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下學期七年級歷史同步練習:第13課一、選擇題1.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載:“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文獻描述的發明是( )A.造紙術 B.活字印刷術 C.火藥 D.指南針2.李華參加中央電視臺舉辦的知識競賽,有一道關于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選擇題,他不能確定正確選項,假如他打電話向你求助,你應建議他選擇( )A.“蔡侯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紙B.唐朝末年,中國的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C.活字印刷術是由南宋時的匠人畢昇發明的D.中國發明的火藥和火器傳入歐洲后,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3.“如果沒有中國的這個發明,就不會有世界近代發達的航海事業,就不會有哥倫布等人的一系列地理大發現,就不會有各國間大規模的經濟文化交流。”這個發明是( )A.造紙術 B.火藥 C.指南針 D.活字印刷術4.阿拉伯人擔當了東西方交流的角色。以下發明創造不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是( )A.造紙術 B.指南針 C.活字印刷術 D.火藥5.世界古代文明交往的方式有和平交流,也有武力沖突。下列交往方式明顯與其他不同的是( )A.希波戰爭 B.羅馬征服地中海C.馬可·波羅來華 D.亞歷山大東征6.元朝時期,有郭守敬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王禎編撰的《農書》集北方和南方的農業技術于一體等成就。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 )A.程朱理學的發展 B.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C.江南經濟的繁盛 D.元朝推行行省制度7.元雜劇《朱太守風雪漁樵記》中提到的“洗白復生”為高麗苧麻織成的高麗毛絲布,經久耐用,是元朝民間常見販賣的紡織品。據此可知元朝( )A.紡織技術發達 B.政治制度完善C.軍事實力強大 D.海外貿易興盛8.“公元960年宋代興起,中國好像進入了現代……火藥之發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針,天文時鐘,鼓風爐,水力紡織機,船只使用不漏水艙壁等,都于宋代出現。”材料旨在強調宋代( )A.經濟重心的南移 B.海外貿易的繁榮C.科技成就的突出 D.娛樂活動的豐富9.下面表格中的史事說明了我國古代科技成就( )12世紀,中國的造紙術傳入歐洲1150年,歐洲第一家造紙工場在西班牙建立,紙張開始取代羊皮,大大降低了書籍的成本14世紀,中國活字印刷術傳入歐洲15世紀中期,德國人谷騰堡發明鉛活字印別,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促進了歐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A.數量多且門類齊全 B.迅速傳播到全世界C.推動中外貿易的興盛 D.促進歐洲文化的發展10.根據圖中文物,可得出的合理推斷是( )元代火銃A.唐朝已經發明火藥B.宋代沒有管形武器C.戰爭變得更加殘酷D.該武器由竹筒制成二、綜合題1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一泥活字版 圖二南宋持羅盤陶俑材料二圖三云岡石窟 圖四隋朝大運河材料三圖五清代《元宵燈市圖》 圖六清代《龍舟盛會圖》(1)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圖一、圖二所反映的我國古代科技發明的名稱及其對世界歷史發展的貢獻。(2)材料二中圖三、圖四所示的是我國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兩項文化遺產,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一項,簡述其入選的理由。(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五、圖六分別反映了我國哪一傳統節日? 你怎么看待中國傳統節日?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朝代 項目 南方諸路 北方諸路 南北比例北宋(1045 年) 賦稅(貫) 35811000 45095000 約 44:56南宋(1196 年) 賦稅(貫) 60000000 14319000 約 81:19材料三 兩宋時期,中原軍民英勇抗擊契丹、女真等少數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區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的環境,南方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北方戰亂使中原人口南遷,給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的技術,推動南方經濟進一步發展。南方地區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條件十分優越,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兩宋時期江南經濟發展概況》(1)材料一圖 A 是公元 1111 年北宋形勢圖,在北宋疆域的北部出現了兩個和北宋并立的政權:契丹族建立的遼和黨項族建立的 ;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兩宋時期的科學技術和文化成就突出,活字印刷術是由北宋時期的匠人 發明的,13世紀時,這一技術傳入朝鮮、日本,后來經過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徑傳入歐洲;圖B人物與司馬遷被后人稱為“史學雙司馬”,他主持編寫了 ,這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2)上述表格反映了什么經濟現象?根據材料,分析概括出現該現象的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宋朝經濟繁榮的表現有哪些?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隋唐時期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北宋畢昇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13世紀時,活字印刷術傳入朝鮮,之后傳到日本及東南亞地區,又經絲綢之路傳到波斯,后來經過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徑傳入歐洲。戰國時人們利用天然磁鐵做成指南工具,稱為“司南”。宋代開始用人造磁鐵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國的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乘坐中國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將指南針傳到阿拉伯國家,后來又傳到歐洲,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唐朝時,中國人已經發明了火藥。