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濮陽外國語學校2024級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有學者指出:文字就是祭司們出于記事的需要而作出的一大發明。下圖所示為古代不同地區的文字。這可用于說明()圖1蘇美爾楔形文字 圖2古埃及象形文字 圖3古印度印章文字 圖4瑪雅文字A.文字的起源具有同步性 B.文字的發明根源于宗教C.祭司是文字傳播的主體 D.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征2.推論離不開對史實的正確解讀。下列是關于世界古代史的一些表述,其中推論符合史實的是( )選項 史實 推論A 修昔底德成為政治史傳統的奠基人 被稱為“史學之父”B 古代農耕文明區形成復雜的社會分工和組織管理系統 古代農耕文明缺少擴張潛能C 古代雅典實行民主政治 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D 中國的絲綢、香料受到羅馬人的歡迎 中國和羅馬帝國建立了直接的經貿往來在西歐莊園內,為領主提供勞役是農民的基本義務。勞役量的多少主要依據農民份地的大小來確定,而且是按照慣例相對固定的,領主不能隨意增加。這說明()A.農民忍受領主的沉重剝削 B.領主與農民存在契約關系C.領主的土地經營方式多樣 D.法律賦予農民的權利較小4.公元7-8世紀,日本皇室與大貴族之間權力爭斗激烈,社會秩序混亂,而此時唐朝高度繁榮的文化、先進的政治制度,以及近鄰渤海國的蓬勃發展,都讓日本深感壓力?;诖耍毡? )A.效仿唐朝進行制度革新 B.強化武士集團統治地位C.鎖國政策抵御外部影響 D.發展工商業以增強國力5.阿茲特克人尊崇太陽神,太陽神信仰部分起源于周邊部落,更與阿茲特克人的農業生產緊密相連。阿茲特克人以種植豆類、南瓜等作物為主,這些作物生長需要充足光照。這體現了()A.太陽神崇拜主導阿茲特克宗教體系 B.地理環境決定宗教信仰形成C.阿茲特克文明深受外來文化的熏陶 D.生產方式影響文明信仰形態6.1497年,英國卡伯特父子發現了一塊“新發現的大陸”,即紐芬蘭島。16世紀,法國人卡蒂埃到達拉布拉多半島;荷蘭航海家巴倫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區。1578年,英國人德雷克到達美洲南端的一個岬角。這段材料最適合探究的主題是()A.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 B.北冰洋區域的航海冒險歷程C.西歐早期的殖民擴張活動 D.新航路開辟的多元路徑探尋7.1580年,阿姆斯特丹的一位大商人說:“不用像以前那樣要經常到威尼斯去進貨和長途奔波了,黃金像水一樣直往口袋里流,擋都擋不住。我打算投資辦個工場再賺它一把?!辈牧现饕从沉耍?)A.商品經營方式的創新 B.早期殖民擴張的興起C.國際貿易中心的轉移 D.歐洲價格革命的發生8.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喬萬尼·薄伽丘在《十日談》中曾描述:“那些有權有勢的人,盡管他們的行為違背道德,卻依舊享受著榮華富貴;而善良的平民,即便品德高尚,卻常常遭受苦難。但作者并未對這種社會不平等的根源進行深入批判,只是以詼諧的故事來調侃。”這反映出文藝復興運動( )A.未能突破封建宗教神學的束縛 B.對社會變革缺乏實質性的推動C.因階級局限難以觸及深層矛盾 D.以娛樂大眾為主要創作目的9.在16世紀的新教地區,每個面包匠和燭臺制造師都能擁有一本《圣經》。他們可以在工棚里獨自研究它,得出自己的結論,而不必擔心在火刑柱上被燒死。這現象揭示出當時()A.貴族失去宗教特權 B.傳統的懲戒方式已被廢除C.平民引領宗教改革 D.天主教會思想專制遭削弱10.下圖為畫家托馬斯·納斯特1865年創作的作品《選舉,難道沒有此人?》。畫中哥倫比亞(美利堅的別名)女神手指著一名肢體殘疾的黑人士兵向政府發出質疑。該作品折射出當時美國(一)A.奴隸制存廢問題斗爭尖銳 B.內戰造成了巨大精神創傷C.黑人未獲得平等的公民權 D.政府的權力受到人民監督11.19世紀末,德意志帝國議會先后通過了《疾病保險法》《意外事故保險法》《傷殘及養老保險法》等法律,以社會保險立法的形式,建立起強制性的由國家為勞動者提供生活風險保障的制度,內容涵蓋了養老、醫療、工傷等各個領域。德國此舉( )A.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B.提升了社會保障的能力C.建成世界首個福利國家 D.形成了完備的法律體系12.圖4為巴黎公社采取的部分舉措。這反映了巴黎公社旨在()圖4A.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 B.構建無產階級民主制度C.實踐馬克思主義學說 D.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13.1876年9月,在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倡議下,召開了西方學者和探險家參加的“國際地理學會議”,成立“國際探險和開化非洲協會”,各國成立了各自的委員會,紛紛派人到非洲考察。