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6屆高考物理一輪復習:第三章 專題強化六 動力學中的“滑塊—木板”模型(課件 講義,共2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6屆高考物理一輪復習:第三章 專題強化六 動力學中的“滑塊—木板”模型(課件 講義,共2份)

資源簡介

專題強化六 動力學中的“滑塊—木板”模型
學習目標 1.掌握“滑塊—木板”模型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 2.會用動力學的觀點處理“滑塊—木板”問題。
1.模型特點:滑塊(視為質點)置于木板上,滑塊和木板均相對地面運動,且滑塊和木板在摩擦力的作用下發生相對滑動,滑塊和木板具有不同的加速度。
2.模型構建
(1)隔離法的應用:對滑塊和木板分別進行受力分析和運動過程分析。
(2)對滑塊和木板分別列動力學方程和運動學方程。
(3)明確滑塊和木板間的位移關系
如圖所示,滑塊由木板一端運動到另一端的過程中,滑塊和木板同向運動時,位移之差Δx=x1-x2=L(板長);滑塊和木板反向運動時,位移大小之和x2+x1=L。
3.解題關鍵
角度 水平面上的板塊模型
例1 如圖所示,長L=2 m、質量M=8 kg的木板,放在水平地面上,木板向右運動的速度v0=6 m/s時,在木板最右端輕放一個初速度為0、質量m=2 kg、可看成質點的小物塊。木板與地面、物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均為μ=0.2,g=10 m/s2。求物塊滑離木板的時間t和此時木板的速度。
答案 0.4 s 4.8 m/s
解析 解法一 
注意:算出0.4 s后仍需要檢驗在0.4 s內木板是否已減速停止。若0.4 s內木板已減速停止,則需分兩段進行計算,第一段為木板減速到0的過程,第二段為木板停止運動后,物塊運動的過程。
則0.4 s時物塊已滑離木板,不研究滑離后的運動,因此t2=2 s舍去。
解法二 利用v-t圖像求解。
如果木板足夠長,整個過程是物塊和木板先分別做加速運動和減速運動,然后再一起做減速運動,設t0時兩者速度相等,由v0-a2t0=a1t0得出t0=1.2 s,作出v-t像如圖所示。假設兩者能共速,那共速前的位移差等于圖中的陰影部分面積,解得s1==3.6 m>2 m,可以判斷出兩者速度相等前就已經分離了。假設時間t后兩者分離,兩者的位移差等于圖中梯形ABCO的面積,表示為s2=,又s2=L,解得t1=0.4 s,t2=2 s,由分析我們可知運動時間小于1.2 s,故取t1=0.4 s,此時木板的速度v板=v0-a2t1=4.8 m/s。
例2 如圖所示,質量M=2 kg的滑板A放在水平地面上,當A向右滑動的速度v0=13.5 m/s時,在A中間位置輕輕地放上一個初速度為0、大小不計、質量m=1 kg的小物塊B,同時給B施加一個水平向右的恒力F=6 N并開始計時。已知A與地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μ1=0.1,A與B之間的動摩擦因數μ2=0.4(設滑板A足夠長,g=10 m/s2,設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求:
(1)A、B達到共同速度時的速度大小;
(2)從開始計時到A、B達到共同速度的時間內,A、B間相對位移x。
答案 (1)10 m/s (2)6.75 m
解析 (1)先求摩擦力。
A、B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如圖所示。
A對B的摩擦力FfB=μ2mg=4 N
由牛頓第三定律知FfB'=FfB
地面對A的摩擦力FfA=μ1(m+M)g=3 N
再求加速度。
對B有F+FfB=maB,解得aB=10 m/s2,方向向右
對A有FfA+FfB'=MaA,解得aA=3.5 m/s2,方向向左。
設經過時間t達到共速v共,對B有v共=aBt
對A有v共=v0-aAt
則aBt=v0-aAt
解得t=1 s
所以v共=aBt=10 m/s。
(2)相對位移就是從開始到共速這段時間內A、B的位移差x=xA-xB
對滑板A,有xA=t
對物塊B,有xB=t
解得x=6.75 m。
跟蹤訓練
1.(多選)(2024·安徽合肥模擬)如圖所示,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一塊長木板P處于靜止狀態,小滑塊Q(可視為質點)放置于長木板中點。已知滑塊與長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μ1=0.2,木板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2=0.3,滑塊、木板的質量均為1 kg,重力加速度g=10 m/s2。現將一個水平向右的力F作用在長木板的右端,則(  )
A.F=4 N,Q受到的摩擦力為零
B.F=14 N,P的加速度等于4 m/s2
C.F=8 N,Q受到的摩擦力為1 N
D.F=8 N,經過4 s撤去F,若要Q不從P上滑脫,長木板長至少為4 m
答案 ACD
解析 P與地面間的最大靜摩擦力為FfPm=μ2·2mg=6 N,F至少等于6 N才能拉動木板P,當F=4 N時木板P保持靜止,Q受到的摩擦力為零,故A正確;當F=14 N時,假設Q在P上相對滑動,對P分析,由牛頓第二定律有F-μ1mg-μ2(M+m)g=MaP,解得aP=6 m/s2>aQ=μ1g=2 m/s2,假設成立,所以P的加速度等于6 m/s2,故B錯誤;當F=8 N時,假設P和Q加速度相等,有F-μ2(M+m)g=(M+m)a,解得a=1 m/s22.(多選)(2024·黑吉遼卷,10)一足夠長木板置于水平地面上,二者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t=0時,木板在水平恒力作用下,由靜止開始向右運動。某時刻,一小物塊以與木板等大、反向的速度從右端滑上木板。已知t=0到t=4t0的時間內,木板速度v隨時間t變化的圖像如圖所示,其中g為重力加速度大小。t=4t0時刻,小物塊和木板的速度相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小物塊在t=3t0時刻滑上木板