唐朝末年,火藥開始運用到軍事領域。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中國的火藥在13世紀傳入阿拉伯地區,又經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摘編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請用表格的形式對材料中的科技發明進行簡要梳理。(可從發明時間、發展情況、成就、傳播、影響等至少三個方面進行梳理)(2)通過對上述科技發明的梳理,你能得到什么認識?1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儒家思想與意大利文藝復興以來所形成的歐洲新思想相結合,成為歐洲近代歷史發展的主導精神——啟蒙思想的一個重要思想淵源。——《中國儒學與歐洲啟蒙思想》材料二 通過絲綢之路,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等,以及多種樂器和歌舞傳入中原。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摘編自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材料三 中國古代科技在宋代發展至極盛。在唐代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平民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一發明大大節省了人力,縮短了出書周期,這是印刷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術大約14世紀傳到朝鮮和日本,15世紀傳到歐洲。印刷術在歐洲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歐洲的社會文化環境,對當時歐洲資產階級的興起和思想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摘編自張岱年《中國文化概論》(1)材料一中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誰?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概括絲綢之路上文明交流的特點。根據材料二,概括絲綢之路開辟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簡述宋朝時期的重大科技發明,并說明其對歐洲社會發展的影響。(4)根據上述內容,談談你對中華文明的認識。15.唐、宋、元時期,我國對外交往頻繁,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朝對外交通圖。(1)材料一中②是新羅,③是哪個國家?請寫出唐朝與國家①交往的史實。材料二 宋高宗說:“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頗足國用,宜循舊法,以招徠遠人,阜通貨賄”。(2)材料二表明宋朝政府對海外貿易持怎樣的態度?宋朝政府是如何管理“市舶之利”的?材料三 現代化的程度令人吃驚,貨幣經濟、紙鈔、流通票據、高度發展的茶鹽企業非常獨特……在人民日常生活、藝術、娛樂、制度、工藝各方面,中國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國家,其自豪足以認為世界其他各地皆為“化外之邦”。——《南宋社會生活史》(3)材料三中“紙鈔”指的是最早出現在哪個時期的什么貨幣?(4)綜合上述問題,概括唐宋時期我國對外交往出現盛況的主要原因。三、材料題16.閱讀下列圖片資料,回答以下幾個問題。(1)根據所學把以上四幅圖片進行分類,并說明分類理由。(2)圖片A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是誰?(3)根據所學,說一說我國古代活字印刷術向外傳播的歷程。(4)中國發明的火器傳入歐洲,對歐洲社會的變革產生了怎樣的影響。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根據如圖,指出元朝的都城。(2)小歷同學認為,據如圖可知,宋元時期在科技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結合圖示,簡要說明理由。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指南針,印刷術、火藥武器三項重大發明創造是宋代科技最實出的成果,指南針的改進給航海業帶來劃時代影響,宋代中國商船在波斯灣一帶都極為活躍,阿拉伯人不久就從中國人這里學會使用指南針指導航向,并將這一技術傳到歐洲。在唐代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北宋平民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一發明大大節省了人力,縮短了出書周期,這是印刷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術大約14世紀傳到朝鮮和日本,15世紀傳到歐洲,印刷術從根本上改變了歐洲的社會文化環境,對當時歐洲資產階級的興起和思想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摘自張岱年《中國文化概論》(1)根據材料指出戰國時期我國發明的世界上最早指南工具的名稱。(2)閱讀材料,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體現材料主題,史論結合,論述條理清楚。)19.請依據下面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史實正確,語句通順,表述完整,體現圖片內容之間的聯系性。)20.某班同學圍繞“中國古代(隋、唐、宋、元)對外交流”開展探究性學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隋唐對外交流史實中朝交往:派遣使節和留學生,學習唐文化、手工技術中日交往:遣隋使;遣唐使;①東渡中印交往:②西行中國與大食(阿拉伯帝國):大食先后40多次派遣使節與唐朝通好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北宋建有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船塢。南宋沿海地區制造的海船,不僅規模宏大,設計科學,還配備了指南針。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專門機構管理。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摘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材料三 宋元時期,與前代相比,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發展。由于陸路和海路的暢通,中國的創造發明,如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紙幣和驛站制度等輸往西方,天文、歷法、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傳入亞洲各國,對歐亞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藥物、天文、歷法、數學等也傳到中國,外來的科學技術與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視。