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廣東省清遠市四校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聯考 歷史試題(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廣東省清遠市四校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聯考 歷史試題(含解析)

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四校聯盟期中聯考試題
高一歷史
學校: 姓名: 班級: 考號:
本卷共5頁,選擇題16小題,非選擇題4題,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
鐘。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1.1950年9月,“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響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這一明快雄壯的《歌唱祖國》刊發后,在全國迅速傳唱,并成為國人心目中的“第二國歌”。這可用于()
A.證實中國歷史進入了新紀元 B.證明了祖國大陸完成統一的欣喜
C.解釋社會主義革命完成原因 D.說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就
2.下圖所示為1960-1965年中國工業、農業總產值的變化,這體現了( )
A.經濟調整政策取得一定成效 B.延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政策
C.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問題得到解決 D.消除了經濟領域的“左”傾錯誤
3.黨的十二大至十七大的報告中,“無產階級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的表述方式逐步開始轉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上述表述方式的變化( )
A.推動了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和發展 B.促進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
C.適應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D.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完成
4.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不斷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內涵不斷豐富并逐步深入。中國日益以大國的視野看待國際關系,以大國的胸懷處理全球事務。這表明新時代的中國()
A.注重推進與大國的關系 B.積極參與全球多邊治理
C.致力于構建中華文化圈 D.構建均衡發展外交格局
5.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曾說:“種植植物能養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養活的人口多得多······農業生產增長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夠供養新產生的祭司階級、士兵和官吏”。這表明原始農業的出現和發展( )
A.有利于社會轉型 B.加劇了社會階級間的對立
C.催生了民族國家 D.使民眾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6.下邊文本框是某歷史研究小組在研究某個歷史主題時搜集到的一些材料目錄。這一歷史研究主題最有可能是()
A.人類文明的產生 B.古代帝國的擴張
C.古代文明的交流 D.文明的多元一體
7.古代的亞述帝國組建了一支包括情報人員、步兵、騎兵、工程兵等在內的復合型軍隊并征服了西亞和埃及;羅馬帝國強大的兵團,把整個地中海地區統一起來,勢力達到菜茵河和不列顛;埃及也向西亞方向擴張。下列符合材料主題的是()
A.東西文明在碰撞中的融合 B.文明古國對世界的貢獻
C.早期文明具有軍事擴張性 D.世界文明已經連為一體
8.有學者認為:“阿拉伯的伊斯蘭教文化,基本上是希臘化的阿拉伯文化和伊朗文化,在哈里發政府的保護下發展起來,而且是借阿拉伯語表達出來的······西亞的地中海文化的統一性,在這種新文化里,已登峰造極了。”該學者強調阿拉伯文化()
A.已成為世界文化中心 B.成為文化傳承的載體
C.深受地理環境的影響 D.促進了區域文明交融
9.中古時期,印度建立了笈多帝國,奉行由婆羅門教演變而來的印度教,突厥人入侵后建立德里蘇丹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東亞的日本和朝鮮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而佛教也由中國傳入日本和朝鮮。這反映了各區域文明( )
