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項突破提升(二) 探究實踐類(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1.(2023·濟寧期末)如圖為米勒在探究生命起源中進行的模擬實驗。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C )A.①內模擬了原始大氣及閃電B.②內模擬了水蒸氣凝結降雨的過程C.④內分離出了多種蛋白質和核酸D.該實驗證明在原始地球條件下能合成有機物解析:④內分離出了多種氨基酸等有機小分子而不是多種蛋白質和核酸。2.(2023·濱州三模)某興趣小組設計了“模擬保護色形成過程”實驗:在一張黑色大紙上,撒上各種顏色的小紙片作為獵物,三名學生為“捕食者”,要不假思索地快速撿起小紙片,其余學生記錄獵物的顏色、被捕獲數量、被捕獲的先后順序,剩余10~20片停下,統計“幸存者”的顏色和數量。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D )A.實驗中具有暗淡顏色的小紙片更容易幸存,數量最多B.實驗中的“捕食者”對保護色的形成起到定向選擇的作用C.青蛙的保護色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D.樺尺蛾為了適應工業污染帶來的環境改變,而產生了深色的體色變異解析:樺尺蛾的體色有深淺之分,這是一種變異,環境對不同體色的樺尺蛾起了選擇作用,而不是為了適應污染的環境,而產生深色的體色變異。3.小明在養黃粉蟲的過程中發現,鋪在養蟲盒里的泡沫塑料板上有細小的噬咬痕跡。這是黃粉蟲在吃泡沫塑料嗎?他設計并進行了如表所示實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C )組別 甲組 乙組黃粉蟲數量/條 100 100食物種類 麥麩 泡沫塑料喂食天數/天 30 30實驗現象 兩組黃粉蟲體重都增加,且乙組泡沫塑料噬咬痕跡明顯,蟲糞中未消化的塑料成分極少A.該實驗的變量是食物種類B.除變量外,其他條件應相同且適宜黃粉蟲生活C.分析可知,黃粉蟲不能吃塑料D.啟示:可以利用生物方法解決白色污染難題解析:乙組泡沫塑料噬咬痕跡明顯,蟲糞中未消化的塑料成分極少,由此分析可知,黃粉蟲能吃塑料并且能消化吸收泡沫塑料。4.下列有關“探究溫度對青蛙卵孵化的影響”實驗方案中,不合理的步驟是( D )A.取青蛙卵200枚,隨機均分成4組B.將它們分別放入4只燒杯中,加入等量且適量的河水C.將各燒杯中的水溫分別控制在15 ℃、20 ℃、25 ℃和30 ℃D.將各燒杯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1天后統計并記錄各燒杯中青蛙卵的孵化數解析:1天的時間太短,偶然性太大,不能很好地說明問題,應該記錄5日內各燒杯中卵的孵化數。5.(2023·南通期中)小玲用透明且可以密封的廣口瓶、河水、菹草、金魚藻、沙土、小魚、小蝦等材料制作了一個生態瓶。下列有關生態瓶的敘述正確的是( B )A.建議將河水換成更干凈的蒸餾水B.生態瓶中的水不宜充滿,使瓶內儲備一定量的空氣C.小魚和小蝦的數量越多,該生態瓶維持的時間越長D.該生態瓶可以長期放在陰暗處6.興趣小組探究不同乳酸菌對廚余垃圾中淀粉發酵的效果,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C )A.乳酸是發酵的產物B.不添加菌株組是對照組C.菌株A分解淀粉能力最強D.各組的淀粉起始濃度應相同7.酸奶營養豐富,有益于人體健康。下列關于制作酸奶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D )A.煮開的牛奶中即刻加入酸奶(菌種)B.發酵中的菌種主要進行有氧呼吸C.發酵過程對溫度要求不高D.酸奶中的酸味主要來自乳酸8.跨學科實踐小組的同學將干酵母用溫水化開,利用小蘇打、檸檬汁等調節紫甘藍汁,使其中的花青素呈現不同顏色,用不同顏色的汁液加入酵母菌揉面,可以制作彩色疏松的饅頭。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 )A.酵母菌是有細胞核的單細胞生物B.揉好的面團放在高溫環境下發酵更好C.花青素存在于紫甘藍細胞的液泡中D.饅頭疏松的原因是酵母菌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遇熱膨脹9.某同學在探究“酵母菌產生酒精所需條件”的實驗時,設置了如圖所示的四個裝置,加入等量干酵母(內有活的酵母菌)均放在相同且適宜的環境中。下列對她的實驗設計及結果預測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C ) A.