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南師大附中2024-2025學年度高二第二學期期中考試歷史時量:75分鐘 滿分:100分第I卷 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紅山文化出土了一種非日常實用性陶器-無底筒形器,其基本形狀和樣式較為統一。有學者認為其與宗教活動或喪葬儀式有密切關系,是祭祀中將天、地、人聯通在一起的重要媒介。也有學者結合古代文獻以及世界民族志的材料,推定其為樂器陶鼓。這種非日常實用性陶器的出現說明紅山文化時期A.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 B.貧富分化日益明顯C.原始農耕生產較發達 D.社會分工趨向復雜2.漢元帝認為“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遂一改漢初徙豪民守陵的做法。漢成帝亦下令“及故陵勿徙吏民,令天下毋有動搖之心”。漢哀帝即位后規定“勿徙郡國民,使得自安”。這在客觀上A.有利于豪族勢力的膨脹 B.推動了儒家思想的世俗化C.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 D.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3.下表為南北朝時期皇帝裁決的兩個案件情況。由此可知,當時案件 簡介 審判人 審判結果景慈證母案 建康女子任提女,坐誘口(拐賣人口)當死。其子景慈對鞫(審問)辭云,母實行此 南朝梁武帝 景慈陷親極刑,傷和損俗,流放交州費羊皮賣女案 冀州阜城民費羊皮母亡,家貧無以葬,賣七歲子(女兒)與同城人張回為婢?;剞D賣于鄃縣民梁定之,而不言(其)良狀(良家女) 北魏宣武帝 羊皮賣女葬母,孝誠可嘉,便可特赦。張回雖買之于父,不應轉賣,可刑五歲A.南北政府均禁止人口買賣 B.皇權向基層社會進一步滲透C.南北社會文化具有共通性 D.法制儒學化進入了新的階段4.茶葉作為一種文化綜合體,很早就進入了羈縻體系之中,成為羈縻的重要手段。明朝將漢藏之間的茶馬貿易收歸官營,嚴格落實榷茶制,控制茶市開閉,嚴禁私茶。以上措施主要目的是A.官營販運以增加中央財政收入B.以經濟手段加強對西南地區的統治C.嚴加控制漢藏之間的茶馬貿易D.以茶葉為載體促進漢藏民族的交融5.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府,隨后多次組織人員纂修《臺灣府志》。下表是《臺灣府志》中的部分記載,從中可以看出《覆制軍臺疆經理書》 國家初設郡縣,管轄不過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開墾流移之眾,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安海詩序》 四十年來休養生息,衍沃富饒,顧土著鮮少,火耨草辟,多閩粵子弟《送黃侍御巡按臺灣序》 臺灣鮮土著之民,耕鑿流落多閩粵子弟,土廣而民雜,至難治也A.區域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動B.清政府邊疆治理政策靈活多變C.人口遷徙推動區域經濟發展D.閩粵與臺灣貿易往來日益密切6.清代學者阮元(1764-1849)在《疇人傳》中質疑托勒密《天文學大成》版本差異,指出“喜帕恰斯”在1528年前版本中無記載,并批評傳教士夸大西法;他在《廣東通志》中列《外蕃傳》,系統介紹西歐諸國科技與政制。這主要緣于A.異域文化的強勢崛起 B.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C.經世致用學說的影響 D.西學中源學說的流行7.下圖出自《民呼日報圖畫》(1909年),該圖反映了當時A.資本輸出是列強侵華重要方式B.收回路權為救亡圖存主要手段C.清政府外交政策發生根本改變D.西方列強就在華利益達成一致8.下表為《新青年》中對民主觀念類詞匯(含民主、德謨克拉西、德先生等)評價傾向頻度數據。時間 正面評價 中性評價 負面評價 合計1915年9月-1918年6月 85次 63次 3次 151次1918年7月-1921年4月 224次 125次 58次 407次1921年5月-1926年7月 95次 180次 703次 978次該表可以說明A.新三民主義代替民主觀念受到擁護B.知識界已普遍質疑資本主義模式C.馬克思主義傳播使民主觀念遭否定D.知識界對西方民主制度認識深化9.