這次會議( )A.推動了三角貿易的發展 B.旨在促進國際地理學進步C.緩和了列強之間的矛盾 D.加劇了列強在非洲的爭奪14.19世紀末,拉丁美洲部分國家經濟上通過出口初級產品獲得一定發展,如咖啡、橡膠等的出口量增加;但政治上卻長期處于“考迪羅”的獨裁統治,社會動蕩不安。這說明( )A.霸權主義對拉美全面滲透 B.獨裁統治有利于經濟發展C.社會轉型存在不可復制性 D.拉美現代化進程的復雜性15.下面漫畫是某位同學繪制的漫畫。你認為造成圖中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國想要稱霸世界 B.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建立C.英法國成為世界殖民霸主 D.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16.蘇俄曾發布指令規定:“農業合作社······有權在國內出售和交換自己生產的以及本社社員生產的農產品,擁有必需的農具和材料,開辦加工和銷售農產品的作坊、工廠以及其他經濟企業?!睋丝芍敃r蘇俄正在推行()A.農業集體化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C.新經濟政策 D.“新經濟體制”改革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君主的變革之力”1399年,亨利四世登上英格蘭王位,彼時國內貴族勢力割據嚴重,王權受到諸多限制,社會發展面臨諸多困境。在此局面下,亨利四世開啟了一系列推動國家變革的嘗試。亨利四世首先針對國內割據一方的大貴族勢力展開行動,在北部地區,他通過一系列軍事行動,鎮壓珀西家族叛亂勢力;在西部,繼續打壓地方家族的影響力,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相對穩定的統治秩序。在宮廷內部,他改革官員選拔制度,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從大貴族家族中選拔官員的傳統,開始從新興的中小貴族以及城市富裕階層中,小范圍選拔有才能的人進入宮廷任職。同時,他推動城市發展,給予諸多城市一定的貿易特權,減免部分城市的商業賦稅,這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繁榮,城市對王權的支持也日益增強。一個方面亨利四世與羅馬教廷有嚴重矛盾,另外一個方面保持密切聯系,支持羅馬教廷對抗阿維尼翁教廷,利用宗教權威鞏固自身統治。亨利四世的一系列舉措,為英格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醞釀了一個新時代,為亨利七世大規模變革奠定基礎。-摘編自【英】詹姆斯·坎貝爾《英國中世紀王權的發展歷程》歸納亨利四世的“君主變革之力”是如何開展的?(6分)(2)分析“亨利四世醞釀了一個新時代”體現在哪些方面?(8分)18.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人類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6-18世紀的大西洋貿易,包括傳統意義上的三角貿易和直接貿易。隨著大西洋貿易的發展,英國工業經濟迅速發展,棉紡織業、玻璃制造業、絲織業、肥皂業等新的工業部門也建立并發展起來。如果以1700年的發展指數為100,1800年時英國出口工業指數為544。法國的工業生產也因大西洋貿易對工業品需求的增加而得到政府的扶持,1787年法國出口的工業品占到了出口總額的34.2%。-摘編自于民〈16-18世紀的大西洋貿易與現代早期世界經濟的不平衡發展》材料二1565年,西班牙開展跨太平洋的“大帆船貿易”,此前“半球化”的航海貿易活動轉向“全球化”。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滿載美洲白銀及商品的大帆船,從墨西哥駛往菲律賓馬尼拉。中國船隊所載貨物到達馬尼拉,即被轉裝到待航墨西哥的大帆船上。通過“大帆船貿易”,美洲的金銀大量輸往亞洲,其中可能有一半運往中國,以換取歐洲人真正能消費的東西,西班牙也獲得了驚人的利潤。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逐漸在世界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在自由貿易沖擊下,以壟斷為特色的“大帆船貿易”的地位急劇下降。跨越太平洋的大帆船航路,溝通了中國與美洲、歐洲的貿易圈,打通了“新海上絲綢之路”環球化的最后一里路。-摘編自吳杰偉《大帆船貿易與跨太平洋文化交流》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6-18世紀大西洋貿易的歷史影響。(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大帆船貿易”興起的條件。