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校聯體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聯考生物學試題(掃描版有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校聯體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聯考生物學試題(掃描版有解析)

資源簡介

2025年春季學期高二年級校聯體第一次聯考
生物學
注意事項:
(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
1.答題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
,答選擇題時,必須使用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榜
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
3.答非選擇題時,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
4.所有題目必須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卷上答題無效。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共40分。第1~12小題,每小題2分:第1316小題,每小題4
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廣西山清水秀生態美,優越的自然環境離不開生態保護的相關措施,下列有關操作違背生態學
原理的是
A.對喀斯特石漠化區域采用“封山育林+人工補種”模式
B.在紅樹林濕地外圍種植耐鹽堿植物作為生態緩沖帶
C.將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近海由海洋微生物分解凈化
D.推廣“稻一螺一魚”立體種養模式減少化肥農藥使用
2.柳州螺螄粉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用來熬制靈魂湯汁的酸筍原料來自竹筍,竹林中的蚯蚓生
態習性獨特,通常以土壤中的落葉等有機碎屑為食。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調查蚯蚓的種群密度一般采用標記重捕法
B.濕度對蚯蚓種群的影響隨著種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C.蚯蚓在該生態系統中既是分解者也是消費者
D.竹林中竹子、蚯蚓等全部的生物構成了一個群落
3.根據所捕獲動物占該種群總數的比例可估算種群數量。若在某封閉蝦塘中捕獲了1200條蝦售賣,
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獲了1100條蝦。假設蝦始終保持均勻分布,則該蝦塘中蝦的初始數量約為
A.2104條
B.1.44×104條C.1.2×104條
D.1.1×104條
4.金絲猴分布于我國廣西、四川、陜西等地,是生活在高山森林地區的靈長類動物。建立自然保
護區可為金絲猴提供天然庇護所。以下關于金絲猴的敘述,正確的是
A.保護區內金絲猴個體的遷入與遷出不改變該區域種群密度
B.利用動物影像的個體識別技術也可開展野外種群數量的監測
C.調查時若發現金絲猴種群幼年個體數量上升,該種群屬于增長型
D.建立自然保護區屬于保護生物多樣性中的易地保護
5.在某濕地生態系統中,蘆葦種群展現出較大的生態位寬度,同時該群落內的生態位重疊程度較
低。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群落的生態位重疊越多說明種間競爭越激烈
C.蘆葦的種群數量可表示該群落的物種豐富度
D.蘆葦占據較大寬度的生態位有利于其充分利用環境資源
高二生物學第1頁共6頁2025 年春季學期高二年級校聯體第一次聯考
生物學 參考答案
1、C 【詳解】生活污水往往含過量氮、磷等無機鹽,直接排入海洋會引發富營養化,C 錯誤。