新中國初期,我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對私房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改造經歷了從利用私房到限制經營、再到最終改造其所有權的過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提出了“利用、限制、改造”的相關要求,與其相關的廠房、商鋪和住房也都被納入了改造。私房改造A.奠定了合理的工業布局 B.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C.有利于工業化戰略實施 D.滿足了城鄉居民的住房需要10.下圖為2017-2020年個稅收入不同項目所得占比。這說明,我國A.個稅征收兼顧公平與效率 B.稅種結構得到優化C.個稅征稅范圍進一步擴大 D.國民收入的多元化11.1166年,英王亨利二世頒布《克拉倫登法令》,規定“由百戶區中12名守法公民和每個村鎮中4名守法公民宣誓后,如實檢舉轄區內是否有人被指控為強盜、殺人犯、小偷或包庇此類罪犯者”,并用誓證法代替了“神命裁判法”和決斗法。陪審團制度此后成為英國司法制度的核心,并以此與大陸法系區別開來。這A.使英國司法擺脫了宗教影響 B.推動司法理性化和中央集權C.標志英國建立近代陪審團制 D.說明英美法系優于大陸法系12.從攝政時代(1715-1723年)到1789年,法國獲得特許出版的圖書共31 716部,默許出版的書共12610部。按照18世紀法國通行的書籍分類,在特許出版的書籍中,法律、歷史和純文學方面的書籍出版數量所占份額基本保持不變,但“神學”與“科學和藝術”所占份額顛倒了過來。這一現象反映了18世紀法國A.科技進步帶動出版業繁榮B.啟蒙思想借出版媒介實現廣泛傳播C.傳統學科的發展面臨困境D.社會演進重塑知識體系與思想觀念13.下列兩幅圖為世界各地工人工資水平波動趨勢圖(1375-1825年)和18世紀全球主要城市煤炭價格示意圖。圖片可用來說明A.工業革命在英國率先興起原因 B.資本主義社會貧富分化嚴重C.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14.如下表所示,1815-191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美國、法國平均值)貨幣量各構成部分的比重發生了變化(單位:%)。據此表可知年份 1815年 1872年 1913年黃金和白銀 66 40 10銀行券和輔幣 28 28 25銀行存款 6 32 65A.一戰影響貨幣供應比例 B.金本位制度潛藏著危機C.國際金融協作得以強化 D.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形成15.在“戰時共產主義”時期,列寧強調:“只有共耕制才是出路”;1921年4月,他又在《論糧食稅》中首次表述了合作社思想,隨著新經濟政策的實行,其合作化思想也逐漸完善起來。這一轉變A.奠定蘇聯集體農莊制基礎 B.指導了蘇聯的工農業生產C.著眼于化解工農階層矛盾 D.豐富了社會主義建設理論16.下表是21世紀初,美國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的情況統計表。由此可知美國類型 主要職能 數量非營利組織 社區建設爭取各類經費支持 150多萬個社區企業 提供融資、培訓、業務支持 約2000家志愿者 為所在社區組織,或公益服務的機構提供無償志愿服務 6000多萬人A.福利國家規模不斷擴大 B.力求降低基層治理成本C.社區開始參與基層自治 D.社會矛盾得到有效緩和第I卷答題卡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得分答案第II卷 非選擇題(共52分)二、非選擇題:共3小題,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 神宗患田賦不均,熙寧五年,重修定方田法,詔司農以《均稅條約并式》頒之天下。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方量畢,以地及色參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稅則。均稅之法,縣各以其租額稅數為限,凡越額增數皆禁。若瘠鹵不毛,及眾所食利山林、陂塘、溝路、墳墓,皆不立稅。其分煙析產、典賣割移,官給契,縣置簿,皆以今所方之田為正。令既具,乃以濟州鉅野尉王曼為指教官,先自京東路行之,諸路仿焉。初,詔詢訪推行次第,而有司急于功利,遂并緣為奸,以騷擾為患。-摘編自《宋史》等材料二 1086年,英王威廉一世成立專門委員會,核對各級封臣的財產等情況,1087年編成《土地賦役調查手冊》,即《末日審判書》。該書中詳細記錄了英格蘭各地的土地歸屬、面積、價值,以及各類人口(包括農奴、自由農民等)的數量、分布和他們的義務等。