(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18世紀,曼徹斯特紡織業迅速發展,需要大量的煤炭供應。布里奇沃特公爵決定開鑿一條從自己煤礦通向曼徹斯特的運河。1759年他向議會提交法案并獲得通過。1761年布里奇沃特運河開通,全長10.5英里。運河的開鑿讓曼徹斯特地區的煤炭運輸成本下降50%,大大降低了公爵的煤炭價格,從而提高了市場占有率。布里奇沃特運河的成功開鑿,不僅標志著英國工業革命前夕交通運輸的一次重要革新,也為后續的運河建設發展奠定了基礎。隨后,英國各地紛紛效仿,掀起了一股開鑿運河的熱潮。到18世紀末,英國已有4000英里的內陸水道,僅18世紀90年代就開鑿了42條新運河,這些運河聯通了全國幾乎所有的重要河流,如同一條條血脈,將英國各地的城市、鄉村和工業區緊密相連。-摘編自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等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英國開鑿布里奇沃特運河的背景。(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開鑿運河熱潮產生的社會影響。(6分)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在西方民主政治中,妥協是一種司空見慣的政治現象。它是暴力之外唯一能夠有效解決沖突的手段,以妥協方式解決沖突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價值取向。-摘編自錢乘旦《“說”與“做”的悖論-英國議會選舉與政黨政治解析》結合英美政治的相關史實,說明材料中的觀點。(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2分)濮陽外國語學校2024級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答案1.【答案】D【解析】據材料圖片可知,古代不同地區形成不同的文字,不同文字往往反映了不同地區獨特的文化等,說明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征,故選D項;據所學可知,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起源于公元3200年左右,而古印度文字起源于公元3000年左右,可見,不同地區的文字起源時間差異較大,并非具有同步性,排除A項;據材料“出于記事的需要”可知,文字發明的根源是生產生活的需要,雖然祭司在文字的創造和發展中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說根源于宗教,排除B項;祭司在早期文字的創造和使用中有重要地位,但隨著社會發展,文字傳播主體變得多樣化,不能簡單說祭司就是文字傳播的主體,且材料僅體現了文字的起源,沒有提及其傳播,排除C項。2.【答案】C【解析】古代雅典實行民主政治,其民主理念、政權組織形式如公民大會、陪審法庭等,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中的民主選舉、權力制衡等原則奠定最初基礎,故選C項;“史學之父”是希羅多德,并非修昔底德,排除A項;古代農耕文明雖相對穩定,但并非缺少擴張潛能,像古代中國、羅馬等農耕文明國家都有過對外擴張,排除B項;中國絲綢、香料受羅馬人歡迎,然而當時主要通過絲綢之路的中轉貿易,而非直接經貿往來,排除D項。3.【答案】B【解析】題干中提到勞役量依據農民份地大小確定且按慣例相對固定,領主不能隨意增加,這表明領主與農民之間關于勞役存在一種默認且相對穩定的約定,類似于契約關系,故選B項;農民雖承擔勞役,但材料強調勞役量受慣例限制,無法直接得出剝削“沉重”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勞役與份地的關系,未體現領主采用租佃、自營等多樣經營方式,排除C項;莊園習慣法屬于中世紀歐洲法律體系的一部分,慣例固定勞役量說明農民通過習慣法維護權益,不能說明法律賦予權利較小,排除D項。4.【答案】A【解析】題干所述7-8世紀日本面臨內部權力斗爭和社會動蕩,同時受唐朝文化與制度、渤海國崛起的壓力,這一背景下日本選擇通過改革應對挑戰,7世紀中期,日本孝德天皇推行大化改新,全面效仿唐朝律令制度,如建立中央集權官僚體系、推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制,以削弱貴族勢力、鞏固皇權,故選A項;武士集團主導的幕府統治形成于12世紀鐮倉時代,與題干7-8世紀不符,排除B項;鎖國政策是江戶幕府17世紀為限制外部影響而推行,與題干時空背景無關,排除C項;題干強調政治制度和社會秩序問題,而非經濟層面的工商業發展,且日本古代長期以農業為經濟基礎,D項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5.