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消滅易錯選擇題專練50題)專題03 中國現代史(含解析)備戰2025年中考歷史考試易錯題(全國通用)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消滅易錯選擇題專練50題)專題03 中國現代史(含解析)備戰2025年中考歷史考試易錯題(全國通用)

資源簡介

專題 03 中國現代史
消滅易錯專練 50 題·選擇題
涉及考點
易錯點 01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鞏固
易錯點 02 社會主義的探索
易錯點 0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易錯點 04 民族團結
易錯點 05 國防科技成就
易錯點 06 外交成就
易錯點 07 核心素養
1.1949 年,人民政府廢除了帝國主義利用不平等條約獲取的在中國的經濟特權,收回長期被帝國主義盤踞
的中國海關,實行對外貿易的管制和對外匯的管理。這一外交政策( )
A.收回了外國在華經濟權益 B.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地位
C.鞏固了新中國獨立和主權 D.否定了舊中國不平等外交
2.國家主席習近平勉勵大家,“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F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
我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被厥淄?,中華民族擺脫屈
辱,終于站起來了,不斷追夢始于( )
A.中華民國的成立 B.新中國的成立
C.渡江戰役的勝利 D.一五計劃的完成
3.1949 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和政務院領導人構成表如下(單位:人)。新中國成立初期政權的特
點不包括( )
職務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 政務院
黨派 主席 副主席 委員 總理 副總理 政務委員
共產黨 1 3 29 1 2 6
民主黨派和黨派人士 0 3 27 0 2 9
A.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 B.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
C.多黨合作,具有廣泛代表性 D.共產黨與民主黨派聯合執政
4.羅伯特 奧古斯德在《有限戰爭》中寫道:“當中國變成第一個在重要戰役中取得打敗西方軍隊勝利的
國家時,似乎一夜之間,中國便躍進為世界強國之列?!边@說明抗美援朝戰爭( )
A.使中國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 B.穩定了朝鮮半島的局勢
C.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D.打破了美國對中國的封鎖
5.史料一般包括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口述史料三大類,其中實物史料主要是通過實物本身的形態、結構、
質地、原料、工藝等提供歷史信息,體現史料價值。下列屬于實物史料的是( )
A.抗美援朝戰爭中繳獲美軍的槍支 B.《朝鮮停戰協定》
C.抗美援朝親歷者的回憶錄音 D.《開國大典》油畫
6.下面是電影《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的歌詞。這反映了抗美援朝( )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
帆?!蒙胶盟玫胤?,條條大路都寬暢,……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
它的有獵槍。
A.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B.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C.基本穩定了朝鮮半島的局勢 D.保衛了中國人民的和平生活
7.如圖是新中國某個時期農村糧食產量的變化示意圖(單位:億噸),出現圖中數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土地改革 B.“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C.三大改造 D.改革開放
8.1950 年,劉少奇在一次報告中提到當前中國“鄉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農、貧農及一部分雇農耕種
的,但他們只對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權,對大部分土地則沒有所有權?!眻蟾嬷荚趶娬{( )
A.進行集體協作的可行性 B.建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C.克服財政困難的急迫性 D.進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9.如表為 1957 年與 1952 年相比,我國部分經濟數據增長的情況。表格數據表明( )
項目 鋼鐵 煤炭 棉花 糧食
增長率 296% 96% 26% 19%
A.工農業協調發展 B.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成就顯著
C.我國實現工業化 D.工業產值已經超越農業產值
10.對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下來對聯反映我國“一五”計劃成就的是( )
A.一橋架長江南北暢通,三路通雪域漢藏同樂
B.改革開放同添異彩,經濟建設共展藍圖
C.食堂巧煮千家飯,公社飽暖萬人心
D.萬里河山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
11.如圖是 1953 年和 1957 年我國主要工業品和糧食產量變化情況。這一變化可以說明( )
A.工農業發展急躁冒進 B.“一五”計劃成果顯著
C.改革提高了國際地位 D.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12.漂浮在液體中的物體,當其自身重力小于浮力時,就會上浮,反之則會下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導致如圖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是( )
A.三大改造 B.土地改革
C.“一五”計劃 D.“大躍進”運動
13.有同學整理學習筆記“a 實施一五計劃提高生產力水平,b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c 頒布憲法確立根本
政治制度,d 三大改造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化”,依此制作的結構圖符合史實的是( )
A. B. C. D.
14.《人民日報》社論見證了我國不同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狀況。如表所反映的信息可用于研究( )
標題 內容
《衛星社坐上了衛星》 河南省遂平縣衛星農業社有五畝小麥畝產兩千一百零五斤。
《今年夏天大豐收說明了什么》 我國糧食要增產多少,是能夠由我國人民按照自己的需求來決定了。
《全力保證鋼鐵生產》 要保證一千零七十萬噸鋼,必須具有停車讓路、首先為鋼的全局觀點。
A.建國初期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 B.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C.農村鄉鎮企業的良好發展勢頭 D.工農業戰線的“大躍進”熱潮
15.建構立體的歷史時空認知體系對我們學習歷史十分重要。新中國經歷了若干歷史時期,以下歷史時期
按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A.初建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探索﹣改革開放﹣鞏固新生政權
B.鞏固新生政權﹣初建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探索﹣改革開放
C.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探索﹣改革開放﹣鞏固新生政權﹣初建社會主義
D.改革開放﹣鞏固新生政權﹣初建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探索
16.如圖反映的是新中國在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農業經濟發展狀況,出現圖中 B 點到 C 點這一變化的主要
原因是( )
A.經濟建設沒有計劃性 B.自然災害迅速蔓延
C.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D.“文革”擴展到經濟領域
17.如圖是歷史老師課堂上的板書,板書中的“結論”應該是( )
A.三大改造如火如荼 B.大躍進運動結束
C.撥亂反正的結束 D.國家出現重大轉折
18.鄧小平說:每年領導層都要總結經驗,對就堅持,不對趕快改,新問題出來抓緊解決??峙略儆腥?br/>年,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這說明( )
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型 B.中國已完成經濟體制改革
C.改革在經驗總結中不斷前行 D.黨和國家工作重心已轉移
19.這次會議意味著中華民族在歷經種種探索與曲折之后,開始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這次
會議( )
A.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 B.完成了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
C.概括了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D.制定了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20.農業機械保有量是農業現代化的一項重要指標,如圖中 1981﹣1986 年中國部分農業機械保有量的變化
趨勢反映了( )
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展 B.農村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
C.市場經濟發揮調節作用 D.優先發展重工業成效巨大
21.1986 年,當山東省某國有紡織廠破產時,數百名紡織女工在廠門口哭成一片。而 1995 年同城的另一國
有紡織廠宣布破產時,大會現場則響起一片掌聲。這一變遷反映了( )
A.市場經濟觀念逐漸成為社會共識 B.對外開放推動了個體經濟的發展
C.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增強企業活力
22.1986 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企業改革的若干規定》。根據這些規定,企業擁有了生產計劃權、
產品購銷權、定價權、資金使用權、工資獎金分配權、勞動人事權等一系列生產經營自主權。其帶來的
主要影響是( )
A.確立市場定價,建立合理價格體系 B.改革計劃經濟,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C.增強企業活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D.實行政企分開,充分發揮政府職能
23.出現如圖這時期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變化趨勢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 B.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
C.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 D.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
24.日前,博鰲亞洲論壇 2023 年年會開幕式在海南召開,本屆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以“不確定的世界:團結
合作迎挑戰,開放包容促發展”為主題,共有來自 5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 2000 名代表,以及來自約 40
個國家和地區的170多家媒體機構1100余名記者參加本屆年會。海南能夠承辦大型活動主要得益于( )
A.重視教育,引進資源 B.氣候適宜,環境優美
C.改革開放,海南建省 D.產業升級,結構優化
25.如圖是某同學在歷史課上記錄的復習提綱據此判斷,這節課復習的專題是( )
提綱:
1、十一屆三中全會
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4、1992 年南方談話
5、黨的指導思想
A.建國后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 B.鄧小平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C.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建設 D.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6.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地處山西省會城市太原,從建廠開始,太鋼渣場逐漸形成一座體積達 1000
