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駐馬店高中2024-2025學年高二下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請考生務必把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作答時,務必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及草稿紙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4.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一、單選題(每小題3分共計48分)1.《左傳》記載“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也。”《禮記·經解》記載:“禮之于正國也,猶衡之于輕重也,繩墨之于曲直也,規矩于方圓也。”兩者中“禮”的相同內涵是( )A.維護社會秩序的準則 B.民眾遵循的法律規范C.統治階層的治國藍圖 D.儒家的封建倫理道德2.如表所示為近年來一些國家或地區的農作物生產概況。由此可知( )國家或地區 概況拉美國家 因極端干旱導致咖啡、大豆減產,如阿根廷經濟損失達GDP的3%澳大利亞 利用精準灌溉技術種植小麥,使糧食產量增長,鞏固了其南半球主要出口國地位非洲之角(索馬里等) 遭遇近40年來最嚴重干旱,2000萬人面臨饑荒,傳統農業完全依賴自然降雨美國中西部 經歷嚴重干旱,但通過轉基因抗旱作物和衛星監測系統,產量下降大大少于預期A.調整作物的結構關乎本國糧食安全B.不合理的國際分工體系加劇糧食危機C.市場化是解決糧食危機的根本之途D.農業科技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3.下圖所示為16世紀前美洲印第安文明區分布情況。據此可以得出的合理推論是,古代印第安文明()A.宗教信仰獨特B.內部交流較少 C.海洋經濟繁榮 D.城市規模宏大4.13世紀以前,拜占庭帝國的皇帝們堅信自己才是“羅馬人的皇帝”。自13世紀起,一些著名人物努力勸說拜占庭帝國皇帝接受“希臘人的皇帝”這一身份。14-15世紀,拜占庭帝國的皇帝愈發表現出對古希臘文化的熱情。這一轉變主要緣于,拜占庭帝國( )A.政教二元格局形成 B.被奧斯曼帝國入侵C.文藝復興運動興起D.國家實力日益衰減5.《漢謨拉比法典》第196條與第200條的規定,常被人們合稱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但上述規定,僅適用于第一等級的人之間,如果是第一等級之人導致第二等級之人眼盲,只需依法賠償固定數額的白銀;如果受害者是奴隸,賠償金額僅為奴隸價格的一半。這說明《漢謨拉比法典》( )A.彰顯契約精神B.富于人道色彩 C.具有階級特性 D.是習慣法匯編6.15世紀,不少教皇熱衷于搜集和收藏古典手稿,如尼古拉五世一當上教皇,就宣稱要建立一所教廷圖書館,他還在梵蒂岡設立了一個翻譯、抄寫和編纂中心,招募各地知名學者前來服務。這些古典手稿內容廣泛,包括古希臘、羅馬文學、哲學著作、古希臘宗教和神學著作。教皇的上述活動( )A.意在用宗教的形式彰顯人文精神 B.通過自身的特有方式助推文藝復興C.推動了歐洲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 D.有利于促進文化思想的傳播與發展7.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以寫實筆法描繪汴京街市:店鋪鱗次櫛比,酒肆、茶坊、藥鋪、綢莊等招牌林立;駱駝商隊穿行于城門,漕運船只滿載貨物停泊碼頭;市民熙攘往來,攤販沿街叫賣,呈穗業競市”的繁華景象。《清明上河圖》中的汴京商業街市,直接反映了中國古代集鎮( )A.政府嚴格推行“坊市分離”制度管理市場B.以官營手工業為主導的經濟模式C.突破空間限制形成開放式商業街市D.以農耕經濟為根基的自給性特征8.波斯帝國在統治遼闊疆域時,注重整合多元文化。大流士一世時期推行“帝國藝術”,融合埃及、兩河、希臘等地的建筑風格與雕刻技藝;官方文書使用阿拉米語、埃蘭語等多種文字書寫;允許被征服地區保留原有宗教與法律傳統,僅要求繳納貢賦并服從軍事征調。此類政策使波斯成為古代世界文化交融的十字路口”。古代波斯帝國文化政策最顯著的特點是( )A.強制推行襖教信仰以統一帝國意識形態B.建立行省制度削弱地方貴族權力C.通過包容性策略維持多民族文化共存D.全面采用希臘化模式改造屬地文化9.據20世紀初出土的蘇美爾烏爾王朝時期的泥板文書記載,烏爾王朝的對外貿易管理機構周密、高效、守法,每條商貿道路設有驛站,為商旅提供服務。