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高考二輪提升練:生物的進化(有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高考二輪提升練:生物的進化(有答案)

資源簡介

2025高考二輪提升練:生物的進化
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5小題,共45分。
1.達爾文列舉了大量的證據證明自己的生物進化理論。后來,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又發現了許多支持達爾文生物進化理論的新證據。下列關于生物進化證據的分析,錯誤的是( )
A. 赫氏近鳥龍化石為鳥類起源于恐龍提供了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
B. 比較蝙蝠的翼、鯨的鰭、貓的前肢和人的上肢,可為是否存在共同祖先提供證據
C. 脊椎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都彼此相似,支持脊椎動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D. 人和其他動物DNA的堿基序列或某種蛋白質的比較,屬于細胞水平上的證據
2.許多動物在春季繁殖,夏季數量增加到最多;到了冬季,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原因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由殘存的少量個體大量繁殖,形成一個如下圖所示的瓶頸模式,圖中●為抗藥性個體,瓶頸部分表示動物數量減少的時期。據圖分析,正確的是()
A. 突變和基因重組決定了該種群進化的方向
B. 在圖中所示的三年間,該種群進化形成了新物種
C. 在自然越冬無殺蟲劑時,害蟲抗藥性基因頻率下降,說明變異的有利或有害取決于環境
D. 使用殺蟲劑后,害蟲抗藥性基因頻率反而增加,是因為抗藥的害蟲個體繁殖能力增強了
3.在19世紀中葉以前,英國曼徹斯特地區的樺尺蛾幾乎都是淺色型。隨著工業的發展,工廠排出的煤煙逐漸將樹皮熏成了黑褐色,到了20世紀中葉,黑色型樺尺蛾成了常見類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用達爾文的觀點解釋,上述現象發生的原因是用進廢退
B. 黑色基因頻率增加的原因是長時間的環境污染導致基因發生了突變
C. 黑色樺尺蛾是淺色樺尺蛾長期進化形成的新物種
D. 樺尺蛾體色變化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相互影響發展變化的結果
4.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瑞典科學家斯萬特.帕博, 表彰他對已滅絕人類基因組和人類進化的發現方面的貢獻。帕博從一塊四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骨頭中測序了一段線粒體DNA, 與當代人類和黑猩猩的DNA比較表明,尼安德特人是遺傳上與眾不同的物種。下列有關生物進化證據和結論的說法錯誤的是( )
A. 研究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是化石證據而非分子生物學證據
B. 帕博運用了比較解剖學及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的方法得出的結論
C. 尼安德特人與當代人類和黑猩猩之間存在生殖隔離
D. 地球上現存的豐富多樣的物種是由共同祖先經長期進化形成的
5.葦草主要生長在瑞士阿爾卑斯山的高山盛夏牧場,是一種依賴風力傳粉的植物。不同種群的葦草對銅的耐受性不同,有耐受性基因的個體在無銅污染地區生長很緩慢。調查廢棄銅礦區及附近葦草種群對銅的耐受性,結果如圖所示(其中箭頭指示的是盛行風的風向)。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距離礦區160 m的葦草種群對銅的耐受性基因主要來自基因突變
B. 礦區內葦草與距離礦區100 m的葦草之間存在地理隔離
C. 礦區土壤的選擇導致葦草耐受性基因頻率高于非礦區
D. 非礦區葦草耐受性的基因頻率與風力和風向無關
6.協同進化可能會促使物種之間的互動,而這種互動可能會引發歧化選擇,進而推動物種內和物種間的進化。歧化選擇是指物種在同一環境中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有利表型,而中間型為不利選擇類型,過程如圖。下列實例中屬于歧化選擇的是(  )
注:橫坐標是按一定順序排布的種群個體表型特征,陰影區是環境壓力作用的區域。
A. 20世紀中葉曼徹斯特地區樺尺蛾黑色個體多,淺色個體少
B. 某海島上殘翅和極長翅果蠅數量少,正常翅果蠅數量多
C. 某海島上長喙雀和短喙雀數量多,正常喙雀數量少
D. 越冬時常態型的馬鈴薯葉甲蟲容易存活,較大和較小的個體容易死亡
7.下列關于進化理論敘述正確的是()
①拉馬克認為生物的各種適應性特征都是由于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②隔離一旦形成,原來同屬于一個物種的生物,就成了不同的物種
③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歷程的主要依據
④“收割理論”認為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較多的物種,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⑤基因突變產生新基因會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
⑥有性生殖的出現加速了生物進化的進程
A. ①③④⑤⑥ B. ②③④⑤⑥ C. 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⑥
8.下列關于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相關內容的說法,正確的是()
A. 瓢蟲種群的黑色(B)、紅色(b)兩種體色是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對性狀,如果該種群中BB個體占16%,Bb個體占20%,則該種群b的基因頻率為74%
