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2025學年下學期七年級歷史同步練習:第9課 遼、西夏與北宋并立(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2025學年下學期七年級歷史同步練習:第9課 遼、西夏與北宋并立(含答案)

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下學期七年級歷史同步練習:第9課
一、選擇題
1.宋朝時商貿的繁榮促進了貨幣交易量的增長,為解決“以鐵錢重,難于轉輸”的困境,蜀民( )
A.設置市舶司 B.傳播印刷術 C.發明紙幣交子 D.改進造紙術
2.景德鎮以其精美的瓷器聞名于世,一直受到朝廷的重視,并已名揚海外。材料中的“聞名于世”最早開始于( )
A.漢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3.民為國基,谷為民命。北宋時從越南引進,在我國東南地區推廣的優質糧食作物是( )
A.占城稻 B.小麥 C.玉米 D.土豆
4.宋代福建盛產荔枝,新羅、日本、大食等國對荔枝“莫不愛好”,皆以重金換取。因此商人“販益多,而鄉人種益多,一歲之出不知幾千萬億”。這反映了( )
A.海外各國的飲食習慣中國化 B.海外貿易和農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C.宋代經濟作物種植占比較高 D.宋代海外貿易具有季節性的限制
5.以下是秦嶺—淮河以南、以北地區占全國戶數比例統計表,下表的變化( )
時期 秦嶺—淮河
以南地區 以北地區
唐代天寶年間 45.5% 54.5%
北宋初期 59.1% 40.9%
A.致使絲綢之路嚴重受阻 B.導致北宋政治中心南移
C.加劇人地矛盾尖銳程度 D.反映了經濟格局的變動
6.《史記·貨殖列傳》中描述江南地區“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宋朝時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材料反映了( )
A.宋朝時政治統治加強 B.經濟重心的南移
C.民族交流加強 D.宋朝時重視經濟發展
7.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政治因素是( )
A.南方氣候適宜農作物的生長 B.北方經濟開發較早,水土流失嚴重
C.南方統治者重視經濟發展 D.促進了民族多樣性和統一性發展
8.從西晉八王之亂、十六國到南朝時期,長江中下游社會經濟在原有基礎上迅速發展;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刺激了南方區域經濟的發展;宋金對峙時期,北方人民大量南遷,這促進南方的開發。這些現象反映出,影響南方開發的因素是( )
A.北方地區戰亂頻繁 B.南方自然條件優越
C.南方統治者的重視 D.各族人民共同努力
9.時任右司諫的蘇轍在討論四川交子的價值問題時稱,“蜀中舊使交子,惟茶山交易最為浩瀚。”該觀點可用以佐證交子( )
A.廣泛用于茶葉交易 B.徹底取代金屬貨幣
C.是官方發行的貨幣 D.成為全國通用貨幣
10.《東京夢華錄》記載:“自州橋南去,當街水飯、燉肉、干脯。王樓前獾兒、野狐肉、脯雞、梅家、鹿家鵝、鴨、雞、兔、肚肺、鱔魚……每個不過十五文。曹家從食。至朱雀門,旋煎羊白腸……紅絲……姜辣蘿卜”等各類小吃不計其數,豐富多彩。材料反映了宋朝( )
A.商品經濟繁榮 B.市民生活富裕 C.奢靡之風盛行 D.社會階層分化
二、簡答題
11.某班圍繞“文明交匯、交流”的主題進行探究性學習,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唐朝時期,中國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頻繁,日本當時派遣的使節來中國的目的是什么?在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的人物是誰?
(2)唐朝與天竺交往頻繁。貞觀初年,唐朝的一位萬里迢迢去天竺了求佛法的高僧是誰?根據他口述由他弟子記錄成書,成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的是什么?
(3)宋朝時,朝廷鼓勵海外貿易,設立專門管理的機構是什么?
(4)談談影響對外交往的因素。
12.學習了隋唐和宋元時期回答:
(1)你認為盛世有哪些標準?
(2)請寫出唐朝時期出現的二個“盛世名稱?請選擇其中一個盛世說明其出現的原因?