材料可用于說明該時期烏爾王朝( )A.國內商業市場確立B.對外貿易興旺發達C.多元文化互動頻繁D.商業經營規模拓展10.下圖是中國古代人口增長曲線圖。1600-1840年人口快速增長得益于( )A.一條鞭法的實施 B.戶籍管理不斷加強C.攤丁入畝的推行 D.玉米和番薯的引入11.《漢謨拉比法典》前言中說:安努與恩利爾為人類福祉計,命令我,榮耀而畏神的君主,漢謨拉比,發揚正義于世,滅除不法邪惡之人,使強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馬什,昭臨黔首,光耀大地。材料主要強調( )A.法律水平領先世界 B.神話故事豐富C.法典道德教化功能D.君權神授思想12.洪水傳說產生于蘇美爾,通過希伯來人保存下來,并傳到古希臘。在蘇美爾人的史詩中,只有吉烏蘇德拉一家和動物幸存;在希伯來人的傳說中,則是諾亞一家留存,并補充了諾亞放鴿子試探洪水情況的內容;在古希臘人的傳說中,則只留下了丟卡利翁和皮拉夫婦,二人重新創造了世界。由此可知,洪水傳說( )A.經考古證實才具有史料價值B.推動了多元文明之間的交流C.在流傳中呈現多元文化特征D.客觀反映了人類文明的起源13.公元425年,拜占庭帝國皇帝塞奧多西二世的妻子尤多西亞創作了《荷馬史詩摘錄》,構造了從上帝創世到基督升天的基督教歷史,荷馬也逐漸被塑造為基督教修道院里陳列的“先知”之一。這反映出A.世俗王權借助傳統對抗教會 B.正統思想借助古典文化擴大影響C.基督教會分裂趨勢已經出現 D.希臘人文主義思想呈現復興跡象14.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后,歷經與本土儒道思想的碰撞融合。至唐宋時期,禪宗主張頓悟成佛”“不立文字”,吸收道家自然觀與儒家心性論;凈土宗提倡“念佛往生”,以簡易法門吸引平民信徒。兩宗皆弱化印度佛教的繁復儀軌,轉而強調內在修行與現世解脫,成為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禪宗與凈土宗在隋唐時期廣泛傳播的關鍵原因是( )A.科舉制度推動士大夫階層接納佛學B.小農經濟強化了宗族倫理需求C.吸收本土思想并簡化修行方式以適應社會需求D.中央集權需要借助宗教鞏固統治合法性15.早在制定《十二銅表法》時,羅馬就專門成立十人小組進行“準專業”式的工作“五大法學家”的法律解釋也獲得等同于法律的權力;《查士丁尼國法大全》是由查士丁尼出資并任名譽主編,以特里波尼為首的專家團隊傾力而為的杰作。這表明羅馬法( )A.法律制度法典化特征 B.堅守公平與正義的法律準則C.高度抽象的法律體系 D.重視法學家專業優勢的傳統16.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不僅恢復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放在了“國家機構”之前。這說明1982年憲法( )A.體現了社會主義原則 B.完善了中國法律體系C.凸顯了國家權力來源 D.貫徹了依法治國精神二、主觀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19世紀的拉丁美洲某種程度上已經實現了現代化。工農結合的香蕉種植園和現代采礦區,都普遍采用機械化生產,這些技術深遠地改變了巴拿馬和拉美民眾的生活方式。1821年,擺脫了西班牙殖民統治的巴拿馬人已經開始參與共和制下的政治選舉,不同膚色的公民均享受法律上的平等,這完全是對美國種族歧視的一種挑戰。-摘編自拉索《被抹去的歷史-巴拿馬運河無人訴訟的故事》材料二拉丁美洲國家延續并放大了殖民時期社會結構的斷裂,社會普遍存在上層權貴集團與底層民眾巨大的兩極分化,中間階層人數較少且能力羸弱。在發展與公平之間無法平衡,使得政府的政策選擇處于“鐘擺”似的周期性變動之中,最終導致政府的頻繁更替與政局的動蕩。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多個拉美國家年人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近半個世紀之后,阿根廷、烏拉圭、墨西哥、巴西等國家依然屬于中等收入國家,成為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摘編自劉持全《拉茨陷阱初探》材料三東亞國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市場經濟+強有力的政府干預”模式,依靠“看得見的手”加速實現現代化,有人形容為“孔子+斯密”。東方儒家文化有利于激發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精神,出現了“經濟愛國主義”盛行的局面。