①④裝置形成對照實驗B.能產生酒精的是①C.只有①裝置可產生二氧化碳D.共形成3組對照實驗10.(2023·菏澤二模)酸奶袋上常寫:“若發現脹袋或包裝破損,請勿食用?!泵洿蚴墙湍妇任⑸镂廴舅崮毯?,在缺氧環境中產生了氣體。某同學做了探究(如圖)。分析錯誤的是( C )A.實驗變量是酵母菌,設置甲組的目的是作對照B.在缺氧環境中產生的氣體可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C.若甲組氣球體積大于乙組,則實驗驗證成功D.低溫儲存可抑制酵母菌等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解析:為驗證酵母菌在缺氧環境中可能會產生氣體,一段時間后,觀察到甲、乙兩組氣球的大小關系可能是甲組氣球體積小于乙組或乙組氣球體積大于甲組,則實驗驗證成功。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70分)11.(10分)分析“蚯蚓對土壤的翻耕”實驗,根據實驗回答下列問題。(1)觀察“蚯蚓對土壤的翻耕作用”實驗,發現土壤變得疏松,說明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 生物能夠影響(改變)環境 。(2)如圖是生物小組的同學設計的兩個對照實驗,來探究適合蚯蚓生存的環境。①實驗一的變量是 光 。②實驗二探究的問題是 水分對蚯蚓生活有影響嗎 ?對照組是 濕紙巾 。③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應該是蚯蚓喜歡 陰暗潮濕 的生活環境。12.(10分)如表為我校生物興趣小組研究“一個小型生態系統中動物數量和植物數量關系”的實驗數據。實驗中使用了如下實驗用具:有蓋玻璃瓶、小魚、水草、沙子(含少量淤泥),經紗布過濾的池水。把這五個生態瓶均放在實驗室窗臺上,并使它們所處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基本相同。編號 小魚/條 水草/棵 實驗結果生態瓶1號 4 12 小魚存活8天生態瓶2號 4 8 小魚存活6天生態瓶3號 4 4 小魚存活3天半生態瓶4號 4 2 小魚第2天上午死亡2條,第2天下午死亡2條生態瓶5號 4 0 小魚于當天下午和晚上相繼死亡請分析數據并回答下列問題。(1)生態瓶1號~5號均可以看成是一個小型生態系統,從生態系統的成分分析,水草屬于 生產者 ,池水、沙子中的 細菌、真菌等微生物 是分解者。(2)比較生態瓶1號和2號的實驗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植物數量比較多時,動物存活的時間相對 較長 ;由生態瓶5號實驗結果可得出的結論是沒有 植物 ,動物就可能死亡。(3)由生態瓶1號~5號的實驗結果可以看出:通常情況下,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動物數量與植物數量的關系應是動物數量一般 小于 (填“大于”或“小于”)植物數量。13.(14分)為探究食品腐敗的原因和細菌生存所需條件,某興趣小組的同學取甲、乙、丙、丁四個相同容量的錐形瓶,甲放入50毫升礦泉水,剩余三瓶各加入50毫升牛奶,四個錐形瓶同時放在高壓蒸鍋內加熱15~20分鐘,冷卻后取出,做如表所示處理。一段時間后,只有乙瓶中的牛奶腐敗變質。請回答下列問題。瓶號 加入物質 瓶口處理 溫度/℃甲 50毫升礦泉水 不做處理 25乙 50毫升牛奶 不做處理 25丙 50毫升牛奶 不做處理 5丁 50毫升牛奶 用消毒瓶塞塞住 4(1)實驗前將裝置放在高壓蒸鍋內加熱15~20 分鐘,目的是 殺死錐形瓶中的微生物 。(2)若用甲瓶和乙瓶對照,則該實驗用于探究細菌的生活是否需要 有機物 (填“有機物”或“無機物”)。(3)若探究溫度對食品腐敗速度的影響,應選擇 乙、丙 兩瓶進行對照實驗。根據你對該實驗的預測結果,寫出一條保存食品的方法: 低溫冷藏法 。(4)丙和丁 不能 (填“能”或“不能”)成為一組對照實驗,原因是 變量不唯一 。根據所學知識,可以推測:丙與丁相比較, 丁 瓶中的牛奶保存時間最長。14.(16分)酸奶是一種健康的發酵食品,某生物小組同學針對“制作酸奶的適宜溫度”進行下列實驗探究。①將新鮮袋裝牛奶和糖混合,進行煮沸,然后冷卻,加入適量的酸奶,攪拌均勻;②將5個大小相同的玻璃杯消毒、編號,倒滿攪拌均勻后的牛奶;③將玻璃杯密封,置于不同溫度的恒溫箱中;④一段時間后,取樣檢測杯中的活菌數量,記錄數據。實驗結果如柱形圖所示。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制作酸奶需要的微生物是 乳酸菌 ,它是 細菌 (填“細菌”或“真菌”),它含有的酶能夠把葡萄糖轉化為 乳酸 。