(3)從夏商到秦漢時期,我國經濟重心一直在北方,是什么原因使我國的經濟重心南移?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的時間?能體現當時繁盛的海外貿易中聞名世界的大商港是哪兩個?管理機構是什么?
13.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國家的命脈。因此,發展經濟是每個國家的重要舉措。請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隋煬帝大業元年,更令開導,名通濟渠。西通河洛,南達江淮。煬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廣、荊、益、揚、越等州,運漕商旅,往來不絕。
——杜佑《通典·州郡典》卷一七七
(1)材料中的“運漕商旅,往來不絕”得益于哪一個著名的工程?
材料二 至(貞觀)八年、九年,頻至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外戶動輒數月不閉。至(貞觀)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錢。
——(唐)杜佑《通典》卷七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唐太宗在經濟上的措施。
材料三

(3)圖1中的農具發明于什么時期?寫出圖2中紙幣的名稱?圖3表明了南宋時期南方哪一個手工業部門非常繁榮?
14.兩宋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宋朝時,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的是什么?寫出宋代的經濟作物兩例。
(2)南宋時,哪一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的中心?
(3)宋代商業的繁榮超過了前代。當時最大的商業城市有哪些?(寫出兩例)
(4)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什么?
15.中國古代經濟發展中經濟重心有一個南移的過程。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1)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有什么明顯特征?
(2)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有哪些主要原因?
(3)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對我國現在的經濟建設有什么啟示?
三、材料題
16.江南經濟的發展是古代中國的一抹亮麗。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宋代時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時海外貿易興盛,收入頗豐,以至于宋高宗說:“市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動以百萬計。”
材料二:兩幅歷史圖片
材料三:南宋時期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蘇湖熟,天下足。”《宋史》記載:“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材料四:經過自東吳以來至南朝劉宋時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開發,三吳地區的生產發展已經趕上并局部地超過了北方,并在實際上形成了我國的一個新的經濟中心--江南經濟區。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為鼓勵海外貿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立什么機構加以管理?宋代聞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哪些?(列舉兩個)
(2)材料二圖一中,大運河從江都至余杭之間河段的名稱是什么?大運河的開通對我國古代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3)材料二中圖二所示的農業生產工具是古代江南農民創造的。它的名稱是什么?它最先出現于哪一朝代?
(4)從材料一到材料四,可以看出我國古代經濟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17.制度創新對歷史的演進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中國古代史大事記(部分)
時間 事件(史實)
隋煬帝時期 科舉制正式確立
唐太宗時期 完善三省六部制;進士科成為最重要科目;玄奘西行
武則天時期 創立殿試制度
唐玄宗時期 安史之亂;藩鎮割據;鑒真東渡
五代十國時期 政權更迭與分立
北宋時期 重文輕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
兩宋時期 “蘇湖熟,天下足”,“蘇常熟,天下足”
元朝 行省制
——摘編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科舉制正式確立的標志。
(2)閱讀以上材料,從中提取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件,確定一個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結構完整)
18.識圖,回答問題。
(1)上圖是唐三彩騎駝樂舞俑,塑造了一群胡人和漢人在駱駝背上載歌載舞的情景,從中可以提取的歷史信息有哪些?
(2)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圖是哪位畫家的作品,作品的名稱是什么?對該作品的內容作一簡單介紹。
(3)下圖是北宋的紙幣交子,紙幣的出現反映了什么?在南宋時,出現了一種與銅錢并行的紙幣是什么?
(4)在封建社會時期,我國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最多的貨幣一般是什么?
