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 05 地理與空間概念易混易錯一、中國古代史易錯點 易錯原因 糾錯措施朝代疆域混淆:如西周分封制下的疆 古代地圖與現代地圖差異 利用歷史地圖冊,對比不同朝代域范圍與秦朝大一統后的疆域混淆, 大,學生難以將古今地理概 的疆域圖,標注出疆域變化的關不清楚秦朝首次實現了多民族國家的 念對應,對古代疆域范圍缺 鍵區域,如秦朝新開拓的嶺南地大統一,疆域得到極大拓展。 乏直觀感受。 區等。二、中國近代史易錯點 易錯原因 糾錯措施不平等條約涉及的地理范圍混亂:《南京條約》中開放的通商口岸位置記憶 將重要不平等條約涉及的地理信不平等條約眾多,涉及的地不清,如將廈門與福州的位置弄混; 息羅列出來,進行對比,如繪制理信息復雜,學生在記憶時對《馬關條約》中割讓的遼東半島、 表格,對比各條約開放口岸的位容易混亂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的具 置、割讓土地的范圍等。體地理位置和范圍不明確。三、中國現代史易錯點 易錯原因 糾錯措施新中國重要建設項目的地理分布錯 結合經濟發展學習:強調經濟建對經濟建設關注不夠:學生誤:對 “一五” 計劃中重點建設的 設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在學習更關注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工業項目所在地區記憶錯誤,如不清 “一五” 計劃等內容時,將工業項歷史事件,對經濟建設相關楚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鞍山鋼鐵公 目與當地的資源、交通等地理因的地理信息重視不足。司等的具體位置。 素結合起來理解。四、世界古代史易錯點 易錯原因 糾錯措施古代文明發源地位置混淆:將古代埃 跨文化學習困難:世界古代 在講解古代文明時,先介紹當地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古代中 史涉及不同地區、不同文化 的地理環境對文明產生的影響,國四大文明古國的發源地弄混,如不 的歷史,學生對陌生的地理 讓學生從根源上理解文明發源地清楚古代巴比倫發源于兩河流域(幼 名稱和區域缺乏熟悉感。 的位置。易錯點 易錯原因 糾錯措施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五、世界近代史易錯點 易錯原因 糾錯措施新航路路線混亂:對迪亞士、達 伽 航海路線復雜:新航路開辟 繪制航海路線圖:讓學生自己繪馬、哥倫布、麥哲倫等航海家的航行 涉及多條路線,且航海家的 制新航路開辟的路線圖,標注航路線記憶不清,如分不清誰先到達好 活動時間有先后,容易造成 海家的名字、出發地、目的地和望角,誰發現了美洲新大陸。 記憶混亂。 關鍵停靠點,強化記憶。六、世界現代史易錯點 易錯原因 糾錯措施兩次世界大戰戰場范圍混淆:對第一戰爭局勢復雜:兩次世界大 戰場地圖分析:詳細分析兩次世次世界大戰的西線、東線戰場,以及戰涉及眾多國家和地區,戰 界大戰的戰場地圖,標注出主要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亞洲戰場范圍廣闊,局勢變化快, 戰役發生地點,講解各戰場的戰場、太平洋戰場等范圍記憶模糊,不學生難以全面掌握。 略意義和發展過程。明白各戰場的重要戰役發生地點。易錯 01 中國古代史易錯陷阱 1:朝代疆域混淆【易錯典例】下列朝代疆域圖按我國歷史發展順序排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常見錯因 易混淆各朝代疆域易錯剖析糾錯攻略 歸納總結主要朝代區域地圖【答案】A【解析】根據朝代疆域圖中的“咸陽”并結合所學可知①是秦朝;根據材料“都城長安”并結解答過程 合所學可知②是唐朝;根據材料“嶺北行省”及所學知識可知,③是元朝的疆域;根據材料“烏里雅蘇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④是清朝的疆域,因此正確排序是①②③④,A 項正確,排除 B、C、D 三項。故選 A 項。【避錯總結】1.下圖所示的疆域,其朝代應是( )A.夏朝 B.商朝 C.西漢 D.東晉【答案】C【解析】根據圖片信息“長安”“西域都護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的都城為長安,公元前 60 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使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C 項正確;夏朝的都城在陽城,排除 A 項;商朝建立之初都城在亳,后來盤庚遷都到殷,排除 B 項;東晉的都城在建康,排除 D 項。故選 C 項。2.下圖是中國某朝代疆域示意圖。該朝代為加強對西藏的管轄,其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設立宣政院 ②設立駐藏大臣 ③冊封達賴、班禪制度 ④設北庭都元帥府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疆域示意圖和所學知識可知,這是清朝疆域示意圖。清朝為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轄,清朝前期,順治帝冊封五世達賴,康熙帝冊封班禪,建立了金瓶掣簽制度。1727 年,雍正皇帝在西藏設置了駐藏大臣,與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②③符合題意,B 項正確;元朝時期在西藏設宣政院轄地,①不符合題意,排除 A 項;元朝設北庭都元帥府管理新疆,④不符合題意,排除 C 項和 D 項。故選 B 項。3.某班同學分朝代制作“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展板,擬以各朝代疆域圖為載體,輔以對應歷史時期的恰當的文物圖片。其中一張展板如下圖所示。下列文物可用于此展板的是( )A.遣唐使晁衡詩稿 B.閻立本畫作《步輦圖》C.澶淵之盟盟文 D.達賴、班禪金印【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和所學可知,閻立本畫作的《步輦圖》反映的是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求婚使者的情景,體現了唐朝時期的民族關系,B 項正確;遣唐使晁衡詩稿反映的是中日文化交流,排除 A 項;澶淵之盟盟文是宋遼之間的盟約,與材料圖片無關,排除 C 項;達賴、班禪金印反映的是清朝對邊疆的管理,排除 D 項。故選 B 項。4.仔細觀察下圖某朝代疆域圖,圖中的“西域都護府”反映了哪朝代對哪地區的有效管轄?( )A.秦朝東南 B.西漢新疆 C.東漢新疆 D.北魏西藏【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為了加強對西域地區的管轄,公元前 60 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它的設置,標志著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B 項正確;東南不屬于西域都護府的管轄,排除 A 項;東漢在西漢之后,排除 C 項;西藏不屬于西域都護府的管轄,排除 D項。故選 B 項。5.請仔細觀察如下圖歷史地圖,請你判斷屬于我國古代哪個朝代的疆域圖(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答案】C【解析】據材料“甘肅行省、宣政院轄地、云南行省”及所學可知,元朝設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因此描述的是元朝時期的疆域信息,C 項正確;唐朝時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道、州、縣,排除 A 項;北宋時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是路、府、縣,排除 B 項;明朝廢除行省,地方實行三司制,排除 D 項。故選 C 項。6.下圖為中國古代某朝代疆域圖(局部),圖中的行政制度是( )A.郡縣制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 D.宰相制度【答案】C【解析】根據“甘肅行省”等可知,圖中的行政制度是行省制度,出現于元朝。由于元朝疆域廣大,為了有效實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元統治者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員管理,將西藏、云南、遼陽、嶺北等邊陲地區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轄之下,元朝的行省制度,對后世有著深遠影響。我國省級行政單位就是從元朝開始的,C 符合題意;ABD 項圖片中沒有涉及,排除。故選擇 C。7.我國的疆域版圖是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形成的。下列四個朝代的疆域圖反映了(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友好交往成為民族關系的主流C.政權并立與民族交融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答案】D【解析】據材料“我國的疆域版圖是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形成的”并結合所學可知,秦朝是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為我國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礎;經過西漢、元朝的發展。到清朝奠定了我國疆域的基礎,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D 項正確;夏商周時期是早期國家,與材料無關,排除A 項;材料主旨是我國疆域版圖的演進,而未涉及民族友好交往,排除 B 項;C 項反映的宋元時期的特征,與材料無關,排除 C 項。故選 D 項。8.下面是某朝代的疆域圖,該朝代是( )A.秦朝 B.西漢 C.東漢 D.西晉【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圖片“長安”“西域都護府”“西域”等信息和所學可知,西漢時的都城是長安,在公元前60 年設置西域都護,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B 項正確;秦朝的都城在咸陽,排除 A 項;東漢的都城在洛陽,排除 C 項;西晉的都城在洛陽,排除 D 項。故選 B 項。易錯 02 中國近代史易錯陷阱:不平等條約涉及的地理范圍混亂【易錯典例】下表所列反映了近代某國列強侵占我國領土的史實,該國是( )時間 條約名稱 地理范圍 面積(平方千米)1858 年 《璦琿條約》 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 60 萬多1860 年 《北京條約》 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 約 40 萬共 150 多萬《北京條約》1860 年 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 40 萬多 平方千米《勘分西北界約記》1881 年 《改訂條約》 西北地區 7 萬多A.英國 B.法國 C.美國 D.俄國常見錯因 不平等條約眾多,涉及的地理信息復雜,學生在記憶時容易混亂易錯剖析糾錯攻略 如繪制表格,對比各條約開放口岸的位置、割讓土地的范圍等。【答案】D解答過程【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從 19 世紀 50 年代到 80 年代,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璦琿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占了中國東北和西北 150 多萬平方千米領土,D 項正確;近代英國侵占我國領土為香港地區,排除 A 項;法國、美國在近代沒有割占我國領土,排除 BC 項。故選 D 項。【避錯總結】1.某校八年級同學在學習中國近代史列強侵略戰爭中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時,編制了歌謠“割地遼臺澎,賠款兩億高,開口有四處,設廠內稅銷”。由此判斷他們學習的是( )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答案】C【解析】根據歌謠“割地遼臺澎,賠款兩億高,開口有四處,設廠內稅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馬關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后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 2 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并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C 項正確;《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是: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賠償英國 2100 萬元,割香港島給英國,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排除 A項;《天津條約》的主要內容有俄國在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臺南、瓊州等 7 處口岸通商、停泊兵船,若別國在沿海增開口岸,準俄國一體照辦。俄國在原定中國陸路通商地點擴大貿易,對俄國商人我目及所帶貨物、本銀多寡,不加限制。俄國在中國各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俄國人享有領事裁判權,排除 B 項;《辛丑條約》主要內容包括:中國對各國賠款 4.5 億兩白銀,價息合計超過 9.8 億兩白銀,并以關稅和鹽稅等作抵押;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拆毀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臺,允許列強各國派駐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運動;外國認為各個通商章程中應修之處或其他應辦的通商事項,清政府概允商議;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等,排除 D 項。故選 C 項。2.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幫兇沙俄趁火打劫地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地最多,共割占了中國東北和西北 150 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侵占領土最多的是A.《天津條約》B.《北京條約》C.《璦琿條約》D.《勘分西北界約記》【答案】C【解析】依據課本所學,俄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趁火打劫,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占中國東北、西北 150 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其中割占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 60 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的中俄《璦琿條約》是沙俄割占中國領土最多的條約。