B. 只有定向的突變和基因重組才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
C. 達爾文在自然選擇學說中提出,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D. 新物種形成不一定需要隔離,但隔離一定能形成新物種,因此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9.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的某島嶼上,生物學家發現兩種地雀種群(A和B)因歷史上火山活動被分隔在東西兩側。A種群以硬殼果實為主食,B種群以昆蟲為食。隨環境濕度下降,硬殼果實比例增加,A種群喙厚度逐漸增厚;B種群中喙較薄的個體更易捕捉昆蟲,但喙過薄會降低幼鳥破殼成功率。近年一次臺風摧毀了隔離屏障,兩種群重新接觸并發生雜交。研究者發現:雜交后代喙厚度呈連續分布,但生存率顯著低于純種后代。以下推論最合理的是(  )
A. 喙厚度的進化是由環境直接誘導形成的
B. 自然選擇對A、B種群喙厚度的作用方向始終一致
C. 雜交降低了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導致適應性衰退
D. 喙厚度受多基因調控,并在不同環境中面臨權衡選擇
10.樺尺蛾體色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為研究環境對樺尺蛾體色的影響,在大量消耗燃煤的工業污染區和非工業污染區,對不同體色的樺尺蛾進行兩次捕獲統計,結果如圖所示,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
A. 樺尺蛾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型頻率的改變
B. 位于兩個不同區域的樺尺蛾的淺體色基因頻率相近
C. 結果支持樺尺蛾借助與環境相似的體色逃避天敵
D. 結果說明地理隔離是產生新物種的重要原因
11.科研人員提取到一種新型抗生素LjrsocinE,它能對抗常見抗生素無法對付的超級細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 施用LjrsocinE也不會使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種群滅絕
B. 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藥性變異來源于突變或基因重組
C. 生物的共同進化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D. 新物種形成的三個基本環節是突變、基因重組,自然選擇以及隔離
12.雄性長頸鹿之間經常甩動脖子和頭部擊打對手的薄弱部位進行打斗,下圖為動物行為學家對不同年齡的雌雄長頸鹿頭頸部重量比較的結果,下列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
A. 上述結果支持因用進廢退而獲得的性狀是可以遺傳的
B. 雄性長頸鹿間的斗爭導致長頸形成說明長頸鹿內部存在協同進化
C. 強壯的頭頸在雄性中占有的優勢可能使其更容易在爭奪配偶時獲勝
D. 由此得出的“求偶競爭是長頸鹿長頸形成原因之一”不符合自然選擇學說
13.在某動物種群中,V基因在甲種群和乙種群中的基因型個體數如下表。通過分析能得出的結論是( )
基因型 甲種群(個) 乙種群(個)
VaVb 200 0
VaVa 50 120
VbVc 100 200
VcVc 150 50
VaVc 100 80
A. 甲種群的基因庫小于乙種群
B. 基因Va在甲種群中的頻率約為33%
C. 若甲、乙兩種群經長期地理隔離,表中基因型數量不會發生變化
D. 種群越小,基因的喪失對該基因頻率的影響越小
14.普氏野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馬。據《蘭州晨報》報道,甘肅瀕危動物研究中心精心挑選出了兩個家族的25匹普氏野馬,將其放歸到保護區中。有人預計,數年后這些野馬將發展成為一個野生種群。根據以上材料,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野外的普氏野馬的基因突變頻率將不斷增加
B. 野外的普氏野馬與圈養的普氏野馬基因庫相同
C. 野外的普氏野馬在自然選擇的壓力下,種群中某些基因的頻率可能會發生變化
D. 野外的普氏野馬與圈養的普氏野馬因環境不同而產生了生殖隔離
15.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萬特·佩博在已滅絕古人類基因組和人類演化研究方面做出杰出貢獻。如圖為現代人類演化的部分路線,研究發現歐洲血統的現代人類中大約有1%至4%的基因來自尼安德特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非洲人不具有上述1%至4%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說明他們沒有共同的祖先
B. 4萬年前遷入歐洲的晚期智人與尼安德特人可能經歷了激烈的生存斗爭
C. 基因測序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
D. 線粒體基因能發生重組的特點有利于確定不同物種在進化上的親緣關系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25分。
16.綜合大熊貓化石及現存種類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等多方面的研究,傳統的觀點認為大熊貓的瀕危是進化歷程的必然.最新群體遺傳學的研究表明,現存大熊貓并未走到進化歷史的盡頭,仍然具有進化潛力.研究發現該物種現存種群仍保持較高的遺傳多樣性和長期續存的進化潛力,大熊貓在末次冰期消融后還經歷了強烈的種群擴張,而現存種群的衰退僅始于幾千年前.依據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觀點和內容及上述資料回答:
一個大熊貓種群中具有生殖能力的個體所含的全部基因,是這個種群的______,如果大熊貓種群仍然保持較高的遺傳多樣性,實際上反映了種群中基因的______.
