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陜西省咸陽市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次質量檢測 歷史試卷(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陜西省咸陽市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次質量檢測 歷史試卷(含解析)

資源簡介

咸陽市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第二次質量檢測
高一歷史試題
注意事項:
1.本試題共6頁,滿分100分,時間75分鐘。
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和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4.考試結束后,監考員將答題卡按順序收回,裝袋整理;試題不回收。
第I卷(選擇題 共48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計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獅子山遺址位于兩河流域北部,該遺址6B層(約公元前3080-2900年)T1號墓由一個橢圓形墓坑和一具石棺組成。棺內隨葬品有大量銅制矛頭和劍以及一頂刻有浮雕圖案的精美頭冠。這反映出當時兩河流域
A.手工業生產實現專業化 B.社會矛盾有所緩和
C.早期國家政權職能形成 D.國家統一基本實現
2.中世紀的歐洲,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居民的人身財產安全,而且能有效地防止蠻族入侵,也有效地遏制了大貴族的野心,粉碎一切集權和獨裁的可能性。材料評述的是
A.自治城市 B.封建制度 C.專制王權 D.基督教會
3.9世紀末以后,日本的大貴族莊園主逐漸獲得免交國家貢租(不輸)和擺脫國家行政控制(不入)的特權。10世紀,日本的地方豪族紛紛將其土地進獻給有權勢的貴族和寺社,奉其為領主,自任莊管。一些領主再將莊園進獻給更有權勢的中央貴族,稱其為本家。這使得10世紀的日本
A.中央集權體制逐漸瓦解 B.進入幕府統治政治時期
C.武士集團勢力受到挑戰 D.仿效中國進行大化改新
4.“三方聯盟”指導阿茲特克帝國向外擴張,但不在被征服地區設置行政區域,不派遣行政官員,只劃分了38個交稅納貢區,派遣收稅官進行監督;戰敗的部落仍獨立存在,自主發展,只是按時向“三方聯盟”交稅納貢。這表明,“三方聯盟”
A.促成阿茲特克建立了聯邦制帝國 B.是保障阿茲特克發展的軍事聯盟
C.加強了阿茲特克帝國的政治聯合 D.意味著阿茲特克是中央集權國家
5.1498年2月,達·伽馬到達非洲東海岸莫桑比克港。據船隊記載,該港有許多阿拉伯人在此經商,并對船隊很友好,但獲知其來歷后,表現出明顯的敵視,并拒絕再供應淡水和食物。達·伽馬用炮轟擊阿拉伯人,并搶奪其船只離去。這場沖突的實質是
A.海上商路與陸上商路的較量 B.殖民地人民對殖民者的反抗
C.對世界經濟中心地位的爭奪 D.新航路對舊航路構成的挑戰
6.16-17世紀,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先后成為海上霸主。17世紀中后期,在與英國海戰失利后,荷蘭的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紀至19世紀初,英國多次擊敗法國,維持了海上霸權。對材料理解準確的是
A.世界海權呈現出多極化趨勢 B.工業發展是海上霸主的前提
C.制度變革助力國家不斷擴張 D.專制王權成就了海上的霸權
7.15世紀,意大利學者阿爾貝蒂在《論繪畫》中,第一次系統地論述了線性透視法的原理,并進行了詳實、科學的闡釋。他還用幾何光學的科學原理對繪畫的本質做出全新的定義,改變了慣常單靠肉眼觀察的繪畫創作方式。這說明
A.文藝復興蘊含一定理性精神 B.理性主義革新了藝術創作理念
C.科學革命助推繪畫藝術創新 D.繪畫創作與宗教神學逐漸脫離
8.1694年,英國議會制定了《三年法》,規定議會至少每三年召開一次;各屆議會的任期也不得超過三年。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總統否決議案,議院可能會修改議案以獲得總統的支持,或者以2/3的多數票推翻總統的否決,使議案自動成為法律。這些規定的共同點是
A.議會擁有最高行政權 B.議院掌握了司法權
C.凸顯了民主共和精神 D.利于防止獨裁專制
9.下表是1844至1894年英國主要進出口品分類統計表(單位:百萬英鎊)。據此分析,這一時期的英國
原材料和初級產品 工業制成品
進口 出口 進口 出口
1844年 51.0 5.2 3.5 51.4
1864年 165.3 10.4 25.3 142.7
1874年 173.4 23.7 47.1 205.3
1884年 169.0 24.6 59.6 196.6
1894年 156.4 30.6 75.3 173.5
A.電力技術的推廣一度受阻 B.第二次工業革命速度放緩
C.已經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 D.政府干預降低了經濟活力
10.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由于無產階級不占有任何生產資料,從而不得不依靠暴力方式來獲得自己的生存權利;也正是由于無產階級處于社會最底層,承受著最沉重的剝削和壓迫,因此他們具備了革命的需求。據此可知,馬克思主義者
A.認為無產階級具有革命的徹底性 B.提出擴大工人政治權利的要求
