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曲阜市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高一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座號等填寫在相應位置,認真核對條形碼上的姓名、考生號和座號,并將條形碼粘貼在指定位置上。2.選擇題答案必須使用 2B鉛筆(按填涂樣例)正確填涂;非選擇題答案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書寫,字跡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30 小題,每小題2分,共計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私有財產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下列與陶器相關的考古發現中,可以用來作為私有財產已出現證據的是A.遺址出土有陶器和較多陶器碎片B.多人合葬墓隨葬品有陶缽、陶罐、骨器等C.單人墓隨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鉞等百余件D.陶器上繪有豐富多彩的幾何圖案和動植物紋樣2.下圖是“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圖”,此圖反映世界古代文明的特點是A.多元一體B.分布于沿河或者沿海地區C.兼收并蓄D.集中于交通條件便利地區3.下圖所示歷史事件A.傳播了阿拉伯數字B.擴大了羅馬法的適用范圍C.開啟了希臘化時代D.加快了印刷術的西傳進程4.自6世紀末開始,以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北方族群大批涌入拜占庭帝國,為使新移民與原住民族和平共處,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頒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習慣法。據此可知A.斯拉夫人促進了大陸法系的形成B.北方族群文化逐漸占據主流地位C.習慣法逐步成為羅馬法的主要部分D.拜占庭帝國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5.據統計,中世紀歐洲城市有一半以上為領主建立,即使那些非領主建立的城市,也都建立在領主土地上,同樣屬于領主。一些大城市往往不止一個領主,規模較小的市鎮,教俗領主也占據三分之二。這一現象反映出當時A.城市發展偏離正軌B.領主阻礙城市自治C.城市領主地位平等D.領主影響城市發展6.據統計,1774年至1852年,日本翻譯的歐洲醫學、天文學等書籍達470余種,從事西洋書籍翻譯的學者有117人,出現了以杉田玄白為代表的新派學者。當時“執政者雖亦關心西歐科學,但西學的輸入及研究卻以民間為主”。這一現象表明日本A.摒棄閉關鎖國政策B.全面吸納西方近代文明C.社會觀念出現變化D.政府推行“文明開化”政策7.互相學習、充實、傳承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必然規律,阿拉伯文化在中古時期是一個強勢文化,對東西方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特別是“阿拉伯人點燃了文明之火,并照亮了歐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A.阿拉伯人是東西方文化傳播的橋梁B.阿拉伯文化推動文藝復興運動C.文化傳播實現于國家統治范圍內D.歐洲文明源于阿拉伯與東方國家8.馬達加斯加島靠近非洲大陸東岸,島上居民現在使用的馬達加斯加語的詞匯來自梵語、班圖語等;該島還發現了9至10世紀伊斯蘭教徒的墳墓和波斯風格的陶器。這些現象反映了A.環印度洋貿易的影響B.古代語言的融合發展C.非洲本土文化的演變D.阿拉伯人的優勢地位9.在整理教材時,某學生做了如下筆記(下表),由此得出的主旨是單元標題 單元概要一、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 不同帝國先后崛起,歐亞大陸的農耕文明區域逐漸連接起來二、中古時期的世界 中古時期,歐洲、亞洲、非洲、美洲等地區存在不同程度發展與聯系三、走向整體的世界 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各地開始建立廣泛的直接聯系,在人類歷史逐步從分散走向整體的進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A.人類文明聯系經歷了漫長的過程B.戰爭是人類文明聯系的必要手段C.地理環境限制了人類文明的發展D.經濟因素決定了整體世界的發展10.對下面地圖信息的解讀最準確的是A.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最終確立B.新航路開辟后相互交融的全球貿易C.中國成為世界白銀的主要流入地D.海上絲綢之路是最主要的貿易線路11.16世紀上半葉,航海家在太平洋開發了連接美洲和亞洲的東風帶海上走廊,中后期利用日本洋流從菲律賓群島航行至美洲西海岸;17世紀初,荷蘭人利用西風帶環球航行。16至17世紀的航海活動A.激發“地圓說”的形成B.表明世界殖民體系的確立C.導致陸路貿易基本停滯D.促進了貴金屬的全球流動12.