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廣東省揭陽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4月月考 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廣東省揭陽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4月月考 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2025年廣東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
歷史模擬試題(七)
廣東新高考研究中心
本試卷共100分 考試時間75分鐘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姜寨遺址的文化內涵共分為五個早晚不同的時期,下表是其五個時期文化遺存中考古發現的原始工具類別統計表(單位:件)。據此可知,當時的姜寨
工具類別 分期
一期 二期 三期 四期 五期
農業類 2 451 314 6 571 65
漁獵類 213 33 1 38 1
紡織縫紉類 83 19 1 32 5
加工類 958 136 17 243 16
A.文明發展出現斷層 B.階級分化日益明顯
C.先民生活逐漸穩定 D.社會形態演變趨緩
2.湖南里耶秦簡中記載了這樣一個事例:“煩”原為公田吏,在他調任后,秦政府通過審驗發現他在任期間的糧食不夠數,于是判罰他賠償虧欠的部分。這一記載反映出秦朝
A.法律內容比較苛刻 B.重視增強官員責任意識
C.官僚政治比較完善 D.農民賦稅負擔十分沉重
3.據西晉陳壽《三國志》記載,曹操稱相、稱公、稱王皆受漢詔。南朝(宋)史學家范曄《后漢書·孝獻帝紀》中的記載則明顯出現反轉,稱“曹操自為丞相······曹操自立為魏公······曹操自進號魏王”。南朝時期,史家筆下曹操形象的轉變折射出
A.官方思想回歸儒家傳統 B.史學理念出現重大調整
C.政權更替改變史家立場 D.政權對立影響史籍修訂
4.紹興十四年(1144年),宋王朝批準福建市舶司在每年十月遣發蕃舶時,由泉州市舶司市舶提舉和州官舉行慰勞送別之宴,這在當時被視為常例,稱作“犒設”。宋王朝批準泉州市舶司“犒設”的目的是
A.彰顯中華禮儀 B.鞏固中外關系 C.提升商人地位 D.穩定國家財源
5.下表所示是摘自《明史》的史料,其蘊含的主題是
史料 出處
“昔陳景文為令,猺、獞皆應差徭,厥后撫字乖方,始仍反側。誠使守令得人,示以恩信,諭以禍福,亦當革心······此可為治蠻之實鑒” 《土司傳·序》
“帝曰:“蠻民亦朕赤子,殺至千數,豈無脅從非辜者。以后宜開示恩信,撫慰而降之”” 《廣西土司列傳》
“苗蠻阻險自固,易動難服,自其性然。而草薙禽狝,濫殺邀功,貪貨賄,興事端,控馭乖方,綏懷無策,則鎮將之過也” 《韓觀列傳》
A.牧民官對政府的價值 B.民族習性與地方割據
C.恩威并施的民族政策 D.民族關系的曲折發展
6.1895-1912年,武漢地區進出口貿易額每年平均達到1億關兩以上,“其增進之速實為歐美所不及”。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在1901年以前,漢口土貨出口額甚巨,而洋貨進口額甚微,以故數十年間均有巨額出超。這種現象反映出當時
A.湖北小農經濟漸趨繁榮 B.西方列強對華侵略的加深
C.實業救國思想廣泛傳播 D.近代湖北民族經濟的發展
7.民國時期,中蘇文化協會在新疆各地放映了《列寧在一九一八年》《被開墾的處女地》《戰斗的青年一代》等近百部蘇聯影片。其中,《列寧在一九一八年》僅在烏魯木齊就曾一年內放映七次,觀看的人數超過四萬人。中蘇文化協會此舉
A.有助于馬克思主義在新疆傳播 B.說明新疆成為中蘇文化交流中心
C.削弱了新疆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D.折射出中國電影事業發展的滯后
8.觀察下面的漫畫,漫畫中的大手分別代表中日兩國。該漫畫
A.謳歌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B.揭露了日本對華侵略政策的本質
C.展現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決心
D.諷刺了國民黨內泛濫的投降行為
9.1953年《朝鮮停戰協定》規定:“為保證朝鮮問題的和平解決,雙方軍事司令官茲向雙方有關各國政府建議在停戰協定簽字并生效后的三個月內,分派代表召開雙方高一級的政治會議,協商從朝鮮撤退一切外國軍隊及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等問題。”這一規定
A.證明抗美援朝尚未徹底結束 B.推動了朝鮮半島矛盾的圓滿解決
C.埋下了朝鮮半島分裂的隱患 D.為中國參加日內瓦會議創造條件
10.下表是2005-2012年中國汽車產銷量變化情況表(單位:萬輛)。這一變化
時間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產量 570.84 718.87 888.25 929.29 1 379.10 1 826.47 1 841.89 1 927.18
銷量 575.82 721.60 879.15 938.05 1 364.48 1 806.19 1 850.51 1 930.64
A.說明中國汽車技術領先世界 B.得益于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化
C.反映了國有企業改革的勝利 D.有益于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
