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冊歷史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單元測評練習卷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外交活動要應對世界形勢的變化,營造國家發展所需要的國際環境。下列歷史階段與外交活動對應正確的是( ?。?br/>A.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同蘇聯建立外交關系 B.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參加萬隆會議C.改革開放初期——中美正式建交 D.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報》文章指出:“從今以后,只要不發生大規模外敵入侵,現代化建設就是全黨的中心工作?!弊鞒隽税腰h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決策的會議是( ?。?br/>A.中共八大二次會議 B.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C.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D.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3.農村改革取得巨大成效后,帶動了城市改革。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 )A.增強企業活力 B.實行公私合營C.擴大企業自主權 D.發展鄉鎮企業4.《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寫道:“我國建國三十五年來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已經初步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但是必須指出,這種優越性還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為這一問題,我國( )A.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加快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步伐C.推廣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實行三大改造5.某校召開“學習黨史”的讀書分享會,歷慎思同學總結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重大工作重(中)心轉移”目錄,其中空缺位置應為( ?。?br/>第一次:1927年,黨的工作中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 第二次:1949年,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轉移到恢復與發展生產上來 第三次:1978年,黨的工作中心由________上來A.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 B.階級斗爭轉移到思想建設C.發展經濟轉移到“文化大革命” D.經濟建設轉移到階級斗爭6.“近代中國開放是在國家主權的獨立完整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的被迫開放;現代中國開放則是在維護國家主權完整前提下的主動開放?!毕铝袑儆谖覈F代第一批對外主動開放城市的是( ?。?br/>A.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B.深圳、珠海、廣州、廈門C.深圳、上海、汕頭、廈門 D.深圳、珠海、汕頭、寧波7. 1980年,中央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20世紀末,香港和澳門先后回歸祖國,中央政府在港澳地區設立特別行政區。上述兩類地區最大的區別是( ?。?br/>A.法律體系和對外關系不同 B.享有的自治權限不同C.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不同 D.實行的社會制度不同8.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衣食住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下列順口溜出現在改革開放以后的有( )①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②當今百姓愛吃怪,生活胃口一再改,農民大棚種野菜,商城專把活魚賣③雙手筑起兩層樓,高檔家電樣樣有,妻兒外出有私車,吃喝穿戴屬一流④早晚喝喝菜粥粥,中午啃個窩窩頭,一天三頓難見油。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9.中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剛剛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后,疫情卻在全球蔓延。中國政府第一批捐贈物資運抵歐洲。包裝上印有法語、荷蘭語和中文的同一寄語“團結就是力量”。中國的舉措:( ?。?br/>A.浪費了國家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資源 B.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必須盡的義務C.表明中國成為全世界最發達的國家 D.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表現10.2012年11月,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說:“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薄斑@個夢想”是( )A.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B.實現祖國統一大業C.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D.建立共產主義社會11.習近平在出席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強調:“我們要……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毕铝袃热萦兄趯崿F此目標的是( )A.提升軍隊現代化水平 B.建設“一帶一路”C.強化依法治國的能力 D.推動科教興國戰略12.八年級的同學們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人物”為主題開展項目化學習,并制作了下面的人物名片,據此可知,他們研究的人物是( )人物:____ 身份: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人物 評價: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A.毛澤東 B.鄧小平 C.江澤民 D.習近平13.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說:“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碧铺谡f:“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眱烧叨俭w現了( )A.民為邦本、以民為本 B.知人善任、虛心納諫C.制定法律、減省刑罰 D.輕徭薄賦、發展生產14.1981年,深圳市蛇口工業區刊登了培訓班招生簡章,要求應聘者道德品質好,有大專院校理工和財經專業背景,并具有初等英語基礎等。該現象( )A.適應了經濟特區發展的需要 B.促進了農村改革的深入開展C.推動了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 D.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結果15.到1984年,全國農村的100多萬個生產隊基本實現了包產到戶的生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農村中“出工一窩蜂,干活大呼隆”的現象。人還是原來的人,土地還是原來的土地,只是因為政策變了,糧食產量也就增加了。這可以說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A.讓農民擁有土地的所有權 B.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C.推動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D.提高了農業商品化程度16.根據下圖,可以看出農民家庭平均每人純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是( )A.開展土地改革 B.實行經營責任制C.加入世貿組織 D.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7.《光明日報》1978年5月發表的特約評論員文章中指出:“他們(革命導師)處處時時用實踐來檢驗自己的理論、論斷、指示,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尊重實踐,尊重群眾,毫無偏見?!边@是強調( ?。?br/>A.堅持“兩個凡是”的觀點 B.遵循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C.制定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D.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8.如圖,我黨堅持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并鞏固發展。這反映了我黨( ?。?br/>A.全面深化改革 B.全面從嚴治黨C.全面依法治國 D.全面建成小康社會19.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這主要表明黨中央( ?。?br/>A.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B.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C.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D.