C.未找到實現理想社會的有效途徑 D.倡導國際無產階級實現大聯合
11.1916年,英占北尼日利亞頒布土著政權法,宣布尊重傳統統治者,在各自族群中的神圣地位,保留原有繼承程序和儀式,維持既有官員和政權機構,同時規定政權性質為英國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權。由此可見,英國
A.授予北尼日利亞自治權 B.利用土著政權進行間接統治
C.承認殖民地民族自決權 D.維持當地社會傳統權力結構
12.獨立后的拉丁美洲,盡管在政治上擺脫了殖民枷鎖建立了一系列共和國或君主國,但很快依附于英、法等資本主義強國,繼續充當北大西洋地區的原料產地和產品銷售市場。這主要是由于拉丁美洲
A.大資產階級和地主掌控政權 B.獨立后各國各自為政缺乏必要聯合
C.無產階級的力量相對較弱小 D.基本保留了殖民地時代的經濟結構
13.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歐洲某國一位外交官在日記中寫道:“我們曾經熟悉的世界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新的秩序在戰爭的廢墟中逐漸浮現。那些曾經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規則和格局,如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國的興衰、國家的分裂與新生,以及各種新思潮的涌動,讓整個歐洲乃至世界都陷入了一種既充滿希望又充滿不確定性的動蕩之中。”這種“新秩序”的特點不包括
A.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制度并存競爭 B.以大國強權為基礎建立國際格局
C.國際組織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主導作用 D.民族解放運動沖擊殖民統治體系
14.下圖是蘇聯(1929-1932年)機器設備進口的情況。這反映出蘇聯
A.借西方經濟危機之機加速工業化 B.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大貿易國
C.國家建設中相對忽視輕工業發展 D.社會經濟的恢復進程十分緩慢
15.20世紀20年代,印度國大黨內部出現了影響力較大的青年獨立派。對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他們認為:非暴力使人民的心智受到熏陶,使他們越來越想采取和平行動;但正是非暴力方式的教義使人們產生了疑慮和踟躕,成為暴力行動的障礙,與英當局的斗爭陷入瓶頸。青年獨立派的主張
A.強調暴力是其獨立的唯一選擇 B.堅持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斗爭
C.推動民族民主運動的不斷發展 D.助力印度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16.1935年夏天,在工黨、自由黨和“國際聯盟協會”會員的贊助下,英國組織了一次群眾性的和平投票。這一投票結果
觀點 投贊成票人數 占總投票人數
贊成全面裁軍 1050萬 91.3%
贊成用國際協定來保證全面廢除航空部隊 約950多萬 82.6%
贊成用國際協定來禁止為私人營利而制造和出售軍火 約1048萬 91.1%
贊成準備在必要時采取經濟的非軍事制裁 約1096萬 95.3%
贊成準備在必要時甚至采用軍事制裁 約683萬 59.3%
A.反映了綏靖政策具備社會基礎 B.體現了英國的孤立主義政策
C.縱容了日本發動局部侵華戰爭 D.落實了《非戰公約》的規定
第II卷(非選擇題 共52分)
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第17題14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計52分)
17.(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辯論方:天主教會VS阿爾伯蒂、費其諾。觀點陳述如下:
天主教會:人類從亞當開始失去了自由意志,再也不能做出任何取悅于上帝的事情。作為對亞當的罪的懲罰,所有人類也理應受到地獄的懲罰。人活在世上的唯一目的是贖罪。
阿爾伯蒂:人不是生來虛度光陰的,而是應當積極創造豐功偉業。只要不是徹底懶惰成性或頭腦遲鈍的人,大自然都給他注入想要獲得榮譽與贊美的強烈愿望。
費其諾:在宇宙層級體系中,人雖然處于物質的較低層次,但是認識創造的中心,人可以通過沉思默想,提升自我,最終擁有與上帝溝通的能力。
-摘編自[英]阿倫·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
材料二 辯論方:天主教會VS彼特拉克(14世紀“人文主義之父”)、布魯尼(15世紀第三代人文主義者領袖)。觀點陳述如下:
天主教會:世人應該拋棄塵世的財產,積累財產與信仰上帝是對立的,財產越多離上帝越遠,只有守貧才能接近上帝。人的貪婪產生了現世的財產,從而使人不愛上帝,不愛人類,所以貪婪應該受到永世的詛咒。
彼特拉克:財富智慧帶來危害,是不幸的根源,人們叫做財富的東西,對真正的哲學家來說,既不是幸福,也不是值得尊敬的東西。
布魯尼:財富本身并沒有好壞的屬性,它不過是完成某種行為的工具,在政治斗爭中財富是一種巨大的力量。財富是哲學家的朋友。哲學家有了豐富生活的必需品才能從恐怖的精神狀態中解脫出來,潛心研究。
-摘編自張椿年:《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財富觀念的變化》
