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峪中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歷史學科期中考試試卷本試卷共12頁,100分。考試時長90分鐘。考生務必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本部分共30題,每題1.5分,共45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1.中國傳統音樂以宮、商、角、徵、羽為五聲音階。《史記·樂書》記載:“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廣大;聞商音,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音,使人惻隱而愛人;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這一表述體現了中華文化()A.重視選賢任能 B.尊重個性自由 C.強調多元互鑒 D.注重仁義道德2.《管子·治國》中寫道:“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涂(擁有民眾的途徑),治國之道也。”該思想( )①強調了農業的重要性 ②肯定了土地私有制③體現了對民眾的關注 ④維護了周天子權威A. 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3.如圖是漢代東西交通大動脈上的一段官方驛站線路圖。懸泉置是該要道上的一處綜合機構,其主要職責是提供驛騎,遞送公文書信、傳達命令,同時還為絲路上往來的人員提供歇腳和補充物資。該驛站的設立有利于()①推動中外絲綢貿易的發展 ②增加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③構建西南地區的交通網絡 ④加強中原王朝對邊疆治理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4.1998年,在印度尼西亞勿里洞島附近發現了9世紀的沉船“黑石號”,船上滿載經由東南亞運往西亞、北非的中國貨物,瓷器有6萬余件;其中湖南長沙窯出產的碗、執壺等瓷器就有5萬余件,許多圖案與紋飾帶有明顯的阿拉伯風格。這些瓷器可用于研究()①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②朝貢貿易的興起③中外的經濟文化交流 ④阿拉伯帝國的擴張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5.下表為元朝時中西交流的部分代表人物及其事跡,中西大規模交流得以實現的條件是( )人物 事跡普蘭諾·卡爾平尼 最早到達蒙古帝國時期的都城哈刺和林的歐洲人列班·掃馬 先至伊兒汗國,后到歐洲,是最早訪問歐洲各國的中國旅行家馬可·波羅 沿陸上絲綢之路來華,在中國游歷17年,曾任元朝官員A.亞歷山大建立地跨歐亞非的帝國 B.元朝對內陸邊疆實施有效統治C.蒙古西征打開了東西方交流通道 D.戚繼光重創倭寇穩定沿海形勢6.下圖為17-18世紀中國人口遷徙示意圖,下列對其解讀正確的是()①該時期人口遷徙歸因于南方地區初步開發②臺灣設府為人口移居臺灣提供了政治保障③“改土歸流”為人口流向西南地區創造條件④高產作物的引進有利于這一時期的人口遷徙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7.如表為1862-1872年從澳門運出華工人數一覽表,導致華工出國人數變化的原因可能有( )年代 1862 1863 1864 1868 1870 1872人數 2536 6660 10712 12206 13407 21854①不平等條約簽訂,清政府允許華工出國②跨國公司迅速發展,全球勞動力市場形成③洋務運動展開,提升了華工的勞動技能④黑奴貿易被限制,殖民者尋找廉價勞動力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8.下圖為1892年8月27日《點石齋畫報》中的“妙手割瘤”畫作。滬上西醫將女病人“置機器鐵椅上施以悶藥,用利刃將瘤割下,然后噴水令其蘇醒”,該婦痊愈后“行坐起居如釋重累,不禁喜出意外”。此畫作( )①是當時的新聞報道,屬于官方檔案②屬于圖像史料,具有一定史料價值③反映部分民眾接納西醫的開放心態④有利于推動西醫技術在中國的傳播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9.20世紀初,張謇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公共博物館--南通博物苑,苑內懸掛著張謇手書的對聯:“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這說明張謇希望南通博物苑()A.致力于普及科學知識 B.傳承中華傳統文化C.以實業教育為國育才 D.抵制外來文化入侵10.1954年,政務院發布通知,要求政府機關人員“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時間中各抽出十分鐘做工間操”。隨后,國家體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廣播體操和兒童廣播體操,很快成為中小學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課間操。這表明()A.政府意在減少勞動和學習時間B.競技體育精神深入社會各行業C.民眾逐漸接受了休閑娛樂觀念D.政府高度重視增強民眾的體質11.