C 項符合題意;中俄《天津條約》沒有涉及割地,A項不合題意;中俄《北京條約》和《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占中國領土 44 多萬平方千米。BD 兩項不合題意;由此可知 ABD 三項不合題意,故選擇 C。3.鴉片戰爭以后的半個世紀,不平等條約多以割地、開埠通商為基本內容,而 20 世紀初的《辛丑條約》卻不再有割地、開埠等內容。這一變化反映了( )A.中國國際地位迅速提高 B.列強已經實現瓜分中國目的C.帝國主義侵華策略轉變 D.帝國主義勢力受到沉重打擊【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丑條約》使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列強不再追求割地和開埠等內容,轉而利用清政府“以華制華”來維護其在華利益,這說明帝國主義侵華策略的轉變,C 符合題意;中國國際地位迅速提高表述與史實不符,A 排除;《辛丑條約》簽訂時期列強還沒有實現瓜分中國目的,B 排除;帝國主義勢力受到沉重打擊表述與史實不符,D 排除。故選擇 C。4.設計表格,歸納知識,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式。以下是小明在學習了八年級《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繪制的表格,據此不能獲取的歷史知識是背景 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時間 1856.10——1860.10參加國家 英法——主兇,美俄——幫兇侵華罪行 英法——火燒圓明園,沙俄——割地最多(150 萬平方千米)不平等條約 中俄《璦琿條約》(1858 年)、《北京條約》(1860 年)等A.第二次鴉片戰爭名字的由來B.俄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割地最多C.英法在北京犯下滔天罪行并為了掩蓋罪行進行焚燒D.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促進了民族覺醒【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表格“不平等條約”結合所學知識,我們可以得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但不能得到促進民族覺醒這一點,D 符合題意;根據題干表格“背景”中的鴉片戰爭后可以看出,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A 不符合題意;根據題干表格“沙俄—割地最多”可以得出俄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割地最多,B 不符合題意;根據題干表格“英法—火燒圓明園”這里可以知道在北京犯下滔天罪行并為了掩蓋罪行進行焚燒,C 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 ABC 不符合題意,故選 D。5.在以下不平等條約中,有許多既有割地又有賠款內容,其中不包括A.《南京條約》B.《北京條約》C.《馬關條約》D.《辛丑條約》【答案】D【解析】依據所學可知,《南京條約》賠款白銀 2100 萬元,割香港島給英國;《北京條約》《馬關條約》既有割地又有賠款;《辛丑條約》賠款 4.5 億兩白銀,沒有割地,D 項符合題意,故此題選 D。易錯點 03 中國現代史易錯陷阱:新中國重要建設項目的地理分布錯誤【易錯典例】7.如圖為“一五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這種布局( )A.體現了我國國家安全戰略 B.有利于東中西部均衡發展C.導致了國民經濟比例失調 D.是蘇聯工業化模式的翻版對經濟建設關注不夠:學生更關注政治、外交等方面的歷史事件,對經濟常見錯因建設相關的地理信息重視不足易錯剖析結合經濟發展學習:強調經濟建設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在學習 “一五”糾錯攻略計劃等內容時,將工業項目與當地的資源、交通等地理因素結合起來理解。【解析】根據示意圖結合所學可知,國家的工業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新建公路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部地區它密切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便利了經濟和文化交流,有利于鞏固國防,A 項正確;圖示的工業布局主要在東部地區,不利于東中西部均衡發展,排除解答過程 B 項;中國的一五計劃是一項重大的經濟發展計劃,它不僅有助于改善中國的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率,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發展,而且還有助于改善中國的國民比例經濟失調,排除 C 項;一五計劃大規模引進蘇聯的工業、農業、國防工業等技術裝備,但并不是全部照搬蘇聯工業化模式,排除 D 項。故選 A 項。【避錯總結】時間 1953-1957 年底 目的 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1)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基本任務 (2)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3)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特點 優先發展重工業一大橋 1957 武漢長江大橋二鐵路 寶成鐵路、鷹廈鐵路主要成就三公路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四工廠 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沈陽機床廠、沈陽飛機制造廠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準備意義了物質條件1.觀察下圖,從中可以直接獲取的信息是A.“一五計劃”在重工業和交通業取得重大成就B.“一五計劃”勝利完成得益于蘇聯的大力幫助C.抗美援朝為“一五計劃”的實施贏得和平環境D.“一五計劃”期間建設的項目在全國分布均勻【答案】A【解析】通過“一五”計劃成果圖可以看出,一五計劃期間,一五計劃期間,重工業成為我國投資的重點,重工業成就突出;東北成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我國工業制造,交通運輸等取得傲人的成就。A 符合題意。B 選項對于夸張了蘇聯對我們幫助,B 不符合題意;從圖片中得不出抗美援朝為“一五計劃”的實施贏得和平環境,C 不符合題意;“一五計劃”期間建設的項目在全國分布不均勻,D 不符合題意。故選A。2.“一五”期間,“堅決優先保證工業不在 1949 年以前建立起工業的沿海城市發展,而是面向華北、西北和華中的新工業中心”,大部分工廠“都建在離開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漢、內蒙古的包頭、吉林的長春和四川的成都”。這說明“一五”計劃A.優化工業分布格局 B.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C.奠定了工業化基礎 D.改變了工業落后面貌【答案】A【解析】材料中“一五”計劃實施時,堅持“優先保證工業不在…沿海城市發展,而是面向華北、西北和華中的新工業中心”,同時規定大部分工廠都建在遠離沿海省份的內地城市,由此說明“一五”計劃有利于工業布局的優化,A 正確;優先發展重工業是一五計劃的主要內容,材料并沒有體現,排除 B,一五計劃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進軍,這是一五計劃的影響,材料中并沒有體現,排除 CD。故選 A。【點睛】本題注重對題干材料的分析理解。了解“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影響的基礎上通過對比得出正確答案。3.下表是“一五”計劃部分項目分布統計表,表中所示現象( )工業類別(項目總數) 東北地區項目 中西部地區項目 其它地區項目民用工業企業(106 個) 50 個 32 個 24 個國防企業(44 個) —— 35 個 9 個(注:圖表數據整理自《中國共產黨歷史第 2 卷(1949——1978)上冊》)A.利于改變我國工業布局不均衡的現象 B.建立了我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C.改變了我國長期以來工業落后的局面 D.帶動了交通運輸行業的快速發展【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一五’計劃中東北地區、中西部地區、其他地區部分項目分布情況”結合所學可知,民用工業在中西部地區與東北地區、其他地區項目數量基本均衡,國防企業在中西部地區最多。而近代中國工業分布不均衡,集中在東北和沿海地區,因此“一五”計劃有利于改變我國工業布局不均衡的現象。A 項正確;“一五”計劃為建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打下了基礎,排除 B 項;“一五”計劃的完成開始改變我國長期以來的工業落后的局面,排除 C 項;材料只是提到計劃項目的地區分布數量比較,而不是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排除 D 項。故選 A 項。4.從地圖獲取有效信息是歷史學習的重要能力之一。下圖是我國“一五”計劃期間主要成就分布圖,從中我們可以獲取到的信息是( )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A.“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 B.“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運輸業C.“一五”計劃優先發展輕工業 D.“一五”計劃優先發展手工業【答案】A【解析】依據題干信息“一五計劃”“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鞍山大型軋鋼廠”可知,一五計劃成就了一批重工業企業,結合所學可知,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A 項正確;一五計劃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排除 BCD 項。故選 A 項。5.下表是“一五”計劃實施的工業企業行業分布表。該表主要反映了總數 軍工企業 冶金工業企業 化工企業 機械加工企業 能源工業企業 輕工業和醫藥工業150 個 44 個 20 個 7 個 24 個 52 個 3 個A.“一五”計劃培養建設人才 B.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C.“一五”計劃集中發展重工業 D.輕工業、重工業協調發展【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表格可知,“一五”計劃實施的 150 個工業企業中,從行業分布上看,重工業共有 147個,占到了 98%,輕工業只有 3 個,僅占 2%。據此可知,該表主要反映了“一五”計劃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故 C 項正確,排除 D 項;表格中沒有涉及到培養建設人才的內容,排除 A 項;大躍進導致了我國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與題干“一五計劃”無關,排除 B 項。故選 C 項。6.如圖是我國“一五”計劃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該圖說明A.這些成就是依靠蘇聯的援助取得的 B.我國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工業體系C.我國已經實現國防現代化 D.政府重視基礎設施和重工業建設【答案】D【解析】據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五”計劃的主要成就體現在重工業方面。1953 年-1957 年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黨和政府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D 符合題意;這些成就主要是靠我國實行一五計劃取得的,A 不符合題意;圖片沒有體現我國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工業體系,B 不符合題意;一五計劃時期,我國還沒有實現國防現代化,C 不符合題意。綜上可排除 ABC,故選擇D。易錯 04 世界古代史易錯陷阱:古代文明發源地位置混淆【易錯典例】人類早期的文明最早誕生在亞非的大河流域。下圖是哪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 ( )A.古埃及 B.古印度C.古巴比倫王國 D.古中國世界古代史涉及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歷史,學生對陌生的地理名稱和區常見錯因易錯剖析 域缺乏熟悉感。糾錯攻略 讓學生從根源上理解文明發源地的位置。【答案】C【解析】根據圖中“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圖片是西亞兩河流域的地圖,古巴比倫王國發源于兩河流域,C 項正確;古埃及文明發源于非洲尼羅河流域,解答過程排除 A 項;古印度文明發源于印度河與恒河流域,排除 B 項;古中國文明發源于黃河與長江流域,排除 D 項。故選 C 項。【避錯總結】1.下表為世界古代文明代表成就節選。由此可知,古代文明( )。發源地 文字 建筑北非尼羅河流域 象形文字 階梯金字塔群南亞印度河、恒河流域 印章文字 菩提伽耶佛塔中國黃河、長江流域 青銅器銘文 二里頭宮殿基址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愛琴海地區 腓尼基字母 萬神廟A.均為大河流域的農耕文明 B.藝術創作服務宗教活動C.呈現出鮮明地域文化特色 D.文字多樣促進頻繁交流【答案】C【解析】據題干“北非尼羅河流域、象形文字”“南亞印度河、恒河流域、印章文字”“中國黃河、長江流域、印章文字”“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愛琴海地區、腓尼基字母”和所學知識可知,世界不同地區的古代文明是不一樣的,各有特色,呈現出鮮明地域文化特色,C 項正確;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愛琴海地區的文明屬于海洋文明,排除 A 項;階梯金字塔群、二里頭宮殿基址不屬于宗教活動,排除 B 項;題干的表格只是舉例了不同地區古代文明的代表成就,沒有體現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排除 D 項。故選 C 項。2.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流域是哪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 )A.古代埃及文明 B.古代印度文明C.中國文明 D.古巴比倫文明【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兩河是指西亞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流域。約從公元前 3500 年起,兩河流域南部逐漸產生了一些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小國之間混戰不止。