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陜西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模擬二歷史時間:60分鐘滿分:100分。第一部分(選擇題共50分)一、選擇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計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9世紀70年代,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已經通過革命戰爭或和平改革制定了憲法,設立了議會,確立了資本主義代議制,資產階級代議制的主要特征是()A.選舉和議會立法B.國家元首掌握行政權C.內閣對議會負責D.政府首腦對選民負責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兩極格局形成,兩極指的是()A.美國和蘇聯B.美國和日本C.美國和中國D.美國和英國3.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得以迅速發展的最主要原因是()A.南方土地大量開墾B.南方自然條件利于農業發展C.北方人口南遷,帶來生產技術和勞動力D.南方少數民族逐步與漢族交融4.中國工人階級以自己特有的組織性和斗爭的堅定性,在運動中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這場“運動”是()A.洋務運動B.義和團運動C.五四運動D.國民革命運動5.1882年埃及人民在亞歷山大港英勇抗擊外國侵略軍,他們所抗擊的是()A.法國侵略軍B.英國侵略軍C.英法聯軍D.奧斯曼帝國軍隊6.世界近代史上,后起之秀的英國很快走上殖民擴張之路,下列表述正確的是()A.18世紀初,英國到達印度開始殖民擴張B.英國在印度采取直接搶掠、侵占土地等手段掠奪財富C.19世紀末,英國侵占越南、柬埔寨和老撾D.19世紀末,英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得菲律賓7.新航路開辟以后,世界許多地區的植物種子被帶回歐洲,經培育改良成為歐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歐洲人也將歐洲的一些植物種子帶到殖民地進行培育生產,最終成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這說明新航路開辟()A.未給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擊和破壞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與融合C.帶來的物種交流助推新舊大陸發展D.促進新舊大陸經濟互補而共同發展8.在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中,最基本的前提是()A.工業革命深入發展,資本主義的弊端暴露B.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C.空想社會主義理論的產生與發展D.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9.“萬眾歡呼毛主席,馬列路線指航程,雄獅刀壩告大捷,工農踴躍當紅軍。英明領袖來掌舵,革命磅礴向前進,毛主席來掌舵,向前進。”這部分詩歌反映的史實是()A.四渡赤水河B.召開遵義會議C.飛奪瀘定橋D.甘肅會寧會師10.下面反映的是有關抗日戰爭勝利的漫畫,二者在創作上的共同理念是()A.中國共產黨是抗日勝利的中流砥柱B.正面戰場是抗戰的主要戰場C.全民族抗戰是勝利的根本保證D.世界援助是抗戰勝利的源泉11.1900年,慈禧太后出逃西安,侵略者們占領北京后實行分區管制,如內城北邊歸日本管轄,西北歸英美管轄,東邊歸沙俄管轄。導致這種局面出現的是()A.鴉片戰爭B.第二次鴉片戰爭C.甲午中日戰爭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2.燒毀柏林,吊死對方每個將領,并索要萊茵河畔的大片土地。提出這一強烈要求的應是參加巴黎和會的哪國代表()A.英國B.法國C.美國D.意大利第II卷(非選擇題共 40分)13.漢代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統治者是()A.漢高祖B.漢文帝C.漢景帝D.漢武帝14.新航路的開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性,西班牙經營的橫跨太平洋的貿易,主要在兩殖民地之間進行,這兩殖民地是()A.巴西和澳門B.菲律賓和墨西哥C.日本和印度D.馬尼拉和馬六甲15.16世紀,印第安人在給被征去礦山勞動的親人送行時,就預先為他們舉行送葬的儀式,據此可推知()A.資本原始積累的血腥性B.當時礦山勞動時間太長C.印第安人多被折磨致死D.本民族固有的風俗習慣16.17世紀末的英國國王開始被套上“緊箍”。這里的“緊箍”主要指()A.“光榮革命”的勝利B.《權利法案》的頒布C.君主立憲制的確立D.《王位繼承法》的頒布17.1994年世界對外直接投資流入總量中,流入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占40%,可是到1999年,這個比例卻下降為25%,這表明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展中國家()A.經濟獨立日益加強B.剩余資本大量存在C.經濟發展處于劣勢D.投資環境改善18.與以前所實行的賦稅制度相比,唐朝兩稅法的特點主要在于()A.減輕了農民的負擔B.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C.執行了新的征稅標準D.統一了極端混亂的稅制19.有學者認為:“在戰略上,遵義會議標志著一個新階段的開始。”他指的是()A.開始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B.確立了武裝奪取政權的總方針C.標志著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開始D.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20.恩格斯曾說道:“英法聯軍對華作戰,竟像只是為了俄國的利益。俄國乘機向中國攫奪面積等于英、德兩國的領土,同時還狡猾地出來充當衰弱的中國的保護者。”據此可知,這次“對華作戰”()A.使中國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B.第一次打開了中國的西南門戶C.使俄國獲得了巨大的侵略利益D.滿足了俄國對我國的領土要求第II卷(非選擇題共 40分)21.1952年,埃及贏得了真正獨立。1956年,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撤離蘇伊士運河區的國家是()A.俄國B.英國C.法國D.德國22.亞歷山大燈塔被稱作世界七大奇跡之一,這座城市作為地中海東岸的經濟中心輝煌一時,這說明()A.地中海沿岸經濟發達,文化繁榮B.亞歷山大帶給埃及人民繁榮昌盛C.亞歷山大東征加強了地區間的經濟文化交流D.古埃及文明燦爛輝煌,著稱于世23.孫承澤在《春明夢余錄》中說:“今天下自京師達四方,無慮皆用白銀......一切中外公私咸取給焉。”這一現象出現于()A.漢代B.唐代C.元朝D.明朝24.兩次鴉片戰爭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西方列強都把開放通商口岸作為主要內容。這反映了其發動戰爭的主要目的是()A.獲得永久居住權B.獲取巨額戰爭賠款C.要打開中國市場D.扭轉對華貿易逆差25.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從而打響了A.遼沈戰役B.淮海戰役C.平津戰役D.渡江戰役第二部分(非選擇題共50分)二、非選擇題(共3小題,計50分)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第 22條(一)凡殖民地及領土于此次戰爭之后不復屬于從前統治該地之各國,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于今世特別困難狀況之中,則應適用于下列之原則,即此等人民之福利及發展成為文明之神圣任務,此項任務之履行應載入本盟約。