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重慶市第十八中學2024-2025學年(下)中期學習能力摸底高二歷史試題(命題人: 審題人:)考試說明:1.考試時間90分鐘 2.試題總分100分 3.試卷頁數5頁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韓非認為孔子、墨子都傳承堯舜之道,但各有取舍。而《淮南子》則指出:“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睋丝芍?br/>A.墨家思想完全繼承了儒家思想 B.墨家學說沖擊了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完全背離了儒家思想 D.墨家與儒家思想有共通之處2.元宵節最具特色的活動是放燈、觀燈,上至王公貴族,下至普通民眾都積極參與。隋煬帝在描述長安元宵節熱鬧場景的詩中說:“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庇纱丝梢?br/>A.商業發展突破坊市制度 B.外來文化融入社會生活C.政府不再管控商業活動 D.長安享樂之風日益盛行3.圖1是唐代墓葬中出土的波斯、阿拉伯、東羅馬金銀幣圖,它反映唐代圖1A.貨幣體系的多元化 B.重農抑商政策松弛C.朝貢貿易非常發達 D.中外經濟貿易繁榮4.唐代中期以后,體現濃郁巴蜀地方特色的小市、酒市、江市、柳市、藥市、蠶市、茶市等草市大量涌現。這反映出當時A.集市專業化色彩較濃厚 B.工商市鎮經濟日益繁榮C.江南經濟發展速度加快 D.政府重農抑商政策松弛5.宋代建立了以國家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為輔助的疫病防治體系,它將各級政府納入疫病防治體系之中,采取了醫學措施、經濟措施和政治措施等,并對社會民眾的救助行為予以規范和指導。據此可知,宋代疫病防治A.重視防疫方法的綜合運用 B.結合了政府和社會力量C.緣于自然災害頻發的推動 D.受到儒家禮樂思想影響6.明末,傳教士利瑪竇在給西方人介紹中國時說:“中國人中也有德高望重之士著書立說,但多為倫理方面的,并非科學的著述,而是根據《四書》中的名言發揮申述。此書尤受儒者重視,日夜手不釋卷。該書體積并不很大,較西塞羅的《書信集》還小,但注釋它的書籍卻汗牛充棟?!崩敻]意在A.感嘆中國飽學之士眾多 B.闡述中國古代學術的特點C.贊揚中國傳統文化繁榮 D.倡導中西文化交流與融合7.圖2所示的有角神獸是我國北方和歐亞草原地區常見的一種裝飾題材。有學者認為,這種“鳥獸合一”的虛幻動物與先秦文獻記載的嬴秦飛廉族的風神形象相吻合。這可用來佐證圖2A.秦國崛起的精神動力 B.草原絲路的文化影響C.不同物種的交流融合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8.“絲綢之路”因絲綢貿易而得名。近期,北京大學榮新江教授提出了“絲綢之路也是一條'寫本之路'”的論斷。寫本是指書寫在簡牘、紙張等載體上的文獻,又稱抄本。這些寫本A.重現了絲路貿易的興盛 B.體現了書法藝術的變遷C.得益于紙張的發明普及 D.可作為中西交往的憑證9.軌距指鐵路兩股鋼軌頂部內側之間的最短距離,是鐵路工程技術標準之一。表1呈現的是晚清時期部分重要鐵路的相關信息。軌距不一是因為修筑年份 線路 鐵路軌距(米)1898~1903 東清鐵路(滿洲里一綏芬河) 1.5241898~1903 南滿枝路(哈爾濱一大連) 1.5241899~1904 膠濟鐵路(青島-濟南) 1.4351904~1910 滇越鐵路(昆明一河口) 1.000表1A.列強在華劃分勢力范圍 B.鐵礦石的南北分布不同C.南北地理環境差異明顯 D.鐵路建設資金豐歉不等10.20世紀20年代人們概括天津交通變遷的影響時說:“蓋天津市發展之趨勢,其初圍繞舊城,繼則沿河流,復次則沿鐵道線,自有電氣事業,則沿電車道而發展?!边@說明A.交通網絡使城鄉聯系日益密切 B.交通發展促進城市布局變化C.交通進步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 D.工業化進程影響交通現代化11.表2是以近代華工為題材的部分文學作品表。該表說明國別 作家 作品 出版時間 特點英國 康拉德 《臺風》 1903年 都選取近代華工在 拉丁美洲的活動作 為寫作主題美國 克里斯蒂娜·加西亞 《獵猴》 2003年古巴 瑪爾塔·羅哈斯 《黃色行李》 2009年表2A.歐美文學家對中國市場的關注 B.近代西方列強掠奪中國勞動力C.近現代中外文學交流日益增多 D.拉丁美洲是華工主要流散方向12.圖3是1882年美國刊印的題為《唯一被隔絕的》漫畫。