古巴比倫王國原是幼發拉底河中游的一個小國,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對外次安全遠交近攻的策略,完成整個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的統一事業,建立一個龐大的王國,史稱古巴比倫王國,D 項正確;古埃及文明的發源地是尼羅河流域,古代印度文明的發源地是印度河流域,中國文明發源地是黃河和長江流域,排除 ABC 項。故選 D 項。3.大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下列屬于尼羅河流域文明的是A. B.C. D.【答案】A【解析】依據所學可知,尼羅河被視為埃及的生命線,金字塔是埃及文明的象征,故 A 正確;《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文明的象征,屬于兩河流域文明,故 B 錯誤;種姓制度發源于古印度,屬于印度河文明,故 C 錯誤;司母戊鼎是中國的青銅器代表之一,屬于長江、黃河文明,故 D 錯誤。綜上故選 A。4.以下四幅圖反映的是四大亞非文明古國的發源地,由此可知,亞非古代文明均屬A.海洋文明 B.游牧文明 C.大河文明 D.工業文明【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古印度發源于印度河、恒河流域,古中國發源于黃河、長江流域,古埃及發源于尼羅河流域,故巴比倫發源于兩河流域,故亞非古代文明均屬大河文明,C 項正確;古希臘羅馬屬于海洋文明,排除 A 項;亞非文明古國屬于農耕文明,非游牧文明,排除 B 項;工業文明不符合史實,排除 D 項。故選 C 項。5.今天的伊拉克民眾依然飽受戰火的困擾,遠古時代伊拉克是兩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下列古代文明成果中,較為全面地保存了兩河流域社會發展狀況的是A.金字塔 B.《漢謨拉比法典》C.種姓制度 D.奴隸主民主政治【答案】B【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兩河流域曾經誕生了巴比倫文明,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時頒布的《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內容十分廣泛,從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倫社會,B 項正確;金字塔屬于古埃及文明,而古埃及發源于尼羅河流域,排除 A 項;種姓制度屬于古印度文明,而古印度發源于印度河、恒河流域,排除 C 項;奴隸主民主政治是古希臘雅典城邦文明的代表,而古希臘發源于愛琴海等地區,排除 D 項。故選 B 項。6.當今炮火紛飛的伊拉克位于兩河流域,這里是哪一處古代文明的發源地( )A.古代埃及 B.古希臘 C.古巴比倫王國 D.古代印度【答案】C【解析】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古代文明的發源地相關的知識點。閱讀題文所給提示信息:兩河流域。因為公元前十九世紀初期,阿摩利人以巴比倫為都城,建立了古巴比倫王國。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時,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了統一的奴隸制中央集權政權。只有選項 C 符合題意,故選 C。易錯 05 世界近代史易錯陷阱:新航路開辟路線混亂【易錯典例】研究歷史地圖,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學習歷史的一種重要方法。右圖是新航路開辟過程中某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線示意圖。據圖可知,這位航海家是( )A.哥倫布 B.迪亞士C.麥哲倫 D.達·伽馬航海路線復雜:新航路開辟涉及多條路線,且航海家的活動時間有先后,容常見錯因易錯剖析 易造成記憶混亂。糾錯攻略 繪制航海路線圖【答案】A【解析】結合地圖可以看到,航路從西班牙出發,到達美洲的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解答過程 結合所學可知,這是哥倫布,A 項正確;迪亞士從葡萄牙出發,到達非洲南端好望角,排除 B 項;麥哲倫船隊從西班牙出發,完成環球航行,排除 C 項;達伽馬從葡萄牙出發,到達印度西海岸,排除 D 項。故選 A 項。【避錯總結】一、選擇題1.觀察新航路開辟示意圖。其中屬于哥倫布的航行路線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新航路開辟過程中,迪亞士發現了好望角,達·伽馬到達印度,麥哲倫首次完成了環球航行,哥倫布首次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發現了美洲大陸,因此①哥倫布的航行路線,A 項正確;②迪亞士的航線,排除 B 項;③是達·伽馬的航線,排除 C 項;④是麥哲倫的航線,排除 D 項。故選 A 項。2.1497 年,某航海家橫渡印度洋,最終到達印度西海岸,帶回來大量的香料和黃金,獲得高出航行成本幾十倍的利潤,右側航行路線中屬于該航海家航行路線的是( )新航路開辟示意圖A.航行路線 B.航行路線 C.航行路線 D.航行路線【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A 是哥倫布的航行路線,B 是迪亞士的航行路線,C 是達伽馬的航行路線,D是麥哲倫的航行路線,在新航路開辟中,1497 年,達·伽馬從葡萄牙出發,繞過好望角,溯非洲東海岸北上,橫渡印度洋,1498 年到達印度西海岸,從此航行,他帶回了大量的胡椒、肉桂等香料,還帶回大量黃金,獲得了高出航行成本幾十倍的利潤,C 項正確;哥倫布發現了到美洲的航路,麥哲倫船隊進行了環球航行,迪亞士發現了從歐洲到非洲好望角的新航路,排除 ABD 項。故選 C 項。3.識讀歷史地圖是歷史學習的基本技能之一。下列新航路開辟時期,航海家和航海路線搭配正確的是( )A.①——哥倫布 B.②——達·伽馬 C.③——麥哲倫 D.④——迪亞士【答案】A【解析】根據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①航線從歐洲出發,往返于美洲,結合所學知識,在新航路開辟過程中,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所以①航線對應的航海家是哥倫布,A 項正確;②航線到達非洲,發現好望角,對應的航海家是迪亞士,排除 B 項;③航線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對應的航海家是達·伽馬,排除 C 項;④航線完成了全球航行,結合所學知識,這指的是麥哲倫船隊,排除 D 項。故選 A 項。4.觀察下面“新航路開辟路線”圖,與人類對地球由“平面”到“球面”的認識變化有關的航線(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解析】由圖中所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519 年,麥哲倫奉西班牙國王之命,從西班牙出發,船隊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 1522 年返回歐洲,這次航行是世界海航史上的一次創舉,麥哲倫成為第一位橫渡太平洋的歐洲人,他的船隊第一次完成了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使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由“平面”到“球面”,圖中④是麥哲倫船隊的航線,D 項正確;①是哥倫布發現了美洲的航線,排除 A 項;②是迪亞士從葡萄牙出發向東航行繞過非洲大陸發現好望角的航線,排除 B 項;③是達·伽馬開辟了從歐洲繞過非洲到達印度的航線,排除 C 項。故選 D 項。5.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觀察下面“新航路開辟路線”圖,下列在“地圓學說”主導下的航行路線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④是麥哲倫環球航行的航線,葡萄牙人麥哲倫,受到西班牙的資助,于 1519年至 1522 年完成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再返回歐洲的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D項正確;①是哥倫布到達美洲的航線,排除 A 項;②是迪亞士發現好望角的航線,排除 B 項;1497—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在迪亞士航行的基礎上,繞過非洲,到達印度,從而找到了通向東方的新航路,航海家達伽馬的航海路線對應的是③,排除 C 項。故選 D 項。6.如圖是新航路開辟的示意圖,與 D 路線相關的航線信息是A.環球航行證明地圓學說的正確性B.發現新大陸給印第安人帶來災難C.進行黑奴貿易使非洲喪失勞動力D.到達印度進行殖民掠奪和剝削【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以及所學知識可知,D 路線環繞世界一周,故 D 路線應當是麥哲倫的環球航行路線,麥哲倫的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故選擇 A;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路線是,哥倫布開辟的從歐洲出發,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的路線,所以 B 選項與題意不符,故排除 B;黑奴貿易的路線是往返于歐洲,非洲和美洲三地的三角路線,與題意不符,故排除 C;到達印度的路線是,達伽馬開辟的從歐洲出發,繞過好望角,經過印度洋到達印度的路線,與題意不符,故排除 D。7.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觀察下面“新航路開辟路線”圖,回答西歐人在新航路開辟后,沿著誰開辟的航線可以一并游覽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風光A.②迪亞士 B.③達·伽馬 C.①哥倫布 D.④麥哲倫【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西歐人在新航路開辟后,沿著誰開辟的航線可以一并游覽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風光”,可見,這指的是全球航行路線,結合所學可知,④麥哲倫船隊完成了全球航行,故 D 符合題意;迪亞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抵達非洲最南端的海角,后將其命名為好望角。路線為從葡萄牙到非洲西海岸,抵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故 A 不符合題意;1497—1498 年,達·伽瑪開辟了歐洲從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路線:葡→非洲西海岸→大西洋→非洲最南端好望角→非洲東海岸→印度洋→印度。故 B 不符合題意;1492 年,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開辟了通往美洲的航路。路線從西班牙到大西洋,最后到達美洲西印度群島。故 C 不符合題意;故選 D。8.觀察下面“新航路開辟路線”圖,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航線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解析】據題干“新航路開辟路線”和所學知識可知,1492 年哥倫布率領船隊橫渡大西洋,經過兩個多月的航行,歷經千辛萬苦,哥倫布船隊到達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發現了美洲新大陸,打破了美洲大陸與世隔絕的狀態,圖片中①路線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航線,A 項正確;②是迪亞士發現好望角的航線,排除 B 項;1497—1498 年,葡萄牙人達·伽馬在迪亞士航行的基礎上,繞過非洲,到達印度,從而找到了通向東方的新航路,航海家達伽馬的航海路線對應的是③,排除 C 項;④是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的航線,排除 D 項。故選 A 項。易錯 06 世界現代史易錯陷阱 1:兩次世界大戰戰場范圍混淆【易錯典例】如圖所示戰役可用于研究( )A.普法戰爭 B.第一次世界大戰C.第二次世界大戰 D.朝鮮戰爭戰爭局勢復雜:兩次世界大戰涉及眾多國家和地區,戰場范圍廣闊,局勢變常見錯因化快,學生難以全面掌握。易錯剖析戰場地圖分析:詳細分析兩次世界大戰的戰場地圖,標注出主要戰役發生地糾錯攻略點,講解各戰場的戰略意義和發展過程。【答案】C【解析】根據“1942 年、斯大林格勒”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反映的是斯大林格勒戰役,1942 年 7 月到 1943 年 2 月,蘇軍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解答過程折點,C 項正確;普法戰爭與“蘇聯紅軍、斯大林格勒”等不符,排除 A 項;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 1914-1918 年,排除 B 項;朝鮮戰爭與“蘇聯紅軍、斯大林格勒”等不符,排除 D項。故選 C 項。【避錯總結】1.下面圖片所示的歷史事件產生的影響是( )A.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B.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C.使德國陷入兩面夾擊的境地D.使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全球規模【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瓦胡島、珍珠港”等信息,可得出反映的是日本偷襲珍珠港。1941 年,日本偷襲位于珍珠港的美國海軍基地,次日,美、英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全球規模,D 項正確;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 A 項;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排除 B 項;1944 年 6 月,美英盟軍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德國陷入東西兩個戰場的夾擊之中,加速了德國的滅亡,排除 C 項。故選 D 項。2.下圖中的 F1 為阻力,F2 為動力,體現了某一階段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情況,該情況出現于( )A.鴉片戰爭期間 B.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C.土地革命期間 D.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F1 為阻力,F2 為動力”觀察圖示可知,這一時期動力>阻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華的經濟侵略,近代民族工業動力力大于阻力,民族工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B 項正確;19 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鴉片戰爭時間是1840 年,排除 A 項;土地革命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發展阻力>動力,排除 C 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動力<阻力,排除 D 項。