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安慶二中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一歷史試題(考試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第Ⅰ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回答第Ⅱ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第Ⅰ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 觀察如圖。據此可知( )A. 早期人類文明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B. 經濟發展水平影響文明程度C. 區域文明起源具有一定內在規律 D. 古代文明具有一脈相承特點2. 尼羅河的泛濫量和泛濫期都較為穩定,而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每年的泛濫量都不可預測。兩河流域的史詩《吉爾伽美什》透露出人們對來世模糊且悲觀的情緒,古埃及的文物卻折射出人們來世復活的理想。這說明( )A. 生產技術水平決定文明發展進程 B. 文藝作品真實再現文明發展狀況C. 農耕文明發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D. 自然地理環境影響人們思想觀念3. 中亞地區阿伊哈努姆遺址(約公元前4世紀末至公元前2世紀下半葉)出土了豐富的文物,包括希臘人物和神像雕塑、太陽神阿波羅神像的鎏金銀盤、大夏和印度古錢,甚至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手稿。據此推斷,該遺址是( )A. 迄今已知最早的城市遺址之一 B. 亞述帝國統一兩河流域的見證C. 亞歷山大遠征交流碰撞的產物 D. 古希臘人建立海外城邦的例證4. 下圖為古代希臘和埃及的雕塑。左邊的人物是公元前7-前6世紀的希臘雕塑,右邊的人物為古埃及公元前3千紀后期的雕像。兩者在發式、表情和站立姿勢等方面存在明顯的相似之處。據此可知( )①兩地文明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聯系 ②早期文明發展呈現獨立性和多元性③橫向文明間的相互交流 ④縱向文明間的傳承借鑒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5. 學者曾描述古代世界某一帝國:“在它的漫長歷史中……經歷了多次大起大落。它經歷過狄奧多西、巴西爾二世、科穆寧等明君的輝煌時代,也時常陷入軍閥割據、外族入侵的黑暗時代。它矗立在歐、亞、非三大洲的交叉路口,一千年來這里發生了一次又一次東西文明大碰撞。”“它成為連接古代希臘羅馬時代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之間的橋梁。”這一帝國是( )A. 波斯帝國 B. 亞歷山大帝國 C. 拜占庭帝國 D. 阿拉伯帝國6. 斯瓦希里文化大體形成于公元7、8世紀左右,它借助古代橫跨印度洋的亞非地區貿易力量的推動,由來自非洲大陸本土的黑人居民與來自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區的移民,在東非沿岸地區逐漸形成的一種混合型的“亞非文化”。斯瓦希里文化的形成說明( )A. 貿易是文化形成的決定因素B 非洲早期文明具有開放性C. 古代強大帝國主導文化內容D. 發達的交通推動人口流動7. 中世紀后期,西歐城市復蘇的標志之一是“修建城墻”。一“墻”之隔區分了墻內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墻內居民因特許權解除了在采邑制和莊園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關系,并可自由選擇其經濟活動的內容和方式。這一歷史現象( )A. 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間的關系 B. 概括了西歐封建莊園的特征C. 呈現了王權逐步加強趨勢 D. 說明了城市自治產生的前提8. 公元前6世紀,印度種姓制度引起人們強烈不滿,社會矛盾尖銳。在這種情況下創立的并對種姓制度造成一定程度沖擊的思想流派是( )A. 基督教 B. 伊斯蘭教 C. 道教 D. 佛教9. 有學者認為在葡萄牙、西班牙開辟新航路的時候,奧斯曼帝國還沒有擴張到阻斷東西方傳統商路的程度。但也有學者指出,奧斯曼帝國自1299年建立以來,經歷了幾個世紀的擴張,的確會對傳統東西方之間的陸路商貿路線構成威脅。材料表明( )A. 歷史的真相因為久遠難以查明 B. 歷史結論必須得到考古證實C. 新航路開辟與奧斯曼帝國無關 D. 歷史解釋應進行多角度分析10. 有學者認為,15世紀至17世紀的歐洲海外擴張,首先意味著這場巨大的空間革命,同時意味著全球經濟、政治及文化國際權力的中心已從伊斯蘭世界移向基督教世界。這表明,新航路開辟后世界格局的變化是( )A. 由孤立分散到世界聯合B. 由文明的多元化到以歐洲為中心C. 由保守沉悶到開明開放D. 由東方主導世界到以歐洲為中心11. 下表是英國歷史上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變化情況(注:價格指數變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貨膨脹或緊縮的情況),表格顯示的這一變化給歐洲帶來的影響是年份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價格指數 100 167 270 370 400 515 685A. 