B.小物塊和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為2μ
C.小物塊與木板的質量之比為3∶4
D.t=4t0之后小物塊和木板一起做勻速運動
答案 ABD
解析 由v-t圖像可知,在3t0時刻木板的加速度發生變化,可知小物塊在t=3t0時刻滑上木板,A正確;由v-t圖像可知,0~3t0時間內,木板的加速度大小a1=μg,設木板的質量為M,對木板由牛頓第二定律有F-μMg=Ma1,解得F=μMg,在t=3t0時,木板的速度v1=a1·3t0=μgt0,根據題意可知t=3t0時小物塊以μgt0的速度水平向左滑上木板,3t0~4t0時間內,小物塊的加速度大小a'==2μg,設小物塊的質量為m,對小物塊,由牛頓第二定律有μ'mg=ma',可得μ'=2μ,B正確;由v-t圖像可知,3t0~4t0時間內,木板的加速度大小a2=μg,對木板分析有F-μ'mg-μ(M+m)g=-Ma2,可得m∶M=1∶2,C錯誤;t=4t0之后,假設木板與小物塊相對靜止,對整體有F-μ(M+m)g=0,假設成立,所以t=4t0之后小物塊與木板一起做勻速運動,D正確。
角度 斜面上的板塊模型
例3 如圖所示,在傾角θ=37°的固定斜面上放置一質量M=1 kg、長度L=3 m的薄平板AB。平板的上表面光滑,其下端B與斜面底端C的距離為16 m。在平板的上端A處放一可視為質點、質量m=0.6 kg的滑塊,開始時使平板和滑塊都靜止,之后將它們無初速度釋放。設平板與斜面間、滑塊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均為μ=0.5,求滑塊與平板下端B到達斜面底端C的時間差Δt(sin 37°=0.6,cos 37°=0.8,g=10 m/s2)。
答案 2 s
解析 由于Mgsin 37°<μ(M+m)gcos 37°,故滑塊在平板上滑動時,平板靜止不動,滑塊在平板上滑行時加速度大小a1=gsin 37°=6 m/s2
到達B點時速度v==6 m/s
之后滑塊滑離平板,在斜面上運動時的加速度大小a2=gsin 37°-μgcos 37°=2 m/s2
設滑塊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為t,則有
LBC=vt+a2t2
代入數據解得t=2 s
對平板,滑塊滑離后才開始運動,加速度為a3=gsin 37°-μgcos 37°=2 m/s2
設滑至斜面底端C所用時間為t',則有LBC=a3t'2
代入數據解得t'=4 s
滑塊與平板下端B到達斜面底端C的時間差為Δt=t'-t=2 s。
跟蹤訓練
3.(多選)(2025·湖南寧鄉市高三調研)滑板運動已經成為亞運會中備受矚目的一項比賽項目,它不僅代表了一種獨特的文化,還展現了競技體育的精神和魅力。如圖所示,某次運動中,小孩(可看作質點)與滑板以相同初速度v0=6 m/s一起滑上斜面體,整個過程斜面體始終保持靜止。已知小孩與滑板間的動摩擦因數μ1=0.6,滑板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2=0.5,小孩質量m1=25 kg,滑板質量m2=1 kg,斜面體質量m3=10 kg,斜面傾角θ=37°,已知sin 37°=0.6,cos 37°=0.8,重力加速度g=10 m/s2,則在上滑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小孩與滑板之間的摩擦力大小為120 N
B.小孩沿斜面滑行的最遠距離為1.8 m
C.地面對斜面的支持力大小為360 N
D.地面對斜面的摩擦力大小為208 N
答案 BD
解析 由于μ1>μ2,所以小孩和滑板相對靜止一起做勻減速運動到最高點,由牛頓第二定律有(m1+m2)gsin θ+μ2(m1+m2)gcos θ=(m1+m2)a,解得a=10 m/s2,方向沿斜面向下。對小孩分析,假設小孩和滑板間的摩擦力為Ff1,有Ff1+m1gsin θ=m1a,解得Ff1=100 N,故A錯誤;由速度位移公式可得x==1.8 m,故B正確;以小孩、滑板和斜面體整體為研究對象,小孩和滑板做勻減速運動,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下,加速度有水平向右和豎直向下的分加速度,大小分別為ax=acos θ,ay=asin θ,根據系統牛頓第二定律可知,在豎直方向有(m1+m2+m3)g-FN=(m1+m2)ay,解得FN=204 N,故C錯誤;地面對斜面體有向右的摩擦力,其大小為Ff2=(m1+m2)ax=208 N,故D正確。
總結提升 處理“板塊”模型中動力學問題的流程
A級 基礎對點練
對點練1 水平面上的板塊模型
1.(多選)(2025·山西呂梁高三月考)如圖甲所示,長木板A靜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另一質量為2 kg的物體B(可看作質點)以水平速度v0=3 m/s滑上長木板A的表面。由于A、B間存在摩擦,之后的運動過程中A、B的速度—時間圖像如圖乙所示。g取10 m/s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長木板A、物體B所受的摩擦力均與運動方向相反
B.A、B之間的動摩擦因數μ=0.2
C.1 s末物體B從木板A的右端滑落
D.長木板A的質量是4 kg
答案 BD
解析 由題意可知,A木板的運動方向與其摩擦力方向相同,物體B運動方向與其摩擦力方向相反,故A錯誤;由題圖乙知B的加速度大小為aB= m/s2=2 m/s2,對B由牛頓第二定律有μmBg=mBaB,解得μ=0.2,故B正確;由題圖乙可知0~1 s內二者相對運動,之后相對靜止一起勻速運動,故C錯誤;長木板A的加速度大小為aA=1 m/s2,由μmBg=mAaA,μmBg=mBaB,聯立兩式可解得,長木板A的質量是B物體的兩倍,即mA=4 kg,故D正確。