11.在埃及紙草文獻記載的一份關于亞歷山大里亞的居民購買香料的契約中,契約的參與者與擔保人中有的來自迦太基、斯巴達、埃利亞、馬賽,還有一個可能來自羅馬;另一份公元前252年的借款合同涉及一個羅馬人、一個波斯人,以及三個巴爾卡人。據此可推知,亞歷山大里亞
A.商品經濟十分繁榮 B.地理位置非常優越
C.面臨羅馬侵略危機 D.存在多元文化交融
12.尼赫魯談及公元8-18世紀伊斯蘭教在印度次大陸的傳播時說道:“伊斯蘭教的博愛主義及皈依者們相互間理論上的平等有極大的感動力,特別感動了那些連平等待遇的外表形式都得不到的印度教中的人們。”該論述可用于說明此時
A.伊斯蘭教削弱了印度教的影響力 B.伊斯蘭教更符合印度民眾的需求
C.種姓制度推動印度宗教格局變動 D.伊斯蘭教借鑒了啟蒙運動的思想
13.1549年,英國議會頒行了歷史上第一部具備法律權威的英文版《公共祈禱書》。這部禱文被認為是一本“通用”的禱文,過去的語言分歧被解決了。《公共祈禱書》的頒行
A.反映出議會高于王權原則的確立
B.有利于早期英國民族認同的增強
C.旨在協調世俗王權與教權的矛盾
D.推進了英國宗教工作的法治進程
14.下圖反映了1800-1813年被拿破侖一世征入軍隊的法國人數量的概況(單位:萬人)。這可用于解釋,拿破侖帝國
A.對外戰爭的失利 B.深受民眾的支持
C.走向衰敗的原因 D.軍隊實力的增強
15.從19世紀中后期,尤其是90年代開始,德國的移民遷入量驟升,逐漸取代了移民遷出潮,成為德國國際移民的主要趨勢。據統計,1895-1905年,德國移民遷入人數與移民遷出人數相比,出現了14.7萬人的凈遷入。這反映出,德國
A.歐洲霸主地位的穩固 B.民主制度趨于完善
C.經濟發展進步的趨向 D.社會矛盾日益緩和
16.1965-1980年,美國聯邦政府用來補貼窮人的支出占聯邦財政預算總額的比例從4%上升到9%,而同一時期,用于中產階級群體的社會保險項目的支出占聯邦財政預算總額的比例則從24%上升到40%。美國聯邦政府此舉
A.有利于維持社會穩定 B.造成了政府財政危機
C.導致了社會階層對立 D.阻礙了社會經濟發展
題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
17.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貞觀時期設立政事堂,將其作為三省長官議事的地方。開元時,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舊五代史》中記載“唐于政事堂后列五房,有樞密房,以主曹務”,所謂主樞密之曹務,意指掌管皇帝的重要機密文書。“樞密房”即為樞密院的雛形,樞密院在唐代宗時初步成形,主要表現為以宦官掌樞密,權歸內侍,不再由宰相“主之”。憲宗時,樞密使的設置開始制度化,形成了樞密使權力,屢與相權相消長。不僅如此,樞密使作為宦官勢力的重要構成部分,還勾結外廷大臣發動宮廷政變。樞密院最終成為新的中央決策機構。
-摘編自孫守朋《軍權在樞密使與皇帝、宰相之間-權力視野下中國古代樞密院沿革》等
材料二
時間 事件
寶歷二年(826年) “劉克明等矯稱上旨······欲易置內侍之執權者,于是樞密使王守澄、楊承和,中尉魏從簡、梁守謙定議,以衛兵迎江王涵入宮,發左右神策、飛龍兵進討賊黨,盡斬之”
大和六年(832年) “王踐言為西川監軍,節度使李德裕加征疲人三十萬貫緡,因踐言赴闕,盡以餞行。及踐言為樞密使,德裕果為宰相”
-摘編自黃潔瓊《論唐宋樞密使》
(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代樞密院的發展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形成的歷史背景。(8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樞密院對唐末政治的影響。(6分)
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孫中山早期活動
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
1879年6月,隨母親赴檀香山,入火奴魯魯意奧蘭尼書院。
1883年7月,返回祖國;11月,入香港拔萃書室。
1884年4月,就讀于香港中央書院。
1886年秋,入廣州博濟醫院南華醫學堂學醫。
1887年9月,轉學香港西醫書院。
1892年7月,香港西醫書院畢業;秋,在澳門鏡湖醫院行醫;12月,在澳門開設中西藥局。
1893年,轉至廣州繼續行醫。
1894年,至天津,上書李鴻章;11月,在檀香山組建興中會。
1895年1月,由檀香山返香港。2月,成立香港興中會。10月,策劃廣州起義,計劃泄露,亡走香港。
-摘編自沈先金主編《締造共和 孫中山的足跡》
材料二《鏡海叢報》創刊于1893年7月18日,其創刊號上,就介紹了孫中山手到病除的六個醫案。如“西洋婦某,胎產不下,延孫醫治之,母子皆全。又賣面食人某,腎囊大如斗,孫醫用針刺去其水,行走如常”等。這些醫案表明,孫中山精于外科、內科、產科等,妙手回春,故而當時的人們稱他為“大國手”。
-摘編自費成康《孫中山和<鏡海叢報>》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孫中山成為“大國手”的歷史條件。(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孫中山走上革命道路反映出哪些社會現實。(6分)
19.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外歷史上出現過的、曾經發展到相當高度而又重新歸于湮滅的眾多古代文明的歷史告訴我們:人類文化倘若缺乏突破傳統的能力,就不能打破相對割據與封閉的狀態;倘若缺乏與外界文化的接觸,就不能在與外界文化的交流中獲得生機與活力;倘若缺乏開放的心態,那么,即使擁有優越的自然環境,即使已經具有相當發達的文明成果,其前途依然吉兇未卜,它有可能繼續向前發展,也有可能因為某種原因而急劇倒退,甚至使原有的成就蕩然無存。
