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1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練習題一、選擇題1.西漢政權建立于( )A.公元前25年 B.公元25年 C.公元9年 D.公元前202年2.新疆與中原地區的密切聯系由來已久。根據你所學習歷史知識指出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管轄最早開始于( )A.秦朝 B.西漢 C.東漢 D.三國時期3.西漢初年經過統治者長期與民“休養生息”,從而迎來了我國封建歷史上第一次治世局面( )A.康乾盛世 B.光武中興 C.文景之治 D.開元盛世4.西漢某一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百姓日益富裕,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府庫里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這一時期史稱( )A.“國人暴動” B.“戰國七雄” C.“文景之治” D.“楚漢之爭”5.據史料記載,漢武帝繼位之初,“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A.西漢的賦稅十分沉重 B.漢初奢靡之風盛行C.平抑物價 D.“文景之治”的出現6.2020年12月17日,經歷23天太空之旅,嫦娥五號懷來自月球的巖石和土壤返回地球。這是一趟滿載而歸的科學探索,也是一次智慧與勇氣兼備的無畏探險。這位“天外來客”名字中的“嫦娥”,據說本稱姮娥,因西漢時為避漢文帝的忌諱而改稱嫦娥。這位西漢皇帝( )A.增加賦稅徭役 B.建立漢朝C.統一全國 D.倡導勤儉治國7.某班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活動,有一謎語的謎面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其謎底應是( )A.史前時期特征 B.商周時期特征C.秦漢時期特征 D.隋唐時期特征8.《漢書·食貨志》記載,西漢剛建立時“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針對這種狀況,漢初的統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嚴刑峻法 B.興修水利 C.鹽鐵官營 D.休養生息9.“楚河漢界”,是秦朝滅亡后的楚漢爭霸時期的歷史典故。楚、漢兩方曾在滎陽展開長達四年(從公元前205年到公元前202年)的爭奪戰,后雙方相約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鴻溝而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該詞條反映的歷史事件的性質是( )A.反抗封建統治的農民起義 B.爭奪封建統治權的戰爭C.劉邦反抗項羽殘暴統治的正義戰爭 D.非正義的侵略戰爭10.西漢統治者在充分認識到“先富民,再強國”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A.力倡節儉 B.大興文治 C.休養生息 D.平抑物價11.《漢書·貨殖傳》記載:“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門市……”材料主要描述的歷史現象是( )A.從事農業生產的越來越多 B.從事手工業生產的越來越多C.從事商業致富的越來越多 D.從事紡織刺繡的越來越多二、材料題112.我國自古以來以農為本,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古代農業的發展反映了中國人民勤勞、勇敢的民族性格。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材料一中圖一的房屋類型是什么?圖二是我國哪一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材料二:春秋戰國時期,一些以銅乃至石、骨、蚌等原料所制的生產工具仍在農業生產領域中起著一定的作用,但是,以鐵犁為代表的鐵制農具已經逐步投入使用。鐵農具利于大量荒地的開墾,便于深耕、松土、平田除草和收割,從而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改編自《歷史研究》(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春秋戰國時期農業“耕作效率”提高的原因。材料三: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戰國策 秦策》(3)材料三中“商君”是誰?結合所學知識,商君改革中的哪項措施使秦國在軍事方面“無敵于天下”?材料四:戰國時期秦國李冰為根治岷江水患,發展川西農業,率蜀地人民選擇高山雨平原的交接處,利用地勢和河道,建造了這一水利工程。——摘編自趙毅主編《中國古代史》(4)請寫出材料四中“這一水利工程”的名稱。它建成后,哪一地區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材料五:“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漢書 食貨志》(5)據材料五分析漢初面臨怎樣的社會境況?為此漢初統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三、綜合題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有學者認為,自秦始皇以后,中國人明白了自己的國家應該是什么樣子,雖有曲折,歷史大勢終歸是要回到統一國家的正軌上來。(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課本所學,說說秦統一的歷史意義。材料二 西漢剛剛建立時,“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漢高祖)”“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而稅一。……文帝即位,躬修儉節,思安百姓……遂除民田之租稅。后十三歲,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寫出西漢剛建立時社會殘破荒涼的原因是什么。為此,漢初統治者們采取了什么政策?14.《禮記·大學》: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結合所學,解答問題。材料一 隨著由列強爭霸演變為諸雄兼并,東周的另一個時代……即將到來。一方面,諸侯之間的戰爭將更加慘烈;另一方面,華夏文化的核心凝聚力已經牢不可破,戰亂中的民眾渴盼著重新統一。更重要的是,由于思想的開放,整個中國醞釀出一個千年不遇的……時代。——《中國通史》材料二 于是以鞅為大良造……而集小都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平頭桶權衡丈尺……秦人富強,諸侯畢賀。——《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三 如圖材料四 文帝重視農業,十三年下詔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復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稅一,并成為漢朝定制。文帝時,丁男徭役減為"三年而一事",算賦也由每年百二十錢減為四十錢。——翦伯贊《中國史綱要》(上)材料五 站穩人民立場,強化宗旨意識,堅守初心使命,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把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評判主題教育成效的根本標準,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惠民生的事辦實、暖民心的事辦細、順民意的事辦好,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習近平2023年4月10日至13日在廣東考察時的講話(1)材料中“東周的另一個時代……即將到來”指的是哪一時期?據材料分析戰亂中的民眾最重要的渴盼是什么?(2)材料反映的這一變革對秦國有什么影響?(3)觀察上圖,秦始皇為適應民生需求,分別采取了哪些鞏固統一的措施?(4)材料中漢初統治者的措施促使哪一治世局面的出現?(5)據材料回答,評判主題教育成效的根本標準是什么?綜上所述,談談王朝興替對你的啟示。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答案 D B C C D D C D B題號 10 11答案 C C12.(1)干欄式房屋,半坡居民(2)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3)商鞅,獎勵軍功(4)都江堰,成都平原(5)社會殘破荒涼,經濟蕭條,休養生息政策13.(1)意義: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2)原因:秦朝的殘暴統治和秦末的戰亂。政策:休養生息政策。14.(1)時期:戰國時期;渴盼:重新統一。(2)影響:秦國經濟發展起來,軍隊的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3)統一貨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4)文景之治。(5)標準: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啟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