A.各自獨立發展 B.相互武力攻伐 C.發展極不平衡 D.進行密切交流
10.大津巴布韋遺址總面積近40公頃,主體建筑物均由花崗石砌成,其建筑風格有別于其他地區。該遺址中出土的文物包括紡錘、黃金及青銅手鐲、鑄錢的泥模、中東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此外還有梯田、水渠、水井等遺跡。這可用于說明古代津巴布韋( )
A.文明演進深受穆斯林文化影響 B.城市建造技術在非洲領先
C.文明發展兼具獨立性和包容性 D.對外貿易居社會主導地位
11.達·伽馬發現從歐洲繞過非洲到達東方的航線,哥倫布到達美洲,麥哲倫船隊穿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完成環球航行,是新航路開辟的主要標志。主要是因為( )
A.這標著新航路開辟的完成 B.主要大陸間建立了聯系
C.實現了亞歐之間直接通商 D.找到了通往亞洲的航路
12.1595-1597年,荷蘭商人、旅行家林霄騰出版了《游記》,記錄了自己從里斯本到亞洲的航行經歷、航道、海岸線、亞洲香料等信息,并插入了以葡萄牙資料為基礎繪制的遠東地圖。很快,《游記》成為當時歐洲的暢銷書。這一現象反映出( )
A.對外擴張是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求 B.地圖繪制技術得到空前發展
C.荷蘭壟斷了歐亞之間的香料貿易 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13.美洲變種小麥是在由歐洲傳入的普通小麥的基礎上培育出來的新品種。1750年以后,這種小麥開始在歐洲廣泛種植,使得白面包不再是歐洲富人地位的象征。材料著重強調,美洲變種小麥的交流與種植()
A.改善了歐洲民眾生活 B.解決了歐洲饑餓問題
C.緩解了歐洲貧富分化 D.促進了歐洲階層流動
14.1573年,西班牙寨維爾加爾默羅醫院的日志里描述了當年冬季買土豆的事,并明確說明土豆是在當地種植的、季節性的蔬菜。隨后,這種異域蔬菜開始傳到歐洲各地的植物園中,并出現在了16世紀末的植物志里。這說明新航路開辟()
A.推動了世界市場形成 B.改變歐洲農業經營模式
C.影響了歐洲人的生活 D.使歐洲出現研究土豆熱
15.下圖是德國畫家克拉納赫1521年制作的宣傳冊中的兩幅木刻插畫,左圖是基督為門徒洗腳的簡樸生活,右圖是教皇讓國王親吻其腳的特權行為,兩幅畫里基督的謙卑與教皇的傲慢形成了強烈對照。由此可推知,兩幅插畫( )
A.否定神學創世學說 B.傳播理性主義思想
C.批判了教會的特權 D.推動民族國家形成
16.中世紀和近代早期,厭惡一直是法國人對貓的主流態度,它不像狗那樣樂于取悅主人,這種與狗截然相反的獨立性被視為貓天然不忠誠的罪證。18-19世紀,寵物貓逐漸被法國人接受,許多法國文人甚至為了夸贊貓而貶低狗。這折射出()
A.近代科學革命提升人們認知 B.啟蒙運動影響人們價值取向
C.政治變革增強民族國家意識 D.物質水平提高改變文人雅趣
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2分,18題14分,19題14分,20題12分,共52分)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一
三線建設是中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基于戰備需要而對全國工業布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戰略性調整,其核心是在大后方建設和發展以軍工為核心的重工業基地,以應對潛在的戰爭威脅。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大批工廠企業、職工、干部等從東部一線地區遷到內地山區,中央財政資金大量投向三線地區。然而,由于三線建設的主要戰略目標在于國防安全,因此,雖然三線建設促使內地工業迅速崛起,但工業化的快速推進并未帶來城市化的同步發展,中國的城市化總體上呈現停滯狀態。
-摘編自徐有威、陳熙《三線建設對中國工業經濟及城市化的影響》
材料二
1983年,中央確立了三線企業“調整改造,發揮作用”的方針。按照“七五”計劃安排,三線調整改造的主要任務是“脫險搬遷”,主要向原料產地、產品市場、大中城市搬遷。大多數仍然保留在原地的三線企業,則積極嘗試新挑戰-自身的產品方向和產業結構調整。“七五”計劃至“九五”計劃期間,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對三線調整搬遷單位在財政上實施了一系列優惠和扶持政策。1987年10月,國務院三線辦公室召開“窗口”座談會,指出三線地區已經有800多家企業和科研單位在經濟特區和開放城市興辦了1200多個窗口,多數是辦得好的和比較好的,三線人發揮了艱苦奮斗再創新天地的精神。從整體經濟效益上看,三線企業調整取得的成效是顯著的。
-摘編自陳東林《走向市場經濟的三線建設調整改造》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三線建設對中國工業經濟及城市化的影響。(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三線企業調整改造成功的原因。(6分)