萬立方米的“龐然大物”,對太原市的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太鋼人依靠創新驅動和產品結構的優化,
不僅使得渣山變青山,而且其產品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家電等各個領域及三峽、奧運等國家重點工程。
據此可知,太鋼遵循的發展理念是( )
A.進行科技創新,實現綠色發展 B.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共享發展
C.進行體制改革,實現協調發展 D.堅持對外開放,強化國際合作
27.國際認同是指在國際社會中,各個國家和地區理解和支持某理念或行為的傾向性態度。中國所倡導的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其國際認同度不斷提高,主要是由于( )
A.美蘇冷戰局面的結束 B.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
C.合作共贏的發展需要 D.中國傳統文化的吸引力
28.唐太宗李世民在《晉宣帝總論》中說“天地之大,黎元為先?!绷暱倳浺昧诉@句話,并在十九大
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边@說明,
我國發展的根本目的是( )
A.促進經濟增長 B.維護世界和平
C.增進民生福祉 D.共建精神家園
29.如圖示意圖反映的主題是( )
A.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歷程 B.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C.綜合國力不斷提高 D.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30.習近平曾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加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下列不能提升我國文化自信的是( )
A.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 B.傳統文化中的三從四德思想
C.長篇小說《紅巖》《青春之歌》 D.電影《英雄兒女》《林則徐》
31.周恩來總理說:“一個民族完全聚居在一個地方的比較少,甚至極少。歷史的發展使中國各民族多數
是雜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響。”從中可以看出我國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團結與平等的歷史傳統 B.民族共同繁榮的經濟任務
C.雜居融合的現實國情 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32.七年級(1)班開展“走近傳統節日 感受民族文化”的主題班會活動,下面是李華同學展示的活動資
料,從中反映出( )
“那達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刺激的賽馬、摔跤,
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
潑水節,是中國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和中南半島某些民族的新
年節日。節日期間,人們相互潑水祝福,并舉行拜佛、賽龍舟、放高升、點孔明燈等活動。
A.傳統習俗的變化 B.中華民族傳承的價值觀
C.傳統節日的起源 .中國習俗具有地域文化
33.閱讀如圖,導致這一時期我國少數民族地區 GDP 總量不斷增長的主要因素有( )
①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
②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
③改革開放的推動
④“一國兩制”構想的實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4.從“十三五”規劃到“一帶一路”倡議,中央政府為香港做規劃謀發展,并留足了參與共建的空間。
香港“超級聯系人”的角色定位逐漸成型,“一國之利”和“兩制之便”在這里發揮出越來越大的優勢。
香港“超級聯系人”的角色定位( )
A.有利于香港同祖國共同發展、永不分離 B.體現了中央政府對香港發展的主導作用
C.賦予了“一國兩制”偉大構想新的內涵 D.大大拓展香港在國際社會上的活動空間
35.如圖為 1999﹣2019 年中國澳門 GDP 變化示意圖。據此可知澳門回歸后( )
A.生產總值持續增長 B.糧食安全得到保障
C.城鄉結構明顯改善 D.外貿總量名列前茅
36.下列事件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A.②③①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②①④
37.2022 年,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節目《雪花》中,有一只“掉隊的小鴿子”。有網友認為節目寓意“臺
灣回歸、祖國統一”,“一個(鴿)不能少”。這反映了( )
A.實現祖國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期盼 B.海峽兩岸已經完全實現全面融合發展
C.海峽兩岸關系發展受到臺獨勢力阻撓 D.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財富
38.開國大典閱兵曾被形象說成是“萬國牌武器展覽會”,但到國慶 70 周年大閱兵時,所有受閱武器裝備
均為國產現役主戰裝備,且信息化程度普遍比較高。這表明我國( )
A.人民軍隊有效維護了國家安全 B.對外開放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
C.軍隊發展與信息技術相互融合 D.軍備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39.某校舉辦“新中國國防建設成就展”,擬分為“艱難起步(1949﹣1956)”“自力更生(1956﹣1976
年)”“跨越發展(1978 年至今)”三個主題。下列可以入選“自力更生”主題的是( )
A.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華東軍區海軍成立
C.中國發射了第一艘載人飛船 D.“遼寧艦”交接入列
40.小麗查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軍隊建設的相關資料后制作了如圖的大事年表。據此,她對我
國軍隊建設所起的作用得出了以下結論。其中理解正確的是( )
1949 年 4 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海軍部隊宣告成立。1949 年 11 月,中國人民解放
軍空軍司令部成立,標志著人民空軍正式誕生。
1954 年 6 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一支潛艇部隊成立。
1966 年 7 月,中國第二炮兵部隊正式成立。
2016 年,中國空軍出動“轟﹣6K”飛機赴南海戰斗巡航。
①大大提高了中國國防的總體實力和防衛作戰能力
②為保衛祖國領土完整和維護國家統一筑起鋼鐵長城
③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強有力的安全保證
④具有現代科技知識的軍事指揮人才隊伍正逐漸形成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檔案選編》案卷編號為 206﹣V0002 的檔案,是周恩來發表的一個聲明:“這個
會議將要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作為檔案材料,其價值在于( )
A.實證亞非會議在萬隆圓滿結束 B.是實證歷史的第一手資料
C.佐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D.是帶有主觀性的影像史料
42.2023 年 2 月 24 日,中國外交部發布《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第一條即強調尊重
各國主權。各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都應該得到切實保障。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各
方要共同維護國際關系基本準則,捍衛國際公平正義。國際法應當得到平等統一適用,不應采取雙重標
準。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源自其一直主張的( )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中美聯合公報》
C.求同存異外交方針 D.“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43.某同學嘗試用表格進行學習整理。下表中史實與結論搭配正確的是( )
序號 史實 結論
A 三大改造完成 確立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影響深遠
C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D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
A.A B.B C.C D.D
44.1954 年 12 月,緬甸總理吳努應周恩來邀請回訪中國時表示“中國好比大象,緬甸好比羔羊,大象會不
會發怒,無疑會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膽?!芴孤实刂v,我們對大國是很恐懼的。但是周恩來訪問緬甸
以后,大大消除了緬甸人這種恐懼。”緬甸消除這種恐懼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國( )
A.奉行“一邊倒”,捍衛社會主義陣營
B.重申“和平共處原則”,發展與新興民族獨立國家關系
C.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加強同亞非各國聯系
D.倡導多邊外交,建立新型區域合作組織
45.周恩來在日內瓦會議上倡議:“為了保衛亞洲及世界的和平,中國人民極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戰爭能夠
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夠早日恢復。”此倡議發揮的作用是( )
A.迎來了新中國第一次建交高潮 B.最終確立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推動了中國和亞非國家的合作 D.使印度支那問題得以政治解決
46.2018 年是周恩來誕辰 120 周年,某校同學要編寫一期以“周恩來外交成就”為主題的黑板報,以下關
于周恩來的活動與評價中,最適合這一主題的應是( )
A.深明大義──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B.顧全大局──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C.高瞻遠矚──推動中美關系堅冰消融 D.爭取和平──奔赴重慶參加國共談判
47.一位學者認為:“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如果沒有中國同美國的關系正?;?,也就沒有 70 年代末中國
開始實行的‘對外開放’政策以及中國對外經濟關系的蓬勃發展?!逼浜x是指中美關系正常化( )
A.標志著美國對中國封鎖政策的徹底失敗 B.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C.促使西方許多國家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D.使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48.錢學森曾回憶說:“中國過去沒有搞過大規??茖W技術研究,‘兩彈’才是大規模的科學技術研究,
那要幾千人、上萬人的協作,這是中國過去所沒有的?!辈牧戏从沉诵轮袊萍既〉弥卮蟪删偷脑蛑?br/>要是( )
A.普通群眾的廣泛參與 B.蘇聯等國家的傾力幫助
C.科技人員的忘我貢獻 D.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49.1965 年 5 月《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刊載的一篇文章認為美國的戰略過時了,中國在尖端科學上取得
的某種突破,勢必迫使美國修改它的全球戰略。這是因為中國當時( )
A.成功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 B.成功發射了“東方紅一號”
C.成功培育了雜交水稻 D.掌握了載人航天技術
50.20 世紀 50 年代,評劇《劉巧兒》風靡全國。拒絕包辦婚姻的“劉巧兒”唱出了人們對婚姻自主的向往,
也成功宣傳了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這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 )
A.衛生概念深入人心 B.文藝作品形式多樣
C.法律體系已經完備 D.文藝服務國家需要專題 03 中國現代史
消滅易錯專練 50 題·選擇題
涉及考點
易錯點 01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鞏固
易錯點 02 社會主義的探索
易錯點 0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易錯點 04 民族團結