2、D 【詳解】A、蚯蚓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且在土壤中生活,調查其密度不需要使用標記重捕法,A 錯
誤;B、濕度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對蚯蚓種群的影響不會隨著種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大,B 錯誤;C、根據題
干信息,蚯蚓以土壤中的落葉等有機碎屑為食,因此在該生態系統中屬于分解者,C 錯誤。
3、B 【詳解】由題“根據所捕獲動物占該種群總數的比例可估算種群數量”,假設該種群總數為 x,則有
1200/x=1100/(x-1200),計算得出 x=1.44×104,B 正確。
4、B 【詳解】A、種群密度是指單位面積內的個體數量。金絲猴個體的遷入與遷出會直接影響該區域的種群密
度,因為遷入會增加個體數量,而遷出會減少個體數量,A 錯誤;B、利用動物影像的個體識別技術可以用
于監測野外種群數量,B 正確;C、僅通過金絲猴種群幼年個體數量上升無法判斷種群的年齡組成,年齡組成
要對比幼年、成年和老年的個體比例才能確定,C 錯誤;D、建立自然保護區屬于就地保護,即在物種原生
地進行保護。易地保護是指將物種遷出原生地,在動物園、植物園等地進行保護,D 錯誤。
5、C 【詳解】A、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的物種組成不同,這是群落的基本特
征之一,A 正確;B、生態位重疊反映不同物種對環境資源需求有相似性,重疊越多意味著對相同資源競爭
越激烈,所以群落的生態位重疊越多說明種間競爭越激烈,B 正確;C、物種豐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
少,蘆葦的種群數量不能代表該群落的物種豐富度,物種豐富度強調的是物種的種類數量而非某個種群的數
量,C 錯誤;D、蘆葦種群有最大的生態位寬度,這意味著它可以利用多種環境資源,所以蘆葦占據的生態
位有利于其充分利用環境資源,D 正確。
6、A 【詳解】A、昆蟲傳粉有助于水葫蘆傳播和繁殖,A 錯誤;B、昆蟲傳粉,與種群數量的作用相關,所以
昆蟲屬于影響水葫蘆種群數量變化的密度制約因素,B 正確;CD、由題意可知:水葫蘆具有繁殖迅速、適應
廣泛、生態位寬泛等特性,可以在新生境中快速擴張和蔓延,因此水葫蘆的入侵會導致當地生物環境容納量
的下降,可能會改變入侵地群落的演替方向,CD 正確。
7、D 【詳解】A、據圖可知,太陽魚參與構成的食物鏈有:藻類 甲殼類 太陽魚 鱸魚 人類;藻類 甲
殼類 捕食性雙翅目幼蟲 太陽魚 鱸魚 人類;藻類 甲殼類 太陽魚 人類;藻類 甲殼類 捕食
性雙翅目幼蟲 太陽魚 人類;藻類 紅色蠕蟲 太陽魚 人類;藻類 紅色蠕蟲 太陽魚 鱸魚 人
類,在上述食物鏈中,太陽魚處于第三、第四營養級,A 錯誤;B、從食物鏈分析,太陽魚與鱸魚只有捕食
關系,B 錯誤;誘捕捕食性雙翅目幼蟲,可縮短食物鏈,從而使更多的能量流向太陽魚,進而提高太陽魚的
產量,C 錯誤;D、甲殼類是多種生物的食物來源,消除甲殼類會破壞食物網的復雜性,減少生物種類和數量,
從而降低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D 正確。
8、D 【詳解】A、核桃為喬木,相對較高,能接受較多光照,喜光,丹參為草本植物,相對較矮,在核桃林下
能生存,說明耐陰,這種立體農業確實充分利用了核桃喜光、丹參耐陰的生物特性,A 正確;B、核桃產生
的枯枝落葉,經過微生物分解后,可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提升土壤肥力,B 正確;C、地上部分核桃較高,
丹參較矮,存在分層,地下部分核桃根較深,丹參根系較淺,也存在分層,所以該林場的生物群落在地上和
地下均具有分層現象,C 正確;D、若將丹參換成高度 4m 左右的陽生作物,與核桃競爭光照,不利于核桃生
長,另一方面,核桃林下原本適合耐陰的丹參生長,換成陽生作物后,該作物可能因光照不足等難以良好生
長,反而不利于提升核桃園效益,D 錯誤。
9、C 【詳解】A、引種需考慮物種與當地氣候(溫度、降水等)的適應性,屬于生態修復的基本前提,A 正確;
