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歷史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一至六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古埃及古王國時期,永生被視為法老的專屬特權,而普通人只能通過依附法老(如在法老金字塔附近安葬或參與其葬禮)獲得永生。中王國時期,奧西里斯神話逐漸成為主流信仰,強調無論貧富,所有人均可通過“亡者審判”獲得永生。由此可推知,中王國時期A信仰自由加劇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 B.民主政治得到較大發展C法老神權削弱且集權統治受到沖擊 D.來世觀念決定文化創造2.公元前6世紀,古羅馬第六代王塞爾維烏斯實行改革,廢除了原來的三個血緣部落,按地域原則將古羅馬劃分為四個區,按照財產的多少將羅馬人劃分為五個等級并確定了對應的權利和義務。這些舉措A削弱了帝國統治的經濟基礎 B.利于重構社會以促進羅馬國家形成C奠定了民主共和政治的基礎 D.促進了羅馬市民法向萬民法的轉變3.人主西歐前的日耳曼人也有“國王”,但國王的權力并不是無限的,他不能一意孤行。如死刑、囚禁等事務只有祭司們才能執掌······在日耳曼人中,小事由酋師們商議,大事則由全部落決議。上述材料可用于研究A中古西歐社會結構形成的歷史淵源 B.羅馬帝國君主集權制度的產生C基督教成歐洲國家主流信仰的根源 D.西歐個人自由主義的萌芽發展歐洲語言中有不少天文學術語都源于阿拉伯語。花刺子密等阿拉伯人的天文學和數學著作直到16世紀還是歐洲大學的主要教材。阿拉伯“醫圣”的《醫典》也為巴黎大學醫學院的醫學教育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這些反映出A.西歐文化對阿拉伯文化產生深遠影響 B.阿拉伯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源頭C西歐文化與阿拉伯文化間的交流互鑒 D.阿拉伯文化促進西歐文化發展5.考古學證據顯示,大約公元前800年,中非地區開始出現冶鐵技術,這一技術與源自喀麥隆(位于西非)的技術有著直接的傳承關系,并且從這一中心向南北方向擴散。另外,莫桑比克南部(非洲東南部)的Matola 陶器(約公元1世紀)與西非原居地的陶器裝飾風格也相似。這些可用來探究A.非洲文明的統一性 B.班圖人的遷徙路線C.原始農業開始出現 D.古埃及文明的傳播6.17世紀中期及以前,爪哇社會中統治階級和平民都保持著咀嚼檳榔的習慣,檳榔也被廣泛運用于祭祀、婚姻、求愛等儀式。17世紀末,荷蘭東印度公司不斷加強對爪哇的煙草傾銷,加上煙草在功能上的替代性和“新奇”本身所具有的影響力,香煙逐漸替代檳榔流行于爪哇。由此可知,這一變化A.表明殖民經濟影響社會文化發展 B.源于物種交流改變了社會消費習慣C折射出政治現代化促使消費替代 D.根源于殖民擴張提高民眾消費能力7.下圖是1500~1700年倫故人口本化的本動情況這一本化山現的主要原因是A國家政治制度民主化改革 B.三角貿易促進外來人口的增長C產業革命促進了經濟發展 D.國際貿易發展和對外殖民擴張8.有學者收集了部分關于巴西糖廠的數據資料:1570年,巴西有超過60座仍在運營的糖廠;到1584年,糖廠數量估計為118座;1621年增加至160座,7年后達到250座。這一現象的出現A表明巴西糖業文明開始面臨困境 B.折射出巴西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C緣于葡萄牙在巴西進行殖民統治 D.說明科技發展提高了巴西的生產力9.有學者認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既不是一種信條,也不是一個哲學體系;既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也不想把自己組織成一場運動。它僅以受過教育的人為對象,基本上限制在城市貴族和統治精英范圍之內”。由此可知,該學者認為,文藝復興A阻礙了思想解放 B.具有階級局限性未脫離宗教束縛 D.封建色彩較濃厚10.下表是宗教改革后基督教教義的一些新特點。這些特點①上帝具有理性,因此他所創造的自然世界是合乎理性的,即有秩序、有規律的②世界只不過是上帝的造物,它本身是“好的”,但并不具有神性,上帝已將它交給人類“管理”③上帝創造世界是完全自由的,因為上帝全能全知又具有完全自由意志,所以他創造萬物時,并不受任何高于上帝的法則或者必然性所限制A為地理大發現提供精神動力 B.不利于人文主義精神的推廣C源于理性主義的傳播和發展 D.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11.面對“君主制”,17世紀末的英國選擇與“君主”和解,并積極維護“君主”合法的政治地位;而18世紀末的法國卻選擇與“君主”對立,并最終將“君主”送上了斷頭臺。對此解讀最準確的是A英法兩國資產階級革命具有本質差異性 B.英國的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缺乏理性精神C資本主義發展程度影響國家的政治構建 D.暴力推翻資產階級專政已成為大勢所趨12.17世紀中期至19世紀末,英國爆發了農業革命。在革命過程中,圈地運動變革了農業生產關系,并且通過推廣新作物、新耕作制度,提高了農業生產力,實現了社會糧食供給的快速增加。