故選 B 項。3.依據如圖中的信息判斷,該地圖的標題應該是( )A.中世紀的歐洲 B.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歐洲C.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歐洲 D.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歐洲【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可知,1918 年奧匈帝國解體,由地圖中的“奧匈帝國”可判斷該地圖為 1918 年以前的歐洲,B 項正確;中世紀的法國稱法蘭克王國,排除 A 項;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和二戰前夕都沒有“奧匈帝國”,排除 CD 項。故選 B 項。4.2022 年版課標中要求:“在義務教育階段,要求學生學會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考察歷史”據此要求分析,如圖與下列哪一事件有關( )A.第一次世界大戰 B.第二次世界大戰C.北約和華約成立 D.非洲國家的獨立【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地圖展示的主要是歐洲,結合“1938 年國界”、“1943”、“1944”、“蘇聯紅軍”、“斯大林格勒”等信息判斷該圖與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 年)相關,B 項正確;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排除 A 項;北約(1949 年)和華約(1955 年)成立時間與材料不符合,排除 C 項;地圖主要展示的是歐洲,與選項非洲國家地點不符,排除 D 項。故選 B 項。5.同學們在進行“歷史地圖上的世界格局”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中,搜集到右面一幅地圖。該地圖反映的歷史現象迅速崩潰于( )A.第一次世界大戰后 B.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C.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D.美蘇全面冷戰結束后【答案】C【解析】據所學可知,二次世界大戰嚴重的剝削了帝國主義的力量,亞非拉地區也掀起了反帝反殖民地的高潮,亞非拉地區相繼擺脫了殖統治獲得獨立,1990 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世界殖民體系瓦解;材料中地圖是西方列強在全世界建立的殖民體系,該地圖反映的歷史現象迅速崩潰指的是世界殖民體系瓦解,世界殖民體系開始瓦解于二戰后,C 項正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殖民體現并未崩潰,排除 AB 項;美蘇全面冷戰結束后,世界殖民體現已經崩潰,排除 D 項。故選 C 項。二、綜合題7.歷史地圖蘊含著豐富的信息。請仔細觀察、比較下列兩幅地圖,探究以下問題。【史實回顧】(1)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后,歐洲政治版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圖_________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疆域圖;圖_________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歐洲疆域圖。【對比分析】(2)對比兩幅地圖,列舉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后,歐洲政治版圖的具體變化并加以說明。【深入探究】(3)上述歐洲政治版圖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并分析變化的成因。【答案】(1)圖二;圖一。(2)具體變化: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原來被沙皇俄國吞并的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先后宣布獨立;德國把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奧匈帝國瓦解后,奧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分別成為獨立國家;波蘭、南斯拉夫(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國獨立。(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其他符合史實表達可)(3)說明:戰爭改變了大國實力對比;新的國際秩序確立;歐洲地位下降;被殖民地區民族覺醒,殖民體系受到沖擊;新的國家出現,蘇聯崛起等。(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其它符合題意的答案可)成因:協約國集團打敗同盟國集團;《凡爾賽和約》等條約對歐洲各國疆界做了較大的調整。(答出任意一點即可)【解析】(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疆域變化是奧匈帝國不復存在,分裂為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德意志帝國不復存在,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東部大量土地歸波蘭所有;沙皇俄國不復存在,俄國面積縮小,波蘭和芬蘭復國;奧斯曼土耳其不復存在,西部大量土地劃歸希臘,因而,圖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疆域圖;圖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歐洲疆域圖。(2)根據圖示信息可知,結合一戰的結果和影響可知,同盟國戰敗,德奧土三國不同程度上遭到協約國瓜分;俄國爆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沙俄滅亡,蘇俄陷于內戰,芬蘭和波蘭乘機復國;東歐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因而,具體變化為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原來被沙皇俄國吞并的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先后宣布獨立;德國把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奧匈帝國瓦解后,奧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分別成為獨立國家;波蘭、南斯拉夫(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國獨立。(3)結合所學可知,一戰后,協約國集團打敗同盟國集團;《凡爾賽和約》等條約對歐洲各國疆界做了較大的調整。因而,戰后歐洲版圖變化,是建立在對戰敗國宰割基礎上,引起了民族主義復仇情緒,推動了法西斯主義的興起和二戰的爆發,說明:戰爭改變了大國實力對比;新的國際秩序確立;歐洲地位下降;被殖民地區民族覺醒,殖民體系受到沖擊;新的國家出現,蘇聯崛起等。8.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深遠。觀察下面地圖,完成探究活動。圖一 圖二(1)比較圖一和圖二,找出一戰前后版圖或國名發生變化的三個歐洲國家。(2)巴黎和會的操縱國中,在圖中找不到的是哪個國家 該國為了協調帝國主義國家在亞太地區的關系采取了什么措施 這對中國有什么直接影響 (3)綜上所述,指出一戰后建立的國際秩序的名稱并簡述建立該秩序的會議的影響。【答案】(1)國家:①俄國改為蘇俄,②奧匈帝國分裂為奧地利、匈牙利等國,③奧斯曼土耳其改為土耳其。(答出三個發生變化的國家即可)(2)國家:美國。措施:召開華盛頓會議。簽訂《九國公約》等。影響:華盛頓會議上,中國提出的正義要求都被拒絕,中國被迫“門戶開放”,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言之有理即可)(3)名稱: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影響:巴黎和會暫時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的關系,華盛頓會議重新調整和確立了戰勝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在這兩個會議的基礎上.戰后國際秩序得以重建,但被稱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這--秩序因沒有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而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國家:從圖一到圖二的內容,并結合一戰的影響可知,俄國十月革命后改為蘇俄;奧匈帝國分裂為奧地利、匈牙利等國;奧斯曼土耳其改為土耳其。(2)國家:根據所學可得出巴黎和會的操縱國是美國。措施:根據所學可得出在巴黎和會后,召開華盛頓會議,并簽訂了《九國公約》等。影響:結合所學可得出華盛頓會議上,中國提出的正義要求都被拒絕,中國被迫“門戶開放”,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3)名稱:根據所學,一戰后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影響:根據所學知識進行概括即可。主要包括巴黎和會暫時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的關系,華盛頓會議重新調整和確立了戰勝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在這兩個會議的基礎上,戰后國際秩序得以重建,但被稱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這一秩序因沒有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而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言之有理即可。9.改變世界格局的兩次世界大戰材料一 下面是(英)尹恩·克肖著顧劍譯《命運攸關的抉擇 1940—1941》的部分目錄。第一章 倫敦,1940 年春英國決意獨自抗戰第二章 柏林,1940 年夏秋,希特勒決定進攻蘇聯……第五章 華盛頓特區,1940 年夏到 1941 年春羅斯福決定伸出援手……第八章 東京,1941 年秋日本決定向美國開戰……材料二 下面是不同時期的三幅歐洲地圖(局部)。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比較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7—1918.11)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9—1945.9)根本原因 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導火線 ① 經濟危機、德意日法西斯勢力上臺性質 非正義帝國主義爭霸戰爭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轉折性戰役 凡爾登戰役 ②二戰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世界范圍的給各國人民帶來深重苦難;一戰后出現戰爭,也是一場空前的浩劫;戰爭打敗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促進了世影響 了法西斯;徹底結束了列強殖民瓜分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削弱了英法等界的歷史;促進了殖民體系的瓦解,對帝國主義國家實力。維護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從書籍的目錄中選擇一章,用相關史實說明它在二戰中的影響。(2)結合所學按時間前后順序正確排列三幅地圖。并分析上述地圖變化的原因。(3)結合所學,在①②處填寫正確內容。兩次世界大戰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請選擇一次大戰,說一說此戰對中國的影響。(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如何避免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答案】(1)例如:選擇第一章,1940 年德國對英國猛烈轟炸,英國決意獨自抗戰,不屈服法西斯德國,為德國陷入東西夾擊奠定了基礎。為世界反法西斯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選擇第二章,1940 年夏秋,希特勒決定進攻蘇聯,1941 年 6 月蘇德戰爭爆發,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選擇第五章,1940年夏—1941 年春,面對法西斯國家的大肆侵略,美國總統羅斯福決定伸出援手,支持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抗戰行動,為后續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開始逐漸走向聯合奠定基礎。選擇第八章,1941 年秋,日本決定向美國開戰。1941 年 12 月 7 日,日軍偷襲位于珍珠港的美國海軍基地,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2)順序:②③①原因:一戰后,奧匈帝國解體,奧地利、波蘭等國獨立;一戰后德國被制裁,國土面積減少。二戰后,美蘇冷戰,兩極格局的形成。(3)①薩拉熱窩事件②斯大林格勒戰役。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作為戰勝國在巴黎和會的正義要求遭拒絕,導致五四運動的爆發,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做出突出貢獻,提高了國際地位。(4)如何避免:牢記歷史,珍愛和平。積極反對霸權主義、反對戰爭,維護世界和平。各國之間加強友好合作,團結互助,才能促進人類社會共同發展,才能有效避免戰爭。【解析】(1)第一章: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可知,第一章內容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全面爆發,1940年德國對英國猛烈轟炸,英國決意獨自抗戰,不屈服法西斯德國,為德國陷入東西夾擊奠定了基礎。