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黃浦區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教學質量監測
高一歷史
本試卷共6頁,20小題,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學校、姓名、考生號、試室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考生號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
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
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的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
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交回。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1.圖1是出土于阿富汗的公元前3世紀的飾板,天空中是希臘太陽神赫利俄斯,背生雙翅、手持長棍和韁繩駕車的是希臘勝利女神妮可,波斯風格的馬車上站著頭戴皇冠的希臘自然女神西布莉。據此可知
A.該飾板體現多元文化交匯
B.東西方商貿聯系十分密切
C.希臘文化與西亞文化同源
D.中亞已出現政教合一國家 圖1
2.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與薩珊波斯帝國交惡,絲綢之路西段貿易明顯回落。4-5世紀,兩大帝國出現戰爭轉向和平的契機,絲綢之路西段出現了長期穩定的局面。6世紀,薩珊波斯阻斷了絲路西段交通,拜占庭查士丁尼一世一方面簽約納貢謀求和平,另一方面努力開辟草原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以獲得中國絲綢。這些變化表明
A.和平與合作是兩大帝國交往與交流的主旋律 B.薩珊波斯帝國的軍事實力始終高于拜占庭帝國
C.絲綢之路西段貿易的廣度和范圍不斷被拓寬 D.沿路大國關系影響絲綢之路貿易的通阻與興衰
3.公元4世紀,日耳曼人開始向羅馬帝國境內遷徙,建立起成百上千個封建實體,如公國、伯國、子爵封地、男爵封地,后來還出現基督教的主教國、教會領地、自治城市等,它們彼此相對獨立,沒有形成統一的政府。這主要反映出
A.基督教阻礙了歐洲的統一 B.歐洲諸國均未形成中央集權
C.西歐社會結構的多元特征 D.城市市民自治具有深厚土壤
4.學者研究發現,大化改新詔書中“詔”“敕”等詞匯,以及“天覆地載,帝道唯一”等表述,均源自中國古代政治文化。這反映出大化改新
A.建立以天皇為首的幕府統治 B.借鑒中國文化構建統治秩序
C.強調君權神授強化君主權威 D.全面照搬了唐朝三省六部制
5.印加帝國修筑了兩條縱貫全國的公路,一條沿海,一條穿山,全長2000多公里,路上設有驛站和烽火信號系統,在4小時內可傳達3200多公里,還在河流和峽谷處架設吊橋,最長的達60米。據此可知,印加帝國
A.社會組織能力強大 B.公共服務設施完備
C.對外交流聯系密切 D.統治疆域空前遼闊
6.1404年,意大利某學者在其著作《論貴族性格與青年人的文科學習》中將教學活動中的歷史學、倫理學、詩學等定義為“文科”,稱它們是“對一個自由人有價值的學科”,并將其解釋為比制造物品的“技藝”更有價值的東西。這反映出當時
A.貴族階層壟斷教育權利 B.教育擺脫天主教會束縛
C.新興思潮影響人才培養 D.近代科學促進思想解放
7.哥倫布在《航海日記》寫道:彼等(美洲人)非常順從,不知邪惡,不殺人、捕人,不諳武器。彼等膽子甚小······鑒于此,仰祈二位陛下盡早圣斷,將彼等變成基督徒。臣認為,一旦發軔,毋須多久,大批居民即會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領土和財產,這里所有人皆會成為西班牙臣民。這可用于說明新航路開辟
A.源于傳播基督教的需要
B.推動了美洲社會的發展
C.旨在在美洲建立殖民地
D.是多種動因推動的結果
8.1593年,某殖民國家頒布法令規定了圖2所示航線的次數、載重量、價值額、關稅數額等,實行特許經營權、許可額等制度。這一舉措
A.維持了該國海洋霸主地位
B.制約了貿易地的經濟發展
C.挑戰大西洋三角貿易地位
D.推動印度洋貿易有序發展 圖2
9.18世紀時,大西洋兩岸的政治思想都含有以下觀念:凡依賴于他人的人必然缺乏自我意志,因而沒有能力參與公共事務,政治自由必須以經濟獨立為前提。這表明當時
A.政論焦點在于追求經濟平等 B.政治思想受到進化論的影響
C.政治權利帶有明顯階級屬性 D.啟蒙思潮影響國際治理體系
10.法國史學家索布爾認為,從某種角度而言,法國大革命大大超過了以往的歷次革命,包括英國革命和美國革命。可以用來說明這一觀點的是,在啟蒙思想的指導下,法國大革命
A.創建了民主共和政體 B.以暴力為革命主要方式
C.根除了專制復辟危險 D.以社會平等為首要目標
11.表1:18世紀下半葉以來歐洲部分地區的棉紡織業發展情況
時間(時段) 地區 所屬國家 棉紡織業發展情況
1763-1785年 魯昂 法國 棉紡廠數目增長了1800%
1782-1786年 布拉格 奧地利 新建了10家棉紡廠
18世紀90年代 阿爾薩斯 法國 印花棉布產量高達12萬匹
表1說明18世紀下半葉以來
A.法國棉紡織業在歐洲最發達 B.工業革命擴展到歐洲大陸
C、歐洲已經進入“蒸汽時代” D.技術革命始發于棉紡織業
12.1836年6月,英國一部分工人和手工業者組織了“倫敦工人協會”,向議會提出廢除統治階級剝奪人民自由權利的各種反動立法,要求改善工人生活條件,要求社會一切階級獲得平等的地位。這表明當時在英國