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中世紀早期,歐洲尚未脫離蠻族入侵后的衰敗與荒涼。在生產力低下的自然經濟條件下,手工業生產和商品經濟遠未發展起來,古典時期繁盛的城市生活難覓蹤跡。那些幸存的羅馬城市,多是主教的駐節地,也即主教座堂(辦公室)的所在地。人們知道,教會是按照帝國城鎮區劃來建立教區的,每個主教管轄區實際上相當于一個城市。每一個有主教駐節的“城市”,現在只不過是教會的行政中心。就是說,每個主教管區仍然以其大教堂所在的城市為中心,而城市本身在世俗管理方面的作用不復存在。
-摘編自姜守明《淺析中世紀西歐城市制的起源和發展》
材料二
在中世紀西歐,城市產生于封建主的領地和堡壘、封建莊園、教會領地和修道院的包圍之中,是在束縛人身自由的封建體系包圍下的一個自由、自治的世界。也就是說,城市與它所處的社會環境是分離的,因此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自由。為了工商業的發展,城市反對封建割據,支持王權,因此與王權結盟。對此恩格斯評價說:“在這種普遍的混亂狀態中,王權是進步的因素,這是十分清楚的。王權在混亂中代表著秩序,代表著正在形成的民族而與分裂或叛亂的各附庸國的狀態對抗。”同時市民階級參與政治,也促進了議會制度的出現。以上都促進了西歐國家的集權與穩定。
-摘編自楊婉嘉、王振霞《羅馬帝國與中世紀西歐的自治城市比較研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中世紀早期羅馬城市發生的主要變化及原因。(8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中世紀西歐城市的興起在政治領域的進步意義。(6分)
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1565年,西班牙在菲律賓建立殖民統治后,很快在馬尼拉建立了亞洲貿易總部,并積極招攬中國商人。隆慶元年(1567年),明政府雖不允許中國人從事涉外貿易,但“臣服于天朝上國德行的”西方國家逐漸排除在禁止之列。期間,滿載白銀的帆船會從阿卡普爾科出發,歷時3個月橫渡太平洋,抵達馬尼拉,用白銀交易絲綢、瓷器后再花費六個月時間的返回阿卡普爾科,最后將商品銷往拉美各地。
西屬美洲的貴族以穿中國絲綢的衣服為榮耀,瓷器甚至成為觀賞的藝術珍品。據統計,自隆慶五年(1571)至明末,經由菲律賓流入中國的美洲白銀總計約為4000萬兩。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持續了兩個半世紀,1815年,“麥哲倫”號離開阿卡普爾科返回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最終落下帷幕。
-摘編自廖大珂《漳州月港與大帆船貿易》
材料二
跨越太平洋的馬尼拉大帆船航路,溝通了中國與美洲、歐洲的貿易圈,打通了“新海上絲綢之路”環球化的最后一里路,成為近500年來古老中國聯系歐美經濟文化體系的重要通道,沿著這一通道舶來的美歐物產,如:番薯、馬鈴薯、玉米、西紅柿、煙草等,經過商人被帶入中國并廣泛傳播,深刻改變了近古中國的社會景觀與生活內涵。
-摘編自吳春明《月港-馬尼拉航路對中華文化史的貢獻》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興起的有利條件及其特點。(8分)
(2)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馬尼拉大帆船貿易對中國的影響。(6分)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觀點 出處
地理大發現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卡爾普勒蒂的《通史概要》
文藝復興是西方社會從中世紀到近代的轉折點 《新劍橋近代史》
引起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興起的“商業革命”是形成近代歷史的主要因素 《世界近代史》 (美國大學通用教科書)
17世紀后半期(17、18世紀之交)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卡爾貝爾的《近代史》
-摘編自高金玲《世界近代史開端問題的爭議在高中歷史教材中的價值》
根據材料,自選一個維度,提出一個你對世界近代史開端的看法,并運用具體史實加以論證。(要求:認同材料某一觀點或另有觀點均可,看法明確具體,論證須有史實依據。)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四校聯盟期中聯考試題
高一歷史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C B A C C D D C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A C C B