為世界反法西斯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第二章: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可知,1940 年夏秋,希特勒決定進攻蘇聯,1941 年 6 月,德國向蘇聯發動突然進攻,僅幾個月時間,德軍便占領了大片蘇聯領土,但是,蘇聯軍民頑強抵抗,贏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第五章: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可知,1940 年夏到 1941 年春羅斯福決定伸出援手,支持世界反法西斯的行動,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第八章: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可知, 1941 年秋日本決定向美國開戰,1941 年 12 月 7 日,日軍偷襲位于珍珠港的美國海軍基地,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2)順序:根據材料二圖片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圖①“聯邦德國”“民主德國”德國分裂標志著歐洲冷戰對峙局面基本形成。故圖①是美蘇冷戰時期。圖②“奧匈帝國”可知,奧匈帝國在一戰后解體,由此可知圖②是一戰前;圖③由“波蘭、奧地利”可知,一戰后,波蘭、奧地利等國獨立,故圖③是一戰后,故地圖的先后順序是②③①。原因:根據材料二地圖結合所學,可以從一戰、二戰的角度分析地圖的變化或者從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演變為雅爾塔體系或兩極格局的角度分析地圖的變化,如一戰后,奧匈帝國解體,奧地利、波蘭等國獨立;一戰后德國被制裁,國土面積減少。二戰后,美蘇冷戰,兩極格局的形成。(3)①: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可知,1914 年 6 月,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刺殺,這一事件稱為薩拉熱窩事件,成為一戰的導火線。②: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可知,1942 年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此后,蘇軍連續進攻,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形勢,成為二戰的轉折性戰役。影響:根據所學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作為戰勝國在巴黎和會的正義要求遭拒絕,導致五四運動的爆發,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做出突出貢獻,提高了國際地位。(4)如何避免:本題為開放性題目,圍繞如何避免戰爭,珍愛和平言之有理即可。如牢記歷史,珍愛和平。積極反對霸權主義、反對戰爭,維護世界和平。各國之間加強友好合作,團結互助,才能促進人類社會共同發展,才能有效避免戰爭。1.(2024 秋 四川一模)如圖所示,這是中國古代哪個朝代的疆域圖?( )A.秦朝 B.商朝 C.周朝 D.夏朝【答案】A【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秦朝的疆域,解題的關鍵是正確識讀題干圖片。【解答】根據題干圖片可知,該朝代疆域北達長城,南至南海,東到東海,西達隴西。根據所學可知,前 221 年,秦朝建立,它采取諸多措施擴展疆土,使自己成為東到東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一帶、南到南海的大國,A 項正確;商朝、周朝、夏朝均沒有靈渠、桂林郡、遼東郡等,排除 BCD 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秦朝的疆域。2.(2025 南昌一模)中國古代不同朝代疆域的變遷是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由兩幅地圖的變化可知( )A.絲綢之路加強了西域與西漢王朝的友好往來B.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C.西域都護的設立標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D.漢朝開創此后我國歷代王朝行政的基本模式【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西域都護的設立。公元前 60 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解答】通過兩幅圖片的對比可知,西漢時期,西域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公元前 60 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這是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統轄的開始。西域都護的設立,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C 符合題意;絲綢之路加強了西域與西漢王朝的友好往來,是對外交往與疆域面積的擴大無關,排除 A;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是政治方面,排除 B;秦朝開創此后我國歷代王朝行政的基本模式,排除 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西域都護的設立,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3.(2024 增城區一模)我國某朝代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超越漢朝和唐朝。該朝代管理西藏的機構是( )A.西域都護府 B.宣政院C.澎湖巡檢司 D.駐藏大臣【答案】B【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元朝時期管理西藏地區的措施,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中央設宣政院,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朝廷還在當地設置地方機構,任命官員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故B 符合題意;西漢時期設置西域都護府管理新疆地區,排除 A;澎湖巡檢司是元朝時期設置的管理臺灣地區的機構,排除 C;清朝時期為加強西藏地區管理,設置駐藏大臣,排除 D。故選 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元朝時期管理西藏地區的措施。4.不同朝代疆域的變遷是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如兩幅地圖相比發生重大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秦始皇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B.張騫通西域,加強了西域各族與西漢王朝的友好往來C.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確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D.西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答案】D【分析】考查西域都護府設立的知識。【解答】A.根據所學可知,秦始皇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是郡縣制,不符合題意,排除 A 項。B.張騫通西域,加強了西域各族與西漢王朝的友好往來,在此基礎上開辟了絲綢之路,沒有管理西域,排除 B 項。C.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確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說法正確,但是不符合題意,排除 C 項。D.根據題干可知,兩幅圖分別是秦朝疆域圖和西漢疆域圖,通過兩幅圖可知,西漢疆域比秦朝大,新疆地區已經歸屬中央政權的管轄。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 60 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的軍事、政治等,保護往來商旅。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標志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故 D 項正確。故選:D。【點評】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和理解能力,掌握西域都護府的設立的相關史實。聲明:試題解析著作權屬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日期:2025/4/6 9:35:24;用戶:張保喜;郵箱:15851223892;學號:490046015.(2024 越秀區校級模擬)如表為世界古代文明的概括。由此可知,古代文明( )發源地 文字 建筑(水利工程)北非尼羅河流域 象形文字 胡夫金字塔南亞印度河、恒河流域 印章文字 那蘭陀佛寺中國黃河、長江流域 甲骨文 都江堰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愛琴海地區 腓尼基字母 帕特農神廟A.瀕臨大河、農耕為主 B.豐富多彩、多元發展C.文字多樣、交流頻繁 D.宗教主導、相互交融【答案】B【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國文明、古希臘文明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世界古代文明的相關史實。【解答】據題干世界古代文明圖表可知,古代文明豐富多彩、多元發展,選項 B 符合題意。據“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愛琴海地區”可知,“瀕臨大河”說法錯誤,“農耕為主”在題干中無法體現,排除 A項;題干體現了“文字多樣”,但無法體現“交流頻繁”,排除 C 項;“宗教主導、相互交融”在題干中無法體現,排除 D 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世界古代文明的相關史實。6.(2025 深圳二模)如圖是世界古代文明發源地的分布圖。觀察圖片,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A 處有著名的城邦斯巴達,是沿海城邦,工商業發達B.B 處的《漢謨拉比法典》是用楔形文字寫的C.C 處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D.D 處的文明綿延數千年未曾中斷過【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分析】本題考查世界古代文明.【解答】A.A 處有著名的城邦雅典。雅典沿海城邦,工商業發達,斯巴達崇尚武力。B.B 處是古代埃及。兩河流域的《漢謨拉比法典》是用楔形文字寫的。C.C 處是兩河流域。印度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D.D 處是古代中國,中華民族的文明綿延數千年未曾中斷過,說法正確。故選 D。7.(2024 懷化一模)人類早期的文明最早誕生在亞非的大河流域。如圖是以下哪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代中國 D.古巴比倫【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了兩河流域孕育古巴比倫文明。【解答】題目給出的圖片中清晰有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公元前 18 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故選 D。【點評】圖片材料型選擇題必須認真觀察分析圖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據相關文字的提示信息判斷分析確定正確選項。聲明:試題解析著作權屬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日期:2025/4/6 9:37:10;用戶:張保喜;郵箱:15851223892;學號:490046018.(2025 蕭山區模擬)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觀察“新航路開辟路線”圖,描述正確的是( )A.迪亞士沿①航線最早到達了東方B.達 伽馬沿②航線發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C.哥倫布沿③航線到達美洲“新大陸”D.麥哲倫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完成了環球航行【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的相關知識,關鍵是對“新航路開辟路線”圖的解讀。【解答】在新航路開辟過程中,迪亞士發現了好望角,是航線①;達 伽馬到達印度,是航線②;1492年,哥倫布首次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發現了美洲大陸,是航線③;麥哲倫船隊首次完成了環球航行,是航線④。故 C 表述正確,符合題意;達 伽馬沿②航線最早到達了東方,排除A;迪亞士沿①航線發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排除 B;麥哲倫船隊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完成了環球航行,排除 D。故選 C。【點評】本題以新航路開辟為背景,考查學生識圖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9.(2025 隨州模擬)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觀察“新航路開辟路線”圖,下列在“地圓學說”主導下的航行路線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新航路的開辟,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隨著歐洲地理學的發展,人們逐漸相信地球是圓的。有的學者還能大致勾畫出地球的自然輪廓。他們斷定,從歐洲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東方。一些人試圖環繞地球進行航行。1492 年哥倫布從西班牙出發,向西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大陸。1519﹣1522 年麥哲倫船隊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 1522年返回歐洲。這次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創舉,第一次完成了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故D 符合題意;ABC 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 D。【點評】本題考查新航路的開辟,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0.(2025 三門峽一模)地理大發現又名新航路的開辟、大航海時代,是 15 世紀到 17 世紀歐洲船隊尋找著通往東方的新貿易路線的探險行為。這一系列活動( )A.