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期中學情調研(2025.4.21)(歷史)本試卷分為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用時60分鐘。一、單選題(共25題,每題2分,共50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周人認為,商之所以滅亡是因為“斂怨以為德”,為上天所棄;為此,周奉行“惟德是依”“敬天保民”。這主要體現了周人A,能夠借鑒歷史經驗B.推崇神權至上思想C.沿襲前朝價值觀念D.堅持禮法并重傳統2.孔子認為“身正”是為政者的重要品質,“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韓非子主張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他們這是倡導統治者A.推行仁政B.以法治國C.規范行為D.監督民眾3.中國古代農業文化,包括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兩大系統。下圖是戰國和秦漢時期北部地區農牧界線分布圖,導致圖中農牧界線發生變化的主要因素是n數根端一選材花鞋汽以物愉旅虹到:提示:漢武帝時期的農牧界線與戰國時期相比向西推移了。A.農耕生產方式的變革B,民族交融程度的加深C.政府邊疆政策的影響D.經濟重心南移的推動4.唐代的蒙學教育已不僅僅局限于官宦士大夫之家,一般的平民百姓也開始注重對兒童進行啟蒙,不僅在京師州縣有官辦的小學,在偏僻的鄉村也有學生家長集資延師設立的小學校,唐代這種“圣人之教”遍于鄉野現象的出現折射出A.私學開始興起B.科舉制度的作用C.官僚政治形成D.商品經濟的發展5。在編撰《資治通鑒》過程中,面對多政權并存時期如何確定編年標準的問題,司馬光認為,政權無論華夷大小強弱,須同等對待,不能獨尊一國為正統,“而其余皆為僭偽”,從中可以看出司馬光A。堅持務實治史的追求~B.推進華夏認同的志向C.強調民族對立的意圖D、獨尊中原王朝的立場6.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學術界出現了一股發掘、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和“民主思想”的風氣:以前不受關注的墨子學說受到空前關注,古代大批能工巧匠的名字也突然走到歷史前臺,頻頻見于報端。這主要是由山于A,維新思想的影響B.惴學地位的衰落C.中西文化的沖突D.政治改革的沖擊7.輪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辦”的經營管理模式。創小初期,李鴻章通過允許其承運官物、免稅、貸款和緩息等多種途徑,使它在與外國輪運公司的競爭中未曾處于劣勢。從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出此可知,該局A。得益官方扶助,實力匹敵洋商B.過于依賴官方,不利自身成長C.專意謀取貼補,影響競爭公平D.享有整斷特權,助推同業發展8.20世紀初,有人提出“凡德道以修己為本,而修已之道,又以體育為本”“供給他一個運動場,發展他的品格”。由此可見,他們提倡在教育中A,貫徹民主與科學的精神B,重視發展學校體育運動C.宣揚儒家道德倫理觀念D,注重體育與德育的融合9.明代,上海只是一個小城鎮,人們以說嘉興話為時尚:清代上海屬蘇州管轄,人們以會說蘇州話為榮;到了現代,上海已成為著名大都市,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上海話。這一變化深刻地反映出A.追逐新潮的心理取向B。時代變遷的歷史印記C.行政區劃的變遷過程D.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10.史詩《吉爾伽美什》以夸張的手法描寫主人公:身高十一尺有余,足長三尺,腿長七尺,髯發濃密。亞述王宮遺址出土的巨大浮雕也呈現了這般形象(見圖)。這種文本和實物的一致性可用來A,說明史詩的描寫有據可依B.證實吉爾伽美什確有其人C、理解古代西亞的審美觀念D.還原蘇美爾人的體型樣貌11.公元前6世紀,埃及法老將瑙克拉提斯城賜予了希臘人。在這里,不少希臘人開始使用埃及人傳統的陪葬品一一陪葬俑。同時,希臘商人還將鐵器帶到這里,而鐵器則改變了埃及人傳統的生產工具及武器。這主要反映了古代A.地域文化的交流B,埃及手工業的落后C.宗教信仰的融合D.希臘化時代的到來12.在古代埃及,人們普遍將國王視作眾神的一員,也是眾神的子嗣,負有修建神廟和供奉眾神的職貴;國王的去世也視為“升天與眾神匯合”。這表明了國王的神化基于A.宏大工程的現實需要B.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C.注重血緣的傳統習俗D,廣泛認同的社會意識13.有學者說,論智力,也許羅馬人不及希臘人;論體力,也許羅馬人不及高盧人;論經濟能力,也許羅馬人不及迦太基人。羅馬人為何成就了“偉大屬于羅馬”的輝煌,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是A.宏大與縝密的羅馬法律體系B.民主政治的發達C.羅馬帝國軍隊戰斗力的強悍D.官像體系的龐大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