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河東區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三質量檢測(二)歷史試卷本試卷分為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用時60分鐘。第I卷1至4頁,第II卷5至6頁。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答卷時,考生務必將答案涂寫在答題卡上,答在試卷上的無效。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試順利!第I卷注意事項:1.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2.本卷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1.商周甲骨文、金文及傳世文獻資料記載臣子職事稱“服”,商朝實行內外服制。清華大學收藏的竹簡《厚父》篇(有學者認為是商朝史官實錄檔案)記載了商王與夏朝遺民厚父的對話,二人在對話中都將夏朝臣子職事稱“服”。這表明A.夏商文化存在一定的延續性 B.傳世文獻比出土文獻更為可信C.夏朝已經具備了成熟的服制 D.商朝開始打破原始民主制傳統2.據漢簡可知,漢朝外出者必須向有關機構提出申請通關文牒“過所”,當鄉嗇夫審查無異后,具“請過所牒”呈報郡縣,郡縣受理核實后擬“過所文”,郡太守、縣令丞簽發鈐印“正過所”,發給行人隨身攜帶,另存“副過所”以備查。據此可知漢朝A.郡縣直接參與管理民眾 B.對基層民眾流動管理較嚴格C.機構臃腫行政效率低下 D.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文書制度3.《隋書》記載:隋朝之前“州唯置綱紀,郡置守丞,縣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則長官自辟”;“今則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上述材料表明隋朝A.中央集權有所加強 B.士人資品評定更加嚴格C.官員文化素質提升 D.官員選拔以門第為標準4.元代興起一批市鎮。元延祐三年(1316)在直沽設海津鎮,在直沽口設有接納運河與海運物資的漕運機構與糧倉。劉家港本為草莽之地,成為海運的主要起運港口后,很快就發展為“番漢雜處,閩廣混居”的繁榮市鎮。這類市鎮興起主要是因為A.南北經濟差距拉大 B.交通方式創新發展C.運河取直航程縮短 D.造船航海技術發達5.過去多數歷史學者將袁世凱告密看作是戊戌政變的導火線,但隨著新史料的發現,有些學者開始認為御史楊崇伊的密折或伊藤博文的覲見都可能是直接導致慈禧太后發動政變的因素。由此可見A.史料的豐富影響歷史認知 B.隨時間推移歷史真相更易被發掘C.歷史解釋必然具有時代性 D.研究方法會對歷史結論產生影響6.據如圖可知,這一時期中國1894-1920年中國國內市場商品平均年增長率A.民族工業的競爭力增強 B.國際局勢決定外貿格局C.貿易逆差局面得到扭轉 D.社會經濟結構失衡加劇7.1929年,國民政府公布的《考試法》規定:“甄拔政府任用之公務員”的任命人員考試,適用于除政務官以外的中央機關至鄉鎮保甲的行政人員。高等考試,甄拔各項任職公務員,在京城舉行,每年或隔年舉行一次,主考官由中央特派。對這一規定理解最準確的是A.有助于激發官民的責任感 B.體現了中西結合的特點C.具有較強黨派性和政治性 D.確立了文官考試的原則8.下表是1950-1956年國有企業收入占財政收入比重變化(百分比)。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類型 年份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各項稅收 78.78 64.92 56.16 56.12 53.91 51.13 50.28國企收入 13.98 24.44 32.93 35.96 40.63 44.91 47.92其他收入 7.24 10.64 10.91 7.92 5.46 3.96 1.80A.新解放區土地改革的實施 B.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C.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D.社會主義改造的推進9.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改革時代,原有的國家一單位保障制逐漸向國家一社會保障制轉變。社會保障制度進入“改革時代”的主要原因是A.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B.醫療衛生體系的形成C.國有企業改革的推進 D.鄉鎮企業的大量涌現10.波斯帝國境內有幾條重要的驛道,從以弗所到帝國行政中心蘇薩的“御道”,全長2400多千米,設施完善;中國秦朝修建了連通全國的馳道和直道;羅馬帝國有“條條大道通羅馬”的說法。這些道路的修建A.主要目的是促進經濟交流B.說明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密切C.體現多元文明中的統一性D.表明經濟發展水平決定建設規模11.早在14世紀,位于比利時北部斯海爾德河下游、距大西洋入海口約90千米的安特衛普就開始建港,但貿易發展情況不是很好。16世紀,安特衛普發展成為世界貿易中心,一度成為歐洲最富有的商業城市。安特衛普的迅速崛起主要得益于A.科學革命的興起 B.價格革命的發生C.商業革命的出現 D.殖民擴張的進行12.1492年前后,英國人持續向西探航;1497年,卡伯特開啟了發現北美的進程;1500年,卡伯拉爾在去印度的途中,開始了發現南美的進程。