-摘編自楊麗娥《文化交流與文化的發展》
在當今全球化、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假如你是一位文化使者,請你提出一個能避免出現材料所述現象的方案,并結合具體世界史知識分析其可行性。(要求:方案合理,史實準確,邏輯嚴密,表述成文。)
20.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2004-2012年中美貿易數據 單位:億美元(中對美)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出口 1 249.5 1629.3 2 034.7 2 327.3 2 523.2 2 208.1 2 832.9 3 244.5 3 518.0
進口 446.8 487.2 592.1 694.1 814.4 774.4 1 021.0 1 221.3 1 328.9
總額 1 696.3 2 116.5 2 626.8 3 021.4 3 337.4 2 982.6 3 853.9 4 465.8 4 846.9
差額 802.7 1 142.1 1 442.6 1 633.1 1 708.6 1 433.8 1811.9 2 023.2 2 189.1
2007-2011年中國對美主要產品出口額 單位:百萬美元
年份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機電產品 140 745 145 495 135 368 173 554 193 547
家具、玩具、雜項制品 48 304 48 457 40 916 46 950 45 214
紡織品及原料 31 185 31 489 30 896 37 030 39 261
輕工產品 20 791 24 090 15 664 18 786 20 090
賤金屬及其制品 16 796 17 151 15 374 17 436 19 792
-摘編自周芷靈《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與對策研究》
材料二 美方認為美中貿易的失衡主要源于中國的不公平競爭,比如人為地低估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比價,以低廉的價格對美國進行商品傾銷;為進口設置非關稅性壁壘,限制美國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如限制美國牛肉進口,限制美國電影進入);知識產權保護不夠,打擊盜版不力;等等,使得美國具有競爭力、最能實現貿易盈余的產品(如計算機軟件、視聽產品、圖書等)受到影響。此外,美國國會議員還指責中國政府對中國國內出口企業的產品實行補貼政策,并在電話通信服務、銀行服務方面進行不公平競爭。
-摘編自林玨《中美雙邊貿易平衡問題之探-產品競爭力角度的一種分析》
(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美貿易的特點。(4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美方“美中貿易的失衡觀點”進行反駁。(要求:史論結合,史實準確,邏輯清晰。)(8分)
2025年廣東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
1.C【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創新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姜寨遺址各期文化遺存出土的各類工具中,農業類工具所占比重最大,加工類工具居于第二位,而漁獵類工具所占比重則比紡織縫紉類工具所占比重大,這反映了此時經濟以農業為主,兼營漁獵的基本狀況,原始農業的存在與發展是早期人類生活穩定的基礎,C項正確。從原始工具類別統計來看,各期之間并未出現明顯的工具類別缺失或突變,因此不能斷定文明發展出現斷層,排除A項;B項在材料中體現不出,因為工具數量并不能直接反映階級分化情況,排除;原始農業的發展有利于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D項說法錯誤,排除。
2.B【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秦朝審計制度,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并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煩”在調任后被審驗、判罰,這說明秦朝重視審計官員并實行責任制,即使調任后也要對其原在任時出現的問題承擔責任,而對調任官員的審計可以有效地增強官員的主體責任意識,B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材料只是說明秦朝審計官員的史實,并不能說明秦朝的法律苛刻,排除;秦朝審計制度的存在不能說明秦朝官僚政治比較完善,排除C項;審計制度針對的是官員,不是農民,排除D項。