易錯點 05 國防科技成就
易錯點 06 外交成就
易錯點 07 核心素養
一.選擇題(共 50 小題)
1.1949 年,人民政府廢除了帝國主義利用不平等條約獲取的在中國的經濟特權,收回長期被帝國主義盤踞
的中國海關,實行對外貿易的管制和對外匯的管理。這一外交政策( )
A.收回了外國在華經濟權益 B.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地位
C.鞏固了新中國獨立和主權 D.否定了舊中國不平等外交
【答案】C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鞏固新中國獨立和主權的外交政策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新中國成立之后,“收回長期被帝國主義盤踞的中國海關,實行對外貿易的管制和對外匯的管
理”從外交上實現了獨立,這一措施鞏固了新生政權,C 項正確;題干材料措施的目的是鞏固新中國獨
立,并不是收回了外國在華經濟權益,排除 A 項;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地位是新中國成立的意義,與題
干內容無關,排除 B 項;題干材料中外交政策主要是鞏固新中國獨立和主權的需要,“否定了舊中國不
平等外交”在題干中無法體現,排除 D 項。故選 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鞏固新中國獨立
和主權的外交政策的相關史實。
2.國家主席習近平勉勵大家,“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
我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被厥淄?,中華民族擺脫屈
辱,終于站起來了,不斷追夢始于( )
A.中華民國的成立 B.新中國的成立
C.渡江戰役的勝利 D.一五計劃的完成
【答案】B
【分析】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的知識點,應理解記憶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解答】1949 年 10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人民翻身當家作
主,成為國家的主人,中華民族擺脫屈辱,終于站起來了,開始不斷追夢。故選 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材料和把握歷史基礎知識的能力,難度適中。
3.1949 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和政務院領導人構成表如下(單位:人)。新中國成立初期政權的特
點不包括( )
職務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 政務院
黨派 主席 副主席 委員 總理 副總理 政務委員
共產黨 1 3 29 1 2 6
民主黨派和黨派人士 0 3 27 0 2 9
A.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 B.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
C.多黨合作,具有廣泛代表性 D.共產黨與民主黨派聯合執政
【答案】D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新中國成立初期政權的特點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根據材料所給數據分析可知,我國是共產黨一黨執政,沒有與民主黨派聯合執政,D 項說法錯
誤,符合題意;根據材料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特點包括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體現了人民民主
原則;多黨合作,具有廣泛代表性,排除 ABC 項。故選 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新中國成立初期政權的特點
的相關史實。
4.羅伯特 奧古斯德在《有限戰爭》中寫道:“當中國變成第一個在重要戰役中取得打敗西方軍隊勝利的
國家時,似乎一夜之間,中國便躍進為世界強國之列?!边@說明抗美援朝戰爭( )
A.使中國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 B.穩定了朝鮮半島的局勢
C.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D.打破了美國對中國的封鎖
【答案】C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抗美援朝戰爭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據“……似乎一夜之間,中國便躍進為世界強國之列?!笨芍?,這說明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拼
來了山河無恙與家國安寧,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了外部穩定的環境,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C 項
正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排除 A 項;“穩定了朝鮮半島的局勢”在題
干中未有體現,排除 B 項;“打破了美國對中國的封鎖”與題干無關,排除 D 項。故選 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抗美援朝戰爭的影響的
相關史實。
5.史料一般包括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口述史料三大類,其中實物史料主要是通過實物本身的形態、結構、
質地、原料、工藝等提供歷史信息,體現史料價值。下列屬于實物史料的是( )
A.抗美援朝戰爭中繳獲美軍的槍支 B.《朝鮮停戰協定》
C.抗美援朝親歷者的回憶錄音 D.《開國大典》油畫
【答案】A
【分析】本題考查史料的分類,關鍵信息是“屬于實物史料的是”。
【解答】據所學知,抗美援朝繳獲美軍的槍支屬于實物史料;《朝鮮停戰協定》、《開國大典》油畫屬
于文獻史料;抗美援朝親歷者的回憶錄音屬于口述史料。故選 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了解史料的分類。
6.下面是電影《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的歌詞。這反映了抗美援朝( )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
帆。……好山好水好地方,條條大路都寬暢,……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
它的有獵槍。
A.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B.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C.基本穩定了朝鮮半島的局勢 D.保衛了中國人民的和平生活
【答案】D
【分析】本題考查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意義,準確解讀材料主旨。
【解答】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不符合題意,排除 A??姑涝瘧馉幍膭?br/>利,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不符合題意,排除 B??姑涝瘧馉幍膭倮?,基本穩定了朝鮮半島的
局勢,不符合題意,排除 C。根據材料“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朋友來了有好酒,若
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笨芍?,描繪了東北地區安靜祥和的局面,對于豺狼的威脅,中國人
民必將勇于反擊,這有助于保衛我們的和平生活,故 D 正確。故選 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準確解讀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意義,有助
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7.如圖是新中國某個時期農村糧食產量的變化示意圖(單位:億噸),出現圖中數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土地改革 B.“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C.三大改造 D.改革開放
【答案】A
【分析】根據材料,結合 1950—1952 年土地改革的相關知識推斷出答案。
【解答】根據題干圖中數據變化,從 1949 年到 1952 年農村糧食產量不斷增加,結合所學知識,主要是
因為 1950——1952 我國進行土地改革。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促進了農業發
展,A 項正確;1958 年發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排除 B 項;1956 年底完成三大改造,排除 C 項;
20 世紀 70 年代末農村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排除 D 項。故選 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 1950——1952 年土地改革的知識??疾榱藢W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
8.1950 年,劉少奇在一次報告中提到當前中國“鄉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農、貧農及一部分雇農耕種
的,但他們只對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權,對大部分土地則沒有所有權?!眻蟾嬷荚趶娬{( )
A.進行集體協作的可行性 B.建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C.克服財政困難的急迫性 D.進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D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新中國的土地改革以及歷史意義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根據所學和材料可知,這是在強調進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D 項正確。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
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
到 1952 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新中國的土地改革以及歷史意義等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9.如表為 1957 年與 1952 年相比,我國部分經濟數據增長的情況。表格數據表明( )
項目 鋼鐵 煤炭 棉花 糧食
增長率 296% 96% 26% 19%
A.工農業協調發展 B.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成就顯著
C.我國實現工業化 D.工業產值已經超越農業產值
【答案】B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有計劃的進行經濟建設的相關史實,識讀表格內容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觀察題干表格內容可知,1957 年與 1952 年相比,我國的鋼鐵和煤炭數據增長,這與一五計劃
有關,表格數據表明我國在一五計劃期間重點發展了重工業,這說明我國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成就顯著,B
項正確;據題干表格數據可知,“工農業協調發展”“我國實現工業化”說法錯誤,排除 AC 項;題干
表格內容體現了我國部分經濟的增長率,工業產值、農業產值在題干表格中未有體現,排除 D 項。故選
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題干表格的理解能力和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我國有計劃
的進行經濟建設的相關史實。
10.對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下來對聯反映我國“一五”計劃成就的是( )
A.一橋架長江南北暢通,三路通雪域漢藏同樂
B.改革開放同添異彩,經濟建設共展藍圖
C.食堂巧煮千家飯,公社飽暖萬人心
D.萬里河山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
【答案】A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一五”計劃。
【解答】一橋架長江南北暢通,三路通雪域漢藏同樂反映的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57 年武漢長江大
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故選 A。
【點評】解答本題需要靈活運用“一五”計劃的主要成就.