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宋初統治者懲戒晚唐五代的教訓,“以防弊之政,作立國之法”,成效堪稱卓著。……有意識地壓制武將,樞密院長官皆用文官;大力抬高文官士人地位,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大抵文臣多受儒家倫理熏陶,尊君敬上,而武將往往不讀詩書,跋扈無禮。久之舊弊雖防,新弊漸生。
——據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材料二
《清明上河圖》中的商業場景 宋朝商品經濟呈現出劃時代的歷史發展,商人及其從事的商業活動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同,“農不若工,工不若賈”的觀念因此流行,越來越多的人參與經商,甚至有士人“捐棄筆硯,為商賈之事”。——據郭學信《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特征及原因析論》
材料三 北宋對遼夏的妥協退讓,并不標志其必然是“弱宋”。在其他諸方面,北宋非但不“弱”,而且很“強”。因此,把宋代尤其是北宋稱之為“弱宋”,是不恰當的。
——據顧全芳《重評北宋重文輕武的歷史作用》
(1)指出材料所示宋初統治者采取的“防弊之政”,并簡要說明其根本目的。
(2)指出材料所示宋代商人社會地位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任舉一例說明宋代商品經濟劃時代“發展”的表現。
(3)你是否贊同材料所示觀點,簡要說明理由。
20.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過去輝煌燦爛的農耕文明,令世界矚目。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國傳統農業曾達到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圍繞精耕細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這一中心,發明和改進農業耕作工具,采用比較成熟的農業技術和相對完備的農業管理。其形成與封建地主經濟制度下小農經營方式和人口多、耕地少的格局有關。
——摘編自統編歷史教材
材料二:唐太宗認為:“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因此他在位期間,鼓勵發展農業生產,輕徭薄賦,使社會經濟繁榮起來。武則天在位期間,繼續推行貞觀以來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發展生產。
——摘編自統編教材七下《中國歷史》
材料三:唐朝至北宋人口變化
朝代 北方 南方
人口(戶) 占全國戶口數比例 人口(戶) 占全國戶口數比例
唐朝 5148529 56.8% 3920415 43.2%
北宋 6624296 37.1% 11240760 62.9%
(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傳統農業在古代世界的地位。指出圖1、圖2中兩例唐代人民用于農耕的生產工具。
(2)根據材料二,歸納統治者們對經濟發展的共同態度及共同結果。
(3)根據材料三,概括從唐朝至北宋南北方人口數量對比發生的變化。
(4)綜合以上材料,概括影響封建經濟發展的因素。
《2024-2025學年下學期七年級歷史同步練習:第9課》參考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A B D B C A C A
1.C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時期,四川地區商品經濟發展迅速,為了解決貨幣短缺問題,發明紙幣交子,C項正確;市舶司是管理海外貿易機構,排除A項;印刷術和商品經濟發展無關,排除B項;造紙術和商品經濟發展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2.D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1004年,宋朝景德元年,因為昌南鎮的制瓷工藝出色,朝廷就把宋真宗的年號賜給了這個南方的小鎮,從此這里改稱景德,因此“聞名于世”最早開始于宋朝,D項正確;漢朝、隋朝、唐朝都早于宋朝,與史實不符,排除ABC項。故選D項。
3.A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宋時期從越南引進了高產作物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強,A項正確;小麥的原產地是西亞,傳入中國的時間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后,排除B項;明代引進了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土豆)、花生和向日葵等,排除CD項。故選A項。
4.B
【詳解】根據題干材料“宋代福建盛產荔枝,新羅、日本、大食等國對荔枝‘莫不愛好’,皆以重金換取”可知,福建荔枝種植發達,海外市場廣闊,所以導致“販益多,而鄉人種益多,一歲之出不知幾千萬億”。由此可知,農業發展推動了商業活動,商業活動反過來又促進了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兩者是良性循環,B項正確;海外飲食可能受中國影響,但中國化的說法太絕對了,排除A項;材料中荔枝屬于經濟作物,但經濟作物的種植是否在農作物種植中的占比高,沒有相關信息支撐,C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荔枝是季節性水果,但海外貿易受季節的影響不大,排除D項。故選B項。
5.D
【詳解】根據材料數據和所學知識可知,從唐代天寶年間到北宋初期,秦嶺—淮河以南地區的戶數比例顯著增加,是因為在唐代,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到了宋代,南方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顯著的發展,成為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這一變化反映了經濟格局的變動,D項正確;絲綢之路主要是指古代中國與西域(今中亞、西亞)之間的貿易和文化交流通道,其主要路線在今天的中國西北地區,與秦嶺—淮河以南、以北地區戶數比例的變化無關,排除A項;北宋的政治中心最初在開封(今河南省),后來因為金兵的南侵,北宋滅亡,南宋建立,政治中心才轉移到了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這一變化與秦嶺—淮河以南、以北地區戶數比例的變化無關,排除B項;人地矛盾主要是指人口增長與土地資源之間的矛盾,秦嶺—淮河以南地區的戶數比例增加可能意味著人口增長,材料并不能直接體現人地矛盾是否尖銳,排除C項。故選D項。