3.A【命題意圖】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突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曹操的形象由亂世英雄反轉為篡逆奸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晉通過禪讓的方式奪取曹魏政權,自然肯定曹操的功績;東晉南朝政權,偏安于江南一隅,妄圖以江南之地自保,長治久安。東晉南朝統治者為防止篡權的再度發生,重視君臣父子的秩序與以忠孝為本的儒家倫理道德,基于此,曹操成了破壞君臣秩序的罪魁禍首A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史學理念的變化,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晉奪曹魏政權,南朝劉宋奪東晉政權,從曹魏到南朝劉宋政權的更替不會影響史家對曹操的態度,排除C項;南北朝政權的對立與史家對曹操態度的變化無關,排除D項。
4.D【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宋代經濟,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由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泉州港是南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來泉州的外國商船的多少,對泉州港的興衰、南宋政府的關稅收入有重要影響,所以為穩定國家財源,政府對蕃商以禮相待,為以后更多的商舶來宋創造條件,D項正確。政府對蕃商以禮相待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商舶來宋,而不是彰顯中華禮儀,排除A項;禮待蕃商的出發點是穩定財源,不是鞏固中外關系,排除B項;C項說法錯誤,雖然宋代放松了對商業的監管,但這不意味著商人地位提升,且材料中的行為主要針對的是蕃商,排除。
5.C【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明代處理民族問題的政策,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突出綜合性、創新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由材料 示以恩信,諭以禍福”“宜開示恩信,撫慰而降之””控馭乖方,綏懷無策”可知,在對待猺、獞、苗等少數民族的方式上,統治者反對暴力管理,主張恩威并施C項正確。A項對材料解讀片面,三則材料并非都涉及牧民官,排除;B項不符合史實,明代地方受到中央的嚴格監管,割據勢力難以存在,排除;D項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并未涉及民族關系的曲折發展,排除。
6.B【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近代中國經濟,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突出綜合性、創新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1895-1912年,武漢地區進出口貿易發展迅速,特別是漢口,“數十年間均有巨額出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武漢地區進出口貿易額和土貨出口額的增長反映了列強瘋狂掠奪中國原料,說明這一時期西方列強對華侵略的加深,B項正確。這一時期列強對華侵略加速了中國小農經濟的瓦解,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列強對華侵略,沒有涉及實業救國思想的傳播和近代湖北民族經濟的發展,排除C、D兩項。
7.A【命題意圖】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突出綜合性、創新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中蘇文化協會借助在新疆播放電影的形式,使新疆人民了解蘇聯及其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這客觀上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新疆的傳播A項正確。材料只涉及蘇聯電影在新疆的放映不能說明新疆是中蘇文化交流的中心,也不能體現新疆傳統文化影響力的削弱,排除B、C兩項;D項在材料中體現不出,在新疆放映蘇聯電影不能說明中國電影事業發展滯后,排除。
8.C【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抗日戰爭,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突出綜合性、創新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漫畫中右上方有一只由鋼炮組成的五指大手,手心上寫著“和平”二字,這只手伸向了手中拿著“抗戰到底”炸彈的代表著中國的血肉之手,面對伸過來的表面和平實則侵略的手,中國人民選擇抗戰到底,所以,這幅漫畫充分反映了中國人民對日本帝國主義假和平真侵略舉動的憤慨與鄙夷,展現了中國人民抗戰的決心,C項正確。A項由材料體現不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中國人民的抗戰決心,不涉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排除;B項對材料理解錯誤,材料主要突出的是中國人民的抗戰決心,不是揭露日本對華侵略政策的本質,排除D項在材料中體現不出,排除。