2.將一香皂盒置于桌面上的一張紙板上,用水平向右的拉力將紙板迅速抽出,香皂盒的位移很小,幾乎觀察不到,這就是大家熟悉的慣性演示實驗(示意圖如圖所示)。若香皂盒和紙板的質量分別為m1和m2,各接觸面間的動摩擦因數均為μ,重力加速度為g。本實驗中,m1=100 g,m2=5 g,μ=0.2,香皂盒與紙板左端的距離d=0.1 m,若香皂盒移動的距離超過l=0.002 m,人眼就能感知,忽略香皂盒的體積因素影響,g取10 m/s2,為確保香皂盒移動不被人感知,紙板所需的拉力至少是 (  )
A.1.42 N B.1.40 N
C.142 N D.0.142 N
答案 A
解析 香皂盒的加速度a1=μg=2 m/s2,紙板的加速度a2=,對香皂盒有x1=a1,對紙板有x1+d=a2,紙板抽出后香皂盒運動的距離x2=a3,a3=a1,由題意知a1t1=a3t2,l=x1+x2,聯立解得F=1.42 N,故A正確。
3.(多選)如圖甲所示,一滑塊置于足夠長的長木板左端,木板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已知滑塊和木板的質量均為2 kg,現在滑塊上施加一個F=0.5t(N)的變力作用,從t=0時刻開始計時,滑塊所受摩擦力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如圖乙所示。設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相等,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滑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4
B.木板與水平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2
C.圖乙中t2=24 s
D.木板的最大加速度為2 m/s2
答案 ACD
解析 由題圖乙可知,滑塊與木板之間的滑動摩擦力為8 N,則滑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0.4,故A正確;由題圖乙可知t1時刻木板相對地面開始滑動,此時滑塊與木板相對靜止,則木板與水平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0.1,故B錯誤;t2時刻,滑塊與木板將要發生相對滑動,此時滑塊與木板間的摩擦力達到最大靜摩擦力Ffm=8 N,兩物體的加速度相等,且木板的加速度達到最大,則對木板有Ffm-μ'·2mg=mam,解得am=2 m/s2,對滑塊有F-Ffm=mam,解得F=12 N,則由F=0.5t(N)可知t2=24 s,故C、D正確。
4.(2024·湖南長沙模擬)如圖所示,質量為4 kg的薄木板靜置于足夠大的水平地面上,其左端有一質量為2 kg的物塊,現對物塊施加一大小為12 N、水平向右的恒定拉力F,只要拉力F作用的時間不超過1 s,物塊就不能脫離木板。已知物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4,木板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1,物塊可視為質點,重力加速度大小g=10 m/s2。則木板的長度為(  )
A.0.8 m B.1.0 m
C.1.2 m D.1.5 m
答案 B
解析 設拉力F作用下物塊在木板上滑動,物塊的加速度大小為a1,撤去外力后物塊的加速度大小為a2,木板的加速度為a3,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F-μ1mg=ma1,μ1mg=ma2,μ1mg-μ2(M+m)g=Ma3,解得a1=2 m/s2,a2=4 m/s2,a3=0.5 m/s2,拉力F作用的時間為1 s時,物塊、木板的速度為v1=a1t1=2 m/s,v2=a3t1=0.5 m/s,設又經t2時間,物塊、木板共速,則v共=v1-a2t2=v2+a3t2,解得t2= s,v共= m/s,木板的長度為L=v1t1-v2t1+t2-t2=0.75 m+0.25 m=1.0 m,故B正確。
對點練2 斜面上的板塊模型
5.在傾角為θ的固定斜面上放置一個長為L、質量為m的薄木板,木板上端與斜面的頂端對齊。將質量為m的小滑塊置于木板上端,與木板一起由靜止釋放。木板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1=tan θ,小滑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μ2<μ1,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斜面足夠長,且小滑塊未脫離木板,則在小滑塊下滑的過程中,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小滑塊與長木板相對靜止一起加速下滑
B.長木板相對斜面勻速下滑
C.小滑塊的加速度為gsin θ-μ2gcos θ
D.長木板的加速度為gsin θ+μ2gcos θ-μ1gcos θ
答案 C
解析 由于μ1=tan θ,對木板而言,若木板單獨放在斜面上,則有mgsin θ=μ1mgcos θ,即木板會靜止在斜面上,而由于μ2<μ1,對小滑塊有mgsin θ>μ2mgcos θ,即小滑塊不能靜止在木板上,會與木板產生相對滑動,木板對小滑塊的滑動摩擦力沿著木板向上,根據牛頓第三定律可知,滑塊對木板的滑動摩擦力沿著木板向下,此時對木板有mgsin θ+μ2mgcos θ<μ1(m+m)gcos θ,即木板仍然靜止在斜面上,故A、B、D錯誤;對小滑塊,由牛頓第二定律有mgsin θ-μ2mgcos θ=ma,解得小滑塊的加速度為a=gsin θ-μ2gcos θ,故C正確。