由此可知,英國農業革命A為社會變革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B.根源于國際物種大交換的發展C導致了國民經濟結構發生劇變 D.推動了自由主義經濟思想興起13.“資本家向工人購買的不是商品,而是工人的勞動能力本身,而勞動能力所具有的價值比它的產品所具有的價值小,或者同樣可以說,勞動能力所實現的對象化勞動量比實現在勞動能力自身的對象化勞動量大。”這一論述A肯定了資本主義的進步作用 B.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本質機制C指出了工人暴力革命的必然 D.意在號召無產階級進行武裝革命14.俾斯麥在19世紀某次國際會議開幕詞中說:“召開本次會議的帝國政府相信,所有受到邀請的政府都希望,通過同這一大陸內地的貿易,向居民提供學習條件,對宣傳有益知識的傳教會和各種事業進行鼓勵,以及準備消除奴隸制度,尤其是取締販賣黑人等方式,使非洲土著與文明相結合。”這次會議是A巴黎和會 B.亞非會議C柏林會議 D.日內瓦會議15.到1910年,非洲面積的90.4%、亞洲面積的56.6%、美洲面積的27.2%和100%的大洋洲都淪為殖民地。出現這一現象的歷史背景是A資本主義經濟已經進入壟斷階段 B.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日趨穩定C民族解放運動沖擊傳統國際秩序 D.謀求獨立成為世界主流意識16.下表是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概況。這反映出這一時期的亞洲民族解放運動時間 主要特征 代表事件19世紀中葉 以下層人民起義和反侵略為主 波斯巴布教徒起義;中國太平天國運動19世紀晚期 下層人民起義和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為主 越南安世農民起義;中國戊戌變法20世紀初 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運動高潮 伊朗立憲革命;土耳其革命;辛亥革命A重視階級的合作 B.具有落后性、時代性C.存在地區獨特性 D.呈現漸進性、階段性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 4小題,第17題14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4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從世界城市史的一般趨勢來看,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農業生產出現更多的剩余,分工越來越細,人類物質文明也更加發達,這些都為城市文明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最早一批脫離農業生產并能夠聚集于城里的人,首先就是階級社會中的統治者,統治階級連同為統治者服務的軍隊、僧侶等,構成了早期城市的主體。上古時期的城市往往也是一個軍事要塞,即使處在平原地帶,也會建筑城墻以防入侵。-摘編自俞金堯劉健《權勢創造城市-論農業時代的城市起源》材料二12~13世紀,歐洲的城市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不但數量增多,規模也迅速擴大。城市容納了法院(包括市政法院)、醫院、宗教團體或行業協會之類的兄弟會等組織機構。此外,大多數城市除了“中產階級”或“市民”之外,還生活著數量相對較多的神職人員。在每個國家,商人階級都變得重要起來······ 1350~1450年間,法蘭西、西班牙、英格蘭、蘇格蘭、丹麥、瑞典和匈牙利的統治者紛紛加強君主統治,在全國范圍內擴大自身影響力,同時減少封建貴族和教會權力機構的土地。-摘編自[美]約翰渝·梅里曼《歐洲現代史:從文藝復興到現代》(1)根據材料一,概括農業時代城市興起的主要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世紀西歐城市發展的歷史意義。(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啟蒙運動乃是相互交疊且聯系密切的三代人的共同成就。第一代人以孟德斯鳩和伏爾泰為領袖。這一代是在洛克和牛頓的著作還是備受爭議的新鮮事物時期成長起來的,并在1750年以前完成了大部分成果。第二代是在18世紀中期進入成熟階段:富蘭克林、盧梭、狄德羅······這批作家把第一代反教權主義和科學思想融合成一套自圓其說的現代世界觀。霍爾巴赫、杰斐遜、康德屬于第三代。他們與第二代以及第一代的長壽者交往密切,受前兩代人的影響。他們還進入了新領域,包括科學的神話研究、唯物主義的形而上學、政治經濟學、司法改革乃至實際的政治斗爭。—摘編自[美]彼得·蓋伊《啟蒙時代(上):現代異教徒的興起》材料二啟蒙運動在100年左右的時間內把西方文明自近代以來所崇尚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提高到ミ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成為一種傳統,使之傳遍了整個西方世界,特別是在受過教育的民眾層面上得到了較為廣泛的傳播,為19世紀西方民主化進程的深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和社會基礎。