東亞地區幾乎無一例外地重視人的因素要大于重視物的因素,視教育為民族經濟發展的“立國之術”。人才的涌現彌補了發展的后發劣勢。種種因素的合力使以韓國為代表的東亞國家邁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摘編自劉燕《東亞現代化發展的因素分析及啟示》(1)根據材料一,分析19世紀巴拿馬“已經實現了現代化”的含義。(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二戰后東亞國家與拉美國家現代化結果的差異并分析其原因。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戰國以來,山西、河南、湖北、內蒙古、四川等地原本多見的秦式墓葬,至西漢初年已基本被取代。在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里仍然可以看到各地文化風情的差異,全國被劃分為“山西“山東”“江南“龍門、碣石北”等四個經濟文化區;但到了西漢晚期至東漢,黃河流域已經可以大致歸并為關東(山東)、關西(山西)兩個基本文化區。東漢人揚雄《方言》中的某些方域語匯,到了晉人郭璞《方言注》的時代,已經成為各地通語。許多關西、關東方言,在當時已經混化。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山川祭祀迥異的風俗,到秦漢時期變為固定為關中七大名山和關東五大名山的山川祭祀體系。-摘編自《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1)根據材料,概括秦漢社會出現的變化。(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上述變化出現的背景。三、綜合題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農耕文明與疆域變遷]材料一西漢形勢圖張騫“鑿空”后,西漢開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連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圖,形狀如圖。西漢末年,西域為匈奴所控制。東漢前期,朝廷恢復對西域的管控。東漢末年,中原政權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晉時期,該形狀的版圖再一次形成。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西域為高車等游牧政權所據有。盛唐時期,該形狀的版圖又一次形成。-摘編自翦伯贊《中國史綱要》等材料二中原王朝一般屬于農耕政權,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農業,經營的區域往往是農耕區。其疆域也往往以該區域的邊緣為界:北阻大漠、草原,沿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修筑長城,區隔游牧;東南阻于浩瀚無垠的太平洋;西南阻于山高流急的橫斷山脈和高聳入云的青藏高原;只有西北沿河西走廊的狹長農耕帶通向新疆。新疆以天山為界,北有準噶爾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環塔里木盆地邊緣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綠洲農業,也便于中原王朝駐屯軍隊。-摘編自馮天瑜等《中華文化史》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西漢時期西部版圖相較秦朝時的變化,以及相應的管理機構設置。(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該形狀版圖反復出現的原因歷史答案1.A2.D3.B4.D5.C6.D7.C8. C9.B10.D11.D12.C13.B14.C15.D16.C17.(1)含義:經濟上實現了機械化生產,推動了工農產業發展;政治上建立了共和制,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打破了種族歧視。(2)差異:東亞國家實現了快速發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經濟持續增長:拉美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經濟發展停滯,政治動蕩不安。