A.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提高
B.民眾要求廢除議會制民主
C.工人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
D.工人運動有科學理論指導
13.圖3為某一時期歐洲主要殖民國家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分布示意圖。這一時期
A.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興起
B.殖民國家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C.西、葡殖民優勢逐漸被打破
D.傾銷工業品是主要掠奪手段 圖3
14.1884年,英、法、比、德等歐洲15國在柏林召開會議,并簽署了《柏林會議關于非洲的總議定書》。其主要內容有:一是劃定剛果自由貿易區并保持其中立;二是維護剛果河、尼日爾河的自由航行;三是確立有效占領原則等。這一會議的召開
A.標志著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形成 B.體現了非洲國家的主權意識淡薄
C.解決了列強殖民非洲造成的矛盾 D.反映出近代國際關系的不平等性
15.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已在關注“各國人民未來的生活”。而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進一步強調“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隔絕和對立日益消失”,并提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偉大口號。這說明
A.馬克思主義具有人民性特征 B.社會主義從空想發展成科學
C.工人運動進入暴力革命階段 D.歐洲無產階級革命條件成熟
16.19世紀到20世紀初,亞非拉地區相繼發生民族獨立運動:拉丁美洲基本實現獨立,但仍面臨繼續進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亞洲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非洲斗爭水平總體上相對落后,屬于舊式民族運動。這些運動
A.完成了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任務 B.推動了民族獨立和世界歷史發展
C.屬于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民主運動 D.表明各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
17.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華展”于2024年1月在故宮博物院開展。其中一件展品是大流士大帝雕像。該雕像由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50-前486年)下令在埃及制作,立于埃及法老運河河畔。
基座左右兩側各有12個臣服國家的名稱,包括印度、花刺子模(中亞西部)、亞述、埃及、色雷斯(歐洲東南部)等。
右側衣褶上刻有楔形文字書寫的古波斯語、埃蘭語和巴比倫語,左側刻有埃及象形文字。
材料二
古代波斯帝國的治國方略和政治體制承襲西亞的埃蘭、米底王國,然后經過居魯士二世、大流士一世的完善,逐漸成熟,從而確立了以國王為首,進行行省統治的國家管理模式。事實上,亞歷山大帝國和后來的羅馬帝國都在不同程度上復制了波斯帝國的統治模式。波斯帝國通過一系列比較成熟的制度,把兩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埃及文明等文明程度較高的地區同其他落后地區聯系在一起。為了軍事和行政的需要而修筑的驛路網,把帝國各部分緊密地連接起來。
-摘編自介佩成《論波斯帝國政治體制的流變》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文明擴展的角度,提取該展品蘊含的歷史信息并加以說明。(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波斯帝國國家管理模式確立的歷史條件及影響。(8分)
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345年,意大利的彼特拉克給古羅馬共和時期的法學家西塞羅寫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寫道:“您一定希望我跟您說說羅馬和羅馬共和國的情況吧,諸如現在的城市和國家面貌怎樣,社會和諧程度如何,哪個市民階層在執掌政權,掌權者是誰以及掌權者靠什么思想來治理國家······(鑒于)您對祖國的忠心和熱愛,以及您為了祖國寧愿舍棄自身性命的精神,使我明白,您一定不愿知道國家現在的樣子。相信我,西塞羅,如果您知道我們今天的狀況,您會哭的,無論您身處天堂的第幾層,亦或是厄瑞玻斯暗界,您都會哭的。”
-摘編自阿爾多·貝納爾多《彼特拉克書信集》等
表2:啟蒙運動時期兩位思想家著作目錄的摘錄
書目1 書目2
第一章 第二節 論最初的社會 第六節 論社會公約 第二章 第二節 論主權是不可分割的 第三節 論公共意志會否犯錯 第四節 論主權權力的界限 第八節 論人民 第三章 第十八節 論如何防止政府篡權 第四章 第一節 論公共意志是不可摧毀的 第一章 第一節 法治概論 第六節 政體原則與民刑法繁簡、審判形式和刑罰 第二章 第九節 法與防御 第十一節 確立政治自由之法與政體 第十二節 確立政治自由之法與公民 第三章 第十九節 法與培育民族普遍精神、道德習俗之原則 第五章 第二十六節 法與調整對象