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20.如表為我國1978﹣1997年工業總產值中各種經濟成分所占比重(%)變化,這說明城市經濟改革使我國( ?。?br/>年份 國有控股企業 集體企業 城鄉個體企業 其他經濟類型企業1978 7.6 22.4 0 01997 25.5 38.1 17.9 18.5A.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B.私有制企業占據經濟主導C.企業越來越多集中于西部 D.市場經濟體系已完全形成21.如圖為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變化示意圖。其中增長幅度最快時期的最主要的推動因素是( )A.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B.開始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C.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和逐步建立22.1978年5月,《光明日報》刊發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起了廣泛關注,該文初稿作者在聽到贊譽聲的同時,也因看到一些報刊批評該文“違反中央精神和反對毛澤東思想”,轉而安排“后事”“我已經有思想準備了,我準備要坐牢?!鄙鲜霾牧媳砻鳟敃r( ?。?br/>A.社會輿論呈“百花齊放”之勢 B.“左”傾束縛亟待突破C.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漸入人心 D.“兩個凡是”名存實亡23. 下列有關中共八大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比較,正確的一項是( )①都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②都制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社會生產力路線方針③都為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④會議的路線、方針、政策都在實踐中得到堅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4.某陳列館舉辦“建國后農村生產關系變革”圖片展。以下四幅圖片所反映的生產關系變革中,哪些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5.下圖所示信息反映了外出6個月以上農民工人數變化A.農民工群體素質提高 B.農業勞動力迅猛增加C.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 D.我國綜合國力顯著提升26.新中國成立后,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講話中提出,重工業是我國建設的重點,但決不可因此忽視生活資料的生產: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必須處理好。1978年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張。進入21世紀,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中國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這種變化反映了( ?。?br/>A.中國共產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不斷深入成熟 B.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由注重數量的發展到注重質量C.中國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總是發生變化 D.國際形勢逐漸開始由兩極對峙向多極化方向轉變27.比較歸納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關于下列圖片所反映的史實的相同點,表述正確的是( ?。?br/>《光明日報》上發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A.主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 B.解放了人們的思想C.主張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D.闡明了社會主義的本質28.老師出示了下面的一幅課件,同學們由此應該得出的正確結論是什么?A.持續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終于結束了 B.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意義深遠的偉大轉折C.經濟體制改革在廣大的農村取得突破性進展 D.我國逐步建立起來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9.美國經濟學家弗理德曼訪問中國后寫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與服裝明顯多元化,與此伴隨的,則是經濟增長與發展的明顯跡象。農業改革效果十分明顯……私營企業有所發展……得到允許的,有限的經濟自由已經在改變中國的面貌?!备ダ淼侣挠^點是A.改革開放促進中國社會面貌的變化 B.色彩與服裝的多元化促進經濟增長C.農業改革的成功改變了中國社會 D.私營企業的發展是中國社會的主流30.下圖所示為改革開放以來,海外以中國共產黨為研究對象的論文數量統計情況。研究視角發生了由重點研究民主革命時期的中共黨史向“中國崛起”“中國模式”等主題的轉變,黨的指導思想、執政能力、執政特點、干部隊伍、自身建設等也逐漸成為研究重點。這些變化集中說明:( ?。?br/>A.中國共產黨對外政策發生了重大調整 B.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日益引發關注C.改革開放推動了我國的對外學術交流 D.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引領經濟全球化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40分)31.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勇敢擔當起帶領中國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和工業體系,為中國持續發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質技術基礎。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黨在探索中形成和積累了一系列正確認識和重要經驗。材料一產品 1952年產量 1957年產量 比1952年增加糧 1.639億噸 1.95億噸 19%棉 130.4萬噸 164萬噸 26%鋼 135萬噸 535萬噸 296%煤 6649萬噸 1.3億噸 96%原油 44萬噸 146萬噸 232%材料二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的傳統。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都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關系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根本性問題,始終牢牢掌握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權。材料三 中華民族一百多年艱苦卓絕的偉大復興的歷史,關鍵是1949年的“中國新生”和1978年的“偉大轉折”,實現了國家的獨立和富強。材料四 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過程中,取得重大成就,也因為缺乏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出現了嚴重失誤,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1)材料一表格反映的是1952年和1957年我國工業主要產品產量示意圖,導致圖中數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談談我國1957年取得的工業建設成就有何歷史意義?(2)材料三中“偉大轉折”指哪一歷史事件?有何重要意義?(3)寫出1958年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中出現的一例失誤。(4)中國共產黨在成長的坎坷歷程中,走了不少彎路,但始終還是一步步地走向輝煌。從這一歷程中我們可得到哪些啟示?32.“中國夢”必然要由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中國夢”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創新。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自力更生】材料一 一億二千萬農戶和五百多萬個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已經變為集體經濟,七萬戶的私管工業企業已經變為公私合營企業……我們在這個大革命取得基本勝利的第一年,就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政府工作報告》(周恩來1957年6月26日)(1)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材料所述的“大革命”及其歷史意義。【工業起步】材料二 1951年國家著手編制“一五計劃”,中央成立領導小組主持“一五”計劃編制工作。1952年赴蘇聯征求意見、商談蘇援方案,得到斯大林和蘇聯人民的大力支持。從1953年到1956年,全國工業生產總值平均每年遞增19.6%,農業總產值每年遞增4.8%。——摘自新德行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2)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一五”計劃取得成就的原因。【推進改革】材料三 黨的十二大以后……農村改革在鞏固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改革的重點逐步轉向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由試點發展到全部鋪開,其它領域之隨之邁出改革步伐?!S著各方面改革的陸續開展和推進,僵化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開始被沖破,我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改革與發展相互促進的生動局面。