1.【答案】A【解析】《歌唱祖國》創作于1950年9月,歌詞中“從今走向繁榮富強”指向新中國成立后的新起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中國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歷史新紀元開啟,故選A項;祖國大陸完全統一以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為標志,1950年9月時尚未實現,排除B項;社會主義革命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為標志,1950年仍處過渡時期,排除C項;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始于1956年底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建立,時間不符,排除D項。
2.【答案】A【解析】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得“左”傾錯誤嚴重泛濫,國民經濟出現嚴重困難,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從圖表數據來看,1960-1965年期間,農業總產值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工業總產值在前期下降后也有所回升,這說明通過調整政策,工農業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經濟調整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選A項;優先發展重工業政策是指在國家經濟建設中,將更多的資源和精力投入到重工業領域,而本題的圖表僅僅呈現了工業和農業總產值的變化情況,未涉及到國家在資源分配、政策導向等方面是否繼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相關信息,且結合所學,“八字方針”是對之前優先發展重工業、忽視農輕重協調發展的糾正,排除B項;雖然在1960-1965年期間,通過經濟調整政策,工農業總產值有了一定的變化,但僅從圖表中工業和農業總產值的變化情況,不能得出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問題得到解決的結論,這種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在1960-1965年的經濟調整過程中,“左”傾錯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糾正,使得工農業生產有所恢復和發展,但“左”傾錯誤的根源和影響是長期存在的,并沒有因為這一時期的調整而完全消除,后來在“文化大革命”中,“左”傾錯誤又進一步發展和泛濫,排除D項。
3.【答案】C【解析】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推進,從“無產階級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表述變化,更能準確地反映我國在不同階段的文化建設方向和目標,強調文化建設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適應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文化領域的需要,故選C項;社會主義制度在1956年就已經確立,而黨的十二大至十七大是在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時間上不匹配,排除A項;新民主主義革命在1949年已經取得勝利,黨的十二大至十七大時期早已進入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階段,與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無關,排除B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不斷發展和推進的過程,并沒有完成,在不同時期會有新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探索,排除D項。
4.【答案】B【解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人類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責任,呼吁各國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這體現了中國以大國胸懷處理全球事務,積極參與全球多邊治理,故選B項;“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并非僅僅針對大國,而是面向世界各國,強調的是全球范圍內的合作與發展,不僅僅是推進與大國的關系,排除A項;“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從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出發,旨在促進全球的和平與發展,不是致力于構建中華文化圈,其內涵和目標遠遠超出了文化圈的范疇,排除C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中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參與全球事務,均衡發展外交格局旨在通過推動大國關系的穩定與均衡,促進全球戰略穩定與和平發展,材料沒有體現,排除D項。