陸路和海路交通的暢通,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摘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在材料中的①和②處填入相應的人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在主要港口設立專門機構”是指?根據材料二概括宋朝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歸納宋元時期中外交流的特點和作用。(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國古代對外交流”提煉觀點,并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有總結提升。)《2024-2025學年下學期七年級歷史同步練習:第13課》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C C C B D C D C1.B【詳解】根據題干信息“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反映的是活字印刷術。北宋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既經濟、又少省時,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B項正確;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提高了紙的質量,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唐朝時,中國人已經發明了火藥。唐朝末年,火藥開始運用到軍事領域。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宋末年,中國的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乘坐中國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將指南針傳到阿拉伯國家,后來又傳到歐洲,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的火藥和煙火在13世紀傳入阿拉伯地區,14世紀初又經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中國發明的火藥和火器傳入歐洲后,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D項正確;中國古代最早的紙是西漢時期的麻紙,排除A項;北宋末年,指南針開始用于航海,排除B項;活字印刷術是由北宋時的匠人畢昇發明的,排除C項。故選D項。3.C【詳解】根據題干“如果沒有中國的這個發明,就不會有世界近代發達的航海事業,就不會有哥倫布等人的一系列地理大發現,就不會有各國間大規模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所學知識可知,指南針發明和應用推動了世界近代發達的航海事業,促進了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等一系列地理大發現,使各國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與世界近代文明的突飛猛進,因此,材料強調了指南針發明和應用的作用,C項正確;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和改進,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排除AD項;火藥的發明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推動世界從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促使騎士階層日益衰落,使封建統治階級日益衰落,排除B項。故選C項。4.C【詳解】本題是逆向選擇題。依據所學可知,13世紀時,活字印刷術經過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徑傳入歐洲,不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C項符合題意,選擇C項;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因此AB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BD項。故選C項。5.C【詳解】據題干“世界古代文明交往的方式有和平交流,也有武力沖突”及結合所學可知,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華屬于和平交流,C項正確;希波戰爭、羅馬征服地中海世界、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屬于暴力沖突。排除ABD項。故選C項。6.B【詳解】根據材料“元朝時期,有郭守敬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王禎編撰的《農書》集北方和南方的農業技術于一體等成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時期,由于社會穩定與國家統一,這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就,B項正確;“程朱理學的發展”與科技發展無關,排除A項;“江南經濟的繁盛’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元朝推行行省制度是政治管理與科技發展關系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7.D【詳解】根據材料“提到的“洗白復生”為高麗苧麻織成的高麗毯絲布,經久耐用,是元朝民間常見販賣的紡織品”,可見高麗與元朝有頻繁的貿易往來,D項正確;紡織技術發達,在題干中未涉及,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涉及政治制度的表述,排除B項;軍事實力強大,在題干中未說明,排除C項。故選D項。8.C【詳解】根據材料“火藥之發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針,天文時鐘,鼓風爐,水力紡織機,船只使用不漏水艙壁等,都于宋代出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宋代的科技,說明宋代科學技術取得了突出成就,C項正確;經濟重心南移強調南方經濟實力超過北方,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項;海外貿易強調進出口貿易增多,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娛樂活動豐富表現在勾欄瓦舍等,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C項。