(2)制作酸奶時牛奶要煮沸、玻璃杯要消毒,目的是 滅菌 。將適量的酸奶加入牛奶中,相當于細菌、真菌一般培養方法中的哪一個步驟? 接種 。(3)本實驗除恒溫箱的溫度不同外,玻璃杯的大小、倒入牛奶的量等其他條件必須相同,目的是 控制單一變量 。(4)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的結論是 制作酸奶的適宜溫度是40_℃ 。(5)該小組同學進一步探究了“制作酸奶的適宜發酵時間”,實驗結果如表所示。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的結論是制作酸奶的發酵時間以 8 小時為宜。發酵時間/小時 牛奶狀況2 呈液態,無酸味4 呈液態,略帶酸味6 呈蛋花狀態,微酸8 呈凝固狀,酸度適中15.(20分)小華發現媽媽做饅頭、面包時用的菌種是酵母菌,而制作米酒時用的卻是根霉。為什么做米酒不用酵母菌呢?陳老師了解到小華的疑惑后,組織同學們分成若干小組,均進行了如表所示的探究(甲、乙兩組所用器具均相同且清潔),請分析并回答問題。組別 甲 乙菌種 酵母菌(2克) 根霉(2克)原料 糯米(500克) 糯米(500克)過程 糯米浸泡24小時→蒸熟→淋涼開水,晾至室溫→加入相應菌種并攪拌→裝進相應容器并加蓋密封→置于30 ℃環境中→2天后,由至少3人同時觀察、品嘗結果 酒味很淡,甜味不明顯 酒味濃郁、甜味明顯(1)【提出問題】不同菌種對米酒制作是否有影響?【作出假設】酵母菌是單細胞真菌,環境適宜時,主要進行 出芽 生殖;根霉是多細胞真菌,生殖方式是 孢子 生殖。不同的結構及生殖方式可能對米酒的制作有影響。(2)【制訂并實施計劃】該探究實驗的變量是 菌種 ,為控制單一變量兩組所用器具菌種的用量應 相同 。需將蒸熟的糯米冷卻至室溫,原因是 防止溫度過高使菌種失活 ,觀察、品嘗至少由3人進行,目的是 排除偶然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3)【分析結果,得出結論】根據實驗結果,小華終于明白,如果只用單一菌種制作米酒,最好選擇 根霉 。本探究所利用的生物技術主要是 發酵 技術。(4)【進一步研究】小華想觀察一下酵母菌,于是在實驗后,從甲組容器內取少許液體,制成臨時玻片標本,放在顯微鏡下觀察。開始他怎么也看不到酵母菌,在陳老師的指導下,看到一些如圖所示的結構,酵母菌正在進行 出芽 生殖。你推測開始小華操作顯微鏡的不當之處可能是 沒有對好光或物鏡未對準通光孔等(合理均可)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專項突破提升(三) 情境材料類(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深海熱泉高溫、缺氧、無光,與地球早期生命誕生時的環境極其相似,熱泉中的自養型細菌能利用地熱泉噴出的硫化物和能量,制造有機物,其他動物則以這些細菌為食。迄今科學家已發現數十個這樣“暗無天日”但卻生機勃勃的深海熱泉生態系統。根據以上事實能得到的結論是( C )A.所有生態系統都需要利用太陽能B.生物需要陽光才可以制造有機物C.最早誕生的生物可能是細菌D.生命起源可能與深海熱泉無關2.(2023·青島中考)我國科學家新發現一種長著恐龍頭骨的白堊紀鳥類化石——“朱氏克拉通鷙”,如圖為其化石復原圖。據此可推測與鳥類親緣關系較近的動物類群是( B )A.哺乳類B.爬行類C.兩棲類D.魚類3.某地區的樺尺蛾棲息在長滿地衣的淺色樹干上,大多數樺尺蛾體色是淺色的,少數深色。多年后,由于工業污染,該地區的樹皮被熏成黑褐色,深色樺尺蛾變成了常見類型,淺色卻成了少數。該地區多年間(a~d)樺尺蛾體色和數量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C )A.a點時,樺尺蛾的淺色為有利變異B.樹皮被熏成黑褐色后,深色樺尺蛾更易存活C.據圖分析可知,淺色樺尺蛾必定滅絕D.環境變化對樺尺蛾體色具有選擇作用4.北京人遺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化石和用火遺跡最豐富的遺址。北京猿人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打制和使用石器,會使用天然火(如圖)。由此判斷,北京猿人處于人類進化發展的階段是( B )A.南方古猿 B.直立人C.能人 D.智人5.2023年10月24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元代文人吳澄編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蟄蟲咸俯。意思是說此節氣中豺這類動物開始捕獲獵物過冬;樹葉都枯黃掉落;冬眠的動物也藏在洞中不動不食??