6.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史記·貨殖列傳》反映了江南地區經濟比較落后,“蘇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宋朝時江南地區農業發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民南遷充實了勞動力資源,帶去了先進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經濟重心南移,并未體現宋朝統治加強,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經濟重心南移,并不能因此說明民族交流加強,且宋朝民族政權對峙,民族交流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統治者重視,排除D項。故選B項。
7.C
【詳解】結合所學,南方統治者重視經濟發展,是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政治因素,C項正確;南方氣候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屬于自然因素,排除A項;北方經濟開發較早,水土流失嚴重屬于客觀因素,排除B項;促進了民族多樣性和統一性發展屬于影響,而不是政治因素,排除D項。故選C項。
8.A
【詳解】根據材料“從西晉八王之亂、十六國到南朝時期,長江中下游社會經濟在原有基礎上迅速發展;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刺激了南方區域經濟的發展;宋金對峙時期,北方人民大量南遷,這促進南方的開發”,可歸納出北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經驗及充足的勞動力,促進了南方開發,A項正確;題干強調的是北人南遷促進了南方開發,未說明自然因素對南方開發的影響,排除B項;題干強調的是北人南遷促進了南方開發,未說明統治者的影響,排除C項;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排除D項。故選A項。
9.C
【詳解】根據題干“時任右司諫的蘇轍在討論四川交子的價值問題時稱”和所學知識可知,北宋真宗時,益州16家富商聯合發行“交子”,在市場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改由政府發行。元祐元年(1086年),蘇轍至京師,任右司諫。蘇轍在討論四川交子的價值問題時,交子已然由政府發行;蘇轍是以右司諫的官職身份來評論交子的,這佐證了交子是官方發行的貨幣,C項正確;蘇軾說“惟茶山交易最為浩瀚”是說茶葉交易繁盛,并不是說交子廣泛用于茶葉交易,排除A項;當時的交子還不能徹底取代金屬貨幣,金屬貨幣還是流通貨幣,排除B項;當時交子僅限于四川地區使用,不是全國通用貨幣,排除D項。故選C項。
10.A
【詳解】根據題干材料中的“各類小吃不計其數,豐富多彩”可知,北宋的東京開封小吃店眾多,這反映宋朝商品經濟的繁榮,A項正確;材料只展示了小吃的眾多,沒有展示市民的購買情況,無法反映出市民生活富裕,排除B項;北宋時期經濟發展,但并不盛行奢靡之風,排除C項;宋代門第觀念淡化,社會成員身份區域平等,排除D項。故選A項。
11.(1)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鑒真。
(2)玄奘。《大唐西域記》
(3)市舶司。
(4)國家統一安定;經濟文化繁榮;對外開放政策;對外交通發達;外交家的能力等。(符合題意,一點即可)
【詳解】(1)目的: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的文化,日本派遣使節到中間,當時稱為“遣唐使”。他們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人物: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高僧鑒真是唐朝和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的人物。他東渡日本,在日本傳播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等,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貢獻。
(2)人物: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貞觀初年,唐朝的一位萬里迢迢去天竺了求佛法的高僧是玄奘。玄奘西行天竺取經,他遍訪天竺名寺,研習佛法,成為遠近聞名的佛學大師。他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文獻: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根據玄奘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3)機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朝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4)因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國家統一安定;經濟文化繁榮;對外開放政策;對外交通發達;外交家的能力等都是影響對外交往的因素。
12.(1)標準:經濟繁榮、人口眾多、國家統一、軍事力量強大
(2)盛世: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唐玄宗統治前期,重用賢能、整頓吏治,發展經濟,對軍事、財政制度進行改革,形成了“開元盛世”的治世局面。
(3)原因:北方人口南遷,帶來勞動力和生產工具;南方相對安定的政治環境有利于經濟發展;南方的自然資源得到更多的開發和利用。時間:南宋時。商港:廣州、泉州。機構:市舶司。
【詳解】(1)標準: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盛世的共同特征是經濟繁榮、人口眾多、國家統一、軍事力量強大。盛世的標準是經濟繁榮、人口眾多、國家統一、軍事力量強大。
(2)盛世:唐太宗統治時期,形成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唐玄宗統治時期,形成了“開元盛世”的治世局面。唐時期出現的二個盛世名稱是開元盛世。
