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6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練習題一、選擇題1.發現于湖南的“里耶秦簡”中有這樣的文字:“南陽戶人、荊不更、鄭不寶,妻曰有,子小上造(sī)。”(解讀:這戶人家住在南陽里,家庭成員①鄭不寶:戶主,享有爵位不更;②有:戶主妻子;③虒(sī):戶主兒子,未成年。)這些文字最能反映商鞅變法的哪項措施( )A.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B.確立縣制C.廢除貴族世襲特權 D.統一度量衡2.戰國初年,三家分晉,為戰國七雄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三家指的是( )A.齊楚秦 B.趙魏韓 C.趙魏秦 D.楚齊韓3.下列諸侯國中,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戰國七雄”之一的是( )A.楚國 B.晉國 C.吳國 D.宋國4.據出土簡牘記載,秦國在征伐楚國的戰事中,有一個叫黑夫的秦軍士兵給家里寫信,信中問及是否收到官府授予軍功爵的文書。這從側面印證了商鞅變法( )A.鼓勵耕織 B.獎勵軍功,按功授爵C.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D.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5.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①處應該是( )A.戰國七雄 B.三國時期 C.光武中興 D.八王之亂6.下側圖片的工程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該工程為( )A.飛沙堰 B.鄭國渠 C.都江堰 D.靈渠7.“東流不盡秦時水,潤澤天府兩千年?!边@副對聯贊美的是我國哪一項著名工程( )A.靈渠 B.都江堰 C.大運河 D.鄭國渠8.戰國時,它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它是( )A.靈渠 B.都江堰 C.大運河 D.永濟渠9.詠史詩,是對具體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有所感慨而作。以下兩句唐代的詠史詩有感于春秋戰國時期的( )“周室衰微不共匡,干戈終日互爭強?!?“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br/>A.王位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 B.王室衰微和諸侯爭霸兼并C.鐵制農具以及牛耕的出現 D.商業活躍和金屬貨幣使用10.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促進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導致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各諸侯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以求富國強兵。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工具革新促進農業發展 B.諸侯爭霸趨于全國統一C.百家爭鳴實現思想解放 D.經濟發展推動社會變革11.《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由此可知,“天府”之名得益于( )A.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B.商鞅變法獎勵耕織C.秦始皇派兵開鑿靈渠 D.大禹率領民眾治水12.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成效最大的一次改革。其中最能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措施是( )A.確立縣制 B.鼓勵耕織 C.獎勵軍功 D.禁止私斗二、材料題13.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軍事家。人們對他的評價眾說紛紜。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商鞅變法則是戰國變法運動中最輝煌的篇章。商鞅變法規模大、措施全、歷時久、推行力度大,從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幫助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的正確道路,為秦國日后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面貌。——摘編自《中國古代史資料》材料二 戰國七雄實力比較材料三 舊貴族對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去世后,他們挑撥秦惠王以謀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后,慘遭車裂而死。商鞅變法十八年,秦國面貌為之大變。——《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 中國歷史 七年級上冊》(1)根據材料一,指出商鞅變法的主要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出商鞅變法中兩個富國強兵的措施。(2)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舊貴族對商鞅恨之入骨”的原因。舊貴族尤其對哪一項改革措施更恨之入骨?(3)材料三中提到“商鞅變法十八年,秦國面貌為之大變”,秦國發生了怎樣的“大變”?(4)歷史上商鞅為變法而死,但變法為何還會成功,原因是什么?三、綜合題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為了真實了解和體驗中國古代遠古居民的農耕生活狀況,小明同學在今年年暑假期間進行了一次長途旅游,下面是小明在旅游景點拍攝的兩張模擬遠古居民生活場景的照片。 照片一 照片二(1)小明所拍攝的照片中遠古居民居住的房屋樣式名稱分別是什么?這些居民房屋樣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二:李冰設計的都江堰工程不僅能自動調節水量,還可以自動分沙排沙。據《華陽國志 蜀志》記載,都江堰工程建成后,“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2)根據材料二,概括該水利工程的功能和對周邊地區農業發展的影響。(3)通過材料和問題的探究性學習,你有何感悟?15.春秋時期,隨著戰亂紛爭局面的出現,社會的經濟、政治等領域都發生了大的變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古書上記載,春秋時期,人們已使用鐵農具來耕種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蘇等地的春秋墓葬中,發掘出一批鐵農具。此外,至遲在春秋末年,人們已使用牛來耕地。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傾鄰國而雄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漢書·食貨志》材料三 戰國時期,強大的地方諸侯國各自為政,擴充軍隊,力圖拓展疆域。當時的戰爭規模很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中國歷史》第一冊(1)根據材料一、指出春秋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表現?(2)根據材料二、指出“商君”變法的措施。變法對秦國產生了什么影響?(3)根據二、三材料,概括戰國時期的階段特征?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A B A C B B B D題號 11 12答案 A B13.(1)規模大、措施全、歷時久、推行力度大、成效大。【任選2點】獎勵軍功;統一度量衡;鼓勵耕織;廢除舊的土地制度?!救芜x2點】(2)因為商鞅變法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3)變法使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變,綜合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而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4)因為商鞅變法順應了時代潮流和歷史發展趨勢。14.(1)半地穴式房屋;干欄式房屋;自然環境不同(2)功能:能自動調節水量,可以自動分沙排沙;影響:解決了洪水泛濫的問題,保障了農業的灌溉(3)例如,要注意保護環境,人與自然要和諧共生(言之有理即可)15.(1)主要表現:鐵農具和牛耕用于農業生產。(2)措施:廢除井田制,鼓勵耕織,獎勵軍功。影響:增強了秦國的國力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3)階段特征:兼并戰爭連綿,改革變法興起。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