【答案】D【解析】阿茲特克人的農業生產以豆類、南瓜等依賴光照的作物為主,而太陽神信仰與這種生產方式密切相關,說明其信仰形態的形成受到農業經濟模式的深刻影響,符合唯物史觀中“經濟基礎影響上層建筑”的觀點,故選D項;材料未強調太陽神在阿茲特克宗教中的絕對核心地位,僅說明其與農業相關,排除A項;“決定”說法太絕對,地理環境只是影響因素之一,排除B項;太陽神信仰雖有部分源于周邊部落,但材料更突出阿茲特克自身農業生產需求對信仰的塑造,外來文化并非主導因素,排除C項。6.【答案】D【解析】材料中卡伯特父子發現紐芬蘭島、卡蒂埃探索拉布拉多半島、巴倫支航行北冰洋、德雷克到達美洲南端,時間橫跨15世紀末至16世紀后期,涉及英國、法國、荷蘭等不同國家航海家,地理范圍涵蓋北美、北冰洋、南美等區域,反映了西歐國家在開辟新航路過程中嘗試不同方向(如西北航道、東北航道、南端航線)的探索,符合“多元路徑探尋”的主題,故選D項;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如尋找貴金屬、傳播宗教等,條件如航海技術進步等,材料未具體提及,排除A項;北冰洋區域僅是巴倫支的探索范圍,無法涵蓋卡伯特、卡蒂埃、德雷克在其他區域的航海活動,排除B項;殖民擴張活動主要表現為建立據點、掠奪資源、貿易壟斷等,材料僅涉及航海探索而未涉及殖民統治或經濟掠奪的具體行為,排除C項。7.【答案】C【解析】15世紀末16世紀初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的商業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材料中“不用像以前那樣要經常到威尼斯去進貨”,表明貿易中心變化,阿姆斯特丹商人獲利增多、商業發展,故選C項;材料未提及新的商品經營方式如股份公司或銀行,僅反映貿易地點的變化,排除A項;早期殖民擴張雖帶來黃金,但材料重點在貿易路線轉移而非殖民活動本身,排除B項;價格革命指貴金屬流入引發的物價上漲,材料強調黃金積累與貿易中心變化,未涉及價格變動,排除D項。8.【答案】C【解析】薄伽丘作為新興資產階級代表,雖意識到社會不平等,卻未深入批判其根源,這是因資產階級力量尚弱,具有階級局限性,難以觸及深層矛盾,故選C項;《十日談》是文藝復興代表作,有力沖擊封建宗教神學,排除A項;文藝復興推動思想解放,為社會變革做思想準備,并非對變革無實質性推動,排除B項;《十日談》旨在借故事諷刺封建教會與貴族,而非娛樂大眾,排除D項。9.【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每個面包匠和燭臺制造師都能擁有一本《圣經》...而不必擔心在火刑柱上被燒死”,可以看出16世紀的新教地區,個人可以直接閱讀《圣經》,與上帝直接對話,得益于宗教改革的推動,沉重打擊了歐洲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會,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新教地區的狀況,無法得出貴族的宗教特權狀況,排除A項;傳統的懲戒方式并沒有被廢除,排除B項;領導宗教改革的是新興資產階級,排除C項,故選D項。10.【答案】C【解析】1865年《憲法第13修正案》廢除奴隸制,但未賦予黑人公民權。南方各州通過《黑人法典》(如限制黑人投票財產資格),繼續剝奪其政治權利。托馬斯·納斯特的漫畫《選舉,難道沒有此人?》通過哥倫比亞女神對黑人士兵選舉權的質疑,揭示了南北戰爭后黑人公民權仍未得到法律保障的歷史現實,故選C項;1865年4月內戰結束,12月第13修正案通過,奴隸制已廢除,存廢問題不再是核心矛盾,排除A項;漫畫聚焦權利不公,而非心理創傷(如士兵創傷后應激障礙、家庭破碎等),排除B項;女神質問對象是“政府應保障權利”,而非權力制衡機制,排除D項。11.【答案】B【解析】19世紀末德國通過一系列社會保險立法,建立起涵蓋養老、醫療、工傷等多領域為勞動者提供生活風險保障的制度,這無疑提升了德國社會保障的能力,故選B項;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頒布,德國就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時間不符,排除A項;世界上首個福利國家是英國而非德國,排除C項;僅從制定幾部社會保險法律,不能得出德國形成了完備的法律體系,排除D項。12.【答案】B【解析】巴黎公社采取將關閉作坊和工廠交給工人協作社,實行普選制讓國家職能回歸社會勤務員,并給予公職人員與工人一樣工資等舉措,旨在構建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民主制度,能體現對無產階級權益的維護與民主的構建,故選B項;材料雖涉及到了處置工廠,但巴黎公社并未完全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排除A項;公社的自發性和缺乏統一理論指導,使其與馬克思主義學說實踐的要求不符,排除C項;社會主義國家政權需無產階級掌握全國政權,并建立公有制經濟,公社僅短暫控制巴黎一個城市,且未改變所有制基礎,所以并未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排除D項。