11.如圖是 1953 年和 1957 年我國主要工業品和糧食產量變化情況。這一變化可以說明( )
A.工農業發展急躁冒進 B.“一五”計劃成果顯著
C.改革提高了國際地位 D.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答案】B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一五”計劃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1953 年和 1957 年我國主要工業品和糧食
產量變化情況”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1953 年和 1957 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期間,據題干“1953 年和 1957 年我國主要工業品和
糧食產量變化情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示體現了 1953——1957 年,我國主要工業品和糧食產量大
幅度增長,這說明了“一五”計劃成果顯著,B 項正確;題干反映了 1953 年﹣1957 年工業品和糧食產
量大幅增長,不能說明“工農業發展急躁冒進”“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排除 AD 項;題干沒有涉
及“改革提高了國際地位”,排除 C 項。故選 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和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一五”計劃取得
成就的相關史實。
12.漂浮在液體中的物體,當其自身重力小于浮力時,就會上浮,反之則會下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導致如圖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是( )
A.三大改造 B.土地改革
C.“一五”計劃 D.“大躍進”運動
【答案】A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三大改造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的相關史實。
【解答】從 1953 年開始,我國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 1956 年底,我
國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
制的轉變,標志著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漂浮在液體中的物體,
當其自身重力小于浮力時,就會上浮,反之則會下降。觀察題干圖片可知,導致由第一幅圖的新民主主
義社會到第二幅圖新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原因是三大改造的完成,A 項正確;1952 年,土地改革完
成,并沒有使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排除 B 項;1953——1957 年,一五計劃超額完
成,這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一五”計劃與第二幅圖片進入社
會主義不符,排除 C 項;1958 年的“大躍進”運動時我國已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排除 D 項。故選 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和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三大改造的完成的
相關史實。
13.有同學整理學習筆記“a 實施一五計劃提高生產力水平,b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c 頒布憲法確立根本
政治制度,d 三大改造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化”,依此制作的結構圖符合史實的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三大改造、一五計劃、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要求
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b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作為結構的主題,a 實施一五計劃提高生產力
水平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經濟基礎,c 頒布憲法確立根本政治制度提供了憲法保證;d 三大改造
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化。即三大改造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化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
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國
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B 項正確;一五計劃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無法構成因果關系,排除 A 項;
憲法的頒布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無法構成因果關系,排除 C 項;三大改造和一五計劃屬于并列關系,
排除 D 項。故選 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三大改造、一五計劃、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考查
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4.《人民日報》社論見證了我國不同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狀況。如表所反映的信息可用于研究( )
標題 內容
《衛星社坐上了衛星》 河南省遂平縣衛星農業社有五畝小麥畝產兩千一百零五斤。
《今年夏天大豐收說明了什么》 我國糧食要增產多少,是能夠由我國人民按照自己的需求來決定了。
《全力保證鋼鐵生產》 要保證一千零七十萬噸鋼,必須具有停車讓路、首先為鋼的全局觀點。
A.建國初期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 B.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C.農村鄉鎮企業的良好發展勢頭 D.工農業戰線的“大躍進”熱潮
【答案】D
【分析】本題考查“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1958 年,黨和政府錯誤發動
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主要標志是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
【解答】題干表格所反映的信息可用于研究工農業戰線的“大躍進”熱潮。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通
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由于黨和人民對于我國社會主義所
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經驗,又急于求成,忽視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在
總路線的指導下,1958 年,黨和政府錯誤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主要標志是高指標、瞎
指揮、浮夸風、“共產”風,這就使得“左”的錯誤在全國各地嚴重泛濫開來。故選 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
相關知識。
15.建構立體的歷史時空認知體系對我們學習歷史十分重要。新中國經歷了若干歷史時期,以下歷史時期
按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A.初建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探索﹣改革開放﹣鞏固新生政權
B.鞏固新生政權﹣初建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探索﹣改革開放
C.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探索﹣改革開放﹣鞏固新生政權﹣初建社會主義
D.改革開放﹣鞏固新生政權﹣初建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探索
【答案】B
【分析】本題考查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時期。注意準確識記相關歷史時期的時間。
【解答】新中國成立后,為鞏固新生政權﹣﹣先后進行了土地改革運動,抗美援朝戰爭和鎮壓反革命運
動等。1953﹣1956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初步建立;1958 年中共八大召開以后,
包括重大的失誤,如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這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探索,1978 年十
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改革開放的開始;故 B 鞏固新生政權﹣初建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
探索﹣改革開放符合題意。故選 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社會主義的曲折探索。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分析能力。
16.如圖反映的是新中國在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農業經濟發展狀況,出現圖中 B 點到 C 點這一變化的主要
原因是( )
A.經濟建設沒有計劃性 B.自然災害迅速蔓延
C.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D.“文革”擴展到經濟領域
【答案】C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影響。1958 年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
社會主義探索時期的重大失誤,我國的工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國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國后未曾有過的
經濟困難,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重大失誤與挫折。
【解答】據“新中國在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農業經濟發展狀況”可知,圖中 B 點到 C 點農業經濟發展
嚴重下降,出現圖中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 1958 年黨中央錯誤的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導
致“左”傾錯誤嚴重泛濫,國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國后未曾有過的經濟困難,阻礙了我國農業的發展。故
選 C。
【點評】本題以圖片為依托,考查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大
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7.如圖是歷史老師課堂上的板書,板書中的“結論”應該是( )
A.三大改造如火如荼 B.大躍進運動結束
C.撥亂反正的結束 D.國家出現重大轉折
【答案】D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圖片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在歷史的轉折關頭,人們急切地期待走出一條新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1978 年 12 月,中共十
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次全會沖破了長期以來“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
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
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
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據題干
歷史老師課堂上的板書及所學知識可知,板書中的“結論”應該是國家出現重大轉折,選項 D 符合題意。
故選 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共十一屆
三中全會的相關史實。
18.鄧小平說:每年領導層都要總結經驗,對就堅持,不對趕快改,新問題出來抓緊解決??峙略儆腥?br/>年,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這說明( )
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型 B.中國已完成經濟體制改革
C.改革在經驗總結中不斷前行 D.黨和國家工作重心已轉移
【答案】C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改革在經驗總結中不斷前行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鄧小平同志非常重視總結歷史的和現實的經驗,他提出:“我們每走一步都要總結經驗”“重
要的是走一段就要總結經驗”。在 1992 年南方談話中,他明確指出:“每年領導層都要總結經驗,對的
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新問題出來抓緊解決?!彼岢觥皩嵤虑笫桥伞?,就是強調要在實踐中不斷
大膽探索,不斷豐富和總結經驗。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題干說明改革在經驗總結中不斷前行,C 項
正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從 1997 年召開的中共十五大開始形成,排除 A 項;“中國已完成經濟體
制改革”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 B 項;1978 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使黨和國家工作重心開始轉移,