封建領主經濟地位上升 B. 商業資產階級實力下降C. 貿易中心逐漸轉移 D. 資本主義加速發展12. “牛頓的發現,給人類帶來從未有過的自信。曾經匍匐在上帝腳下的人類,終于大膽地抬起頭來,開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這主要說明牛頓的發現A. 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B. 使人類徹底擺脫了神學的影響C. 促進了人類的思想解放D. 使人類開始關注現實世界13. 路德教派將世俗政權看作是上帝所賜,宣稱世俗國家并不依附于天主教會,因而德意志"各地諸侯對新教均表示歡迎,他們接受新教即無異于使他們在其領域內變成精神上及塵世上之雙重領袖"。這說明路德教派的主張( )A. 奠定了反封建專制的理論基礎 B. 客觀上推動了德意志民族國家的興起C. 標志著歐洲啟蒙運動的開始 D. 降低了新興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的地位14. 它既不以宗教為外衣,也不以狹隘的民族意識為指導思想,而是在啟蒙運動直接推動下,強烈要求建立起合乎資產階級理性、正義、自由、平等王國的革命。這場革命中A. 頒布了《權利法案》 B. 發表了《獨立宣言》C. 德、意實現統一 D. 攻占了巴士底獄15. 19 世紀中期,全球爆發了一系列影響世界發展進程的重大歷史事件,如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內戰、意大利和德意志實現統一以及日本的明治維新等。這些重大事件反映出當時歷史發展趨勢是( )A. 奴隸制在全球范圍徹底廢除B.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C. 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初步確立D. 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繼續擴展16. 18世紀后期英國機器費用昂貴,工廠主想方設法讓工人盡可能多干活。原來在工作中習以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戲等行為一概被禁止。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 物價上漲制約了工業革命發展 B. 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加重C. 蒸汽時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惡化 D. 機器出現使工業結構發生根本變革第Ⅱ卷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金字塔是古埃及國王的墳墓,起源于馬斯塔巴墓,最初只有一層。為了體現君主集立行政、司法權于一身的權威,后來層層疊加,逐層向上縮小,形成了階梯狀金字塔,開創真正金字塔建筑之路。金字塔凝聚了古埃及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體現了他們在天文學和幾何學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古埃及人對太陽神拉高度崇拜,他們認為巍峨高聳的金字塔每天可以接收來自太陽的第一束光芒,因此規模浩大的金字塔也是對太陽神崇拜的產物。——摘編自王海利《埃及通史》材料二 1248年,科隆大主教決定重建科隆大教堂。這一工程規模浩大,為此畫出的羊皮圖紙,疊在一起就有四公尺高。1517年,馬丁·路德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爆發,科隆大教堂建設資金中斷,工程就此停工。300年后,在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的鼎力贊助下,科隆大教堂得以按照原來的設計圖復工。1880年,高達157.3米的大教堂終于完工,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是中世紀哥特式藝術風格的完美呈現。——摘編自陳文捷《凡世的榮光——璀璨的中世紀建筑》材料三 城市工商業的發展需要實用的社會知識,需要掌握讀寫算基本能力,需要進行行業技巧訓練,還需要大量為工商業服務的管理者、律師、醫生、教師等專業人員。隨著知識分子隊伍的壯大和集聚,在西歐某些城市學校和教會學校的基礎上,以世俗教育為主要目標,專門研究高深學問的大學產生了。——摘編自陳紅《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教材分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埃及金字塔得以修建的有利條件。(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科隆大教堂重建過程的特點。(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概括中世紀西歐大學產生的條件并分析其作用。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6世紀的波斯帝國,從東部邊陲到西南邊境的廣袤地區都被不同的道路以及分布在沿途的驛站所連接,其中最著名的是從小亞細亞的以弗所到帝國行政中心蘇薩的“御道”,它全長2400多千米,設施完善,每隔25千米左右設一驛站,驛站備有馬匹并提供基本的補給。據現代學者估計,利用信使和專門挑選的快馬傳遞信件,依靠波斯帝國的中繼系統可以在12天內橫跨超過2500公里的距離,帝國會定期派巡查員檢查并維護道路與驛站,所有執行公務的人員在各級道路往來通行時,都需持有國王或地方總督簽發的旅行許可文件。