梢娺@一節氣前后對生物影響最大的環境因素是( C )A.陽光 B.水分C.溫度 D.土壤6.在“天宮課堂”第三課上,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們向大家展示了實驗艙里水稻的生長狀況,在微重力環境下,水稻不是很整齊,有的長歪了,有的躺平了,不能完全整齊朝一個方向生長。這一現象說明( B )A.生物影響環境B.環境影響生物C.生物與環境相互影響D.以上都不對7.亞馬遜河流域有一種瓶子樹,在雨季吸收大量的水分貯存在樹干中,這些貯存的水分可使其順利度過旱季;同時,這些瓶子樹也改善了該地區的土壤、氣候等條件。以上材料說明了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 C )A.生物適應環境B.生物影響環境C.生物既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D.環境影響生物8.《說苑·正諫》中記載:“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C )A.文中所述現象體現了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B.露水、樹、螳螂是影響蟬生活的生態因素C.文中所述現象包含的食物鏈是露水→蟬→螳螂→黃雀D.文中現象反映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9.(2023·吉林中考)吉林省現有野生動物4 900 余種,野生植物4 000余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36種,野生植物 39種。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中的( C )A.遺傳的多樣性B.生物數量的多樣性C.物種的多樣性D.生態系統的多樣性10.水稻草叢矮縮病是一種危害水稻生長發育的病毒性疾病,表現為水稻植株明顯矮化,葉片上出現斑點,分蘗很小,稻谷的產量和品質明顯下降,在農業生產中很難防治。后來,科學家發現了對草叢矮縮病具有較強抗性的野生水稻,從而為培育抗草叢矮縮病的水稻新品種找到了必要的基因。這個事實體現了許多野生生物具有( A )A.直接使用價值B.間接使用價值C.潛在使用價值D.生態價值11.(2023·赤峰中考)“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是專門針對兒童的一種藥物,用于小兒風熱感冒,其藥物成分有淡豆豉。淡豆豉以黑豆成熟的種子為主要原料,輔以青蒿、桑葉發酵而成,其制作過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 )A.高溫煎煮上述原料可以滅除所有細菌B.青蒿、桑葉和黑豆為微生物提供營養C.淡豆豉的制作過程必須在無氧環境下D.發酵菌種的生長繁殖在100 ℃蒸煮前完成解析:在接種前,高溫煎煮上述原料,目的是殺死培養基和培養皿中的微生物,防止其繁殖產生的菌落干擾實驗結果;青蒿、桑葉和黑豆等含有有機物,能夠為微生物發酵提供營養;蓋透氣蓋是為發酵提供空氣,可見淡豆豉的制作過程必須在有氧環境下;細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適宜的溫度,溫度太高會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繁殖,甚至殺死細菌和真菌。結合題干信息可知,發酵菌種的生長繁殖是在100 ℃蒸煮后,冷卻完,然后才接種的。12.基因工程是指將一種生物體(供體)的基因與載體在體外進行拼接重組,然后轉入另一種生物體(受體)內,使之按照人們的意愿穩定遺傳,表達出新產物或新性狀。我們已經成功地將人(供體)胰島素基因利用生物技術轉入大腸桿菌(受體)中,利用該大腸桿菌大量產生人胰島素,從而使糖尿病的治療成本明顯下降。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C )A.人體的胰島素是胰島細胞分泌的B.糖尿病可以利用胰島素進行治療C.胰島素基因就是人體的一個DNA分子D.這一事實可說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解析: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所以,胰島素基因是人體DNA分子上的片段。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3.(14分)下面是萍萍同學整理的兩則材料,請根據材料分析回答問題。