6.(多選)滑沙運動是小孩比較喜歡的一項運動,其運動過程可類比為如圖所示的模型,傾角為37°的斜坡上有長為1 m的滑板,滑板與沙間的動摩擦因數為。小孩(可視為質點)坐在滑板上端,與滑板一起由靜止開始下滑,小孩與滑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取決于小孩的衣料,假設圖中小孩與滑板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4,小孩的質量與滑板的質量相等,斜坡足夠長,sin 37°=0.6,cos 37°=0.8,g取10 m/s2,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小孩在滑板上下滑的加速度大小為2 m/s2
B.小孩和滑板脫離前滑板的加速度大小為0.8 m/s2
C.經過1 s的時間,小孩離開滑板
D.小孩離開滑板時的速度大小為0.8 m/s
答案 BC
解析 對小孩,由牛頓第二定律得mgsin 37°-μ1mgcos 37°=ma1,解得加速度大小為a1=2.8 m/s2,同理對滑板,加速度大小為
a2==0.8 m/s2,A錯誤,B正確;小孩剛與滑板分離時,有a1t2-a2t2=L,解得t=1 s,離開滑板時小孩的速度大小為v=a1t=2.8 m/s,C正確,D錯誤。
B級 綜合提升練
7.如圖(a)所示,物塊和長木板置于傾角為θ=37°且足夠長的斜面上。t=0時對長木板施加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使長木板和物塊由靜止開始沿斜面上滑,作用一段時間后撤去拉力F。已知長木板和物塊始終保持相對靜止,兩者上滑時速度的平方與位移之間的關系v2-x圖像如圖(b)所示,已知sin 37°=0.6,cos 37°=0.8,重力加速度g=10 m/s2,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拉力F的作用時間為2 s
B.拉力F作用時長木板的加速度大小為2 m/s2
C.長木板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25
D.物塊與長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可能為0.75
答案 C
解析 由圖(b)知,斜率的絕對值等于加速度的2倍,則拉力F作用的長木板的加速度a1=× m/s2=1 m/s2,B錯誤;撤去拉力時的速度v=4 m/s,拉力作用時間為t1==4 s,A錯誤;撤去拉力后的加速度a2=× m/s2=8 m/s2,由牛頓第二定律有(M+m)gsin θ+μ1(M+m)gcos θ=(M+m)a2,解得μ1=0.25,C正確;物塊與長木板之間無相對滑動,由牛頓第二定律有μ2mgcos θ-mgsin θ≥ma1,解得μ2≥0.875,物塊與長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不可能為0.75,D錯誤。
8.(2025·湖北十堰模擬)如圖所示,在足夠大的水平地面上靜置一木板,可視為質點的物塊以v0=3 m/s的速度滑上木板,最終物塊恰好到達木板的右端,木板沿地面運動的距離恰好等于木板的長度,已知物塊的質量m=1 kg,物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μ1=0.2,木板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2=0.05,重力加速度大小g=10 m/s2,求:
(1)木板的長度L;
(2)木板的質量M。
答案 (1)1.5 m (2)1 kg
解析 (1)設物塊在木板上滑動時的加速度大小為a1,它們相對靜止一起減速時的加速度大小為a2,圖中兩部分的陰影面積相等,有μ1mg=ma1
μ2(m+M)g=(m+M)a2
設兩者共同速度為v共,有
a1
得t1=1 s,v共=1 m/s
所以1 s后兩者的速度大小均為1 m/s,由題意知木板的長度L=×3t1×1 m=1.5 m。
(2)由圖知,兩者共速前,木板的加速度大小a3=1.0 m/s2
有μ1mg-μ2(M+m)g=Ma3
解得M=1 kg。
C級 培優加強練
9.(2024·河北高三猜題卷)如圖(a)所示,質量為M=1 kg的長木板置于傾角為θ=37°且足夠長的斜面上,在外力F作用下沿斜面向上以v0=0.8 m/s的速度一直做勻速運動。t=0時刻,一質量為m=2 kg的小鐵塊(可視為質點)以一定的初速度從長木板頂端沿長木板向下滑上長木板,以沿斜面向上為正方向,外力F隨時間t變化的圖像如圖(b)所示,小鐵塊始終未從長木板上滑落,已知小鐵塊與長木板、長木板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均為0.8,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sin 37°=0.6。求:
(1)小鐵塊滑上長木板的初速度大小;
(2)圖(b)中F'的大小和長木板的最短長度。
答案 (1)1 m/s (2)37.2 N 4.05 m
解析 (1)設小鐵塊的加速度大小為a,對小鐵塊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Ff2-mgsin θ=ma
其中Ff2=μFN2=μmgcos θ
解得a=0.4 m/s2
由圖(b)可知t=4.5 s時小鐵塊與長木板達到共速,有v0+v=at
解得v=1 m/s。
(2)小鐵塊先沿木板向下做勻減速運動至速度為零,再沿木板向上做勻加速運動,t=4.5 s后與長木板一起以速度v0沿斜面向上做勻速運動,有
F'=Mgsin θ+mgsin θ+μ(m+M)gcos θ
解得F'=37.2 N
t=4.5 s內小鐵塊的位移大小為x1,長木板的位移大小為x2,有x1=t=0.45 m,方向沿斜面向下,x2=v0t=3.6 m,方向沿斜面向上。為了保證小鐵塊不從長木板上滑落,長木板的最短長度為
L=x1+x2=4.05 m。(共43張PPT)
專題強化六 動力學中的“滑塊—木板”模型
第三章 運動和力的關系
