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高考二輪提升練: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產論”和“輕徭薄賦”,墨家的“節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論,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現表明()A. 民本思想成為社會主流思想 B. 統治者注重對私產的保護C. 生產關系領域發生了變革 D. 社會階級矛盾得到有效緩和2.中山國是北方狄族建立的國家,據中山王方壺銘文記載,(公元前315年)相邦司馬綢“親率三軍之眾,以征不義之邦(燕)”。這場打著為燕平亂旗號的戰爭,取勝后受到諸侯祝賀和周天子冊賞。這說明( )A. 軍功爵制適應形勢需要 B. 諸侯爭霸斗爭逐漸加劇C. 中原政治倫理得到傳播 D. 宗法制度開始受到破壞3.據文獻記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以選賢良明于國家之大體、通于人事之終始,及能直言極諫者……著之于篇,朕親覽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五月,武帝招賢良曰:“賢良明于古今王事之體,受策察問,咸以書對,著之于篇,朕親覽焉。”這表明,西漢統治者( )A. 加強儒學獨尊地位的政策未改變 B. 認識到人才對國家治理的重要性C. 重視發揮文學對社會教化的功用 D. 極力牽制丞相的權力以加強皇權4.《后漢書》中出現了許多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兩千石”“家世兩千石”的話語,這在關于西漢歷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現的。東漢時期的這一現象反映了( )A. 中央和地方存在著尖銳的矛盾 B. 東漢豪強勢力發展迅速C. 儒家思想在東漢地位顯著提升 D. 血緣宗族力量制約了專制皇權5.彩陶是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一種繪有黑色、紅色裝飾花紋的陶器,圖1所示為出土彩陶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分布圖。對此解讀合理的是,新石器時代( )A. 彩陶成為重要的陪葬品 B. 先民的審美傾向一致C. 各地文化因素匯聚中原 D. 文化呈現跨區域發展6.對中國古人類遺址的考古發掘表明,陶器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早期;豬、狗和黃牛、水牛、山羊、綿羊、雞等動物的馴化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基本完成。這表明當時社會( )A. 畜牧業、手工業與農業分離 B. 人類已經進入定居生活狀態C. 產品相對剩余并出現私有制 D. 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萌芽7.西漢前期,釀酒業發展。“通邑大都,酤一歲千釀……此亦比千乘之家。”天漢三年,漢武帝將酒的釀造和販賣收歸國營,稱作“榷酤”。(榷酤:漢朝以后,歷代政府所實施的酒類專賣制度。)縣官自酤榷賣酒,小民不復得酤也。結合所學判斷,西漢的酒類專賣制度()①削弱了富商大賈經濟實力②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③提高了國家的糧食產量④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8.宋代程顥、程頤兄弟所著的《二程外書》中記載:“立宗必有奪宗(變非大宗為大宗)法。如卑幼為大臣,以今之法,自合立廟,不可使從宗子(族長)以祭。”這反映了( )A. 血緣宗法觀念的強化 B. 地方治理脫節國家管理C. 皇權向基層宗法滲透 D. 宗族內部權力分配調整9.春秋時期孔子反對鄭國浮華奢靡的通俗音樂,推崇莊重典雅、符合禮制的廟堂音樂。孔子曾說聽到舜時的韶樂,“三月不知肉味”。他主張“樂與政通”,君子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以上關于音樂的主張()①閃耀著以民為本的思想光輝 ②強調發揮音樂的社會教化功能③體現中華文化和為貴的理念 ④提倡音樂表達應符合倫理規范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10.公元前546年,宋國倡議“兵”,十四國會盟于宋都商丘,規定“晉、楚之從,交相見也”。晉、楚達成協議后,雙方四十年沒有發生沖突。彌兵會盟()A. 有助于中原地區穩定 B. 確立了宋的霸主地位C. 根植于宗法制的傳統 D. 