材料一:生命起源化學進化過程的示意圖無機物有機小分子物質有機大分子物質獨立的體系原始生命材料二:考古學家在地層內挖掘到的化石統計表地層 形成化石的生物甲地層 恐龍蛋、始祖鳥、龜乙地層 馬、象、犀牛丙地層 三葉蟲、烏賊、珊瑚(1)學者 米勒 模擬原始地球的條件和大氣成分,合成了簡單的有機小分子物質。根據該學者的實驗,你推測材料一中有機小分子物質和有機大分子物質生成的場所①②分別代表 原始大氣 和 原始海洋 。(2)研究生物進化的過程需要證據和科學的方法。材料二提示我們, 化石 是研究生物進化非常重要的證據;在眾多研究方法中,科學家們通過 比較 法推斷出了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3)分析材料二表格可知,地層地質年代最遠的是 丙 (填“甲”“乙”或“丙”),因為該地層中形成化石的動物都比較 低等 (填“低等”或“高等”)。14.(12分)圖一是某草原生態系統的碳循環示意圖(A~D表示該生態系統的成分,①~④ 表示相關的生理活動)。圖二表示該生態系統中部分生物的食物關系。請回答下列問題。 (1)該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中,圖一中有、圖二中沒有的是 C (填字母序號)。(2)生理活動①~④中,屬于微生物分解作用釋放二氧化碳的是 ④ (填序號)。(3)鷹與蛇的關系是 捕食和競爭 ,其中在最長的食物鏈中,鷹處于第 四 營養級。(4)如果鷹的食物80%來源于兔和鼠,20%來源于蛇,那么,鷹體內每增加10千焦的能量,理論上至少需要含有 450 千焦能量的草來提供。(5)該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和數量保持相對穩定,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 自我調節 能力。15.(10分)根據材料和學習的生物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隨著經濟的發展,某縣正致力于大力開發以旅游為主的旅游強縣,在生態旅游區建立多個植物生態園。在城區大力推進城市綠化工程,不僅增加了植物種植的數量,還增加了植物的品種,使居民的生活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材料二:夏津黃河故道森林公園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是山東省目前唯一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公園依托老黃河之遺跡而建,植物資源豐富,遺產地范圍內遺存古桑林 6 000多畝(1畝≈666.7平方米),百年以上古桑樹2萬余株,既有參天古樹,又有梨、杏、桃、棗、蘋果、柿子、山楂等各種果樹,森林覆蓋率達 61.8%,野生動物資源也很豐富,有野兔、雉雞、斑鳩、啄木鳥、灰喜鵲等,良好的生態環境還吸引了大批候鳥的青睞,成了各類珍稀鳥類遷徙的中轉站和繁殖地。(1)該縣森林公園的動植物資源豐富,體現了 物種 的多樣性,其實質是 基因(或遺傳) 的多樣性。(2)在夏津生態旅游區建立蔬菜基地,在全縣多處建立植物生態園體現建設者們對 生態系統 的多樣性的認識和應用。(3)如果把森林公園的動物蚯蚓、黃刺蛾、天牛分為一類,把野兔、雉雞、斑鳩、啄木鳥、灰喜鵲分為一類,分類的依據是身體內有無由 脊椎骨 組成的脊柱。(4)野兔是哺乳動物,該類動物中絕大多數都有的生殖發育特點是 胎生、哺乳 ,從而保證其后代具有較高的成活率。16.(16分)發酵技術與人類生活關系密切。許多食品的生產離不開微生物發酵。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泡菜是一種經過微生物發酵的腌制食品。泡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是檢驗泡菜質量的關鍵指標之一。人體過量攝入亞硝酸鹽時可致中毒甚至死亡。如表是某興趣小組探究“鹽水濃度對泡菜發酵過程中亞硝酸鹽含量的影響”得到的數據。泡菜發酵過程中亞硝酸鹽含量(發酵溫度:15 ℃;單位:毫克/千克)鹽水濃度 發酵天數/天3 5 7 9 11 131號壇4% 1.6 3.2 3.8 3.5 3.4 3.22號壇6% 1.2 5.5 4.0 1.8 1.2 1.23號壇8% 0.5 2.0 1.8 1.6 1.5 1.2(1)制作泡菜所利用的微生物是 乳酸菌 ,制作泡菜所利用的微生物和制作酸奶所利用的微生物 相同 (填“相同”或“不同”),將酸奶加入牛奶中,相當于細菌、真菌培養方法中的 接種 步驟。(2)發酵過程中,存在于蔬菜葉片上的該微生物會通過 分裂 的方式大量繁殖。