9.D【詳解】表格內容說明我國造紙術、印刷術傳入歐洲,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D項正確;表格內容說明我國造紙術、印刷術傳入歐洲,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不能說明我國古代科技成就數量多且門類齊全、迅速傳播到全世界,排除AB項;題干表格內容與中外貿易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0.C【詳解】根據題干“元代火銃”表明元朝已有了火藥武器,該火銃體型巨大,可推測其威力也巨大,故可導致戰爭更加殘酷,C項正確;題干提及“元代”,沒有提及唐代,排除A項;題干提及“元代”,沒有提及宋代,排除B項;根據所學可知,元代火銃用金屬作筒,取代竹筒,排除D項。故選C項。11.(1)名稱:活字印刷術。影響:活字印刷術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名稱:指南針。影響:傳到歐洲,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2)理由:云岡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它開鑿于北魏時期。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其佛像雕刻藝術精湛,吸收和融合了中西方的藝術風格。石窟內的佛像有各種姿態和表情,有的高大雄偉,有的神態安詳。在佛像的雕刻技法上,既有中國傳統雕刻技法的痕跡,又有西域佛教藝術的特點。第一次由一個民族用一個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風范的佛教藝術寶庫,是公元5世紀中西文化融合的歷史豐碑,對后世的佛教雕刻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它見證了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高超技術和古代王朝的宏大規劃,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3)節日:元宵節、端午節。怎么看待: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傳統節日也是維系民族情感的紐帶,通過慶祝傳統節日,人們能夠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詳解】(1)名稱:根據材料一“圖一泥活字版”和所學知識可知,活字印刷術是由北宋時的匠人畢異發明的。他用膠泥刻字,然后用火燒制,使字模變硬。制版時,在一塊四周有框的鐵板上撒上松脂、石蠟和紙灰等,將燒制好的字模在鐵板上排成版,用火將鐵板中的松脂熔化,將字版壓平,這樣就可以印書了。所以,圖一為活字印刷術。理由: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可以從人類文明等角度進行分析,所以,活字印刷術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名稱:根據材料一“圖二南宋持羅盤陶俑根據”和所學知識可知,宋代開始用人造磁鐵制成指南的工具。人們用帶有磁性的鋼針放在碗邊,或用線將針懸起,鋼針就可以靈活地指向南方。后來人們把這種有磁性的鋼針安置在刻有度數的盤中,于是就制成了羅盤。北宋末年,中國的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所以,圖二為指南針。理由: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可以從航海以及新航路等角度進行分析,所以,指南針對世界歷史發展的貢獻為傳到歐洲,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2)理由: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入選的理由可以從云岡石窟以及隋朝大運河的歷史地位以及影響等角度進行分析,所以,其入選的理由為云岡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它開鑿于北魏時期。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其佛像雕刻藝術精湛,吸收和融合了中西方的藝術風格。石窟內的佛像有各種姿態和表情,有的高大雄偉,有的神態安詳。在佛像的雕刻技法上,既有中國傳統雕刻技法的痕跡,又有西域佛教藝術的特點。第一次由一個民族用一個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風范的佛教藝術寶庫,是公元5世紀中西文化融合的歷史豐碑,對后世的佛教雕刻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它見證了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高超技術和古代王朝的宏大規劃,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3)節日:根據材料三“圖五清代《元宵燈市圖》、圖六清代《龍舟盛會圖》”和所學知識可知,圖五、圖六分別反映了我國的節日分別為元宵節、端午節。怎樣看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如元宵節體現了人們對團圓、光明的美好向往,端午節蘊含著紀念屈原等歷史文化意義,這些節日是傳承中華民族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像春節的貼春聯、放鞭炮,中秋節的賞月、吃月餅等習俗,這些民俗活動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并且在傳承過程中也在不斷地演變和發展,適應時代的變化。所以,對待中國傳統節日,我們應該認識到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傳統節日也是維系民族情感的紐帶,通過慶祝傳統節日,人們能夠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12.(1) 西夏 交子 畢昇 《資治通鑒》(2)現象:經濟重心的南移。原因:南方自然條件優越,社會安定;北人南遷帶去了大量勞動了和先進生產技術;南方政府重視生產等。(3)表現:農業和手工業發達,商業繁榮,出現最早的紙幣交子等。【詳解】(1)①:據所學知識可知,生活在我國西北地區的黨項族,原屬羌族的一支。唐朝時,黨項族集中到甘肅東部、陜西北部一帶,與中原文化的接觸漸多,社會生產有所發展,11世紀前期,黨項族首領元吳稱大夏皇帝,定都興慶府,史稱西夏。②:據所學知識可知,商貿的繁榮也促進了貨幣交易量的增長,但長期以來市場上流通的是金屬貨幣,攜帶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南宋時,紙幣發展成與銅錢并行的貨幣。③: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多年探索的基礎上,宋代的印刷技術有了新的突破,這就是活字印刷術的問世。活字印刷術是由北宋時的匠人畢昇發明的。他用膠泥刻字,然后用火燒制,使字模變硬。制版時,在一塊四周有框的鐵板上撒上松脂、石蠟和紙灰等,將燒制好的字模在鐵板上排成版,用火將鐵板中的松脂熔化,將字版壓平,這樣就可以印書了。印完之后再將松脂熔化,泥字拆開,然后又可以再次排版。④:據所學知識可知,《資治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2)現象:據表格可知,北宋時南方的賦稅比北方少,到南宋時,南方的賦稅明顯超過北方,所以上述表格反映了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中心南移到南宋時最后完成。