—摘編自徐新《西方文化史》(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啟蒙運動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啟蒙運動的歷史作用。(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到這一時期,棉紡織業的制造商幾乎已經參與了全部的生產過程,他們需要更大的空間。小型的珍妮紡紗機仍然在閣樓里面生產,更多的是在鄰近的作坊中使用,但是水力紡織機、梳棉機和其他阿克萊特在最后階段公布的機器不僅需要比其發明場所閣樓大更多的空間,更需要比人的臂力大更多的動力。這些機器的重量也使得將其置于一個更加牢固的建筑-工廠成為必要,而且在當時情況下除了水力,其他任何力都不能使其變成有益的。—摘編自[英]愛德華·貝恩斯《英國棉紡織業史》(1835年)材料二英國1802年的工廠法《學徒健康及道德法》產生于社會分工愈加精細化、合作勞動逐漸成為常態的背景下;也緣于社會制度變遷的結果,即工廠法之前的社會,交易費用不斷增高,已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后來的事實證明,工廠管理制度的革新降低了交易費用,帶來了更大的社會效益。英國 1802年工廠法同時孕育于當時啟蒙運動中的人權思想的傳播和人們對其的普遍接受,即自由、平等、生存的人權思想與同情、博愛思想不僅被社會精英們說教與宣傳,而且為廣大民眾所接受。當面對現實社會中廣大工人的悲慘處境時,國家層面上的道德觀念得以不斷強化,最終以法律形式予以確定。-摘編自李煉軍《論勞動法基本原則的產生》(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英國棉紡織業由工廠制取代家庭生產的合理性。(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學徒健康及道德法》發布的社會背景及積極影響。(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注:圖1描繪了兩個分別戴著德國和英國軍帽的人物試圖翻越一堵寫有“ MONROEDOCTRINE 門羅主義)字樣的圍墻。圖2描繪了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形象,他手持一根標有“ THEBIGSTICI的大棒,坐在標有”PANAMA(巴拿馬)的獨木舟上。觀察兩幅漫畫,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相關史實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高一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1.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王國早期,永生是法老的專屬特權,普通人只能通過依附法老(如在金字塔附近安有人(無論貧富)均可通過倫理審判獲得永生。這一變化打破了古王國時期法老對永生的壟斷,意味著宗教觀念的“民奧西里斯信仰的普及使普通民眾獲得獨立永生的途徑,反而可能緩和階層矛盾,而非激化矛盾,排除A項;中王國時期的埃及政治體制并非民主政治,而是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排除B項;“決定”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劃分為五個等級并確定了對應的權利和義務”可知,這種按地域登記戶口和財產的方式,打破了氏族貴族對權力的壟斷,削弱了氏族制度的根基,利于羅馬從血緣社會向地域國家過渡,故選B項。羅馬帝國建立于公元前27年,且材料中件,但羅馬共和制本質是貴族共和,非“民主政治”,且共和制的最終確立是推翻王政后的結果,與塞爾維烏斯改革的直接關聯較弱,排除C項;羅馬市民法發展到萬民法是在羅馬對外擴張之后(公元前3世紀后),排除D項。述,日耳曼人在入主西歐前的政治制度具有以下特點:國王權力受限,司法權由祭司掌握,事務決策分層(小事由酋師商議,大事由部落集體決議)。這些特征與封建社會中的分權結構、教會王權二元對立及城市自治等有直接關聯,符合歷到的祭司未明確其宗教屬性,日耳曼人最初多信仰多神教,基督教成為主流是羅馬教會傳教的結果,與材料中的制度描述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個人自由主義強調個體權利保護,材料強調部落集體決議、權力制衡,非“個人自由主義”,排除D項。4.D 根據材料“歐洲語言中有不少天文學術語都源于阿拉伯語”“阿拉伯人的天文學和數學著作直到16世紀還是歐洲大學的主要教材”等可知,材料意在強調阿拉伯文化對西歐文化教育的促進作用,故選D項。西歐文化對阿拉伯文化的影響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A、C兩項;歐洲文化的源頭是古希臘羅馬文化,排除B項。5.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班圖人是西非居民,他們掌握了冶鐵技術,隨著他們的遷移,農業、畜牧業和冶鐵技術也傳播到非洲的大部分地區,故選B項。