掌握“滑塊—木板”模型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
會用動力學的觀點處理“滑塊—木板”問題。
學習目標
目 錄
CONTENTS
提升素養能力
1.模型特點:滑塊(視為質點)置于木板上,滑塊和木板均相對地面運動,且滑塊和木板在摩擦力的作用下發生相對滑動,滑塊和木板具有不同的加速度。
2.模型構建
(1)隔離法的應用:對滑塊和木板分別進行受力分析和運動過程分析。
(2)對滑塊和木板分別列動力學方程和運動學方程。
(3)明確滑塊和木板間的位移關系
如圖所示,滑塊由木板一端運動到另一端的過程中,滑塊和木板同向運動時,位移之差Δx=x1-x2=L(板長);滑塊和木板反向運動時,位移大小之和x2+x1=L。
3.解題關鍵
角度  水平面上的板塊模型
例1 如圖所示,長L=2 m、質量M=8 kg的木板,放在水平地面上,木板向右運動的速度v0=6 m/s時,在木板最右端輕放一個初速度為0、質量m=2 kg、可看成質點的小物塊。木板與地面、物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均為μ=0.2,g=10 m/s2。求物塊滑離木板的時間t和此時木板的速度。
解析 解法一 
注意:算出0.4 s后仍需要檢驗在0.4 s內木板是否已減速停止。若0.4 s內木板已減速停止,則需分兩段進行計算,第一段為木板減速到0的過程,第二段為木板停止運動后,物塊運動的過程。
則0.4 s時物塊已滑離木板,不研究滑離后的運動,因此t2=2 s舍去。
解法二 利用v-t圖像求解。
如果木板足夠長,整個過程是物塊和木板先分別做加速運動和減速運動,然后再一起做減速運動,設t0時兩者速度相等,由v0-a2t0=a1t0得出t0=1.2 s,作出v-t像如圖所示。假設兩者能共速,那共速前的位移差等于圖中
的陰影部分面積,解得s1==3.6 m>2 m,可以判斷出兩者速度相等前就已經分離了。假設時間t后兩者分離,兩者的位移差等于圖中梯形ABCO的面積,表示為s2=,又s2=L,解得t1=0.4 s,t2=2 s,由分析我們可知運動時間小于1.2 s,故取t1=0.4 s,此時木板的速度v板=v0-a2t1=4.8 m/s。
答案 0.4 s 4.8 m/s
例2 如圖所示,質量M=2 kg的滑板A放在水平地面上,當A向右滑動的速度v0=13.5 m/s時,在A中間位置輕輕地放上一個初速度為0、大小不計、質量m=1 kg的小物塊B,同時給B施加一個水平向右的恒力F=6 N并開始計時。已知A與地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μ1=0.1,A與B之間的動摩擦因數μ2=0.4(設滑板A足夠長,g=10 m/s2,設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求:
(1)A、B達到共同速度時的速度大小;
解析 先求摩擦力。
A、B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如圖所示。
A對B的摩擦力FfB=μ2mg=4 N
由牛頓第三定律知FfB'=FfB
地面對A的摩擦力FfA=μ1(m+M)g=3 N
再求加速度。
對B有F+FfB=maB,解得aB=10 m/s2,方向向右
對A有FfA+FfB'=MaA,解得aA=3.5 m/s2,方向向左。
設經過時間t達到共速v共,對B有v共=aBt
對A有v共=v0-aAt
則aBt=v0-aAt
解得t=1 s
所以v共=aBt=10 m/s。
答案 10 m/s
(2)從開始計時到A、B達到共同速度的時間內,A、B間相對位移x。
解析 相對位移就是從開始到共速這段時間內A、B的位移差x=xA-xB
對滑板A,有xA=t
對物塊B,有xB=t
解得x=6.75 m。
答案 6.75 m
1.(多選)(2024·安徽合肥模擬)如圖所示,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一塊長木板P處于靜止狀態,小滑塊Q(可視為質點)放置于長木板中點。已知滑塊與長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μ1=0.2,木板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2=0.3,滑塊、木板的質量均為1 kg,重力加速度g=10 m/s2。現將一個水平向右的力F作用在長木板的右端,則(   )
跟蹤訓練
ACD
A.F=4 N,Q受到的摩擦力為零
B.F=14 N,P的加速度等于4 m/s2
C.F=8 N,Q受到的摩擦力為1 N
D.F=8 N,經過4 s撤去F,若要Q不從P上滑脫,長木板長至少為4 m
解析 P與地面間的最大靜摩擦力為FfPm=μ2·2mg=6 N,F至少等于6 N才能拉動木板P,當F=4 N時木板P保持靜止,Q受到的摩擦力為零,故A正確;當F=14 N時,假設Q在P上相對滑動,對P分析,由牛頓第二定律有F-μ1mg-μ2(M+m)g=MaP,解得aP=6 m/s2>aQ=μ1g=2 m/s2,假設成立,所
以P的加速度等于6 m/s2,故B錯誤;當F=8 N時,假設P和Q加速度相等,有F-μ2(M+m)g=(M+m)a,解得a=1 m/s22.(多選)(2024·黑吉遼卷,10)一足夠長木板置于水平地面上,二者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t=0時,木板在水平恒力作用下,由靜止開始向右運動。某時刻,一小物塊以與木板等大、反向的速度從右端滑上木板。已知t=0到t=4t0的時間內,木板速度v隨時間t變化的圖像如圖所示,其中g為重力加速度大小。t=4t0時刻,小物塊和木板的速度相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小物塊在t=3t0時刻滑上木板
B.小物塊和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為2μ
C.小物塊與木板的質量之比為3∶4
D.t=4t0之后小物塊和木板一起做勻速運動
