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階段監測(一)高一年級歷史一、單選題:本大題共30小題,共60分。1.處在大河流域的古國都有著自己燦爛的文明。下面大河流域與之相對應的文明中,不正確的是()2.農牧業的產生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來源,要求更細密的社會分工,這促進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進而出現剩余產品、社會分化和階級。為了控制生產資料和剩余產品,國家開始產生。材料旨在說明()A.人類文明產生具有曲折性和長期性 B.農牧業是古代最重要的生產部門C.階級和國家出現是文明產生標志 D.生產力的發展是文明產生的根源當用“文明”指某個區域或人群、時代,大多因為它在生活方式、思考模式、觀感上有顯著的一貫性,與別的區域、人群、時代不相同。下列各選項與表格中的序號對應正確的是()文明 社會治理 文化成就① 現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最古老的文字② 神化王權 最早的太陽歷③ 種姓制度 《羅摩耶那》④ 城邦制度 神話、喜劇、悲劇A.①古埃及文明②古巴比倫文明③古印度文明④古希臘文明B.①古埃及文明②古巴比倫文明③古希臘文明④古印度文明C.①古巴比倫文明②古埃及文明③古印度文明④古希臘文明D.①古巴比倫文明②古埃及文明③古希臘文明④古印度文明4.下列古代世界的大帝國中,沒有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是A.亞述帝國 B.波斯帝國 C.亞歷山大帝國 D.羅馬帝國5.考古資料顯示,從拉斯舍姆拉、蓋特奈和美吉索等敘利亞和巴勒斯坦遺址所出土的雕像、獅身人面像和裝飾圖案,都表現出了埃及的藝術風格。敘利亞的阿斯塔特神和巴爾神也受到部分埃及人的崇拜。這反映了()A.古代文明形成多元特征 B.兩河流域文明歷代相承C.地區間文化的交流互鑒 D.古代西亞文化具有統一性6.“1453年5月29日,一種文化被無情地消滅了。它曾在學術和藝術中留下了光輝的遺產。它使所有的歐洲國家擺脫了野蠻,并給予其他國家文化精華。它的力量和智慧在幾個世紀中一直保護著基督教世界。”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羅馬帝國 B.東羅馬帝國 C.阿拉伯帝國 D.奧斯曼帝國7.某歷史興趣小組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收集了亞述帝國、亞歷山大東征、絲綢之路等素材。由此可判斷他們的研究主題是()A.帝國的擴張與崛起 B.中外經濟文化交流C.文明的沖撞與交融 D.中華文明的吸引力8.12世紀末,英國國王理查一世為解決對外征戰資金問題,向城市大量出賣特許狀,從而使一批擺脫私人關系和私人服役制度的自治市、“地方自治體”迅速興起。城市自治的興起()A.導致了封君封臣關系 B.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C.強化了中央集權制度 D.加速了國王統一事業的完成9.從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500年左右的歐洲歷史,被西方史學家稱為“中世紀”。它是古代希臘、羅馬文明消亡與近代資本主義社會之間的一段歷史,中國歷史學家習慣上稱之為西歐封建社會。其特點包括①政治分裂割據②經濟為莊園制③教會地位顯赫④王權至高無上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0.歷史學者計秋楓在其著作《歐洲中世紀秩序的瓦解與近代國際體系的形成》中認為:“中世紀歐洲秩序最根本的兩大特征,一是名義上'一統天下'的基督教教會體系,或稱教會帝國;一是事實上支離破碎的封建體系,這兩大體系奇怪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狀況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基督教會統治歐洲 B.王權與教權長期并立C.教權凌駕于王權之上 D.王權凌駕于教權之上11.下列左側為始鑄于日本元明天皇和銅元年(公元708年)的“和同開珎”,仿照唐朝開元通寶鑄造;右側為朝鮮的“乾元重寶”,仿造的是唐朝的乾元重寶。這些錢幣能夠印證①朝鮮和日本仿效中國的制度②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③幣制改革是大化改新的重點④儒家經典在朝鮮廣為傳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中古時期,西歐的封建制度明顯不同于拜占庭和俄羅斯的中央集權,阿拉伯帝國的政治文明明顯有別于印度的笈多帝國以及德里蘇丹國。這反映了亞歐大陸()A.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B.區域文明的多元性C.民族沖突的常態化 D.經濟基礎的統一性13.年代尺是展現歷史時空觀念的方式之一,觀察以下年代尺,方框內應填寫的是()A.阿拉伯帝國 B.大清帝國 C.拜占庭帝國 D.大英帝國14.有學者認為,非洲和美洲古代文明雖然獨立發展,但它們都經歷了農業的產生和發展,社會分工引起的社會分化和統治階級的產生,以及國家制度的建立等過程。這意在()A.強調文明發展的獨立性 B.