通過《末日審判書》可知,當時英格蘭的土地大多集中在封建領主手中,農奴在莊園中承擔著繁重的勞役,為領主耕種土地。同時,書中也記錄了不同地區的經濟狀況,如一些地區以農業為主,而另一些靠近城市的地區,手工業和商業有一定的發展。-摘編自孟廣林《劍橋中世紀史》(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北宋編制《均稅條約并式》和英格蘭編制《末日審判書》的異同。(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末日審判書》對研究中世紀英國社會的史料價值。(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 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明確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優秀的歷史遺產的民族,中華民族是由漢族與少數民族組成的多民族融合的民族”,并提出了處理國內民族問題的四個原則。全面抗戰爆發后,在抗日民族文化統一戰線旗幟下,中國共產黨組織和領導了各種文化抗戰團體,運用文化的武器,積極開展抗日救亡。在干部教育中強調要加強黨的奮斗史、近百年思想發展史、近百年經濟史、中國革命史的教育。黨領導的進步音樂界人士創作了大批抗戰歌曲,如《松花江上》《義勇軍進行曲》等。馬克思主義史學工作者積極撰寫歷史通俗讀物,弘揚民族英雄的愛國事跡;針對日本學界的“中國社會停滯論”等所謂的史學理論,撰寫了《中國社會歷史是“停滯”、“倒退”的嗎?》《評侵略主義的中國歷史觀》等;此外還加強了邊疆史和民族史的研究。中國共產黨所弘揚的抗戰精神成為抗戰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核和主導價值形態。-摘編自王繼平、羅雅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化抗戰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材料二 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文化創造力。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復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摘編自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共產黨在文化抗戰中的領導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史知識,以“文化創造力”為主題,自擬論題,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12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圖1絲綢之路路線示意圖圖2 工業革命前口益擴大的世界市場圖3 兩次工業革命后世界市場的發展圖4 世界貿易組織任選兩幅地圖并結合所學知識,提煉一個主題,圍繞該主題寫一篇歷史小短文。(要求:寫明所選地圖,自擬標題,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16分)湖南師大附中2024-2025學年度高二第二學期期中考試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A C B C C A D C A B D A B D B1.D【解析】根據題干關于紅山文化出土的非日常實用性陶器無底筒形器的相關描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種特殊陶器的出現以及對其用途的探討,反映出當時社會分工趨向復雜,不僅有物質生產方面,還有與宗教、文化等相關的專門分工,D項正確。題干沒有提及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排除A項。題干中并未明確體現貧富分化,排除B項。僅從這一陶器不能直接推斷出原始農耕生產的發達程度,排除C項。2.A【解析】漢元帝停止徙豪民守陵的政策,使得地方豪族不再被強制遷離原籍,得以在本地長期積累土地、財富和人口,形成穩固的地方勢力,漢成帝、哀帝延續此政策,進一步減輕了中央對豪族的壓制,豪族得以在地方擴張勢力,故客觀上為豪族勢力膨脹提供了條件,故選A項;儒家思想的世俗化主要體現在倫理規范、教育普及等方面,與停止遷徙政策無直接關聯,且材料未涉及思想層面的變化,排除B項;邊疆開發需通過移民實邊、屯田等措施,停止遷徙反而減少人口流動,不利于邊疆發展,排除C項;漢初徙豪民旨在削弱地方、加強集權,停止該政策削弱了中央對豪族的地域控制力,排除D項。