5.【答案】A【解析】材料指出農業生產增長導致剩余食物出現,進而供養祭司、士兵和宮吏等新階級,這反映了農業推動社會分工和階層分化,促使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屬于社會形態的重大轉變,符合社會轉型的特征,故選A項;階級對立是農業社會分工后的潛在結果,但材料僅強調階級產生而非矛盾激化,排除B項;民族國家是近代概念,與原始農業相隔數千年,新產生的祭司等群體屬于早期部落或城邦階段,排除C 項;農業提高食物總量,但剩余產品集中于統治階級,普通民眾可能因勞動負擔加重而生活未普遍提升,排除D項。
6.【答案】【答案】C【解析】亞歷山大東征吸收了東方文化,傳播了希臘文化,而冶鐵技術的傳播、字母文字的演化、甘英出使大秦都是古代文明交流的具體體現,故選C項人類文明產生的標志是階級的產生、國家的形成、文字和城市的出現,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材料只有“亞歷山大東征”反映古代帝國的擴張,排除B項;材料僅體現了文明的交流,文明的多元一體指的是一個文明體系中既包含多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又通過共同的文化、歷史和價值觀實現統一和整合的過程,材料不體現,排除D項。
7.【答案】C【解析】據材料“并征服了西亞和埃及;羅馬帝國強大的兵團,把整個地中海地區統一起來······埃及也向西亞方向擴張”可知,古代的大帝國在發展過程中都伴隨著軍事擴張,故選C項;材料主旨是古代亞述帝國、羅馬帝國和埃及的軍事擴張,沒有涉及文明的融合,排除A項;材料僅體現文明古國的擴張,沒有涉及對世界的貢獻,排除B項;據所學,世界文明連為一體是從近代開始,排除D項。
8.【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阿拉伯的伊斯蘭教文化,.....保護下發展起來”可知,阿拉伯文化融合了希臘文化、阿拉伯文化和伊朗文化等不同區域的文化,“西亞的地中海文化的統一性,在這種新文化里,已登峰造極了”進一步表明阿拉伯文化使西亞的地中海文化達到了高度統一,這充分體現了阿拉伯文化促進了區域文明的交融,故選D 項;題干只是闡述了阿拉伯文化的構成以及其體現出西亞的地中海文化的統一性達到了較高程度,但并沒有任何信息表明阿拉伯文化已成為世界文化中心,這種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文化傳承的載體通常指能夠承載和傳遞文化信息的物質或非物質形式,如書籍、文物、語言等。題干重點強調的是阿拉伯文化的融合性,而非其作為文化傳承載體的作用,排除B項;題干中主要講述的是阿拉伯文化是希臘化的阿拉伯文化和伊朗文化在哈里發政府保護下發展起來,借阿拉伯語表達,強調的是文化的融合,并未提及地理環境對阿拉伯文化的影響,排除C項。
9.【答案】D【解析】據材料“中古時期,印度······以伊斯蘭教為國教”“東亞的日本和朝鮮······日本和朝鮮”可知,中古時期,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對印度社會產生較大影響,東亞的朝鮮和日本在政治制度、佛教文化等方面深受中國影響,這體現了古代各區域文明存在密切交流,故選D項;材料體現了日本和朝鮮等受到中國影響等,反映了各文明并非獨自發展,而是受到其他文明影響,該說法錯誤,排除A項;古代中國、日本和朝鮮之間存在一定的戰爭,突厥人入侵也體現了戰爭,但材料中日本和朝鮮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等屬于和平交往,并非武力攻伐,排除B項;材料僅體現了各文明相互交流,并未將各文明發展程度進行對比,不能得出“發展極不平衡”,排除C項。
10.【答案】C【解析】大津巴布韋遺址的建筑風格獨特,使用本地花崗石砌筑,且出土了本地生產的紡錘、黃金及青銅手鐲、鑄錢泥模等,體現了其文明的獨立發展和技術特色;同時,遺址中發現的梯田、水渠、水井等農業設施遺跡,進一步說明其社會經濟的自主性和本土性,另一方面,遺址中出土的中東陶瓷、阿拉伯玻璃等外來物品,反映了古代津巴布韋與外部地區存在貿易和文化交流,能夠吸收和包容外來文化元素,這既展現了其自身文明的獨特性,又體現了對外來文化的開放態度,故選C項;穆斯林文化的影響雖可通過中東陶瓷和阿拉伯玻璃得到部分印證,但材料中未體現整個文明演進過程中穆斯林文化的主導性或全面滲透,且本地特色仍是核心,排除A項;遺址的建筑技術雖獨特,但題目未提供與其他非洲地區城市建造技術的直接對比,無法得出“領先”的結論,排除B項;對外貿易的存在由外來物品可證,但本地農業、手工業遺存(如梯田、紡錘)表明經濟結構多元,對外貿易并非社會主導,排除D項。