9.D【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抗美援朝的影響,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這一規定明確中國政府有權參加與朝鮮問題有關的國際會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會議召開,所以這一規定為新中國參加日內瓦會議創造了條件,D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朝鮮停戰協定》簽訂后,中國抗美援朝徹底結束,排除;《朝鮮停戰協定》的簽訂并未圓滿解決朝鮮半島的矛盾,排除B項;C項說法錯誤,《朝鮮停戰協定》簽訂前,朝鮮半島就已處于分裂狀態,排除。
10.B【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對外開放與中國經濟的發展,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突出綜合性、創新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2005-2012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增長比較迅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主要得益于中國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化,B項正確。中國汽車產銷量的增長不能說明中國汽車技術領先世界,排除A項;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既有國有企業的貢獻,也有私營企業的貢獻,C項說法片面,排除;僅從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無法得出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結論,排除D項。
11.D【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古代埃及的多元文化,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突出綜合性、創新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當時的亞歷山大里亞居民和民族構成呈現多元化特征,這意味著亞歷山大里亞多元文化交融的存在,D項正確。材料中的契約不能說明當地商品經濟的發展狀況,排除A項;B項說法正確,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說法錯誤,契約涉及羅馬人不代表亞歷山大里亞面臨羅馬的侵略,排除。
12.A【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印度種姓制度與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傳播,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突出綜合性、創新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伊斯蘭教的平等理念對深受種姓制度束縛的印度低種姓人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導致部分印度教教徒改信伊斯蘭教,削弱了印度教的影響力A項正確。伊斯蘭教的平等理念對印度低種姓的人具有吸引力,但對高種姓的人并不友好,B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說法錯誤,推動印度宗教格局變動的是伊斯蘭教的傳入,排除;D項說法錯誤,伊斯蘭教傳入印度次大陸時,啟蒙運動尚未開始,排除。
13.B【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突出綜合性、創新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公共祈禱書》的頒行解決了過去的語言分歧,而語言的統一有利于早期英國民族認同的增強,B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英國在“光榮革命”后,確立了議會高于王權原則,排除;《公共祈禱書》只是解決了語言分歧,并不能協調世俗王權與教權的矛盾,排除C項;D項說法與材料主旨無關,《公共祈禱書》只是一本“通用”的禱文,與英國宗教工作的法治進程無關,排除。
14.C【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拿破侖戰爭,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應用性、綜合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1800-1813年,法國征兵規模日益擴大,這意味大量勞動力脫離生產和帝國軍費投入激增,連年的征戰使拿破侖帝國的經濟受到破壞,成為其走向衰敗的重要原因,C項正確。A項說法不符合史實,在拿破侖戰爭時期,歐洲列強共發起了七次反法同盟戰爭,法國多次取得勝利,排除;拿破侖一世征入軍隊的法國人的數量增加,不代表其深受民眾支持,排除B項;法國征兵規模的擴大不代表其軍隊實力的增強,排除D項。