ABD
解析 由v-t圖像可知,在3t0時刻木板的加速度發生變化,可知小物塊在t=3t0時刻滑上木板,A正確;由v-t圖像可知,0~3t0時間內,木板的加速度大小a1=μg,設木板的質量為M,對木板由牛頓第二定律有F-μMg=Ma1,解得F=μMg,在t=3t0時,木板的速度v1=a1·3t0=μgt0,根據題意可知t=3t0
時小物塊以μgt0的速度水平向左滑上木板,3t0~4t0時間內,小物塊的加速度大小a'==2μg,設小物塊的質量為m,對小物塊,由牛頓第二定律有μ'mg=ma',可得μ'=2μ,B正確;由v-t圖像可知,3t0~4t0時間內,木板的加速度大小a2=μg,對木板分析有F-μ'mg-μ(M+m)g=-Ma2,可得m∶M=1∶2,C錯誤;t=4t0之后,假設木板與小物塊相對靜止,對整體有F-μ(M+m)g=0,假設成立,所以t=4t0之后小物塊與木板一起做勻速運動,D正確。
角度  斜面上的板塊模型
例3 如圖所示,在傾角θ=37°的固定斜面上放置一質量M=1 kg、長度L=3 m的薄平板AB。平板的上表面光滑,其下端B與斜面底端C的距離為16 m。在平板的上端A處放一可視為質點、質量m=0.6 kg的滑塊,開始時使平板和滑塊都靜止,之后將它們無初速度釋放。設平板與斜面間、滑塊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均為μ=0.5,求滑塊與平板下端B到達斜面底端C的時間差Δt(sin 37°=0.6,cos 37°=0.8,g=10 m/s2)。
解析 由于Mgsin 37°<μ(M+m)gcos 37°,故滑塊在平板上滑動時,平板靜止不動,滑塊在平板上滑行時加速度大小a1=gsin 37°=6 m/s2
到達B點時速度v==6 m/s
之后滑塊滑離平板,在斜面上運動時的加速度大小a2=gsin 37°-μgcos 37°=2 m/s2
設滑塊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為t,則有LBC=vt+a2t2
代入數據解得t=2 s
對平板,滑塊滑離后才開始運動,加速度為a3=gsin 37°-μgcos 37°=2 m/s2
設滑至斜面底端C所用時間為t',則有LBC=a3t'2
代入數據解得t'=4 s
滑塊與平板下端B到達斜面底端C的時間差為Δt=t'-t=2 s。
答案 2 s
3.(多選)(2025·湖南寧鄉市高三調研)滑板運動已經成為亞運會中備受矚目的一項比賽項目,它不僅代表了一種獨特的文化,還展現了競技體育的精神和魅力。如圖所示,某次運動中,小孩(可看作質點)與滑板以相同初速度v0=6 m/s一起滑上斜面體,整個過
跟蹤訓練
BD
程斜面體始終保持靜止。已知小孩與滑板間的動摩擦因數μ1=0.6,滑板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2=0.5,小孩質量m1=25 kg,滑板質量m2=1 kg,斜面體質量m3=10 kg,斜面傾角θ=37°,已知sin 37°=0.6,cos 37°=0.8,重力加速度g=10 m/s2,則在上滑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小孩與滑板之間的摩擦力大小為120 N
B.小孩沿斜面滑行的最遠距離為1.8 m
C.地面對斜面的支持力大小為360 N
D.地面對斜面的摩擦力大小為208 N
解析 由于μ1>μ2,所以小孩和滑板相對靜止一起做勻減速運動到最高點,由牛頓第二定律有(m1+m2)gsin θ+μ2(m1+m2)gcos θ=(m1+m2)a,解得a=10 m/s2,方向沿斜面向下。對小孩分析,假設小孩和滑板間的摩擦力為Ff1,有Ff1+m1gsin θ=m1a,解得
Ff1=100 N,故A錯誤;由速度位移公式可得x==1.8 m,故B正確;以小孩、滑板和斜面體整體為研究對象,小孩和滑板做勻減速運動,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下,加速度有水平向右和豎直向下的分加速度,大小分別為ax=acos θ,ay=asin θ,根據系統牛頓第二定律可知,在豎直方向有(m1+m2+m3)g-FN=(m1+m2)ay,解得FN=204 N,故C錯誤;地面對斜面體有向右的摩擦力,其大小為Ff2=(m1+m2)ax=208 N,故D正確。
總結提升 處理“板塊”模型中動力學問題的流程
提升素養能力
2
A級 基礎對點練
BD
對點練1 水平面上的板塊模型
1.(多選)(2025·山西呂梁高三月考)如圖甲所示,長木板A靜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另一質量為2 kg的物體B(可看作質點)以水平速度v0=3 m/s滑上長木板A的表面。由于A、B間存在摩擦,之后的運動過程中A、B的速度—時間圖像如圖乙所示。g取10 m/s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長木板A、物體B所受的摩擦力均與運動方向相反
B.A、B之間的動摩擦因數μ=0.2
C.1 s末物體B從木板A的右端滑落
D.長木板A的質量是4 kg
解析 由題意可知,A木板的運動方向與其摩擦力方向相同,物體B運動方向與其摩擦力方向相反,故A錯誤;由題圖乙知B的加速度大小為aB= m/s2=2 m/s2,對B由牛頓第二定律有μmBg=mBaB,解得μ=0.2,故B正確;由題圖乙可知0~1 s內二者相對運動,之后相對靜止一起勻速運動,故C錯誤;長木板A的加速度大小為aA=1 m/s2,由μmBg=mAaA,μmBg=mBaB,聯立兩式可解得,長木板A的質量是B物體的兩倍,即mA=4 kg,故D正確。
A
2.將一香皂盒置于桌面上的一張紙板上,用水平向右的拉力將紙板迅速抽出,香皂盒的位移很小,幾乎觀察不到,這就是大家熟悉的慣性演示實驗(示意圖如圖所示)。若香皂盒和紙板的質量分別為m1和m2,各接觸面間的動摩擦因數均為μ,重力加速度為g。本實驗中,m1=100 g,m2=5 g,μ=0.2,香皂盒與紙板左端的距離d=0.1 m,若香皂盒移動的距離超過l=0.002 m,人眼就能感知,忽略香皂盒的體積因素影響,g取10 m/s2,為確保香皂盒移動不被人感知,紙板所需的拉力至少是 (  )