此時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仍是經濟建設,排除 D 項。故選 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改革在經驗總結中不斷
前行的相關史實。
19.這次會議意味著中華民族在歷經種種探索與曲折之后,開始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這次
會議( )
A.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 B.完成了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
C.概括了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D.制定了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答案】A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經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動亂,積累下許多嚴重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粉碎“四人幫”以
后,人們要求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錯案進行平反,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在歷史的轉
折關頭,人們急切地期待走出一條新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
召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據“這次會議意味著中華民族在歷經種種探索與曲折之后,開始找到一
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及所學知識可知,這次會議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A 項正確;1981 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召開,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
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勝利完成,
排除 B 項;1987 年召開的中共十三大上概括了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排除 C 項;2002 年,中國共產黨
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江澤民在會上作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
業新局面》的報告,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奮斗目標是,在本世紀頭 20 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
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2002 年召開的中共十六大制定了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排除 D 項。故選
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的
相關史實。
20.農業機械保有量是農業現代化的一項重要指標,如圖中 1981﹣1986 年中國部分農業機械保有量的變化
趨勢反映了( )
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展 B.農村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
C.市場經濟發揮調節作用 D.優先發展重工業成效巨大
【答案】B
【分析】本題以業機械保有量是農業現代化的一項重要指標為依托,考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注意掌
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仔細觀察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 1981﹣1986 年中國部分農業機械保有量的變化趨勢反
映了農村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號角,經濟體制改革首先
在農村取得突破性進展,在農村實行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生產組織形式發
生了變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把農民的責、權、利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使農民獲得了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生
產,提高了糧食的產量,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故選 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我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的內容和意義。
21.1986 年,當山東省某國有紡織廠破產時,數百名紡織女工在廠門口哭成一片。而 1995 年同城的另一國
有紡織廠宣布破產時,大會現場則響起一片掌聲。這一變遷反映了( )
A.市場經濟觀念逐漸成為社會共識 B.對外開放推動了個體經濟的發展
C.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增強企業活力
【答案】A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市場經濟觀念逐漸成為社會共識,“1986 年”“1995 年”“國有紡織廠破產時”
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1992 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據題干“1986
年,當山東省某國有紡織廠破產時,數百名紡織女工在廠門口哭成一片。而 1995 年同城的另一國有紡織
廠宣布破產時,大會現場則響起一片掌聲?!笨芍@反映了從 20 世紀 80 年代到 90 年代人們對國企的
破產由不理解到理解,由不接受到接受,這一變化主要說明了人們已經認可市場經濟觀念,A 項正確;
題干所述的這一變化反映的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推動國企職工思想觀念的變化,并不是反映對外開放推
動個體經濟的發展,排除 B 項;從 20 世紀 80 年代到 90 年代,社會主要矛盾仍然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
度與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排除 C 項;1984 年以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已經全面開展,而題干反
映的是 90 年代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排除 D 項。故選 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市場經濟觀念逐漸成為
社會共識。
22.1986 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企業改革的若干規定》。根據這些規定,企業擁有了生產計劃權、
產品購銷權、定價權、資金使用權、工資獎金分配權、勞動人事權等一系列生產經營自主權。其帶來的
主要影響是( )
A.確立市場定價,建立合理價格體系 B.改革計劃經濟,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C.增強企業活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D.實行政企分開,充分發揮政府職能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國有企業改革的相關史實。根據材料中的信息“1986 年”、“《關于深化企業改
革的若干規定》”“影響”等,結合所學知識,得出答案。未認真分析材料,易錯選 D。
【解答】“1986 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企業改革的若干規定》”即深化國企改革,帶來的影響是
增強了企業活力和競爭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促進企業健康發展。A 項和 B 項是深化體制改革的內容,
而非企業改革。D 項是改革的內容而非影響。故選 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國有企業改革的
相關史實。
23.出現如圖這時期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變化趨勢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 B.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
C.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 D.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
【答案】A
【分析】根據材料,結合改革開放的成就和意義的相關知識推斷出答案。
【解答】根據圖片“1978—2017 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情況”結合所學內容可知,1978 年,中共十一
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我國進入了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改革開放促進了我國
國內生產總值的大幅增長。圖中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變化趨勢的主要原因是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A 項正
確;截止 2017 年,我國的全面小康社會尚未建成,排除 B 項;國際經濟新秩序還沒有建立起來,排除 C
項;國際環境并不和平穩定,排除 D 項。故選 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改革開放的成就和意義的知識??疾閷W生識記理解能力。
24.日前,博鰲亞洲論壇 2023 年年會開幕式在海南召開,本屆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以“不確定的世界:團結
合作迎挑戰,開放包容促發展”為主題,共有來自 5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 2000 名代表,以及來自約 40
個國家和地區的170多家媒體機構1100余名記者參加本屆年會。海南能夠承辦大型活動主要得益于( )
A.重視教育,引進資源 B.氣候適宜,環境優美
C.改革開放,海南建省 D.產業升級,結構優化
【答案】C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的改革開放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海南能夠承辦大型活動的原因的相關史實。
【解答】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開始進行改革開放,我國的改革開放
帶來了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1988 年 4 月 26 日,海南省人民政府成立,也標志著海南省的建立。海南
建省促進了海南經濟的發展。題干中海南能夠承辦大型活動主要得益于改革開放,海南建省,C 項正確;
“重視教育”與“開放包容促發展”“共有來自 5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 2000 名代表,以及來自約 40 個
國家和地區的 170 多家媒體機構 1100 余名記者參加本屆年會”不符,排除 A 項;“氣候適宜,環境優
美”與“開放包容促發展”“共有來自 5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 2000 名代表,以及來自約 40 個國家和地
區的 170 多家媒體機構 1100 余名記者參加本屆年會”不符,排除 B 項;“產業升級,結構優化”與“開
放包容促發展”“共有來自 5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 2000 名代表,以及來自約 40 個國家和地區的 170 多
家媒體機構 1100 余名記者參加本屆年會”不符,排除 D 項。故選 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我國的改革開放的相關史實。
25.如圖是某同學在歷史課上記錄的復習提綱據此判斷,這節課復習的專題是( )
提綱:
1、十一屆三中全會
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4、1992 年南方談話
5、黨的指導思想
A.建國后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 B.鄧小平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C.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建設 D.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的鄧小平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提出了改革開放;1982 年的中共十二大上,鄧小平提
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87 年的中共十三大上,鄧小平闡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1992 年,
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1997 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綜合以上事實可知,本專
題是鄧小平理論的形成與發展。這節課復習的專題是鄧小平理論的形成與發展。選項 B 符合題意。故選
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理解與識記鄧小平理論
的形成與發展的相關史實。
26.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地處山西省會城市太原,從建廠開始,太鋼渣場逐漸形成一座體積達 1000
萬立方米的“龐然大物”,對太原市的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太鋼人依靠創新驅動和產品結構的優化,
不僅使得渣山變青山,而且其產品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家電等各個領域及三峽、奧運等國家重點工程。