B、鎘等重金屬屬于難以降解的物質,會沿食物鏈傳遞,可聚集到食物鏈頂端生物,B 正確;C、物質循環具
有全球性,鎘等重金屬可通過水循環(如河流、地下水)、大氣沉降(如吸附在塵埃顆粒上)遠距離遷移,
具有全球擴散性(如南極冰層中檢測到重金屬),C 錯誤;D、礦區修復屬于次生演替,受人為干預和原有
土壤條件影響,最終群落可能與原始自然群落的結構、物種組成存在差異,D 正確。
高二生物學 參考答案 第 6 頁 共 6 頁
10、C 【詳解】A、煮筍可使蛋白質變性,結構變得松散,易于消化和吸收,從而容易被微生物利用,A 正確;
B、發酵過程中應避免雜菌污染,沸水沖洗和酒精擦拭屬于消毒措施,可降低雜菌數量,B 正確;C、腌制
過程加入的食鹽多,會抑制微生物的活性,從而延長發酵的時間,C 錯誤;D、初期壇內殘存少量氧氣,可
能滋生酵母菌等微生物進行有氧呼吸,產生 CO2 形成氣泡;隨著氧氣耗盡,乳酸菌主導發酵,D 正確。
11、B 【詳解】啤酒發酵過程分為主發酵和后發酵兩個階段。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謝物的生成
都是在主發酵階段完成。主發酵結束后,發酵液還不適合飲用,要在低溫、密閉的環境下儲存一段時間進行
后發酵,這樣才能形成澄清、成熟的啤酒。發酵溫度和發酵時間隨著啤酒品種和口味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A、麥芽汁中含有豐富的糖類,還含有一些蛋白質、無機鹽,可以為酵母和乳酸桿菌的發酵提供碳源、氮源、
水和無機鹽,A 正確;B、后發酵階段指將發酵產物置于低溫、密閉環境下儲存一段時間,B 錯誤;C、消
毒可殺死啤酒中的大部分微生物,延長啤酒的保存期,C 正確; D、淀粉酶具有作用條件溫和的特點,高
溫會使其失去活性,故蒸煮可以終止淀粉酶的進一步作用,終止糖化過程,且高溫也可對糖漿滅菌,D 正確。
12、B 【詳解】A、植物組織培養所用的是固體培養基,A 錯誤;B、石斛堿是一種細胞代謝產物,可從愈傷組
織中提取分離得到石斛堿,B 正確;C、最好選取幼嫩的葉片(分化程度低、全能性高)作為外植體進行培
養,C 錯誤;D、生長素/細胞分裂素比值高時,可促進愈傷組織分化成根,D 錯誤。
13、C 【詳解】A、由于是人工構造的溫室,處于封閉狀態,不考慮遷入率與遷出率,所以蜘蛛種群密度由出
生率和死亡率共同決定,A 正確;B、據圖可知,氣候變暖會導致大、小兩種蜘蛛更多地捕食中型昆蟲,生
態位疊加,導致二者種間競爭強度增大,B 正確;C、高溫環境下,大型昆蟲減少,中小型昆蟲增多,因而
大、小蜘蛛蛛網網孔大小分別變小和變大,以獲得更多獵物,C 錯誤;D、氣候變暖時小型昆蟲生物量增加
可能與禾本科植物數量增加從而保證其食物來源有關,D 正確。
14、C 【詳解】A、⑤⑥⑦⑧中包括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散失的能量,A 正確;B、⑤⑥⑦均屬于在傳遞過程的
損耗,減小損耗,讓更多的能量到③,可以提高能量傳遞效率,B 正確;C、由于植食動物糞便是指攝入后
未被同化的部分,包含在⑦中,C 錯誤;D、③是同化量,同化量減去呼吸量得到④,即用于植食性動物的
生長、發育和繁殖,D 正確。
15、C 【詳解】MCP 過程是將活性有機碳轉化為惰性有機碳的過程,直接利用的物質是有機物,即參與 MCP
過程的微生物不屬于生產者,A 錯誤;B、碳循環是在整個生物圈范圍內進行的,B 錯誤;C、有機碳的來
源和去向,可以用同位素標記法進行追蹤,通過檢測放射性的走向確定,C 正確;D、微型生物碳泵(MCP
)的內容是指微型生物將活性溶解有機碳轉化為惰性溶解有機碳,使其不易被分解釋放 CO2,因此有利于減
少空氣的二氧化碳,從而能加快“碳中和”進程,D 錯誤。
16、C 【詳解】A、黑曲霉發酵過程的主要目的是使黑曲霉充分生長繁殖,大量分泌制作醬油過程所需的酶類,
A 正確;B、在黑曲霉發酵時,需要空氣并攪拌,由此推測黑曲霉是需氧微生物,B 正確;C、發酵過程中
大豆中的蛋白質可為黑曲霉的生長提供氮源,小麥的主要成分為淀粉,主要是為黑曲霉的生長提供碳源,C
錯誤;D、在發酵池中酵母菌產生的酒精能抑制雜菌生長,乳酸菌產生的乳酸使發酵液呈酸性也能抑制雜菌
的生長,同時往發酵池中添加食鹽也能抑制雜菌的生長,D 正確。
17、(12 分,每空 2 分)
(1)等距取樣法