(1)材料一中彼特拉克在信中寫道“西塞羅,如果您知道我們今天的狀況,您會哭的”,請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合理解釋。(4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表2所體現的政治主張,舉出兩個例子,說明近代西方國家對上述政治主張的實踐情況。(8分)
19.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對于工業化的歷史分期,學者們歷來眾說紛紜。比利時雅克·斯佩伊博士主張從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開始,將工業革命階段稱為工業化第一階段,將電氣化階段稱作工業化第二階段。將工業化第一階段前的手工業時期稱為工業化前階段,將工業化第二階段以后時期,即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階段稱為工業化后階段。蘇聯斯·阿·海因曼以工業的機器體系為中心,把工業革命時期稱作機器體系的建立時期,把電氣化時期稱作機器體系的進一步擴大時期,把現代科技革命時期稱作機器體系的自動化時期。
-摘編自文暖根《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歷史分期問題芻議》
材料二
工業化正像8000年前新石器時代農業的出現一樣,深刻地改變了人類歷史。工業化為向世界開放創造了最佳條件,歐洲各國可以利用商業、文化與外交影響而擴大霸權。在19世紀最后25年,新領土被納入現有的帝國,這些領土或是被征服的,或是被歐洲人新發現的-主要在非洲。
-摘編自德尼茲·加亞爾等著《歐洲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學者們在工業化歷史分期主張上的相同與不同之處。(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世界近代史知識,闡述“工業化對非洲歷史的影響”。(要求:史論結合,邏輯清晰。)(8分)
20.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時間 事件 時間 事件
1826年 西屬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獨立 1868年 日本開始明治維新
1836年 英國爆發憲章運動 1870年 意大利統一
1848年 《共產黨宣言》發表 1871年 德意志帝國建立
1861年 俄國農奴制改革 1871年 巴黎公社建立
1864年 國際工人協會成立 1882年 埃及抗英斗爭
1865年 美國內戰結束 1885年 印度國大黨成立
1867年 《資本論》第一卷問世 1889年 巴西建立共和國
閱讀上表,任選其中的三個相關聯的事件擬定一個主題,并用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列舉出所選事件,主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B A C D B C D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C D A B
二、非選擇題
17 .(14 分)
(1)說明:雕像基座刻有多個臣服國家的名稱,包括亞洲的印度、花剌子模和亞述, 非洲的埃及和歐洲的色雷斯等。這反映了波斯通過不斷擴張,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 國。
雕像由大流士一世下令在埃及制作并立于此地,以便宣揚其對埃及的征服和統治。這說 明大流士一世是波斯帝國的核心和最高主宰。
雕像右側衣褶上有楔形文字書寫的古波斯語、埃蘭語和巴比倫語,左側刻有埃及象形文 字。這反映出波斯帝國的疆域包含了多個古文明區,推動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
(6 分,提取一個信息并加以說明給 3 分,提取兩個信息并加以說明給 6 分,言之有理 即可給分,但作答時必須在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和說明之間建立有效的歷史聯系,只有提取的 信息沒有說明的不給分;只有說明,而沒有從材料中提取的信息的扣一半分)
(2)歷史條件:繼承西亞傳統政治體制;兩代波斯君主的改革完善。(每點2 分,共
4 分)
影響:促進了區域文明的交流交融;鞏固了帝國的統一;推動了商業的發展;為亞歷山 大帝國和古羅馬政治統治提供借鑒。(每點2 分,共 4 分)
18.(12 分)
(1)解釋:從背景、意圖等角度分析。
背景:當時意大利處于資本主義萌芽期,早期資產階級力量弱小,天主教會宣揚禁欲主 義,阻礙經濟和社會發展。(2 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給分)
意圖;彼特拉克通過贊美古代希臘羅馬,反對教會禁欲主義,宣揚人文主義。(2 分,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給分)
(2)主張:體現啟蒙思想的人民主權、社會契約、法治等政治主張。(啟蒙思想2 分, 具體主張 2 分,共 4 分)
實踐:
美國:1776 年,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闡述了人民主權思想。