材料強調的是特定技術(冶鐵)和文化特征(陶器風格)的區域性傳播,而非養)已是成熟的生產模式,且材料并未涉及農業,排除C項;古埃及位于北非,其文明影響力主要輻射至努比亞(今蘇丹)、近東等地,與西非、中非的技術傳播路徑無關,時間也不吻合,排除D項。6.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荷蘭東印度公司通過壟斷、低價傾銷和商業推廣,直接推動了煙草取代檳榔成為爪哇社會的暢銷品,體現了殖民經濟對社會文化的深刻影響,故選A項。雖然煙草傳入亞洲屬于物種交流的范疇,但材料中變化的根源并非單純因物種存在,而是殖民者主動利用經濟手段推廣的結果,排除B項;材料中并沒有提及政治現代擴張的本質是資源掠奪和經濟控制,材料未體現“民眾消費能力提高”,反而強調煙草的功能替代和新奇性,消費習慣的改變并非源于購買力提升,而是殖民經濟帶來的文化沖擊,排除D項。西班牙無敵艦隊后,開始更積極地進行殖民擴張和海外貿易活動(如成立東印度公司),倫敦作為貿易樞紐,大量的商品革命)雖發生在1688年,但民主化改革(如議會改革)主要于19世紀完成,且政治制度本身對人口增長的直接影響有限,排除A項;三角貿易雖在16世紀興起,但其核心是奴隸貿易,主要涉及非洲、美洲和歐洲之間的商品與勞動力流動,對8.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以來,糖在西方社會是昂貴的調味品,糖的跨國貿易產生了豐厚的利潤。16世紀葡萄牙對巴西進行殖民統治,糖業成為殖民經濟的核心,巴西糖廠數量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正是當時西方主導下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不斷發展的產物,故選C項。材料中巴西糖廠數量從1570年到1628年不斷增加,這表明巴西糖用于支持葡萄牙統治者的奢靡生活,而非改善巴西人民的社會生活,排除B項;巴西糖廠數量增長的主因是殖民政策(如奴隸勞動力、資本投入),而非科技進步,排除D項。9.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藝復興的實質是創立符合新興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文化。材料強調人文主義“以受過教育的人為對象”,屬于“城市貴族或統治精英”,這說明該學者認為文藝復興運動中群眾參與度不高,具有階級局限縛,但這與材料無關,材料強調的是文藝復興運動理論的局限和影響的對象有限,排除C項;文藝復興本質上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運動,排除D項。基礎,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故選D項。地理大發現(15~17世紀)開始時間早于宗教改革(16世紀中葉),且其精神動力更多源于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對財富的追求以及早期教會的傳教熱情,排除A項;根據材料并結合所主義的發展,排除B項;宗教改革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得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欲推翻傳統宗教思想的束縛,以保障資本主義的發展,C項說法有誤,排除。間;而法國資本主義發展滯后,資產階級力量薄弱,需聯合底層民眾推翻舊制度。因此,英、法兩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制度,差異僅在于路徑選擇,排除A項;英國君主立憲制雖保留封建殘余,但其制度設計(如議會主權)體現了理性精神,排除B項;英法確立的是資本主義制度,是資產階級推翻封建專制建立自身統治的過程,排除D項。12.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農業革命的結果是農業生產效率提高,分流出大量勞動力,為工業革命創造了條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故選A項。雖然新航路開辟促進了作物引入(如馬鈴薯),但農業革命的根源在于圈地運動和生產關系變革,而非國際物種交換,排除B項;國民經濟結構劇變(從傳統的農業經濟為主轉變為以工業生產為主干預經濟生活,主張市場調節,實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而農業革命的作用是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物質基礎,而非直接推動思想變革,排除D項。13.B 材料強調了資本家通過購買工人的勞動力(而非具體勞動產品),利用勞動力創造的價值(對象化勞動量)遠超勞動機制的本質,故選B項。材料中未強調資本主義的進步性,反而多批判其剝削本質,A項與理論核心相悖,排除;材料僅論述了資本家進行剝削的機制,并未強調工人暴力反抗的必然性,排除C項;雖然剩余價值理論為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理論依據,但材料中的論述僅是對剝削機制的理論分析,并非號召革命,排除D項。14.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柏林會議是1884年歐洲列強以“文明化”為名、行殖民瓜分之實的典型事件,故選C項。