材料三 辯論方:天主教會VS彼特拉克、馬基雅維利(意大利著名的政治家)。觀點陳述如下:天主教會:追尋上帝就是向往幸福,得到上帝(的恩典)就是幸福。
彼特拉克:當這顆心靈思考或談到宗教時,即在思考和談到最高真理、真正幸福和永恒的靈魂的拯救時,我肯定不是西塞羅主義者或柏拉圖主義者,而是基督徒。
馬基雅維利:維持宗教的基礎并維持它們,是共和國或一個王國的統治者的職責;如果他這樣做了,就會很容易保持他們的共和國虔誠,結果會保持國家的完美和團結。
-摘編自趙立行:《宗教與世俗的平衡及其相互制約》
(1)根據上述材料,分別為三場辯論確定一個主題,并闡述雙方觀點。(9分)
(2)結合上述三場辯論,談談你對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認識。(5分)
18.(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巴貝奇開宗明義地指出,機械化生產能帶來巨大的生產力,促進“偉大工業的奠基”。他指出,一個首要的因素,就是高度細化的分工,高效的生產單位必須要把特定生產過程中最有效的勞動分工所需要的工種類別再翻上幾倍。他還提到了各種花銷的數額,其中包括機器的保養和維修人員以及會計人員的費用,在規模太小的工廠里,他們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將生產的各個階段集中在一座大樓中,會降低運輸成本,并且使一個實體能夠負責質量控制,這就降低了失誤的可能性。
-摘編自[美]喬舒亞·B·弗里曼《巨獸:工廠與現代世界的形成》材料二 工業化的發展直接帶來了交通運輸的變革;而交通運輸狀況在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的巨大變化,促使各地的社會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加快城市發展并突出了城市的主體地位······運河和鐵路的興修使交通運輸發生質的變化,并將港口同陸上交通連結,形成了水陸運輸網,從而加強了城市之間和城鄉之間的經濟聯系,并使處于交通樞紐地位的城市和城鎮能夠迅速成長。
-摘編自趙煦《英國城市化的核心動力:工業革命與工業化》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大工廠制出現的背景,并簡述其對“偉大工業的奠基”的作用。(6分)
(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交通運輸方式的巨大變化。根據材料二,概括交通運輸變革對城市化的積極影響。(8分)
19.(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世紀數以百計的非洲內陸探險活動中,傳教士大衛·利文斯頓令人矚目。下表是利文斯頓探險非洲的相關概況。
次數 時間 概況
第一次 1841-1856 奴隸貿易使非洲社會動蕩不安,嚴重妨礙傳教活動。利文斯頓決心開拓一條連接海岸至內陸的商道,“用合法商業取代奴隸買賣”。期間,他開辟了從非洲東、西海岸進入內陸的道路。1855年,皇家地理學會授予利文斯頓“金獎”。1857年,利文斯頓的《南非傳教士旅行與研究》成為暢銷書,獲得巨大名聲。
第二次 1858-1864 英國政府組織了由利文斯頓本人領導的,包括海軍軍官、植物學家、地質學家等成員在內的探險隊伍,并規定其任務是“擴大已經獲得的有關東非和中非的地理、礦產資源和農業資源的知識”。但因利文斯頓無情批評葡萄牙人從事奴隸貿易的言行,英政府為維持與葡萄牙的結盟關系,中斷探險活動。
第三次 1866-1873 利文斯頓用尋找尼羅河源頭的目標掩藏了他的真實目的,再次探險。最終,利文斯頓沒有勘測出準確的尼羅河源頭,但利用交給記者的信件與日記說服英國政府徹底廢除東非奴隸貿易。
-摘編自舒運國《試析利文斯頓探險活動的特點》
材料二 19世紀中葉,《泰晤士報》將利文斯頓的旅程描述為“當代最偉大的地理探索之一”。19世紀末,英屬中非第一任專員哈里·約翰斯頓曾肯定利文斯頓是“自己在該地區的政治管理的前身”,是開創非洲新時代的“先驅”。而自20世紀中葉開始,利文斯頓的形象不再總是充溢著圣人光環。比如傳記作者蒂姆·耶爾認為利文斯頓顯然是“帝國主義最早的先知和倡導者之一”,學者波特更是認為利文斯頓表露的觀點包括以某種方式預測“非洲分治”,是帝國主義的先行者。
-摘編自何一寧《非洲內陸探險與英國對非洲的認知變化研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利文斯頓的非洲探險引起19世紀英國廣泛關注的社會背景。(6分)
(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從19世紀到20世紀人們對利文斯頓認識的變化,并簡述影響歷史認識的因素。(6分)
20.(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名稱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雅爾塔體系
特點 力量失衡 兩極對峙
形成 一戰后的巴黎和會(1919年)和華盛頓會議(1921-1922年) 二戰后期的開羅會議(1943年)、德黑蘭會議(1943年)、雅爾塔會議(1945年)和波茨坦會議(1945年)
內容 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秩序 處置戰敗國、美蘇劃分勢力范圍等
實質 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體系 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秩序