美國: 1787 年,頒布《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確立三權分立原則、聯邦制原則、共和 制原則等。
法國: 1789 年,頒布《人權宣言》,提出了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權和保護私有 財產;
1875 年,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使法國的共和制得到了保障。 (每點2 分,具體法律 1 分, 內容+影響 1 分。)
19.(14 分)
(1)相同之處:都高度肯定兩次工業革命的歷史地位;都沒有把家庭手工業時期和工 場手工業時期劃分在工業化分期之內,割斷了手工工業與大機器工業的有機聯系。(任答兩 點,每點 2 分,共 4 分)
不同之處:標準不同;時限不同。(2 分,答出其中一點,言之成理即可)
(2)【示例】
工業化對非洲產生了雙重影響。一方面,工業化使歐洲加大對非洲的侵略,通過戰爭、 欺詐等手段,搶占大量殖民地,掠奪資源,破壞非洲原有社會結構,加劇貧困。另一方面, 西方工業文明傳播到非洲,刺激了當地民族工業的發展。并且促使非洲民族意識覺醒,開展 反殖民斗爭,同時推動部分國家進行近代化探索。
(從建設性和破壞性兩個角度展開闡述,各 4 分) 20.(12 分)說明:未列出三個事件扣 2 分。
【示例一】
事件:英國爆發憲章運動、《共產黨宣言》發表、巴黎公社建立。 主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發展。(2 分)
闡述: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逐漸顯現。19 世紀三四十年代,歐 洲爆發了英國憲章運動等三大工人運動,無產階級開始作為獨立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無產階 級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廣泛吸收人類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總結工人 運動經驗,在 1848 年發表《共產黨宣言》,這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1871 年巴黎公社 革命發生,它的實踐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為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 訓 。(8 分)
綜上,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并在工人運動中不斷豐富和發展。(2 分)
【示例二】
事件: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內戰結束、德意志帝國建立。
主題:資本主義的發展是 19 世紀世界歷史的潮流之一。(2 分)
闡述:19 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擴展。1861 年,俄國沙 皇政府進行農奴制改革,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改革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1865 年,美國 內戰結束,聯邦政府取得勝利,維護了國家統一,為美國的發展和迅速崛起奠定基礎。 1864—1871 年,普魯士通過王朝戰爭,先后擊敗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統一了除奧地利以 外的德意志,建立了德意志帝國,實行君主立憲制,使德國也走上資本主義道路。(8 分)
總之,在資本主義發展潮流推動下,19 世紀歐美許多國家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或進一步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2 分)
【示例三】
事件:西屬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獨立、埃及抗英斗爭、印度國大黨成立。 主題:亞非拉民族獨立斗爭不斷高漲。(2 分)
闡述:新航路開辟以來,拉丁美洲逐步淪為西班牙等歐洲列強的殖民地。殖民壓迫激起 反抗斗爭,19 世紀初西屬拉丁美洲殖民地爆發獨立革命,到 1826 年基本實現了獨立,沉重 地打擊了殖民主義。19 世紀中后期,資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 潮。資本主義列強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空前激化,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展開了一系 列民族獨立運動。在反對英國侵略中,1882 年阿拉比領導埃及軍民進行了抗英斗爭。1885 年印度民族資產階級成立了國大黨,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亞非拉的民族獨立運動打擊了帝 國主義的侵略勢力。(8 分)
由此可見,亞非拉的民族獨立運動推動了民族獨立和世界歷史的發展。(2 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