1)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種群是______的基本單位.影響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因素有多種,如自然選擇和______等.大熊貓在末次冰期消融后還經歷了強烈的種群擴張的事實說明,其實質是大熊貓種群的______在進化過程中發生了動態變化.
2)突變、______和______是物種形成和生物進化的環節.
3)如果大熊貓種群無限大,群體內的個體隨機交配,沒有突變發生,沒有任何形式的選擇壓力,那么群體中的各種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變.對某地一個種群隨機抽樣調查,測知該種群中有基因型AA、Aa、aa的個體分別有若干只,由此可以計算出A和a的基因頻率.而根據A和a的基因頻率,可以推測出這個種群中Aa的頻率(N)大約是______.
A.0≤N≤100% B.0<N≤50% C.0≤N<50% D..N>50%
4)如圖中曲線a表示使用誘變劑前青霉菌菌株數和產量之間的關系,曲線b、c、d 表示使用誘變劑后青霉菌菌株數和產量之間的關系.據圖分析:由a變為b、c、d體現了______.
5)最符合人們生產要求的變異類型是曲線______.
17.(2023·北京房山·統考一模)科學家推測動物可能會根據不同條件,對食物和生存風險二者之間進行權衡選擇棲息地,為此科研人員對黃石公園北部加拿大馬鹿的棲息地選擇進行研究。
(1)在黃石公園北部生活的所有加拿大馬鹿稱為_____,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劃分,加拿大馬鹿屬于_____。
(2)在黃石公園內,加拿大馬鹿的天敵主要有兩種——狼和美洲獅。狼主要棲息于樹木很少或沒有樹木覆蓋的地方,通常在白天捕食;美洲獅棲息在森林地帶,通常在夜間進行捕食,如圖1。
①加拿大馬鹿在一晝夜內對棲息地的選擇策略為_____,體現其對生存環境的_____。
②據圖2可知,加拿大馬鹿最傾向于選擇在_____(填“低等開闊地”、“中等開闊地”、“開闊地”)環境中生存。
(3)為明確加拿大馬鹿種群密度和棲息地選擇之間的關系,科研人員進行了為期40年的調查,結果如圖3所示。
據圖3可知,隨種群密度的增大,加拿大馬鹿對棲息地選擇策略的變化為_____。
(4)解釋低種群密度或高種群密度時加拿大馬鹿生存選擇策略有利于種群繁衍的原因。_____
三、實驗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30分。
18.螺旋蛆蠅是家畜的毀滅性寄生物種。在實驗室里對兩種數量相同的螺旋蛆蠅進行不同的處理:一組使用殺蟲劑;另一組使用電離輻射,促使雄性不育。實驗結果如圖一所示,請回答:
(1)用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解釋圖一中殺蟲劑處理后群體中的個體數逐漸增加的原因:螺旋蛆蠅中存在______,殺蟲劑起到了選擇作用,通過選擇使______增大,逐漸形成了抗藥的新類型。
(2)在電離輻射后,會產生圖二所示的基因突變。請闡述你從圖二獲得的基因突變的有關信息:______。
(答出兩點即可)
(3)用電離輻射促使螺旋蛆蠅雄性不育的方法最終能消滅螺旋蛆蠅,但所需時間較長,原因是______,所以需要右邊處理較長時間后才能達到目的。
(4)在對螺旋蛆蠅某一種群進行的調查中,發現基因型為AA和aa的個體所占的比例分別為10%和70%(各種基因型個體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對同一種群進行的調查中,發現基因型為AA和aa都個體所占的比例分別為4%和64%,在這一年中,該種群是否發生了進化?______,理由是______。
19.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長江南京段正加快打造水美、岸美、產業美、環境美的長江最美岸線,“一江清水、兩岸蔥綠”的美麗生態畫卷正漸次展開。請回答下列問題:
(1)長江風光帶中的某濕地公園,是休閑度假、親近自然的理想場所,在凈化水質、調節氣候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該描述未體現生物多樣性的___________價值。濕地獨特的生態環境吸引了大量白鷺等候鳥來此越冬,影響白鷺種群密度變化的最重要因素是___________(填種群數量特征)。研究發現該濕地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古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有利于___________。
