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2課《大一統王朝的鞏固》練習題一、選擇題1.不屬于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的是( )A.官渡之戰 B.淝 之戰 C.漠北戰役 D. 壁之戰2.漢武帝時,代表朝廷監視州部內的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嚴禁他們為非作歹的官職是( )A.太尉 B.刺史 C.御史大夫 D.郡守3.公元134年,漢武帝將不治儒家五經的太常博士一律罷免,提拔了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孫弘為丞相,后來還將儒生五十人批準為博士官置弟子。漢武帝的這一做法與以下哪一政策的實施有關( )A.“鹽鐵專賣” B.“罷黜百家,尊崇儒術”C.“無為而治” D.“北擊匈奴”4.“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武帝接受此建議,采取的措施是( )A.尊崇儒術 B.減輕賦稅 C.為政以德 D.加強皇權5.西漢時對匈奴進行了沉重的打擊,再無力與西漢對抗的戰役是( )A.漠北戰役 B.涿鹿之戰 C.阪泉之戰 D.官渡之戰6.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賢良對策中分析了“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 ”的局面后,他給漢武帝的建議不可能包括( )A.誅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B.大一統思想C.行推恩之令,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D.罷黜百家,獨尊儒術7.先秦時期,孟子認為“愛有差等”,而漢朝的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卻主張“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實行‘愛及四夷’的王道政治”。這一變化( )A.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B.消除了各地各民族文化隔閡C.適應了“大一統”的時代需求 D.使儒學形成嚴密的思想體系8.梁漱溟說:“中國以偌大民族,偌大地域,各方風土人情之異,語音之多隔,交通之不便,所以樹立其文化之統一者。”為此,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尊崇儒術 B.實施推恩令 C.鑄造五銖錢 D.北擊匈奴9.“他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富于進取精神的帝王,在我國歷史上他第一次確立了儒家在國家思想文化領域的主導地位。”因為他( )A.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B.確立丞相制度C.實行“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D.實行休養生息政策10.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27年,漢武帝下了一道命令,規定嫡長子只可繼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斷縮小,其重要性也不斷下降。”這段材料主要體現了漢武帝的哪一項措施?( )A.頒布“推恩令” B.實行郡縣制 C.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D.罷黜百家,尊崇儒術11.西漢武帝統治時期,國家制度日漸完善,統治疆域擴大漢武帝在巡視地方時發現,地方吏治腐敗嚴重。為加強對地方的監察,漢武帝決定( )A.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B.頒布“推恩令”C.統一鑄幣,平抑物價 D.建立刺史制度12.西漢初期諸侯“或驕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到了中期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諸侯惟得衣食租稅,不與政事”。導致這一局面的關鍵舉措是A.鹽鐵專賣 B.行推恩令 C.尊崇儒術 D.北擊匈奴二、材料題13.依據材料,回答問題。時代要發展,各種制度和政策都在不斷的變化之中,請依據下面材料完成以下題目。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說的是原始社會末期一種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標準是選擇賢德之人為首領,堯年老時就用這種制度傳位給舜。(1)請寫出這一制度的名稱?材料二:有人描述我國的西周時期:“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2)材料中講到西周設立了很多諸侯國,以便保護周王,穩定周初政治形勢,鞏固疆土。請指出這是西周的哪一制度?材料三: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其中的秦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3)在政治上,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他創立了什么制度?材料四:“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史記 秦始皇本紀》(4)依據材料二秦始皇為鞏固統一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五:主父偃說上曰:……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愿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從其計。——《史記 平津侯主父列傳》(5)材料三中的“上”指哪一位皇帝?根據材料寫出該皇帝實行這一措施的目的?材料六:秦皇漢武是我國歷史上的著名皇帝,他倆在思想上的做法卻不盡相同,甚至大相徑庭。(6)相對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漢武帝在思想上的做法是?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曾對貨幣進行統一,請寫出這兩個朝代統一以后的貨幣名稱。三、綜合題1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凡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用。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材料二:漢初,在實行秦朝制度的同時,分封了一些王國。諸侯王權力很大,在封地內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稅,鑄造錢幣,還擁有兵權。——《中國文明史十五講》材料三:“匈奴未滅,無以為家”。——霍去病請回答:(1)材料一中為實現思想上統一,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什么建議?使哪家思想成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2)針對材料二中的問題漢武帝是采取什么措施解決王國問題的?(3)根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回答西漢初年對匈奴實行的政策是什么?霍去病等將領大敗匈奴的著名戰役是什么?1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秦制所依賴的郡縣制,其實源自周制的變革。郡縣制作為治理機制的出現,取決于統治技術的革新……主要官僚由朝廷直接任免,官僚職位有任期限定,有職權范圍、要接受考核。——摘編自李磊《真實的郡縣制:并非秦朝首創?》材料三:劉邦建立漢家帝業,一方面要繼承秦的制度,另一方面實行一千余年的舊制度具有強大的慣性,尊重這種傳統才能取得楚、齊等地貴族民眾的支持,因此西漢初期建立諸侯國,推行郡國并行制。這種做法在漢初有利于政治秩序的穩定,但也帶來一系列問題。漢武帝以后,諸侯王占地不過一郡,他們失去直接治民統兵的權力,已經無法與朝廷抗衡了。——摘編自孟祥才《先秦秦漢史論》等(1) (人物)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材料一圖A西周王朝實行的社會等級制度是“ ”。該制度根據 遠近和功勞大小制定。圖B中周代的貴族等級分為天子、諸侯、 、士。(2)根據材料二,概括郡縣制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秦朝實行郡縣制的歷史意義。(3)根據材料三,概括劉邦推行郡國并行制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初實行這種制度帶來的問題。簡述漢武帝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B A A C C A C A題號 11 12答案 D B13.(1)禪讓制(2)分封制。(3)中央集權制度。(4)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 統一文字。(5)漢武帝;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6)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圓形方孔半兩錢、五銖錢。14.(1)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儒家。(2)頒布推恩令。(3)和親政策;漠北戰役。15.(1) 周武王(或姬發) 分封制 血緣關系 卿大夫(2)特點:官僚由朝廷直接任免;官僚職位有任期限定;官僚有職權范圍;官僚要接受考核。歷史意義: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國各地的權力,并把政治,法律、軍事、土地及賦役等制度推向全國;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3)原因;舊制度具有強大的慣性;為贏得楚齊等地貴族民眾的支持。問題:諸侯王勢力強大,威脅中央。做法: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實行推恩令;找各種借口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壓諸侯王的叛亂。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