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春學期高二期中質量調研歷史試卷 2025.04一、單項選擇題: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每題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1.有學者指出,周代之“禮制”已不同于“鄉俗”,在周政之中政統、親統和道統已經有所分化,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禮制”孕育出了一種處理分化要素的原則,即立足于三統的相異相分,又力求在其間建立和維持互補互滲的協調關系。由此可知,這一原則是A.天人合一 B.和而不同 C.道法自然 D.天下為公2.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對南齊政權展開了數次大規模進攻。其兵種以步兵為主,騎兵為輔;戰術上野戰和攻堅戰、城壘防御戰并重;后勤補給模式上以后方運輸為主,不再依賴戰場劫掠。這反映出北魏A.實現了政權的封建化 B.軍事力量不斷削弱C.加速了北方統一進程 D.民族交融獲得發展3.下表是關于唐朝經濟的部分史料。這些史料共同印證了唐朝出處 史料《因話錄》 有士鬻產于外,得錢數百增,懼川途之難赍也,祈所知納于公藏,而持牒以歸,世所謂“便換”者,置之衣囊。《新唐書》 時商賈至京師,委錢諸道進奏院及諸軍、諸使富家,以輕裝趨四方,合券乃取之,號“飛錢”。《中國通史》 “開元”,即開國的意思;“通寶”,即流通的寶貨。開元通寶不包含貨幣的重量,與半兩錢、五銖錢比較,顯然是改變了以重量為幣名的傳統。A.金屬貨幣的衰落 B.印刷技術的提升C.信用關系的發展 D.幣制改革的進步4.北宋時期有朝臣上疏中提到:“蓋祖宗朝賜予之費(歲幣),皆出于榷場。歲得之息,取之于虜而復以予虜,中國初無毫發損也。”由此可知,榷場的設置A.帶有濃厚的政治斗爭意蘊 B.滿足了人民生活需要C.保證了宋朝財政收支平衡 D.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5.清代城市中的會館和行會為窮困同鄉會員提供生活物資、墓地等。后來,這些組織也向城市提供慈善服務。據此可知A.商人對城市身份認同增強 B.民間的社會保障機制強化C.宗族救助促成了社會和諧 D.商人作為有利于基層治理6.1873年《申報》曾報道:一起盜竊案發生時,某男士因“恐輪船即開”而“倉皇失措,有奔跑之態”,被巡捕扭送公堂;該男子出示輪船客票,借助客票上的年、月、日、時自證清白。這表明,當時A.媒體報道左右司法審判 B.交通變遷影響社會生活C.民眾普遍具有時間觀念 D.無罪推定成為司法準則7.1905年立停科舉后,各省督撫挾新政之急需,紛紛強調各自行事的特殊性,撇開吏部從不同渠道、不同地域頻繁奏調官員與留學生。1907年開始,為科舉善后、疏通舊學人才而舉辦的優貢、拔貢考試以及舉貢生員考職,亦在各地舉行。這( )A.導致社會階層的固化 B.反映選官權力的下移C.推動了教育的近代化 D.導致軍閥割據的加劇8.1916年2月,陳獨秀在《吾人最后之覺悟》中說:“吾國專制日久,惟官令是從。人民除納稅、訴訟外,與政府無交涉;國家何物,政治何事,所不知也······而一般商民,猶以為干預政治非分內之事,國政變遷悉委諸政府及黨人之手,自身取中立態度······歐美國民多知之,此其所以莫敢侮之也。是為吾人政治的覺悟之第一步。”這反映出陳獨秀A.維護民主共和,武力反抗軍閥 B.推動思想解放,嘗試政黨政治C.否定專制獨裁,促進民眾覺醒 D.宣傳社會主義,倡導國共合作9.中共八大后,黨的理論工作者強調,國營企業生產的消費品必須通過市場交換才能分配給人民,合作社的各種產品更必須通過市場交換才能用來滿足人民的需要。那種認為社會主義經濟內不應當有個體經濟,不應當有自由貿易,不應當利用價值規律來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想法是教條主義的。上述主張A.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B.提高了民眾的生活水平C.有效推動了國民經濟的調整 D.反思了人民公社的弊端10.1980年,中國共有建制鎮2600個,1985年增加到6600個,而到1997年底中國建制鎮的數量達到16702個。該現象可作為史料直接用于證明中國A.基層自治水平不斷提升 B.區域經濟均衡發展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啟動 D.經濟結構變化顯著11.在世界古代各種文明的算術演進中,都發展出了乘法計算,如“俄羅斯農夫乘法”“古埃及乘法”、“印度乘法”和中國的九九乘法口訣表等。由此可以推知區域文明發展具有A.互鑒性 B.一體性 C.包容性 D.多源性12.10世紀勃艮第王國因貴族割據與軍事叛亂陷入混亂。同期,克呂尼修道院脫離世俗領主控制,直接效忠教皇。1072年,英格蘭威廉一世卻能從教會征調780名騎士。這表明A.教會的影響力不斷下降 B.王權集中程度存在差異C.封建社會黑暗戰亂頻繁 D.封建制度已經趨于崩潰13.