(3)由表中數據可知,在一定范圍內,鹽水濃度高對亞硝酸鹽的形成有 抑制 (填“促進”或“抑制”)作用。材料二:在甜酒釀制作過程中,甜酒曲是主要的發酵制劑。甜酒曲含有的微生物主要是根霉、毛霉及酵母菌。在發酵過程中根霉、毛霉首先進行糖化作用,接著酵母菌又將葡萄糖轉化成酒精。這樣就制成了香甜可口、營養豐富的甜酒釀。甜酒釀的制作過程如圖所示。(4)甜酒曲中的酵母菌將葡萄糖轉化成酒精需要在適宜的溫度和 無氧 環境下。(5)如圖中能代表罐中酒精含量變化的曲線最可能是 Q ,代表氧氣含量變化的曲線最可能是 R 。(填字母序號)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專項突破提升(一) 識圖作答類(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3小題,每小題4分,共52分)1.化石對于研究生物的起源和進化有重要作用??茖W家在不同的地層中發現物種甲、乙、丙的化石,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A.物種甲結構一定比物種丙簡單B.物種甲的出現可能早于物種乙C.Ⅱ層內不可能找到物種甲D.物種丙是由物種乙進化而來的解析:物種甲位于較深的地層,而物種丙位于較淺的地層,物種丙形成的時間比物種甲要晚,但是物種甲的結構不一定比物種丙簡單;物種甲位于較深的地層,而物種乙位于較淺的地層,物種甲的出現可能早于物種乙;由于地殼運動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在Ⅱ層內可能找到物種甲的化石;物種丙形成的時間比物種乙要晚,與物種丙相比,物種乙生活的年代距今時間更長,但不能說明物種丙是由物種乙進化而來的。2.(2023·菏澤期末)如圖表示幾類植物的進化關系。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D )A.最先出現的植物類群是甲B.乙和丙都是由甲進化來的C.丁的結構比乙復雜D.戊最有可能是水生的3.(2023·濟寧三模)如圖為脊椎動物進化的主要歷程示意圖,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B )A.圖中b類動物和c類動物都是由a類動物進化而來的B.圖中a、b、c類動物的體溫都是恒定的C.圖中c類動物是動物界中最高等的類群D.圖中a、b、c類動物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解析:[b]鳥類、[c]哺乳類屬于恒溫動物,[a]爬行類屬于變溫動物。4.(2023·菏澤一模)稻飛虱是水稻生產的重要害蟲。某地自1991年開始使用殺蟲劑吡蟲啉防治稻飛虱,效果非常好。隨著吡蟲啉的大量使用,2002年監測到該地區稻飛虱對吡蟲啉具有低水平抗性,2005年達到極高水平抗性。如圖①~④表示在一段時間內抗藥性不同的稻飛虱的數量變化(注:黑色個體表示抗藥性強,白色個體表示抗藥性弱)。隨著吡蟲啉的使用,下列對稻飛虱群體中抗藥性不同的個體數量變化的排序最合理的是( A ) A.②→噴灑殺蟲劑④→一段時間后③→噴灑殺蟲劑①B.③→噴灑殺蟲劑④→一段時間后②→噴灑殺蟲劑①C.②→噴灑殺蟲劑①→一段時間后③→噴灑殺蟲劑④D.③→噴灑殺蟲劑①→一段時間后②→噴灑殺蟲劑④5.如圖是某農田長期使用一種農藥的甲蟲群體密度變化曲線,下列敘述中,不符合達爾文進化觀點的是( A )A. A、C時期的甲蟲對該農藥有同樣強的抗藥性B.從開始使用農藥起,甲蟲群體抗藥性逐漸增強C.B點可以證明甲蟲群體中本來就有抗藥性的個體D.甲蟲抗藥性種群形成的原因是長期使用單一農藥6.不同生活習性鳥類的足形態有顯著的差異,下列最適應游泳的足可能是( D ) A B C D7.如圖表示生態系統中幾種生物的關系圖,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C )A.能量沿食物鏈單向流動、逐級遞減B.③與②之間是捕食關系C.①②③④共同構成了生態系統D.圖中只有一條食物鏈8.表格中是某同學對池塘中幾種生物消化道內的食物進行分析的結果,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D )生物種類 大魚 小魚 水蚤 河蚌消化道內的食物 小魚 水蚤 小球藻 水蚤、小球藻A.小球藻屬于生產者B.表中生物可以構成一個食物網C.根據表中的信息,可寫出3條食物鏈D.如果池塘受到重金屬污染,則河蚌體內重金屬含量最高9.(2023·濟南二模)如圖為生態系統碳循環示意圖,圖中A、B、C、D代表生態系統成分,數字表示碳的流動。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C )A.B是該生態系統中最基本、最關鍵的生物成分,D所代表的是腐生生物B.C為第二營養級,生產者固定太陽能是通過①過程實現的C.