那時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原因:據材料“中原軍民英勇抗擊契丹、女真等少數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區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的環境,南方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可知,南方地區有相對和平的環境,社會安定。據材料“北方戰亂使中原人口南遷,給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的技術”可知,北人南遷帶去了大量勞動了和先進生產技術。據材料“南方地區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可知,南方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據所學知識可知,南方政府重視生產等。(3)表現:材料一涉及了北宋商業的繁榮,材料二涉及到經濟經濟重心的南移,材料三涉及到經濟發展的原因,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經濟繁榮的表現有農業和手工業發達,商業繁榮,出現最早的紙幣交子等。13.(1)科技發明 時間 發展情況 傳播 影響印刷術 隋唐 隋唐時期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北宋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13世紀時,傳入朝鮮,后傳到日本、東南亞、波斯、歐洲 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指南針 戰國 戰國時發明司南,北宋發明指南針,并用于海船 經阿拉伯商人傳到阿拉伯國家,后又傳到歐洲 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火藥 唐朝 唐朝時,發明了火藥,并運用到軍事領域;宋元時期,廣泛用于戰爭 13世紀傳入阿拉伯地區,后經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 改變了歐洲的作戰方式產,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2)三項發明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三項發明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古代中國的科技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等。【詳解】(1)根據材料和所學,用表格的形式將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的發明時間、發展情況、傳播、影響進行梳理,表格如下科技發明 時間 發展情況 傳播 影響印刷術 隋唐 隋唐時期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北宋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13世紀時,傳入朝鮮,后傳到日本、東南亞、波斯、歐洲 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指南針 戰國 戰國時發明司南,北宋發明指南針,并用于海船 經阿拉伯商人傳到阿拉伯國家,后又傳到歐洲 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火藥 唐朝 唐朝時,發明了火藥,并運用到軍事領域;宋元時期,廣泛用于戰爭 13世紀傳入阿拉伯地區,后經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 改變了歐洲的作戰方式產,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2)認識:本小題為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可從三項發明體現古人的智慧、反映古代中國的科技處于領先角度進行回答,如三項發明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三項發明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古代中國的科技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等。14.(1)創始人:孔子核心思想:仁(2)特點:絲綢之路不僅實現了中國與西域國家和地區的商品和技術的雙向交流,還涉及農產品、手工藝品、科技、文化、藝術等多方面內容,體現了雙向性和多樣性的交流特點。影響: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3)發明:活字印刷術影響:節省了人力,縮短了出書周期,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知識的推廣,從根本上改變了歐洲的社會文化環境,對當時歐洲資產階級的興起和思想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4)認識: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要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不斷繼承創新。文明因交流而精彩,中華文明應該走向世界。【詳解】(1)創始人:據所學可知,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孔子。核心思想:據所學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愛人,即要有愛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達而達人”,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2)特點:據材料二“通過絲綢之路,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等,以及多種樂器和歌舞傳入中原。”可知,絲綢之路不僅實現了中國與西域國家和地區的商品和技術的雙向交流,還涉及農產品、手工藝品、科技、文化、藝術等多方面內容,體現了雙向性和多樣性的交流特點。影響:據材料二“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可知,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3)發明:據材料三“在唐代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平民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可知,北宋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影響:據材料三“大大節省了人力,縮短了出書周期,這是印刷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技術革命”可知,節省了人力,縮短了出書周期,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知識的推廣;據材料三“印刷術在歐洲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歐洲的社會文化環境,對當時歐洲資產階級的興起和思想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可知,從根本上改變了歐洲的社會文化環境,對當時歐洲資產階級的興起和思想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4)認識:據材料可知,無論是從思想文化,還是技術,還是對外交流方面都可以回答,從文化和技術上可知,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要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不斷繼承創新。