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薩盧塔蒂認為: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是祖國和朋友,人應該關心、愛護你的家庭、孩子、親戚、朋友,以及包容一切的祖國,并為他們效勞。這一觀點A.推動了封建等級觀念的瓦解 B.強化了教會對人們的精神控制C.蘊含著世俗觀念和國家認同 D.反映出人文主義思想廣泛傳播14.德國版畫家凱綏·珂勒惠支(1867-1945)創作的木刻版畫《Hunger(饑餓)》,描繪了當時一位德國母親和孩子在饑餓中掙扎的場景。這作品旨在說明A.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國社會困境B.工業革命時期德國貧富分化嚴求C.經濟大危機對德國造成巨大破壞D.冷戰對峙下德國民眾生活的艱難15.在1999年《福布斯》雜志排出的400名超級富豪中“電腦新貴”“軟件新貴”或“網絡新貴”等占有71個席位,而且不少是名列前茅的,過去在世界經濟中處在顯赫地位的“石油大王”“汽車大王”等已漸趨衰落。這可以佐證A.全球經濟治理機制有待變革 B.國家干預得到強化C.科技進步引發經濟結構變動 D.南北不平衡性加大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第16題14分,第17題12分,第18題13分,第19題16分,共55分。16.(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中說:要“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上層建筑”。他強調:“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摘編自當代中國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材料二在20世紀后半期,英國議會和政府的關系是顛倒的:不是議會控制政府,而是政府控制議會。因此有人說,英國政府起初是“國王陛下的政府”,然后是“內閣政府”,現在則是“首相的政府”。--摘編自錢乘旦主編《英國通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用具體史實說明中國在逐步實現鄧小平提出的目標。(8分)(2)選取材料二中的任一觀點進行論證。(6分)(要求:說明所選觀點,論述須有史實依據,邏輯清晰)17.(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宋時期書院從藏書機構發展為讀書、講學的教育場所。比較兩幅圖片,從圖中提取有關唐宋時期書院變遷的信息,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持論有據,表述清晰。)18.(13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47年,熟習外文的林鉞被聘為美國中文翻譯到美國旅居一年。歸國后,他將所見所聞寫進了《西海紀游草》,成為“近代中國人用來測量外部世界大海的第一只貝殼”。王韜有兩年多的歐洲漫游生活,又應日本友人之邀“作東瀛之游”,留下了兩部紀行之書,即《漫游隨錄》和《扶桑游記》。1872~1875年,詹天佑等120名幼童赴美留學。風氣一開,到海外修學旅游的人漸漸增多,其中既有公費,也有自費,至五四運動時人數達4萬多人。修學旅游的目的地,按照時間的先后分別是:洋務運動時期到歐美;20世紀初多赴日本;清末民初赴美達到高潮;五四運動時期多為法國。清政府于1868年向西方國家派出了第一個正式的外交旅游團,先后游歷美國、英國、法國、瑞典、丹麥、西班牙等國。清政府第一次派政府官員出國進行科技考察旅游始于1879年。在“歐游”的20多個月中,徐建寅參觀、考察了80多個工廠和其他科技單位,近200項工藝、設備、管理方法,留下了一部堪稱科技考察報告的《歐游雜錄》。同時,徐建寅歐洲之行的另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訂購鐵甲”,即裝甲戰列艦,系當時海軍的主力艦種。1887年,清政府指派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對被保薦的75人進行考試,取28名,皇帝朱筆圈出12人分赴東、西兩洋旅游。第一名傅云龍于1887年9月出游,參觀游覽了日本、美國、加拿大、秘魯、巴西、古巴等國,用圖和表的方式分別記述各國國紀、職官、外交、政事、文學、兵制、考工、河渠等狀況。1903年張之洞等根據慈禧太后的指示,擬定了獎勵政府官員出國旅游的辦法,規定“游歷之宗旨,以能考察其內政、外交、海陸軍備、農工商各項實業,及其章程辦法為要義”。--摘編自馬曉京《近代中國出境旅游活動的歷史考察》(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影響近代中國出境旅游活動的因素,并概括其特點。(10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近代中國出境旅游活動的影響。(3分)19.(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法國人博丹(1530-1596年)是第一個系統地提出和論述國家主權學說的思想家。他認為國家主權在時間和任期上是不受限制的,因為國家主權依靠自己的權利而存在。