A.1.42 N B.1.40 N C.142 N D.0.142 N
解析 香皂盒的加速度a1=μg=2 m/s2,紙板的加速度a2=,對香皂盒有x1=a1,對紙板有x1+d=a2,紙板抽出后香皂盒運動的距離x2=a3,a3=a1,由題意知a1t1=a3t2,l=x1+x2,聯立解得F=1.42 N,故A正確。
ACD
3.(多選)如圖甲所示,一滑塊置于足夠長的長木板左端,木板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已知滑塊和木板的質量均為2 kg,現在滑塊上施加一個F=0.5t(N)的變力作用,從t=0時刻開始計時,滑塊所受摩擦力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如圖乙所示。設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相等,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滑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4
B.木板與水平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2
C.圖乙中t2=24 s
D.木板的最大加速度為2 m/s2
解析 由題圖乙可知,滑塊與木板之間的滑動摩擦力為8 N,則滑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0.4,故A正確;由題圖乙可知t1時刻木板相對地面開始滑動,此時滑塊與木板相對靜止,則木板與水平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0.1,故B錯誤;t2時刻,滑塊與木板將要發生相對滑動,此時滑塊與木板間的摩擦力達到最大靜摩擦力Ffm=8 N,兩物體的加速度相等,且木板的加速度達到最大,則對木板有Ffm-μ'·2mg=mam,解得am=2 m/s2,對滑塊有F-Ffm=mam,解得F=12 N,則由F=0.5t(N)可知t2=24 s,故C、D正確。
B
4.(2024·湖南長沙模擬)如圖所示,質量為4 kg的薄木板靜置于足夠大的水平地面上,其左端有一質量為2 kg的物塊,現對物塊施加一大小為12 N、水平向右的恒定拉力F,只要拉力F作用的時間不超過1 s,物塊就不能脫離木板。已知物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4,木板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1,物塊可視為質點,重力加速度大小g=10 m/s2。則木板的長度為(  )
A.0.8 m B.1.0 m C.1.2 m D.1.5 m
解析 設拉力F作用下物塊在木板上滑動,物塊的加速度
大小為a1,撤去外力后物塊的加速度大小為a2,木板的加
速度為a3,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F-μ1mg=ma1,μ1mg=ma2,μ1mg-μ2(M+m)g=Ma3,解得a1=2 m/s2,a2=4 m/s2,a3=0.5 m/s2,拉力F作用的時間為1 s時,物塊、木板的速度為v1=a1t1=2 m/s,v2=a3t1=0.5 m/s,設又經t2時間,物塊、木板共速,則v共=v1-a2t2=v2+a3t2,解得t2= s,v共= m/s,木板的長度為L=v1t1-v2t1+t2-t2=0.75 m+0.25 m=1.0 m,故B正確。
C
對點練2 斜面上的板塊模型
5.在傾角為θ的固定斜面上放置一個長為L、質量為m的薄木板,木板上端與斜面的頂端對齊。將質量為m的小滑塊置于木板上端,與木板一起由靜止釋放。木板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1=tan θ,小滑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μ2<μ1,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斜面足夠長,且小滑塊未脫離木板,則在小滑塊下滑的過程中,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小滑塊與長木板相對靜止一起加速下滑
B.長木板相對斜面勻速下滑
C.小滑塊的加速度為gsin θ-μ2gcos θ
D.長木板的加速度為gsin θ+μ2gcos θ-μ1gcos θ
解析 由于μ1=tan θ,對木板而言,若木板單獨放在斜面上,則有mgsin θ=μ1mgcos θ,即木板會靜止在斜面上,而由于μ2<μ1,對小滑塊有mgsin θ>μ2mgcos θ,即小滑塊不能靜止在木板上,會與木板產生相對滑動,木板對小滑塊的滑動摩擦力沿著木板向上,根據牛頓第三定律可知,滑塊對木板的滑動摩擦力沿著木板向下,此時對木板有mgsin θ+μ2mgcos θ<μ1(m+m)gcos θ,即木板仍然靜止在斜面上,故A、B、D錯誤;對小滑塊,由牛頓第二定律有mgsin θ-μ2mgcos θ=ma,解得小滑塊的加速度為a=gsin θ-μ2gcos θ,故C正確。
BC
6.(多選)滑沙運動是小孩比較喜歡的一項運動,其運動過程可類比為如圖所示的模型,傾角為37°的斜坡上有長為1 m的滑板,滑板與沙間的動摩擦因數為。小孩(可視為質點)
坐在滑板上端,與滑板一起由靜止開始下滑,小孩與滑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取決于小孩的衣料,假設圖中小孩與滑板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4,小孩的質量與滑板的質量相等,斜坡足夠長,sin 37°=0.6,cos 37°=0.8,g取10 m/s2,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小孩在滑板上下滑的加速度大小為2 m/s2