——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變化。并簡析其原因。【擴大開放】材料四 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沿海港口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經濟基礎和技術水平等條件較好,勢必要先行一步……開放的形式應多種多樣,開發的步驟將有前有后,引進項目的重點要各有側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批轉《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紀要》的通知(1984年5月)(4)根據材料四,概括我國對外開放新局面形成的特點。(5)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中國共產黨未來的中心任務又是什么?33.2024年是中國共產黨誕辰103周年。中國共產黨從成立開始,就把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摘編自部編版教材《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1)根據材料一,指出這次會議在黨和國家工作中心上作出的決策。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次會議的影響。材料二(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圖中《深圳特區報》頭版頭條報道的重大歷史事件的名稱,并簡述此事件的歷史意義。材料三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 ①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②,成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開展偉大實踐的指導思想。——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簡史》(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將材料三中①②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成果補充完整。材料四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開始,就把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為此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不斷進行探索和嘗試,最終找到了一條適合的道路,這就是中國式現代化。2022年10月,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摘編自《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4)根據材料四,概括中國式現代化的特點。(5)根據以上四則材料,結合自身實際,談談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我們中學生應該怎么做。34.閱讀材料,結合所學探究問題。材料:時間 歷史事件1949年 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1953年 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 萬隆會議上讓世界聽到了“中國聲音”1971年 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就座了屬于她的席位”1973年 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強優勢的秈型雜交水稻1992年 中國第一次派部隊參加聯合國組織的海外維和行動2001年 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2013年 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根據材料可以提煉出“中國方案推動國際合作交流”“中國力量推動構建國際新秩序”等主題。請你任選一個主題,并結合所學知識,提取兩個或以上與主題相關聯的史事,圍繞主題加以論述。(要求:相關聯史事須出自材料中的歷史事件或與材料中的歷史事件有關;史論結合,條理清晰;符合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參考答案1.【答案】C2.【答案】B3.【答案】A4.【答案】A5.【答案】A6.【答案】A7.【答案】D8.【答案】A9.【答案】D10.【答案】C11.【答案】B12.【答案】B13.【答案】A14.【答案】A15.【答案】B16.【答案】D17.【答案】B18.【答案】B19.【答案】C20.【答案】A21.【答案】D22.【答案】B23.【答案】A24.【答案】C25.【答案】C26.【答案】A27.【答案】B28.【答案】B29.【答案】A30.【答案】B31.【答案】(1)原因:“一五”計劃的完成;意義: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2)事件:十一屆三中全會意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3)失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4)啟示:知錯能改,批評和自我批評;勇于探索,不屈不撓;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要堅決擁護黨的領導等。32.【答案】(1) “大革命”:三大改造。歷史意義: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實行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 原因: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蘇聯的援助支持;全國人民的艱苦奮斗。(任答2點即可)(3) 變化:改革的重點逐步由農村轉向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由試點發展到全部鋪開。原因:計劃經濟體制嚴重束縛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4) 特點:由沿海到內地;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逐步深入,穩步推進;立足國情等。(任答2點即可)(5) 中心任務: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33.【答案】(1) 決策: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影響: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方面開始了撥亂反正工作。(2) 事件:鄧小平南方談話(或者南方談話)。意義: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3) 成果:鄧小平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4) 特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任寫2點即可)(5) 中學生怎么做: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報效祖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等。(言之成理即可)34.【答案】示例一 主題:中國方案推動國際合作交流史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共建“一帶一路”等論述: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此原則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逐漸推行開來,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中國積極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團結與合作,1955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萬隆會議,會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保證了會議的順利進行,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2013年,中國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與相關國家的經濟合作,共同繁榮提供新的平臺和新的動力。2017年,中國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方案為推動國際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多機會,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示例二主題:中國力量推動構建國際新秩序史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論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站起來了,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1971年10月25日,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同一切愛好和平和正義的國家和人民站在一起,為促進人類進步的事業而共同奮斗,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2001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中國為構建一個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