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榮昌中學高2027屆高一下半期教學檢測歷史試題總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1.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種植作物能養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養活的人口多得多......農業生產率的增長則使食物有了剩余,從而使得社會能夠供養新產生的祭司階級、軍隊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們發明出來用以記事的。”這說明()A.文字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唯一標志B.農業的產生是人類邁向文明的重要前提之一C.古代文明產生于祭司對神靈真誠的崇拜D.私有制的產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2. 早期文明中西亞地區最早培植出大麥、小麥和豆類作物,南亞、中國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各自的農作物,如南亞的芋頭,中國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據此可知,古代文明的發展A.受制于自然環境B.得益于區域交流C.呈現出多元特征D.展現出巨大差距3. 在古代埃及的階梯金字塔時代,人們認為駕崩的國王可以踩著階梯升天,隨著人們對太陽神崇拜的連漸加強,因王升天不再是借助階梯而是通過太陽光芒直接升天,因而逐漸建造起象征太陽光芒輻射的標準式金字塔。這反映了古埃及()A.豪華的陵真建筑備受歡迎B.宗教開始與國家政治相結合C.建筑深受宗教信仰的影響D.金字塔文明起源的政治基礎4. 蘇格拉底曾指出:“用豆子抓鬮的方式來選舉國家的領導人是非常愚蠢的,沒有人愿意用豆子抓鬮的方式來雇傭一個舵手,或建筑師,或奏笛子的人......而在這些事上如果做錯了的話,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國家方面錯誤輕得多。”材料反映了蘇格拉底()A.肯定了雅典城邦至上原則B.歧視雅典勞動階層力量C.認識到直接民主的局限性D.已具有完善的治國理念5. 《漢謨拉比法典》第一百六十六條規定:“諸子女均已結婚,僅有一未成年之子未娶妻者,父死亡后分割父家之所有時,諸兄弟除予未成年之弟以應繼承部分外,更應以銀予之以為聘禮之用,未成年之兄弟應娶妻。”由此可推知,古巴比倫()A.法典注重服務現實生活B.律法凸顯公平至上原則C.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D.家庭成員地位日趨平等6. 下圖是印度電影《流浪者》的劇照,男主人公即使向神像哭訴現實的不公也無濟于事。電影中一句“法官的兒子還是法官,小偷的兒子還是小偷”的臺詞增加了影片的悲劇色彩。上述情節所依托的印度文化現象是()A.佛教對種姓制度的沖擊B.種姓制度下的職業世襲C.法律對社會道德的規范D.婆羅門教與種姓的關聯7. 腓尼基地處埃及和西亞文明的交匯點,商業比較發達,為方便記錄,人們發明了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在東方演化為阿拉馬字母,并發展出古代西亞、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種字母,西傳后形成希臘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這表明()A.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亞地區的腓尼基地區B.地區之間交流促進文字的產生C.腓尼基字母因實用性強被其他文明借鑒D.商人推動了排尼基字母的傳播8. 公元前6世紀,波斯興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兩河流域、埃及、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建立起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下列屬于波斯帝國特征的是A 以希臘文化為主導,吸收西亞和北非的文化B.地方實行行省制,任用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C 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稅收體系,以貨幣稅為主D 國王是最高主宰,主張君權神授9. 在中世紀的歐洲,如果附庸一方違背約定,領主可以拋棄附庸,同樣,如果領主不履行諾言,附庸同樣可以離棄領主,當時有一個專用詞匯謂之“撤回忠誠”。這說明當時歐洲領主和附庸關系的特點()A.以血緣關系為紐帶B.帶有嚴格等級性質C.具有雙向契約特征D.漸與封土密切關聯10.隨著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大量的手工業品進入莊園,領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貨幣購買城市輸入的精美手工業品,于是改為征收貨幣地租。13世紀以后,農民向封建主交納的貨幣增加,甚至取代了部分或全部勞役地租。這表明當時莊園經濟()A.孕育了社會轉型因素B.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需要C.摧毀了封建農奴制度D.推動了城市自治運動興起11.下面所列為12世紀前期法蘭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間的若干舉措。這些舉措旨在()A.推動城市崛起B.加強國王權力C.建立民族國家D.發展莊園經濟12.中世紀法國城市興起于封建領主領地,領主掌握城市的行政權和司法權,并向市民征收苛捐雜稅,有的城市人民還須為領主服勞役,人身自由沒有保證。11-13世紀,法國北部城市人民開展反封建領主控制的“城市公社運動”,這一運動()A.