15.C【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突出綜合性、創新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19世紀中后期以來,德國外來人口的數量明顯增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中心之一,工業革命的開展極大地提高了德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這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遷入德國工作,所以外來人口的增加反映了德國經濟發展進步的趨向,C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雖然在歐洲大陸上地位較高,但并不是歐洲的霸主,排除;外來人口數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德國經濟的發展,不能反映德國民主制度的發展狀況,也不能說明德國社會矛盾日益緩和,排除B、D兩項。
16.A【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二戰后美國社會的變化,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突出綜合性、創新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在美國聯邦政府財政預算中,用于中產階級群體的社會保險項目的支出占據較大比例,這對中產階級規模的擴大和中產階級收入的增加起了重大作用,而中產階級規模的擴大有利于美國社會的穩定,A項正確。福利開支的確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但材料并未體現出政府已出現財政危機,排除B項;福利制度的實施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減少社會階層對立,排除C項;中產階級規模的擴大、社會的穩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排除D項。
17.(1)趨勢:權力不斷擴大,從政事堂的下屬機構發展為與相權對峙的機構;隸屬主體轉移,從隸屬于宰相到隸屬于宦官;職責不斷擴大,從掌管皇帝的機密文書到具有中央決策權。(6分)背景:唐代中央官制的調整,為樞密院的形成奠定基礎;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君主掌握軍權的需要;等等。(2分)
(2)影響:樞密使的設置進一步削弱了相權;樞密院長官由宦官擔任,權歸內侍,造成了唐后期宦官專權的局面;宦官操縱政治,廢立皇帝,干預官員任命,加劇了唐末政治的腐敗,加速了唐朝滅亡的進程;等等。(6分)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唐代樞密院的形成與影響,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創新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第(1)問“趨勢”可由材料“唐于政事堂后列五房,有樞密房”掌管皇帝的重要機密文書”“以宦官掌樞密,權歸內侍“樞密院最終成為新的中央決策機構”等信息概括得出;“背景”可由材料”唐貞觀時期設立政事堂......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并結合安史之亂的危害等信息概括得出。第(2)問“影響”可結合材料“樞密使王守澄、楊承和,中尉魏從簡、梁守謙定議,以衛兵迎江王涵入宮及踐言為樞密使,德裕果為宰相”并結合所學知識辯證分析。
18.(1)條件:近代西醫在中國的傳播;香港近代醫學教育的發展;孫中山對醫學知識的不斷汲取和積累;廣州、澳門等地民眾對西醫的接受與認可;等等。(8分)
(2)現實:甲午戰爭爆發后,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加深;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清政府無視民意,出賣國家利益的行為遭到反對;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領導中國的救亡圖存;等等。(6分)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孫中山的學醫、棄醫與中國近代社會,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以及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等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第(1)問“條件”可從主客觀兩個方面分析,以西醫在中國的傳播、孫中山對醫學的學習、民眾對西醫的態度等進行概括分析。第(2)問可結合棄醫從政的時間“1894年”,從民族危機、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清政府的腐朽等角度進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19.[示例]
方案:建立全球文化交流平臺以促進文化交流。(2分)