(2)若該濕地公園存在如圖1所示的部分食物網,如將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2:1調整為1:1,能量傳遞效率按20%計算,該生態系統能承載丙的數量是原來的___________倍(保留小數點后兩位)。
(3)圖2是碳循環的示意圖,圖中⑥表示的是_________。碳元素以含碳有機物形式在________(填圖中序號)過程中進行傳遞。生態系統中最基本最關鍵的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填圖中字母)。C表示的是___________,控制C的使用,才能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4)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生存需要的物質等,換算為相應的自然土地和水域面積,就是生態足跡,又叫生態占用。生態足跡值越___________,人類所需的資源越_________,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就越大。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赫氏近鳥龍化石的身體骨架與恐龍非常接近,是鳥類起源于恐龍的有力證據,化石是生物進化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A正確;
B、比較解剖學上對比蝙蝠的翼、鯨的鰭、貓的前肢和人的上肢,可為是否存在共同祖先提供證據,這是比較解剖學上的證據,B正確;
C、脊椎動物在胚胎發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階段,這屬于胚胎學證據,能夠說明人與其他脊椎動物可能有共同的祖先,這是胚胎學上的證據,C正確;
D、人和其他動物DNA的堿基序列或某種蛋白質的比較,屬于分子水平上的證據,D錯誤。
故選D。
2.【答案】C
【解析】A.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A錯誤;
B.在如圖所示的三年間,該種群的基因頻率在不斷改變,說明該生物種群發生了進化,但不能說明形成新物種,B錯誤;
C.變異的有利有害取決于環境的變化,在冬天敏感性個體適應力強于抗藥性個體。因此越冬后存活下來的個體中敏感性個體增多,導致下一代害蟲中敏感性基因頻率升高,C正確;
D.在使用殺蟲劑防治害蟲時,由于農藥的選擇作用,增加了抗藥性基因的頻率,而不是有抗藥性基因的害蟲繁殖能力增強,D錯誤。
故選C。
3.【答案】D
【解析】A、用達爾文的觀點解釋,上述現象發生的原因是自然選擇,A錯誤;
B、黑色基因頻率增加的原因是長時間的環境污染,自然選擇導致基因頻率改變,B錯誤;
C、黑色樺尺蛾和淺色樺尺蛾是同一物種,C錯誤;
D、樺尺蛾體色變化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相互影響發展變化的結果,D正確。
4.【答案】B
【解析】A.研究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是化石證據而非分子生物學證據,A正確;
B.帕博運用了分子生物學的方法得出的結論,B錯誤;
C.尼安德特人是遺傳上與眾不同的物種,則尼安德特人與當代人類和黑猩猩之間存在生殖隔離,C正確;
D.地球上現存的豐富多樣的物種是由共同祖先經長期進化形成的,D正確。
5.【答案】C
【解析】A.葦草依賴風力傳粉,距離礦區160m的葦草種群對銅耐受性基因主要來自隨盛行風而來的花粉,A錯誤;
B.由于葦草依賴風力傳粉,所以礦區內葦草與距離礦區100m的葦草不存在地理隔離,B錯誤;
C.自然選擇是定向的,有耐受性基因的個體在無銅污染地區生長很緩慢,說明礦區土壤的選擇導致葦草耐受基因頻率高于非礦區,C正確;
D.葦草依賴風力傳粉,所以非礦區葦草耐受性基因頻率與風力和風向有關,D錯誤。
6.【答案】C
【解析】解:A、歧化選擇過程中,環境壓力使處于中間常態的個體不容易存活,而處于兩端表型的個體容易存活。曼徹斯特地區工業污染使樹干變黑,樺尺蛾淺色個體少,黑色個體多,屬于處于一端的個體容易存活,另一端的個體不容易存活,不屬于歧化選擇,A錯誤;
B、某海島上殘翅和極長翅果蠅數量多,正常翅果蠅數量少,但果蠅的殘翅和極長翅并非在同一環境中同時具有明顯優勢的兩種有利表型,不屬于歧化選擇,B錯誤;
C、某海島上長喙雀和短喙雀數量多,正常喙雀數量少,為兩端的個體易存活,中間個體不容易存活,屬于歧化選擇,C正確;