使城市擺脫了王權統治B.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C.推動了城市的自治與自由D.瓦解了西歐的封建制度13.751年,中國唐朝軍隊與大食軍隊發生戰爭,唐軍失敗,杜環被俘,他最遠可能到達北非。十多年后,杜環回國,他把經歷寫成《經行記》。元朝時,汪大淵兩次隨商船出海,最遠可能到過北非和東非沿海地區,并在《島夷志略》中留下相關記載。材料能證明()A.中國與非洲有了直接交往B.鄭和最先開辟了中國溝通非洲的航路C.阿拉伯帝國曾經統治非洲D.書中均能查到印加人農業生產的情況14.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頒布《改新之詔》,在中央仿效唐朝三省六部制實行“八省百官”制,在地方仿效唐朝州縣實行“國郡里”制;賜給大夫以上官吏一定數量的土地和人口作為“食封”,賜給大夫以下官吏一定數量的布帛作為“俸祿”。日本的這一改革()A.完全照搬了唐朝的官僚制度B.建立了封建中央集權行政體制C.挽救了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D.使日本進入長期幕府統治時期15.朝鮮王朝的考試除了每三年一次的“式年試”,還有各種不定期的“別試”。具有代表性的“別試”,國王還會親臨考場,如以成均館的儒生為考試對象的“謁圣試”等。材料說明()A.朝鮮王朝照搬唐朝制度B.歷代朝鮮國王均重視選官C.規范選才推動社會發展D.儒家思想對朝鮮影響較大16.從公元前12世紀中葉起,墨西哥高原開始出現美洲的第一種成熟的文化-奧爾梅克文化,其與瑪阿茲特克文化應該有著密切聯系。奧爾梅克文化的遺址中有美洲最古老的金字塔式平頂臺廟,并且出土了不少玉飾品、玉斧、人形小陶俑、美洲豹的紋雕飾品。下列內容最有可能與該文化相關的是()A.國王穆薩親歷“黃金朝圣”B.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陽歷C.采用二十進制知道零的概念D.土地礦藏牲畜等歸國家所有17.印加人培植了40多種植物,他們以玉米和土豆為主食;為了獲得耕地,他們在氣候干燥的山區坡地上筑起了層層梯田,并建立了龐大的灌溉系統,他們還使用鳥糞作為肥料,以提高農業產量。這反映了印加文明()A.農業生產技術較高B.水利灌溉系統發達C.浮動園地模式科學D.行政管理制度完善18..梁啟超在《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中寫道:“則哥倫布以后,有無數之哥倫布,繼達伽馬之后,有無數之達伽馬。我則鄭和之后,竟無第二之鄭和,噫嘻!豈是鄭君之罪也!”造成這種差異的根源是()A 中國人缺乏持久探險、創新的精神B 鄭和船隊缺乏強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C 支撐東西方航海活動的經濟形態存在著巨大差異D 西方擁有更加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更加強大的武裝力量19. 有西方學者寫道:“在人口密集并極易受到疾病侵襲的中美和安第斯山區,印第安人口數量有代表性地下降了90%”“殖民當局的慈善態度也無濟于事。沒有一個帝國政府像西班牙在新大陸的殖民當局那樣,持久而徒勞地立法保護天花感染者。”這表明()A.病毒是印第安人口減少的主因B.該學者極力淡化殖民主義罪行C.西班牙重視保護印第安人健康D.西屬拉美自然環境得到了改善20.16-17世紀,歐洲殖民者在東亞海域展開了激烈的商業競爭,形成新的亞洲貿易中心。葡萄牙殖民者經營從印度經澳門至日本的三角貿易。西班牙殖民者開辟了從菲律賓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爾科的大帆船貿易航線。果阿、澳門、長崎、烏尼拉等地成為國際貿易的樞紐。上述現象表明這一時期()A.傳統大西洋貿易地位日益衰落B.拉美國家生產方式的進一步革新C.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初步形成D.商業革命深化世界經濟聯系加強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道小題,第21題18分,第22題20分,第23題12分,共50分)2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8分)材料一阿拉伯統治者雖然崛起于文化落后的阿拉伯半島,但他們高度重視先進民族的文化,這直接體現于拉伯帝國民族政策在文化領域的內容。盡管在帝國統治時也發生過多次對“文化人”的殺戮與迫害,但只要文化與學術活動不涉及王權與哈里發統治,統治者都是大力提倡的。-摘編自張詠梅《論阿拉伯帝國的民族政策與文化繁榮》材料二印加帝國在地理上有緊緊連成一個整體的完整的道路系統,其中有幾百公里道路至今仍可通行。當時通訊靠由驛站和信差組成的綜合系統維持。復雜的朝廷儀式和基于太陽崇拜的國教,進一步促進了帝國的統一。帝國的其他統治方法還包括將土地、礦產和牲畜收歸國家所有;編制詳細的人口普查表,以增加稅收和擴充軍隊。毫不奇怪,印加帝國被認為是有史以來世界上最成功的集權主義國家之一。-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阿拉伯帝國文化繁榮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歸納印加帝國統治的特點。(6分)(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古代文明的看法。(4分)2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20分)材料一中世紀期間,中國瓷器在歐洲受到珍視。1500年后,中西方貿易擴大,但中國瓷器仍然作為奢侈品主要為皇室和上層社會享用。到17世紀,瓷器已成為“普通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具”。18世紀,僅有記載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運銷的中國瓷器就達3000萬件,但當時的外銷瓷器規模因布場看,除了歐洲,日本東南亞和南亞也是中國瓷器外銷的重要市場,馬尼拉大帆船貿易也把美洲市場納入了世界瓷器貿易中;從貿易商看,除了荷蘭商人外,還有中國海商,東印度公司、散 商以及已逐漸衰落的葡、西兩國商人。