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秘密★啟用前【考試時間:2025年4月20日9:00-10:15】高2022級第三次診斷性測試歷史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班級、姓名、考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第I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請把它選出來,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每小題3分,共48分)1.在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中,考古發現了黃河下游地區大汶口文化晚期特點的陶制酒器、最早出現于長江下游地區良渚文化的玉琮和玉璧、與長江中游石家河文化出土物相同的雙翼形玉飾、來自西亞經黃河上游地區傳入的小麥栽培、黃牛和綿羊的飼養及冶銅術等。這些現象A.加速了社會分化進程 B.豐富了中原文明內涵C.凸顯了多元一體格局 D.彰顯了中外交流盛況2.“跨族作器”是指周代貴族為本家族之外成員鑄造青銅器。西周時期“跨族作器”的對象基本上限于同姓之親,并滲透著“厚親親”的思想觀念;東周時期,異姓貴族間跨族作器的行為驟然增多,跨族作器也成為了利用禮物饋贈和資源流通來構建友好關系的手段。這一變化說明當時A.禮樂等級弱化 B.統一進程加快C.宗法觀念鞏固 D.經濟交往頻繁3.正史《五行志》不遺余力地用各種災異解釋人事變化,呈現出“變妖為常”的典型特征。下表是《續漢書·五行志》和《晉書·五行志》的災異指向數量、比例統計表(單位:例)類別 君王 權臣外戚 外寇戰事 女主干政 總計《續漢書·五行志》 78(38%) 68(33%) 33(16%) 28(13%) 207《晉書·五行志》 111(41%) 126(46%) 26(9%) 10(4%) 273對這一變化解釋最合理的是A.政權更迭日益頻繁 B.私家纂史的世俗化C.天人感應思想萌發 D.主流價值影響擴大4.秦漢時期,對駱駝形象的刻畫稚嫩粗糙,與真實的駱駝差別很大,如四川新都東漢晚期的畫像磚上的駱駝形象身材纖細,似飛奔的馬。唐代駱駝的藝術形象更為生動傳神,成為大唐的經典符號。這一變化可佐證唐代A.藝術風格多樣 B.政治局面穩定C.豪邁之風盛行 D.對外交往繁榮5.明武宗時,太監崔杲奏乞鹽引(銷售憑證),皇帝命內閣草敕,大學士劉健等人表示如“坐視不言,依阿順旨”,那就“不惟負先帝面托之重,亦且虧皇上新政之明”。隨后,五府、九卿、科道等官亦上疏論其不可,最終皇帝妥協。這反映出當時A.君權受到彈性約束 B.社會危機日益顯露C.宦官專權矛盾激化 D.內閣勢重權傾朝野6.19世紀后期,由華商投資,并以洋商的名義購船、代理的情況非常普遍。這些華商參與到輪船航運的經營后,不斷地積累資金,逐步掌握了先進的航運制度和管理方法,形成了可以同國外航運勢力相抗衡的重要力量。這些現象A.凸顯商戰成為時代潮流 B.推動了新階級力量成長C.導致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D.抵制了西方列強的侵略7.錢玄同曾說,1901年秋“廢八股試帖,取士以四書五經義”,“先生命看《海國圖志》《瀛寰志略》《盛世危言》等書”,他被迫學習當時極厭惡的“新學”。在學作史論時,老師出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論》,錢玄同大罵趨新改服不應該,但也不得不言新書,讀新史。這說明當時A.社會變革推動新學傳播 B.西學東漸缺乏社會基礎C.革命形勢面臨強大阻力 D.傳統教育思想根深蒂固8.1943年中共提出:“首先擴大延安的煤炭供應量,試辦公營供銷棧。”對私營煤礦而言,設立煤炭統購公司,與私營窯主協商價格,現金交易。針對因交通不便而影響私營煤井主銷煤的問題,政府計劃修建大車道,并建立煤棧作為煤的集散地。這些舉措A有利于解決蘇區燃料問題 B.探索出公私合營的道路C.強化了對民族資本的管控 D.帶有新民主主義的特征9.據統計,1897年至1945年的24幅西南方志地圖中,使用西方圖例、比例尺、經緯度的地圖分別有12、15、8幅;同時,這些地圖也延續了古代地圖突出軍事使用屬性的傳統,如《馬關縣志》編纂者就一一詳錄了中法戰爭結束后會勘疆界的細節。這反映出當時A.近代化與民族危機交織 B.利用國際慣例維護主權C.列強侵略勢力深入內地 D.西南地區成為防御重點10.1951年國慶節,陜西渭南在訓練秧歌隊的時候專門指出“不能單純地扭秧歌”“舉行秧歌比賽以富有政治意義短小精干為優勝”。1952年國慶節,甘肅人民廣播電臺除了播放天蘭鐵路通車慶祝大會實況錄音外,還播放了快板、秧歌等節目以慰問廣大職工群眾。這些活動旨在A.發動群眾實施土地改革 B.鼓勵民眾建設社會主義C.凝心聚力增進政治認同 D.營造氛圍繼承傳統文化11.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他將將埃及作為波斯帝國第6總督區,派波斯貴族擔任總督。同時任用埃及人擔任財政部“王室書吏”,他們輔助財政大臣工作,并將波斯人使用的阿拉米語和埃及人的世俗語言的文獻進行互譯。這些措施A.擴大了帝國統治疆域 B.助推了民族國家形成C.促進了文明間的交流 D.消解了社會階級矛盾12.1267年,英格蘭頒布法令規定:“大憲章的所有條款,無論涉及國王還是其他人,均應得到遵守。如有必要,郡守在其轄區內須就此事進行調查。若違反屬實,郡守可免費獲得令狀,進而向國王、王座法庭法官或總巡回法庭法官申訴。”這一規定有利于A.確立王權有限原則 B.