下表是根據《北京市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編制的2017年北京公共交通數據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運營線路 運營車輛 運營線路長度 全年客運總量公共電汽車 881條 24131輛 19299千米 33.3億人次軌道交通 22條 5210輛 609千米 37.8億人次A.公共電汽車是北京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B.北京交通工具種類不能滿足市民出行需求C.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為人們在市內通行提供方便D.軌道交通因價格低廉吸引了市民乘坐12.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展出有“錢學森的初心與信仰”“20世紀50年代留美中國科學家故事”等陳列,并設置了“中華科技文明沉浸式展覽”。由此可見()A.博物館兼具國民教育和文化傳承的功能B.使用高科技違背了歷史“真實性”原則C.留學教育是學習世界文化的主要方式D.此博物館以傳播自然領域的知識為主1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下列有助于理解中華文明連續性的史實是()A.漢字演變 B.火藥西傳C.鑒真東渡 D.鄭和下西洋14.《漢謨拉比法典》中的以下條文( )①主要維護奴隸主的利益 ②說明青銅農具得到廣泛使用③反映出社會等級的差別 ④可用于研究古巴比倫的醫學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③④15.某學者在其著作中,批判了關于希臘文明起源的傳統觀點,提出希臘文明的源頭在西亞和北非。下列希臘文明成果,能印證其觀點的是()①字母文字②雕刻藝術 ③民主政治 ④冶鐵技術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6.下表中的歷史現象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選項 歷史現象 結論A 那爾邁調色板上刻了象形文字,圖中那爾邁頭戴王冠,正擊打敵人,代表鷹神荷魯斯的鷹腳下的莎草表示被打敗的尼羅河三角洲居民 古代埃及文化融合了羅馬和波斯的文化特征B 吉爾伽美什“仰看森林,止步停留,······看到杉樹山、神祇和伊爾尼尼的寶座,山前,杉高遮蔽山頭,令人舒暢的是樹陰清幽,草叢蓋地,也漫無盡頭” 反映了阿拉伯人對生命和生活的態度C 西非人在9世紀掌握了鐵器和青銅冶煉的技術,能夠鑄造青銅人像和工具 中國的金屬冶煉技術經海上絲綢之路傳到西非D 西班牙、葡萄牙語成為拉丁美洲語言的主體,多神信仰、圖騰崇拜則在偏遠地區流行 形成了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拉丁美洲文化17.史詩作為一種文學形式,是我們了解歷史,尤其是早期地區文明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對下列史詩解讀正確的是( )①《吉爾伽美什》②《荷馬史詩》③《摩訶婆羅多》④《羅蘭之歌》A.①是目前所知世界最早的史詩,反映兩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情況B.②是古代羅馬文學的早期代表,成為后世西方文學的重要題材C.③是反映早期雅利安人征服南亞次大陸的文獻史料D.④屬于②其中的一篇,以楔形文字的形式保存留世18.對下圖所示區域分析正確的是()A.以移民方式向外擴張建立眾多城邦國家B.古代戰爭客觀上促進了不同文化的碰撞C.形成古代歷史第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帝國D.哈里發掌握該地政治、軍事、宗教大權19.時空不同,文化各異。下圖中,地域、文化成就及特征對應正確的是( )A.①金字塔--建筑藝術深受宗教影響B.②《源氏物語》--借鑒吸收中華文化C.③《幾何原本》--崇尚理性和思辨D.④“懸詩”--融合東西方的文化遺產20.觀察下圖,與之相關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大月氏人遷入恒河流域過程中逐漸形成種姓制度②匈奴、鮮卑等的內遷,形成中國北方的民族大交融③日耳曼人各支的不斷南遷滅亡了西羅馬帝國④斯拉夫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滅亡了拜占庭帝國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21.有學者認為:在古希臘文明衰落之后,西歐人對希臘知識已缺乏直接的了解,阿拉伯文化卻反射出古希臘太陽的光芒,像一輪明月,照亮了歐洲中世紀漆黑的夜晚。以下可佐證該觀點的是( )①創建繆斯宮,保存并翻譯大量古希臘文化典籍②白塔尼的《薩比天文歷表》影響了歐洲天文學③制定儒略歷,后經修訂成為歐洲通用的公歷④伊本·西那的《醫典》長期用作歐洲醫學教科書A.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②④22.“喝茶直接導致了對糖需求量的增加。糖是從甘蔗汁中提取出來的,最早的甘蔗種植出現在亞洲······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葡萄牙等國開始在加勒比海地區建立了大量的甘蔗種植園······導致糖的價格急劇下降,糖得以進入千家萬戶······甘蔗的栽培費時且費力,所以,歐洲國家······從非洲運進大量奴隸來進行勞作。”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喝茶使各大洲的飲食趨于同化 B.食物物種在亞歐范圍內的流動C.糖價下降引發西歐的價格革命 D.糖及甘蔗種植影響人口的遷移23.