畫中一名華人被阻擋在美國城門之外,門上寫著“通往自由的金色之門”。該華人的行李上貼著“勤勞”“秩序”“和平”“節制”等標簽。該漫畫圖3A.意在稱頌中國人的優良品質 B.否定了華工為美國作出的貢獻C.嘲諷了美國價值觀的虛偽性 D.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在美國盛行13.圖4、圖5分別為埃及最高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由打磨整齊的巨石堆砌而成,高度近140米,建于公元前26世紀)和美洲最高的金字塔(提卡爾神廟金字塔,由石灰巖堆砌而成,高度約70米,建于公元8世紀)。這充分說明圖4 圖5A.區域文明發展兼具共性和個性 B.世界文化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C.金字塔建筑都承擔祭祀的功能 D.古埃及科技水平高于古代美洲14.從公元前兩千紀到公元前7世紀左右,以印歐人為主體的游牧部落在整個歐亞大陸出現了一種以南俄草原為中心,向海岸線輻射的民族大遷徙運動,正是這種民族大遷徙,使得各區域文明之間的關系趨于空前的活躍和密切。這表明印歐人的遷徙A.解決了遷出地區的人地矛盾 B.促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C.改變了亞歐大陸的人口布局 D.傳播了印歐民族先進的文化15.希羅多德雖然在《歷史》中還有不少神定論和宿命論的思想,但他已經認識到歷史活動的主體是人而不是神,是人以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創造了自己的歷史。修昔底德也認為歷史上的成敗興衰是由人事決定的。這體現出古希臘A.理性著史的精神 B.個人主義的泛濫C.民主政治的進步 D.希臘史學的發展16.表3為古代越南部分王朝的一些做法。這反映出當時越南(1) 在李朝(1009~1225年),李圣宗和李仁宗相繼創建文廟和國子監,用以祭祀孔子并作為皇太子和文職官員學習儒學的場所(2) 在陳朝(1225~1400年),陳順宗建立路、府、州、縣地方官學制度,還出現了一些退隱儒士為傳播儒學而創辦的私學機構表3A.儒學是社會教化的主要途徑 B.文化教育成就的創新發展C.官方教育得到社會廣泛重視 D.文化教育資源的下移趨勢17.16世紀中后期,西班牙開創了在菲律賓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爾科之間的大帆船貿易,圖6為貿易路線示意圖。該圖說明圖6A.世界貿易中心轉移至太平洋 B.帆船貿易使美洲大為受益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D.西班牙主導亞洲對外貿易18.1650-1750年,在世界總人口的比重中,歐洲由18.3%上升到19.2%,非洲則由18.3%降到13.1%,美洲也由2.4%降為1.6%。這些變化體現了A.高產作物的交流加強 B.黑奴貿易的不斷泛濫C.歐美國家的移民進程 D.西方殖民活動的結果19.17-18世紀,中國商人在海外貿易中主營的瓷器等商品引發了歐洲裝飾藝術中的“中國風”。他們從中國的裝飾紋樣中尋找靈感,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出一種典雅、華麗、異國風情的裝飾風格。這種“中國風”主要體現了A.西學東漸的趨勢 B.全球貿易網形成C.商品的文化價值 D.殖民擴張的影響20.18世紀,公共衛生問題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關注,醫學界也有一些學者從理論上闡述公民健康與國家富強的關系。德國著名衛生學家弗蘭克(1745-1821)就提出政府在保護和增進公民健康的問題上負有道德責任。該現象的出現緣于A.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 B.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C.近代自然科學的進步 D.資產階級制度的確立21.圖7為1800年到2015年城鎮人口占世界總人口比例的變化趨勢。據此可知世界圖7①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 ②消費市場不斷擴大③各國城市化均衡發展 ④貧困問題得到解決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22.進入20世紀以后,拉美國家出口型經濟特征仍然非常明顯。表4是1913年前后拉丁美洲部分國家的出口商品集中率一覽表。