奠定君主立憲傳統C.規范司法審判程序 D.維護市民階層利益13.16世紀,英國政府打出“海洋自由”的旗號,強調海洋不可占有。17世紀初,英國轉而主張海洋可被占有,據此宣稱英國擁有周邊海域的主權,“海洋主權”在英國逐漸成為一項超越黨派利益,乃至政治路線分歧的普遍共識。這一轉變的主要原因是英國A.商品輸出的需要 B.國家實力的上升C.議會政治的形成 D.殖民霸主的確立14.有學者認為,18世紀法國傳統權威的“非神圣化”,既不是因為那些蘊含啟蒙話語的書籍,也不是因為攻擊權威的誹謗性小冊子,而是因為一場“閱讀革命”,法國人從精讀細讀為數甚少的權威著作,開始轉向廣泛的、自由的和帶有批判性的閱讀,該學著意在說明法國A.啟蒙思想影響有限 B.思想解放成效顯著C.造紙印刷技術進步 D.學術研究方法變化15.1940年,美國主導下的美洲電影協會成立,該協會全力以赴制作“泛美題材”的電影,并加上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配音,免費向民眾放送,將具有美國現代性元素的俚語、音樂、房屋、汽車、精致的小玩意、廚房、衣物及機器等印象傳播給拉美觀眾。這一舉措A.促進拉美多元文化發展 B.推動了美洲經濟交往C.凸顯美國意識形態入侵 D.動搖了歐洲文化霸權16.下面是一則蘇聯勃列日涅夫統治時期流傳的政治笑話:A.折射出交通建設的成就 B.展示了農業集體化成果C.反映出輿論環境的寬松 D.諷刺了經濟體制的僵化第II卷(非選擇題,共52分)二、非選擇題(17題25分,18題12分,19題15分。共52分。)17.根據材料,完成下列問題。(25分)材料一二戰以后涌現了諸多世界史著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計劃編寫一部平等對待所有文化的世界史,最終該書以《人類史:文化和科學的發展》為題出版。蘇聯編寫的《世界通史》,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進行闡述,但仍依據西歐模式排列全世界歷史。美國史學家麥克尼爾編寫《西方的興起》將世界歷史發展歸功于文明的交流,但他片面地認為西方文明吸收了拜占庭、伊斯蘭等文明,較其他文明更有理性,同時狹隘地指出世界歷史的道路就是歐美文明的勝利進軍。還有不少世界史著作,探索廣大亞、非、拉地區和國家的歷史在世界史中的地位,但這些著作都面臨著如何克服歐洲中心論的主要問題。-摘編自馬克垚《困境與反思:“歐洲中心論”的破除與世界史的創立》材料二1962年《世界通史》出版,該書以社會形態演變為論述中心,自成體系,敘述了從遠古到1917年十月革命期間的世界史。該書既是中國世界史學科的奠基之作,也是各大學的必選世界史教材。1978年以后,各種規模和形式的通史著作增加,其較有影響的是吳于廑、齊世榮主編的《世界史》,既有縱向論述,亦有橫向比較,既論政治、軍事、外交,也論經濟、文化、社會,并適當納入了中國史的內容,代表了中國世界通史研究的新高度。21世紀以后,武寅擔任總主編的《世界歷史》以專題史的形式呈現,分為“理論與方法”、“經濟發展”等8個專題,并就若干專題進行深入研究,成為這一時期世界通史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摘編自汪朝光《中國世界史研究70年回顧與前瞻》材料三《從中國出發的全球史》目錄(部分)摘編自葛兆光等《從中國出發的全球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二戰后世界史編撰發展的原因,并指出歐洲中心論在二戰后世界史編撰中的表現。(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世界史編撰的發展趨勢和意義。(10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該著作在世界史編撰方面的貢獻。(5分)18.文獻的整理分類是思想史和學術史的縮影,我國古代文獻分類逐漸形成了傳統的經、史、子、集四分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西漢 西漢劉歆《七略》創“六分法” 六藝:易、詩、書、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 諸子: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小說 詩賦:屈原賦、陸賈賦、孫卿賦、雜賦、歌詩 兵書:權謀、形勢、陰陽、技巧 術數: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 方技: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唐 魏徵主持編撰《隋書·經籍志》運用“四分法” 經部: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論語、讖緯、小學 史部:正史、古史、雜史、霸史、起居注、舊事、職官、儀注、刑法、雜傳、地理、譜系、簿錄 子部:儒、道、法、名、墨、縱橫、雜、小說、兵、天文、歷數、五行、醫方集部:楚辭、別集、總集 四部之后附道經、佛經二類清 《四庫全書》沿襲”四分法” 經部: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 史部: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子部: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 集部: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摘編自余嘉錫《目錄學發微》根據材料,提煉一個中國目錄學發展的現象,據此總結一個思想史發展的結論,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釋。