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南京八下期中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調研八年級歷史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題,每小題1分,共30分。)1,特定詞語反映一定歷史事件,“獨立自主”“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五星紅旗飄揚起來”“中國夢基礎牢靠起來”等詞語反映的中國現代史的歷史大事件是()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B.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C.西藏和平解放D.抗美援朝2.某校師生開展以“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的研學活動,其中一組同學準備在西寧市人民公園向市民講述志愿軍故事。以下最適合在此宣講的是()A,飛奪瀘定橋B,血戰臺兒莊C.躍進大別山D.堅守上甘嶺3.小李去長春烈士陵園祭掃時看到以下烈士的信息。他們都犧牲于()葛學才(1922一1951年);孫山(1923一1952年);姜文義(1932一1953年)A.北伐戰爭B,抗日戰爭C.解放戰爭D,抗美援朝4.“它總結了黨過去領導土地改革的經驗和救訓、又適應建國后的新形勢確定了新政策,成為指導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據。”材料中的“它”是()A,《中國土地法大綱》B,《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D.《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5.下圖是1956年我國公私經濟成分比重統計圖。該圖表明我國(口公有經濟口私有經濟92.9%95.8%100%國民收入商品零售額工業總產值A.進入社會主義過渡時期B.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C.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D.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6.1962年,我國農業生產力開始恢復,農業生產水平上升,工業與農業的比例關系得到改善。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A·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B,八字方針的貫徹落實C.工業布局的明顯改善D.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7.根據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己經在我國建立起來的新形勢,中國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始于()A·中共八大B,中共八大二次會議C,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D,中共十九大8.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會主義建設雖然發生嚴重失誤,但仍然取得顯著成就。不屬于這一時期的是()A.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建成B.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建成C,修建了蘭新、蘭青、包蘭等鐵路D,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9.1949年10月,面對一個新中國的誕生,詩人胡風以一句“時間開始了”表達自己的心聲。對于無數人來說,1978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意味著“時間又開始了”!“時間又開始了”指的是()A.市場經濟的建立B,三大改造的完成C.改革開放的開始D,經濟特區的設立10.這場思想大討論,沖破了長期以來“左”傾錯誤思想的束縛,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莫定了思想基礎。這場大討論使人們認識到()A,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B,發展才是硬道理C,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D,堅持科學發展觀11.下表為《人民日報》社論高頻詞的統計分析。這反映出中國共產黨始終時間段1949一1956年1957一1965年1977一1992年1993一2012年高頻詞人民工作和平人民生產社會主義人民發展改革人民市場經濟A.遵循規律B,以民為本C,改革開放D.思想解放12.“從打開‘一扇窗’,到打開面向全世界的‘大門’。一座座城市勾勒出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棋局。”材料中的“一扇窗”指(A.深圳B.大連C.浦東D.昆明八下期中歷史試卷第1頁(共4頁) 江蘇省南京市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卷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每題 1 分,共 30 分) 1.B 2.D 3.D 4.B 5.B 6.B 7.A 8.D 9.C 10.A 11.B 12.A 13.C 14.C 15.A 16.B 17.C 18.B 19.B 20.B 21.A 22.B 23.C 24.A 25.B 26.A 27.A 28.B 29.D 30.C 二、非選擇題(共 30 分) 31 題(10 分) (1)標志性事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2)四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中心:經濟建設。 (3)主要方式:召開重要會議(如中共十二大、十四大等)制定戰略;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等推進對外開放;頒布法律法規(如《外資企業法》)保障經濟發展;提出理論指導(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4)貢獻: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32 題(10 分) (1)文獻史料:圖 2;圖像史料:圖 1、圖 3。 (2)作用:加強地區間聯系(如武漢長江大橋連接南北);促進經濟發展(如青藏鐵路帶動西藏經濟);便利民眾出行(如北京地鐵);鞏固國防和民族團結。 (3)意義:緩解南北運輸壓力;推動沿線革命老區脫貧;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為香港回歸營造良好氛圍。 (4)變化:公路、鐵路、航空等里程大幅增長;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從無到有,發展迅速;交通運輸體系日益完善。 (5)認識:交通運輸業發展是國家綜合國力提升的體現;政府重視是關鍵(如國家戰略推動);交通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 33 題(10 分) (1)圖 1 歷史信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后,鳳陽農民豐收喜悅,反映農村改革成效。 圖 2 歷史信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生產總值持續增長,反映經濟快速發展。 圖 3 歷史信息:2016 年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體現鄉村振興和生態宜居目標。 (2)內在聯系: 圖 1(農村改革)是基礎:1978 年安徽鳳陽率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發展,為圖 2(經濟增長)提供農村經濟支撐。 圖 2(經濟增長)是動力:改革開放后經濟持續增長(如 1990 年后市場經濟發展),為圖 3(美麗鄉村建設)奠定物質基礎,國家有能力投入資源改善農村環境。 圖 3(鄉村振興)是深化:在經濟發展基礎上,2016 年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是對農村改革成果的鞏固和提升,體現從 “脫貧” 到 “振興” 的遞進。 (3)歷史認識: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改革需從實際出發(如農村改革率先突破);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需協調推進;中國共產黨始終關注民生、推動共同富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江蘇省南京市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卷.pdf 江蘇省南京市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卷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