該表是學者統計的17-18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進口的部分亞洲貨物價值占比。據表可知,該時期進口貨物 占總貨物的價值比(%)1664-1670 1731-1740年胡椒 20.1 4.3茶葉 0.02 9.26咖啡 0.63 5.35棉紡織品 62.59 65.35A.生產方式決定進口貨物價值占比B.英國確立海上貿易的霸主地位C.殖民擴張推動了消費結構的變化D.工業革命促進東西方貿易增長13.1493年,西、葡兩國因在殖民爭奪中矛盾日益激化,邀請羅馬教皇予以仲裁,“教皇子午線”隨之產生,并于1506和1529年兩度微有調整;但此后英國、荷蘭等國卻對這條分界線根本不予理睬,爭先恐后地涌向世界各地。這側面說明了A.羅馬教廷的權威削弱B.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C.西葡的殖民霸權衰落D.英荷對商品市場需求迫切14.14-17世紀,但丁用意大利方言寫成了《神曲》,路德用德文翻譯了《圣經》,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英格蘭最后一部用拉丁語出版的主要著作……拉丁語在歐洲的使用范圍不斷縮小。上述現象A.完善了人文主義的基本內涵B.瓦解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C.復興了古希臘、古羅馬文化D.英荷對商品市場需求迫切15.加爾文在宣揚世俗成功的同時,堅持基督徒的禁欲主義生活。他要求信徒在取得財富時,不要用于揮霍和無度享樂,而是要用財富去實現財富的增殖。據此可知,加爾文教A.適應了資本擴張需要B.彰顯了人文精神本質C.增強了教會經濟實力D.顛覆了天主教價值觀16.伏爾泰說:“像牛頓先生這樣十個世紀里只涌現一個的杰出的人物,才真正是偉大的……我們應當尊敬的是憑真理的力量統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來奴役人的人;是認識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字宙的人。”據此可知,伏爾泰意在A.倡導平等反對君主立憲B.反對專制提倡理性C.推翻生物起源的神創論D.開創近代實驗科學17.荷蘭人格勞秀斯在1604年的《論印度》一書中批評了任何不公正的、侵犯人身和財產的行為,并且指明了每個人都擁有采取必要措施進行自衛和懲罰違反自然法行為的自然權利。這一思想A.發展了近代民族國家的理念B.標志近代外交制度確立C.體現了工業資產階級的需求D.體現了啟蒙思想的內涵18.11世紀以來,人們認為君主具備手到病除的神性。君主的觸摸可以治愈各種疾病,尤其是被稱為“國王病”的淋巴結核。君主觸診成為備受珍視的儀式,成為君主威望的象征。到牛頓和洛克的時代,就像占星術和煉金術突然間風光不再一樣,觸診也幾乎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這種轉變在一定程度上表明A.科學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君權觀念B.近代醫學進步攻克諸多傳染疾病C.君主權力運行受到法律嚴格限制D.科學宇宙觀動搖了教會神圣地位19.英國議會最初由封建教俗貴族組成,旨在協助國王解決財政困難。1265年騎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參加議會,并于1341年起單獨議事,最終組成議會下院。通過議會,國王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金錢和人力的支持,而議會亦可向國王提出請愿。關于中世紀英國議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國王可不經議會同意而加征新稅B.下院形成標志著君主立憲制建立C.城市市民是國王聯合的重要對象D.貴族通過議會掌握了國家行政權20.下面的示意圖從總體上看,主要揭示了A.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B.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形成升植園君C.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D.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21.19世紀50年代末,美國每年出口到歐洲的棉花為 380萬包左右,來自于美國的棉花占英國棉花消費量的 77%,占法國棉花消費量的 90%,德意志關稅同盟棉花消費量的60%,以及俄國棉花消費量的92%。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歐美貿易中美國占據主導B.美國急需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C.歐洲各國已完成工業革命D.棉花產銷占美國經濟主導地位22.蒸汽機發明后,日益成為歐美國家雇傭大農場機器動力的重要來源,需要多人協同操作。20世紀初,農業機器的使用變得個人化、小型化,家庭農場在勞動生產率方面縮小了與雇傭大農場的差距,后者日趨衰落。這一系列變化表明A.內燃機的應用改變農業生產組織形式B.農業技術發展導致失業人口大量增加C.蒸汽機成為農業生產的機器動力來源D.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依賴于生產規模23.