奠定了大一統的基礎11.春秋時期向君主諫諍之人還大多限于百官:諫官、工匠、樂師、近臣、卿大夫等,見于史籍中的平民直接向君主進諫也只限于曹劌論戰一例。到了戰國時期,只要有才能之人,都可以直接對君主進諫,于是士層極為活躍。這一變化說明當時( )A. 傳統政治秩序遭到破壞 B. 士社會地位的提高C. 君主專制制度逐漸形成 D. 先秦儒家思想的影響12.《高麗史》載:顯宗十年(1019年),“宋福州虞喧等百余人來獻香藥”。所謂“獻”,實為將藥物賣給官方。宋朝趙汝適《諸蕃志》載:占城(越南南部)“番商興販,用川芎、綠礬等交易”,而阇婆(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因“胡椒萃聚,采椒人多患頭痛,餌川芎可愈”。該材料反映了宋朝()A. 海上絲綢之路推動了醫藥貿易的發展 B. 海外貿易的商稅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C. 中外交流中朝貢貿易體系的最終確立 D. 中醫藥學理論深刻影響東南亞社會發展13.《新唐書》記載:“唐都長安……故常轉漕東南之粟。高祖、太宗之時,用物有節而易贍,水陸漕運,歲不過二十萬石,故漕事簡。……(開元)二十一年……凡三歲,漕七百萬石。”這反映了唐朝( )A. 創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 B. 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狀況.C. 秉持了“與民休息”的治國理念 D. 國家出現外重內輕的局面14.下表展示了中國從漢朝到清朝各朝代的郡(府)、州、縣的數量統計。通過觀察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以下說法()漢至清郡(府)、州、縣數漢 隋 唐 宋 元 明 清郡(府) 103 190 30 33 140 309州 360 254 359 193 205縣 1314 1255 1557 1234 1127 1138 1353注:據《漢書》《舊唐書》《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統計。①自秦迄清,縣是最具有穩定性的地方基層單位②州作為行政區域的劃分名稱,在唐代首次出現③最高層級的行政區由監察區、軍區等轉變而來④縣級以上政區,數量越劃越多,轄區越劃越小A. ① B. ①② C. ①③ D. ①④15.考古發現,良渚古城周邊的塘山長堤堤壩建筑材料主要取自附近山體的黃土和石塊。在石料開采地發現了大量的開采痕跡和廢棄石料,在物資管理上,古城內有一些大型的倉儲遺跡,這些倉儲可能用于儲存建設水利工程所需的糧食和工具等物資。這體現良渚早期國家( )A. 具備了較高的資源調配與管理能力 B. 掌握了先進的工程規劃與設計技術C. 依賴于強制手段完成工程建設任務 D. 構建起完備工程物資儲備保障體系16.如圖為西漢時期關中地區水利工程分布圖。這些工程在當時發揮的主要作用是( )A. 構建京畿區的軍事防衛圈 B. 保障政治中心物資供應C. 加強關中各地的經濟交流 D. 利用黃河資源灌溉農田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40分。17.地理志與檔案材料一 《漢書·地理志》是我國第一部全國性地理著作。第一部分轉錄《尚書·禹貢》和《周禮·職方》的全文,并簡述了歷代疆域沿革。第二部分以郡為綱,以縣為目,記述了公元2年西漢版圖內103個郡(國)的政區建置,并在郡(國)縣(道、邑、侯國)條下記載了戶口、山川水澤、水利設施、聚落、災害、名勝、古跡、地方特產、石礦及其管理機構。第三部分分別論述全國12個區域的興衰與經濟地理,以及有關域外的記述。此體例為后世所沿用。——摘自《對<漢書·地理志>的幾點認識》材料二 內閣大庫檔案指貯存在內閣大庫中的檔案文獻,內容涉及“歷朝政府所奉之硃諭,臣工繳進之敕諭、批折、黃本、題本、奏本,外藩屬國之表章,歷科殿試之大卷”。 如圖所示,內閣大庫由文淵閣和藏書樓改建而成,包括紅本庫和實錄庫等兩座庫房。紅本為京內外官員匯報經辦政務之題本,因經皇帝批閱或代皇帝以朱筆批示,故名為紅本。其中的清代內閣秘本檔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摘編自《中國典籍博物館》 內閣大庫位置示意圖(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簡述《漢書·地理志》反映的時代特征以及此書的寫作意義。(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為內閣大庫檔案撰寫一份解說詞。18.三省制材料一 尚書即掌管天子文書的官員。秦代就有尚書之職,但“天下之事,皆決丞相府”,尚書“掌通章奏而已”。西漢晚期的尚書,由于權力向中朝的轉移而事務日益繁多,但其主要職責依然是上轉下達、傳遞文書,在政治決策中并不起決定作用,僅僅是對政治決策有所影響而已。