有學者認為,他們的發現與哥倫布的發現都沒有直接的聯系,而是另辟蹊徑。其意在強調當時A.航海探索的局限性和被動性 B.航海進程的緩慢性和滯后性C.航海行為的重復性和跟風性 D.航海活動的多元性和獨立性13.1533年,入侵印加帝國的西班牙人皮薩羅注意到,當他們進入印加帝國儲藏室搬走一些東西時,印加記事者“解開了(結繩上)幾個先前打在存儲部分的繩結,并在結繩(如圖)的另一個部分打上結”。據此可知,印加結繩A.具有一定的信息記錄和統計功能 B.深受亞非文明的影響C.旨在記錄西方殖民者的罪惡行徑 D.主要服務于農業生產14.18世紀時,亞當·斯密認為:自由不僅限于政治,還指參與市場交換的獨立自主個體,且個體所有權是自由的。在市場交換中,個體能自由支配本人的財產和勞動,相比農業社會,商業社會最大的特點是可以實現人的自由。亞當·斯密的觀點A.利于平等經濟秩序的建立 B.旨在去實現人真正的自由C.推動工業革命向世界普及 D.是對啟蒙思想內涵的發展15.二戰后,埃及、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國雖使用英語或法語,但都規定以本土語言為官方語言;新加坡、韓國等有著儒家文化背景的國家,重視發揚寬容和諧、吃苦耐勞和社會為先等精神,同時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華。這些現象說明二戰后A.西方國家的優勢地位得到加強 B.全球化促使各國文化同質化C.第三世界崛起改變了世界格局 D.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協調統一第II卷 非選擇題注意事項:1.用黑色墨水的鋼筆或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2.本卷共3題,共55分。16.(20分)【社會經濟與文明演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宋時工商業發達,尤其是宋代,工商業的發展已經引起社會的一系列變化。宋代手工業生產在唐代的基礎上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特別是在重要的礦冶業上。鐵礦從開采到冶煉出成品有一套復雜的技術,需要許多人的協作。一個鐵礦冶作坊要有不少工人同時進行勞動,實行內部分工,才能完成生產。宋代造船已普遍使用了水密艙技術,即把船艙分割成幾個,密封使之不滲水,即使一艙破損,全船也還可保全。宋代船只種類繁多,有分別適于在江河和海上航行的大、中、小各類船,有客運和貨運船、游覽船,還有各種戰船,有的戰船裝有鐵甲,是名副其實的軍艦。-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西歐各國由于日耳曼人入侵,造成了一定文化斷代,導致中世紀初期歐洲各國手工業相對同期的中國起步晚、發展慢。從10世紀到14世紀初,歐洲城市迅速發展興盛,這些因素帶動了歐洲的手工業發展。根據歐洲區域市場逐漸增長的消費需求,出現了大量的木匠、染工、制皂者、硝皮匠、黃銅匠以及許多其他工人。戰爭與國內移民等因素又帶動了一批手工業的產生與發展,如冶鐵、采礦等。公元15世紀,西歐手工業進入繁榮時期。中世紀西歐手工業在生產關系上有一個明顯的發展過程。早期的手工業嚴重依附于莊園經濟。至中世紀后期隨著莊園經濟受到沖擊,歐洲手工業者獲得了更加自由的身份,以及一定的經濟獨立。在天津考生獲取答案-摘編自姚一葦《中世紀西歐與兩宋手工業概述與比較》(1)根據材料,概括宋代與中世紀西歐在手工業發展上的差異,并結合所學,闡釋差異所折射的中、西方時代特征。(12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內容,分別說明宋代和同時期西歐手工業發展對文明發展的影響。(8分)17.(20分)【思想文化與時代潮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新文化運動的推動和影響下,思想文化的發展出現了新局面。從一九一八年起,《新青年》改用白話文發表文章,把書面語言和口語統一起來,接著出版的《每周評論》、《新潮》、《晨報副刊》等都采用白話文。同時《新青年》高舉反封建大旗,在新聞和出版界得到廣泛響應,一時形成了一個宣傳新文化的新聞出版陣線。······那時,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劇本《娜拉》引起廣泛關注,女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離家出走。有人稱贊它表現了“女性的自覺”。-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黃鎮偉《中國編輯出版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當時思想文化發展出現的新局面,并結合所學,簡要分析新局面出現的背景。(10分)材料二 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是基于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是基于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從這次全會開始,改革開放和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幕拉開,鄧小平理論也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為一個偉大轉折點而載入光輝史冊。-中國共產黨簡史編寫組編著《中國共產黨簡史》(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選擇改革或開放任一角度,闡述“這個偉大覺醒”是如何“孕育了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的。