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下學期4月歷史練習卷01一、選擇題1.當代印度著名政治家、哲學家、作家拉賈戈帕拉查理曾經說過:“一個人旅行全印度,看到了一切東西,可是除非他讀了《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在此,他所要強調的是兩部作品的()A.文學價值B.藝術價值C.史學價值D.精神價值2.按照希臘人的觀念,即使城邦參加了某個“帝國”,它還是有自己的法律,有自己的議事會、執政官和法庭,它仍是一個獨立的城邦。由此可見,古希臘的城邦()A.常常依附于一個強大的“帝國”B.容易喪失獨立地位而淪為附庸C.具有面積狹小、人口較少的特點D.在政治上具有比較強的獨立性3.公元前3世紀,羅馬人的教育思想發生了很大改變,希臘培養雄辯家的學校教育就代替了羅馬王政時期以培養農夫和軍人為目的的家庭教育。產生這一現象是由于羅馬()A.對外擴張導致羅馬社會發生巨大變化B.共和國對雅典民主的追隨和向往C.奴隸制工商業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D.公民法對羅馬教育體制的干預4.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這樣寫道:“商業聯結和文化聯結既不是互不關聯的也不是彼此獨立的。希臘文化傳播到整個東方,主要是靠追隨亞歷山大軍隊東進的希臘商人。同樣,印度佛教傳布到中國的過程也可以沿著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了解到。”這表明促進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兩種方式是()A.商業聯結和文化聯結B.暴力沖突與和平交流C.希臘商人和亞歷山大軍隊D.馬可·波羅和阿拉伯商人5.《羅馬民法大全》中規定:沒有東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貴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奴隸和隸農必須無條件地服從主人,服從“命運”的安排,對逃亡的奴隸和隸農必須嚴加懲治。這表明()A.羅馬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B.民主是羅馬法精神的本質內涵C.羅馬法的規定存在著形式主義D.羅馬法對宗教皇權未構成制約6.法王腓力二世在市民的支持下,獲得英國在法國的大部分領地,并將佛蘭德爾地區置于法國控制之下,奠定了強大王權的基礎。這主要說明()A.市民階層取得了特殊的法律地位B.市民在王權的保護下政治權利擴大C.市民階層成為強化王權所需的政治力量D.城市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7.646年,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廢除貴族私有的屯倉、田莊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歸國家所有;中央設二官八省一臺,地方設國、郡、里;實行征兵制。從材料可以看出()A.大化改新加強了中央的權力B.經濟上實行公有制C.完全照搬了唐朝的經濟制度D.大化改新比較徹底8.10世紀后,東非誕生了一系列的城邦,基爾瓦是其中的一個。《基爾瓦編年史》對于基爾瓦城邦的建立記載道:七艘來自設拉子(伊朗的城市)的船在東非沿岸建立了七個城邦,其中的第六個就是基爾瓦。基爾瓦的創始人是用繞島一周的布匹從當地的王手中買下這塊地方的。材料雖然具有文學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A.東非城邦的建立和商品貿易密不可分B.東非城邦都是伊朗人建立的C.材料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史料價值低D.東非文明誕生時間比較晚9.15世紀早期,一千克胡椒在印度原產地值1~2克白銀,在埃及亞歷山大港的價格達10~14克,在威尼斯達14~18克,在歐洲各消費國則達20~30克。據此推斷()A.歐洲人的消費水平遠高于亞洲B.印度已經成為歐洲列強的殖民地C.歐洲的商貿中心已經發生轉移D.西歐具有開辟新航路的經濟動力10.“公元1500年前后,當西方進行海外擴張時,這種傳統的地區自治便開始讓位于全球統一。各個種族不再互相隔絕,因為成千上萬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陸。”這段話表明1500年前后的世界()A.歐洲人口大量移居美洲B.各地聯系逐步加強C.隔絕狀態被完全的打破D.移民促進文化交流11.《世界文明史》中指出:“從本質上講,它是建立在窮人背上的一種貴族文化......是一種異教的反叛,腐蝕了宗教理論的道德尺碼,放縱人類的本能,隨心所欲地使用工商業的財富。”這種文化的發展反映了()A.人類自我意識開始覺醒B.人文主義成為戰斗武器C.基督教神學被徹底顛覆D.非宗教的理性時代來臨12.17世紀法國科學家笛卡爾發明了解析幾何,為光學和物理學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他最大的貢獻就是“證明了新科學與舊的宗教信仰是和諧一致的”。