從對外交流角度可以回答,文明因交流而精彩,中華文明應該走向世界。15.(1)日本;玄奘西行。(2)態度:宋朝政府重視和鼓勵發展海外貿易。管理:朝廷在主要港口設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3)宋朝。(4)我國經濟的繁榮;科技的先進;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對外交通的發達等。【詳解】(1)國家:據圖片并結合所學可知,③是日本。史實:據所學可知,①是天竺,唐朝玄奘西行天竺取經。(2)態度:據材料二“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頗足國用,宜循舊法,以招徠遠人,阜通貨賄”可知,是支持態度。宋朝政府重視和鼓勵發展海外貿易。管理:據所學可知,朝廷在主要港口設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3)時期:據材料三“《南宋社會生活史》”并結合所學可知,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4)主要原因:根據所學,可從經濟的繁榮;科技的先進;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對外交通的發達等角度進行總結。16.(1)圖A和圖C為一類,都是印刷術的成就;圖B和圖D為一類,都是火藥武器。(2)發明者:畢昇。(3)歷程:13世紀時,活字印刷術傳入朝鮮,之后傳到日本及東南亞地區。經絲綢之路傳到波斯。又經蒙古人的西征傳入歐洲。(4)影響: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詳解】(1)根據“圖片A泥活字版”可知,反映的是北宋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他用膠泥刻字,然后用火燒制,使字模變硬;根據“圖片B突火槍”可知,是宋朝時期出現的突火槍,突火槍是槍炮的始祖,從此揭開了世界軍事史上熱兵器時代的序幕;根據“圖片C輪排轉字”可知,是元朝時期王禎發明;根據“圖片D銅火銃”可知,元朝時期發明的,比之前的突火槍威力更大。根據它們所屬的科技發明可知,其中圖A和圖C為一類,都是印刷術的成就;圖B和圖D為一類,都是火藥武器。(2)發明者:結合所學活字印刷術的知識可知,活字印刷術是由北宋時的匠人畢發明的。他用膠泥刻字,然后用火燒制,使字模變硬。(3)歷程:結合所學活字印刷術的知識可知,活字印刷術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13世紀時,活字印刷術傳入朝鮮,之后傳到日本及東南亞地區。經絲綢之路傳到波斯。又經蒙古人的西征傳入歐洲。(4)影響:結合所學火藥的外傳可知,中國的火藥和煙火在13世紀傳入阿拉伯地區,14世紀初又經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中國發明的火藥和火器傳入歐洲后,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17.(1)都城:大都。(2)看法:我同意小歷同學的看法;理由:北宋平民發明活字印刷術,促進了文明的交流與傳播;北宋發明的指南針用于航海事業,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宋元時期火藥廣泛運用到軍事上,火藥的發明以及傳播,推動歐洲社會轉型。【詳解】(1)都城:根據圖示可知,元朝的都城在圖中的大都。(2)看法:據據圖示,我同意小歷同學“宋元時期在科技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的看法。理由:結合圖示“活字印刷術傳播路線及谷登堡在泥活字基礎上改進印刷術”可知,北宋平民發明活字印刷術,促進了文明的交流與傳播;結合圖示“指南針傳播路線及北宋縷懸法指南針演變為近代歐洲指南針”可知,北宋發明的指南針用于航海事業,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結合圖示“火藥傳播路線及元代銅火銃演變為近代歐洲火炮”可知,宋元時期火藥廣泛運用到軍事上,火藥的發明以及傳播,推動歐洲社會轉型。這些都證明了宋元時期在科技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18.(1)司南(2)觀點:科技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科技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論述:中國古代科技在宋代發展至鼎盛時期,指南針、印刷術、火藥武器三項發明與應用,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指南針的改進與傳播,促進了中外航海事業的發展。印刷術和火藥武器傳播到了歐洲,推動了歐洲社會的發展進程(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因此,科技成就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詳解】(1)名稱:根據材料“指南針,印刷術、火藥武器三項重大發明創造是宋代科技最實出的成果”并結合所學知識,戰國時期我國發明的世界上最早指南工具是司南。(2)論述:根據材料我們可以得出中國古代的發明對世界產生了重要影響,促進了世界歷史的發展,所以可以得出觀點科技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科技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結合指南針、火藥、印刷術進行論述即可,例如中國古代科技在宋代發展至鼎盛時期,指南針、印刷術、火藥武器三項發明與應用,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指南針的改進與傳播,促進了中外航海事業的發展。印刷術和火藥武器傳播到了歐洲,推動了歐洲社會的發展進程(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因此,科技成就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19.題目:畢昇與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論述: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是印刷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他用膠泥制作陶活字版,排版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這一發明推動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對世界文明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彰顯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詳解】小短文寫作:主觀性題,嚴格按照題干要求作答即可。