可行性: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生產力的發展使得利用互聯網技術打造一個集文化展示、交流、學習于一體的全球文化交流平臺,讓不同國家的人們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成為可能。歷史上已經有很多事實證明,文明的交流是有利于文明發展的,如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瓷器、造紙術、印刷術等傳入西方,西方的宗教、藝術、科學等也傳入中國,這促進了歐洲社會的發展和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近代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頻繁,意大利的藝術家、文學家、科學家等受到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創造出許多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作品,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轉型和文明的發展。綜上可知,在全球化、信息化時代,我們應該積極采取行動,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建立全球文化交流平臺,這將有利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避免文明湮滅的悲劇重演。(10分)
(“示例”僅作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文明發展和延續的條件,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應用性、綜合性、創新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材料主旨是古代文明因各種原因湮滅,但只要打破相對割據與封閉的狀態,與外界文化接觸、交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就能促進文明的發展。因此,方案應圍繞交流”擬定,如建立全球文化交流平臺,推動文化教育交流,促進文化產業合作,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與交流等,然后選擇適當的史實進行說明,史實準確,邏輯清晰即可。
20.(1)特點:中美貿易總額增長迅速;中美貿易差額不斷擴大,中國處于出超地位;但中國對美出口的主要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商品結構相對單一,主要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產業。(4分)
(2)反駁:美中貿易的失衡并非中國的不公平競爭造成的,而是美國自身對華開展貿易保護的結果。二戰后,美國在世界經濟中始終保持領先地位。美國通過對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與升級,使經濟始終保持著活力和競爭力。美國經濟結構經過產業高級化調整后,一些初級產品如日用品、原料加工品和工業半成品的生產都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而這些產品又是生產和生活的消費必需品,這就導致美國從國際市場大量進口初級工業產品。因此,雖然中美貿易差額不斷擴大,但在中美雙邊貿易中,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產品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中國具有出口優勢的產品仍大量地集中在低價位上,在高新技術產品上,中國不占優勢。美國作為世界上經濟領先的大國,只要充分利用其在高新技術上的優勢,放松對華出口管制,是完全能夠實現對華貿易平衡的。所以,當前我國與美國貿易差額的擴大,一定程度上是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結果。美國出于國內政治與經濟的需要,把責任推到中國身上,實際上不利于中美貿易的深入持續發展。(8分)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現代中美貿易,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應用性、綜合性、創新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第(1)問“特點”,可從貿易總額的擴大、貿易差額的擴大、中國對美出口產品類別等角度概括得出。第(2)問“反駁”,可從中美貿易結構及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等角度進行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耿马| 西乌| 东城区| 万州区| 罗甸县| 绍兴市| 灵丘县| 象山县| 邵阳市| 嘉善县| 淳安县| 武定县| 友谊县| 宜兴市| 双辽市| 芷江| 临澧县| 方正县| 丰原市| 安阳市| 镇康县| 甘南县| 墨脱县| 普兰店市| 康马县| 黄浦区| 天全县| 城步| 磴口县| 专栏| 宝丰县| 交口县| 平遥县| 彰武县| 常州市| 长子县| 六枝特区| 永兴县| 朝阳区| 许昌县| 河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