-摘編自徐藍《20世紀國際格局的演變-一種宏觀論述》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世界近現代史的知識,圍繞“國際格局的演變”這一主題,提出觀點并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
咸陽市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第二次質量檢測
高一歷史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計48分)
1.C 2.B 3.A 4.B 5.D 6.C 7.A 8.D 9.B 10.A 11.B 12.D
13.C 14.A 15.C 16.A
1.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葬品中的武器(軍事權力象征)和頭冠(權威象征)表明社會已出現權力集中和等級制度,這說明當時兩河流域早期國家政權職能形成,故選C項;材料沒有手工業生產實現專業化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社會矛盾有所緩和,排除B項;約公元前18世紀,兩河流域國家統一基本實現,排除D項。
2.答案:B
解析: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歐洲)。根據材料“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居民的人身財產安知,歐洲的封君封臣制度下,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榮譽、人身和財產安全,當封臣受到外來攻擊時,封君必須力,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B項正確;自治城市贏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權,主要有利于城市經濟封君封臣制度下,權力分散,王權軟弱,排除C項;基督教會在中古西歐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稅,教會控制著他們的精神生活,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3.答案:A
解析: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0世紀(日本)。根據材料“10世紀,日本的地方豪族紛紛將其土地進獻給有權勢的貴族和寺社,奉其為領主,自任莊管。一些領家再將莊園進獻給更有權勢的中央貴族,稱其為本家”及所學知識可得,大莊園享有不向國家納稅的特權,對中央集權形成一定的沖擊,A項正確;12世紀末,武士集團的首領源賴朝在鐮倉建立了自己的軍事機構-幕府,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材料沒有強調武士集團的勢力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材料沒有強調中國相關信息,且大化改新發生于646年,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4.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阿茲特克文明。根據材料可知,“三方聯盟”以軍事合作擴張,但僅要求被征服部落納貢,不設行政機構,保留其自治。這種松散控制以武力威懾為基礎,本質是軍事聯盟維持擴張利益,B項正確;“三方聯盟”沒有促成阿茲特克建立聯邦制帝國,“戰敗的部落仍獨立存在,自主發展”,排除A項;“三方聯盟”不在被征服地合,也無法體現阿茲特克帝國是中央集權國家,排除C、D兩項。
5.答案:D
辟到達印度的新航路之前,阿拉伯商人長期壟斷印度洋貿易(舊航路),達·伽馬開辟繞過非洲的新航路,直接威脅其利益,因此達·伽馬船隊與阿拉伯人的沖突實質是新航路對舊航路構成的挑戰,D項正確;達·伽馬與阿拉于新航路開辟的初期,世界尚未連為一體爭奪世界經濟中心”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
6.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5、16世紀,葡萄牙、西班牙開辟新航路后,先后成為海上霸主,但其封建制度僵化,導致后勁不足。后來荷蘭憑借商業資本主義和共和制成為“海上馬車夫”,但其松散的政治結構難以應對英國、法國的挑戰。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君主立憲制,政府高效支持海軍建設與殖民擴張,又通過七年戰爭打敗法國,工業革命后建立工業霸權,因此能其維持海上霸權,這體現了制度變革是推動國家擴張并維持霸權的關鍵,故選C項;霸權更替是單極轉移,非多極化,多極化趨勢此時尚未出現,排除A項;工業發展助力海上霸權只符合英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成為海上霸主時本國工業均有待發展,排除B項;專制王權成就海上霸權只符合葡萄牙、西班牙的國情,荷蘭、英國成為海上霸主時已在推行資本主義制度,排除D項。
7.答案:A