-摘編自劉強《18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制瓷業的衰落:一個全球的視角》材料二新航路的開辟不僅打破了歐亞非大陸的孤立狀態,更引發了全球性的人口遷移、物種交換和經濟重構。歐洲商人通過跨洋貿易將美洲白銀輸入亞洲,導致16世紀歐洲物價上漲4倍(史稱價格命)傳統封建領主經濟加速瓦解。與此同時,原產于美洲的馬鈴薯和玉米使歐洲人口在1700年前后增長40%,而非洲因奴隸貿易損失超過1200萬青壯年勞動力。一位西班牙傳教士在1542年韻中寫道:“我們帶來的火槍與圣經,最終讓這片土地(美洲)的黃金變成了災難。”-摘編自《全球通史》《哥倫布大交換》等(1)根據材料一,概述16-18世紀中外瓷器貿易的變化,結合所學,說明造成這一變化的原因。(14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中“價格革命”對歐洲社會結構變革的推動作用。(6分)23.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2分)材料一 人類文明本因地域、文化差異而各不相同,“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也正因這種不同,才能“合羹之美,在于合異”。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摘編自盛世豪《深化文明交流加強互鑒共識》材料二 所有古代文明都必然缺乏這種或那種資源。為獲得或控制相關資源,不同文明之間會有程 度不等的交往。1500年之前,亞歐大陸大體被劃分為農耕和游牧世界,兩個世界的經濟相互補充,雙方有著密切的往來。-摘編自晏紹祥等《如何理解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與交流》根據材料并結合世界古代史,圍繞“文明交流互鑒”自擬一個論題,加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論述充分,邏輯清晰(12分)榮昌中學高2027屆高一下半期教學檢測歷史答案1-5BCCCA6-10BBDCA11-15BCABD16-20CACBD21.(1)原因:①統治者對先進文化的重視;②地處東西方傳統商路的中心;③帝國政局相對穩定;④所征服地區有深厚的文化積淀。(答出4點即可)(2)特點:①注重交通與通信建設;②借助宗教進行統治;③國家重視對人口與資源的控制。(答出三點即可)(6分)(3)看法:①人類文明具有多元性、多源性、統一性等特征;②各古代文明都對人類發展作出了貢獻。(答出2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2.(1)變化:瓷器從上層奢侈品變為日常生活用品;中外瓷器貿易的規模擴大;中國瓷器的外銷市場拓展;參與其中的商人群體來源更加廣泛。(8分)原因:新航路開辟推動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動,歐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同世界各地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歐洲通過殖民掠奪,獲取大量金銀;商業規模擴張,商品流通量增長,世界市場雛形出現;中國制瓷業發達,瓷器是世界市場的重要商品。(6分)(2)作用:貴金屬流入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依靠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領主地位下降;商業資產階級積累財富,推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6分)23.論題:古代世界各文明的交流互鑒,推動了不同區域社會的發展。(2分)闡述:古代西亞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一些地區,冶鐵技術也擴散到埃及和希臘,腓尼基字母是字母文字的起源,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都深受其影響。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興起,既促進西亞、埃及、印度三大古老文明的深度交流,又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公元前4世紀后期,亞歷山大建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推行希臘化政策,由此開創了人類歷史上的“希臘化世界”和“希臘化時代。羅馬帝國時期,絲綢之路開通,促進了漢朝、羅馬帝國及其他沿途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豐富了古代東西方文明的內涵。阿拉伯帝國時期,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區的文化,他們廣泛翻譯古代中國、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融合東西方文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國的造紙術、印度數字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西歐文化的發展。(每個史實3分,共9分,若答出其他要點,言之成理也可得分。)總之,古代世界文明呈現出多元發展格局,各地區的文明不斷交流并相互影響,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1分)(“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唯一標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