下圖所示為美國在某一歷史時期對不同地區的外交政策。據此分析這一時期可能是A.1850-1870年 B.1890-1910年 C.1930-1950年 D.1960-1980年24.綜合如下圖信息,最適合探究的主題應是時間:15世紀末至20世紀初 國家:英法西葡荷俄日美 地點:圣多明各 巴西利亞 馬尼拉 孟加拉 巴達維亞 開羅 開普敦 佛得角 索馬里A.歐洲列強的興衰和更替B.資本主義的早期萌發C.殖民體系的形成與演變D.整體世界的發展主線25.1871年4月15日,公社頒布法令,把“凡爾賽議會議員”和反動政府的“一切動產和不動產,以及各種有價證券,都由國家管制”,以備國家“非常的支出”,并成立一個委員會“以監督由國家管制的財務的接收工作”;4月16日,公社通過法令,工人工廠協作社接管上百家逃亡企業主的企業。這些做法反映了巴黎公社A.獲得各階層廣泛支持B.得到科學理論指導C.探索國家治理新途徑D.進行分配方式改革26.19世紀晚期,印度國大黨領袖班納吉要求“在印度實行代議制責任制政府”;中國維新派開啟維新變法,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埃及祖國黨也提出了實行憲政的主張。這反映出該時期亞非民族解放運動A.救亡圖存與借鑒西方文明相結合B.以暴力手段實現民族獨立C.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D.形成了聯合斗爭的新局面27.某課題組對近代世界歷史進程進行研究,下如圖主要用于說明A.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必然性B.工業革命首起英國的原因C.英國如何成為日不落帝國D.自由放任經濟政策的由來28.圖片背后蘊含其所處時代的特征。下列圖片能反映的時代共性是A.資本主義的萌芽與初步發展B.資本主義的建立與對外擴張C.資本主義的血腥與殘酷掠奪D.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急劇衰落29.17世紀,法國某細布工場雇傭近 1700 人,分屬于制作輪子與刀具、清洗、上色、整經等部門。織布分為多道工序,其中壓印、繡花等通常由婦女承擔。這可用于說明A.生產方式變革的條件漸趨成熟B.資本主義的建立與對外擴張C.現代工廠制度提高了生產效率D.工業革命促進女性地位提升30.1794年《人權宣言》在哥倫比亞首次被翻譯和秘密印刷。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大城市,土生白人貴族和知識青年組織了各種秘密結社。“我不是西班牙人,我是美洲人”成為慣常口頭語,一種“美洲人”的新觀念開始形成。這反映了在拉丁美洲A.國家認同引發社會變革B.思想啟蒙激發民族意識C.獨立運動摧毀殖民體系D.革命理念得到廣泛傳播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3小題,第31題16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40 分。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古時期的歐洲社會)存在一個帶有軍事性質的領主附庸集團,它是日耳曼人的家族血緣制度、親兵制度和羅馬的軍事體制中逐漸產生出來的,與同樣帶有軍事色彩的領主、農奴制度相結合,形成一種特殊的貴族等級制度;教會開始擁有精神方面的領導權,掌握世俗的倫理和信仰。——據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材料二 對許多人來說,中世紀就是“黑暗時代”,是契入古羅馬和文藝復興之間的一個巨大錯誤。由于種種原因,對中世紀的這種不公道的觀點持續了整整500年。無論如何,中世紀都不是一個沉睡的、可怕的時代,而是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美)朱迪斯·M·本內特等《歐洲中世紀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中古時期西歐社會的基本特征。(6分)(2)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二的觀點加以論證。(10分)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49年英國皇家藝術協會的骨干亨利·科爾向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材料親王提議在倫敦舉行一次使“每一個國家的貢獻都能最大可能地呈現”的展覽,并很快獲得國內許多企業家的支持。隨后,維多利亞女王以國家名義向世界各國發出世博會參展邀請,獲得歐美國家的積極回應,各大國踴躍送來展品。議會經過討論后,通過了將博覽會設在倫敦海德公園的議案,并希望通過展品來展現“文明、正直、努力、負責任和受人尊敬”的英國人形象。1851年5月,倫敦世博會正式開幕,近14000家國內外參展商提供了超過10萬件的展品。展廳中,蒸汽驅動著造幣機、紡紗機等各種機器,讓參觀者驚詫于機械化的神奇魔力。縫紉機、洗衣機和熨燙機,則集中體現了中產階級關注家庭舒適的物質需求。在此次博覽會之后,有商人稱,“這是工業真正的、活生生的大百科全書”。而貿易保護主義者不得不承認,貿易限制已經行不通。社會學者則認為,“體力蘇動者如今在社會上獲得了認可和尊重”。——摘編自傅新球《倫敦世博會:緣起、組織及影響》等(1)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舉辦博覽會的歷史背景。