1919年巴黎和會主要處理一戰后的國際秩序,與瓜分非洲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亞非會議即1955年萬隆會議,討論亞非國家獨立與反殖民議題,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日內瓦會議議題涉及20世紀中葉的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與19世紀的非洲無關,排除D項。15.A 根據材料“非洲面積的90.4%、亞洲面積的56.6%、美洲面積的27.2%和100%的大洋洲都淪為殖民地”并結合所知識可知,隨著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帝國主義階段),殖民地成為不可或缺的原料產地、商品傾銷市場和資本輸出場所。列強加速爭奪殖民地的直接動力是滿足壟斷資本對資源與利潤的攫取需求,故選A項。此時處于資本主義壟浪潮(如亞洲覺醒尚處于初期),材料強調殖民地的擴張而非反殖民斗爭,與“沖擊傳統國際秩序”無關,排除C項;1910年,殖民地人民的獨立意識雖已萌發(如拉丁美洲部分國家獨立),但“成為世界主流”不符合史實。全球范圍內民族獨立浪潮的興起始于二戰后,排除D項。16.D 根據表格內容可知,亞洲民族解放運動從19世紀中葉以下層人民起義和反侵略為主轉變為20世紀初以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運動為主,這體現出漸進性和階段性的特點,故選D項。材料并沒有體不同現階級之間的聯合,排除A項;資產階級領導民族民主運動與最先進的生產力相關,“落后性”說法錯誤,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波斯巴布教徒起義和中國太平天國運動都是下層民眾以宗教為旗幟的反封建斗爭,具有相似性,排除C項。17.(1)主要原因:社會分工和生產力的發展;政治和宗教活動的需要;階級分化的出現;預防外敵和自然災害的需要。(8分)(2)歷史意義:利于市民階層發展壯大,為資本主義興起準備了條件;有利于商品經濟繁榮,促進西歐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城市自治和王權強化,客觀上推動了民族國家的形成。(6分)18.(1)特點:具有階段性和延續性;涉及范圍不斷擴大;以知識分子為主;以理性為核心;持續時間長,影響深遠廣泛。(6分,任答三點即可)(2)歷史作用:促進了社會思想的解放和文教事業的發展;為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奠基;推動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或地區的民族民主革命。(6分)19.(1)合理性:大型機器如水力紡紗機、梳棉機的發明,需要更大的空間,工廠制度通過整合生產過程和利用大型機器,可械化催生產業協同需求,工廠制度集中生產使原料采購、設備維護等成本降低,具有生產流程的整合優勢。(6分,從生產條件適配、動力集中利用、工業革命趨勢方面作答即可)積極影響:革新了當時傳統的國家理念;助推工廠管理制度的規范化;有利于保護弱勢群體權益;為后續《工廠法》《工會法》及社會保障制度提供立法范本。(4分,任答兩點即可)20.示例一:觀點:拉美人民民族民主革命任務艱巨。(2分)闡述:19世紀以來,美國通過“門羅主義”“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等政策,不斷加深對拉美地區的控制,使拉美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面臨長期挑戰。1823年,美國提出“門羅主義”,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為名,實質是排除歐洲勢力,確立自身在拉美的霸權。此后,美國還推行“金元外交”以控制拉美經濟命脈,通過資本輸出壟斷鐵路、礦產和種植業,強化經濟依附,加劇了拉美社會不平等。西奧多·羅斯福的“大棒政策”更是以武力干涉為特征,如鎮壓反美運動、控制巴拿馬運河(1903年強占)。(8分)美國的干預使拉美陷入政治獨裁、經濟單一化的雙重困境,促使反帝反封建斗爭貫穿拉美的整個近現代史。(2分)示例二:觀點:門羅主義具有虛偽性。(2分)闡述:1823年,美國總統門羅提出“門羅主義”,宣稱“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反對歐洲列強干涉美洲事務。然而,策,為美國自身的擴張鋪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美國以“門羅主義”為名,對拉丁美洲實行“大棒政策”與“金元外此舉不僅違背了“不干涉”原則,更以武力強占戰略要地,將拉美視為“自家后院”。“金元外交”則通過資本滲透控制拉美經濟。美國以貸款為誘餌,迫使弱國接受附加條件,甚至直接干預財政。這種經濟殖民與“大棒政策”交替使用,形成“武力威脅”與“利益收買”的雙重控制。(8分)立,卻將拉美變為附庸。從巴拿馬運河的強占,到“大棒”與“金元”的霸權邏輯,深刻揭示了門羅主義服務于美國霸權的真實面目。(2分)(“示例”僅作為閱卷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