(2)沒有天敵 與其他物種的種間競爭處于優勢地位(或福壽螺的食物充足)(兩空答案先后順序不做要
求)
(3)種間競爭 福壽螺的入侵會導致本土田螺的生存率大幅下降
(4)抵抗力穩定性
【詳解】(1)河岸為條帶狀地形,宜采用等距取樣法。
(2)研究人員統計發現,福壽螺入侵某濕地生態系統后,在初始的一段時間內,由于沒有天敵,在與其他
物種的種間竟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因此其種群數量呈“J”形增長。
高二生物學 參考答案 第 6 頁 共 6 頁
(3)由表格內容可以看出,隨著培養天數增加,單獨培養時,本地田螺生存率與福壽螺無明顯差異,混合
培養時,本地田螺生存率明顯下降,福壽螺生存率沒有明顯變化,兩者屬于競爭關系,表中結果表明
福壽螺的入侵會導致本土田螺的生存率大幅下降。
(4)放養水禽和魚增加了水域生態系統中營養結構的復雜性,食物鏈和食物網更加豐富,自我調節能力增
強,從而提高了抵抗力穩定性。
18、(12 分,每空 2 分)
(1)速度和方向 充分利用了群落中不同的空間和資源
(2)①季節性 ②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進而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 ③害蟲同化的能量一
部分通過細胞呼吸以熱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同化的能量流向分解者(或答一部分同化的能量暫未被
利用)
④減少了農藥的使用,減少了環境污染(或答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資源、使人類最大限度的獲得能量)
【詳解】(1)將荒山和洼地進行改造,說明人類的活動能夠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
向進行。在果林下加入一個人工栽培的草菇種群,充分利用了群落中不同的空間和資源,所以可以提
高經濟效益。
(2)①不同時期收獲不同的農作物體現了群落的季節性②西紅柿葉會釋放某種化學信息引來蚜蟲的天敵消
滅蚜蟲,這體現了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進而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
的功能。③能量流動具有逐級遞減的特點,害蟲的同化量一部分通過自身呼吸作用以熱能散失,還有
部分流向分解者,還有部分暫未被利用,因此并不是百分之百地流入河蟹中。④與傳統農業模式相比,
生態農業減少了農藥的使用,減少了環境污染;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資源;使人類最大限度的獲得能量。
19、(12 分,每空 2 分)
(1)間接 蚯蚓分解土壤中的有機物可以產生無機鹽和 CO2 供作物利用
(2)寄生 不易對環境產生污染(或稻飛虱不易產生抗藥性)
(3)方法③ 因為實現了對能量的多級利用,從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詳解】(1)蚯蚓屬于分解者,能從遺傳殘骸中的有機物分解出無機鹽等,蚯蚓又是非常好的飼料,能被
牲畜、魚蝦等動物利用,主要體現了生物多樣性中的間接價值。結合蚯蚓的生活習性分析蚯蚓對作物
生長的有利因素是:①蚯蚓分解土壤中的有機物可以產生無機鹽和 CO2 供作物利用;②蚯蚓在土壤中
活動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透氣性,有利于作物根系的呼吸作用。
(2)稻飛虱刺吸水稻莖、葉組織的汁液,使水稻減產或失收,由此判斷兩者之間的種間關系是寄生;與吡
蟲啉等人工合成的化學農藥相比,蘇云金桿菌利用了生物的種間關系實現了對稻飛虱的抑制,這屬于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措施相比,其典型的優點表現在不易對環境產生污染,同時稻飛虱也
不易產生抗藥性。
(3)從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角度分析,方法③最好。原因是:方法①焚燒秸稈會使部分能量以熱能形式散
