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生命的演化(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根據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學說,下列排序正確的是( B )①形成有機大分子物質 ②形成原始生命 ③形成相對獨立的多分子體系 ④形成有機小分子物質A.①②③④B.④①③②C.①④③②D.④③①②解析:原始生命產生的過程:無機小分子物質→④形成有機小分子物質→①形成有機大分子物質→③形成相對獨立的多分子體系→②形成原始生命。2.(2023·濟南期末)如圖是“米勒的模擬實驗”裝置示意圖,下列解釋錯誤的是( B )A.米勒實驗說明在原始地球上可合成有機物B.②內收集到了多種大分子蛋白質C.該實驗不能證明原始生命誕生于原始海洋D.④內模擬了原始大氣及閃電,原始大氣中沒有氧氣解析:米勒實驗說明無機小分子物質在原始地球條件下可以形成有機小分子物質——氨基酸,②內收集到的是多種氨基酸,不是大分子蛋白質。3.生命的起源充滿奧秘,一直吸引著人們去探求。根據已有研究作出的有關論述,你不認同的是( D )A.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學說認為,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質B.根據化學進化學說,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C.米勒模擬實驗表明,原始地球上能形成構成生命體的有機物D.在現在的環境條件下,經過漫長的年代,地球上還會形成新的原始生命解析:現在的地球條件已經不能再形成原始生命,因為已經不具備當時的原始地球條件了。4.(2023·菏澤期末)2 500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這與現代生物學中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觀點不謀而合。下列關于生命起源和演化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 )A.生命的搖籃是原始大氣B.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支持了生命起源的有機小分子物質合成有機大分子物質階段C.分子生物學為判斷各種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提供了證據D.原始地球條件下的高溫、紫外線、雷電等為原始生命提供了能量解析:原始生命是經過漫長的年代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所以原始海洋是生命的搖籃。5.下列有關化石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C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B.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的證據C.越早形成的地層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復雜、越高等D.通過對不同地質年代的化石比較,可推斷出生物進化的趨勢解析:一般而言,越古老的地層,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越晚期的地層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復雜、高等、陸生生物較多。6.(2023·棗莊期末)中華龍鳥和恐龍化石都曾在我國被挖掘出來過,假如中華龍鳥和恐龍的化石在同一地層中被發現,可以推測兩者( C )A.親緣關系很近B.有共同的祖先C.生存的年代很近D.個體的構造很相近解析:在同一地層中出現的化石,只能證明形成這兩種化石的生物生存的年代較近,因為只有年代相近才有可能在同一地層出現。7.根據表中不同生物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異,判斷下列生物親緣關系最遠的是( B )A.海龜和響尾蛇B.蛾和金槍魚C.響尾蛇和金槍魚D.海龜和鴨8.(2023·云南中考)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總體趨勢的敘述中,不合理的是( B )A.從水生生物到陸生生物B.從重量小的生物到重量大的生物C.從結構簡單的生物到結構復雜的生物D.從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9.下列植物結構從簡單到復雜的正確排列順序是( A )①海帶 ②葫蘆蘚 ③滿江紅 ④蘇鐵 ⑤向日葵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①C.③④⑤②①D.④⑤③②①10.(2024·濟南期末)解剖發現,脊椎動物的心臟有四類:①一心房一心室;②兩心房兩心室;③兩心房一心室,但心室中有不完全的隔膜;④兩心房一心室。根據生物進化的基本規律推斷,脊椎動物心臟進化的順序應該是( C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①→④→③→②D.②→④→③→①11.下列有關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C )A.絕大多數生物都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B.生物為了得以生存而進行生存斗爭C.生物產生的變異都利于適應環境D.不適應環境的生物將被淘汰12.(2023·棗莊一模)如圖表示幾種動物的起源情況,下列描述錯誤的是( C )A.B和G的共同特征是體內具有膈B.原始哺乳動物A能向不同方向進化的內因是遺傳和變異C.不同環境導致原始哺乳動物發生了變異D.遺傳、變異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了生物的進化13.(2023·菏澤期末)如圖是四種動物前肢骨骼的對比,觀察發現,其組成和排列方式相似,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D )A.可以推測它們有共同的原始祖先B.這種科學研究的方法是比較法C.