解析: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世紀(意大利)。根據材料可知,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學者已開始利用科學等理性工具探索藝術,突破了傳統依賴經驗的創作模式,由此推動了藝術的進步,這體現出當時文藝復興運動蘊含一定的理性精神,A項正確;理性主義是啟蒙運動時期的核心思想,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16世紀,西歐科學革命才逐漸開展,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科學對藝術的推進作用,與宗教神學無關,且中世紀以來宗教深刻影響著西歐社會的方方面面,繪畫與宗教脫離的說法與史實相悖,排除D項。
8.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英國的《三年法》對議會的召開期限和任期作了具體規定,而美國對總統否決后的議案如故選D項;議會擁有最高立法權,而不是最高行政權,排除A項;議會是國家的立法機構,掌握立法權,而不掌握司法權,排除B項;1694年的英國是君主立憲政體,其規定并非凸顯共和精神,所以C項不符合英國的規定,不是二者的共同點,排除C項。
9.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數據可知,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的工業制成品出口數額呈下降趨勢,而進口數額卻在上升,這說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的發展速度有所放緩,B項正確。由材料看不出機器動力的類型和推廣情況,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英國在世界殖民體系中地位的變化,排除C項;英國此時奉行的是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排除D項。10.答案:A
有部分生產資料,從而滿足自己和家人的日常生活所需,無產階級完全不占有生產資料,他們擁有的僅僅是能克思主義者是在論述無產階級革命的特點,沒有體現對工人政治權利的擴大,排除B項;馬克思主義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專政和革命道路,排除C項;材料內容不能體現無產階級的國家聯合的內容,排除D項。
11.答案:B
規定政權性質為英國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權”并結合所學可知,英國維持既有官員和政權機構是為了利用土著政權進行間接統治,B項正確;根據材料“政權性質為英國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權”表明北尼日利亞屬于英國殖“維持既有官員和政權機構”幫助英國當局進行殖民統治,不是強調維持當地社會傳統權力結構,排除D項。
12.答案:D
所學可知,拉丁美洲經濟發展依賴外部市場,其中經濟結構決定了一個地區在經濟體系中的角色和地位,所以地主掌控政權雖然可能導致政治上的一些問題,但不是拉丁美洲繼續充當原料產地和產品銷售市場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獨立后各國各自為政缺乏必要聯合,缺乏聯合會影響地區的整體發展和對外競爭力,但這并非其經濟格局中地位的核心要素,無產階級力量強弱與此無直接關系,排除C項。
13.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8年后的世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國際組織為國際聯盟,國際聯盟采取全體一致的原則,同時當時較為強大的美國沒有參加國際聯盟,蘇聯加入國聯的時間較晚,使得國聯在處理國際事物中缺乏有效的制約能力,所以國際組織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主導作用不符合史實,C項符合題意;一戰中,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形成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制度并存競爭,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一戰后,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力范圍,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一戰后,民族自決思想、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殖民國家對殖民地的壓迫導致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沖擊了殖民統治體系,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14.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30年代左右,蘇聯機器設備在蘇聯進口總額平均占比47%,1930年全球機器設備出口量的12%左右進入蘇聯,1932年高達30%,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30年代初期蘇聯正處于工業化建設時期,而此時的資本主義世界正遭遇經濟大危機,產銷矛盾尖銳,資本主義國家調整經濟政策,擴大出口,客觀有利的國際環境助推了蘇聯的工業化建設,A項正確;題干材料主要涉及蘇聯進口機器占比數據,未涉及蘇聯與其他國家貿易額的比較,無法得出蘇聯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大貿易國的結論,排除B項;題干材料主要涉及蘇聯進口機器情況,沒有涉及國家建設中相對忽視輕工業發展的相關史實,排除C項;題干材料反映的是蘇聯一五計劃期間工業化快速發展,而不是社會經濟的恢復進程,排除D項。