光武帝鑒于前朝教訓,“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所謂“臺閣”,即尚書臺。“及光武親總吏職,天下事皆上尚書,與人主參決,乃下三府,尚書令為端揆之官。”從三國曹魏起,尚書臺正式獨立,改稱尚書省,仍沿兩漢之舊,掌管文書,同時成為國家的最高行政機關。材料二 下圖為《貞觀十五年封臨川郡公主詔書刻石》拓本內容節選(現收藏于昭陵博物館)。(注:主爵指主爵司,是吏部專掌封爵事務的機構。)(1)根據材料一,對尚書省的形成進行簡要說明。(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對唐朝中樞權力機構的運行進行分析。三、開放性試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12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料一:古史相傳,黃帝部落為了擴充軍隊,篩選有能力的人,黃帝就讓他們爭奪一個圓球,蹴鞠因此而誕生。史料二:在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遺址中,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大量磨制得非常光滑的石球。石球最早是狩獵工具,原始社會后期出現了用腳踢的石球及鏤空的石球。材料二:一般認為,現代足球出現于英國。1863年倫敦多家俱樂部和學院代表們召開會議,統一了足球規則并創立了足球組織——英格蘭足球協會。此后,越來越多的男性群體特別是工人階層開始關注足球。同時,城市交通的改善也使得足球比賽可以在本地以外進行,尤其是隨著蒸汽火車的出現,這項運動可以更為容易地推廣和普及。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是英國與拉美在經濟上聯系最為緊密的時期。拉丁美洲各國接觸足球運動的機會很多,發展也很快。19世紀末的東亞、西亞、非洲都接觸并發展了足球運動。在埃及,在英式學校接受教育的西化精英是足球運動的先行者。從中國的角度來看,足球的最初傳播者除了英國、德國、美國的傳教士和移民,還有歸國的華僑。而足球能有初步發展,則離不開各新式學校的主動引進和倡導。——摘編自馬志剛《英國體育文化研究》等(1) 根據材料一的兩則史料探究蹴鞠的歷史,指出其史料價值,并做出合理推斷。(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足球的發展歷史提煉一個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C.依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私田的開墾越來越多,民眾力量的顯現產生了富民思想,故C項正確。A.春秋戰國時期并沒有特定的社會意識形態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會主流思想這個高度,A項排除。B.題干不能體現統治者對私產的保護,B項排除。D.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社會矛盾尖銳而不是緩和,D項排除。2.【答案】C【解析】分析題目:中山國作為北方狄族政權,以“征不義之邦”(燕)的名義作戰,獲勝后獲諸侯祝賀與周天子冊賞,這一行為體現了對中原政治倫理(“平亂”“征不義”)的運用與認同,C正確;材料未提及按軍功授爵的制度,排除A;戰爭以“平亂”為旗號,且結果是受認可,而非突出爭霸斗爭的激烈,排除B;材料未涉及宗法制度(如血緣繼承等),排除D。故選:C。3.【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概括可知,從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無論是文帝還是武帝,他們都高度重視賢良人才,并親自覽閱他們的建議,說明人才在國家治理中的關鍵作用,B項正確;文獻強調人才的重要性,漢文帝時治國指導思想是黃老之學,漢武帝時儒學才確立獨尊地位,排除A項;文獻主要關注的是賢良之才對于國家治理的重要性,而非文學本身的教化作用,排除C項;文獻記載強調西漢統治者對人才的重視和選拔賢良的重要性,完全沒有提及牽制丞相權力或加強皇權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B。4.【答案】B【解析】“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兩千石”、“家世兩千石”實際上反映的都是地方豪強勢力的壯大,故B項正確。題干中的現象并不能反映出東漢時期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尖銳,排除A項。