(6分)(2)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英國舉辦博覽會的積極作用。(6分)33.延續與變遷材料一 西方傳統觀點認為,公元1500年前后是歐洲歷史的分水嶺,此時歐洲告別中世紀,進入現代。材料二 20世紀后期,有學者提出,公元 1500年前后這一時段固然重要,但還不能稱之為歐洲歷史的分水嶺,因為此時歐洲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關系等領域并無本質變化。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18世紀中期,此后歷史才真正步入現代,分水嶺才真正出現。歷史發展往往是一個延續與變遷交織的過程。從這一角度,結合15-18世紀歐洲歷史的重大史實,評析材料一或者材料二的觀點。(12分)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高一歷史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C D D C B A A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C A D A B D A C D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B A B C C A B A A B二、非選擇題31.(1)特征:政治上,實行封君封臣制度;經濟上,盛行莊園與農奴制度;思想文化上,基督教會占有重要地位。(6分)(2)觀點:歐洲中世紀是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2分)論證:中世紀中后期工商業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興起;城市大量出現;市民階層不斷壯大;王權強化,民族國家逐步形成;大學產生,教育和文化發展;莊園經濟走向瓦解;封建社會逐步崩潰,歐洲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任意三點6分)總之,中世紀后期,歐洲開始產生由封建社會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的因素,所以它是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2分)32.(1)歷史背景: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工業資產階級實力雄厚;英國君主立憲制完善,促進社會穩定發展;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緊密;拿破侖戰爭后,歐洲國際關系相對緩和。(任意三點6分)(2)積極作用:展示了工業發展的成就;擴大了產品影響力,開拓了商品市場;進一步密切了各地交流與聯系;提升了英國的國際形象;加速了自由貿易的進程;使工人階級的勞動價值得到社會的認可。(任意三點6分)33.示例一材料一觀點:公元1500年前后是歐洲歷史的分水嶺,歐洲進入現代。(2分)評析:公元1500年前后,新航路開辟,密切了歐洲與其他地區的聯系,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世界市場雛形出現,食物物種交流增多,引起了歐洲商業革命、價格革命,加速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發展;西歐開始早期殖民擴張,促進了早期資本原始積累,為工業革命的誕生奠定了基礎;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引發了思想的變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推動了人文主義的發展,解放了思想;經濟與思想的變化,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變革。(8分)因此公元1500年前后是歐洲歷史的分水嶺,歐洲進入現代。(2分)示例二材料二觀點:公元1500年前后歐洲無本質變化,18世紀中后期歐洲才真正步入現代化。(2分)評析:公元1500年前后,歐洲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關系等領域并無本質變化。到18世紀中后期,蒸汽機改良并得到推廣使用,促進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爆發。工業革命產生了巨大生產力,促進了歐洲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加速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法國大革命爆發,促使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從一國向多國擴展,影響蔓延至其他國家,最終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8分)因此18世紀中后期歐洲社會發生了巨變,真正步入了現代化。(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