3.C【解析】景慈證母案中,梁武帝因景慈舉證母親導致其被判死刑,認為此舉違背孝道而流放景慈,費羊皮賣女案中,北魏宣武帝因費羊皮賣女葬母符合孝道而赦免其罪,兩案均以儒家倫理中的“孝”作為審判依據,反映南北社會文化具有共通性,故選C項;北魏案件中費羊皮賣女葬母并未被禁,可知不是南北政府均禁止人口買賣,排除A項;皇帝直接裁決個案屬于司法干預,不能等同于皇權系統性地深入基層治理,排除B項;漢代以來法律已逐漸儒家化,兩案是這一趨勢的延續而非新階段的標志,排除D項。4.B【解析】明朝將漢藏茶馬貿易收歸官營、實行榷茶制、嚴禁私茶等措施,核心在于通過壟斷茶葉這一戰略資源,強化對西南邊疆地區的政治控制,茶葉作為游牧地區的生活必需品,明朝政府通過官營貿易限制其流通,既能保障藏族對中原的經濟依賴,又能以茶馬互市換取戰馬等軍事資源,實現“以茶馭番”的政治目的,符合羈縻政策中“因俗而治”“恩威并施”的特點,故選B項;榷茶制雖能增加財政收入,但材料未提及稅收相關措施,且“嚴禁私茶”更凸顯政治控制意圖,排除A項;嚴控茶馬貿易是手段而非根本目的,最終指向加強統治,排除C項;茶馬貿易客觀上促進民族交融,但題干強調官方嚴格控制貿易,主要目的并非主動推動民族交融,排除D項。5.C【解析】從材料中“開墾流移之眾,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以及“多閩粵子弟”等信息可知,大量閩粵人口遷移到臺灣,進行開墾勞作,促進了中國臺灣地區農業等經濟的發展,C項符合材料主旨,故選C項。材料僅聚焦于中國臺灣地區因人口流入后的發展狀況,沒有涉及全國或與其他區域經濟的對比信息,無法得出區域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動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重點是中國臺灣地區因人口遷移帶來的開發情況,并非清政府治理政策的具體內容和變化,B項與題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并未提及閩粵與臺灣之間貿易往來的任何信息,排除D項。6.C【解析】經世致用學說強調學術研究要為現實社會服務,注重解決實際問題。阮元生活在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社會矛盾日益凸顯,他受到經世致用學說的影響,試圖通過對西方科技與政制的研究和介紹,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提供借鑒,以解決當時面臨的各種問題,故C項正確。當時雖然西方文化有所傳播,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依然占據主導地位,異域文化并未形成強勢崛起的態勢,且阮元的行為并非被動應對文化沖擊,而是主動選擇與批判性研究,故A項錯誤。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長期特征,它更多的影響了中國傳統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方式,與阮元關注西方科技與政制并進行深入研究和介紹的行為沒有直接的因果聯系,故B項錯誤。在清代,“西學中源”說頗為流行,該學說主張西方的學術文化根源在中國,但阮元對西方科技與政制的研究和介紹,并非基于“西學中源”說的流行,他是通過對西方知識的獨立考察、對比和思考,既有認同又有質疑,展現以嚴謹態度探究的精神,故D項錯誤。7.A【解析】材料漫畫中代表清政府的人舉著“寶珠”,“龍燈”由火車頭和車廂組成,操縱者是英、法、日等帝國主義列強,漫畫以中國民間傳統的“耍龍燈”為比喻,揭露了當時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鐵路主權的控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資本輸出成為侵華重要方式,對鐵路的控制屬于資本侵略,故選A項;材料漫畫諷刺的是清政府的賣國行為,也反映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但沒有涉及中國人民的反抗,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09年,清政府外交政策并未發生根本改變,依然是維護封建統治,對外妥協退讓,排除C項;西方列強在華利益存在諸多矛盾,如英美與日俄在華爭奪勢力范圍等,不可能達成完全一致,排除D項。