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的“新科學”()A.利于鞏固羅馬天主教教會的地位B.極大地影響了研究者的信仰C.在調和信仰與理性的基礎上進行D.是反對封建神學的有力武器13.在啟蒙運動中,哲學家只占少數,但他們的思想和理論卻在啟蒙運動中起著主導作用,那些雖沒有哲學著作的啟蒙學者,也奉行著大體一致的哲學信仰。這主要是因為()A.自然科學尚未完全成熟B.哲學家的成就最突出C.哲學革命是運動的目標D.批判宗教神學的需要14.近代英國憲法包括為數眾多的憲法性法律、憲法慣例以及憲法判例,沒有統一的憲法法典。這些以普通法律、政治習慣等方式表達出來的憲法與普通的法律和政治習慣雖然在表現形式上并沒有區別,但是在實際的政治生活中卻具有憲法的效力。對此材料理解正確的是0A.英國憲法主要是不成文的習慣法B.英國缺乏建立法治國家的意愿C.尊重傳統是英國政治的突出特點D.英國人對憲法的理解存在差異15.某學者指出,18世紀晚期工廠制度出現了,到19世紀中葉,英國所有棉布都已經在工廠里生產,工廠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和手工工場,成為工業經濟特有的生產方式。對“特有”的理解,正確的是()A.標志著工業革命完成B.產生比蒸汽機更大的影響C.全新的生產組織形式D.促進了工業革命深入發展16.這些企業聯合有的固定價格,有的商定限制生產,有的在它們自己中劃分市場。19世紀結束的時候,在鋼鐵業和多數新興工業里,它們已經是很普遍的了。對上述信息解讀正確的是()A.這些企業出現于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B.新興工業包括紡織、汽車、飛機制造業等C.這些企業適應了資本主義大生產要求D.資本主義生產組織形式首次發生重大變化17.1870年,世界鐵路總長度為21萬千米,其中歐洲占10.5萬千米,美洲占9.3萬千米,到1913年,美洲鐵路里程超過歐洲,但歐洲和美洲的鐵路里程占世界的比重有所下降。這一變化表明()A.世界各地鐵路發展差距明顯縮小B.世界各地交通運輸業有所發展C.世界各地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D.歐美的經濟發展速度逐漸下降18.傅立葉在《全世界和諧》一文中指出,現存資本主義制度不合理、不公正,主張以他設計的“和諧制度”來代替資本主義制度。他設想的途徑是()A.發展實業B.暴力斗爭C.議會選舉D.社會改革19.《共產黨宣言》中提出:“工人變成赤貧者,貧困比人口和財富增長得還要快”;“在當前同資產階級對立的一切階級中,只有無產階級是真正革命的階級”;“共產黨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以上言論()A.促進了早期工人運動興起B.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C.屬于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潮D.揭露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20.有史學家認為:“巴黎公社失敗的具體原因有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當時法國仍是小生產占絕對優勢的國家。”由此可知,巴黎公社失敗的根本原因是()A.沒有結成穩固的工農聯盟B.資本主義發展不夠充分C.缺乏先進革命理論的指導D.缺乏強有力的國際援助二、非選擇題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域都護定遠侯班超遣掾甘英使大秦、條支,窮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備其風土,傳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臨大海,欲度,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赍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乃止。-摘自《資治通鑒》第48卷材料二(大秦)“以金銀為錢,銀錢十當金錢一。與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質直,市無二價。谷食常賤,國用富饒,鄰國使到其界首者,乘驛詣王都,至則給以金錢。王常欲通使于漢,而安息欲以繒彩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牛、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貢,并無珍異,疑傳者過焉。”-摘自《后漢書·西域傳》(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朝與羅馬帝國交往的特點。(4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羅馬國家的社會經濟狀況。(6分)(3)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簡析漢朝與西亞(安息)、歐洲(大秦)通商關系發展起來的主要條件。