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嘉祥一中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高一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古代世界多個民族都有關于大洪水的傳說,但細節卻不盡相同。古埃及是水神發怒,被神選中之人幸存;古巴比倫是諸神以洪水消滅人類,水神通知建造大船;古希伯來人是諾亞方舟;中國是大禹治水。這反映出古代文明A.發展水平基本同步 B.兼具多樣性和統一性C.區域往來交流頻繁 D.受地理環境因素決定2.公元前18世紀,西亞地區的一部法典,在序言部分列舉和頌揚了國王的豐功偉績,且國王自稱是“眾王之神”,宣揚了“君權神授”“君權至上”的思想,并闡明制定法典的目的是使“公道與正義流傳國境,并為人民造福”。據此可知,該法典A.強調波斯君主專制的權力來源 B.宣示了古巴比倫國王的至上權威C.標志著西亞地區進入封建社會 D.旨在維護基層社會的公平與正義3.古印度列國時代,剎帝利中有人從事農業,有人做商人,有人做手工業者,甚至有一個剎帝利王子曾先后做過被認為低等的職業;吠舍中有很多人經商致富,且放債取利成了富有吠舍的合法職業,他們擁有大量的財產和奴隸。這反映出當時印度A.種姓制度隔閡打破 B.等級結構復雜C.社會矛盾有所緩和 D.血緣觀念弱化4.在波斯的蘇撒銘文中,大流士王說:“靠阿胡拉馬茲達之佑,我占領了從波斯西亞的米底……中亞的巴克特里亞……南亞的鍵陀羅……以及住在地中海沿岸愛奧尼亞人。”據此可知,波斯帝國的征服活動A.使地中海成為其內海 B.主要以移民方式進行C.削弱了基督教的影響 D.擴大了文明區域交流5.下表是羅馬共和國時期文學中的希臘元素。據此可知,這一時期代表人物 和希臘文學的聯系尼維阿斯(第一位拉丁文學家) 翻譯希臘戲劇阿克齊烏斯(最著名的悲劇家) 悲劇取材于希臘神話泰倫提烏斯(著名的喜劇家之一) 提倡“希臘式喜劇”阿普列尤斯(最著名的小說家) 接受希臘教育,取材于希臘傳說A.希臘武力征服了羅馬共和國 B.亞歷山大東征傳播了希臘的文化C.文化交流推動羅馬文學發展 D.希臘文化為文藝復興提供了素材6.下圖是中世紀西歐封建等級制度演變示意圖。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工商業的發展 B.君主專制的強化 C.資本主義萌芽 D.民族國家的形成7.加亞爾等著《歐洲史》:“中世紀的城市生活無疑地比農村生活更有吸引力。一個普通人都有更大的機會去做隨心所欲的事。如果他有能力購買,就可以得到更多樣化的食物。當然,周圍事物是更有興味的,娛樂也更是多種多樣的。然而最好的還是市鎮人民贏得了更多的公民權利,也擔負了更多的公民義務。”對此,以下解讀正確的是A.城市是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 B.自治有利于城市經濟和文化發展C.中世紀城市生活孕育了自由精神 D.城市居民擺脫了教會的精神控制8.德里蘇丹國立法規定對非穆斯林農民征收的田賦占產量的1/3-1/2,對穆斯林農民征收的田賦占產量的5%-10%,對非穆斯林課以人頭稅。可見,德里蘇丹時代A.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B.種姓之間等級森嚴C.法律條文豐富嚴密 D.存在嚴重宗教歧視9.日本的大化改新以“詔書+律令”的方式進行,律令內容包含行政組織、土地分配、賦稅征收等細則,迄八世紀中葉,與唐朝律令相仿處達420余條之多,史界概括其為全面的“唐化”。這表明大化改新A.使日本中央集權體制開始瓦解 B.加速了日本社會的轉型C.導致武士集團重要性日益增強 D.標志日本進入幕府時期10.830年,哈里發麥蒙耗費巨資,在巴格達興建了一座“智慧宮”,集科學院、圖書館、天文臺于一體,成為當時學術活動的中心。9世紀下半葉,“智慧宮”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這反映出阿拉伯帝國A.經濟發展達到鼎盛 B.學術成就領先世界C.融合了東西方文化 D.重視文化教育事業11.17世紀初,效力于荷蘭的英國人哈得遜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亞洲的航路;俄羅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亞地區進行了多次海上和陸上探險,開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線;西歐人還不斷探尋南半球的新世界。西歐人探尋南半球新世界從根本上是為了A.打破西班牙航路壟斷 B.拓展對地球的認知C.擴大資本的原始積累 D.開辟南半球新航線12.米歇爾(法)在《資本主義史》中指出:“西班牙本土的物價,在16世紀初期到17世紀初期之間上漲了2-3倍;意大利的小麥等價格在1520-1599年間提高了2.3倍;16世紀的前25年到最后25年,英國物價上漲1.6倍,法國上漲1.2倍。”