原因:選擇開元盛世,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出現的原因是唐玄宗統治前期,重用賢能、整頓吏治,發展經濟,對軍事、財政制度進行改革,形成了“開元盛世”的治世局面。
(3)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的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北方人口南遷,帶來勞動力和生產工具;南方相對安定的政治環境有利于經濟發展;南方的自然資源得到更多的開發和利用。
時間: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最后完成。
商港: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
機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13.(1)隋朝大運河
(2)措施: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3)圖1:北宋時期;圖2:“交子”;圖3:造船業。
【詳解】(1)根據材料“隋煬帝大業元年,更令開導,名通濟渠。西通河洛,南達江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征發幾百萬人,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可知“運漕商旅,往來不絕”得益于隋朝大運河。
(2)根據材料二“至(貞觀)八年、九年,頻至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外戶動輒數月不閉。至(貞觀)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貞觀時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可知唐太宗在經濟上的措施,是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3)根據圖1中的農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秧馬是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從北宋時期開始大量使用,可知秧馬發明于北宋時期;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可知圖2中紙幣的名稱是“交子”;圖3表明了南宋時期南方的造船業的發達。
14.(1)水稻;棉花、茶樹。
(2)江南地區。
(3)開封、杭州。
(4)交子。
【詳解】(1)首位:據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時從越南引進了占城稻,并在江南地區推廣,占城稻耐旱,適應性強,生長期短,在宋朝迅速普及,提高了水稻產量,使水稻逐漸躍居糧食產量首位。
經濟作物:據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時,棉花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江淮和川蜀一帶。茶樹的栽培也有很大的發展。茶樹、棉花、桑、麻、甘蔗都是宋代的重要經濟作物。
(2)中心:據所學知識可知,官窯(河南開封)、鈞窯(河南)、汝窯(河南)、定窯(河北)和哥窯(浙江龍泉),是北宋五大名窯。宋代經濟重心南移,到了南宋,江西景德鎮成為著名制瓷中心。浙江龍泉窯的產品依然遠銷各地。因此南宋的江南地區為我國制瓷業的中心。
(3)城市:據所學知識可知,北宋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徹底打破了城市“坊“、“市”的界線,商店可以隨處開設,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促進了城市商業的繁榮。北宋時期著名的商業城市有北宋都城開封。到了南宋,都城臨安則成為了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商業活動十分興盛。
(4)紙幣:據所學知識可知,北宋建立后,四川地區長期使用鐵錢,因鐵錢重,攜帶不方便,公元10世紀末葉,成都市場上遂出現所謂“交子鋪”,發行紙幣“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的出現,有利于商業活動,促進了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
15.(1)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明顯特征:①受北方人民大批南遷的深刻影響;②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最突出;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響。④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中下游一帶;由內地向沿海逐漸轉移。(寫出2點即可)
(2)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②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并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③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④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⑤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寫出2點即可)
(3)啟示:①政局的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②統治者對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③及時引進、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于經濟建設中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④開發并保護生態平衡應走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道路。(寫出2點即可)