失,不能被充分利用;方法②就地粉碎還田,能量的利用效率相對較低;方法③將水稻秸稈加工成易
消化的精飼料喂牛,提高牛的產肉量,牛排出的糞便可供蚯蚓利用,或與蚓糞再作為肥料還田,實現
了對能量的多級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20、(12 分,每空 2 分)
(1)水平 光照(或陽光、氧氣、無機鹽)(答出 1 點即可)
(2)污染水體(或污染環境) 協調和整體 挺水植物與藍細菌、綠藻競爭陽光時占優勢,且可利
用水體中的 N、P 等元素減少水體富營養化
(3)有機污染物流經人工濕地被微生物分解,無機物污染物則被濕地植物吸收利用
高二生物學 參考答案 第 6 頁 共 6 頁
【詳解】(1)不同水域分布不同的生物,體現的是群落的水平結構。水華嚴重時,浮游藻類大量懸浮于水
面,沉水植物因缺乏光照,有機物制造量減少,因缺乏氧氣,影響呼吸作用,最終導致死亡,數量逐
漸減少。因此水華會導致沉水植物逐漸減少的原因是雙方競爭光照(陽光)、氧氣等。
(2)化學殺藻劑雖然可以快速殺死藻類,但可能會污染環境,甚至會通過食物鏈危害到直接或間接以藻類
為食的其他生物。種植適應當地氣候環境的蘆葦進行生態修復,體現協調原理;蘆葦又是價值較高的
經濟植物,當地人可通過種植蘆葦獲得經濟效益,體現了把生態與社會、經濟結合起來的整體原理。
挺水植物高出水面,在與藻類在競爭陽光中占優勢,且可利用水體中的 N、P 等元素,降低水體的富
營養化,因此種植挺水植物可有效治理水華。
(3)群落的水平結構是指由于地形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
同,以及人與動物的影響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上種群的密度也有差別。
圖中從進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別種植不同的濕地植物,這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生活污水
流經該人工濕地,有機污染物被微生物等分解者分解,無機污染物被植物持續吸收,所以出水口的水
質達到排放要求。
21、(12 分,每空 2 分)
(1)篩選出高效分解有機磷農藥的微生物(或允許能降解物質 X 的微生物生長,同時抑制或阻止其他
微生物生長) 選擇 氮源、碳源、維生素
(2)有機磷農藥的剩余量
(3)0.1 當兩個或多個細胞連在一起時,平板上觀察到的只是一個菌落
【詳解】(1)本實驗目的是篩選抗有機磷農藥的微生物,故馴化時,培養液逐步加入的物質 X 是有機磷農
藥,這樣操作的目的是篩選出高效分解有機磷農藥的微生物;故依照功能劃分,馴化培養基屬于選擇
培養基;蛋白胨來源于動物原料,含有糖、維生素和有機氮等營養物質,可以為微生物生長提供碳源、
氮源和維生素。
(2)單菌落分別接種于以有機磷農藥為唯一碳源的培養基 C,單位時間內剩余的有機磷農藥越少,說明篩
選出的微生物分解有機磷農藥的能力越強,故通過測定培養瓶中有機磷農藥的剩余量,可篩選出分解
有機磷農藥能力較強的微生物。
(3)微生物計數時應選擇菌落數目在 30~300 之間的進行計數,統計菌落數分別為 220、226、214,則菌
落的平均數(220+226+214)÷3=220 個,圖中稀釋倍數是 104,由公式可知 220÷Y×104=2.2×107
個/mL 可知,涂布菌液 Y=0.1mL。
用該方法計數時,由于可能存在兩個或多個細菌形成一個菌落,所以計數的微生物數目比實際活菌數少。
高二生物學 參考答案 第 6 頁 共 6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新县| 黎平县| 柳州市| 新竹县| 邹城市| 石阡县| 安康市| 剑川县| 清丰县| 偏关县| 招远市| 阜城县| 卓尼县| 神农架林区| 隆德县| 太康县| 南乐县| 龙泉市| 茂名市| 无棣县| 兴国县| 沙洋县| 资兴市| 兴山县| 长汀县| 白沙| 和田市| 广元市| 湛江市| 荣成市| 墨脱县| 凤台县| 屏东县| 灵璧县| 乌海市| 西乌珠穆沁旗| 隆化县| 新平| 永靖县| 澄迈县| 南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