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單元 第3講 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建議用時:實際用時: 1.[2024新疆]下列關于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氣B. 生物進化的趨勢是體型由小到大C. 越古老的地層形成化石的生物結構越復雜D. 生物進化最直接的證據(jù)是化石【答案】D2.[2024蘭州]下列關于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 原始大氣中含有甲烷、氨、氧氣和水蒸氣等B. 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古生物的遺體、遺物和遺跡C. 達爾文提出了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學說D. 腦容量的逐漸增加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最顯著的變化之一【答案】A3.[2024吉林]小剛收集到四種“魚”的圖片,依據(jù)它們的主要特征拼出脊椎動物進化大致歷程,如圖所示,其中擺放正確的是( )A. 鯽魚 B. 鯨魚 C. 娃娃魚 D. 鱷魚【答案】A【解析】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為:,鯽魚屬于魚類,鯨魚屬于哺乳類,娃娃魚屬于兩棲類,鱷魚屬于爬行類。故選A。4.[2024河南][比較] 比較各種生物的同一種蛋白質(zhì)(如細胞色素)的氨基酸組成,可判斷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幾種生物的細胞色素與人類的相比,存在的差異氨基酸數(shù)目如圖所示,其中與人類親緣關系最近的是( )A. 獼猴 B. 果蠅 C. 小麥 D. 向日葵【答案】A【解析】親緣關系越近,生物之間的相似性越大,細胞色素的氨基酸組成差異越小。圖中各種生物細胞色素與人類相比,差異氨基酸數(shù)目從大到小依次是:向日葵 小麥 果蠅 金槍魚 馬 獼猴,因此獼猴與人類親緣關系最近。故選A。5.[2024廣東]圖甲是甲骨文“魚”字,乙是約4 700萬年前的魚化石。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 甲中的①表示魚的鰓B. 乙是研究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jù)C. 甲乙均能看出魚具有脊柱D. 甲出現(xiàn)的時間比乙形成的時間晚【答案】A6.[2024湖北]虹鳚是生活在某地溪流中的一種魚,在溪流上游群體中,體色鮮艷個體的比例大于下游群體。經(jīng)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①該溪流下游的水比上游深,聚集了更多虹鳚的捕食者;②捕食者更容易發(fā)現(xiàn)并捕食體色鮮艷的虹鳚;③雌性虹鳚更喜歡與體色鮮艷的雄性虹鳚繁殖后代。根據(jù)上述調(diào)查,關于上下游虹鳚群體中體色形成的原因,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虹鳚體色與基因沒有關系B. 虹鳚體色只由溪流深淺決定C. 體色鮮艷的虹鳚生存機會更大D. 捕食者對虹鳚的體色進行了選擇【答案】D【解析】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虹鳚體色與基因有關,但有些性狀是否表現(xiàn),還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故虹鳚體色由基因控制還受溪流深淺影響,A、B錯誤。由題干可知,捕食者更容易發(fā)現(xiàn)并捕食體色鮮艷的虹鳚,故捕食者對虹鳚的體色進行了選擇,體色鮮艷的虹鳚生存機會更小,C錯誤,D正確。故選D。7.[2024無錫]農(nóng)業(yè)技術人員先后使用兩種殺蟲劑防治農(nóng)業(yè)害蟲,結果如圖所示,請據(jù)圖回答。(1) 曲線呈上升趨勢,表示害蟲的數(shù)量__________,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殺蟲劑對害蟲起了____作用。從而使害蟲的耐藥性越來越強。在此過程中,能生存下來的個體一般具有一些微小的____,即產(chǎn)生耐藥性。(2) 從圖中曲線可以看出,在使用殺蟲劑Ⅰ若干年后,某些害蟲還能生存下來,這種適應的形成是__________的結果。(3) 在使用殺蟲劑Ⅱ后,新的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個體重新適應環(huán)境,從而害蟲數(shù)量會再次增多。【答案】(1) 逐漸增多;選擇;變異(2) 自然選擇(3) 抗藥性變異(或有利變異)第七單元 第3講 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建議用時:實際用時: 1.[2024新疆]下列關于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氣B. 生物進化的趨勢是體型由小到大C. 越古老的地層形成化石的生物結構越復雜D. 生物進化最直接的證據(jù)是化石2.[2024蘭州]下列關于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 原始大氣中含有甲烷、氨、氧氣和水蒸氣等B. 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古生物的遺體、遺物和遺跡C. 達爾文提出了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學說D. 腦容量的逐漸增加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最顯著的變化之一3.[2024吉林]小剛收集到四種“魚”的圖片,依據(jù)它們的主要特征拼出脊椎動物進化大致歷程,如圖所示,其中擺放正確的是( )A. 鯽魚 B. 鯨魚 C. 娃娃魚 D. 鱷魚4.[2024河南][比較] 比較各種生物的同一種蛋白質(zhì)(如細胞色素)的氨基酸組成,可判斷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幾種生物的細胞色素與人類的相比,存在的差異氨基酸數(shù)目如圖所示,其中與人類親緣關系最近的是( )A. 獼猴 B. 果蠅 C. 小麥 D. 向日葵5.[2024廣東]圖甲是甲骨文“魚”字,乙是約4 700萬年前的魚化石。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 甲中的①表示魚的鰓B. 乙是研究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jù)C. 甲乙均能看出魚具有脊柱D. 甲出現(xiàn)的時間比乙形成的時間晚6.[2024湖北]虹鳚是生活在某地溪流中的一種魚,在溪流上游群體中,體色鮮艷個體的比例大于下游群體。經(jīng)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①該溪流下游的水比上游深,聚集了更多虹鳚的捕食者;②捕食者更容易發(fā)現(xiàn)并捕食體色鮮艷的虹鳚;③雌性虹鳚更喜歡與體色鮮艷的雄性虹鳚繁殖后代。根據(jù)上述調(diào)查,關于上下游虹鳚群體中體色形成的原因,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虹鳚體色與基因沒有關系B. 虹鳚體色只由溪流深淺決定C. 體色鮮艷的虹鳚生存機會更大D. 捕食者對虹鳚的體色進行了選擇7.[2024無錫]農(nóng)業(yè)技術人員先后使用兩種殺蟲劑防治農(nóng)業(yè)害蟲,結果如圖所示,請據(jù)圖回答。(1) 曲線呈上升趨勢,表示害蟲的數(shù)量__________,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殺蟲劑對害蟲起了____作用。從而使害蟲的耐藥性越來越強。在此過程中,能生存下來的個體一般具有一些微小的____,即產(chǎn)生耐藥性。(2) 從圖中曲線可以看出,在使用殺蟲劑Ⅰ若干年后,某些害蟲還能生存下來,這種適應的形成是__________的結果。(3) 在使用殺蟲劑Ⅱ后,新的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個體重新適應環(huán)境,從而害蟲數(shù)量會再次增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七單元 第3講 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 - 學生版.docx 第七單元 第3講 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