11.【答案】B【解析】據材料并結合綱要下冊第6課所學新航路的開辟可知,三大航海家開辟的新航線連接了歐洲、非洲、美洲、亞洲等國家和地區,在主要大陸間建立了聯系,故選B項;“完成”不合史實,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人繼續進行海上探險,開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線,排除A項;“實現了亞歐之間直接通商”只是原因之一,排除C項;“找到了通往亞洲的航路”以偏概全,哥倫布開辟的航線聯通了美洲,排除D項。
12.【答案】A【解析】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旅行家林霄騰出版了《游記》并成為當時的暢銷書,這一時期正處于早期的殖民擴張時期,荷蘭的早期殖民擴張適應了其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求,故選A項;地圖繪制技術的進步只是對于材料的表象描述,B 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荷蘭的早期殖民擴張,沒有體現出其對于歐亞之間的香料貿易的壟斷,排除C項;17-18世紀,隨著歐洲早期殖民擴張的開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與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項。
13.【答案】A【解析】美洲變種小麥在歐洲廣泛種植后,普通民眾也能較為容易地獲得白面包,從而改善了歐洲民眾的飲食結構,故選A項;一種小麥的種植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歐洲的饑餓問題,“解決了”的說法太絕對,排除B項;貧富分化涉及到收入分配、財產占有、社會福利等多個復雜層面,一種小麥的種植和相關食品的普及不會緩解貧富分化,排除C項;美洲變種小麥的種植和白面包的普及不會改變不同社會成員的經濟地位,社會階層結構中的位置也難以隨之變動,排除D項。
14.【答案】C【解析】土豆作為一種新的蔬菜進入歐洲人的視野,并且在植物志中出現也說明人們開始關注它。這表明新航路開辟后,外來物種土豆影響了歐洲人的生活,它成為歐洲人生活中出現的新事物,故選C項;新航路開辟后,世界逐漸連為一體,但世界市場并未形成,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到農業生產的組織形式、土地利用方式、農業技術等方面因為土豆的出現而發生變化,無法推斷出改變了歐洲農業經營模式,排除B項;材料只是說土豆出現在植物志里,不能就此推斷出歐洲出現研究土豆熱,排除D 項。
15.【答案】C【解析】左圖中基督為門徒洗腳體現了他的謙卑和平等意識,右圖中教皇讓國王親吻其腳彰顯教皇高高在上和教會特殊權力。通過將基督的謙卑和教皇的傲慢進行對比,畫家批判了教會憑借特權而表現出的不合理、傲慢的行為,故選C項;兩幅插畫呈現了基督和教皇的不同行為舉止,沒有對世界和人類如何被創造這類神學創世學說的否定表達,排除A項;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的核心是理性主義,強調運用理性思考和科學方法去認識世界、判斷事物,而插畫創作于1521年,此時啟蒙運動尚未開始,還未到傳播理性主義思想的時期,排除B項;兩幅插畫圍繞基督和教皇的行為對比展開,沒有反映民族情感的凝聚、國家主權的相關理念,也沒有對共同文化等促進民族國家形成的要素進行表達,因此無法得出推動民族國家形成的結論,排除D項。
16.【答案】B【解析】題干提到18-19世紀法國人對貓的態度從厭惡轉為接受,甚至文人貶低狗以夸贊貓,這一轉變的時間段與啟蒙運動(18世紀)高度重合,啟蒙運動強調理性、自由和個人獨立,反對傳統權威和盲從,貓的獨立性恰好契合這一價值取向,促使人們重新審視動物的象征意義,反映出啟蒙思想對價值觀的深刻影響,故選B項;科學革命集中于16-17世紀,主要推動自然科學進步,與寵物態度的情感變化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18-19世紀法國政治變革如大革命雖影響深遠,但材料未涉及民族國家意識或政治認同的內容,排除C項;物質水平提高可能影響生活方式,但材料強調文人主動的價值取向轉變,而非經濟條件驅動的雅趣改變,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
17.【答案】
(1)影響:促進了國防工業的發展;改善了工業經濟的布局;促使內地工業迅速崛起;(4分,答出兩點即可)總體上不利于城市化發展。(2分)
(2)原因:科學有效的企業搬遷;產品方向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對外開放的良好契機;國家的優惠政策和扶持;企業員工艱苦奮斗的精神。(6分,答出三點即可)
【解析】
(1)據材料一“其核心是在大后方建設和發展以軍工為核心的重工業基地”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促進了國防工業的發展;據材料一“大批工廠企業、職工、干部等從東部一線地區遷到內地山區”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改善了工業經濟的布局;據材料一“促使內地工業迅速崛起”可知,促進內地工業迅速崛起;據材料一“中國的城市化總體上呈現停滯狀態”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總體上不利于城市化發展。