8.D【解析】根據材料數據,1915-1918年民主觀念正面評價占主導,1918-1921年正面評價仍多但負面評價顯著增加,1921年后負面評價激增至703次,這一變化反映知識界對西方民主的態度從推崇轉向批判性反思,尤其是1919年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傳播促使部分知識分子認識到西方民主的局限性,轉而探索新路徑,這種動態過程體現了對西方民主制度認識的深化,故選D 項;新三民主義提出于1924年,與材料中負面評價激增的時間(1921年后)及背景(馬克思主義影響)不符,排除A項;普遍質疑資本主義模式需更廣泛證據支撐,材料僅顯示《新青年》評價傾向變化,無法證明知識界整體轉向,排除B項;馬克思主義傳播推動民主觀念轉向新方向(如無產階級民主),但未徹底否定民主本身,排除C項。9.C【解析】材料提及新中國初期,國家對包含資本主義工商業相關的廠房、商鋪、住房等私房進行改造,這有利于將私人資本納入國家工業化建設,為工業化戰略實施提供支持,故選C項;“奠定了合理的工業布局”的是“一五”計劃,與材料側重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相悖,排除A項;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以1956年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為起點,在之后的不同歷史時期逐步推進,私房改造只是社會主義改造的一部分,不能簡單地說它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故B項錯誤;私房改造的主要目的是實現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革,以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而不是主要為了滿足城鄉居民的住房需要,在改造過程中,雖然可能對部分住房的使用和分配進行了調整,但這并不是其主要目標,且實際上在當時的情況下,也很難說私房改造就完全滿足了城鄉居民的住房需要,故D項錯誤。10.A【解析】根據圖表數據,工資薪金占比下降有利于調動工作積極性,經營和資本所得占比上升有利于體現社會公平,故選A 項。稅種結構通常指的是不同稅種(如增值稅、消費稅、所得稅等)之間的比例和關系,圖表展示的是個稅內部不同所得項目的占比,并未涉及稅種結構的優化,排除B項;材料中并未明確體現征稅范圍的變化,主要反映的是不同項目所得的占比情況,排除C項;國民收入的多元化通常指的是收入來源的多樣性,而圖表展示的是個稅征收的不同項目,兩者并不等同,排除D項。11.B【解析】《克拉倫登法令》用“誓證法”代替了“神命裁判法”和決斗法。這意味著司法審判不再依賴于神的意志或武力決斗,而是通過陪審團的調查和證人證言來確定事實,體現了理性化的原則,同時,王室法官通過巡回審判和陪審團制度,將司法權收歸中央,削弱封建領主和教會的司法特權,推動了中央集權,B項正確。亨利二世確實通過限制教會法庭管轄權削弱了宗教對司法的干預,但“擺脫了宗教影響”不符合史實,教會法庭在中世紀英國仍有一定司法權,直到后世才逐步分離,A項錯誤。陪審團制度的雛形在諾曼征服后引入英國,《克拉倫登法令》首次以法律形式正式確立其職能(如起訴陪審團),并推廣至全國,但“近代陪審團制”通常指審判陪審團(小陪審團)的形成,而該法令僅確立了起訴陪審團(大陪審團),因此“建立近代陪審團制”表述不準確,C項錯誤。無法從材料得出英美法系優于大陸法系,兩者各有特點,不能簡單地比較優劣,D項錯誤。12.D【解析】18世紀法國正處于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轉型時期?!吧駥W”與“科學和藝術”份額顛倒,意味著社會演進推動知識體系從側重神學向科學藝術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之改變,D項正確。材料重點并非科技對出版業結構優化的作用,而是社會因素導致書籍分類份額變化,出版業繁榮及結構優化并非材料核心指向,A項錯誤。材料未表明啟蒙思想主要通過出版這一媒介廣泛傳播,僅依據書籍份額變化無法得出此結論,B項錯誤。法律、歷史等傳統學科書籍出版份額穩定,不能說明其發展面臨困境,C項對材料理解錯誤。13.A【解析】數據顯示,與其他國家相比,英國工人的實際工資在18世紀前已較高,且還呈現增長態勢。