原因:政府治理能力不同:東亞地區政府能夠立足國情,制定適合國情的戰略,拉美國家的政府缺少戰略定力,政策變動頻繁,政策失誤;國民素養不同:東亞地區深受儒家文化影響,重視教育,國民認同感強,拉美社會結構不合理,底層民眾多,對國家缺少認同;社會環境不同:二戰后,東亞地區政局相對穩定,拉美則政局動蕩,受外部勢力影響大。18.(1)變化:墓葬文化的地方特色弱化,主流文化覆蓋全國;文化區域整合,從多元走向趨同;方言逐漸融合,地域差異縮小;山川祭祀體系規范化,統一為全國性制度。(2)背景:政治統一與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經濟交流加強,全國性市場形成;交通網絡拓展促進人員流動;文化政策推動;國家力量主導祭祀體系,強化意識形態整合。關西(山西)兩個基本文化區”可得出,文化區域整合,從多元走向趨同;根據材料“東漢人揚雄《方言》中的某些方域語匯,到了晉人郭璞《方言注》的時代,已經成為各地通語”可知,方言逐漸融合,地域差異縮小;根據材料“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山川祭祀迥異的風俗,到秦漢時期變為固定為關中七大名山和關東五大名山的山川祭祀體系”可知,山川祭祀體系規范化,統一為全國性制度。(2)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古代(中國)。背景:根據材料全國被劃分為......四個經濟文化區;但到了西漢晚期至東漢,黃河流域已經可以大致歸并為關東(山東)、關西(山西)兩個基本文化區并結合所學知識,秦漢通過郡縣制、編戶齊民等制度實現政治集權,為文化整合提供制度保障,由此可得出,政治統一與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根據材料“方言混化”并結合所學知識,秦修馳道、漢通西域,交通網絡促進人口流動,加速語言融合,由此可得出,交通網絡拓展促進人員流動;經濟交流加強,全國性市場形成;根據材料“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山川祭祀迥異的風俗,到秦漢時期變為固定為關中七大名山和關東五大名山的山川祭祀體系”并結合所學知識,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儒家禮制規范祭祀,強化文化一統,由此可得出,文化政策推動;國家力量主導祭祀體系,強化意識形態整合。19.(1)變化:西漢控制了河西走廊,打通了中原與西域的聯系,并逐漸控制了西域地區。機構:在河西走廊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在西域設西域都護府進行軍政管理。(2)原因:中原政權的政局動蕩、更迭與強大,影響對西域的控制程度;不同的少數民族勢力的興衰;中原王朝一般的地理環境,農耕經濟發展的需要;新疆的農業優勢。【詳解】(1)本題是對比題。時空是西漢(中國)。變化:根據材料中的西漢形勢圖和所學可知,西漢時期西部版圖相較秦朝時的變化主要體現為變化西漢控制了河西走廊,打通了中原與西域的聯系,并逐漸控制了西域地區。機構:結合所學可知,西漢時期,在河西走廊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在西域設西域都護府進行軍政管理。(2)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古代(中國)。原因:據材料“西漢末年,西域為匈奴所控制。東漢前期,朝廷恢復對西域的管控。東漢末年,中原政權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晉時期,該形狀的版圖再一次形成。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西域為高車等游牧政權所據有。盛唐時期,該形狀的版圖又一次形成”可知,中原政權的政局動蕩、更迭與強大,影響對西域的控制程度;根據材料西域為匈奴所控制“西域為高車等游牧政權所據有”可知,不同的少數民族勢力的興衰;根據材料二“中原王朝一般屬于農耕政權,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農業,經營的區域往往是農耕區”可知,中原王朝一般的地理環境,農耕經濟發展的需要;根據材料二“新疆以天山為界,北有準噶爾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環塔里木盆地邊緣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綠洲農業,也便于中原王朝駐屯軍隊”可知,新疆的農業優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