(要求:史實正確,邏輯清晰。)并綜合材料一、二,就思想與時代的關系談談你的看法。(10分)18.(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縱觀世界文明史,人類先后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產業技術革命,都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迄今為止,新技術革命還在繼續深入,但就其目前所顯示出的力量來看,它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世界的面貌和人類的物質文化生活,極大地影響著世界文明的未來。人工智能技術作為計算機技術的一個分支,是通過計算機模擬人的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自從20世紀50年代機器模擬智能被美國科學家提上日程,人工智能已涵蓋機器人制造、語音及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作為人工智能技術的代表,計算機控制的機械手、機器人等自動化裝置,在生產中得到大量應用。-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普通高中教科書 歷史《經濟與社會生活》選擇某一次產業技術革命,圍繞材料主旨,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內容,運用具體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準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河東區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三質量檢測(二)歷史參考答案第1卷選擇題 本卷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1.A2.B3.A4.B5.A6.A7.B8.D9.C10.C11.C12.D13.A14.D·15.D第I1卷非選擇題本卷共 3題,共55分。16.(20分)(1)差異:從起點看:宋代手工業在唐代基礎上繼續繁榮;西歐手工業由于日耳曼人入侵導致文化斷代。從技術看:宋代手工業分工協作、技術先進(水密艙);西歐手工業技術起步較晚、發展較慢。從影響因素看:宋代手工業政府主導;西歐手工業發展基于城市繁榮、戰爭與國內移民等因素。從生產關系看:宋代以官營手工業為主(如礦冶業);西歐手工業從早期依附莊園經濟走向經濟獨立。(8分)特征:宋代官營手工業為主體現政府控制力強,折射出中央集權強化;水密艙等技術反映科技領先世界;手工業發展折射出商品經濟繁榮。中世紀西歐手工業嚴重依附于莊園經濟,后期獲得一定的經濟獨立、手工業者獲得更加自由的身份,折射出封建割據、城市自治、反映資本主義萌芽。(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4分)(2)影響:宋代:促進海上絲綢之路/對外貿易/經濟繁榮;技術水平提高;國力增強。中世紀西歐:推動城市化和經濟獨立/城市文明興起;促進社會結構變化(如手工業者身份和經濟獨立的提高);為文藝復興運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如手工業積累資本);為近代資本主義發展奠定基礎。(8分)17.(20分)(1)新局面:白話文逐漸普及,語言的革新推動文化大眾化;全國報刊面貌為之一新,反封建思潮興起;婦女解放等口號提出,女性意識覺醒。(6分)背景:北洋軍閥統治下尊孔復古逆流;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方新思想的傳入、辛亥革命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4分)(2)闡述:示例一:選擇改革角度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推廣開來,解放農村生產力;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擴大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推動現代企業制度建立。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提出“三個有利于”標準,中共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突破計劃經濟束縛;改革催生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鄧小平理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8分)示例二:選擇開放角度1980年設立深圳等經濟特區,采用多種形式吸引外資和技術;1984年開放14個沿海城市,還建立起一批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保稅區,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種形式的對外開放新格局;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更深層次地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推動開放深化;提出“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戰略思想,推動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創造性結合。