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 A。大禹召集部落首領并接受貢品,顯示不同部落的歸附,體現多元一體的早期國家形態略見雛形;材料未提禪讓制,B錯誤;不是商業貿易,C錯誤;禮樂制度在西周確立,D錯誤 。2. C。秦簡對侵占阡陌道路和破壞他人田地進行處罰,維護與小農相關的生產生活資源,體現維護小農利益;此時井田制漸瓦解,A錯誤;與市場交易秩序無關,B錯誤;不能體現抑制貧富分化,D 錯誤 。3. B。785 年唐朝安史之亂后,西北地區被吐蕃等控制,形勢緊張,使節選擇海路出使;民族政策與路線選擇無關,A 錯誤;藩鎮獨立性受限與路線無關,C 錯誤;海上絲路此前已開辟,D 錯誤 。4. C。元政府管理商船、防止偷稅漏稅并資助海外貿易,表明重視外貿稅收;未提及運河航線,A錯誤;官府未壟斷海外貿易,B 錯誤;未涉及朝貢貿易,D 錯誤 。5. B。萬歷年間皇帝派宦官征稅且脫離戶部監管,強化了以皇權為核心的財政集權;不利于民間商業發展,A 錯誤;不是延續重農抑商,C錯誤;未實現財政貨幣化,D 錯誤 。6. A。清政府在新疆建省、改革官員選拔任用制度,加強對新疆管理,提升應對邊疆危機的能力;不是因俗而治,B錯誤;清朝疆域此前已基本奠定,C 錯誤;改土歸流主要在西南地區,D錯誤 。7. D。“廣州政治講習班”培養的革命干部為北伐提供人才,創造了北伐順利推進的條件;政治建軍原則在古田會議確立,A 錯誤;國民黨一大 1924 年召開,B 錯誤;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1927 年后逐漸形成,C錯誤 。8. B。《優待士兵條例》保障士兵家屬利益,激發群眾支持革命的熱情;1930 年革命統一戰線已破裂,A錯誤;“社會各階級”支持說法絕對,C錯誤;大生產運動在抗戰時期,D錯誤 。9. D。1948 年哈爾濱特別市的勞動條例規定發展公私企業、保障勞動者權利,體現新民主主義理論在實踐;新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在 1953- 1956 年,A 錯誤;當時是解放區政策,非國民政府,B錯誤;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轉移到城市是在 1949 年七屆二中全會,C 錯誤 。10. D。從 1992 - 2011 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額上升,說明在國際分工中,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地位逐步改善;材料僅涉及高新技術產品,不能得出對外貿易總額持續增長,A 錯誤;高新技術產業不是主導產業,B錯誤;不能得出國家經濟安全得到保障,C 錯誤 。11. C。拜占庭帝國末代學者將拜占庭歷史與古希臘神話關聯,在亡國后強化族群認同,對抗奧斯曼帝國;不是推動歐洲重新發現希臘文化,A 錯誤;此時日耳曼人未壓制羅馬文化,B 錯誤;目的不是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D 錯誤 。12. A。亨利二世派遣王室法官巡回審判、推行陪審團審判制,使民眾更愿去王室法院訴訟,推動了司法中央集權化;不能保證司法審判公平公正,B 錯誤;當時民族國家未建立,C 錯誤;未剝奪領主司法審判權,D錯誤 。13. D。18 世紀末到 19 世紀 80 年代法國對貓的態度變化,從認為其不忠誠到頌揚“自由意志”,反映資產階級統治秩序逐漸確立,人們思想觀念變化;不是啟蒙思想與專制主義雜糅,A 錯誤;與法國共和制和君主制反復無關,B錯誤;與殖民擴張物種交流無關,C 錯誤 。14. A。1921 年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允許私人經營小企業、租讓給外國資本家,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奠定衛國戰爭勝利物質基礎的是斯大林模式下的工業化建設,B 錯誤;此時未開始農業集體化,C錯誤;當時蘇俄未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D錯誤 。15. B。1942 年上半年英國在國內外壓力下同意美國提出的西歐作戰計劃,是因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英國需要履行同盟義務,配合美國行動;太平洋戰爭爆發主要影響美國,與英國態度轉變關系不大,A錯誤;綏靖政策在此時已破產,C錯誤;歐洲戰爭策源地在 1933 年形成,D錯誤 。16. B。1960 年肯尼迪提出讓亞非拉人民關注美國而非蘇聯或中國,試圖加強對第三世界的影響,遏制共產主義;馬歇爾計劃在 1947 年實施,A錯誤;不是奉行“孤立主義”,C錯誤;“門羅主義”主要針對拉丁美洲,D錯誤 。17. (1)變化:從大致劃分到進行明確分期 。原因:新的章節體、通史性著作出現對歷史分期提出要求;西方史學觀念傳入的影響;學者對歷史研究的深入探索 。(2)以 1919 年為下限的依據:1919 年五四運動爆發,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 。以 1949 年為下限的依據:1949 年新中國成立,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 。(3)必要性:有助于梳理歷史發展脈絡,認識歷史發展階段特征;便于更好地研究歷史事件和現象的因果關系 。局限性:歷史分期具有主觀性,不同學者劃分標準不同;歷史發展是連續的,分期可能會割裂歷史的連貫性 。18. (1)主要原因:西歐商品經濟發展,城市興起,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人們追求個人財富、自由和快樂;城市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吸引人們旅游 。(2)歷史條件:工業革命開展,交通更加便利;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休閑時間增多;旅行社的出現和發展 。(3)趨勢:旅游參與群體不斷擴大,從少數人到廣大群眾參與;旅游目的地不斷增多,范圍擴大;旅游服務不斷完善,出現旅游指南等 。19. 示例:論題: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闡述:中國古代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融合外來文化 。例如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國后,經過長期發展,與中國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廣泛傳播,與儒家、道家思想相互影響,出現了“三教合一”的趨勢 。到了唐朝,佛教文化達到鼎盛,對中國的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同時,中國文化也對外傳播,如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等四大發明傳入西方,促進了西方文化的發展 。這都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能夠化解沖突,凝聚共識,把內部差異極大的廣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 。20. (1)策略一:通過展示歷史上不同政治體制的失敗,突出聯邦德國政治體制的成功與合理性 。策略三:通過對蘇聯歷史的片面敘述,塑造對蘇聯的負面形象,從而強化對德國自身政治體制的認同 。(2)歷史背景:德國統一后,需要塑造國家認同和民族凝聚力;反思歷史上的戰爭和錯誤,避免重蹈覆轍;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德國需要重新定位自身在歐洲的角色 。(3)局限性:對蘇聯歷史敘述片面,存在偏見;可能會誤導學生對歷史的全面認識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