(2)據材料二“三線調整改造的主要任務是“脫險搬遷'”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科學有效的企業搬遷;據材料二“積極嘗試······產品方向和產業結構調整”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產品方向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據材料二“實施了一系列優惠和扶持政策”可知,國家的優惠政策和扶持,據材料二“經濟特區和開放城市興辦了1200多個窗口”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改革開放的良好契機;據材料二“三線人發揮了艱苦奮斗再創新天地的精神”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企業員工艱苦奮斗的精神。
18.【答案】
(1)變化:由繁盛到普遍衰敗;由各區域的政治經濟中心變為教會各轄區的管理中心。(4分)
原因:日耳曼人對城市的破壞;自然經濟(莊園經濟)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基督教勢力的廣泛影響。(4分,任答2點即可)
(2)進步意義:打擊了封建主的統治,促進城市的自治和人身自由;有利于加強王權,結束封建割據,實現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國家興起;促使市民階層的興起和議會制度的出現,為近代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推動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于社會轉型。(6分,任答3點即可)
【解析】
(1)第一小問變化,據材料一“古典時期繁盛的城市生活難覓蹤跡”“中世紀早期,歐洲尚未脫離......衰敗與荒涼”可知,由繁盛到普遍衰敗;據材料一“每個主教管轄區實際上相當于一個城市”“城市本身在世俗管理方面的作用不復存在”可知,由各區域的政治經濟中心變為教會各轄區的管理中心。第二小問原因,據材料一“尚未脫離蠻族入侵后的衰敗與荒涼”可知,日耳曼人對城市的破壞;據材料一“生產力低下的自然經濟條件下,手工業生產和商品經濟遠未發展起來”并結合中世紀歐洲的莊園經濟可知,自然經濟(莊園經濟)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據材料一“那些幸存的羅馬城市,多是主教的駐節地”可知,基督教勢力的廣泛影響。
(2)據材料二“為了工商業的發展,城市反對封建割據,支持王權,因此與王權結盟”并結合中世紀后期歐洲王權的發展可知,打擊了封建主的統治,促進城市的自治和人身自由及有利于加強王權,結束封建割據,實現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國家興起;據材料二“市民階級參與政治,也促進了議會制度的出現”可知,促使市民階層的興起和議會制度的出現,為近代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結合中古西歐的政治發展趨勢可知,推動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于社會轉型。
19.【答案】
(1)有利條件:新航路開辟,世界各地聯系日益加強;西班牙殖民者的鼓勵;中國海禁政策的調整;中國傳統手工業技術的先進與不斷發展。(4分,任答兩點即可)
特點:帶有一定殖民色彩;范圍廣、航程遠;持續時間長;西班牙處于主導地位;貿易中,中國提供商品,美洲提供銀幣(中國處于出超地位)。(4分,任答兩點即可)
(2)影響: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促進了中國的白銀貨幣化進程;美洲高產作物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國人地矛盾,推動了人口的快速增加和封建王朝的發展;豐富了中國人民的飲食結構,對傳統生活習慣產生一定影響(6分,任答三點即可)
【解析】
(1)第一小問有利條件,據材料一明政府對“'臣服于天朝上國德行的'西方國家”排除在禁止貿易之列,可知明政府調整了海禁政策;據材料一“西屬美洲的貴族以穿中國絲綢的衣服為榮耀,瓷器甚至成為觀賞的藝術珍品”可知,中國手工業品在海外市場備受歡迎,反映了中國傳統手工業技術的先進和不斷發展;據材料一"1565""1567""1571""西班牙”等信息可知,馬尼拉大帆船貿易開始于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聯系日益加強,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賓建立殖民統治后,積極鼓勵海外貿易。