消費者的糞便被分解者分解,表明該營養級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D.①②⑥⑦過程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進行,③④⑤過程以有機物的形式進行解析:消費者的糞便被分解者分解,表明該營養級的上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10.圖一是某生態系統各成分之間的關系示意圖,圖二是因某種原因導致在該食物網中三種生物體內有害物質相對含量的直方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 )圖一圖二A.圖二中的c對應圖一中的生物是草B.為了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必須保護好b,把a全部殺掉C.圖一中生理過程②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貯存在有機物中D.在生理過程④中,分解者可以將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供植物重新利用11.如圖為某生態系統各成分之間的關系示意圖,甲、乙、丙、丁分別表示生態系統中不同的組成成分,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D )A.在碳循環中,丙體內的碳元素歸根結底來自甲B.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最終來源于光能C.乙和丙之間有捕食關系D.甲、丙、丁都是該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解析:據圖可知,甲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丙為消費者、丁為分解者。12.將酵母菌加到生面團中,酵母菌會產生二氧化碳,使生面團膨脹,從而使饅頭變得松軟。某生物興趣小組同學對溫度是否對酵母菌發酵有影響進行了探究,繪制成曲線圖(如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 )A.溫度越高,酵母菌產生的二氧化碳越多B.在30~45 ℃之間酵母菌的活性最強C.酵母菌發酵時產生的酒精會使饅頭味道更好D.低溫時酵母菌被凍死,所以無法產生二氧化碳解析:隨著溫度升高,酵母菌產生二氧化碳的量先增加后減少,當溫度大于45 ℃時,酵母菌產生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少,可見,不是溫度越高,酵母菌產生的二氧化碳越多;在30~45 ℃之間,酵母菌產生二氧化碳體積最大,說明酵母菌活性最強;酵母菌在有氧條件下會產生二氧化碳,在無氧條件下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做饅頭時并不需要酒精;溫度過低,產生的二氧化碳量極少,抑制了酵母菌的生長、代謝與繁殖。13.(2023·隨州中考)世界首例克隆北極狼在北京呱呱墜地,且健康狀況良好。如圖為克隆北極狼誕生的簡要過程,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 )A.克隆北極狼與提供細胞核的北極狼性狀基本一致B.克隆北極狼與提供卵細胞的雌性犬性狀基本一致C.克隆北極狼與代孕比格犬的性狀基本一致D.克隆北極狼是經兩性生殖細胞結合形成的受精卵發育而來的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8分)14.(14分)圖一是生物進化樹,圖二是幾種脊椎動物心臟的結構。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一中,樹根處C代表 原始生命 ,它誕生于 原始海洋 。由于 營養方式 的不同,進化成代表不同生物類群的兩大主干。(2)圖二中的丁為圖一中鳥類和[D] 哺乳類 的心臟,它們都是由圖一中原始的[B] 爬行類 進化而來的。(3)在植物進化歷程中,最早出現輸導組織的類群是原始的[A] 蕨類植物 。(4)綜上所述,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復雜, 從低等到高等 。15.(18分)(2023·濟南二模)圖一為某農田生態系統示意圖,圖二為該生態系統碳循環示意圖,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a、b、c、d表示生理過程。