其次,主權是不受任何限制并超越于法律之上的,如果主權受到同時代的、此前時代的法律以及政治團體的限制,那么主權也就不能成為主權。再者,主權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不可轉讓的。但是,他又明確區分主權與主權者,強調主權永遠屬于國家,君主不過是代國家行使主權;公民在國家中享有財產自由,主權者要服從神法和自然法,不得侵犯公民的財產權利。材料二荷蘭思想家格勞秀斯(1583-1645年)對主權的分析表明,他主要是從國際法角度考慮主權問題的。也就是說,他不僅從主權對內最高方面來考察主權的性質,而且還考察了主權對外獨立方面。所以格勞秀斯明確指出,主權就是不受另一個權力支配的權力,國際活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上述材料均摘編自《西方政治思想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博丹思想中關于國家主權的特征,分析博丹主權學說反映的政治和經濟訴求。(10分)(2)綜合上述材料,指出格勞秀斯對國家主權學說的發展,并簡析其原因。(6分)2025年春學期高二期中質量調研歷史試卷答案一、單項選擇題(共45分)1.B。“立足于三統的相異相分,又力求在其間建立和維持互補互滲的協調關系”體現了和而不同的原則,B正確;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A錯誤;道法自然是道家主張,強調順應自然,C錯誤;天下為公體現的是一種理想的社會狀態,D錯誤。2.D。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軍事作戰方式發生變化,以步兵為主,后勤補給不再依賴戰場劫掠,這反映出北魏受到漢族文化影響,民族交融獲得發展,D正確;僅從軍事方面不能說明實現了政權的封建化,A錯誤;材料未體現軍事力量削弱,B錯誤;材料未涉及北方統一進程,C錯誤。3.C。唐朝的“便換”“飛錢”體現了信用貨幣的出現,開元通寶改變了以重量為幣名的傳統,這些都反映了信用關系的發展,C正確;材料不能說明金屬貨幣衰落,A錯誤;材料未涉及印刷技術,B錯誤;幣制改革進步只是部分內容,不全面,D錯誤。4.A。北宋朝臣認為植場的歲幣費用來自植場的收益,是“取之于虜而復以予虜”,這說明植場的設置帶有濃厚的政治斗爭意蘊,A正確;材料未體現滿足人民生活需要,B錯誤;“保證了”宋朝財政收支平衡說法過于絕對,C錯誤;材料強調的是政治方面,不是商品經濟發展,D錯誤。5.D。清代會館和行會為同鄉會員及城市提供慈善服務,說明商人的這些行為有利于基層治理,D正確;材料未體現商人對城市身份認同增強,A錯誤;材料只是說會館和行會的慈善服務,不能說明民間社會保障機制強化,B錯誤;會館和行會不屬于宗族組織,C錯誤。6.B。男子因輪船即將開行而行為慌張被誤抓,后借助輪船客票自證清白,這表明交通變遷影響社會生活,B正確;媒體報道不能左右司法審判,A錯誤;“普遍具有”時間觀念說法過于絕對,C錯誤;材料未體現無罪推定成為司法準則,D錯誤。7.B。1905年立停科舉后,各省督撫撇開吏部從不同渠道奏調官員,為科舉善后舉辦的考試也在各地舉行,這反映出選官權力的下移,B 正確;這些舉措有利于社會階層流動,A錯誤;材料與教育近代化無關,C錯誤;軍閥割據加劇是在辛亥革命后,D錯誤。8.C。陳獨秀批判中國專制日久,人民對政治冷漠,呼吁民眾覺醒,否定專制獨裁,C正確;材料未體現維護民主共和、武力反抗軍閥,A錯誤;材料未涉及嘗試政黨政治,B錯誤;此時陳獨秀未宣傳社會主義,也沒有倡導國共合作,D錯誤。9.A。中共八大后,黨的理論工作者對社會主義經濟中市場、個體經濟等的認識,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積極探索,A正確;材料只是理論探討,未提及提高民眾生活水平,B錯誤;當時國民經濟調整尚未開始,C錯誤;材料未反思人民公社的弊端,D錯誤。10.D。1980-1997年中國建制鎮數量大幅增加,這反映了中國經濟結構變化顯著,鄉鎮企業發展,推動了城鎮化進程,D正確;材料與基層自治水平無關,A錯誤;材料不能體現區域經濟均衡發展,B 錯誤;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啟動于1984年,C錯誤。11.D。世界古代各種文明都發展出乘法計算,說明區域文明發展具有多源性,D正確;材料未體現互鑒性、一體性、包容性,A、B、C 錯誤。12.B。10世紀勃艮第王國貴族割據,克呂尼修道院脫離世俗領主控制,而英格蘭威廉一世能從教會征調騎士,這表明當時王權集中程度存在差異,B正確;材料不能說明教會影響力不斷下降,A錯誤;材料只涉及部分地區,不能說封建社會黑暗戰亂頻繁,C錯誤;當時封建制度并未趨于崩潰,D錯誤。13.C。薩盧塔蒂認為人應該關心家庭、朋友和祖國,這一觀點蘊含著世俗觀念和國家認同,C正確;材料未體現推動封建等級觀念瓦解,A錯誤;該觀點沖擊了教會對人們的精神控制,B錯誤;材料不能說明人文主義思想廣泛傳播,D錯誤。14.A。凱綏·珂勒惠支創作于1922年的《Hunger(饑餓)》,描繪德國母親和孩子在饑餓中掙扎的場景,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國社會困境,A正確;工業革命時期德國貧富分化嚴重與畫作時間不符,B錯誤;經濟大危機始于1929年,C錯誤;冷戰對峙開始于二戰后,D錯誤。