較高的工資水平促使資本家尋求節省勞動力的技術,從而推動機械化生產,這是工業革命的重要誘因之一;英國(以倫敦為例)的煤炭價格相對較低,因為其本土煤炭資源豐富,且運輸便利(如運河網絡),煤炭是工業革命的關鍵能源(蒸汽機依賴煤炭),低廉的能源成本為英國工業化提供了優勢,故選A項;圖表未涉及收入差距或階級分化數據,僅反映工資與能源價格,無法說明貧富問題,排除B項;C項所示現象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特征(如列強爭奪殖民地),與工業革命初期英國獨特條件的關聯性不足,排除C項;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于20世紀初,時間不符且材料不能體現國際貿易或市場整合,排除D項。14.B【解析】從材料數據看,1815-1913年間英、美、法三國黃金和白銀在貨幣總量中的比重從66%驟降至10%,而銀行存款從6%激增至65%,銀行券和輔幣保持相對穩定,黃金比重大幅下降說明黃金作為貨幣基礎的地位被削弱,而銀行存款(信用貨幣)逐漸占據主導,這反映出金本位制度下黃金供應難以滿足經濟發展需求,依賴信用擴張的隱患逐漸顯現,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金本位制因黃金產量有限、各國經濟不平衡等問題日益暴露,最終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中崩潰,材料中黃金地位下降正是這一危機的早期表現,故選B項;一戰爆發于1914年,材料數據截止1913年,無法體現戰爭影響,排除A項;材料僅顯示各國貨幣結構變化,未提及國際金融合作的具體舉措或協議,排除C項;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是指資本主義主導下,貿易、金融、貨幣等多種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整體經濟關系,材料無法體現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排除D項。15.D【解析】戰時共產主義時期列寧主張共耕制,1921年新經濟政策后轉向合作社思想,這一轉變反映了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路徑的調整,合作社思想在新經濟政策框架下逐步完善,其核心是通過市場機制和自愿聯合的方式引導農民過渡到社會主義,屬于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創新與發展,故選D項;蘇聯集體農莊制是斯大林時期大規模開展的農業集體化運動的產物,其特點是集體勞動、統一經營等,與列寧從共耕制到合作社思想的轉變并無直接關聯,列寧的合作社思想強調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鼓勵農民在自愿基礎上聯合,與集體農莊制有著本質區別,故A項錯誤;合作化思想主要針對農業,對工業生產指導有限,排除B項;列寧合作化思想的轉變主要是基于對蘇俄經濟形勢的判斷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雖然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農關系,但列寧這一思想轉變的核心目的并非僅僅著眼于化解工農階層矛盾,工農矛盾的緩解更多是新經濟政策實施帶來的客觀效果之一,而非思想轉變的出發點,故C項錯誤。16.B【解析】根據材料“美國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的情況統計表”可知,政府利用一些非營利組織和社區企業以及志愿者來協助社區治理,就節省了政府的基層治理成本,故選B項;材料中未涉及政府提供的社會保障,無法得出福利國家規模不斷擴大,排除A項;二戰后社區就開始參與基層自治,時間不符,排除C項;材料只是涉及多方面力量參與社區管理,并未涉及社區治理的效果,無法得出社會矛盾得到有效緩和,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共3小題,52分。17.(1)相同點:(任答2點,4分)①目的:都旨在增加財政收入,鞏固封建統治。②方式:都是由官方成立相關機構,推動實施。③內容:都涉及土地資源管理。不同點:(任答3個方面,6分)①背景不同:北宋:土地兼并嚴重,社會矛盾凸顯;英格蘭:諾曼征服后,為加強對全國控制,明確封臣義務。②內容側重點不同:北宋側重于減輕農民不合理的賦負,打擊豪強地主隱匿土地逃避賦稅的行為。英格蘭重點在于全面掌握國家資源狀況,以明確封建等級秩序下的權益義務。③實施過程差異:北宋先試點,再向全國推行;英格蘭由專門委員會直接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清查編制。