B.小孩和滑板脫離前滑板的加速度大小為0.8 m/s2
C.經過1 s的時間,小孩離開滑板
D.小孩離開滑板時的速度大小為0.8 m/s
解析 對小孩,由牛頓第二定律得mgsin 37°-μ1mgcos 37°=ma1,解得加速度大小為a1=2.8 m/s2,同理對滑板,加速度大小為a2==0.8 m/s2,A錯誤,B正確;小孩剛與滑板分離時,有a1t2-a2t2=L,解得t=1 s,離開滑板時小孩的速度大小為v=a1t=2.8 m/s,C正確,D錯誤。
C
B級 綜合提升練
7.如圖(a)所示,物塊和長木板置于傾角為θ=37°且足夠長的斜面上。t=0時對長木板施加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使長木板和物塊由靜止開始沿斜面上滑,作用一段時間后撤去拉力F。已知長木板和物塊始終保持相對靜止,兩者上滑時速度的平方與位移之間的關系v2-x圖像如圖(b)所示,已知sin 37°=0.6,cos 37°=0.8,重力加速度g=10 m/s2,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拉力F的作用時間為2 s
B.拉力F作用時長木板的加速度大小為2 m/s2
C.長木板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25
D.物塊與長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可能為0.75
解析 由圖(b)知,斜率的絕對值等于加速度的2倍,則拉力F作用的長木板的加速度a1=× m/s2=1 m/s2,B錯誤;撤去拉力時的速度v=4 m/s,拉力作用時間為t1==4 s,A錯誤;撤去拉力后的加速度a2=× m/s2=8 m/s2,由牛頓第二定律有(M+m)gsin θ+μ1(M+m)gcos θ=(M+m)a2,解得μ1=0.25,C正確;物塊與長木板之間無相對滑動,由牛頓第二定律有μ2mgcos θ-mgsin θ≥ma1,解得μ2≥0.875,物塊與長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不可能為0.75,D錯誤。
8.(2025·湖北十堰模擬)如圖所示,在足夠大的水平地面上靜置一木板,可視為質點的物塊以v0=3 m/s的速度滑上木板,最終物塊恰好到達木板的右端,木板沿地面運動的距離恰好等于木板的長度,已知物塊的質量m=1 kg,物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μ1=0.2,木板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2=0.05,重力加速度大小g=10 m/s2,求:
(1)木板的長度L;
(2)木板的質量M。
答案 (1)1.5 m (2)1 kg
解析 (1)設物塊在木板上滑動時的加速度大小為a1,它們相對靜止一起減速時的加速度大小為a2,圖中兩部分的陰影面積相等,有μ1mg=ma1
μ2(m+M)g=(m+M)a2
設兩者共同速度為v共,有
a1
得t1=1 s,v共=1 m/s
所以1 s后兩者的速度大小均為1 m/s,由題意知木板的長度L=×3t1×1 m=1.5 m。
(2)由圖知,兩者共速前,木板的加速度大小a3=1.0 m/s2
有μ1mg-μ2(M+m)g=Ma3
解得M=1 kg。
C級 培優加強練
9.(2024·河北高三猜題卷)如圖(a)所示,質量為M=1 kg的長木板置于傾角為θ=37°且足夠長的斜面上,在外力F作用下沿斜面向上以v0=0.8 m/s的速度一直做勻速運動。t=0時刻,一質量為m=2 kg的小鐵塊(可視為質點)以一定的初速度從長木板頂端沿長木板向下滑上長木板,以沿斜面向上為正方向,外力F隨時間t變化的圖像如圖(b)所示,小鐵塊始終未從長木板上滑落,已知小鐵塊與長木板、長木板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均為0.8,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sin 37°=0.6。求:
(1)小鐵塊滑上長木板的初速度大小;
(2)圖(b)中F'的大小和長木板的最短長度。
答案 (1)1 m/s (2)37.2 N 4.05 m
解析 (1)設小鐵塊的加速度大小為a,對小鐵塊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Ff2-mgsin θ=ma
其中Ff2=μFN2=μmgcos θ
解得a=0.4 m/s2
由圖(b)可知t=4.5 s時小鐵塊與長木板達到共速,有v0+v=at
解得v=1 m/s。
(2)小鐵塊先沿木板向下做勻減速運動至速度為零,再沿木板向上做勻加速運動,t=4.5 s后與長木板一起以速度v0沿斜面向上做勻速運動,有
F'=Mgsin θ+mgsin θ+μ(m+M)gcos θ
解得F'=37.2 N
t=4.5 s內小鐵塊的位移大小為x1,長木板的位移大小為x2,有x1=t=0.45 m,方向沿斜面向下,x2=v0t=3.6 m,方向沿斜面向上。為了保證小鐵塊不從長木板上滑落,長木板的最短長度為
L=x1+x2=4.05 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宁县| 正定县| 宁明县| 寿宁县| 灵璧县| 万宁市| 凤凰县| 兴城市| 迭部县| 重庆市| 凭祥市| 台湾省| 大姚县| 抚顺县| 武鸣县| 延庆县| 潼南县| 黄陵县| 盱眙县| 天门市| 兰西县| 常宁市| 镇坪县| 屏东市| 聂拉木县| 肥西县| 吉林市| 怀宁县| 潞城市| 沙雅县| 元谋县| 屯昌县| 湛江市| 阜新市| 囊谦县| 滁州市| 澄迈县| 小金县| 洛扎县| 吉隆县| 富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