儒家思想在東漢地位顯著提升從題干中看不出來,排除C項。題干看不出對皇權的制約,排除D項。5.【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彩陶分布在黃河流域(如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馬家窯文化等)和長江流域(如大溪文化等)等不同區域,這表明在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并未局限于某一特定區域,而是在多個不同區域都有發展,體現了文化呈現跨區域發展的特點,D項正確;材料中未提及彩陶作為重要陪葬品的信息,無法得出“彩陶成為重要的陪葬品”的結論,排除A項;根據圖示可知,不同文化遺址的彩陶樣式存在差異,這說明不同地區的先民在審美方面存在差異,排除B項;該圖只是展示了不同地區出土彩陶的文化遺址分布,沒有體現出各地文化因素向中原匯聚,排除C項。故選:D。6.【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概括可知:陶器是應用與日常生活之中的器具,動物的馴養是指動物圈養的一種方式,這說明此時的人們已經穩定的生活在一定區域之內,人類已經進入定居生活狀態,B正確;材料未涉及手工業與農業的發展狀態,不能得出畜牧業、手工業與農業分離,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此時的產品的生產是否有剩余,不能得出產品相對剩余并出現私有制,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此時的農業生產模式,且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萌芽出現在春秋時期,排除D項。故選:B。7.【答案】D【解析】本題是組合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時期(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時期為打擊富商大賈,實行酒類專賣制度,將酒的釀造和販賣收歸國營,削弱了富商大賈經濟實力,①正確;酒類專賣制度是政府加強對經濟控制的措施,有利于增加政府財政收入,②正確;酒類專賣制度是指的實行酒的統一生產和統一銷售,與糧食產量的增加與否無關,③錯誤;酒類專賣制度是政府加強對經濟控制的措施,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④正確。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8.【答案】D【解析】A.材料體現的是對傳統宗法關系的改變,并非強化血緣宗法觀念。傳統宗法強調大宗小宗的固定關系,而這里說可以“奪宗”,打破了這種固定性,排除;B.題干材料主要圍繞宗族內部的宗法關系變化展開,未涉及地方治理與國家管理的關系,排除;C.材料中沒有任何信息表明皇權向基層宗法滲透,主要討論的是宗族內部因成員地位變化(如卑幼成為大臣)而產生的宗法關系調整,排除;D.材料提到“立宗必有奪宗(變非大宗為大宗)法”,意思是在確立宗族宗主的時候存在改變原本大宗小宗關系的法則。還說“如卑幼為大臣,以今之法,自合立廟,不可使從(從屬于)宗子(族長)以祭”,即如果家族中地位低幼的人成為大臣,按照當時的規定,他自己就應該獨立立廟祭祀,不能再從屬于宗族的宗子(族長)進行祭祀。材料中“奪宗”以及卑幼為大臣可獨立立廟祭祀等內容,反映了宗族內部原本基于血緣輩分確定的權力分配(大宗主導祭祀等權力)發生了調整,地位低幼但有較高政治地位(成為大臣)的人在宗族祭祀等權力方面有了新的變化,正確。故選:D。9.【答案】C【解析】春秋時期孔子反對鄭國浮華奢靡的通俗音樂,推崇莊重典雅、符合禮制的廟堂音樂。孔子曾說聽到舜時的韶樂,“三月不知肉味”。他主張“樂與政通”,君子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以上關于音樂的主張強調發揮音樂的社會教化功能,提倡音樂表達應符合倫理規范。故選:C。10.【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原因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546年(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本次會盟結束了晉楚間長期的戰爭,帶來中原地區較長時間的和平,有助于中原地區穩定,A項正確;據材料,宋國只是倡議,促進晉國和楚國達成協議,并沒有確立宋的霸主地位,排除B項;據材料“公元前546年”可知是春秋時期,宗法制在走向瓦解,而且宗法制主要內容是血緣和嫡長子繼承制,這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結合所學可知,根據分封制規定,能會盟諸侯的只有周天子,而材料中沒有看到周天子參加,而是由宋國主持召開,說明周王室衰微,地方諸侯勢力膨脹,直到秦朝統一,中國長期處于春秋戰國分裂割據的時期,排除D項。