材料所述現象推動了A.世界貿易中心轉移 B.歐洲封建制度解體C.亞洲白銀外流嚴重 D.西方黑奴貿易猖獗13.有學者指出:歐洲人之所以能夠征服美洲,并非由于他們的軍事天賦或者他們的宗教動機,也不是由于他們的野心或貪婪,他們征服美洲,靠的是發動人們始料未及的“生化戰”。該學者旨在說明A.病毒侵入加速了殖民擴張進程 B.軍事征服成為殖民擴張的主要手段C.殖民擴張對美洲具有雙重影響 D.“生化戰”導致印第安人種族滅絕14.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范圍內的物種交換不斷擴大。對下表解讀正確的是交流的范圍 交換的內容歐亞大陸傳入美洲 馬、牛、豬、羊等家畜,小麥、燕麥、大麥、裸麥等農作物,橄欖和葡萄等水果美洲流向世界各地 馬鈴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A.物種交換成為“三角貿易”的核心 B.物種交流改變了人類的飲食結構C.大規模雙向人口遷移促進物種交換 D.歐亞大陸比美洲物質文明更先進15.16世紀以后,中國茶廣泛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英國茶會上用中國的茶和茶具來招待客人成為主人炫耀的方式。荷蘭許多富裕家庭都設有專門的“茶室”。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因素是A.茶葉價格的下降 B.人民生活水平提高C.價格革命的影響 D.全球聯系初步建立16.15世紀意大利哲學家費其諾在一次同天主教會辯論時說:“在宇宙層級體系中,人雖然處于物質的較低層次,卻是認識創造的中心,人可以通過沉思默想,提升自我,最終擁有與上帝溝通的能力”。這一主張A.肯定人的價值和作用 B.標志著西方人文精神起源C.沉重打擊了教會權威 D.使人實現靈魂的自我救贖17.達·芬奇的繪畫極力追求人體比例和自然背景的真實,他主張人類“必須從實驗開始,以實驗探究其原因”;馬丁·路德認為人可以通過閱讀圣經和觀察自然認識上帝;伏爾泰相信人類社會也受自然法則的支配。這主要說明A.人文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 B.思想解放是科學發展的根源C.科學理性是人文主義的重要內涵 D.科學理性必將取代宗教信仰18.1776年,大陸會議通過的《獨立宣言》規定“人人生而平等”“天賦人權”,人民有權變更而成立新政府,而1787年憲法對人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只字未提。這一變化反映出A.人民對自由與平等的追求有所減弱 B.聯邦政府的權力得到全面強化C.憲法制定者忽視了人民的基本權利 D.憲法制定者對過度民主的擔憂19.1883年,日本耗巨資建造了“鹿鳴館”,專門用作接待外國貴賓,并安排上流社會成員在此與西洋人進行社交。達官顯貴們攜妻帶女、洋裝革履,來此參加招待西洋人的舞會,以改變歐美人對日本的印象,并達到改約的目的,史稱“鹿鳴館外交”。這表明日本A.踐行了“文明開化”政策 B.外交政策開始走向近代化C.達到了外交平等的目標 D.實行全盤西化的生活方式20.17世紀,歐洲人普遍認為“促進上帝之愛最好方法就是自然、神恩和天國的榮耀向人們顯示上帝的形象,所以首先要加強理解上帝在自然界中的體現,從其杰作中看到造物主,并通過對這些杰作的愛升華為對上帝的認識和愛”。這一認識A.改變人們對上帝的虔誠信仰 B.促進了近代科學的發展C.深受法國啟蒙思想家的影響 D.否定了天主教會的權威21.下表是1700年和1750年英國經濟產出統計表。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時間 1700年 1750年工商業產出指數 100 148農業產出指數 100 111A.工業革命的推動 B.近代政治制度建立C.價格革命的促進 D.世界市場最終形成22.下圖顯示了社會生產力與工業發展之間的關系,其中A、B兩個時期所發生的科技革命中最突出的成果分別是A.蒸汽機的改良和使用 電力技術的應用B.汽船和火車先后問世 原子能的開發利用C.近代力學體系的建立 化學工業的興起D.內燃機的創制和應用 汽車和飛機的發明23.珍妮紡紗機出現時,能使一個人頂替原先200人的工作;1827年某個紡紗廠750名工人可以生產20萬手工紡紗工產品;1833年,一個成年機器織布工加上一個12歲的幫手可以同時操作4臺織布機,做原先20個手工織布工的工作。這本質上反映的是A.機器生產完全代替手工勞動 B.機器使用減少傳統勞動力需求C.工業革命大大提高生產效率 D.英國開始成為歐洲的科技中心24.1870年8月底,英國《笨拙報》出現一幅名為《英國的“介入”》的漫畫,畫面中化身為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英國對戰爭傷員進行救助,然而救助者懷抱著的是法軍士兵,對普軍士兵則只是遠遠地遞過去一壺水。