據此可知,太鋼遵循的發展理念是( )
A.進行科技創新,實現綠色發展 B.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共享發展
C.進行體制改革,實現協調發展 D.堅持對外開放,強化國際合作
【答案】A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太鋼遵循的發展理念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根據“太鋼人依靠創新驅動和產品結構的優化”可知,這反映了太原鋼鐵公司進行科技創新的
理念;根據“使得渣山變青山,其產品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家電等各個領域及三峽、奧運等國家重點
工程?!笨芍?,這反映了太原鋼鐵實現綠色發展,A 項正確;“堅持以人為本”在題干材料內容中沒有
涉及,排除 B 項;“進行體制改革”在題干材料內容中沒有涉及,排除 C 項;“堅持對外開放”在題干
材料內容中沒有涉及,排除 D 項。故選 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太鋼遵循的發展理念的
相關史實。
27.國際認同是指在國際社會中,各個國家和地區理解和支持某理念或行為的傾向性態度。中國所倡導的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其國際認同度不斷提高,主要是由于( )
A.美蘇冷戰局面的結束 B.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
C.合作共贏的發展需要 D.中國傳統文化的吸引力
【答案】C
【分析】本題考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相關內容。
【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國際認同度不斷提高主要是因為合作共贏的發展
需要。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全球性問題層出不窮,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合作共
贏成為國際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這一理念順應了時代潮流和各國共同利益訴求,所以得到廣泛認同,C
項正確。美蘇冷戰結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A;馬克思主義指導并非國際認同的關鍵,排除 B;中國傳
統文化吸引力有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 D。故選 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相關內容。
28.唐太宗李世民在《晉宣帝總論》中說“天地之大,黎元為先?!绷暱倳浺昧诉@句話,并在十九大
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边@說明,
我國發展的根本目的是( )
A.促進經濟增長 B.維護世界和平
C.增進民生福祉 D.共建精神家園
【答案】C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發展的根本目的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2012 年 11 月 29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提出了
“中國夢”這個概念。其基本內涵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
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2015 年 10 月,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
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
共享的發展理念,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形成平衡發展結構,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合作共贏,增進
人民福祉。據“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笨芍?,這
說明我國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增進民生福祉。選項 C 符合題意。故選 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我國發展的根本
目的的相關史實。
29.如圖示意圖反映的主題是( )
A.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歷程 B.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C.綜合國力不斷提高 D.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答案】B
【分析】本題考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相關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圖片中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思想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組成部分,B 項符合題意;圖片內容沒有涉及中國科學技術發
展歷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內容,排除 ACD 三項。故選 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和分析能力,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及其重要意義。
30.習近平曾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加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下列不能提升我國文化自信的是( )
A.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 B.傳統文化中的三從四德思想
C.長篇小說《紅巖》《青春之歌》 D.電影《英雄兒女》《林則徐》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提升我國文化自信的作品的相關史實。 1956 年,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的方針,文學藝術創作出現了嶄新的局面。
【解答】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化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成果豐富。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長篇小
說《紅巖》《青春之歌》、電影《英雄兒女》《林則徐》都體現了對祖國的熱愛和體現了與民族命運的
同呼吸,共命運的愛國主義精神,有助于我們提升我國文化自信。但傳統文化中的三從四德思想不能提
升我國文化自信。選項 B 符合題意。故選 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提升我國文化自信的作品的
相關史實。
31.周恩來總理說:“一個民族完全聚居在一個地方的比較少,甚至極少。歷史的發展使中國各民族多數
是雜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響?!睆闹锌梢钥闯鑫覈⒚褡鍏^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團結與平等的歷史傳統 B.民族共同繁榮的經濟任務
C.雜居融合的現實國情 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答案】C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現在我國有 56 個民族,我國各民族逐漸形成了以漢
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我國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據
“一個民族完全聚居在一個地方的比較少,甚至極少。歷史的發展使中國各民族多數是雜居的,互相同
化,互相影響?!奔八鶎W知識可知,從中可以看出我國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原因是雜居融合的
現實國情。“民族團結與平等的歷史傳統”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 A 項。故選 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民族區域自
治制度的相關史實。
32.七年級(1)班開展“走近傳統節日 感受民族文化”的主題班會活動,下面是李華同學展示的活動資
料,從中反映出( )
“那達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刺激的賽馬、摔跤,
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
潑水節,是中國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和中南半島某些民族的新
年節日。節日期間,人們相互潑水祝福,并舉行拜佛、賽龍舟、放高升、點孔明燈等活動。
A.傳統習俗的變化 B.中華民族傳承的價值觀
C.傳統節日的起源 .中國習俗具有地域文化
【答案】D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習俗具有地域文化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圖片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據“‘那達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潑水節,是中國傣族、阿昌族、布朗族、
佤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和中南半島某些民族的新年節日”可知,這反映了中國習俗具有地域文化,不
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節日,具有不同的風俗,D 項正確;“傳統習俗的變化”“傳統節日的起源”與題
干內容不符,排除 AC 項;“中華民族傳承的價值觀”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 B 項。故選 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題干圖片的理解能力和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習俗具
有地域文化的相關史實。
33.閱讀如圖,導致這一時期我國少數民族地區 GDP 總量不斷增長的主要因素有( )
①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
②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
③改革開放的推動
④“一國兩制”構想的實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改革開放的相關史實。綜合運用知識是解
題的關鍵。
【解答】根據題干信息“1953 年﹣2010 年我國少數民族地區 GDP 總量不斷增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1952 年,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發布,民族區域自治開始全面推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得到發展;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1999 年我國實施西部大
開發戰略,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再次得到發展;選項①②③符合題意;而選項④“一國兩制”構想的實
行,與題意無關。因此只有選項①②③符合題意。故選 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民族區域自
治制度的相關史實。
34.從“十三五”規劃到“一帶一路”倡議,中央政府為香港做規劃謀發展,并留足了參與共建的空間。
香港“超級聯系人”的角色定位逐漸成型,“一國之利”和“兩制之便”在這里發揮出越來越大的優勢。
香港“超級聯系人”的角色定位( )
A.有利于香港同祖國共同發展、永不分離 B.體現了中央政府對香港發展的主導作用
C.賦予了“一國兩制”偉大構想新的內涵 D.大大拓展香港在國際社會上的活動空間
【答案】A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一國兩制,要求學生結合一國兩制的特征和影響來分析。
【解答】A.從材料中的超級聯系人可以看出,香港聯系中國和外國,有利于促進香港和祖國共同發展。
B.一國兩制實施以后,香港回歸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發展應該是由香港人自己主導。
C.超級聯系人仍然體現的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特征,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之內。
D.材料沒有體現出香港在國際社會的活動。
故選 A。
【點評】解答問題要搞清楚一國兩制的特征和影響,學生要有較強的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的能力。
35.如圖為 1999﹣2019 年中國澳門 GDP 變化示意圖。據此可知澳門回歸后( )
A.生產總值持續增長 B.糧食安全得到保障
C.城鄉結構明顯改善 D.外貿總量名列前茅
【答案】A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澳門回歸的相關史實,“1999﹣2019 年中國澳門 GDP 變化示意圖”是解答本題
的關鍵。
【解答】據“1999﹣2019 年中國澳門 GDP 變化示意圖”可知,澳門回歸后 GDP 不斷上升,生產總值持
續增長,A 項正確;“糧食安全”在題干圖片中未有涉及,排除 B 項;“城鄉結構明顯改善”在題干示
意圖中未有體現,排除 C 項;“外貿總量”與材料反映的內容無關,排除 D 項。故選 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題干圖片的理解能力和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一國兩制”
及港澳回歸的相關史實。
36.下列事件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A.②③①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②①④
【答案】B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海峽兩岸的交往,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1979 年元旦《告臺灣人民同胞書》的發表;1993 年“汪辜會談”就開展兩岸經濟、科技、文化