故選A項。11.【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春秋時期,平民很少能進諫,到戰國時,只要有才能的人就能進諫。說明了階層流動加速,原有的等級秩序遭到破壞,A項正確;士社會地位的提高只是變化的表現,而非本質,排除B項;君主專制制度是指君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獨攬國家大權。材料描述了士人地位的變化,沒有提及君主專制制度的形成,排除C項;先秦儒家思想主張仁政、禮治,材料沒有提到先秦儒家思想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12.【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在宋代的海外貿易中,關于中藥買賣的記載較多,結合所學,宋代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阻撓使路上絲綢之路的地位下降,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性上升,福州在宋代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印度尼西亞、越南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國家,所以海上絲綢之路推動了醫藥貿易的發展,A項正確;結合所學,宋元時期,外貿稅收成為宋元兩朝國庫的重要財源,但材料僅體現了海外貿易中有中藥買賣,沒有體現海外貿易繁榮、稅收額高的信息,排除B項;朝貢貿易制度是指中國古代與周邊國家之間的貿易形式,始于漢朝,宋代時更趨發達,強調禮儀性質,以尊重天朝的主權和文明為主旨,材料體現的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的正常商業貿易,排除C項;材料強調中國購買海外國家的中藥材,沒有體現海外國家使用中醫藥學理論治病,排除D項。故選A項。13.【答案】B【解析】A.材料涉及漕運,不涉及海運,排除;B.根據“唐都長安……故常轉漕東南之粟。高祖、太宗之時,用物有節而易贍,水陸漕運,歲不過二十萬石,故漕事簡。……(開元)二十一年……凡三歲,漕七百萬石”等信息可知,材料漕運轉運的是東南地區的糧食,北方都城依賴東南的糧食,體現了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狀況,正確;C.西漢初期秉承“與民休息”的理念,排除;D.宋朝出現內重外輕的局面,排除。故選:B。14.【答案】A【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古代中國。表格中“縣”的數量從漢至清始終保持在1000余個,波動幅度極小,且縣作為基層行政單位自秦朝郡縣制確立后,名稱與職能基本未變,①正確;州作為行政區劃名稱始于東漢,唐代僅延續而非首創,②錯誤;漢代的州初為監察區,唐代的道由軍事區轉為行政區,但并非所有朝代最高層級政區均源于此,③錯誤;郡(府)數量從漢103增至清309,但元朝府數僅30,且州的數量在唐后波動下降,整體趨勢并非持續增加;此外,“縣級以上政區”包含多層,表格數據無法全面反映,④錯誤。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15.【答案】A【解析】材料中提到良渚古城周邊堤壩建筑材料取自附近山體,且在古城內有大型倉儲遺跡用于儲存建設水利工程所需物資,這表明當時在資源獲取和調配以及物資管理方面有一定的組織和規劃能力,體現了較高的資源調配與管理能力,故A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建筑材料的來源和物資的儲存,沒有涉及工程規劃與設計技術的相關內容,故B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提到強制手段完成工程建設任務的相關信息,屬于無中生有,故C項錯誤;“完備”表述過于絕對,材料僅表明有倉儲用于儲存物資,但不能就此說明構建起了完備的工程物資儲備保障體系,故D項錯誤。故選:A。16.【答案】B【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西漢時期關中地區的水利工程以長安為中心溝通關中各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水利工程有利于將關中地區的糧食運往都城,進而保障政治中心的物資供應,B項正確;材料中的水利工程主要涉及農業和漕運,與軍事防衛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這些水利工程客觀上加強了關中的經濟交流,但這不是主要作用,排除C項;據材料圖片可知,關中地區的水利工程以涇水、杜水、豐水、洛水等為主,并沒有充分利用黃河資源,排除D項。