有學者認為美國獨立戰爭前,移民在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里已基本上融合在一起,鑄造成美利堅民族的雛形,但來自非洲的黑人移民并未能有效融入其中。這是由于()A.黑人奴隸制度的存在 B.缺乏共同的語言交流C.非洲與北美缺乏了解 D.啟蒙思想未傳入北美24.早在16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與中國進行瓷器貿易時,荷蘭代爾夫特的工匠便開始仿制中國的青花瓷。下為代爾夫特青花扇形瓷器,以青花裝飾紋樣表現荷蘭海港生活場景,與東方平面化圖樣有別。扇形外觀與東方扇面相似,但形狀明顯模仿歐洲淑女折扇。由于工藝精湛,價廉物美,代爾夫特青花瓷成為深受歐洲市民歡迎的商品。這說明()①文化交流促進瓷器制造的創新 ②荷蘭的瓷器制作工藝后來居上③社會生活對工藝美術產生影響 ④荷蘭東印度公司控制世界市場A. ①③ B. ②④ C.②③ D. ①④25.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大大縮短了印度洋與大西洋的航運距離。埃及不僅在修鑿過程中耗費了大量人力與財力,政府還因舉借英法外債走向財政破產,進而出賣國家主權;而英法控股的蘇伊士運河公司則掌握著運河帶來的高額利潤。1882年,通過運河的船只中有80%是英國的,英國首相麥克唐納稱運河為大英帝國的動脈。蘇伊士運河的修建()①使地中海成為歐洲的貿易中心 ②引發了華夫脫黨領導的民族運動③有利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 ④加深西方列強對埃及的殖民侵略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26.下列材料中提及的歷史人物,按其時代先后排列正確的是()①生于華沙,后定居巴黎,創作了大量鋼琴曲。被稱為“鋼琴詩人”②“爾湯若望來自西洋,精于象緯,宏通歷法”③被譽為“阿拉伯文學之柱”,著有自傳體小說《日子》④曾就讀于那不勒斯大學和巴黎大學,代表作是《神學大全》A. ④①②③ B.②④①③ C. ②①④③ D. ④②①③27.《希臘羅馬名人傳》記載,亞歷山大東征抵達印度河流域,士兵們發現當地的醫學知識極為獨特,尤其是草藥運用與正骨醫術。隨軍的希臘醫生與印度醫者相互交流切磋,將不少印度醫術帶回希臘地區,豐富了希臘醫學體系。對上述材料理解正確的有( )①中國的醫學知識在印度廣為傳播 ②印度河流域有發達的公共衛生體系③印度醫術對希臘醫學有重要影響 ④戰爭客觀上促進了人類文明的交流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28.19世紀上半期,某一群體多為貴族軍官出身,他們深受歐洲進步思想影響,試圖以武裝起義的方式改變俄國現狀。對此,列寧評價道:“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狹小的······但是,他們的事業沒有落空。”這一群體()①促進俄國思想啟蒙 ②推翻沙皇專制統治③贏得民眾廣泛支持 ④推動俄國社會轉型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29.1964年的《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規定:古跡保護與修復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跡的美學與歷史價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確鑿文獻為依據。一旦出現臆測,必須立即予以停止。這一規定強調對古跡保護與修復應()A.以全面模擬復原為目標 B.以真實性為第一要義C.盡量挖掘歷史文化價值 D.以主觀性為研究依據30.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公布,始建于西漢的安徽七門堰調蓄灌溉系統、東漢的江蘇洪澤古灌區、唐代的山西霍泉灌溉工程、五代時期的湖北崇陽縣白霓古堰等4個工程成功入選。目前,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已達34處。以下表述正確的是()①它們見證了中國古代農業技術的發展 ②我國灌溉工程遺產分布廣泛類型豐富③入遺推動了灌溉工程遺產的保護傳承 ④應該全力挖掘其經濟價值與經濟效益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第二部分本部分共4題,共55分。31.(15分)中醫藥學材料 中國古代中醫藥學發展示意圖(1)閱讀材料,概括中國古代中醫藥學的特點并加以說明。(7分)(2)結合材料和所學,簡述中醫藥學發展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8分)32.(16分)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材料一 北京中軸線歷經元、明、清3個由不同民族建立的王朝以及近現代,逾7個世紀的城市歷史演進而延續至今,既吸收前代都城規劃設計理念和實踐成果,延續古老的以中軸線為都城規劃設計基準線的歷史傳統,又根據北京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的變化而增加新的內容、賦予新的內涵,彰顯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和創新性。-北京市文物局《讓文化遺產煥發時代新韻-北京中軸線成功申遺的歷程、做法與啟示》材料二乙巳年春節將是首個世界“非遺版”春節。中國年也是“世界年”,這不僅是一種印象,更是生動的現實。