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一中該生態系統缺少的生物成分對應的是圖二中的[丙] 分解者 。(2)該生態系統中鷹屬于第 三、四 營養級,請寫出鷹獲得能量最少的一條食物鏈: 禾谷類→昆蟲→食蟲鳥→鷹 。該生態系統后來由于人類的亂捕濫殺,吃草籽鳥消失了,若現在鷹的能量一半來自食蟲鳥一半來自兔,則鷹每獲得2千焦能量,最少需消耗 150 千焦禾谷類。(3)圖二中屬于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的生理過程有 a、c、d (填字母序號)。(4) 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是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它們將生態系統的各種成分聯系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該農田生態系統中, 人 的作用非常關鍵,并且由于生物種類較少,營養結構簡單,所以 自我調節 能力較弱。(5)為了盡快實現“碳中和”的奮斗目標,作為中學生,你認為該怎么做? 節約用電、愛護植被 。(從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兩個方面各答一點)解析:(1)圖一為食物網,只包含生產者和消費者,所以圖一中該生態系統缺少的生物成分對應的是圖二中的[丙]分解者。(2)圖一中共有3條食物鏈為①禾谷類→吃草籽鳥→鷹;②禾谷類→昆蟲→食蟲鳥→鷹;③禾谷類→兔→鷹,食物鏈上每一個環節是一個營養級,其中鷹分別處于第三和第四營養級。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傳遞效率是10%~20%,所以在食物鏈中,食物鏈越長,最高營養級的生物獲得的能量就越少。因此,鷹獲得能量最少的一條食物鏈是禾谷類→昆蟲→食蟲鳥→鷹。該生態系統后來由于人類的亂捕濫殺,吃草籽鳥消失了,若現在鷹的能量一半來自食蟲鳥(即禾谷類→昆蟲→食蟲鳥→鷹),一半來自兔(即禾谷類→兔→鷹),則鷹每獲得2千焦能量,最少需消耗禾谷類為2×1/2÷20%÷20%÷20%+2×1/2÷20%÷20%=125+25=150千焦。(3)a、c都產生二氧化碳,d是分解作用,也產生二氧化碳,所以圖中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的生理過程有a、c、d。(4)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它們將生態系統的各種成分聯系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生態系統的類型多種多樣,它們在組成上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該農田生態系統中,人的作用非常關鍵,并且由于生物種類較少,營養結構簡單,所以自我調節能力較弱。(5)為了盡快實現“碳中和”的奮斗目標,作為中學生,應該做到:綠色出行、節約水電和紙張、植樹種草等。16.(16分)煙臺市是享譽海內外的國際葡萄酒城,2023年8月煙臺國際葡萄酒節隆重開幕,引起了同學們對葡萄酒釀造的濃厚興趣。某社團的同學到酒莊進行探究實踐學習后,嘗試釀造葡萄酒。(1)榨汁裝瓶:同學們將清洗干凈的葡萄榨汁裝瓶。新鮮葡萄果皮表面附有大量的 酵母菌 (如圖一),可以自然發酵。玻璃瓶需提前高溫處理的目的是 高溫殺死原有的雜菌 。(2)通氣培養:用幾層紗布封住瓶口放置一段時間,讓酵母菌在有 氧氣 的情況下快速繁殖。酵母菌利用葡萄汁中現成的有機物生活,其營養方式是 異養 。它的細胞中有[1] 細胞核 ,屬于真核生物。(3)密封發酵:將裝置封口放在溫暖的地方,每12小時擰松瓶蓋一次,以此排出葡萄發酵過程中產生的 二氧化碳 氣體。(4)探究原理:同學們在探究學習中發現,發酵過程中酵母菌數量、酒精和葡萄糖的濃度不斷發生變化,如圖二所示,分析曲線可知,在發酵前期的0~96小時內,酵母菌數量的變化趨勢是 增多 ;發酵后期的酵母菌數量逐漸減少乃至衰亡,分析其原因:一是酒精濃度的升高抑制了酵母菌的生長繁殖;二是 葡萄糖濃度減少抑制了酵母菌的生長繁殖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濟南版八年級生物下冊專項突破提升練(一)識圖作答類含答案.docx 濟南版八年級生物下冊專項突破提升練(三)情境材料類含答案.docx 濟南版八年級生物下冊專項突破提升練(二)探究實踐類含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