它們各自形成了不同的適應特征,根據達爾文的進化理論,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D.它們有共同的運動方式和生活環境解析:蝙蝠的運動方式是飛行,生活環境是空中。鯨的運動方式是游泳,生活環境是水中。鼴鼠的運動方式是挖掘,生活在灌木叢中。人的上肢運動方式是抓握,生活環境廣泛。14.如圖是從a點開始使用青霉素后細菌數量的變化曲線。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C )A.具有抵抗青霉素特性的細菌數量在C點遠多于A點B.抵抗青霉素的特性對于細菌屬于有利變異C.使用青霉素促使細菌產生了抵抗青霉素的變異D.曲線A→C的變化過程是青霉素對細菌選擇的結果解析:細菌原來就有抵抗青霉素的變異,不是青霉素促使細菌產生了抵抗青霉素的變異,青霉素只是起了選擇作用。15.如圖所示,雞的新品種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 )A.人工選擇的結果B.自然選擇的結果C.過度繁殖的結果D.適應環境的結果解析:雞的新品種的形成,是人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經過長時間培育、選擇的結果,屬于人工選擇。16.人類和現代類人猿在腦結構、內臟位置等方面很接近,就連所患的疾病和血型也類似。上述事實說明( C )A.現代類人猿將來會進化成人類B.人類比現代類人猿高等C.人和現代類人猿有共同的祖先D.人類是由現代類人猿進化來的17.(2023·濟寧期末)從古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最有決定意義的階段是( B )A.古猿從樹棲生活轉為地面生活B.四肢行走轉為雙足直立行走C.學會制造和使用工具D.大腦逐漸發達產生了語言解析:直立行走使森林古猿上肢解放出來,是進化發展的基礎,是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基礎。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18.(2023·威海期末)在漫長的人類進化過程中有以下幾個階段,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C )①開始用火 ②直立行走 ③使用標槍和長矛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D.②③①19.從南方古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最早能夠兩足直立行走和食用熟食的階段分別是( A )A.南方古猿、直立人B.能人、直立人C.能人、能人D.直立人、智人解析:南方古猿開始直立行走。直立人會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學會了用火,用火烤制食物來吃,使食物易于吸收,從而改善了身體的營養,有利于腦的發育,大大增強了他們在自然界中的生存能力。20.(2024·濰坊期末)在物種進化原因的各種解釋中,目前人們普遍接受的是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下列有關自然選擇學說的關鍵詞中,正確的組合是( B )①物種不變 ②過度繁殖 ③用進廢退 ④生存斗爭 ⑤遺傳變異 ⑥適者生存A.①②③④B.②④⑤⑥C.②③④⑤D.①③⑤⑥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60分)21.(12分)如圖一所示進化樹表示了幾種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自下而上進化),圖二是米勒設計的一個模擬裝置。請據圖回答相關問題。 (1)從圖一的進化樹中可以推測出, a、b、c、d四種生物的共同祖先是 f (填字母序號)。在圖一中,較a和c而言,a、b間的親緣關系更 近 (填“近”或“遠”)。(2)圖二中A裝置內的氣體與現代大氣成分相比較,不包括的氣體是 氧氣 ,B裝置里的液體模擬了 原始海洋 ,A裝置里的高壓放電可以為化學反應提供 能量 。該實驗表明,在一定條件下,原始大氣中的各種成分能夠轉變為 有機小分子物質 ,這是生命起源的第一步。22.(21分)如圖表示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對長頸鹿進化歷程的解釋,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所示的長頸鹿個體頸的長短不同,有的長,有的短,這種個體之間性狀上的差異稱為變異,這些差異是可 遺傳 的。在長頸鹿的進化中,頸長屬于 有利 (填“有利”或“不利”)變異。(2)圖中②所示的現象叫做 生存斗爭 ;此過程會由于 食物減少 和過度繁殖而愈加激烈。(3)從圖中③可以看出,在長頸鹿的進化過程中,頸和前肢長的個體被保留下來,頸和前肢短的個體被淘汰,原因是 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4)在決定長頸鹿變異個體的生存或淘汰的過程中,食物起到了 選擇 作用。(5)由圖可知,生物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且是 不定向 (填“定向”或“不定向”)的。23.(27分)(2023·煙臺期末)科學家在觀察研究某小島上一種啄木鳥的進化特點時,發現這種啄木鳥唯一的食物是一種生活在樹干中的昆蟲。他們測量了這種啄木鳥喙的長度以及這種昆蟲在樹干中分布的深度,發現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請據圖及相關知識回答問題。 (1)鳥類和[②] 哺乳 類都是由[①] 爬行類 進化而來的。(2)裸子植物和[③] 被子植物 的共同祖先是蕨類植物。(3)生物進化的研究方法有多種,其中比較重要的方法之一是比較法,科學家通過對不同年代地層中生物化石的 縱向 比較,以及對現存生物的 橫向 比較等方法,推斷出了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填“縱向”或“橫向”)(4)具有較長喙的啄木鳥更易生存下來,他們下一代的鳥喙的長度 不一定 (填“一定”或“不一定”)比親代的喙長,但根據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推斷,這種啄木鳥鳥喙的進化趨勢是 由短喙到長喙 ,可見, 環境 因素和生物的 遺傳變異 導致了生物的進化。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