D、越冬時常態型的馬鈴薯葉甲蟲容易存活,較大和較小的個體容易死亡,說明常態型是有利表型,只有一種有利表型,不屬于歧化選擇,D錯誤。
故選:C。
7.【答案】A
【解析】①拉馬克的進化理論強調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①正確;
②隔離分為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只有生殖隔離標志著新物種的形成,②錯誤;
③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歷程的主要依據,③正確;
④“收割理論”認為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較多的物種,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形成,④正確;
⑤基因突變產生新基因會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⑤正確;
⑥有性生殖變異性更大,為生物進化提供更多的原材料,加速了生物進化的進程,⑥正確。
綜上,A正確,BCD錯誤。
8.【答案】A
【解析】A.瓢蟲種群的黑色(B)、紅色(b)兩種體色是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對性狀,如果該種群中BB個體占16%,Bb個體占20%,則bb占64%,該種群b的基因頻率=bb的頻率+Bb的頻率=,A正確;
B.突變和基因重組是不定向,B錯誤;
C.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這是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內容,不是達爾文在自然選擇說中提出的,C錯誤;
D.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出現生殖隔離,因此新物種形成一定需要隔離,但隔離不一定能形成新物種,D錯誤。
故選A。
9.【答案】D
【解析】A、生物的進化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的過程,環境對生物的變異起選擇作用,而不是直接誘導形成喙厚度的進化。變異是不定向的,環境只是選擇了適應環境的變異類型,使種群基因頻率發生改變,從而導致生物進化,A錯誤;
B、A種群以硬殼果實為主食,隨環境濕度下降,硬殼果實比例增加,A種群喙厚度逐漸增厚;B種群以昆蟲為食,喙較薄的個體更易捕捉昆蟲,但喙過薄會降低幼鳥破殼成功率。可見自然選擇對 A種群是使喙厚度增厚更有利,對B種群是使喙厚度維持在一定范圍(不過薄)才有利,作用方向不一致,B錯誤;
C、雜交可能增加遺傳多樣性,但雜交后代生存率低是因基因組合不適應環境(如喙厚度中間型在兩種環境中均不占優),而非多樣性減少,C錯誤;
D、雜交后代喙厚度呈連續分布,連續分布的性狀通常受多基因調控。并且A、B種群在不同環境下,喙厚度有不同的適應情況,說明喙厚度在不同環境中面臨權衡選擇,D正確。
故選:D。
10.【答案】C
【解析】A、樺尺蛾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A錯誤;

B、依題表數據可知,非工業污染區的樺尺蛾的淺體色基因頻率大于工業污染區的樺尺蛾的淺體色基因頻率,B錯誤;
C、實驗結果支持“樺尺蛾借助與環境相似的體色逃避”,C正確;
D、依題文分析,實驗結果不能說明“地理隔離是產生生殖隔離的重要原因”,D錯誤。
故選C。
11.【答案】B
【解析】A.施用新型抗生素(Lysocin E)會使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的改變,并不一定滅絕,A正確;
B.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原核生物,細胞中沒有染色體,不進行有性生殖,所以可遺傳變異的來源是基因突變,沒有基因重組與染色體畸變,B錯誤;
C.生物的共同進化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形成,C正確;
D.新物種的形成通常要經過突變、基因重組,自然選擇以及隔離三個基本環節,D正確。
故選B。
12.【答案】C
