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考向1:經緯線、經緯度、經緯網考向2:地球的運動考向3:地圖的閱讀考向4:地形圖的判讀專題一 地球地圖第一輪 專題復習1.結合科學故事、史實材料等,說出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過程,使用數據、類比等方法描述地球的大小。2.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和緯線,說出經度和緯度的分布規律;用經緯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現象所在的位置。3.在地球儀上識別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南北兩極、本初子午線等特殊經緯線,說出劃分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依據。4.認識地球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并能認識到其產生的自然現象。課標解讀【緯線】緯線的性質特殊的緯線緯度區的劃分0°——30° 低緯度地區30°——60° 中緯度地區60°——90° 高緯度地區五帶的劃分C熱帶B北溫帶 D南溫帶A北寒帶 E南寒帶→【地球的公轉運動】經線的性質特殊的經線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0°和180°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劃分東、西經度;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劃分東、西半球。東西半球的劃分西半球160°E20°W東半球20°W160°E【經線】考點一:判讀經緯度坐標(經緯度位置)考點二:判斷半球位置(南/北半球,東/西半球)【典例】【典例】考點一:判讀經緯度坐標(經緯度位置)考點二:判斷半球位置(南/北半球,東/西半球)自轉的地理意義①晝夜更替(太陽東升西落)②時間差異(東邊的先看到日出)【地球的自轉運動】66.5023.50【地球的公轉運動】2024年5月28日,經過約8.5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八號”乘組航天員完成了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設備設施巡檢等任務。左圖經緯網圖,右圖為地球公轉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題。【直擊中考】1.“神舟十八號”乘組航天員完成出艙活動任務當天,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位置是( )A. ①~②處 B.②~③處 C. ③~④處 D.④~①處2.當太陽直射D點時,北半球的節氣是( )A.春分 B.秋分 C.夏至 D.冬至“神舟十八號”乘組航天員完成出艙活動任務當天,以下地理現象正確的是( )A.北半球正處于冬季 B.北極附近出現極晝現象C.南半球正處于夏季 D.南極附近出現極晝現象比例尺的大小比較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簡略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中國地圖北京地圖左圖為某時刻某臺風中心位置圖。讀圖完成下題。1.此時臺風中心位于臺北的( )A.東北方向B.西北方向C.東南方向D.西南方向【直擊中考】左圖為小涵同學繪制的自己學校的平面圖,但老師發現圖示信息不全,需要補充完整。據此完成下題。1.圖中綠化區位于宿舍樓的( )A.東北方向 B.西北方向C.西南方向 D.東南方向2.測量得出從教學樓到宿舍樓的實地距離為80米,而圖上距離為2厘米,則圖中比例尺中的X處應該標注為( )A.4 B.20 C.40 D. 80【直擊中考】2024 年暑期,成都某中學計劃組織學生到北京國家體育館開展研學活動。左圖為國家體育館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題。1.同學們在設計從成都到北京的交通路線時,應主要參考( )A.中國交通地圖B.北京市交通圖C.中國農業地圖D.北京市地形圖2.下列關于圖示信息的敘述,正確的是( )A.北四環中路沿南北方向延伸B.龍形水條大致呈東西走向C.圖上1厘米代表實際距離300 千米D.國家體育館位于冰立方的北方等高線地形圖【地形部位名稱】①、②的相對高度?A處地形部位名稱?B處地形部位名稱?D處地形部位名稱?丙處的地形?河流的流向?甲、乙兩處坡更陡的是?兩山峰的直線實際距離請同學們根據下圖試著命題N左圖為某地區的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讀圖完成下題。1.圖示區域東部兩個山峰的相對高度是( )A.418米B.201 米C.217 米D.301米2.圖中甲、乙、丙、丁四地,適宜開發攀巖項目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直擊中考】【直擊中考】某地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領下,開展了大規模的退耕還林工程。該地某學校師生開展了對家鄉的地理綜合考察,左圖為師生繪制的該地區的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項目一 地形考察組(1)通過對地形基本特征進行觀測,發現丙地虛線處的地形部位名稱是 ;測量了①②兩地的海拔,計算得出兩地之間的相對高度是 米。山脊300【直擊中考】項目二 水文考察組(2)通過對甲、乙兩河段進行觀測,發現甲河段的流向大致是 ;甲、乙兩地中水流速度較緩的是 地。項目三 人地關系組(3)近年來,該地區實行大規模退耕還林,可推知,該地區水土流失將 .(選填“加劇”或“減弱”),河流含沙量將變 (選填“大”或“小”),沙洲面積可能會變 (選填“大”或“小”)。項目四 聚落考察組(4)經過考察發現,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有可能形成較大規模聚落的是 地,請簡述理由: 。自北向南乙減弱小小④地形平坦靠近河流,水源充足,水運便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