據此可知這些國家國家 第一產品 百分比 第二產品 百分比 總計(%)玻利維亞 錫 72.3 銀 4.3 76.6巴西 咖啡 62.3 橡膠 15.9 78.2智利 硝酸鹽 71.3 銅 7.0 78.3古巴 蔗糖 72.0 煙草 19.5 91.5海地 咖啡 64.0 可可 6.8 70.8巴拿馬 香蕉 65.0 椰子 7.0 72.0表4A.各國經濟發展多樣性 B.擺脫了歐美國家的控制C.各國經濟極具脆弱性 D.工農業發展的進程加快23.圖8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關稅和貿易發展趨勢圖。這表明二戰后圖8A.國際貿易不平衡格局發生逆轉 B.世界各國貿易的壁壘已經消除C.關貿總協定推動國際貿易發展 D.經濟全球化推動國際貿易發展24.有學者指出,近幾年來,歐洲經歷了二戰以來規模空前的難民危機及難民涌入導致的工作競爭。歐盟不得不在內部邊境上重啟臨時管控,民眾對難民的排斥情緒有增無減。該現象表明歐洲A.貧富差距問題日益凸顯 B.地區沖突影響和平與發展C.難民問題威脅世界和平 D.傳統治理模式遭受新挑戰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隋唐時期,中國的醫藥學獲得長足發展,唐初,政府下令天下郡縣將各地所產藥材按實物繪描成圖,并制定統一的收錄刪節標準,舉全國之力歷時兩年完成藥典《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此書完成后頒行全國,作為醫學用藥通用標準,并被列為唐中央醫療行政管理機構-太醫署的教科書。日本、朝鮮也以此書為醫藥學教育教材。唐太醫署除設太醫令等行政、教學管理人員外,下設醫科、針科、按摩科等科,醫科之下又分內科、外科、小兒科、五官科、理療科等臨床治療學科,教師根據不同水平分為博士、助教、醫師、醫工等。太醫署在學制和晉升考核方面有嚴格規定,課程設置和分科教學制度也比較嚴謹。地方也多辦有醫學校,“掌州境巡療”,”醫藥博士以百藥救民疾病”。另外,唐朝醫者敢于當皇帝面揭穿長生不老的騙局,對因服食丹藥中毒引發病癥甚至死亡的現象予以批判。-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材料二近代以來,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中西醫之間不斷發生論爭。1929年,有人向政府提出廢止中醫的提案、引起中醫從業者和部分民眾的反對,國民政府相關部門雖公開表示并無廢止中醫意圖,但仍堅持歧視中醫的作法,阻礙了中醫藥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提出“團結中西醫”的方針,以改變民國以來中西醫對立和歧視中醫的局面。1954年,黨中央“大力號召和組織西醫學習中醫,鼓勵那些具有現代科學知識的西醫,采取適當的態度同中醫合作,向中醫學習,整理祖國的醫學遺產;糾正對待中醫的武斷態度和宗派主義情緒,鞏固地建立中西醫之間相互尊重和團結的關系,使我國固有的醫藥知識得到發展,并提高到現代科學的水平?!?br/>-摘編自鄭謙、龐松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通史》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醫藥學發展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1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新中國成立后“團結中西醫”方針實施的意義。(8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17世紀80年代,路易十四下令在全國遴選“飽學之士”,由法國科學院精心挑選出來的6位耶穌會士被授予“國王的數學家”的頭銜,派往中國。這些兼有學者和傳教士雙重身份的法國人來到中國的時候,正值因東西方文化隔閡和宗教上的歧義而產生的“禮儀之爭”愈演愈烈之時。在法國,耶穌會士鋪天蓋地關于中國的報道和研究,使得與中國有關的圖書如雨后春筍。不僅中國的《詩經》《易經》《禮記》《書經》和《趙氏孤兒》等經典被翻譯成法文,還有《中國通史》《大唐史綱》《中國兵法考》《中國音樂古今記》《乾隆帝御制盛京賦之法釋》和《孔子傳》等著述出版。中國的政治經濟地理、風土人情文化、瓷器建筑絲綢等都在他們的研究出版之列?!ぁぁぁぁぁざ谥袊?,西方文化“僅吹皺了一池死水”,其影響始終沒有越出宮廷、高級官僚、上層知識階層以及少數天主教徒的范疇。雖然康熙和乾隆兩皇帝對西方科學持歡迎態度,身體力行積極學習,但他們僅接觸了器物層面上的西方近代科學。