13.【答案】D【解析】在19世紀70年代,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1876年比利時國王倡議召開會議,并成立相關協會派人到非洲考察,可見其本質是為瓜分非洲做準備,這就加劇了列強在非洲的爭奪,故選D項;三角貿易在19世紀已基本被廢止,且此時會議并非推動三角貿易發展,排除A項;雖然名為“國際地理學會議”,但實際目的是以地理考察為名瓜分非洲,而非促進地理學進步,排除B項;此次會議后各國加緊瓜分非洲,列強的矛盾加劇了,而非緩和了,排除C項。14.【答案】D【解析】題干材料指出19世紀末拉丁美洲國家經濟上依賴初級產品出口獲得發展,但政治上仍處于考迪羅獨裁統治且社會動蕩,這反映了拉美現代化進程中經濟與政治發展的不同步性,經濟領域部分產業有所進步,但舊有的政治結構和社會矛盾未根本改變,說明其現代化并非單一維度的進步,而是充滿矛盾與沖突的復雜過程,故選D項;19世紀末拉美雖受外國資本影響,但“霸權主義全面滲透”缺乏材料直接依據,且考迪羅統治更多是本土獨裁而非外部霸權直接導致,排除A項;獨裁統治雖可能短期維持秩序,但長期阻礙社會進步,材料中社會動蕩正說明其不利于經濟持續發展,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拉美社會轉型與其他地區對比,無法得出“不可復制”的結論,排除C項。15.【答案】D【解析】漫畫中,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明顯不平衡,有的國家(如德國)實力強大卻殖民地少,而有的國家(如英、法)殖民地眾多但實力相對較弱。這種不平衡正是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直接體現,也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等帝國主義戰爭的主要原因,故選D項;漫畫中主要展示的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和沖突,而非德國單獨想要稱霸世界的意圖,排除A項;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建立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且它更多地描述了帝國主義國家在全球范圍內的殖民擴張,而非漫畫中展示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和沖突,排除B項;漫畫中并未明確提及英法國成為世界殖民霸主,且這一信息與漫畫中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和沖突無直接聯系,排除C項。16.【答案】C【解析】依據題干“蘇俄”“農業合作社”“在國內出售和交換”“開辦加工和銷售農產品的作坊、工廠以及其他經濟企業”等信息可知,當時蘇俄利用市場機制發展經濟,同時允許私營企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這些均屬于新經濟政策的內容,故C項正確?!稗r業集體化”是指蘇聯通過合作社把個體的小農經濟改造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過程,且與“蘇俄”的時間不符,故排除A項;“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排斥自由貿易,實行配給制,與題干中“有權在國內出售和交換自己生產的以及本社社員生產的農產品”信息不符,故排除B項;“新經濟體制改革”是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在工業領域推行的政策,內容和時間均與題干不符,故排除D項。17.【答案】(14分)(1)打壓割據一方的地方貴族勢力;改革官員選拔制度;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利用宗教權威加強王權。(6分)(2)政治方面,通過打擊貴族割據和改革官員選拔制度,打破了舊有的大貴族壟斷政治的局面,使政治格局更加多元化,為國家政治體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經濟方面,城市商業的發展促使經濟結構逐漸從以傳統農業為主向農業與商業并重轉變,為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創造了條件;思想方面,基督教會與世俗王權互相利用、競爭共存。(8分)【解析】(1)據材料“他通過一系列軍事行動,鎮壓珀西家族叛亂勢力”“繼續打壓地方家族的影響力”可知,壓割據一方的地方貴族勢力;據材料“改革官員選拔制度”可知,打改革官員選拔制度;據材料“推動城市發展......城市對王權的支持也日益增強”可知,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據材料“一個方面亨利四世與羅馬教廷有嚴重矛盾”“支持羅馬教廷對抗阿維尼翁教廷,利用宗教權威鞏固自身統治”可知,利用宗教權威加強王權。