故選:B。17.【答案】(1)時代特征:政治上,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社會治理能力加強。經濟上,獎勵農桑,發展手工業,興建水利工程,形成一些區域經濟特色。民族與外交上,開通絲綢之路,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和國家之間的交往增多。意義:為國家治理提供參考,為后世地理志寫作提供范本。(2)示例:貯存在內閣大庫中的檔案文獻被稱為內閣大庫檔案。明朝時內閣是輔助皇帝政務的中樞機構,清朝時處理一般公文,各地的政令文書通過龐大的流轉體系上傳下達,成為皇帝實行統治的重要工具。為了收藏這些涉及國家治理和對外關系等諸多內容的檔案,政府改建了文淵閣和藏書樓。這些檔案是明清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時為政府施政發揮了參考作用,保留至今成為研究明清史的檔案史料。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18.【答案】(1)秦代尚書掌管天子文書,職責是掌通章奏;西漢晚期尚書事務增多,但仍主要負責傳遞文書,影響決策;光武帝時,天下事皆上尚書,尚書參與決策;三國曹魏起,尚書臺正式獨立,改稱尚書省,成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2)唐朝實行三省制,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如材料中封臨川郡公主詔書由中書省官員起草;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對中書省起草的詔書進行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詔令,將詔書交付相關部門執行,如主爵司負責封爵事務。三省相互牽制、分工明確,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時加強了皇權。19.【答案】【小題1】史料一是神話傳說,屬于二手文獻史料,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蹴鞠起源的歷史情況,但不能當作信史來對待,需仔細辨別。史料二是文物史料,屬于一手實物史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說明在原始社會末期的黃河流域已經出現了用腳踢的石球。為研究蹴鞠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參考。黃帝部落活動的區域與考古發掘的黃河流域基本一致,文獻史料與實物史料可以互相印證,可以推斷蹴鞠起源于古代中國。【小題2】評分參考: ①擬定論題,與足球的歷史與傳播相關。②緊扣材料,圍繞擬定論題展開,表述清楚,邏輯嚴謹。③提供兩個或以上與論題相關的史實,這些史實要與足球歷史與傳播相關,可結合早期殖民擴張、世界市場的發展、工業革命、經濟全球化、等重大歷史事實展開合理的論述。此外,結合其他與足球的歷史與傳播的相關事實也可給分。論題:工業革命推動了足球的傳播。闡述:隨著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工業革命的開展、文藝復興運動和啟蒙思想的傳播。英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工業革命創造的巨大財富,為足球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工業革命后城市化進程加快帶來城市人口的增加,為了滿足工人階級、市民階級的精神文化需求,足球得到進一步發展。蒸汽火車輪船等交通工具的改進,進一步推動了足球的外傳。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世界各地的交通和通訊水平得到極大改善,西方的先進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英國殖民者和移民將足球傳播到美洲、亞洲和非洲等地區。世界上的主要國家在20世紀初都接受了足球運動,足球發展成全球性體育運動。由此可見,足球運動全球化的過程,并不是簡單的文化單向輸出,其中也充滿了不同主體間的互動和交流。第12頁,共1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