引發了大規模的殖民擴張 B.足跡遍及七大洲四大洋C.首次打通了通往亞洲的商路 D.促進了地中海沿岸工商業的繁榮【答案】A【分析】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根據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葡萄牙、西班牙等國開始走上了殖民掠奪的道路,引發了大規模的殖民擴張,故 A 項正確;南極洲被發現是在 1738~1739 年,法國人布韋航海時發現了南極附近的一個島嶼,與題干時間“15 世紀到 17 世紀”不符,故 B 項錯誤;在新航路的開辟之前,已經存在通往亞洲的商路,故 C 項錯誤;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的發展,使世界經濟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故 D 項錯誤。故選 A。【點評】本題以新航路開辟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11.《全球通史》中描述道:人口壓力加之諸國家和城市國家之間的競爭的促進力,驅使商人們去尋找新的產地、新的路線和新的市場。這反映了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是( )A.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B.適應人口迅速增長C.對黃金的瘋狂追求 D.傳統商路關稅上漲【答案】A【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新航路開辟相關知識的掌握。新航路的開辟把世界各個地區連在了一起,拓展了人類活動的空間與范圍,打破了以往世界各地相互隔絕和孤立發展的局面。【解答】據題干“人口壓力加之諸國家和城市國家之間的競爭的促進力,驅使商人們去尋找新的產地、新的路線和新的市場。”這反映了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黃金成為最貴重的商品和主要交換手段。追逐金錢的夢想推動歐洲人到海外去獲取黃金等各種財富。新航路的開辟錘煉了歐洲人敢于冒險、勇于拼搏的精神,開闊了眼界,把世界各個地區連在了一起,拓展了人類活動的空間與范圍,打破了以往世界各地相互隔絕和孤立發展的局面。故選 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新航路開辟相關知識的掌握。重點識記新航路開辟的內容與影響。12.下面是 17—18 世紀人口遷移路線示意圖(部分)。造成這種人口遷移的直接原因是( )A.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B.新航路的開辟C.“三角貿易” D.《馬可 波羅行紀》的影響【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了三角貿易,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的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早期對外殖民擴張過程中的“三角貿易”,把非洲黑奴販賣到了美洲,C 項正確;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在 15﹣16 世紀,不符合題意,排除 A 項;新航路開辟的時間是 15 世紀后期到 16 世紀初期,不符合題干時間,排除 B 項;《馬可 波羅行紀》的影響是新航路開辟的重要原因,而題中內容主要體現了“三角貿易”,排除 D 項。故選 C。專題 05 地理與空間概念易混易錯一、中國古代史易錯點 易錯原因 糾錯措施朝代疆域混淆:如西周分封制下的疆 古代地圖與現代地圖差異 利用歷史地圖冊,對比不同朝代域范圍與秦朝大一統后的疆域混淆, 大,學生難以將古今地理概 的疆域圖,標注出疆域變化的關不清楚秦朝首次實現了多民族國家的 念對應,對古代疆域范圍缺 鍵區域,如秦朝新開拓的嶺南地大統一,疆域得到極大拓展。 乏直觀感受。 區等。二、中國近代史易錯點 易錯原因 糾錯措施不平等條約涉及的地理范圍混亂:《南京條約》中開放的通商口岸位置記憶 將重要不平等條約涉及的地理信不平等條約眾多,涉及的地不清,如將廈門與福州的位置弄混; 息羅列出來,進行對比,如繪制理信息復雜,學生在記憶時對《馬關條約》中割讓的遼東半島、 表格,對比各條約開放口岸的位容易混亂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的具 置、割讓土地的范圍等。體地理位置和范圍不明確。三、中國現代史易錯點 易錯原因 糾錯措施新中國重要建設項目的地理分布錯 結合經濟發展學習:強調經濟建對經濟建設關注不夠:學生誤:對 “一五” 計劃中重點建設的 設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在學習更關注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工業項目所在地區記憶錯誤,如不清 “一五” 計劃等內容時,將工業項歷史事件,對經濟建設相關楚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鞍山鋼鐵公 目與當地的資源、交通等地理因的地理信息重視不足。司等的具體位置。 素結合起來理解。四、世界古代史易錯點 易錯原因 糾錯措施古代文明發源地位置混淆:將古代埃 跨文化學習困難:世界古代 在講解古代文明時,先介紹當地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古代中 史涉及不同地區、不同文化 的地理環境對文明產生的影響,國四大文明古國的發源地弄混,如不 的歷史,學生對陌生的地理 讓學生從根源上理解文明發源地清楚古代巴比倫發源于兩河流域(幼 名稱和區域缺乏熟悉感。 的位置。易錯點 易錯原因 糾錯措施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五、世界近代史易錯點 易錯原因 糾錯措施新航路路線混亂:對迪亞士、達 伽 航海路線復雜:新航路開辟 繪制航海路線圖:讓學生自己繪馬、哥倫布、麥哲倫等航海家的航行 涉及多條路線,且航海家的 制新航路開辟的路線圖,標注航路線記憶不清,如分不清誰先到達好 活動時間有先后,容易造成 海家的名字、出發地、目的地和望角,誰發現了美洲新大陸。 記憶混亂。 關鍵停靠點,強化記憶。六、世界現代史易錯點 易錯原因 糾錯措施兩次世界大戰戰場范圍混淆:對第一戰爭局勢復雜:兩次世界大 戰場地圖分析:詳細分析兩次世次世界大戰的西線、東線戰場,以及戰涉及眾多國家和地區,戰 界大戰的戰場地圖,標注出主要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亞洲戰場范圍廣闊,局勢變化快, 戰役發生地點,講解各戰場的戰場、太平洋戰場等范圍記憶模糊,不學生難以全面掌握。 略意義和發展過程。明白各戰場的重要戰役發生地點。易錯 01 中國古代史易錯陷阱 1:朝代疆域混淆【易錯典例】下列朝代疆域圖按我國歷史發展順序排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常見錯因 易混淆各朝代疆域易錯剖析糾錯攻略 歸納總結主要朝代區域地圖【答案】A【解析】根據朝代疆域圖中的“咸陽”并結合所學可知①是秦朝;根據材料“都城長安”并結解答過程 合所學可知②是唐朝;根據材料“嶺北行省”及所學知識可知,③是元朝的疆域;根據材料“烏里雅蘇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④是清朝的疆域,因此正確排序是①②③④,A 項正確,排除 B、C、D 三項。故選 A 項。【避錯總結】1.下圖所示的疆域,其朝代應是( )A.夏朝 B.商朝 C.西漢 D.東晉2.下圖是中國某朝代疆域示意圖。該朝代為加強對西藏的管轄,其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設立宣政院 ②設立駐藏大臣 ③冊封達賴、班禪制度 ④設北庭都元帥府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3.某班同學分朝代制作“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展板,擬以各朝代疆域圖為載體,輔以對應歷史時期的恰當的文物圖片。其中一張展板如下圖所示。下列文物可用于此展板的是( )A.遣唐使晁衡詩稿 B.閻立本畫作《步輦圖》C.澶淵之盟盟文 D.達賴、班禪金印4.仔細觀察下圖某朝代疆域圖,圖中的“西域都護府”反映了哪朝代對哪地區的有效管轄?( )A.秦朝東南 B.西漢新疆 C.東漢新疆 D.北魏西藏5.請仔細觀察如下圖歷史地圖,請你判斷屬于我國古代哪個朝代的疆域圖(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6.下圖為中國古代某朝代疆域圖(局部),圖中的行政制度是( )A.郡縣制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 D.宰相制度7.我國的疆域版圖是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形成的。下列四個朝代的疆域圖反映了(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友好交往成為民族關系的主流C.政權并立與民族交融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8.下面是某朝代的疆域圖,該朝代是( )A.秦朝 B.西漢 C.東漢 D.西晉易錯 02 中國近代史易錯陷阱:不平等條約涉及的地理范圍混亂【易錯典例】下表所列反映了近代某國列強侵占我國領土的史實,該國是( )時間 條約名稱 地理范圍 面積(平方千米)1858 年 《璦琿條約》 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 60 萬多1860 年 《北京條約》 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 約 40 萬共 150 多萬《北京條約》1860 年 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 40 萬多 平方千米《勘分西北界約記》1881 年 《改訂條約》 西北地區 7 萬多A.英國 B.法國 C.美國 D.俄國常見錯因 不平等條約眾多,涉及的地理信息復雜,學生在記憶時容易混亂易錯剖析糾錯攻略 如繪制表格,對比各條約開放口岸的位置、割讓土地的范圍等。【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從 19 世紀 50 年代到 80 年代,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璦琿解答過程 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占了中國東北和西北 150 多萬平方千米領土,D 項正確;近代英國侵占我國領土為香港地區,排除 A 項;法國、美國在近代沒有割占我國領土,排除 BC 項。故選 D 項。【避錯總結】1.某校八年級同學在學習中國近代史列強侵略戰爭中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時,編制了歌謠“割地遼臺澎,賠款兩億高,開口有四處,設廠內稅銷”。由此判斷他們學習的是( )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2.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幫兇沙俄趁火打劫地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地最多,共割占了中國東北和西北 150 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侵占領土最多的是A.《天津條約》B.《北京條約》C.《璦琿條約》D.《勘分西北界約記》3.鴉片戰爭以后的半個世紀,不平等條約多以割地、開埠通商為基本內容,而 20 世紀初的《辛丑條約》卻不再有割地、開埠等內容。這一變化反映了( )A.中國國際地位迅速提高 B.列強已經實現瓜分中國目的C.帝國主義侵華策略轉變 D.帝國主義勢力受到沉重打擊4.設計表格,歸納知識,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式。以下是小明在學習了八年級《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繪制的表格,據此不能獲取的歷史知識是背景 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時間 1856.10——1860.10參加國家 英法——主兇,美俄——幫兇侵華罪行 英法——火燒圓明園,沙俄——割地最多(150 萬平方千米)不平等條約 中俄《璦琿條約》(1858 年)、《北京條約》(1860 年)等A.第二次鴉片戰爭名字的由來B.俄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割地最多C.英法在北京犯下滔天罪行并為了掩蓋罪行進行焚燒D.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促進了民族覺醒5.在以下不平等條約中,有許多既有割地又有賠款內容,其中不包括A.《南京條約》B.《北京條約》C.《馬關條約》D.《辛丑條約》易錯點 03 中國現代史易錯陷阱:新中國重要建設項目的地理分布錯誤【易錯典例】7.如圖為“一五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這種布局( )A.體現了我國國家安全戰略 B.有利于東中西部均衡發展C.導致了國民經濟比例失調 D.是蘇聯工業化模式的翻版對經濟建設關注不夠:學生更關注政治、外交等方面的歷史事件,對經濟常見錯因建設相關的地理信息重視不足易錯剖析結合經濟發展學習:強調經濟建設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在學習 “一五”糾錯攻略計劃等內容時,將工業項目與當地的資源、交通等地理因素結合起來理解。【解析】根據示意圖結合所學可知,國家的工業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新建公路主要分布解答過程在我國的西部地區它密切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便利了經濟和文化交流,有利于鞏固國防,A 項正確;圖示的工業布局主要在東部地區,不利于東中西部均衡發展,排除B 項;中國的一五計劃是一項重大的經濟發展計劃,它不僅有助于改善中國的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率,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發展,而且還有助于改善中國的國民比例經濟失調,排除 C 項;一五計劃大規模引進蘇聯的工業、農業、國防工業等技術裝備,但并不是全部照搬蘇聯工業化模式,排除 D 項。故選 A 項。【避錯總結】時間 1953-1957 年底 目的 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1)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基本任務 (2)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3)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特點 優先發展重工業一大橋 1957 武漢長江大橋二鐵路 寶成鐵路、鷹廈鐵路主要成就三公路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四工廠 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沈陽機床廠、沈陽飛機制造廠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準備意義了物質條件1.觀察下圖,從中可以直接獲取的信息是A.“一五計劃”在重工業和交通業取得重大成就B.