【詳解】(1)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明顯特征: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明顯特征有受北方人民大批南遷的深刻影響;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最突出;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響;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中下游一帶;由內地向沿海逐漸轉移。
(2)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主要原因有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并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3)本小問屬于本題的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本題從以下角度進行回答,政局的穩定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統治者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的作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保持可持續發展等。如:啟示:政局的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統治者對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及時引進、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于經濟建設中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開發并保護生態平衡應走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道路。
16.(1)市舶司;廣州、泉州
(2)江南河;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和發展。
(3)曲轅犁;唐朝
(4)變化: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原因:北方戰亂,南方相對穩定;人口南遷帶來勞動力和先進技術;南方自然條件優越等。
【詳解】(1)機構:根據材料一“市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動以百萬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商港:結合所學可知,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
(2)名稱:根據材料二圖一“洛陽”“江都”“余杭”“運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圖是《隋朝大運河示意圖》,隋朝大運河從江都至余杭之間的河段是江南河;影響:結合所學可知,隋朝大運河的開鑿,加強了南北方經濟的交流,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3)名稱:根據材料二圖二示意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圖二是《曲轅犁示意圖》,曲轅犁有11個部件構成,設計精妙,輕便靈巧,操作時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淺,回轉省力,適于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朝代:結合所學可知,曲轅犁最先出現于唐朝,曲轅犁是唐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耕犁。
(4)變化:材料一可看出宋代海外貿易興盛,而海外貿易主要依靠海路,南方沿海地區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材料二中的余杭地處南方,其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可反映南方經濟的發展,材料三“蘇湖熟,天下足”“國家根本,仰給東南”表明了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已在南方,材料四提到經過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開發,江南經濟區形成且生產發展趕上并局部超過北方,故從材料一到材料四,可以看出我國古代經濟格局發生了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的變化;原因:結合所學可知,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有:北方戰亂頻繁: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北方長期處于戰亂狀態,社會動蕩不安,大量人口南遷,破壞了北方的經濟發展環境;南方相對穩定:南方地區受戰亂影響較小,社會相對安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人口南遷帶來勞動力和先進技術: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工具,促進了南方地區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南方氣候溫暖濕潤,水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
17.(1)標志:進士科的創立。
(2)示例:觀點:北方頻發的戰亂導致經濟重心在南宋時期完成南移。
論述: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從唐朝中晚期至兩宋時期,北方人口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使南方農業發展速度加快,逐漸超過北方。《宋史》記載“國家根本,仰給東南”,民間亦有“蘇湖熟,天下足”,“蘇常熟,天下足”的俗語流傳,到南宋時經濟重心完成南移。
結論:綜上所述,安定的社會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本保證,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前提條件。
【詳解】(1)標志:根據材料“隋煬帝時期、科舉制正式確立”和結合所學可知,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