15.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青年獨立派對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方式的反思和質疑,會促使印度民族解放運動思考新的斗爭方式和策略,有利于推動民族民主運動不斷發展,故選C項;青年獨立派只是認為非暴力方式存在問題,成式提出了質疑,認為其存在使斗爭陷入瓶頸等問題,并不是堅持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斗爭,排除B項;20世紀20年代印度處于英國殖民統治下,遭受經濟剝削掠奪,民族工業受抑制,經濟結構畸形,并沒有出現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排除D項。
16.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中的投票結果可知,英國民眾大部分贊成全面裁軍、用國際協定來保證廢除航空部隊、禁止為私人贏利制造和出售軍火等主張。英國民眾在和平投票中表現出的對軍事對抗的回避態度,反映出當時英國社項;英國民眾有參與國際事務的意愿,只是傾向于和平方式,沒有體現孤立主義,排除B項;1931年日本發動局部侵華戰爭,與這次投票結果無關,排除C項;英國在面對法西斯侵略時采取綏靖政策,這與《非戰公約》的精神是相悖的,不能說投票結果落實了《非戰公約》的規定,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第17題14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計52分)
17.(14分)(1)第一場辯論主題:人類自由意志與人生目的之爭。(1分)
天主教會觀點:人類因亞當之罪失去自由意志,應受地獄懲罰,人生唯一目的是贖罪。(1分)
阿爾伯蒂、費其諾觀點:人應積極創造,有追求榮譽的愿望,人是創造中心,可提升自我與上帝溝通。(1分)
第二場辯論主題:財富屬性與作用之辯。(1分)
天主教會觀點:積累財產與信仰上帝對立,貪婪應受詛咒,要守貧接近上帝。(1分)
彼特拉克、布魯尼觀點:彼特拉克認為財富是危害和不幸根源;布魯尼認為財富是工具,有積極作用。(1分)第三場辯論主題:宗教與幸福、政治關系之論。(1分)
天主教會觀點:追尋上帝、得上帝恩典就是幸福。(1分)
彼特拉克、馬基雅維利觀點:彼特拉克認同宗教;馬基雅維利強調統治者應維持宗教以保國家團結。(1分)
認識:核心內容:強調人的價值、尊嚴和主觀能動性,肯定人積極創造的能力,打破教會對人性的壓抑。(1分)
宗教態度:未完全否定宗教,而是重新解讀和利用,在宗教與人性間尋求平衡。(1分)
關注世俗:開始關注世俗生活,認可財富在世俗中的積極作用。(1分)
進步性:打破教會精神枷鎖,促進思想解放,推動多領域發展,為資本主義奠基。(1分)
局限性:受宗教束縛,關注范圍集中在社會上層和知識分子。(1分)
【解析】(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14、15世紀的歐洲。第一場辯論:主題:根據材料一“人類從亞當開始失去了自由意志”“人活在世上的唯一目的是贖罪”“但是認識創造的中心,人可以通過沉思默想,提升自我,最終擁有與上帝溝通的能力?!薄叭瞬皇巧鷣硖摱裙怅幍?,而是應當積極創造豐功偉業”,可知,主題是關于人類的自由意志和人生目的的辯論。天主教會觀點:根據材料一“人類從亞當開始失去了自由意志,再也不能做出任何取悅于上帝的事情。作為對亞當的罪的懲罰,所有人類也理應受到地獄的懲罰。人活在世上的唯一目的是贖罪”可知,人類因亞當之罪失去自由意志,應受地獄懲罰,人生唯一目的是贖罪。阿爾伯蒂、費其諾觀點:根據材料一“阿爾伯蒂:人不是生來虛度光陰的,而是應當積極創造豐功偉業。只要不是徹底懶惰成性或頭腦遲鈍的人,大自然都給他注入想要獲得榮譽與贊美的強烈愿望。費其諾:在宇宙層級體系中,人雖然處于物質的較低層次,但是認識創造的中心,人可以通過沉思默想,提升自我,最終擁有與上帝溝通的能力?!笨芍柌?、費其諾觀點:人應積極創造,有追求榮譽的愿望,人是創造中心,可提升自我與上帝溝通。
第二場辯論:主題:根據材料二“世人應該拋棄塵世的財產,積累財產與信仰上帝是對立的”“財富智慧帶來危害,是不幸的根源,人們叫做財富的東西”“財富本身并沒有好壞的屬性”可知,主題是關于財富的屬性和作用的辯論。天主教會觀點:根據材料二“天主教會:世人應該拋棄塵世的財產,積累財產與信仰上帝是對立的,財產越多離上帝越遠,只有守貧才能接近上帝。人的貪婪產生了現世的財產,從而使人不愛上帝,不愛人類,所以貪婪應該受到永世的詛咒”可知,積累財產與信仰上帝對立,貪婪應受詛咒,要守貧接近上帝。彼特拉克、布魯尼觀點:根據材料二“彼特拉克:財富智慧帶來危害,是不幸的根源,人們叫做財富的東西,對真正的哲學家來說,既不是幸福,也不是值得尊敬的東西。布魯尼:財富本身并沒有好壞的屬性,它不過是完成某種行為的工具,在政治斗爭中財富是一種巨大的力量。財富是哲學家的朋友。哲學家有了豐富生活的必需品才能從恐怖的精神狀態中解脫出來,潛心研究。”可知,彼特拉克認為財富是危害和不幸根源;布魯尼認為財富是工具,有積極作用。