④結果不同:北宋官吏急于求成、營私舞弊,最終伴隨著變法失敗被廢止;英格蘭較為成功地完成了調查和編制工作,有利于封建制度的穩定。《末日審判書》作為官方組織的調查記錄,是研究中世紀英國歷史的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2分)具體價值:(任答3點,6分)①從經濟史角度看,是研究中世紀英國土地制度、農業生產和經濟結構的重要資料。②從政治史角度看,為研究諾曼王朝的政治統治提供了依據。③從社會史角度看,有助于研究中世紀英國的社會階層結構。④從法律史角度看,有利于研究封建法律關系。如農奴在法律上處于依附地位,他們與領主之間存在著權利和義務關系。⑤從地方史角度看,可以了解不同地方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特點。18.(1)作用:①形成科學的“中華民族觀”,進行理論引領;②建立抗日民族文化統一戰線和各類文化團體,進行組織領導;③運用教育、文學、藝術、史學等文化武器,進行實踐推動;④弘揚抗戰精神,引領抗戰文化方向,成為精神主導力量。(任答3點,6分)(2)評分標準:等第 評分標準一類卷(9~12分) 論題明確,能體現材料、主題與中國史的關聯;準確恰當,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實際情況和文化特點。能運用豐富、準確的中國史史實來論證論題;論證過程邏輯清晰,能多角度展開,條理分明,有明確的論證思路,能挖掘文化創造力產生的原因及影響,體現對歷史問題的深刻理解。語言表達通順流暢,沒有明顯的語病和錯別字,能準確清晰地表達觀點和論證內容;使用規范的歷史學科語言,無明確的史實錯誤二類卷(5~8分) 論題較為明確,能較好地體現材料、主題與中國史的關聯;比較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實際情況和文化特點。能運用一定的中國史史實來論證論題;論證過程邏輯比較清晰,有比較明確的論證思路,能較好地挖掘文化創造力產生的原因及影響,體現對歷史問題的理解。語言表達較為通順流暢,能比較清晰地表達觀點和論證內容;使用較為規范合理的歷史學科語言三類卷(0~4分) 論題不夠明確,不能很好地體現材料、主題與中國史的關聯,未能結合中國歷史發展的實際情況和文化特點來提出論題。論證單薄且比較混亂,無法很好地論證論題。不能清晰地表達觀點和論證內 容;歷史學科語言使用不規范合理參考論題:1.百家爭鳴體現了中華民族強大的文化創造力2.中國古代科技發展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力3.儒家思想的演變彰顯了中國文化的創造力4.文化創造力是中華文化的永恒基因5.近代中國文化創造力面臨覺醒與困境6.文化交流交融促進文化創造力的勃發7.文化創造力的發揮需要有制度保障8.文化創造力的勃發有利于中華民族的復興9.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力具有世界意義19.評分標準:等次及得分 評分標準一類卷(13~16分) 寫明所選地圖,能緊密圍繞所選地圖,提煉一個主題。主題要精準體現出所選地圖所反映的歷史現象的核心聯系與發展脈絡;能圍繞主題并運用史實進行有邏輯、有層次地論證,史實表述具體準確,并與主題緊密關聯。表述自然流暢,層次清晰,結構完整,字跡清晰二類卷(9~12分) 寫明所選地圖,能較好地圍繞所選地圖,概括地圖所反映歷史現象的核心聯系與發展脈絡,所提煉的主題較為明確合理;能圍繞主題有一定邏輯和層次地進行論證,史實表述較為具體準確,并與主題關聯。表述較為自然流暢,層次清晰,結構完整三類卷(5~8分) 未寫明所選地圖,或未能較好地圍繞所選地圖,概括地圖所反映歷史現象的核心聯系與發展脈絡,所提煉的主題不夠明確合理;論證邏輯和層次不夠清晰,史實表述欠準確,并與主題關聯不大。表述不夠流暢,結構不夠完整四類卷(0~4分) 未寫明所選地圖,所提煉的主題與地圖所反映的歷史現象關聯不大;邏輯混亂,史實錯誤較多,無法進行清晰完整地表述參考示例:1.國際貿易發展推動世界聯系的加強(圖1、圖2)2.生產力是推動全球貿易網形成的根本原因(圖2、圖3)3.世界貿易逐漸從無序走向有序(圖3、圖4)4.國家實力影響其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圖2、圖4)5.世界貿易的發展推動了各地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圖1、圖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