(4分)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44年出版的詹姆士·利奇所寫的《一位曼徹斯特工人所揭露的關于工廠的無可否認的事實》,記載了一個工廠的規章制度,其中有這樣幾條。第一條:每天早晨機器開動十分鐘后,工廠大門即行關閉,自該時起到早餐前,任何織工均不得入廠。在此時間內織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織機數目每臺罰款三便士。第二條:在其他時間內,織工在機器轉動時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機器數目每臺每小時罰款三便士,織工未得監工允許擅自離開車間者也罰款三便士。......第九條: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輪子、窗戶等如有損壞概由織工賠償。第十六條:損壞輪子者,視輪子大小,每個罰款一先令至二先令六便士。任何織工在上班時間一經發現離開工作崗位,罰款六便士。-摘編自宋嚴萍《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工廠管理及特點探究》材料二每一種新產品都要求為其他新產業的產生留下空間,以汽車為例,輪胎的需求為橡膠產業帶來了革命性影響,工業規模的擴大需要運輸和通信技術得到極大增強......總體上工業革命極大地增加了西方世界的財富,以世界性的規模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使生產效率得到了史無前例的提高......工業革命的最初階段使擁擠的工廠出現在了新的工業城鎮。-摘編自威廉·麥克尼爾《世界史從史前到21世紀全球文明的互動》(1)根據材料一概括英國工廠制度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工廠制度產生的積極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兩次工業革命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面的相同影響。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法國革命的經驗表明,一旦法律人被排擠于政治生活之外,他們“必將成為革命的急先鋒”;如果為實現民主自由的權利,而造成長期的社會動亂,就違背了社會變革的初衷,法國不僅革命過程中充滿暴力與血腥,革命之后,由于革命過程中造成社會分裂,導致政局的長期動蕩,經歷近百年才確立共和政體。與法國不同,美國人并沒有因為狂熱追求平等而失去了自由,因而也避免了一場法國式的革命。英國也是通過“光榮革命”,以較小的代價,達到了目標,并形成了通過改革解決社會矛盾的傳統,使英國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避免了激烈的社會沖突。托克維爾認為,法律人在美國社會里擁有的崇高權威是“防止民主偏離正軌的最堅強堡壘”,能夠用最小的流血代價換來最大的社會進步,才是最成功的革命。-摘編自陳婧茹《自由與平等-托克維爾命題》圍繞材料,結合世界近代史的具體史實,自擬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明確寫出論題,闡述須史論結合。)(12分)答案一、選擇題1-20CDABACAADBBCDCCCBDBB二、非選擇題21.(1)特點:從間接經貿和文化交流到直接交往;通過絲綢之路;以經濟聯系為主。(2)狀況:經濟繁榮,物產豐饒(谷食常賤,國用富饒);使用金銀貨幣,市場管理規范(市無二價),商品經濟發達;交通發達(乘驛詣王都);對外貿易發達(安息、天竺交市)。(3)主要條件:漢朝絲織業等的發展;秦漢、波斯、羅馬對道路開通的貢獻(重點是張騫通使西域);漢朝在西域設西域都護府,保障絲綢之路暢通;大國間交往的愿望等。22.(1)特點:生產區和生活區嚴格分離;具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工人被異化為機器的奴隸。積極影響:推動了機器的普及,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催生了近代企業管理制度。(2)相同影響:都推動了新產業、新材料、新技術的發展;都推動了生產力、生產效率的提高,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都促進了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都推動了生產關系的變化;都推動了世界市場的擴大。23.論題:實現民主自由的斗爭道路具有多樣性。闡述:英國走向民主的過程中,采取了革命的手段,但各種勢力都認識到妥協解決問題的必要性,所以,才有了“光榮革命”和君主立憲。美國在走向民主制的歷程中,由于采取了三權分立的制衡體制,既保證了民主,又維護了公民的自由,從而避免了暴政。法國大革命充滿暴力與血腥,是由于法國的反動勢力更頑固,面臨的國際環境更惡劣,暴力是對付反動勢力的必要手段,法國的革命者可能是沒有選擇的余地,法國經過近百年才確立共和政體,也足以證明其政治環境的復雜性。總之,對社會政治變革運動,不能僅憑結果進行評判,而應具體分析變革面臨的諸多要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