在即將到來的這個世界“春節周”,如果我們到英國倫敦的特拉法加廣場走一走,在美國舊金山看一場盛大的花車巡游,去法蘭克福廟會學做剪紙和糖畫,到新加坡牛車水采購年貨,當萬盞燈籠點亮日本長崎冬夜,《茉莉花》的旋律在加拿大多倫多音樂會響起,我們必能深切體會春節如今在世界范圍內的巨大影響力并為之感動。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近20個國家將春節定為法定節假日,舉辦春節民俗活動的國家和地區則達到近200個。-環球時報2025年1月27日第014版《中國春節何以成為“世界時刻”》(1)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說明保護文化遺產“北京中軸線”的意義。(10分)閱讀材料二,結合所學,分析中國春節習俗風靡世界的原因。(6分)33.(12分)大英博物館是歷史悠久、規模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漢斯.斯隆是享譽英國的收藏家,其藏品包括書籍、手稿、動植物標本,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文物。1751年,他立遺囑將私人收藏捐贈給國家,希望建立一座博物館,“或將不時歡迎-切具有相同參觀和瀏覽之渴望的人到訪參觀”“這渴望可以是,盡可能有用,或是努力滿足好奇求知之欲,或是增進所有人的學識和新知”。社會輿論認為建立博物館“有益于增進不列顛的榮耀”。1753年英國國會立法成立大英博物館,斯隆的收藏成為展品核心。后來以庫克船長為代表的探險家提供來自澳洲及更遠的世界的珍島,進一步豐富了館藏。759年,大英博物館正式向公眾免費開放,參觀者需要提前提出書面申請。門票一開始每天十張,后來增加到二十五張。大英博物館在19世紀的新獲藏品,反映了英國基于海上霸權獲致的日新月異的帝國勢力。英國在埃及擊敗法國后,將法國在埃及收集的文物作為戰利品運回英國,保存于大英博物館。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帕特農神廟的大理石雕刻來自英國人埃爾金在希臘進行的考古發掘,將這些藝術品偷運回英國的做法被認為是對希臘的公開破壞。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從圓明園中盜出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女史箴圖》。1810年,登記參觀制度被廢棄,結果訪客人數急劇上升。19世紀中期,大英博物館被批評“開放時間正好處于勞工和匠人最不方便的時間段”,因而增加了開放時間,以求更好地為公眾服務。20世紀大英博物館繼續“關注過去”,又在全球范圍收集大量當代藏品。70年代,圍繞是否收參觀費發生了爭論,“考慮博物館回報的時候應當優先考慮它給公眾帶來的教育紅利,的觀點占了上風,博物館堅持免費參觀。1972年埃及法老《圖坦卡蒙寶藏特展》吸引了160多萬人,這個驚人的數字在大英博物館的展覽史上無出其右;這批藏品在整個70年代都在蘇聯、美國、加拿大和德國的各大博物館巡展。此后大英博物館與各國博物館合作舉辦的《德國一個國家的記憶》《秦始皇:中國兵馬俑》展覽都獲得成功。博物館的受眾面也在-系列電臺節目,如《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中得到拓展。-摘編自【英】詹姆斯漢密爾頓《大英博物館:第一座公眾博物館的誕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解讀“大英博物館”的發展史。(要求:提取信息充分;總結和歸納準確、完整;解釋和分析邏輯清晰。)34.(12分)華工與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19世紀30年代末到50年代初,隨著美國兼并德克薩斯,與英國解決俄勒岡的邊界爭執,以及在加利福尼亞發現黃金后向太平洋沿岸地區的大量移民,一些國會議員開始思考如何使這些地區與其他地區一樣,成為美國聯邦永久不可分裂的一部分。建設橫貫北美大陸的太平洋鐵路的主張就在40年代被提了出來。1862年,美國總統林肯批準通過了第一個建設太平洋鐵路的法案。西段工程于1863年破土動工,它所經過的加利福尼亞州塞拉嶺和內華達州一帶,高山峻嶺綿亙,地形復雜,氣候條件惡劣,施工條件異常艱險。不少白人工人應聘后不久經受不了惡劣的條件而紛紛離去。管理層在加利福尼亞州雇用了首批來自中國南方的50名華工。此后,越來越多的華工加入到筑路大軍中。根據美國學者柯立芝所著《中國移民》一書的統計,太平洋中央鐵路在建設高潮時,中國勞工占到90%,約9000人。這條鐵路最艱險的路段,是由以中國人為主的工人修建的。1869年,第一條橫貫北美大陸的太平洋鐵路建成,美國大陸在經濟上真正連成一片,經濟發展開始進入狂飆時期。它預示著美國行將成為面向兩大洋的經濟大國,同時也充分顯示了中國移民對于美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加利福尼亞等美國西部地區的崛起所做出的歷史性貢獻。-摘編自黃安年《中央太平洋鐵路的建成與在美華工的貢獻》(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美國太平洋鐵路修建的背景。(4分)(2)以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的修建為例,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從經濟和文化的角度簡述赴美華工的歷史貢獻。(8分)北京市大峪中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歷史學科期中考試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A C A C B B C A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A A D B D A B A C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D D A A D D D D B A31.