先自擬題目,如根據材料圖片“畢昇”“北宋陶活字版”可知,左圖反映的是北宋時匠人畢昇,右圖反映的是在北宋時期,陶活字版的出現是印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打破了傳統雕版印刷的局限,使印刷變得更加靈活、高效。故兩則圖片反映的題目是:畢昇與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接著,結合所學知識,從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史實及意義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如論述:畢昇生活在北宋時期,他發明了陶活字版印刷術。這一創新改變了傳統的印刷方式,提高了印刷效率。陶活字版的出現,使得書籍的大量復制成為可能,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是中國古代科技的杰出成就之一。20.(1)鑒真;玄奘。(2)市舶司;造船技術發達;指南針的應用;朝廷鼓勵海外貿易。(3)特點:雙向交流,兼容并包(或對外交往范圍廣、內容多);促進了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對歐亞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4)示例1:觀點:對外交流有利于國家繁榮昌盛。論述:唐朝實施對外開放的政策,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了唐朝先進的文化,對日本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兩宋時,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并設專門機構管理,促使了宋朝經濟繁榮。結論:綜上所述,對外交往有利于國家繁榮昌盛。我們要堅定不移走對外開放道路,加強與世界的交流,助力國家繁榮昌盛。示例2:觀點:對外交流促進世界共同發展。論述:唐朝實施對外開放的政策,日本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先進的文化,他們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筑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元時期,中國的創造發明,如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紙幣和驛站制度等輸往西方,天文、歷法、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傳入亞洲各國,對歐亞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結論:綜上所述,對外交流促進世界共同發展。我們應該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家間的交流與合作。【詳解】(1)提取材料一表格主題“隋朝對外交流史實”,結合所學知識,隋唐時期,中日交往的史實主要有:遣隋使、遣唐使及鑒真東渡,故材料一表格中的①處應填入的人物是鑒真;隋唐時期,玄奘西行是中印交往的重要史實,故故材料一表格中的②處應填入的人物是玄奘。(2)機構:提取材料關鍵信息“宋代”,結合所學知識,宋朝時期,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并在主要港口設立了管理海外貿易的專門機構——市舶司。原因:根據材料二關鍵信息“南宋……的海船……規模宏大,設計科學,還配備了指南針”可知,宋朝造船技術發達,指南針的應用為海外貿易的繁榮發展提供了技術條件,是海外貿易超過前代的技術原因;根據材料二關鍵信息“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專門機構管理”可知,朝廷鼓勵海外貿易是宋代海外貿易超過前代的政治前提,也是重要原因。(3) 特點:根據材料三關鍵信息“中國的創造發明……輸往西方,……生產技術傳入亞洲各國”,“西方的……也傳到中國,外來的科學技術與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視”可知,宋元時期的中外交流呈現出雙向交流,兼容并包的特點;此外,從交往范圍和內容來看,呈現出范圍廣、內容多的特點等;作用:根據材料三關鍵信息“對歐亞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可知,宋元時期的中外交流,不僅對歐亞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促進了世界各國經濟、文化和科技的共同發展。(4)本題為開放性題,言之有理即可,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國古代對外交流”提煉觀點,可以確定觀點為:對外交流有利于國家繁榮昌盛。或者對外交流促進世界共同發展。然后從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玄奘西行,鑒真東渡;宋朝鼓勵海外貿易等對外交往史實圍繞觀點對外交流有利于國家繁榮昌盛進行論述。或者從唐朝的遣唐使來華以及宋元時期的科技發明以及驛站傳入歐亞國家等角度圍繞觀點對外交流促進世界共同發展進行分析,最后都要下結論。具體論述如下:示例1:觀點:對外交流有利于國家繁榮昌盛。論述:唐朝實施對外開放的政策,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了唐朝先進的文化,對日本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兩宋時,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并設專門機構管理,促使了宋朝經濟繁榮。結論:綜上所述,對外交往有利于國家繁榮昌盛。我們要堅定不移走對外開放道路,加強與世界的交流,助力國家繁榮昌盛。示例2:觀點:對外交流促進世界共同發展。論述:唐朝實施對外開放的政策,日本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先進的文化,他們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筑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元時期,中國的創造發明,如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紙幣和驛站制度等輸往西方,天文、歷法、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傳入亞洲各國,對歐亞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結論:綜上所述,對外交流促進世界共同發展。我們應該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家間的交流與合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