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英國人同情巴黎公社 B.英國有歐洲大陸均勢心理C.英法意識形態影響深遠 D.普法戰爭激化英德既得矛盾25.1871年9月,恩格斯指出:“第一個巨大的成就應當是破壞各個派別的這種幼稚的合作。這個成就就是巴黎公社,公社無疑是國際的精神產兒,盡管國際沒有動一個手指去促使它誕生,要國際在一定程度上對公社負責是完全合理的。”這反映出巴黎公社A.受到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影響 B.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學說C.促進了國際工人協會的成立 D.推動了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26.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電氣工業生產中的比重為:德國34.9%,美國28.9%,英國16%,法國4%,德國生產的電氣工業產品有25%銷往世界各地,德國電氣工業產品的出口在世界電氣產品出口中的比重達到了46.4%。據此可知,這一時期A.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B.德國經濟壟斷程度最高C.美德科技創新的成就最為突出 D.英法經濟發展速度放慢27.18世紀末19世紀初,在拉丁美洲的資產階級進步學者創作的哲學、文學、歷史、詩歌、戲劇著作中,把美洲稱為“祖國”,把自己稱為“美洲人”。這反映出,當時拉美()A.民族獨立意識增強 B.文學藝術繁榮C.深受門羅主義影響 D.資本主義發達28.大衛·利文斯頓是19世紀中葉英國著名的非洲內陸探險家與傳教士,他享有的名聲、傳奇般的探險經歷、近乎救世主般輸出英國價值觀和文化的熱情,構造了一個“神話”。這個神話( )A.成為帝國擴張的潛在動力 B.受到“地圖上作業”的會議啟發C.源于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 D.緩和了殖民國家與殖民地的矛盾29.1876年9月,在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倡議下,召開了西方學者和探險家參加的“國際地理學會議”,成立“國際探險和開化非洲協會”,各國成立了各自的委員會,紛紛派人到非洲考察。這次會議A.推動了三角貿易的發展 B.旨在促進國際地理學進步C.緩和了列強之間的矛盾 D.加劇了列強在非洲的爭奪30.1906年8月,伊朗國王穆扎法爾丁·沙被迫同意召開第一屆議會,通過了伊朗歷史上第一部憲法,規定了國家的政治制度、行政組織、司法體系等內容,明確了國家主權和公民權利的關系,體現了民主、自由、平等的理念。這表明伊朗立憲革命A.結束了君主統治 B.有助于國家的近代化C.實現了民族獨立 D.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務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0分。31.(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推翻了米底王國的統治,建立了波斯帝國。在居魯士及其后繼者大流士一世的領導下,波斯帝國迅速崛起為一個強大的國家。波斯帝國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至愛琴海沿岸,北達高加索山脈,南抵埃及和埃塞俄比亞。其統治下的民族眾多,語言、文化和宗教各異,對各地原有宗教,不加干涉和排斥,采取較為寬容的態度。為有效管理這個龐大的帝國,波斯統治者實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政治制度,將全帝國劃分為若干行省,設總督治理;將全帝國劃分為五個大的軍區,每個大軍區下轄若干省軍區。各軍區長官由國王任命,總督不管軍事,軍事長官和行省總督互不相屬,可收互相監視之效。——據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古代史編》(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波斯帝國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波斯帝國崛起的意義。(6分)32.(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啟蒙思想家們有力地批判了封建專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會,描繪了未來“理性王國”的藍圖。