-許平《盛世之間的對視-兩個世界的遭遇》材料二總結既往歷史,人類文明經歷了三次大規模文明傳播,分別是文字的傳播、宗教的傳播、科學的傳播。······科學在向東方傳播中,就中國人近代而言,在接受西方科技文明的過程中伴隨著屈辱和痛苦。······先前的自傲已經轉化為自卑,對西方科學文明從蔑視轉化為崇拜,這兩種心理并行就產生了民族虛無主義。我們雖然也能看到一些五四時期的人士對東西方文明之區分的理性分析,其中不乏深刻精辟者,但五四時期引導社會風氣的往往是偏激情緒,如謾罵中國文字,侮辱中國玄學,詆毀中醫,成為輿論主流。-蔡禹僧《從文明交流史看天人合一論與邏輯主義的關系》(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17至18世紀中法兩國對待對方文化的不同之處,簡析其不同影響。(12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方文明在近代中國境遇的變化及其作用。(8分)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阿拉伯數字源于印度,起源時間相當于中國漢代,之后流傳于印度周邊國家,唐時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傳入亞洲、非洲、歐洲部分地區。阿拉伯數字包括東、西兩種形式,亞洲用東式,非洲、歐洲用西式?!爸帘彼蝿t西式字漸傳于歐羅巴洲諸國,于是名阿拉伯數目字也。歷世微加變體,于今猶未廢墜,故市井及數學中咸重之,其法與中華算術字碼同類。”-據《中西聞見錄》-1957年陜西西安出土的元代安西王府鐵板幻方及上面的阿拉伯東式字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對阿拉伯數字的流傳進行評析。(要求:史實準確,符合邏輯,表述清晰。)重慶市第十八中學2024-2025學年(下)中期學習能力摸底高二歷史答案一、選擇題(48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D B D A A B B D A B B C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A B A D C D C B A C C D二、非選擇題(52分)25(20分)(1)特點:政府主導;機構完善;制度嚴謹;行政管理與醫學教育并重;影響廣泛;不畏權貴,堅持科學精神。(8分)原因: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統治者重視;經濟發展繁榮;社會思想開放;中外交流頻繁。(4分)(2)意義:改變了中西醫對立和歧視中醫的局面;糾正了對中醫的不合理的態度,鞏固了中西醫之間的關系;促進了中醫藥事業的現代化;顯著提升了廣大人民的健康水平;弘揚了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8分)26.(20分)(1)不同:法國統治者對了解中國文化比較重視,積極主動,領域比較廣,對各階層均有影響。中國比較被動,局限于器物方面,僅對上層社會有一定影響。(6分)不同影響:促進了法國啟蒙思想發展,有利于向資本主義過渡;在中國沒有重大影響,中國社會各方面均無明顯改變。(6分)(2)變化:態度上崇拜西方;了解學習的層次不斷深入;了解學習西方的階層更廣。(4分)作用:推動了西學在中國的傳播,解放了思想;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沖擊了中國傳統文化(4分)27.(12分)示例:(1)阿拉伯數字起源于印度,傳入阿拉伯后被不斷改造,東式字經阿拉伯傳到亞洲各地,西式字則傳入非洲和歐洲。一方面是阿拉伯人在吸收被征服地區文化的基礎上,發展了科學文化;另一方面則是阿拉伯帝國的擴張促進了亞洲各文明之間、乃至亞非歐文明之間的交流。阿拉伯人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梁,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發展。(2)東式字在古代中國沒有廣泛流傳,西式字在近代由歐洲傳入中國并逐漸推廣。原因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利于阿拉伯數字廣泛流傳;鴉片戰爭后,中國近代工商業逐漸發展,西學東漸的推動。阿拉伯西式字在中國的流傳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3)經濟文化交流促進文明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