(要求:現象源自材料、結論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2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1938年,內江孩子劇團成立,演出《一個孩子的夢》等愛國劇目,引發了熱烈反響,劇團響應內江抗敵后援會的號召,用義賣公演的款項為前方抗日將士募集棉背心100多件。帶著中國共產黨的重托,劇團北上成都開展巡回宣傳,沿途經過資中、資陽、簡陽3縣及沿途12個場鎮,歷時38天,受到各界愛國群眾的歡迎。同年,中國戰區兒童邊疆宣傳團在重慶成立,以他們的熱忱、天真去融洽漢、藏、彝、苗等各族同胞的感情,共同參加抗戰。他們深入川康邊境大山叢中向彝族同胞宣傳抗日,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學習當地的方言,盡量以當地的民間文藝形式,加大抗日救國內容的宣傳力度。據統計,抗日戰爭時期川渝地區活躍著眾多的少年兒童抗日團體,影響力較大的就有三十多支。在抗戰期間,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中國少年兒童是抗日戰爭中不可缺少的一支生力軍。摘編自付東生《川渝地區少年兒童的抗日救亡運動》(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川渝兒童抗日救亡的方式和特點。(9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川渝兒童抗日救亡的歷史意義。(6分)高中2022級高三第三次診斷性考試歷史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第I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 2 3 4 5 6 7 8B A D D A B A D9 10 11 12 13 14 15 16A C C C B B C D第II卷(非選擇題,共52分)二、材料解析題(17題25分,18題12分,19題15分,共52分)17.(25分)(1)原因:國際組織的推動;第三世界的崛起;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歷史學家的努力;史學觀念的進步。(6分)表現:強調西歐模式主導,以歐洲歷史分期作為世界歷史分期;過度宣揚西方文明的優越性;美化歐美殖民侵略;忽略世界其他地區文明發展的獨立性與貢獻。(4分)(2)趨勢:通史著作的數量規模逐漸增加;編撰的視野更為開闊;內容不斷豐富深化;體例和形式不斷創新。(4分)意義:推動世界史學科體系建設;促進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世界歷史研究專家學者;推動了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構建:為中國政治經濟建設提供參考資源。(6分)(3)貢獻:將中國作為觀察全球互動的視角而非中心,強調多元文明的平等對話;摒棄以歐洲為單一主線的歷史框架,轉而采用多文明互動的視角;通過環境史、疾病史等跨學科視角,突破歐洲中心論對近代化的壟斷;聚焦佛教、伊斯蘭教的跨區域傳播,客觀呈現非歐洲宗教的發展。(5分)18.(12分)答案示例1:現象:自漢至清均將儒家經典放在第一類。(2分)結論:儒學在中國古代學術史和思想史中有特殊地位。(2分)闡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學成為傳統思想的主流。儒學地位尊崇、文獻浩繁,因此,漢劉歆《七略》,將六藝略放在首位,主要涵蓋儒家的“六經”和《論語》。兩漢時期,經學發達,隨著兩漢魏晉南北朝以來經注經解逐漸增多,《隋書·經籍志》將經部放在第一類,此后歷代沿襲。中國古代圖書分類中,儒家經典始終置于首位,反映了儒學是中國傳統思想的主流。(8分)答案示例2:現象:科技著作列于“子部”之下。(2分)結論:中國古代學術研究呈現重人文、輕自然的特色。(2分)闡述:儒學是傳統思想的主流,中國古代思想和學術上呈現出鮮明的“重道輕器”,“重人文、輕自然”的特點,這在文獻分類上可以看出端倪。無論是六分法還是四分法都體現了人文著作的重要性。由于科技著作不多不能單列一類,因此,科技著作通常分散在其他分類之中。西漢時期,“天文”歸于“術數”類,“醫經”歸于“方技”類。唐代四部分類法形成以后,科技著作一般置于“子部”之下,如《隋書·經籍志》將天文、歷數、醫方置于“子部”之下,《四庫全書》“子部”類下有“天文算法”、“醫學”。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從事科技研究的人員相對較少、大型科技著作數量有限,體現出中國古代“重道輕器”的傳統。(8分)19.(15分)(1)方式:成立抗日文藝團體;開展抗戰救國宣傳;募集抗日軍需物資。(5分)特點: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形式多樣;覆蓋范圍廣;影響深遠。(4分)(2)歷史意義:鼓舞了抗戰熱情;弘揚了民族精神;培養了革命力量;促進了民族團結。(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