【解析】A、從圖示信息可知,對不同年齡的雌雄長頸鹿頭頸部重量進行比較,雌鹿達到一定年齡后,頭頸部的重量不會隨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與雌性不同,雄性頭頸部的重量隨著年齡始終在增長,這可能是雄性長頸鹿之間經常用頭頸進行打斗的緣故。因此這也僅支持用進廢退的理論,由于沒有對親子代的頭頸部之間的聯系進行觀察,故不能得出因用進廢退而獲得的性狀是可以遺傳的結論。A錯誤。
B、協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因此長頸鹿之間不存在協同進化,B錯誤。
C、雄性頭頸部的重量隨著年齡始終在增長,說明強壯的頭頸在雄性中肯定具有某種優勢,頭頸強壯的雄性可能更容易在爭奪配偶時獲勝,C正確。
D、頭頸強壯的雄性在爭奪配偶時容易獲勝,這說明長頸鹿的長頸性狀在種內斗爭中被選擇,長頸個體留下后代的機會更多,長頸作為有利變異被逐代積累,具有長頸的個體也就越來越多,這與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是吻合的,D錯誤。
故選C。
13.【答案】B
【解析】A、基因庫是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由表格數據可知,甲種群的基因庫大于乙種群,A項錯誤;
B、基因Va在甲種群中的頻率為(200+50×2+100)/(200×2+50×2+100×2+150×2+100×2)×100%≈33%,B項正確;
C、若甲、乙兩種群經長期地理隔離,兩種群進化的方向不同,表中基因型數量會發生變化,C項錯誤;
D、種群越小,基因的喪失對該基因頻率的影響越大,D項錯誤。故選B。
14.【答案】C
【解析】
由于自然選擇的作用,野外的普氏野馬的基因頻率將發生改變,但基因突變頻率不一定因此增加,A錯誤;
野外的普氏野馬與圈養的普氏野馬因生存環境的不同而導致其自然選擇的方向不同,進而引起基因庫出現差異,B錯誤;
野外的普氏野馬在自然選擇的壓力下,種群中某些基因的頻率可能會發生變化,C正確;
野外的普氏野馬與圈養的普氏野馬因環境不同而產生了地理隔離,但不一定形成生殖隔離,D錯誤。
故選C。
15.【答案】B
【解析】A、歐洲血統的現代人類和非洲人都是由直立人演化而來的,說明他們有共同的祖先,A錯誤;
B、4萬年前遷入歐洲的晚期智人與生活于40~3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時間上存在交集,由于生存空間的限制,可能經歷了激烈的生存斗爭,B正確;
C、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C錯誤;
D、通過對線粒體DNA測序,可以為研究人類的起源與進化提供一定證據,線粒體基因能發生重組不利于確定不同物種在進化上的親緣關系,D錯誤。
故選B。
16.【答案】
(1)生物進化 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基因頻率
(2)選擇 隔離
(3)B
(4)變異是不定向的
(5)d
17.【答案】22.【答案】(1) 種群 消費者
(2) 白天主要選擇在森林地帶棲息,夜間主要選擇在樹木較少或沒有樹木覆蓋的地方 適應 中等開闊地
(3)低密度時傾向于選擇安全,高密度時轉為更傾向于選擇食物
(4)低密度時,加拿大馬鹿種內斗爭程度低,生存斗爭主要是減少被捕食的概率,所以傾向于安全,有利于保存個體,繁衍更多后代;(高密度時,加拿大馬鹿中內斗爭加劇,生存斗爭主要是選擇獲取更多食物,利于更多個體生存,更有利于種群的繁衍。)

18.【答案】(1)抗藥性基因突變;抗藥性基因頻率增大
(2)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基因突變產生等位基因、基因突變是可逆的、基因突變可產生復等位基因
(3)基因突變具有低頻性(基因突變的頻率較低)
(4)沒有;基因頻率沒有發生改變
19.【答案】(1) 潛在 遷入率、遷出率 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環境資源
(2)0.78
(3) 分解作用 ②⑤ A 化石燃料
(4) 大 多
第7頁,共15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椒县| 凯里市| 香港| 德州市| 偃师市| 扎囊县| 阜城县| 泸定县| 苏州市| 宜兰县| 福泉市| 唐山市| 扶绥县| 开鲁县| 佛冈县| 延长县| 长乐市| 鹿邑县| 陆川县| 楚雄市| 甘泉县| 敦煌市| 民丰县| 如皋市| 文水县| 积石山| 金堂县| 滨海县| 云林县| 宣恩县| 宝山区| 广南县| 清水河县| 厦门市| 和静县| 锦州市| 杨浦区| 河津市| 同江市| 邹城市| 利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