(8分)看法:思想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推動變革的動力(先進的思想有引領時代發展的作用)。(2分)18.(15分)答案示例:示例一:論題:農業革命推動人類從采集文明邁向農耕文明,奠定世界文明發展基石。約1萬年前,西亞馴化小麥和大麥,中國培育粟(半坡)、馴化水稻(河姆渡),美洲栽培玉米和馬鈴薯;磨制石器用于耕作,灌溉技術發展,保障農業穩產。人類生產自己需要的產品,初步改變了純粹依賴自然資源的狀況。農業的出現促進了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并逐漸形成聚落;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一部分人從食物生產中解放出來,專門從事制陶、采礦等手工業勞動,手工業從農業分離;原始音樂、文學和宗教也因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產生,天文歷法都獲得了較快的發展,數學和其他相關學科也逐漸發展起來,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奠定了文明形態基礎。農業革命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產業技術革命,通過作物馴化、工具革新與定居生產,開啟了改造自然的農耕文明時代,奠定了文明發展的物質基礎,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示例二:論題:工業革命推動人類社會向工業化轉型并重塑全球文明格局,奠定現代文明基礎。18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先后發生兩次工業革命。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和19世紀中后期電力技術的開發應用,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生產力出現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工業革命催生了大工廠制度和壟斷組織,使生產組織與管理方式發生重大變革。工業革命催生了輪船、火車、汽車、飛機等現代交通工具,帶動了城市格局和社會生活的變化。以工廣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現代工業提供了物美價廉的商品,人們的生活有所改善;休閑娛樂和群眾性體育運動逐漸興起,報刊書籍發行量大增,人們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女性也獲得更多受教育的機會。工業革命造成社會階級結構的重大變化,也導致了社會貧富分化加劇、工人居住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疾病與犯罪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工業革命極大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世界各地聯系日益緊密。工業革命是人類第二次產業技術革命,通過動力革新、工廠制度以及壟斷組織建立,徹底改變了生產方式與社會結構,將人類從農業文明推向工業文明,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工業革命中的機械化生產與技術創新,為信息革命提供了物質基礎。在天津考生下載更多資料示例三:論題:信息革命推動人類社會進入智能時代并重塑全球文明形態。194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誕生,開啟了電子計算機時代;隨后計算機網絡技術進入生產生活各領域并走入家庭;21世紀人工智能崛起,推動語音、圖像(人臉)識別;自動化裝置在生產中廣泛應用。計算機與人工智能技術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飛躍,促使勞作方式由粗放型轉化為集約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逐步發展起來。人類文化生活出現了新的模式。20世紀90年代以來,計算機網絡、移動通信等技術迅猛發展,使人們可以輕松了解社會動態,與外界溝通更加方便。各種應用程序的開發,促進了人們的通信交流,豐富了大眾的文化生活,推動了電子商務的發展。全媒體不斷發展,能夠最大程度匯集各種渠道的信息,為人們認識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視角。信息革命加速全球化與多極化。人類視野也產生新的變化。交通和通信技術的進步使得地球成為“地球村”,網絡的普及促進了信息的交流,進而大大豐富了人類的知識,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但是,現代科技應用不當,也會帶來負面影響。信息革命是人類第三次產業技術革命,以計算機、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為核心,通過數據化、網絡化與智能化,深刻重構了生產生活方式與全球文明格局,推動人類從工業文明邁向智能文明,極大影響世界文明未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