交流達成共識;2005 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中國大陸,雙方重申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
獨”,主張臺海和平穩定。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會見,促進了兩岸關系的新發展。2015 年 11 月,習同臺灣方面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雙方就進一步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交換了意見。這次會
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故 B①③②④符合題意;ACD 表述錯誤。故選 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海峽兩岸的交往。
37.2022 年,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節目《雪花》中,有一只“掉隊的小鴿子”。有網友認為節目寓意“臺
灣回歸、祖國統一”,“一個(鴿)不能少”。這反映了( )
A.實現祖國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期盼 B.海峽兩岸已經完全實現全面融合發展
C.海峽兩岸關系發展受到臺獨勢力阻撓 D.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財富
【答案】A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祖國統一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臺灣問題的相關史實。
【解答】據題干“有一只‘掉隊的小鴿子’”及所學知識可知,這只“掉隊的小鴿子”是指臺灣還沒統
一。“臺灣回歸、祖國統一”“一個(鴿)不能少”反映了實現祖國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期盼,選項 A
符合題意;B 項說法錯誤,排除;CD 項在題干中無法體現,排除。故選 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祖國統一的相關
史實。
38.開國大典閱兵曾被形象說成是“萬國牌武器展覽會”,但到國慶 70 周年大閱兵時,所有受閱武器裝備
均為國產現役主戰裝備,且信息化程度普遍比較高。這表明我國( )
A.人民軍隊有效維護了國家安全 B.對外開放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
C.軍隊發展與信息技術相互融合 D.軍備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答案】D
【分析】本題考查科技強軍。結合所學知識點進行思考解答。
【解答】從“萬國武器展覽會”,到武器裝備國產化,證明了中國軍備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A
項材料未提及,B 項沒有體現變化,C 項不完全切合題意。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熟練掌握科技強軍的相關知識。
39.某校舉辦“新中國國防建設成就展”,擬分為“艱難起步(1949﹣1956)”“自力更生(1956﹣1976
年)”“跨越發展(1978 年至今)”三個主題。下列可以入選“自力更生”主題的是( )
A.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華東軍區海軍成立
C.中國發射了第一艘載人飛船 D.“遼寧艦”交接入列
【答案】A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題干關鍵信息“自力更生”。
【解答】為增強國防力量,打破帝國主義的核壟斷,粉碎其核威脅,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國第一顆原
子彈爆炸成功,它標志著中國走進核時代的大門,標志著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核技術,加強了
我國的國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對于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A 符合題意。BCD 不
符合題意。故選 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我國兩彈一星的相關知識。
40.小麗查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軍隊建設的相關資料后制作了如圖的大事年表。據此,她對我
國軍隊建設所起的作用得出了以下結論。其中理解正確的是( )
1949 年 4 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海軍部隊宣告成立。1949 年 11 月,中國人民解放
軍空軍司令部成立,標志著人民空軍正式誕生。
1954 年 6 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一支潛艇部隊成立。
1966 年 7 月,中國第二炮兵部隊正式成立。
2016 年,中國空軍出動“轟﹣6K”飛機赴南海戰斗巡航。
①大大提高了中國國防的總體實力和防衛作戰能力
②為保衛祖國領土完整和維護國家統一筑起鋼鐵長城
③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強有力的安全保證
④具有現代科技知識的軍事指揮人才隊伍正逐漸形成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的軍隊建設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我國軍隊建設所
起的作用的相關史實。
【解答】根據大事年表“1949 年 4 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海軍部隊宣告成立。1949 年 11 月,中國
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成立,標志著人民空軍正式誕生。1954 年 6 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一支潛艇
部隊成立。1966 年 7 月,中國第二炮兵部隊正式成立。2016 年,中國空軍出動‘轟﹣6K’飛機赴南海
戰斗巡航?!笨芍?,軍種不斷完善,軍事配備現代化不斷提高,科技含量不斷提升。“鋼鐵長城”大大
提高了中國國防防的總體實力和防衛作戰能力,為保衛祖國領土完整和維護國家統一筑起鋼鐵長城,也
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安全保證,所以①②③符合題意,D 項正確;大事年表中沒有體現軍事
指揮人才隊伍,排除包含④的 ABC 項。故選 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題干圖片的理解能力和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華人民共
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的軍隊建設的相關史實。
4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檔案選編》案卷編號為 206﹣V0002 的檔案,是周恩來發表的一個聲明:“這個
會議將要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作為檔案材料,其價值在于( )
A.實證亞非會議在萬隆圓滿結束 B.是實證歷史的第一手資料
C.佐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D.是帶有主觀性的影像史料
【答案】B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檔案材料的價值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史料的分類和日內瓦會議的相關史實。
【解答】1954 年,周恩來率代表團參加日內瓦會議,討論如何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
平問題。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周恩來發表的這個聲明作為檔案材料,是實證周恩來率代表團參加日
內瓦會議這一歷史的第一手資料,是客觀性的史料,選項 B 符合題意;選項 ACD 表述錯誤,排除。故
選 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檔案材料的價值的相關史實。
42.2023 年 2 月 24 日,中國外交部發布《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第一條即強調尊重
各國主權。各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都應該得到切實保障。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各
方要共同維護國際關系基本準則,捍衛國際公平正義。國際法應當得到平等統一適用,不應采取雙重標
準。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源自其一直主張的( )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中美聯合公報》
C.求同存異外交方針 D.“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答案】A
【分析】本題考查我國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23 年 2 月 24 日,中國外交部發布《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
場》文件,從尊重各國主權、啟動和談、停止單邊制裁、推動戰后重建等 12 個方面全面闡述了中方原則
立場。這從一個側面表明我國外交的基本準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包括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
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A 項正確;1972 年尼克松總統訪華,中美簽署并發表
《中美聯合公報》,標志著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排除 B 項;1955 年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
存異”外交方針,排除 C 項;2017 年我國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
面推進的體現,排除 D 項。故選 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準確識記和靈活運用。加強我國外交成就的識記是解題關鍵。
43.某同學嘗試用表格進行學習整理。下表中史實與結論搭配正確的是( )
序號 史實 結論
A 三大改造完成 確立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影響深遠
C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D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
A.A B.B C.C D.D
【答案】B
【分析】本題考查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知識,解題關鍵是聯系所學、分析選項、結合要求、作出選擇。
【解答】依據題干并結合所學可知,1953 年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印度政府代表團時,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
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了印方的贊同,此后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影響深遠,所以 B 項
正確;A 項中三大改造完成標志著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而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確立了我
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應排除;C 項中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
期,應排除;D 項中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 2021 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 2001 年,應排除。故
選 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理解,側重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44.1954 年 12 月,緬甸總理吳努應周恩來邀請回訪中國時表示“中國好比大象,緬甸好比羔羊,大象會不
會發怒,無疑會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膽?!芴孤实刂v,我們對大國是很恐懼的。但是周恩來訪問緬甸
以后,大大消除了緬甸人這種恐懼?!本挼橄@種恐懼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國( )
A.奉行“一邊倒”,捍衛社會主義陣營
B.重申“和平共處原則”,發展與新興民族獨立國家關系
C.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加強同亞非各國聯系
D.倡導多邊外交,建立新型區域合作組織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本題考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解答】依據題干材料“1954 年 12 月,緬甸總理吳努應周恩來邀請回訪中國時表示‘中國好比大象,
緬甸好比羔羊,大象會不會發怒,無疑會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膽。…很坦率地講,我們對大國是很恐懼的。
但是周恩來訪問緬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緬甸人這種恐懼’?!苯Y合所學可知,緬甸消除這種恐懼的主要
原因是基于中國重申“和平共處原則”,發展與新興民族獨立國家關系。1953 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
周恩來總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故選 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相關知識的掌握.重點識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與影響.
