13題答案】【答案】B【14題答案】【答案】A【15題答案】【答案】D【16題答案】【答案】D第Ⅱ卷(非選擇題)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其中17題20分,18題20分,19題12分,共52分。【17題答案】【答案】(1)原因: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封建領主消費方式的改變;疫病的影響;城市的興起。(2)影響: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引起階級關系變動;促進城市發(fā)展,有利于城市自治發(fā)展;為王權加強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促進中世紀西歐社會的轉型。【18題答案】【答案】(1)工業(yè)革命推動了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力量壯大;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希望進行改革;過時的選區(qū)劃分和不合理的身份資格選舉權引發(fā)社會不滿;工業(yè)革命推動了工業(yè)城市興起,要求在政治上更多的代表權。(2)選民人數增加;資產階級獲得了更多政治權利,推動了英國民主政治的發(fā)展;推動了工業(yè)革命的進行;工人階級并未獲得政治權利,引發(fā)了英國工人運動。【19題答案】【答案】示例1.論題:新航路開辟對世界歷史產生了多方面影響。闡述:新航路開辟給世界帶來了不同方面的影響,就物種交流而言,美洲的特產玉米、甘薯、馬鈴薯等流向世界各地,對人口的增長與貧瘠地區(qū)的開發(fā)產生了直接影響;人口和動物的全球流動也導致了各種疾病的傳播,歐洲人將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了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對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就生活方式而言,歐洲等地出現(xiàn)了飲用咖啡、茶等休閑習慣;就經濟貿易而言,美洲、非洲為歐洲提供了糖等生產、生活資料,促進了國際貿易聯(lián)系的加強與歐洲資本主義的快速發(fā)展;就國際格局而言,歐洲殖民者逐步成為世界殖民活動進程的主導者,奠定了世界政治與軍事的霸權地位。示例2.論題:糖的傳播和種植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fā)展。闡述:新航路的開辟,洲際物種交流頻繁,甘蔗在美洲的大量種植,種植園經濟的繁榮,糖的產量持續(xù)增長;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與發(fā)展,運往歐洲的糖的貿易額不斷增加。總之,新航路開辟后,糖的傳播和種植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fā)展。(“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唯一標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