第二小問特點,據材料一“1565年,西班牙在菲律賓建立殖民統治后,很快在馬尼拉建立了亞洲貿易總部,并積極招攬中國商人”可知,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是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殖民貿易的一部分,說明其帶有一定的殖民色彩,且西班牙處于主導地位;據材料一“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持續了兩個半世紀”可知,該貿易持續時間長;據材料一“用白銀交易絲綢、瓷器后再花費六個月時間的返回阿卡普爾科”“經由菲律賓流入中國的美洲白銀總計約為4000萬兩”可知,馬尼拉大帆船貿易中中國提供絲綢、瓷器等商品,美洲提供白銀,中國處于出超地位;據材料二“跨越太平洋的馬尼拉大帆船航路,溝通了中國與美洲、歐洲的貿易圈”可知,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溝通歐洲、亞洲、美洲,范圍廣、航程遠。(2)據材料一“經由菲律賓流入中國的美洲白銀總計約為4000萬兩”可知,馬尼拉大
帆船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獲取大量白銀,一方面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另一方面推動了中國的白銀貨幣化進程;據材料二“番薯、馬鈴薯、玉米、西紅柿、煙草等,經過商人被帶入中國并廣泛傳播”可知,美洲高產作物隨著該貿易傳入中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國的人地矛盾,推動了人口快速增加和封建王朝發展,同時也豐富了中國人民的飲食結構,對傳統生活習慣產生了一定影響。
20.【答案】
示例一
看法:文藝復興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2分)
論證:14世紀時,歐洲商品經濟得到發展,意大利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佛羅倫薩等城市的富商和資產階級資助下,文藝巨匠們以學習和恢復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為號召,創立了符合新興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文化,部分意大利學者認為自己處于一個新時代的開端。文藝復興宣揚和傳播了人文主義精神,為宗教改革提供了思想先導和理論準備;人文主義者重視發揮人的才智和創造力,提倡探索人與自然的奧秘,助推了新航路的開辟和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文藝復興解放了長期被宗教戒律壓抑和禁錮的人性,打擊了天主教會思想權威,從意識形態角度加速了封建社會的解體。(8分)
總之,文藝復興是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和新航路開辟等一系列事件的先導,為歐洲全面的社會轉型奠定了思想根基,也成為人類歷史走出中古時代的先聲,應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2分)
示例二
看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2分)
論證:16-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經濟上日益強大,他們以議會為基地,向專制王權發起挑戰。自1640年革命爆發,英國革命勢力和封建勢力經歷了反復斗爭,1688年發生的“光榮革命”鞏固了革命成果。“光榮革命”后,英國君主立憲制逐步形成。英國革命為其他國家推翻封建勢力的革命提供了榜樣和借鑒,革命后形成的代議制政體、政黨制度等為近代資本主義國家所效仿。革命使英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其相對于法國等封建國家的優勢愈發明顯,英國逐漸成為“日不落帝國”。革命也為工業革命的發生掃除了制度上的障礙,使英國成為第一個邁進工業社會的國家。(8分)
綜上所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一場資產階級勢力和沒落的封建統治力量的較量,資產階級最終獲得了勝利。英國革命后,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在世界范圍內成為不可抗拒的時代洪流。(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光泽县| 西昌市| 个旧市| 宝兴县| 舞钢市| 阿拉善左旗| 上高县| 筠连县| 清流县| 津市市| 滦平县| 宝山区| 华安县| 二连浩特市| 安岳县| 易门县| 名山县| 广昌县| 天津市| 隆回县| 明溪县| 黄龙县| 六枝特区| 封开县| 永济市| 祁阳县| 灵寿县| 肇庆市| 称多县| 大港区| 乐陵市| 万州区| 岚皋县| 白玉县| 富源县| 怀远县| 车致| 阳西县| 和龙市| 石景山区| 子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