(2)據材料“四世的一系列舉措,為英格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新時代”意味著亨利四世的變革為英格蘭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這些契機在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體現,其中政治方面:據材料“通過一系列軍事行動,鎮壓珀西家族叛亂勢力”“從新興的中小貴族以及城市富裕階層中選拔有才能的人進入宮廷任職”可知,亨利四世通過軍事行動鎮壓地方貴族的叛亂,削弱了大貴族的割據勢力,打破了舊有的大貴族壟斷政治的局面,使得中央政府的權力得到加強,為中央集權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通過改革官員選拔制度,不僅擴大了統治基礎,還引入了新的治理理念和方法,使政治格局更加多元化,為國家政治體制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故通過打擊貴族割據和改革官員選拔制度,打破了舊有的大貴族壟斷政治的局面,使政治格局更加多元化,為國家政治體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經濟方面:據材料“推動城市發展,給予諸多城市一定的貿易特權,減免部分城市的商業賦稅”可知,亨利四世通過給予城市貿易特權和減免商業賦稅,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繁榮,不僅增加了王室的財政收入,還改變了經濟結構,使經濟從以傳統農業為主逐漸向農業與商業并重轉變,催生了新的經濟模式和生產關系,為后續的資本主義發展奠定了基礎,故城市商業的發展促使經濟結構逐漸從以傳統農業為主向農業與商業并重轉變,為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創造了條件;思想方面:據材料“與羅馬教廷有嚴重矛盾......利用宗教權威鞏固自身統治”可知,亨利四世雖然與羅馬教廷之間這種關系體現了基督教會與世俗王權的互相利用和競爭共存,通過與羅馬教廷的合作,亨利四世利用宗教權威鞏固自身統治,同時也為思想領域的變革奠定了基礎,不僅影響了當時的宗教格局,也為后續的宗教改革和思想解放創造了條件,故基督教會與世俗王權互相利用、競爭共存,為思想領域的變革奠定了基礎。18.【答案】(12分)(1)影響:加速了西歐的資本原始積累;推動了工業革命的興起和發展;使世界各地區間的貿易聯系日益加強(或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造成了非洲人口的大量損失和經濟上的落后;導致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發展。(任答3點得6分;言之有理即可給分。)(2)條件:新航路的開辟;西班牙的殖民擴張;中國與美洲市場的互補;航海技術的發展。(任答3點得6分,言之有理即可給分。)【解析】(1)關于積極作用方面,據材料一“16-18世紀的大西洋貿易,包括傳統意義上的三角貿易和直接貿易”并結合所學,可得加速了西歐的資本原始積累;據材料一“隨著大西洋貿易的發展,英國工業經濟迅速發展”,可得推動了工業革命的興起和發展;據材料一信息并結合所學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知識,可得使世界各地區間的貿易聯系日益加強(或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關于消極影響(局限性)方面,據材料一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注意從造成非洲人口的大量損失和經濟上的落后、導致世界經濟的不平衡發展等方面思考和組織答案。(2)第一小問條件,據材料二“1565年,西班牙開展跨太平洋的“大帆船貿易”并結合所學,可知是在新航路開辟以后,可得新航路的開辟;據材料二“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滿載美洲白銀及商品的大帆船,從墨西哥駛往菲律賓馬尼拉”并結合所學歐洲早期殖民擴張,可得西班牙的殖民擴張;據材料二“通過“大帆船貿易',美洲的金銀大量輸往亞洲,其中可能有一半運往中國”,可得中國與美洲市場的互補;據材料二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航海技術的發展。19.【答案】(14分)(1)曼徹斯特紡織業發展,對煤炭需求大增;原有運輸方式無法滿足需求;公爵的推動和議會支持;工業革命前夕技術積累。(8分)(2)降低了運輸成本,促進了工業和商業發展;加強了地區間聯系,推動城市化進程;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為工業革命深入發展創造條件。