“一五計劃”勝利完成得益于蘇聯的大力幫助C.抗美援朝為“一五計劃”的實施贏得和平環境D.“一五計劃”期間建設的項目在全國分布均勻2.“一五”期間,“堅決優先保證工業不在 1949 年以前建立起工業的沿海城市發展,而是面向華北、西北和華中的新工業中心”,大部分工廠“都建在離開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漢、內蒙古的包頭、吉林的長春和四川的成都”。這說明“一五”計劃A.優化工業分布格局 B.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C.奠定了工業化基礎 D.改變了工業落后面貌3.下表是“一五”計劃部分項目分布統計表,表中所示現象( )工業類別(項目總數) 東北地區項目 中西部地區項目 其它地區項目民用工業企業(106 個) 50 個 32 個 24 個國防企業(44 個) —— 35 個 9 個(注:圖表數據整理自《中國共產黨歷史第 2 卷(1949——1978)上冊》)A.利于改變我國工業布局不均衡的現象 B.建立了我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C.改變了我國長期以來工業落后的局面 D.帶動了交通運輸行業的快速發展4.從地圖獲取有效信息是歷史學習的重要能力之一。下圖是我國“一五”計劃期間主要成就分布圖,從中我們可以獲取到的信息是( )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A.“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 B.“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運輸業C.“一五”計劃優先發展輕工業 D.“一五”計劃優先發展手工業5.下表是“一五”計劃實施的工業企業行業分布表。該表主要反映了總數 軍工企業 冶金工業企業 化工企業 機械加工企業 能源工業企業 輕工業和醫藥工業150 個 44 個 20 個 7 個 24 個 52 個 3 個A.“一五”計劃培養建設人才 B.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C.“一五”計劃集中發展重工業 D.輕工業、重工業協調發展6.如圖是我國“一五”計劃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該圖說明A.這些成就是依靠蘇聯的援助取得的 B.我國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工業體系C.我國已經實現國防現代化 D.政府重視基礎設施和重工業建設易錯 04 世界古代史易錯陷阱:古代文明發源地位置混淆【易錯典例】人類早期的文明最早誕生在亞非的大河流域。下圖是哪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 ( )A.古埃及 B.古印度C.古巴比倫王國 D.古中國世界古代史涉及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歷史,學生對陌生的地理名稱和區常見錯因易錯剖析 域缺乏熟悉感。糾錯攻略 讓學生從根源上理解文明發源地的位置。【答案】C【解析】根據圖中“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圖片是西亞兩河流解答過程 域的地圖,古巴比倫王國發源于兩河流域,C 項正確;古埃及文明發源于非洲尼羅河流域,排除 A 項;古印度文明發源于印度河與恒河流域,排除 B 項;古中國文明發源于黃河與長江流域,排除 D 項。故選 C 項。【避錯總結】1.下表為世界古代文明代表成就節選。由此可知,古代文明( )。發源地 文字 建筑北非尼羅河流域 象形文字 階梯金字塔群南亞印度河、恒河流域 印章文字 菩提伽耶佛塔中國黃河、長江流域 青銅器銘文 二里頭宮殿基址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愛琴海地區 腓尼基字母 萬神廟A.均為大河流域的農耕文明 B.藝術創作服務宗教活動C.呈現出鮮明地域文化特色 D.文字多樣促進頻繁交流2.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流域是哪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 )A.古代埃及文明 B.古代印度文明C.中國文明 D.古巴比倫文明3.大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下列屬于尼羅河流域文明的是A. B.C. D.4.以下四幅圖反映的是四大亞非文明古國的發源地,由此可知,亞非古代文明均屬A.海洋文明 B.游牧文明 C.大河文明 D.工業文明5.今天的伊拉克民眾依然飽受戰火的困擾,遠古時代伊拉克是兩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下列古代文明成果中,較為全面地保存了兩河流域社會發展狀況的是A.金字塔 B.《漢謨拉比法典》C.種姓制度 D.奴隸主民主政治6.當今炮火紛飛的伊拉克位于兩河流域,這里是哪一處古代文明的發源地( )A.古代埃及 B.古希臘 C.古巴比倫王國 D.古代印度易錯 05 世界近代史易錯陷阱:新航路開辟路線混亂【易錯典例】研究歷史地圖,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學習歷史的一種重要方法。右圖是新航路開辟過程中某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線示意圖。據圖可知,這位航海家是( )A.哥倫布 B.迪亞士C.麥哲倫 D.達·伽馬航海路線復雜:新航路開辟涉及多條路線,且航海家的活動時間有先后,容常見錯因易錯剖析 易造成記憶混亂。糾錯攻略 繪制航海路線圖【答案】A【解析】結合地圖可以看到,航路從西班牙出發,到達美洲的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解答過程 結合所學可知,這是哥倫布,A 項正確;迪亞士從葡萄牙出發,到達非洲南端好望角,排除 B 項;麥哲倫船隊從西班牙出發,完成環球航行,排除 C 項;達伽馬從葡萄牙出發,到達印度西海岸,排除 D 項。故選 A 項。【避錯總結】一、選擇題1.觀察新航路開辟示意圖。其中屬于哥倫布的航行路線是( )A.① B.② C.③ D.④2.1497 年,某航海家橫渡印度洋,最終到達印度西海岸,帶回來大量的香料和黃金,獲得高出航行成本幾十倍的利潤,右側航行路線中屬于該航海家航行路線的是( )新航路開辟示意圖A.航行路線 B.航行路線 C.航行路線 D.航行路線3.識讀歷史地圖是歷史學習的基本技能之一。下列新航路開辟時期,航海家和航海路線搭配正確的是( )A.①——哥倫布 B.②——達·伽馬 C.③——麥哲倫 D.④——迪亞士4.觀察下面“新航路開辟路線”圖,與人類對地球由“平面”到“球面”的認識變化有關的航線( )A.① B.② C.③ D.④5.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觀察下面“新航路開辟路線”圖,下列在“地圓學說”主導下的航行路線是A.① B.② C.③ D.④6.如圖是新航路開辟的示意圖,與 D 路線相關的航線信息是A.環球航行證明地圓學說的正確性B.發現新大陸給印第安人帶來災難C.進行黑奴貿易使非洲喪失勞動力D.到達印度進行殖民掠奪和剝削7.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觀察下面“新航路開辟路線”圖,回答西歐人在新航路開辟后,沿著誰開辟的航線可以一并游覽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風光A.②迪亞士 B.③達·伽馬 C.①哥倫布 D.④麥哲倫8.觀察下面“新航路開辟路線”圖,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航線是( )A.① B.② C.③ D.④易錯 06 世界現代史易錯陷阱 1:兩次世界大戰戰場范圍混淆【易錯典例】如圖所示戰役可用于研究( )A.普法戰爭 B.第一次世界大戰C.第二次世界大戰 D.朝鮮戰爭戰爭局勢復雜:兩次世界大戰涉及眾多國家和地區,戰場范圍廣闊,局勢變常見錯因化快,學生難以全面掌握。易錯剖析戰場地圖分析:詳細分析兩次世界大戰的戰場地圖,標注出主要戰役發生地糾錯攻略點,講解各戰場的戰略意義和發展過程。【答案】C解答過程 【解析】根據“1942 年、斯大林格勒”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反映的是斯大林格勒戰役,1942 年 7 月到 1943 年 2 月,蘇軍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C 項正確;普法戰爭與“蘇聯紅軍、斯大林格勒”等不符,排除 A 項;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 1914-1918 年,排除 B 項;朝鮮戰爭與“蘇聯紅軍、斯大林格勒”等不符,排除 D項。故選 C 項。【避錯總結】1.下面圖片所示的歷史事件產生的影響是( )A.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B.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C.使德國陷入兩面夾擊的境地D.使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全球規模2.下圖中的 F1 為阻力,F2 為動力,體現了某一階段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情況,該情況出現于( )A.鴉片戰爭期間 B.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C.土地革命期間 D.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3.依據如圖中的信息判斷,該地圖的標題應該是( )A.中世紀的歐洲 B.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歐洲C.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歐洲 D.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歐洲4.2022 年版課標中要求:“在義務教育階段,要求學生學會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考察歷史”據此要求分析,如圖與下列哪一事件有關( )A.第一次世界大戰 B.第二次世界大戰C.北約和華約成立 D.非洲國家的獨立5.同學們在進行“歷史地圖上的世界格局”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中,搜集到右面一幅地圖。該地圖反映的歷史現象迅速崩潰于( )A.第一次世界大戰后 B.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C.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D.美蘇全面冷戰結束后二、綜合題7.歷史地圖蘊含著豐富的信息。請仔細觀察、比較下列兩幅地圖,探究以下問題。【史實回顧】(1)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后,歐洲政治版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圖_________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疆域圖;圖_________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歐洲疆域圖。【對比分析】(2)對比兩幅地圖,列舉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后,歐洲政治版圖的具體變化并加以說明。【深入探究】(3)上述歐洲政治版圖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并分析變化的成因。8.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深遠。觀察下面地圖,完成探究活動。圖一 圖二(1)比較圖一和圖二,找出一戰前后版圖或國名發生變化的三個歐洲國家。(2)巴黎和會的操縱國中,在圖中找不到的是哪個國家 該國為了協調帝國主義國家在亞太地區的關系采取了什么措施 這對中國有什么直接影響 (3)綜上所述,指出一戰后建立的國際秩序的名稱并簡述建立該秩序的會議的影響。9.改變世界格局的兩次世界大戰材料一 下面是(英)尹恩·克肖著顧劍譯《命運攸關的抉擇 1940—1941》的部分目錄。第一章 倫敦,1940 年春英國決意獨自抗戰第二章 柏林,1940 年夏秋,希特勒決定進攻蘇聯……第五章 華盛頓特區,1940 年夏到 1941 年春羅斯福決定伸出援手……第八章 東京,1941 年秋日本決定向美國開戰……材料二 下面是不同時期的三幅歐洲地圖(局部)。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比較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7—1918.11)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9—1945.9)根本原因 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導火線 ① 經濟危機、德意日法西斯勢力上臺性質 非正義帝國主義爭霸戰爭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轉折性戰役 凡爾登戰役 ②二戰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世界范圍的給各國人民帶來深重苦難;一戰后出現戰爭,也是一場空前的浩劫;戰爭打敗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促進了世影響 了法西斯;徹底結束了列強殖民瓜分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削弱了英法等界的歷史;促進了殖民體系的瓦解,對帝國主義國家實力。維護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從書籍的目錄中選擇一章,用相關史實說明它在二戰中的影響。(2)結合所學按時間前后順序正確排列三幅地圖。并分析上述地圖變化的原因。(3)結合所學,在①②處填寫正確內容。兩次世界大戰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請選擇一次大戰,說一說此戰對中國的影響。(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如何避免戰爭,維護世界和平。1.(2024 秋 四川一模)如圖所示,這是中國古代哪個朝代的疆域圖?( )A.秦朝 B.商朝 C.周朝 D.夏朝【答案】A【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秦朝的疆域,解題的關鍵是正確識讀題干圖片。【解答】根據題干圖片可知,該朝代疆域北達長城,南至南海,東到東海,西達隴西。根據所學可知,前 221 年,秦朝建立,它采取諸多措施擴展疆土,使自己成為東到東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一帶、南到南海的大國,A 項正確;商朝、周朝、夏朝均沒有靈渠、桂林郡、遼東郡等,排除 BCD 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秦朝的疆域。2.(2025 南昌一模)中國古代不同朝代疆域的變遷是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由兩幅地圖的變化可知( )A.絲綢之路加強了西域與西漢王朝的友好往來B.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C.