15.C。1999年“電腦新貴”“軟件新貴”等在超級富豪中占比增加,“石油大王”“汽車大王”等漸趨衰落,這佐證了科技進步引發經濟結構變動,C正確;材料未涉及全球經濟治理機制,A錯誤;材料與國家干預無關,B錯誤;材料未體現南北不平衡性加大,D錯誤。二、非選擇題(共55分)16.(14分)(1)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完善了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建立和完善了基層民主制度,如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等,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權利;加強了法制建設,開展普法教育,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識;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強民主監督,完善了權力制約機制。(8分)(2)示例觀點:英國政府現在是“首相的政府”。(2分)論證:20世紀后半期,英國首相的權力不斷擴大。首相掌握了內閣的決策權,能夠主導政府的政策走向;首相可以通過議會黨團控制議會,使議會更多地按照首相的意愿行事。例如,撒切爾夫人擔任首相期間,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憑借其強硬的領導風格和對議會的掌控,使這些政策得以順利實施。所以,英國政府現在是“首相的政府”這一觀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4分)(說明所選觀點,論述有史實依據,邏輯清晰,根據論述情況酌情給分)17.(12分)示例論題:唐宋時期書院分布反映經濟重心南移闡述:從唐代書院分布圖可以看出,唐代書院主要集中在北方,如黃河流域一帶,南方書院數量相對較少。這是因為當時北方是政治、經濟中心,文化教育也較為發達。到了宋代,書院分布圖顯示南方書院數量大幅增加,且在分布上更為密集。這與經濟重心的南移密切相關。宋代,南方經濟迅速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取得了顯著進步。經濟的繁榮為書院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使得南方能夠有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同時,經濟重心的南移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南遷,為南方書院的發展提供了師資和生源。例如,朱熹在南方講學,吸引了眾多學子,促進了南方書院的繁榮。綜上所述,唐宋時期書院分布的變化反映了經濟重心的南移,經濟的發展對文化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明確寫出所擬論題,持論有據,表述清晰,根據論述情況酌情給分)18.(13分)(1)因素:西方列強的侵略,民族危機加深;洋務運動等近代化運動的推動;清政府政策的調整;先進人士的倡導和示范;交通和通信技術的發展。(5分)特點:目的多樣,包括修學、外交、科技考察、訂購軍備等;參與人員逐漸增多,從少數官員、學者到大量留學生;目的地不斷變化,從歐美到日本,再到美國、法國等;形式多樣,有公費、自費等。(5分)(2)影響: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開闊了國人的視野;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為中國的教育、科技、軍事等方面的發展提供了借鑒;培養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增強了國人對世界的認識和了解。(3分)19.(16分)(1)特征:不受時間和任期限制;不受任何限制并超越法律之上;統一、不可分割、不可轉讓;主權屬于國家,君主代行主權;主權者要服從神法和自然法,不得侵犯公民財產權利。(6分)政治訴求:反對封建割據,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君主專制統治。(2分)經濟訴求:保護資產階級的財產權利,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2分)(2)發展:從國際法角度考慮主權問題,強調主權對外獨立。(2分)原因:17世紀,歐洲國家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國際交往頻繁;荷蘭海外貿易發達,需要從國際法角度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格勞秀斯的個人經歷和學術研究也影響了他的觀點。(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