——摘編自李智《從蘇美爾到波斯:古代西亞驛路體系的發展與特點》材料二 羅馬帝國時期,為了更便捷地獲取情報和使命令快速下達,羅馬帝國在其廣闊的統轄地區到處設立驛站,依靠一站接一站的辦法,沿著羅馬大道一天跑上100英里也沒有問題。驛站的管理者主要是由市鎮議會任命的包稅人,驛站周圍居住的居民負責驛站的維修,道路沿線的城鎮為信使提供食品和馬匹,驛站主要服務于公務來往,只有拿到皇帝或級別較高的官員頒發的通行證后,才可使用驛站的服務,并按公示固定付費,對違規使用通行證的人,按照法律進行嚴厲的懲罰。——摘編自葛臻明、牛秋實《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交通及社會比較研究》(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波斯帝國與羅馬帝國驛站建設共同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代世界的大國修建大通道的原因并簡析意義。19. 【人類歷史的發展】材料一 博同學參加了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小組,它們展開相關的理論學習與史料搜集工作,形成了如下筆記觀點 人類歷史發展為世界歷史,經歷了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兩個方面的漫長過程。縱向發展是指人類物質生產史上不同生產方式的演變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會形態的更迭……橫向發展是指歷史由各地區間的相互閉塞到逐步開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聯系密切,終于發展成為整體的世界歷史這一客觀過程。縱橫兩方面發展的共同基礎和最終推動力量是物質生產的進步。 ——摘編自《吳于廑學術論著自選集》線索綱要 (部分) 1、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 2、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 3、中古時期的歐洲、亞洲、美洲 4、全球航路的開辟 5、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 6、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 7、資產積極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與拓展 ……通過研讀,有的同學看到了歷史的縱向發展,有的同學看到了歷史的橫向發展,有的同學看到了二者間的復雜關系,請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主題,任選角度,自擬論題,并運用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20.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未經議會同意,國王無權廢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執行;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征稅;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也不能在和平期間維持常備軍。——《權利法案》材料二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掌握立法權.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軍隊總司令,掌握國家的行政大權: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權,對法律擁有最高司法解釋權。——美國1787年憲法材料三第二條帝國依據本憲法規定在聯邦領土內行使立法權,帝國法律應高于各邦法律……第十二條聯邦議會與帝國議會的召集、開會、延會、閉會之權屬于皇帝……第十八條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們宣誓效忠帝國……第六十一條在本憲法公布之后,在全帝國內,應立刻全部采行普魯士的軍事立法……——《德意志帝國憲法》(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說明英國確立什么政體,此政體有什么特點?(2)根據材料二、三和所學知識,概括美國憲法所體現的原則和德國代議制的特點。(3)結合以上材料分析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中的作用。安慶二中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一歷史試題(考試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第Ⅰ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回答第Ⅱ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第Ⅰ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題答案】【答案】C【2題答案】【答案】D【3題答案】【答案】C【4題答案】【答案】B【5題答案】【答案】C【6題答案】【答案】B【7題答案】【答案】D【8題答案】【答案】D【9題答案】【答案】D【10題答案】【答案】B【11題答案】【答案】D【12題答案】【答案】C【13題答案】【答案】B【14題答案】【答案】D【15題答案】【答案】D【16題答案】【答案】B第Ⅱ卷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題答案】【答案】(1)有利條件:古埃及建立君主專制制度;古埃及人民的天文學和幾何學的技術進步;古埃及人民對太陽神的崇拜。 (2)特點:工程浩大;重建過程歷經波折,歷史時間長;受到了皇室的支持。(3)條件:城市工商業的發展;王權的不斷強化;城市學校和教會學校的奠基;市民階層的發展壯大;城市的興起和自治運動。作用:促進了思想解放;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培養了實用型人才。【18題答案】【答案】(1)共同特點: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驛站體系,服務于官方,注重驛站的維護和管理,制定了嚴格的使用規定,以及重視道路的修繕。(2)原因: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疆域,并促進經濟文化交流。意義:加強了政治、經濟和文化之間的聯系,促進了國家的發展;同時也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提高了行政效率,保障了國家安全;促進了區域間商品流通和人員往來,從而有助于形成統一的市場和文化認同;對后世的交通規劃和國家治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題答案】【答案】示例:論題:人類歷史是一部縱向發展的歷史。論述: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生產方式的不斷完善,推動了人類歷史不同社會形態的更迭。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類主要依靠采集和漁獵,沒有階級。農業和畜牧業產生后,社會分工和社會結構日益復雜,人類進入奴隸社會,如古羅馬、古希臘,夏、商、西周等。隨著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引發階級關系變化,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向封建社會過渡,并在秦朝確立,表現為專制中央集權制度。而西歐則隨著自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動蕩,逐漸進入封建社會,以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為基本特征。伴隨工商業的發展,西歐出現資本主義萌芽,資產階級壯大并發動資產階級革命,逐漸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使人類歷史發展進入新階段。綜上,社會生產力總體上不斷發展進步,推動人類社會逐步從低級走向高級,反映了人類歷史的縱向發展。其他論題緊扣主題,言之有理都可以。參考角度1:人類歷史是一部橫向發展歷史。在資本主義之前的各個階段,即使農耕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生產也沒有超出自然經濟的范圍,文明相對隔絕發展;到15、16世紀,資本主義在西歐萌芽,新航路開辟,結束了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各地文明開始會和交融,日益連成一個整體。可見,人類歷史是一部橫向發展的歷史。參考角度2:歷史的橫向發展促進了縱向發展。16、17世紀西歐國家的海上商業擴張和殖民活動,客觀上推動了世界市場迅速拓展,世界各地區間交往進一步密切。而這種進一步密切,為西歐國家提供了資本原始積累,帶來了廣闊的海外市場,促進了西歐國家的生產方式變革和社會轉型。可見歷史的橫向發展會促進縱向發展。參考角度3:人類歷史的縱向發展推動橫向發展。古代,由于地理隔閡和生產力技術落后,四大文明之間相對隔絕發展。隨著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漢朝國力強大,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開通,使得東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逐漸增多。中世紀后期,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和航海技術的進步,地理障礙逐漸被克服,迪亞士、哥倫布等開辟新航路,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使人類歷史開始由分散、孤立走向整體。可見,人類的縱向發展推動橫向發展。參考角度4:人類歷史是縱向與橫向發展的結合,它們的共同推動力量是生產力的發展。……【20題答案】【答案】20.政體:君主立憲。特點:議會權力至上,君主統而不治。21.原則:分權與制衡(或三權分立)、人民主權、民主原則。 特點:中央擁有較大權力;君主專制色彩濃厚,保留了普魯士軍國主義傳統。22.作用:否定了專制制度,保證了資產階級的民主利益,對于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調整資產階級內部關系,有效防止封建勢力復辟。有助于推動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和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