(2)示例:本題為開放性題目,緊扣題意,言之有理即可。根據材料可選取“唐玄宗時期安史之亂”“兩宋時期”,可以確定觀點:北方頻發的戰亂導致經濟重心在南宋時期完成南移。論述:結合唐朝到兩宋時期的經濟發展進行闡述,如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從唐朝中晚期至兩宋時期,北方人口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使南方農業發展速度加快,逐漸超過北方。《宋史》記載“國家根本,仰給東南”,民間亦有“蘇湖熟,天下足”,“蘇常熟,天下足”的俗語流傳,到南宋時經濟重心完成南移。結論進行升華,如綜上所述,安定的社會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本保證,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前提條件。
18.(1)作品不僅呈現了唐朝高超的陶器制作水平,也反映了當時中外文化的交流,體現了唐朝實行兼容并包的對外開放政策。(意思相近,表述清楚即可。)
(2)閻立本的《步輦圖》;《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求婚使者的場景,是唐朝與吐蕃的民族關系友好的見證。(意思相近,表述清楚即可。)
(3)反映了我國古代經濟和商業貿易的發展;會子。
(4)銅錢。
【詳解】(1)歷史信息:根據圖片唐三彩騎駝樂舞俑可知,樂舞俑造型精美,色彩明亮,反映唐朝陶瓷器生產水平高超;根據其中兩人為漢人樂俑,另兩人為胡人樂俑。左側前樂俑左手托琵琶,后樂俑雙手吹笛狀,右側前樂俑著圓領長衣,中間的胡人俑翩翩起舞可知樂舞俑飽含異域風情,反映盛唐時期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情況,體現了唐朝實行兼容并包的對外開放政策。
(2)畫家及作品:據所學可知,這是閻立本的《步輦圖》。
內容:據所學可知,《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求婚使者的場景,是唐朝與吐蕃的民族關系友好的見證。
(3)反映:據所學可知,交子的出現反映了我國古代經濟和商業貿易的發展。商貿的繁榮也促進了貨幣交易量的增長, 但長期以來市場上流通的是金屬貨幣,攜帶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 交子 ”。
紙幣:據所學可知,南宋時出現的紙幣是會子。
(4)貨幣:據所學可知,秦朝的圓形方孔半兩錢、漢朝的五銖錢,隋唐宋元明清都使用銅錢,因此,使用的最多的貨幣銅錢。
19.(1)“防弊之政”:重文輕武和文人治國,目的:加強中央集權。
(2)變化:逐漸提升,受到社會認同。表現:海外貿易發達;“交子”的出現。
(3)觀點:贊同,原因:北宋在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都有顯著成就,盡管在軍事上有所妥協,但并不代表其整體實力弱。
【詳解】(1)據材料一“有意識地壓制武將,樞密院長官皆用文官;大力抬高文官士人地位,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宋初統治者采取的“防弊之政”是重文輕武和文人治國;根本目的:據“大抵文臣多受儒家倫理熏陶,尊君敬上,而武將往往不讀詩書,跋扈無禮。久之舊弊雖防,新弊漸生”可得出其根本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從而鞏固其統治。
(2)變化:據材料二“宋朝商品經濟呈現出劃時代的歷史發展,商人及其從事的商業活動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同”可得出宋代商人社會地位的變化是逐漸提升,受到社會認同;表現:據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商品經濟劃時代“發展”的表現之一是海外貿易發達,如廣州、泉州等大商港聞名世界。北宋時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發行的紙幣,南宋時,紙幣的發行與銅錢并行的貨幣。
(3)理由及觀點:據材料三“北宋對遼夏的妥協退讓,并不標志其必然是‘弱宋’”可得出作者認為北宋并非“弱宋”,而是有其強勢之處;據“在其他諸方面,北宋非但不‘弱’,而且很‘強’”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在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都有顯著成就,盡管在軍事上有所妥協,但并不代表其整體實力弱。因此,我贊同材料所示觀點。
20.(1)地位:達到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
生產工具:曲轅犁、筒車。
(2)共同態度:鼓勵(重視)經濟發展。
共同結果:社會穩定,經濟發展。
(3)變化:南方超過北方。
(4)因素:生產技術的改進;政府的重視;社會穩定。
【詳解】(1)地位:據材料一“中國傳統農業曾達到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可知,達到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
生產工具:據圖片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圖1為曲轅犁,圖2為筒車,它們都是唐朝出現的農業工具。
(2)共同態度:據材料二“鼓勵發展農業生產,輕徭薄賦,使社會經濟繁榮起來”“繼續推行貞觀以來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發展生產”可知,鼓勵(重視)經濟發展。
共同結果:結合所學唐朝的繁榮的知識可知,唐太宗時期出現了“貞觀之治”,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因此其共同結果是社會穩定,經濟發展。
(3)變化:據表格信息可知,從唐朝至北宋南方人口占比上升,北方人口占比下降,且南方超過北方。
(4)因素:綜合材料信息回答即可,如據材料一可知,生產技術的改進;據材料二可知,政府的重視,社會穩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津市| 淮南市| 阳春市| 南陵县| 明水县| 平远县| 新绛县| 黎平县| 武川县| 鹤壁市| 长海县| 石门县| 定结县| 汉川市| 石屏县| 罗城| 沁源县| 铁岭县| 张家口市| 保康县| 通道| 汝州市| 客服| 宜阳县| 仁怀市| 屏东市| 永济市| 额济纳旗| 随州市| 西华县| 清远市| 壤塘县| 那坡县| 罗山县| 旌德县| 南和县| 淄博市| 锦屏县| 大厂| 达拉特旗| 鹿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