(1)“源遠流長”。如古代中醫藥學從西周出現分科,到清朝,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一直從未間斷。“診斷方法獨特”。如戰國的扁鵲已經用“望、聞、問、切”的四診法進行診斷。“重整理與總結”。中醫藥學著作眾多,如明代的《本草綱目》是總結千百年來中醫藥學的經驗著成的。古代中醫藥學理論、診療方法的不斷豐富與發展,治病、養生、防疫多效并舉,取得良好效果。(2)古代的中醫藥學的發展,有利于政府防疫工作的有效開展,穩定了社會基層治理。有利于人們治病祛疾、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保障了家庭穩定。古代中醫藥學被傳承與發展,鑄造了中華民族的醫學特色,豐富了中華傳統文化。32.(1)意義:①保護“北京中軸線”有助于保持中華文化的連續性,“北京中軸線”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北京中軸線”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對于都城建造格局的理想典范,體現了中國人對于“中”的追求,是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②“北京中軸線”中有許多具有代表性的皇家建筑與園林,其中故宮、天壇等本身就是世界文化遺產,是世界性的藝術瑰寶,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③保護“北京中軸線”有助于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中華文化以其獨特的內涵和特點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北京中軸線”就是其重要代表,體現了中國都城的規劃理念,具有歷史價值。④保護“北京中軸線”有利于文化的創新性。“北京中軸線”經歷了元、明、清三代,不同時期都對其加以繼承與創新,賦予其時代價值與意義,證明“北京中軸線”能為中華文化帶來不竭的創新動力。⑤保護“北京中軸線”有助于北京城市化發展。“北京中軸線”除了有經濟價值外,還能為北京城市發展提供很好的傳統文化元素,助力北京可持續發展。(2)原因:①從歷史角度來看,古往今來,有許多華人、華僑不斷移居世界各地,為世界帶去中華文化,也為春節的風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②從春節本身來看,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歷史悠久,在華人中有強大的影響力、凝聚力,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春節習俗本身也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著喜慶祥和、親情與團圓,體現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與企盼。春節習俗有強大的包容力,在與世界各民族交融中得到創新。③從現實需要來看,春節習俗也會為各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帶動旅游、購物,拉動內需。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中國在世界的外交影響力也進一步擴大,春節習俗中體現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如以文化人、與人為善等,也進一步被推廣,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政府所接受。33.參考示例:18世紀,大英博物館誕生,在面向公眾開放的前提下服務范圍有限。(背景:)新航路開辟后,各大洲物種傳入英國;英國的早期殖民擴張和掠奪提供了藏品;得益于收藏家的潛心收藏和胸懷,藏品來源于私人捐贈等;通過建立博物館提升民族自信心。19世紀以來,大英博物館獲得飛速發展,博物館服務公眾的職能有所增強。(背景:)工業革命后英國國力強盛,暴力掠取了大量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文化遺產;藏品主要來自殖民掠奪和考古發掘;隨著人們文化素養的提升,更多的人有興趣參觀博物館。20 世紀以來,大英博物館藏品更豐富,采用先進技術傳播知識,服務范圍擴展到世界。(背景:)隨著技術的發展和世界各地經濟文化聯系的進一步加強,使藏品可以通過電視等媒體向受眾傳播,各國博物館相互合作。大英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其發展過程折射了近代歐洲的社會轉型和人類文明交流帶來的文化傳播現象。34.(1)背景:工業革命后筑路潮流的影響;溝通東西部經濟交流的需要;加強對新拓展領土的控制,鞏固美國疆域安全的需要。(2)歷史貢獻:彌補了中央太平洋鐵路的勞動力不足,推動了太平洋鐵路完工,加快了美國的鐵路建設進程;使美國東西部連成一體,促進了美國西部的開發,為美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此外,華工表現出的艱苦耐勞精神、聰明才智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留在美國的華工保留并傳播中華文化,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