表達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C.突出區域文明同源特征 D.說明文明發展具有規律性15.奧爾梅克文明是已知最古老的美洲文明,享有中美洲“文明之母”的美譽。在奧爾梅克文明遺址上出土了一枚圓柱形璽印,考古學家發現璽印圖案的符號“與瑪雅日歷上的日期符號幾乎一模一樣”。這說明()A.美洲天文歷法知識豐富 B.印第安文明具有繼承性C.瑪雅文字已被成功釋讀 D.美洲文化呈一體化特征16.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非洲諸文化是非洲與外界相互影響的結果,這種相互影響就其程度而言()A.非洲文明是多種文明交融的結果 B.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文明落后C.非洲文明對世界影響范圍更廣 D.非洲積極吸收借鑒世界先進文明17.有學者認為在葡萄牙、西班牙開辟新航路的時候,奧斯曼帝國還沒有擴張到阻斷東西方傳統商路的程度。但也有學者指出,奧斯曼帝國自1299年建立以來,經歷了幾個世紀的擴張,的確會對傳統東西方之間的陸路商貿路線構成威脅。材料表明()A.歷史的真相因為久遠難以查明 B.歷史結論必須得到考古證實C.新航路開辟與奧斯曼帝國無關 D.歷史解釋應進行多角度分析18.西班牙武裝商船“馬尼拉大帆船”來往于中國和墨西哥之間。自1571年航錢開通后,僅20年間約有3000噸白銀流入中國。這一現象表明太平洋航線的開通()A.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 B.直接促進了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C.表明當時中國生產力水平出現了飛躍 D.為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創造條件19.17世紀初,效力于荷蘭的英國人哈得遜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亞洲的航路。俄羅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亞地區進行了多次海上和陸上探險,開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線。西歐人還不斷探尋南半球的新世界。西歐人探尋南半球新世界從根本上是為了()A.開辟到達南半球的新航線 B.擴大資本原始積累C.推動世界聯系加強 D.提升本國國際地位20.史料是人們了解過去、認識歷史的重要依據和基礎。下列可以用來研究“新航路開辟”的原始史料是()A.《哥倫布航海日記》 B.影視劇《麥哲倫環球歷險記》C.《全球通史》 D.連環畫《哥倫布》21.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的煙葉、玉米和馬鈴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帶回歐洲,傳遍世界;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馬、牛、驢等動物,以及先進的生產方式,則隨著歐洲移民一起進入美洲。這說明A.殖民活動客觀上推動文明交流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C.新航路開辟帶來經濟繁榮D.農作物種植不受地域影響22.16世紀以前,西歐物價在數百年內一直是穩定的,只是由于戰爭或歉收等原因才發生暫時的波動。從16世紀30年代起物價卻一直上升,到16世紀末,西班牙、葡萄牙的物價平均上漲了4倍多,法國、英國和德國則平均上漲2倍到2倍半。這一變化A.引起國力變化,鞏固西葡霸主地位B.造成社會動蕩,阻礙國際貿易交流C.促使社會分化,加速封建勢力衰落D.推高金銀價格,抑制商品經濟發展23.近代,西方體育思想興起。例如,馬丁路德認為人的身體是上帝給予的,應保持身體的健康。盧梭提出“健康和體力日益增進......是達到身心共同發展的途徑。”這表明()A.機器大工業推動大眾體育思想的形成 B.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助推了思想解放C.近代體育競技精神是宗教改革的產物 D.體育健康理念是西方人文思想的核心24.“當我說文藝復興是一個表現的時代時,我的意思是說:人們不再滿足于坐在那里當觀眾,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訴他們如何做、如何想。他們在生活舞臺上充當演員,他們堅持要對自己個人的思想進行表達。”此話的作者認為文藝復興的意義主要在于()A.徹底否定了神學的權威 B.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C.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 D.猛烈抨擊了封建制度25.16世紀以來,人口的遷徙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僅美洲和大洋洲就約有1億人死于歐洲人所帶來的天花、麻疹和白喉。這一現象的出現()A加速美洲原有社會結構解體 B.助力西方早期殖民擴張開始C.導致世界人口分布趨于平衡 D.抑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擴張26.