第三場辯論:主題:根據材料三“追尋上帝就是向往幸福,得到上帝(的恩典)就是幸?!薄斑@顆心靈思考或談到宗教時,即在思考和談到最高真理、真正幸福和永恒的靈魂的拯救時”可知,主題是關于宗教與幸福及宗教與政治的關系的辯論。天主教會觀點:根據材料三“天主教會:追尋上帝就是向往幸福,得到上帝(的恩典)就是幸福?!笨芍?,追尋上帝、得上帝恩典就是幸福。彼特拉克、馬基雅維利觀點:根據材料三“彼特拉克:當這顆心靈思考或談到宗教時,即在思考和談到最高真理、真正幸福和永恒的靈魂的拯救時,我肯定不是西塞羅主義者或柏拉圖主義者,而是基督徒。馬基雅維利:維持宗教的基礎并維持它們,是共和國或一個王國的統治者的職責;如果他這樣做了,就會很容易保持他們的共和國虔誠,結果會保持國家的完美和團結。”可知,彼特拉克認同宗教;馬基雅維利強調統治者應維持宗教以保國家團結。
(2)本題是認識題,時空是14、15世紀的歐洲。認識:人文主義的核心內容:根據材料在關于人類自由意志和人生目的的辯論中,阿爾伯蒂、費其諾等人的觀點體現了對人積極進取精神的肯定,打破了天主教會對人性的壓抑。可知,其核心內容是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肯定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
對宗教的態度:根據材料可知,彼特拉克雖強調人性,但在宗教問題上仍表明自己是基督徒;馬基雅維利認識到宗教對政治統治的重要性,主張統治者應維持宗教,可知,人文主義者并非完全否定宗教,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對宗教進行了重新解讀和利用。這說明人文主義者試圖在宗教和人性之間尋找平衡。
對世俗生活的關注:根據材料可知,在關于財富的辯論中,布魯尼等人對財富的看法反映了人文主義者對世俗生活的關注。他們不再完全將財富視為罪惡,而是認識到財富在世俗生活中的積極作用,體現了對現實生活的重視和對物質享受的一定認可。
歷史進步性:可從否定宗教束縛,思想解放的角度分析,如,人文主義打破了中世紀天主教會的精神枷鎖,促進了思想解放,推動了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領域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局限性:可從未完全擺脫宗教束縛、受眾人群少等角度分析,如,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宗教的束縛,沒有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同時,其關注的范圍主要集中在社會上層和知識分子階層,對廣大普通民眾的影響相對有限。
18.(14分)(1)背景:大機器生產的出現;勞動分工的細化;降低成本和提高產品質量的需要等。作用:帶來生產組織和管理形式的巨變,有利于科學管理、提高生產效率、挖掘工人的勞動潛質,從而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每點2分,答出任意三點得6分)
(2)變化:出現鐵路運輸和輪船遠洋運輸。(2分)影響:加快城市發展并突出了城市的主體地位;(2分)加強了城市之間和城鄉之間的經濟聯系;(2分)使處于交通樞紐地位的城市和城鎮能夠迅速成長。(2分)
本題考查兩次工業革命,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
【解析】(1)背景:根據材料“機械化生產能帶來巨大的生產力,促進偉大工業的奠基'”及所學知識可知,大機器生產的出現;根據材料“一個首要的因素,就是高度細化的分工,高效的生產單位必須要把特定生產過程中最有效的勞動分工所需要的工種類別再翻上幾倍”及所學知識可知,勞動分工的細化;根據材料“將生產的各個階段集中在一座大樓中,會降低運輸成本,并且使一個實體能夠負責質量控制,這就降低了失誤的可能性”及所學知識可知,降低成本和提高產品質量的需要等。作用:根據材料“一個首要的因素,就是高度細化的分工,高效的生產單位必須要把特定生產過程中最有效的勞動分工所需要的工種類別再翻上幾倍”可知,帶來生產組織和管理形式的巨變,有利于科學管理;根據材料“他還提到了各種花銷的數額,其中包括機器的保養和維修人員以及會計人員的費用,在規模太小的工廠里,他們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可知,提高生產效率、挖掘工人的勞動潛質;根據材料“將生產的各個階段集中在一座大樓中,會降低運輸成本,并且使一個實體能夠負責質量控制,這就降低了失誤的可能性”可知,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
(2)變化:根據材料“工業化的發展直接帶來了交通運輸的變革”及所學知識可知,出現鐵路運輸和輪船遠洋運輸。影響:根據材料“交通運輸狀況在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的巨大變化,促使各地的社會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加快城市發展并突出了城市的主體地位”可知,加快城市發展并突出了城市的主體地位;根據材料“運河和鐵路的興修便交通運輸發生質的變化,并將港口同陸上交通連結,形成了水陸運輸網,從而加強了城市之間和城鄉之間的經濟聯系,并使處于交通樞紐地位的城市和城鎮能夠迅速成長”可知,加強了城市之間和城鄉之間的經濟聯系;使處于交通樞紐地位的城市和城鎮能夠迅速成長。
19.(12分)(1)背景:英國工業革命完成,工業資本主義發展,開始新一輪殖民擴張;啟蒙運動后,自由平等思想傳播,禁止奴隸貿易日益高漲;近代以來西方傳教活動的興盛;近代以來探險活動的流行與地理科學的發展進步;書籍印刷、新聞報刊業的發展。(每點2分,答出任意三點得6分)
(2)變化:從認為利文斯頓的探險成就卓著到批判利文斯頓是帝國主義的擁護者。(2分)因素:時代的變遷;觀察的角度不一;評價者立場不同。(每點2分,答出任意兩點得4分)
【解析】本題考查近代列強侵略非洲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