45.周恩來在日內瓦會議上倡議:“為了保衛亞洲及世界的和平,中國人民極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戰爭能夠
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夠早日恢復?!贝顺h發揮的作用是( )
A.迎來了新中國第一次建交高潮 B.最終確立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推動了中國和亞非國家的合作 D.使印度支那問題得以政治解決
【答案】D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日內瓦會議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1954 年 4 月至 7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了在日內瓦召開的關于
解決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的國際會議。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在會上進行了積極的外交努力。會議
最終就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使印度支那問題得以政治解決。據題干“中國人民極其希望印度支那的
戰爭能夠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夠早日恢復”和所學知識可知,周恩來在日內瓦會議上的倡
議使印度支那問題得以政治解決,D 項正確;中日建交迎來了新中國第一次建交高潮,排除 A 項;1953
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排除 B 項;
1954 年,由蘇聯倡議,蘇、美、英、法四國外長在柏林日內瓦會議上達成協議,定于同年 4 月舉行日內
瓦會議,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不是亞非國家的合作,排除 C 項。故選 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日內瓦會議的相關史實。
46.2018 年是周恩來誕辰 120 周年,某校同學要編寫一期以“周恩來外交成就”為主題的黑板報,以下關
于周恩來的活動與評價中,最適合這一主題的應是( )
A.深明大義──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B.顧全大局──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C.高瞻遠矚──推動中美關系堅冰消融 D.爭取和平──奔赴重慶參加國共談判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周恩來外交成就”,要正確審題。
【解答】A、B、D 三選項主要是國共兩黨之間的談判、合作等,不是外交關系,只有 C 選項談到中美關
系,屬于外交成就。故選 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靈活掌握周恩來的相關知識。
47.一位學者認為:“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如果沒有中國同美國的關系正常化,也就沒有 70 年代末中國
開始實行的‘對外開放’政策以及中國對外經濟關系的蓬勃發展。”其含義是指中美關系正?;? )
A.標志著美國對中國封鎖政策的徹底失敗 B.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C.促使西方許多國家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D.使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答案】B
【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中美關系的改善產生的影響的理解。
【解答】根據材料可知,材料的意思為:中美關系的正常化為 20 世紀 70 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以及
對外經濟關系的發展鋪平道路,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故選 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
48.錢學森曾回憶說:“中國過去沒有搞過大規模科學技術研究,‘兩彈’才是大規模的科學技術研究,
那要幾千人、上萬人的協作,這是中國過去所沒有的?!辈牧戏从沉诵轮袊萍既〉弥卮蟪删偷脑蛑?br/>要是( )
A.普通群眾的廣泛參與 B.蘇聯等國家的傾力幫助
C.科技人員的忘我貢獻 D.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答案】D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新中國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的相關史實。
【解答】據題干可知,“兩彈”的研究占用了國家大量的人力物力,故題干材料反映了新中國取得成就
的原因主要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D 項正確;“普通群眾的廣泛參與”是新
中國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A 項;“兩彈”是我國獨立自主研制的,排
除 B 項;“科技人員的忘我貢獻”是新中國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C 項。
故選 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新中國科技取得重大成
就的原因的相關史實。
49.1965 年 5 月《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刊載的一篇文章認為美國的戰略過時了,中國在尖端科學上取得
的某種突破,勢必迫使美國修改它的全球戰略。這是因為中國當時( )
A.成功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 B.成功發射了“東方紅一號”
C.成功培育了雜交水稻 D.掌握了載人航天技術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本題以 1965 年 5 月《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刊載的一篇文章為切入點,考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
試爆成功的史實。
【解答】由材料信息“1965 年 5 月”“中國在尖端科學上取得的某種突破,勢必迫使美國修改它的全球
戰略”可知,這是 1964 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加強了我國的國防
力量。故選 A。
【點評】注意對材料的解讀,識記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相關知識。
50.20 世紀 50 年代,評劇《劉巧兒》風靡全國。拒絕包辦婚姻的“劉巧兒”唱出了人們對婚姻自主的向往,
也成功宣傳了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這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 )
A.衛生概念深入人心 B.文藝作品形式多樣
C.法律體系已經完備 D.文藝服務國家需要
【答案】D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文藝服務國家需要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據“20 世紀 50 年代,評劇《劉巧兒》風靡全國。拒絕包辦婚姻的‘劉巧兒’唱出了人們對婚
姻自主的向往,也成功宣傳了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笨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
立使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題干反映了
新中國成立初期文藝服務國家需要,D 項正確;“衛生概念”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 A 項;“文藝作品
形式多樣”在題干中未有體現,排除 B 項;“法律體系已經完備”與“拒絕包辦婚姻的‘劉巧兒’唱出
了人們對婚姻自主的向往”不符,排除 C 項。故選 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文藝服務國家需要的相
關史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亳州市| 庆元县| 津市市| 贺兰县| 灵丘县| 枣强县| 项城市| 新巴尔虎左旗| 绵阳市| 沙河市| 陕西省| 贵南县| 北安市| 黔南| 富平县| 南昌市| 肇东市| 钦州市| 南通市| 湟源县| 临邑县| 望谟县| 宁夏| 龙井市| 鲁山县| 甘洛县| 黎平县| 和政县| 民丰县| 阿克陶县| 扎赉特旗| 明水县| 平顺县| 澄城县| 云梦县| 天水市| 福泉市| 怀来县| 高邮市| 洛宁县| 防城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