西域都護的設立標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D.漢朝開創此后我國歷代王朝行政的基本模式【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西域都護的設立。公元前 60 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解答】通過兩幅圖片的對比可知,西漢時期,西域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公元前 60 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這是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統轄的開始。西域都護的設立,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C 符合題意;絲綢之路加強了西域與西漢王朝的友好往來,是對外交往與疆域面積的擴大無關,排除 A;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是政治方面,排除 B;秦朝開創此后我國歷代王朝行政的基本模式,排除 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西域都護的設立,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3.(2024 增城區一模)我國某朝代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超越漢朝和唐朝。該朝代管理西藏的機構是( )A.西域都護府 B.宣政院C.澎湖巡檢司 D.駐藏大臣【答案】B【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元朝時期管理西藏地區的措施,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中央設宣政院,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朝廷還在當地設置地方機構,任命官員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故B 符合題意;西漢時期設置西域都護府管理新疆地區,排除 A;澎湖巡檢司是元朝時期設置的管理臺灣地區的機構,排除 C;清朝時期為加強西藏地區管理,設置駐藏大臣,排除 D。故選 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元朝時期管理西藏地區的措施。4.不同朝代疆域的變遷是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如兩幅地圖相比發生重大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秦始皇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B.張騫通西域,加強了西域各族與西漢王朝的友好往來C.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確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D.西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答案】D【分析】考查西域都護府設立的知識。【解答】A.根據所學可知,秦始皇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是郡縣制,不符合題意,排除 A 項。B.張騫通西域,加強了西域各族與西漢王朝的友好往來,在此基礎上開辟了絲綢之路,沒有管理西域,排除 B 項。C.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確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說法正確,但是不符合題意,排除 C 項。D.根據題干可知,兩幅圖分別是秦朝疆域圖和西漢疆域圖,通過兩幅圖可知,西漢疆域比秦朝大,新疆地區已經歸屬中央政權的管轄。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 60 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的軍事、政治等,保護往來商旅。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標志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故 D 項正確。故選:D。【點評】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和理解能力,掌握西域都護府的設立的相關史實。聲明:試題解析著作權屬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日期:2025/4/6 9:35:24;用戶:張保喜;郵箱:15851223892;學號:490046015.(2024 越秀區校級模擬)如表為世界古代文明的概括。由此可知,古代文明( )發源地 文字 建筑(水利工程)北非尼羅河流域 象形文字 胡夫金字塔南亞印度河、恒河流域 印章文字 那蘭陀佛寺中國黃河、長江流域 甲骨文 都江堰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愛琴海地區 腓尼基字母 帕特農神廟A.瀕臨大河、農耕為主 B.豐富多彩、多元發展C.文字多樣、交流頻繁 D.宗教主導、相互交融【答案】B【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國文明、古希臘文明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世界古代文明的相關史實。【解答】據題干世界古代文明圖表可知,古代文明豐富多彩、多元發展,選項 B 符合題意。據“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愛琴海地區”可知,“瀕臨大河”說法錯誤,“農耕為主”在題干中無法體現,排除 A項;題干體現了“文字多樣”,但無法體現“交流頻繁”,排除 C 項;“宗教主導、相互交融”在題干中無法體現,排除 D 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世界古代文明的相關史實。6.(2025 深圳二模)如圖是世界古代文明發源地的分布圖。觀察圖片,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A 處有著名的城邦斯巴達,是沿海城邦,工商業發達B.B 處的《漢謨拉比法典》是用楔形文字寫的C.C 處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D.D 處的文明綿延數千年未曾中斷過【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分析】本題考查世界古代文明.【解答】A.A 處有著名的城邦雅典。雅典沿海城邦,工商業發達,斯巴達崇尚武力。B.B 處是古代埃及。兩河流域的《漢謨拉比法典》是用楔形文字寫的。C.C 處是兩河流域。印度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D.D 處是古代中國,中華民族的文明綿延數千年未曾中斷過,說法正確。故選 D。7.(2024 懷化一模)人類早期的文明最早誕生在亞非的大河流域。如圖是以下哪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代中國 D.古巴比倫【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了兩河流域孕育古巴比倫文明。【解答】題目給出的圖片中清晰有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公元前 18 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故選 D。【點評】圖片材料型選擇題必須認真觀察分析圖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據相關文字的提示信息判斷分析確定正確選項。聲明:試題解析著作權屬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日期:2025/4/6 9:37:10;用戶:張保喜;郵箱:15851223892;學號:490046018.(2025 蕭山區模擬)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觀察“新航路開辟路線”圖,描述正確的是( )A.迪亞士沿①航線最早到達了東方B.達 伽馬沿②航線發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C.哥倫布沿③航線到達美洲“新大陸”D.麥哲倫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完成了環球航行【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的相關知識,關鍵是對“新航路開辟路線”圖的解讀。【解答】在新航路開辟過程中,迪亞士發現了好望角,是航線①;達 伽馬到達印度,是航線②;1492年,哥倫布首次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發現了美洲大陸,是航線③;麥哲倫船隊首次完成了環球航行,是航線④。故 C 表述正確,符合題意;達 伽馬沿②航線最早到達了東方,排除A;迪亞士沿①航線發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排除 B;麥哲倫船隊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完成了環球航行,排除 D。故選 C。【點評】本題以新航路開辟為背景,考查學生識圖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9.(2025 隨州模擬)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觀察“新航路開辟路線”圖,下列在“地圓學說”主導下的航行路線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新航路的開辟,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隨著歐洲地理學的發展,人們逐漸相信地球是圓的。有的學者還能大致勾畫出地球的自然輪廓。他們斷定,從歐洲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東方。一些人試圖環繞地球進行航行。1492 年哥倫布從西班牙出發,向西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大陸。1519﹣1522 年麥哲倫船隊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 1522年返回歐洲。這次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創舉,第一次完成了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故D 符合題意;ABC 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 D。【點評】本題考查新航路的開辟,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0.(2025 三門峽一模)地理大發現又名新航路的開辟、大航海時代,是 15 世紀到 17 世紀歐洲船隊尋找著通往東方的新貿易路線的探險行為。這一系列活動( )A.引發了大規模的殖民擴張 B.足跡遍及七大洲四大洋C.首次打通了通往亞洲的商路 D.促進了地中海沿岸工商業的繁榮【答案】A【分析】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根據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葡萄牙、西班牙等國開始走上了殖民掠奪的道路,引發了大規模的殖民擴張,故 A 項正確;南極洲被發現是在 1738~1739 年,法國人布韋航海時發現了南極附近的一個島嶼,與題干時間“15 世紀到 17 世紀”不符,故 B 項錯誤;在新航路的開辟之前,已經存在通往亞洲的商路,故 C 項錯誤;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的發展,使世界經濟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故 D 項錯誤。故選 A。【點評】本題以新航路開辟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11.《全球通史》中描述道:人口壓力加之諸國家和城市國家之間的競爭的促進力,驅使商人們去尋找新的產地、新的路線和新的市場。這反映了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是( )A.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B.適應人口迅速增長C.對黃金的瘋狂追求 D.傳統商路關稅上漲【答案】A【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新航路開辟相關知識的掌握。新航路的開辟把世界各個地區連在了一起,拓展了人類活動的空間與范圍,打破了以往世界各地相互隔絕和孤立發展的局面。【解答】據題干“人口壓力加之諸國家和城市國家之間的競爭的促進力,驅使商人們去尋找新的產地、新的路線和新的市場。”這反映了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黃金成為最貴重的商品和主要交換手段。追逐金錢的夢想推動歐洲人到海外去獲取黃金等各種財富。新航路的開辟錘煉了歐洲人敢于冒險、勇于拼搏的精神,開闊了眼界,把世界各個地區連在了一起,拓展了人類活動的空間與范圍,打破了以往世界各地相互隔絕和孤立發展的局面。故選 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新航路開辟相關知識的掌握。重點識記新航路開辟的內容與影響。12.下面是 17—18 世紀人口遷移路線示意圖(部分)。造成這種人口遷移的直接原因是( )A.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B.新航路的開辟C.“三角貿易” D.《馬可 波羅行紀》的影響【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了三角貿易,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的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早期對外殖民擴張過程中的“三角貿易”,把非洲黑奴販賣到了美洲,C 項正確;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在 15﹣16 世紀,不符合題意,排除 A 項;新航路開辟的時間是 15 世紀后期到 16 世紀初期,不符合題干時間,排除 B 項;《馬可 波羅行紀》的影響是新航路開辟的重要原因,而題中內容主要體現了“三角貿易”,排除 D 項。故選 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05 地理與空間概念易混易錯(原卷版)備戰2025年中考歷史考試易錯題(全國通用).pdf 專題05 地理與空間概念易混易錯(解析版)備戰2025年中考歷史考試易錯題(全國通用).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