(1)根據材料“19世紀”及所學可知,19世紀中期,英國工業革命完成,工業資本主義發展,開始新一輪殖民擴張;據材料一“用合法商業取代奴隸買賣”,結合啟蒙運動的影響得出,啟蒙運動后,自由平等思想傳播,禁止奴隸貿易日益高漲;據材料一“奴隸貿易使非洲社會動蕩不安,嚴重妨礙傳教活動”得出,近代以來西方傳教活動的興盛;據材料一“利文斯頓決心開拓一條連接海岸至內陸的商道”“擴大已經獲得的有關東非和中非的地理、礦產資源和農業資源的知識”得出,近代以來探險活動的流行與地理科學的發展進步;據材料一“利文斯頓的《南非傳教士旅行與研究》成為暢銷書,獲得巨大名聲”及所學得出,書籍印刷、新聞報刊業的發展。
(2)第一小問變化,據材料二“當代最偉大的地理探索之一”“利文斯頓的形象不再總是充溢著圣人光環”“帝國主義最早的先知和倡導者之一”得出,從認為利文斯頓的探險成就卓著到批判利文斯頓是帝國主義的擁護者。第二小問因素,據材料二“19世紀中葉”“20世紀中葉”可知,不同時期人們對利文斯頓的認識不同,說明時代的變遷影響歷史認識,據材料二“《泰晤士報》”“英屬中非第一任專員哈里·約翰斯頓”“傳記作者蒂姆·耶爾”“學者波特”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評價利文斯頓,說明觀察的角度和評價者立場也是影響歷史認識的因素。
20.(12分)示例一:
觀點:國家力量對比的變化推動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2分)
論述:兩次工業革命后,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形成。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差距拉大,導致它們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最終釀成一戰。一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二戰后,歐洲普遍衰落,美、蘇空前強大,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完全被摧毀,取而代之的是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在兩極格局下,多極力量成長,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8分)
綜上所述可知,國家間力量對比的變動引起國際地位的變動,最終導致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化。(2分)示例二:
論點:國際格局的演變折射出大國之間的博弈。(2分)
論述:國際格局是國際社會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國際社會各種力量不斷發展變化尤其是大國的利益變化、實力此消彼長打破原有的均勢平衡,促使國際格局發生變化。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反映了一戰后國際局勢的變化,傳統的歐洲舊帝國體系崩潰,十月革命推翻了沙俄政府,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法國遭受嚴重破壞;英國贏得戰爭卻失去了霸權;美國從西半球大國崛起為世界大國;亞太地區的力量結構發生變化,遠東霸權的爭奪集中在美、英、日三國,在對中國的獨占控制權與太平洋海上霸權的爭奪中,日美矛盾上升。因此,各戰勝國根據新的力量對比,經過斗爭和妥協,調整了彼此間的關系,形成新的國際關系體系,凸顯英、法、美等大國利益。二戰即將結束時,美、英、蘇三國政府首腦在雅爾塔召開會議確立了二戰后國際政治格局,二戰使歐洲普遍衰落,美蘇空前強大。雅爾塔體系實質是美蘇實力對比和互相妥協的產物,打上了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8分)
總之,國際格局的演變折射出大國的力量對比,新的國際格局形成是建立在強國主導下的強權政治,體現了大國力量的博弈。(2分)(示例僅供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國際格局的演變”認識與理解,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此題是開放性試題,正確解答本題要做到以下步驟:第一,緊扣材料信息,歸納、概括并提煉出一個觀點,此部分答案不唯一,諸如,國家力量對比的變化推動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國際格局的演變折射出大國之間的博弈。第二,緊扣材料信息,回憶、再現所學對所提煉的觀點,運用所學的相關史實展開論證和說明,做到史論結合、有理有據。第三,末尾要附上總結性的語言(小結),以升華所提煉出的觀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海县| 海兴县| 申扎县| 遵义市| 固安县| 霍城县| 梧州市| 古田县| 青神县| 德令哈市| 滨海县| 于都县| 宁化县| 夏邑县| 固始县| 大埔县| 丽水市| 慈溪市| 澄城县| 遵义市| 土默特左旗| 保靖县| 哈巴河县| 凤山县| 清流县| 潼南县| 古交市| 五莲县| 林芝县| 襄垣县| 漯河市| 仪陇县| 木里| 巴彦淖尔市| 吴堡县| 剑阁县| 会同县| 红安县| 鄂托克前旗| 南安市| 青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