(二)實行此項原則之最妥善方法莫如將此種人民之保佐委諸資源上、經驗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擔此項任務而亦樂于接受之各先進國。-1919年《國際聯盟盟約》材料二按照凡爾賽條約,德國的一切殖民地都被它的這些敵手奪去了。土耳其、波斯和中國都淪為奴隸。結果是世界十分之七的人口陷于被奴役的地位。這些奴隸遍及全世界,受英國、法國和日本等一小撮國家的宰割。正因為如此,靠凡爾賽條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因為整個地球上受奴役的十分之七的人口已經忍無可忍,他們渴望有人發起斗爭來撼動這些國家。-列寧《在莫斯科省的縣、鄉、村執行委員會主席會議上的講話》(1920年10月15日)材料三吾國因擁有道義、政治、經濟及軍事各方面之力量,固自然負有領導國際社會之責任,且隨之亦有領導國際社會之機會。吾國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為和平與人道計,對于此種責任,不能畏縮,且在事實上亦未畏縮。-羅斯福(1944年)材料四戰后美國對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就是爭奪世界霸權,蘇聯是美國通往世界霸權道路上的“最主要障礙”,美國正積極擴充軍備,準備針對蘇聯的戰爭。-蘇聯駐美大使諾維科夫材料五從經濟學角度來說,現在美國已不再是唯一的世界第一流國家,已經不再是力量超群的世界強國,世界上也不再只有兩個超級大國......所以現在我們有三個力量中心-美國、西歐和日本。西歐和日本都是美國非常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朋友,是的。盟國,是的。但是他們正在與我們競爭,在經濟領導地位的問題上,他們在全世界同我們競爭非常激烈。-尼克松總統1971年在堪薩斯城假日旅館的講話(1)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實質并說明該體系不能長久的原因。(2)據材料三、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二戰后國際格局發生的變化。這一格局存續期間,國際關系的總體概況如何?(3)據材料五,指出從二戰后初期到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格局發生的變化。(4)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世界格局變化的根本原因。27.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人民眾志成城、砥礪奮進,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中國改革開放的大事年表(部分)時間 大事1978年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性進展,安徽鳳陽小崗村實行包干到戶1980年 中央決定建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1984年 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改革的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國家進一步開放大連、天津、上海、廣州等14個沿海城市1990年 開發開放上海浦東1992年 中共十四大召開,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對外開放向縱深推進,相繼開放重慶、武漢等沿江城市和昆明、烏魯木齊等內地省會1997年 中共十五大召開,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2)依據大事年表,概括中國改革開放歷程的特點。(3)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2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紙由中國俘虜傳到撒麻耳干(今中亞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大食將領)吉雅德·本薩利赫擒獲了這些戰俘,其中有紙匠,這些手工業從此發展起來。產品不僅可以供應本地的需要,而且成為撒麻耳干人外銷主要的貨物。-扎伊哈尼《道里郡國志》材料二:摩揭它,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屬國......貞觀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獻波羅樹;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詔揚州上諸蔗,拃沈如其劑,色味愈西域遠甚。-《新唐書》材料三:商務部綜合司司長儲士家日前對媒體透露,目前有167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我國簽訂了198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此外,我國還與44個國家建立雙邊投資合作工作組,與7個國家建立貿易暢通工作組,以推進與有關國家貿易投資的發展。(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現象?產生了什么影響?(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別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3)從上述三則材料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啟示?【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A C C B B B A B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B D B A B C C C C題號 21 22 23 24 25答案 B C D C D26.(1)實質: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體系。不能長久的原因:加劇了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加深戰勝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加劇了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2)變化:美蘇兩極格局取代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國際關系概況:全面冷戰,局部熱戰。(3)經濟格局的變化:由美國獨霸到美國、日本、西歐三足鼎立。(4)根本原因:各國發展的不平衡,力量對比發生變化。27.答案:(1)意義: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2)特點:改革先農村后城市;開放由沿海到內地;改革開放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3)成就: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28.答案:(1)現象:材料一反映了我國造紙術通過戰俘傳入大食。影響:中國先進生產技術的傳播,推動了相關各國的社會進步。(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從天竺學來了熬糖法;材料三反映了中國積極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密切合作。(3)經濟文化發達、國力強盛是對外友好交往的基礎;適合時代與實際的開放政策是重要條件;相互交流學習、取長補短、才能促進共同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