啟蒙思想家們行動堅決、正視現實、認真思考、聯系群眾、不畏強暴,把潛藏于每個人自身之中的理性召喚出來,使人類走出不成熟的依附和被奴役狀態,成為敢于運用自己理性的獨立的和自由的人。正因為有了這些啟蒙思想家的哲學理論,啟蒙運動才能貫穿百年,席卷整個歐洲,陸續傳播到世界其他地區。——摘編自徐輝《淺析法國啟蒙運動時期主要思想》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世界史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12分)33.(16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6世紀初,隨著美洲的發現,非洲勞動力的輸入,“販賣人類血肉”的黑奴貿易開始猖獗,推動著葡萄牙人在非洲迅速擴大侵略活動。早在掠奴活動開始的15世紀中葉,教皇尼古拉五世宣稱奴隸貿易“符合上帝旨意”,授諭葡王有權隨時占領非洲土地,將當地非洲人變為奴隸。在非洲,葡萄牙人依靠當地酋長和奴隸販子發動部落戰爭掠奪奴隸。他們利用已經在非洲沿海建立的城堡為據點,用槍支、彈藥等物品向酋長或奴隸販子交換送來的黑人“俘虜”。成交后的非洲奴隸被關在城堡的地牢或屯舍里,等待商船的到達,再被運往美洲去。——摘編自陸庭恩《十五——十六世紀葡萄牙殖民者侵略非洲的動因》材料二圖1、圖2分別是18世紀和20世紀初的非洲形勢圖。圖1 圖2(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葡萄牙開展奴隸貿易的有利條件。(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從圖1到圖2變化的主要原因。(8分)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高一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計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B B B D C A C D B D C B A B D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A C D A B B A C B D A A A D B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0分。31.(12分)(1)疆域遼闊,地跨亞非歐;民族眾多,文化宗教多樣;實行行省制和軍區制,政治制度有效;宗教政策寬容。(6分)(2)促進了不同地區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地區的統一和發展;為后世國家治理提供了借鑒;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的融合。(6分)32.(12分)示例:論題:啟蒙運動推動了社會變革。(2分)闡述:啟蒙思想家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和天主教會,提出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思想,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理論武器。如法國大革命,深受啟蒙思想影響,《人權宣言》體現了啟蒙運動的理念,推動法國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轉變。美國獨立戰爭后制定的1787年憲法,也借鑒了啟蒙思想家的三權分立學說,建立起民主共和制國家。啟蒙思想還傳播到世界其他地區,影響了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促進了當地的民族解放和社會進步。(8分)綜上所述,啟蒙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歐洲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社會變革,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2分)33.(16分)(1)新航路開辟,葡萄牙擁有航海優勢;教皇支持;在非洲沿海建立據點;與當地酋長和奴隸販子勾結;非洲部落戰爭頻繁。(8分)(2)非洲大陸自然資源豐富和戰略地位突出;兩次工業革命提升了資本主義征服世界的能力;資本主義具有擴張性和掠奪性;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與沖突和非洲國家人民的覺醒和抗爭。(8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