(6分)【解析】(1)據材料“18世紀,曼徹斯特紡織業迅速發展,需要大量的煤炭供應”可得曼徹斯特紡織業發展,對煤炭需求大增;據材料“運河的開鑿讓曼徹斯特地區的煤炭運輸成本下降50%”可得原有運輸方式無法滿足需求;據材料“布里奇沃特公爵決定開鑿一條從自己煤礦通向曼徹斯特的運河。1759年他向議會提交法案并獲得通過”可得公爵的推動和議會支持;結合所學,18世紀英國在工程技術等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和進步,這為運河的開鑿提供了技術基礎,可得工業革命前夕技術積累。(2)據材料“運河的開鑿讓曼徹斯特地區的煤炭運輸成本下降50%,大大降低了公爵的煤炭價格,從而提高了市場占有率”可得降低了運輸成本,促進了工業和商業發展;據材料“這些運河聯通了全國幾乎所有的重要河流,如同一條條血脈,將英國各地的城市、鄉村和工業區緊密相連”可得加強了地區間聯系,推動城市化進程;結合所學可知,開鑿運河過程中,帶動了建筑、材料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了就業機會,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綜合上述影響,運河的開鑿在運輸、經濟聯系、產業發展等多個方面都為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為工業革命深入發展創造條件。20.【答案】(12分)說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發展中存在著“妥協”的政治現象。(2分)闡述:1688年,英國發生“光榮革命”,推翻了詹姆斯二世的統治,邀請荷蘭執政威廉和瑪麗共同入主英國。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擴大議會權力,限制王權?!肮鈽s革命”和《權利法案》的頒布,推動了君主立憲制的確立。一方面君主制得到恢復,國王仍然享有行政權力,另一方面,議會成為國家權力中心,體現了王權與議會、革命勢力與保守勢力之間的妥協。英國實行兩黨制,兩黨輪流執政體現了資產階級內部不同利益集團的妥協。英國議會改革體現工業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等不同政治勢力的妥協。英國政治的妥協性和漸進性,使得其政治制度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逐步發展和完善,避免了劇烈的社會動蕩,為國家的長期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實行聯邦制,明確聯邦權力高于各州權力,聯邦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大權。同時各州在不違背憲法的前提下,擁有一定的自治權,可以制定地方法規,管理本州內部事務。體現主張加強中央政府權力的力量與強調維護州權的力量之間的妥協;大州和小州之間就國會代表名額分配達成了妥協,形成了參議院和眾議院的兩院制;北方和南方之間就奴隸制問題達成了妥協,允許奴隸制在新加入的州存在,但規定了逐步廢除奴隸制的條款。這些妥協使憲法得以通過,為美國的長期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基礎。(8分)總之,英美政治發展中的諸多關鍵事件表明,妥協在避免暴力沖突、推動憲政改革、平衡不同利益集團方面發揮了核心作用。這種妥協精神成為西方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確保政治變革以和平、漸進的方式進行。(2分)【解析】設問要求結合英美政治的相關史實說明西方民主政治中的“妥協”,結合所學可知,相關史實包括英國的“光榮革命”體現了革命勢力與保守勢力(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的妥協;《權利法案》頒布,君主立憲政體確立體現了議會與國王的妥協;兩黨輪流執政體現了不同利益集團的妥協;議會改革體現不同政治勢力的妥協等。美國:聯邦制的建立體現中央和地方之間的妥協、參議院和眾議院議員的產生體現大州和小州之間的妥協、奴隸制的保留體現南方和北方之間的妥協;聯邦政府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權與制衡等。最后,以“西方民主政治中的妥協的積極作用和局限性”作總結:英美政治制度中的妥協是其政治發展的重要特征,通過妥協,英美兩國在政治制度的設計和完善過程中,平衡了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關系,促進了政治的穩定和發展。但資產階級民主的各種制度設計和運行機制根本上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整體利益,政治妥協無法改變這一性質,也不能根除其局限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