《全球通史》中寫道:“這些哲人......相信存在著不僅像牛頓所證實的那樣控制物質世界、也控制人類社會的自然法則。按照這一設想,他們開始將理性應用于所有領域,以便發現種種有效的自然規則。”這段材料強調的是()A.“人是萬物的尺度” B.人文主義 C.理性主義 D.“因信稱義”27.英國“光榮革命”后的《王位繼承法》規定,凡是“品行端正”的法官即可一直任職;美國 1787年憲法規定,除非瀆職,法官任職終身。這些規定的共同目的是()A.限制國王權力 B.實現三權分立 C.提高行政效率 D.保證司法獨立28.1789-1875年間法國出現過君主立憲制、軍事帝國、復辟王朝、民主共和制等不同政體。這反映了()A.地方割據勢力強大B.專制思想日益深入C.民主進程艱難曲折 D.政治體制不斷完善29.有國外學者說,如果世界結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經濟史的主體就會是東亞;只有結尾的簡短一章可能提到遙遠的大西洋沿岸。這里的“結尾的簡短一章”主要指的是A.新航路開辟 B.西方早期殖民擴張C.工業革命 D.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確立30.“到19世紀中期,英國......往昔那種田園詩般的風情不見了......鄉村建起了灰暗的廠房,城鎮豎起了高聳的煙囪,工廠里回蕩著機器的轟響......人們靠工業、而不是農業生存。”據此可以推斷出()A.英國農業已經徹底衰落B.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C.現代工業提供了大量物美價廉的商品D.工業化深刻影響了英國的社會與經濟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20分。31.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意大利人哥倫布從小就喜歡航海和冒險。青年時期,他逐漸成長為擁有豐富航海知識和嫻熟技術的航海家。哥倫布是地圓說的堅定擁護者,同時,他也向很多國家的國王尋求過航海探險幫助,可是頻遭拒絕。但是憑借勇往直前的冒險精神和堅持不懈的努力,他終于說服了西班牙女王資助他的航行計劃。1492年8月3日,哥倫布率領著探險隊叢西班牙的巴羅斯港出發,開始橫渡大西洋。1492年10月12日凌晨,經過70個晝夜的艱苦航行,船隊終于抵達了一座被群山和樹林覆蓋的小島。哥倫布將其命名為圣薩爾瓦多,意為“救世主”,并宣布以西班牙女王的名義占有該島。哥倫布登陸島嶼后,自以為到達了材料政治制度是現實的。每一制度,必須針對現實,時時刻刻求其能變動適應。任何制度,斷無二三十年而不變的,更無二三百年而不變的。但無論如何變,一項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處,則仍可不變。于是每一項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軌道而發展。此即是此一項制度之自然生長。制度須不斷生長,又定須在現實環境、現實要求下生長。制度決非憑空從某一種理論而產生,而系從現實中產生者。惟此種現實中所產生之此項制度,則亦必然有其一套理論與精神。理論是此制度之精神生命,現實是此制度之血液營養,二者缺一不可。”-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1952年)根據材料,提取一個觀點。結合中國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至少各舉一例)的具體史實,就所提取的觀點進行闡述。(要求:明確寫出觀點,闡述須史論結合) 2024—2025學年度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學高一下學期階段監測(一)歷史試題答案 一、單選題 1. C 2. D 3. C 4. A 5. C 6. B 7. C 8. D 9. A 10. B 11. A 12. B 13. A 14. D 15. B 16. A 17. D 18. A 19. B 20. A 21. A 22. C 23. B 24. C 25. A 26. C 27. D 28. C 29. C 30. D 二、材料解析題 31. 觀點:政治制度是現實的,需要不斷生長,在現實環境、現實要求下生長。 闡述:中國古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隨社會變動不斷發展。戰國時期韓非子提出相關理論;秦朝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西漢通過刺史制度、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權;北宋收精兵、削實權強化中央對地方控制;元朝設行省制完善地方管理;明清廢丞相、設軍機處使專制達到頂峰。這體現了該制度適應封建統治需要的不斷生長。 世界近代史中,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與發展亦如此。圈地運動和殖民擴張為其奠定經濟基礎,1688 年 “光榮革命” 確立資本主義制度,后經三次議會改革不斷完善君主立憲政體,適應了資產階級發展需求。 綜上所述,政治制度需順應現實環境與要求不斷演變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